国学仁字篇的心得体会
感受最深的汉字作文600字(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感受最深的汉字作文600字(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https://img.taocdn.com/s3/m/b4248a8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d.png)
感受最深的汉字作文600字(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作文一《感受最深的汉字——“仁”》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汉字里,有一个字让我感受特别深,那就是“仁”。
“仁”是什么呢?它呀,就是对别人要有爱心,要善良。
比如说,在学校里,有同学不小心摔倒了,我们把他扶起来,这就是“仁”;看到老爷爷过马路很困难,我们去帮忙,这也是“仁”。
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同桌忘记带铅笔了,急得都快哭了。
我赶紧把我的铅笔借给他,他可高兴啦,还对我说谢谢。
那一刻,我心里就觉得特别温暖,我想这就是“仁”带来的快乐吧。
我们都要做一个有“仁”心的人,这样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作文二《感受最深的汉字——“义”》在众多的汉字中,“义”这个字让我印象深刻。
“义”就是要讲义气,守信用。
像《三国演义》里的关羽,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背叛朋友,这就是“义”。
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有“义”。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其中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把球踢到了树上。
大家都很着急,这时候有个大哥哥路过,他看到我们的样子,二话不说就爬上树帮我们把球拿了下来。
大哥哥的行为让我觉得他特别有“义”气。
我们要向那些有“义”的人学习,做一个重情重义的好孩子。
作文三《感受最深的汉字——“礼”》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说一说我感受最深的汉字——“礼”。
“礼”就是有礼貌,尊重他人。
比如见到老师要问好,这是“礼”;和小伙伴一起玩,不抢别人的东西,这也是“礼”。
我想起有一次去公园玩,看到一个小朋友在摘花,旁边的阿姨就告诉他不能摘,花是给大家看的,要爱护它们,这就是在教小朋友懂“礼”。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礼”,那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作文四《感受最深的汉字——“智”》大家好呀,今天我要讲的是让我感受最深的汉字——“智”。
“智”就是聪明、有智慧。
在学习中,我们努力思考,解决难题,这就是在发挥我们的“智”;遇到困难不害怕,想办法克服,也是“智”的表现。
像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他就很有“智”慧。
我所理解的“仁”心得体会
![我所理解的“仁”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1faad35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9.png)
我所理解的“仁”心得体会“仁”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深远,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和体谅。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仁”的理解也不断深化和扩展。
在我看来,“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积极追求和实践的目标。
首先,“仁”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都有责任去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给予路人微笑、让座给有需要的人、帮助老人过马路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传递关爱和尊重的方式。
当我们用心去关注他人,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加充实和快乐。
其次,“仁”意味着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不悦或者困难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
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同事的难处,给予一些帮助和支持,就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就能够避免很多因误解而产生的争吵和矛盾。
最后,“仁”还意味着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都有责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
比如,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可以通过治病救人、普及健康知识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也可以通过参与公益事业、帮助他人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我看来,“仁”的核心价值是“爱人”,即以一种无私、利他的心态去关爱和帮助他人。
在现代社会中,“仁”的概念也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内容。
比如,“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公正、公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面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时,我们应该以一种公正、公平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国学精彩感悟心得体会(3篇)
![国学精彩感悟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5a192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d.png)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国学”这一概念,它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众多思想流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国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深入学习和研究国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
一、国学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社会安宁的重要性。
在学习国学过程中,我明白了以下几点:1. 修身:个人修养是国学思想的基础。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品德高尚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仁爱宽厚、谦逊礼让等。
2. 齐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道家认为,家庭和谐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追求阴阳平衡。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力求实现家庭和睦。
3. 治国:国家治理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
儒家认为,治国需要贤能的君主和忠诚的臣子。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关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平天下:社会和谐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佛家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有报。
我们要秉持慈悲为怀,关爱他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国学智慧: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国学智慧博大精深,其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两大重要思想。
1.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对立的元素构成,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了五种不同的属性。
在学习阴阳五行时,我明白了以下几点:(1)平衡和谐:阴阳五行强调事物之间的平衡和谐,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所致。
(2)变化规律:阴阳五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指导。
(3)实用价值:阴阳五行在农业、医学、风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于国学仁字篇的心得体会
![关于国学仁字篇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a32071d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5.png)
关于国学仁字篇的心得体会关于国学仁字篇的心得体会1国学,在我心目中就是一种可以被称为“和血液最相近”的存在,它固然高深,却也是如此的平易近人,我才刚刚踏上这条国学之路,便萌生出一种强烈的想法,我不要做那种研究了一辈子中华文化,仍感觉离自己很远的文弱书生,我认为,国学不能算是血液,人善良的本性已被玷污,国学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杂质从血液中分离出来,恢复最初的样子,如此,它便是一味医心的良药。
国学,包含的内容极其之广,其海纳百川的心量令人赞叹,老师告诉过我,做学问要“死去活来”,可以适当的死读书,但一定不能读死书或书读死。
学经典,最需要的是活灵活现,而不是死气沉沉。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自身有了很多的改变和感触,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的理解上,也逐渐步入正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其实,人们大都是有些阿Q精神的,总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如果说错一句话或者办错一件事情,顿时新生羞愧之感,但转瞬之间,刚出现的羞愧就渐渐消失了,显示给自己找一两个理由,接着成千上百个理由就出现了,认为自己完全是正确的,话也没说错,事情也没办错,再过一段时间来看,自己简直可以称之为圣人了。
所以孔夫子对此发出感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历史上也有很多现货的例子,如晚清忠臣曾国藩。
自前段时间读完《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有,我便格外的对曾国藩感兴趣,两者乍听没有什么关系,让人摸不到头脑,其实只是通读明史后发现历朝历代的官吏、大臣等曾身居高位的人,他们最终几乎都没落得好下场,如严嵩、张居正、俆阶、魏忠贤……但为什么曾国藩从一个两榜不第的乡下小子,进入大清国培养官员的最高学府——翰林院,官拜翰林院检讨,后来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07976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c.png)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作文“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2019-仁义礼智信心得体会-范文word版 (7页)
![2019-仁义礼智信心得体会-范文word版 (7页)](https://img.taocdn.com/s3/m/728db744a98271fe910ef9b6.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仁义礼智信心得体会篇一:中华美德优秀作文欣赏---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1 / 6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667e75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a.png)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的仁篇是关于仁义道德的重要篇章。
通过学习《论语·仁篇》,我深入思考了仁的内涵与意义,并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仁,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使我们对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仁是一种美德,是人们应当具备的品质。
《论语》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说明君子之所以受人敬仰,关键在于其具备了仁义道德的品质。
而仁的具体表现则包括:爱人、善行、宽容、礼让等。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真诚、圆融的仁心。
其次,仁是一种行为原则,是人们应当遵循的准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行为上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即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和对待问题。
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箴言告诉我们,只有在以仁为指导的原则下,我们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起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再次,仁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仁人,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记载:“修己以安人,尉曰仁。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提升,才能对他人有所贡献,体现出仁德之风。
仁心浩然,舍己为人,是仁者无可替代的品质。
最后,仁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人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者应该尽己所能为社会谋福祉。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意味着只有倡导并践行仁道,才能带领他人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仁者不仅关心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阅读《论语·仁篇》,我深切感受到仁的价值与意义。
仁作为一种品质、一种准则、一种境界和一种责任,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践行仁爱之心,并以此为指导,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时,仁的价值更加凸显出来。
君子之仁感悟心得体会(2篇)
![君子之仁感悟心得体会(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67021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7.png)
第1篇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
其中,“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一直备受推崇。
君子之仁,是指具有高尚品德、仁爱之心的人。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君子之仁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
以下是我对君子之仁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仁者爱人“仁者爱人”,这是孔子对仁的最简洁、最深刻的阐释。
仁者,即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在他们心中,充满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这种关爱并非出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内心的善良和真诚。
在我看来,仁者爱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仁者会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2. 关心他人。
仁者会关心他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3. 宽容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误解和冲突。
仁者会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化解矛盾。
4. 乐于助人。
仁者会主动关心弱势群体,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二、仁者无敌“仁者无敌”,这句话意味着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具有无穷的力量。
这种力量并非来自外在的武器和资源,而是源自内心的善良和正能量。
以下是我对仁者无敌的一些理解:1. 仁者具有坚定的信念。
仁者坚信,只要自己心怀善良,付出真诚,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和他人的人生。
2. 仁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仁者能够吸引周围的人,共同为实现美好目标而努力。
3. 仁者具有无穷的创造力。
在仁者的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和追求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
4. 仁者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仁者愿意为了他人的利益和幸福,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汗水。
三、仁者如山“仁者如山”,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仁者的形象。
仁者如同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给人以力量和信心。
以下是我对仁者如山的一些感悟:1. 仁者具有坚定的道德品质。
仁者不会因为外界诱惑而改变自己的信念,始终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坚定。
2. 仁者具有宽广的胸怀。
国学仁爱思想心得体会
![国学仁爱思想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6ca3aa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8.png)
国学仁爱思想心得体会国学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以及以仁爱的心态来对待一切事物。
在学习了国学仁爱思想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珍贵和深刻之处。
首先,国学仁爱思想给我留下了真挚的人文关怀。
它教我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常会遇到与他人意见不合的情况。
以前的我可能会选择争吵或者刻意忽视对方的存在,但现在我会努力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且寻找共同点来化解分歧。
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可以使我们的关系更加和谐,建立起互信和友善的氛围。
其次,国学仁爱思想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独立于社会而存在。
国学仁爱思想告诉我们要去帮助他人,因为我们的行为往往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正如孟子所说:“君子之事上下,人也,故可以爱之;不可以爱以下,物也。
”我们要尽可能地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此外,国学仁爱思想还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享受,忽视了与他人的关系。
然而,国学仁爱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关心他人,才能心怀仁爱,才能真正地关心自己的心灵成长。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可以学会关注他人的快乐和痛苦。
仁爱的心态能够让我们更加平和,更加快乐地生活。
最后,国学仁爱思想还告诉我,仁爱不仅仅是对人类的关爱,也包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国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大自然视为一种有情的存在。
我们应该珍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只有当我们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总之,国学仁爱思想使我感受到了对他人关爱的真挚情感,也让我认识到我与他人及自然的相互依存。
它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学习国学仁爱思想,我深刻体会到了仁爱之道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让我们个人得到成长,也能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仁义礼智信心得体会
![仁义礼智信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062c506482fb4daa58d4b58.png)
仁义礼智信心得体会【篇一:“仁义礼智信”的真正涵义】国学“仁义礼智信”——心得体会“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持久普泛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并利用其作为道德范畴的“品牌”价值,立足于当代语境给予新的阐释,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鲜内涵。
“仁义礼智信”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
“仁义礼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
今天,我想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逐一进行简要阐释,作为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转换的一种尝试。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
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
儒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
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而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
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
“仁”的精神也就是人性与人道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儒家以“仁”为道德之源,这对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就人的本质、永恒的存在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谐、合作,较之于人与人之间有时难以避免的冲突、竞争来说,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方面,具有更高的价值。
其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道与人性的价值,都是终极的最高的价值。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政治经济措施的建构与实施,都不能违背人道与人性的原则,都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与尊严为代价,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义”这个字的本来含义就是适宜。
“义者,所以合宜也。
”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确立一个社会的“义”,并且培养公民对“义”的自觉和信念。
国学写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国学写心得体会(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01431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9.png)
国学写心得体会(精选10篇)国学写心得体会篇1学习国学,让我受益匪浅。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下面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几点体会:一、国学使人提高素养传统精神的力量震撼人心,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
国学是关于道德的学问。
学习如何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奉公守法、恪守信用、遵循规则、奉献社会的人。
《论语》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要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恢弘志向,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
其进取意识和向上精神值得我们汲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让人知道自身的不足从而去改善。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国学,加深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明理和睿智,拓宽看问题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对道德修养认知的水平,使自己懂得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二、国学为人指明方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明正确的方向。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3篇精选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3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ba6de63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77.png)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3篇精选篇一: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混。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
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
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
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篇二: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中华传统美德,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
“仁义礼智信”,作为其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我国的千古圣人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历久弥新,至今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普适的价值。
孔子所倡导发展的“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们虔诚遵循的道德规范,已深深地溶铸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学国学心得体会
![学国学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b6271a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5.png)
学国学心得体会学国学心得体会(通用17篇)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学国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国学心得体会篇1我相信同学们对“国学”这个字眼儿都很熟悉吧。
我们从小学习的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这些都是国学。
说到国学的作用,其实很简单。
就是告诉人们为人处事的方法、人生的哲理、做人要遵守的礼仪。
我也与国学有着一段不解之缘……上学期,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其中也包括趣味丛生、紧张激烈的国学知识竞赛。
我和其他两名同学代表我们班参加了高年级组的比赛,并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第一名。
之后,我和其他几名同学一起组成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丰台区小学生国学知识竞赛。
本次比赛可谓高手如云。
来自全区的8支代表队展开了一番龙争虎斗;比赛开始后,赛场气氛紧张而凝重。
选手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全神贯注、跃跃欲试。
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一点点的运气,我们在比赛前半段一直保持领先,同学们的脸上都开始出现了笑意。
不料,赛场上风云突变。
随着几道风险题的失利,我们的领先优势化为乌有,还被其他队拉开了一段距离。
我和同学们的心里有些焦急,但大家都在互相鼓励:别着急,别着急。
沉住气最后一道决胜题!我们和另外一队积分相同,鹿死谁手马上就要见分晓了!负责按抢答器的我,心跳骤然加快,手心里湿漉漉的,眼睛紧盯着主持人的口型。
随着主持人一声“开始”,我以闪电般的速度按下了抢答器!可出乎我意料的是,指示灯却在对手的台上亮起……虽然我们与冠军失之交臂,但这也让我对韩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而时习之”应该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
国学知识是华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凝结着人们世世代代总结出的道理与规律。
我们所熟知的国学知识还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个人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5篇
![个人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e8b77169eae009591bec1e.png)
个人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个人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个人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一)谈到国学经典,我心十分澎湃,所谓国学,就是一国之所术也,这也必然与我们的古圣先贤紧密相关。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礼貌的优秀成果。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礼貌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久值得我们发扬。
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构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这是一件大好事。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
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
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
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国学圣贤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
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
《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
对仁的认识200字
![对仁的认识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43063b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2.png)
对仁的认识200字
仁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善意。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被视为修身立德的基本准则。
对于仁,我认为它是一种尊重和关怀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仁人能够理解他人的困难和需求,并愿意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们。
他们关心他人的感受,善待他人,不会因为地位、财富或其他因素而对人产生歧视。
仁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形成了和谐的社会关系。
仁也是一种包容和宽容的品质。
仁人不会因为他人的错误或缺点而对其产生敌意或憎恨,而是愿意给予对方改正错误的机会和空间。
仁人会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差异和不同意见,尊重和接纳他人的独特性。
仁还体现了个人的自律和自律。
仁人会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他们以身作则,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仁人也懂得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而能更好地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鼓励人们互相关爱、互相尊重,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践行仁的精神,使之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仁字谈感悟省自身
![仁字谈感悟省自身](https://img.taocdn.com/s3/m/19a53cc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6f.png)
仁字谈感悟省自身仁字省自身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仁是道德的最高准则,何为仁,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爱人”。
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源头,是一种共德和恒德。
作为教师在为人处事时:多学习,少评论;多研究事,少算计人;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多利导思维,少弊导思维;多找助手,少找对手;多双赢,少双败;多争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多积极角色,少消极角色;多些欢笑,少些烦恼;多用右脑,少用左脑;多些商量,少些命令;多些说服,少些压服;多些创新,少些定势;多些反思,少些定势;多表扬,少批评。
仁字谈感悟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一、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
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仁文化感悟
![仁文化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1c456c4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32.png)
仁文化感悟仁文化,那可是咱中国传统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仁字,就像一个温暖的怀抱。
想起小时候,村子里有个老人,大家都很敬重他。
他家的粮食收成比别人好的时候,他总会拿出来分给那些收成不好的人家。
有人说他傻,他就笑着说,大家都在一个村子里,就像一家人,哪能见着家人挨饿不管呢。
这就是仁啊,不是那种嘴上喊着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对他人的关怀和爱。
仁也像是一阵轻柔的风,吹到哪儿,哪儿就变得和谐。
在学校里,有些同学成绩好,可他们没有瞧不起那些成绩差的同学。
反而主动去帮助他们解答难题,分享学习的小窍门。
成绩差的同学呢,心里也很感激,大家一起打扫教室,一起参加活动。
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包容的氛围,就是仁文化在悄悄地发挥作用。
再看看那些大的企业,有不少企业会做慈善。
他们把自己赚的钱拿出来,去贫困的地方建学校、修医院。
这就像大树把自己的阴凉分享给周围的小草一样。
企业有能力了,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是仁。
这并不是为了作秀或者图个好名声,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和责任感。
咱生活中也处处都能体现仁。
走在路上,看到有人摔倒了,扶一把;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让个座。
这些小小的举动,都散发着仁的光芒。
它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从这些平凡的小事里生根发芽。
仁文化,就是这样融入在咱们的骨血里。
它让咱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
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像阳光、空气一样自然存在于咱们的生活中。
咱们都应该把仁文化传承下去,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这个世界充满更多的爱和温暖。
在我看来,仁文化就是一种最朴素也是最伟大的人性光辉,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咱们如何对待他人,让咱们的生活充满善意和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仁字篇的心得体会关于国学仁字篇的心得体会国学,在我心目中就是一种可以被称为“和血液最相近”的存在,它固然高深,却也是如此的平易近人,我才刚刚踏上这条国学之路,便萌生出一种强烈的想法,我不要做那种研究了一辈子中华文化,仍感觉离自己很远的文弱书生,我认为,国学不能算是血液,人善良的本性已被玷污,国学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杂质从血液中分离出来,恢复最初的样子,如此,它便是一味医心的良药。
国学,包含的内容极其之广,其海纳百川的心量令人赞叹,老师告诉过我,做学问要“死去活来”,可以适当的死读书,但一定不能读死书或书读死。
学经典,最需要的是活灵活现,而不是死气沉沉。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自身有了很多的改变和感触,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的理解上,也逐渐步入正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其实,人们大都是有些阿Q精神的,总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如果说错一句话或者办错一件事情,顿时新生羞愧之感,但转瞬之间,刚出现的羞愧就渐渐消失了,显示给自己找一两个理由,接着成千上百个理由就出现了,认为自己完全是正确的,话也没说错,事情也没办错,再过一段时间来看,自己简直可以称之为圣人了。
所以孔夫子对此发出感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历史上也有很多现货的例子,如晚清忠臣曾国藩。
自前段时间读完《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有,我便格外的对曾国藩感兴趣,两者乍听没有什么关系,让人摸不到头脑,其实只是通读明史后发现历朝历代的官吏、大臣等曾身居高位的人,他们最终几乎都没落得好下场,如严嵩、张居正、俆阶、魏忠贤……但为什么曾国藩从一个两榜不第的乡下小子,进入大清国培养官员的最高学府——翰林院,官拜翰林院检讨,后来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曾国藩缘何仕途之路这么稳固顺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懂得时时反躬自省,虽身居高位,依然省克自新,不被眼前的繁华和舒适所迷惑,他的日记中曾多次出现过“语不诚”、“心有骄气”、“言不诚”、“语多不诚”、“口过甚多”、“有狂妄语”、“言多谐虐”“背议人短”之语,自责之意甚矣,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在“言行不一”时,心中仍存有一份理智和清醒,特别是那一份羞惭。
众所周知,身在官场中的人难免有为人不诚,言不由衷之通病,巧言令色、阿谀奉承更是无处不在,更何况曾国藩出于权利的顶端,他此时还能存有自省、羞愧之心,真的是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模范。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人;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由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大意就是让人时刻反躬自问,检查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哪里做的不对,以便多加改善,提升自己的修为,由此得知,反躬自省不但是修身的必经之路,也是为人处世必学的一门功课。
可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不但不懂得反躬自省,反而怨天尤人,双眼都被利益所蒙蔽,有一首名为《解人颐》的诗生动的描写了人类贪欲的心理: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两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要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永不知足是人类最大的弱点,夫子早在《论语》中讲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意思就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不是用道义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漂浮的白云。
此句的中心思想便是视身外之物如浮云,清贫仍不改其乐的精神境界,也正是国学界千百年来始终没有一个定论的“孔颜乐处”,他们到底乐什么?而生活在今天富足社会的我们却丝毫体会不到物质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幸福,人的私欲在渐渐膨胀,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宋代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都是有很深的道理的,人心中的贪、嗔、痴、慢都在阻碍善性的发扬,孰不知只有不为物累,才能高风亮节。
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知足常乐的故事:明朝时,江西金溪有一个人叫胡九韶,他的家中比较贫困,每日努力教书、耕作,也仅能糊口。
但是他每天日落时总要到家门口焚香叩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日清福。
他的妻子笑着说:“我们一日三餐都是菜粥,走怎么能称得上是清福呢?”他则说:“我要庆幸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灾祸,而且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安居乐业,没有挨饿受冻,还要庆幸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清心寡欲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一种道德修养,但不是看破红尘,无所作为。
颜回虽然清心寡欲,但一直潜心修学,钻研儒家学问,他在纷乱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着一颗不被名利污染的心,而且一直在学习,在进步,在推行和实行“仁”的思想,他有理想,也有追求,活的充实而又自由。
我们也应当学习这种不求富贵、寡欲清心的心态,努力修身、力行圣贤之道,在今后的学习中向着理想奋斗,并在今后为国学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
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
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
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
《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
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
《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
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
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
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
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
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
”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
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
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
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
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
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
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
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
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
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
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
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
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
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
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
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
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
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
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
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
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
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
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
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这个月我参加了乡举办的国学讲座,感觉受益匪浅。
让我深刻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于平凡的道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
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
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