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的角度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的汉译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的汉译此前有学者认为,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多义性、不确定性,故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留下了不少意义的“空白点”。
这样一来,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甚至于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同一原文,不同的译者来处理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文(司显柱2006:112-113)。
《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这篇文章的汉译版本诸多,文言文,半文言,甚至是白话文版本都有不少出自大家之手。
多个版本之间的优劣让处于翻译学习阶段的人来评判并不容易,很容易陷入凭直觉判断的误区。
由于人们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下使用特定的语言,语域就是连接语言和情景的重要概念,韩礼德的语篇分析模式能立体的展示语篇和情景的关系,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可以有步骤地指导翻译批评、提供翻译批评思路。
一、原文创作的个人及社会背景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是英国著名的学者、语言学家和文学家,英国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1747年,那时贫困潦倒且知名度不高的约翰逊开始酝酿编撰一部英语词典,过程艰难,只好求助于当时英国显赫的达官贵人切斯菲尔德伯爵,希望获得他的支持与赞助,但却遭到拒绝。
约翰逊只好自力更生,历经7年苦楚,终于完成词典的编撰。
切斯菲尔德闻讯后抢先在当时流行的《世界报》上连续发表了两篇推崇约翰逊词典的文章。
此时,约翰逊口述了一封著名的书信,并亲自精心推敲修改后向切斯菲尔德发出,35年之后才公之于众。
信中明确指出切斯菲尔德的行为是在别人最不需要帮助时提出援助。
文章写于1755年的英国,正值英国古典主义文风盛行之时。
塞缪尔约翰逊也是英国期刊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期刊文学的语言在风趣幽默以及偶尔的讽刺中不乏典雅特质,并非纯粹的通俗语言。
因此,此类特色的英语篇章翻译成汉语需要仔细考量。
二、原文语篇分析从宏观角度来看,此文可以归纳为文学题材。
虽然是书信体,但是其话语范围属于文学性语言。
但仔细分析,一篇文章中可能兼有多个功能。
语言学概论功能介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功能角度: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
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 结构角度: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 的符号系统。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 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 的思 维工具。
一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 工具
– 1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财富。 – 2 语言具有交际职能。
6 语言与言语
说话=A说的行为+B说的工具+C说的结果 A+C:言语行为+言语作品——言语层面 B:交际、思维工具,符号——语言层面 区别: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具体性/抽象 性;无限性/有限性。 联系:语言存在于言语当中,言语是语 言存在的方式;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 和结果,语言规范着言语,又从言语中 概括和丰富自己的规则。
4 语言具有全民性
全民性是相对于阶级性而言的,指
的是语言对全体社会成员来说是统 一的、共同的,语言一视同仁地为 所有人服务。 全民性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决定的。 全民性也是语言结构体系决定的。
5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宇宙万物大体可分为自然现象和社
会现象两大类,语言是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有两种,一是经济基础, 二是上层建筑,都无法涵盖语言。 认定语言是社会现象的理由有二: 一,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二, 人类社会不可能是无语言的社会。 语言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社会现象。
判断: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约法三章,有言在先
二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思 维工具
1 思维的物质基础——脑机制。 2 思维的三种类型:技术思维、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3 抽象思维必须以语言为工具。抽象思维 是高度抽象的、概括的,而语言是物质 的、具体可感的,抽象思维最方便、最 灵活的依托就是声音(优于视觉、动觉、 触觉),它能将思维的成果明朗化,固 定下来。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在语言交际中,语言结构的歧义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偏正结构是句子中常见的结构之一,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出现,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进行对比分析。
二、英汉偏正结构的概述偏正结构是指句子中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结构。
在英语中,偏正结构通常由定语从句或分词短语等修饰语构成,而在汉语中,偏正结构则主要由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构成。
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偏正结构的表达方式和歧义现象存在较大差异。
三、英汉偏正结构歧义的对比分析1. 英语偏正结构的歧义在英语中,定语从句或分词短语等修饰语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容易导致偏正结构的歧义。
例如,The man with a long face.(那个有着长脸的男子。
)这句话中,“a long face”既可以是用来描述“人”的外貌特征,也可以是用来形容“面孔”本身。
因此,这个偏正结构的歧义可能使得读者对句子的理解产生不同的解释。
2. 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与英语相比,汉语的偏正结构更容易出现歧义现象。
在汉语中,定语和状语等修饰成分往往较为复杂,其与被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往往需要依赖上下文和语境才能确定。
例如,“大红苹果”这个短语中,“大”和“红”的修饰关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苹果很大,颜色为红色;二是苹果是红色的,并且大小可变。
这种歧义现象在汉语中非常常见。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解释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可以归因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的相互作用。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
因此,同一种偏正结构在不同的语境和目的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春晓》几个英译文的及物性特征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春晓》几个英译文的及物性特征当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待《春晓》的英译文,我们需要了解文本的及物性特征。
及物性是描述动词所带宾语与主语之间关系的语法特征,包括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联接动词。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差异,所以在翻译《晓》这个古典诗歌时,涉及到了很多的及物性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春晓》的英译文: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唤起玉车灰,飞来绣作花。
2. In spring one sleeps unaware of day's coming. Everywhereone hears the songs of birds. As the jades barrage the ash, blossoms fly embroidered.3. In spring one sleeps, hearing no sound;While everywherethe familar sounds are mute.4. Asleep in spring, I did not realize the dawn. Everywhere I hear the song of birds. While putting makeup on, I amsurprised by the flowers in the air.5. In spring asleep, omit I cannot dawn. Everywhere hear bird song. Start up jade car ash, fly come embroidered flower.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这几个英译文的及物性特征:第一个译文中,“sleep” 是及物动词,“hears” 是及物动词,“飞来”作为动词表及物性。
这里通过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译文的及物性表现出来。
第二个译文中,“sleep” 是不及物动词,“hears” 是及物动词,“fly” 作为动词表及物性。
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
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一、引言二、概念功能与及物性系统理论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韩礼德把语言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汤普森又将概念功能细化为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
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
换言之,就是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扯的人和物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
逻辑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单位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达。
[5] 及物性(transitivity)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5] 韩礼德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 1.物质过程不仅可以反映具体的动作,而且可以表示抽象的行为。
它通常涉及身体动作,这个过程有两个参与者,即动作者和目标,描述动作发生的时间、空间、程度和方式等的部分是环境成分。
2.心理过程指描述内心世界的思想、喜好、欲望和感受等的过程,它通常涉及两个参与者:感觉者和现象,感觉者是发生心理变化的人或动物,现象指存在的人、物、事件和情景。
3.关系过程指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所处的关系的过程。
它分成修饰型和认同型两大类。
修饰型指某一实体具有的属性或归属关系。
此类过程的两个参与者分别是载体和属性。
认同型的功能在于识别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其两个参与者是被认同者和认同者。
4.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苦笑等生理活动过程。
它通常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而且行为者一般是人。
在某些小句中,可能还有另一个参与者,即范围。
5.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
过程的参与者分别是说话人、受话人或目标。
说话内容可能是传递给受话人的某个信息,也可能是要受话者做的某件事。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强调语言在交际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语言如何实现其交际和表达功能。
偏正结构是自然语言中常见的句法结构,指在句子中某一成分通过偏正关系修饰或限定另一成分的句法现象。
这种结构在英语和汉语中均有体现,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尤其是其产生歧义的情况。
本文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二、英汉偏正结构的概述1. 英语偏正结构英语中,偏正结构主要通过定语从句、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形式实现。
例如,“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我昨天买的书)就是一个典型的偏正结构。
2. 汉语偏正结构汉语中,偏正结构主要通过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实现,如“红色的花”(红色的为修饰语,“花”为中心词)。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1. 英语偏正结构的歧义由于英语句法结构的复杂性,有时定语从句或其他修饰成分的添加可能导致句子产生歧义。
例如,“The man who sold the car is hones t.”(卖车的那个人是诚实的。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卖车的人是诚实的,也可以理解为车的卖主为人诚实。
2. 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汉语中,由于词序和语境的不同,偏正结构也常常产生歧义。
如“他红色的衣服”(他的红色衣服)和“红色衣服的男子”(穿红色衣服的男子)虽然句法结构相似,但意义却大相径庭。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对比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系统的复杂性,二是语境和文化的差异。
1. 语言系统的复杂性英语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各有特点,导致偏正结构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定语从句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歧义的产生,而汉语中词序的微妙变化也可能导致意义的大相径庭。
2. 语境和文化的差异语境和文化背景对语言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浅析功能语言学角度下的语篇分析与翻译实践
浅析功能语言学角度下的语篇分析与翻译实践摘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为基础的语篇分析理论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而语篇分析理论的实质是传递文章主要信息,尽可能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从语类对应、语域对应和语义对等三个方面阐述语篇分析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必要性和具体应用。
关键词语篇分析;翻译;功能语言学1 语篇分析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者哈里斯第一次提出“语篇分析”这一术语,其又被称为“话语分析”。
20世纪80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受到重视,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
希夫森在Approaches to Discourse一书中介绍了六种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分别为言语行为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交际文化学、语用学、会话分析和变异分析。
而在语篇分析领域最值得一提是韩礼德创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的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他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应用在任何口头语篇和英语书面语篇。
我国学者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一书中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从语义、情景、语域等角度进行分析,证明了功能语篇分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
2 语篇分析在翻译实践中的必要性首先,语篇分析主张意思连贯且合乎语法的语篇为研究对象,要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究,而不是只局限于单个的句子。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要着眼于全篇进行翻译,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最大可能符合原作者的思想。
其次,无论汉语或英语语篇都是按照一定的成篇模式构建的某种特定文化情境的信息载体。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篇模式也大相径庭。
汉语语篇讲究首尾呼应,开头先对主题进行铺垫,中间分段进行阐述,结尾总结;而英文语篇讲究开门见山,直接亮出观点,其结构更加简单清晰。
最后,语篇分析和翻译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方面语篇分析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翻译实践又为语篇分析带来启示,使其不断发展壮大[2]。
3 语篇分析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译者的翻译对象就是语篇,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篇是将语言的形式和过程结合起来。
从功能语言学视角解析海明威《一天等待》
从功能语言学视角解析海明威的《一天的等待》摘要: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来解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会发现具有如下几个特点:言简意赅的语场,一目了然的语旨,朴素的口语英语。
这些特点很好地诠释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一天的等待》功能语言学语场语旨语式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美国现代派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是一篇极具海氏风格的作品。
很多对海明威作品感兴趣的学者和文学爱好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和探讨这篇小说,有的从写作特点入手,有的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索语篇的衔接手段,有的着重讨论小说的语言特色和情节。
随着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的不断发展,功能语法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越来越受青睐。
韩礼德所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于语篇分析的解释理论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
本文试图把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文学语篇的分析中,以海明威的作品《一天的等待》为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来探索和欣赏这部短篇小说。
韩礼德一直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符号。
把语言看作社会符号就是把语言看作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或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表达一定意义的符号系统。
语义的表达与传递不是一个简单的编码—解码过程,而是一个涉及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表意—解意过程。
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种由语场、意旨和方式组成的社会符号,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必须在社会语境中进行研究。
韩礼德的语境概念包括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两个层面。
他认为,情景语境的变量可以包括与语言交际的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这些变量分别决定语言的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
概念功能,即反映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过程;交际功能,即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影响人们的行为以及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态度、意见和话语功能;三者没有先后之分,共同融合了语言与语旨、语境和语式,使语言表达、语义和语境密切联系起来,达到了语言既是概念又是行为的统一。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语言在社会语境中的运用及其所具有的功能。
本文将通过这一理论视角,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
偏正结构作为句法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常用于表达事物的属性或关系,其不同的排列组合往往会导致歧义现象的出现。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偏正结构歧义的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言歧义分析中的应用。
二、偏正结构的定义及特点偏正结构是句法结构的一种,指由修饰语(偏)和中心语(正)组成的结构。
在句子中,修饰语通常用来描述或限定中心语,二者的关系密切且具有特定的语义指向。
然而,由于语言的多义性、语境的复杂性以及人们的认知差异,偏正结构往往会产生歧义。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1. 英语偏正结构的歧义英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名词短语、介词短语以及形容词短语等方面。
例如,在“a tall building”中,“tall”作为修饰语,可以理解为“高大的建筑物”,也可以理解为“高层的建筑”(如高层住宅楼),这就产生了歧义。
此外,介词短语如“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山上的顶部)也可能因为语境的不同而产生歧义。
2. 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汉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主要体现在词序、语序以及多义词的组合上。
例如,“红太阳”中的“红”既可以理解为“红色”,也可以理解为“新出现”,这种不同的理解就会导致句子的歧义。
此外,在“吃了一碗饭”中,“一碗”作为修饰语,既可以理解为“一整碗”,也可以理解为“部分一碗”,这也产生了歧义。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复杂现象,其产生与语言系统的复杂性、语境的多样性以及人们的认知差异密切相关。
在分析英汉偏正结构歧义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语境因素:语境是影响偏正结构歧义的重要因素。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英语学习中的一组易混句型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英语学习中的一组易混句型摘要:现今社会中,语言学研究的两大主要方法是;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指导,试图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分析英语学习中常见的一组易混句型(a:it is adj. for sb. to do sth. b:it is adj. of sb. to do sth.),进而帮助英语学习者对该组句型的理解。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 a:it is adj. for sb. to do sth. b:it is adj. of sb. to do sth.1.引言功能主义自上世纪70年代形成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
功能主义在句法自治性问题上,语言习得问题上,在语境问题上区分于形式主义,突破了形势主义语言学的静态研究陈规,开辟了动态研究的新领域。
这对语言学的研究无疑是很大的推进。
功能主义的代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系统分类以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元功能说明了语言与世界,语言与社会,以及语篇内语句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复杂性。
形式是意义的体现,任何语言形式的存在都不是没有缘由的任意组合,而是为了体现某种意义而进化生成的。
本文将尝试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个功能来分析一组在英语学习中的易混句型:a:it is adj. for sb. to do sth. 和b:it is adj. of sb. to do sth,进而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这组句型。
本文的理论指导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如halliday1994;halliday & matthiessen1999,2004;thompson1996,2004)。
2.正文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有三个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其在语言系统中通过及物性系统来表达。
人际功能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朱永生,严世清,2001)。
功能语言学的多元融合与纵深发展
功能语言学的多元融合与纵深发展功能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结构和功能关系的学科,它着眼于语言的使用和意义,关注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
在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人类认知和文化的反映。
近年来,功能语言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并逐渐融合了多元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了多元融合与纵深发展的特点。
一、多元融合功能语言学的多元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学科融合:功能语言学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借鉴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便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语言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功能语言学也不断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语言融合:由于全球化的进程,语言之间的交流融合越来越频繁,功能语言学也开始关注不同语言之间的功能对比与转换,这为语言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3. 理论融合:功能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收和整合不同学派的理论成果,形成了多元融合的理论体系,如系统功能语法、社会理论语言学等,这些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纵深发展1. 认知功能理论的深化:认知功能理论是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其核心思想是语言的功能建立在认知机制之上。
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深化研究,功能语言学也逐渐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进行深入探讨和批判,这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揭示语言的认知机制。
2. 语用功能理论的延伸:语用功能理论是功能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支撑,它将语言的功能与语境联系起来,强调语用规则对语言使用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语境与语言交际的研究不断深入,功能语言学也在拓展语用功能理论的范畴和内涵,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语言使用情境。
3. 计算功能研究的扩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功能研究成为功能语言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
功能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发展出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对于语言中的各种现象有着深入的解读。
在语言实践中,偏正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尤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所体现。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偏正结构在表达时常常会产生歧义。
本文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强调语言使用及其功能的语言学理论,它将语言看作是一种系统,通过与其他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功能性作用来表现其价值。
在这种理论下,语言的任何一个结构都与整体语言系统的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概述偏正结构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它通常由修饰语(偏)和中心语(正)组成。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英语偏正结构多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出现,而汉语则多以中心词和修饰词的组合形式出现。
四、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偏正结构有其共性,但在具体表达时却经常出现歧义。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不明确: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有时并不明确,容易造成歧义。
例如,在英语中,“a virtual reality game”(一个虚拟现实游戏)的修饰语“virtual”可以理解为“虚拟的”,也可以理解为“真实的”,这取决于语境的不同。
在汉语中,“红色汽车”的“红色”可以指代颜色,也可以指代某种象征意义。
2. 语法结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偏正结构在表达时产生歧义。
例如,汉语中的“红玫瑰”和“红颜色玫瑰”在英语中可能翻译为“red rose”或“rose of red color”,而不同的翻译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理解。
3. 文化背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也会影响偏正结构的理解。
论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剧本
论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剧本第一篇:论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剧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剧本摘要:言语交际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而情景语境是言语交际的重要元素之一不可忽视。
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
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而台词(part/dialog/lie)是戏剧表演中角色说的话语,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本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景语境角度分析剧本语言,以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文字作品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剧本;语境;语境要素1.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具有显著的社会性,语言的社会性表现为语言所使用的语境,人际交往的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发生的。
Kramsch认为: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language in context is to start not with language, but with context。
”(ClaireKramsch1993: 34)。
可见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话语有重要作用。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
它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是戏剧演出的文学依据。
在文学领域里,它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在艺术领域里,它又接近文学;在戏剧领域里,它是一切戏剧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在戏曲、歌剧中则常用唱词来表现。
剧本可分为:话剧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小说剧本,相声小品剧本等。
台词按照应用范围,分为对白,独白,旁白。
本文主要从情景语境角度分析话剧剧本语言,验证语境在理解情景化语言中的作用。
2.语境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
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
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在语言学领域,话语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旨在深入探讨语言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和效果。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话语分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全面而系统的语言学理论,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交际功能,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话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核心观点,为后续的话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话语分析的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围,包括话语的构成、话语的功能、话语的交际策略等。
然后,我们将结合具体的语料,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工具,对话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揭示话语背后的深层结构和语义关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理解,提高我们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是由英国语言学家M.A.K. Halliday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它强调语言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符号,承载着社会和文化的信息。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它体现的是经验与现实的关系。
人际功能则是指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所起的作用,包括建立、维持和破坏人际关系等,它体现了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以及对听话者的判断等。
而篇章功能则关注语言在信息组织中的作用,如何将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使其连贯、有逻辑。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被视为一种社会符号系统,这个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包括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等。
这些子系统相互关联,共同实现语言的三大元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还强调语境的重要性,认为语境是理解和解释语言使用的重要因素。
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语言学
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沟通、语音和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是两种主要的语言学理论。
下面将对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进行介绍,探讨它们对于语言学研究的意义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功能主义是一种以功能的角度来看待语言的理论。
它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和适应性,认为语言的形式是适应特定的沟通需求而产生的。
功能主义认为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它着重关注语言的使用和功能。
例如,功能主义关注语言对文化、社会和认知的影响,以及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和转变。
这种理论注重实用性和实际应用,它关注的是语言的功能是否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形式主义是一种以形式的角度来看待语言的理论。
它认为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是语言的核心要素,这些结构和形式决定了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形式主义强调语言的抽象性和规则性,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其中语言单位之间有明确的关系和规则。
例如,形式主义注重语言的语音、语法和句法结构,以及语言单位之间的关联和组合规则。
形式主义关注的是语言结构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以及语言规则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在语言学研究中各有优缺点。
功能主义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和功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
它关注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揭示语言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然而,功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的结构和形式,难以提供对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
形式主义注重语言的结构和形式,强调语言的规则性和抽象性。
它为语言的建模和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形式主义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语言单位的组织和关系。
然而,形式主义过于关注语言的形式,容易忽略了语言的实际应用和功能,限制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综上所述,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在语言学研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功能主义强调语言的功能和实际应用,如何满足人们的沟通需求;形式主义注重语言的结构和形式,如何解释语言单位之间的规则和关系。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浅析英汉语古典诗歌语篇特征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浅析英汉语古典诗歌语篇特征宗佳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吉林四平136000[作者简介]宗佳(1984-),女,吉林四平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工程职业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育。
一、功能语言学理论概述以往专家学者们的英汉语古典诗歌语篇特征研究已经很多,有从词汇视角进行研究的,也有从模因论视角着手研究的,但少见从功能语言学视角进行英汉语古典诗歌语篇特征讨论的。
回忆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阅读学习,记忆中语文老师几乎没有与学生强调过语篇的概念。
语文老师一般都是先教我们文中的生僻词语,接着进行复杂句子的结构探讨和语法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总结各段的大意和全文的中心思想,几乎没有教过学生把某语篇放在全文语境背景之下去深刻地分析理解。
社会活动催生了语言这种重要的交际工具,虽然语言的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但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交流沟通。
因此语言亦可考虑从功能学的角度展开躯体研究、分析和学习讨论,被暂称为功能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将语言这一个词条放入了社会意义的体系之中,功能语言学所谈及的各个层面,包含一层为语意层,语言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去切入,也当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重视语言的社会性和语言的功能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认为语言应按照整体意义系统去理解。
人们的社会活动催生了语言,社会活动的频繁体现了语言的功能价值。
语言沟通交流的功能决定了语言结构是不可以任凭自己主观随意构造的,有它客观的语言结构规则。
功能语言学视角不是先研究语言形式,而是重在研究语言在整个语境之中的作用和分量。
要看懂语言的真实意思应从整篇的外部语境入手,联系交际语言的使用者所使用语言的背景,并且充分结合起来语言结构的因素,寻找不同文化形态下所成型的语言风格的区别。
二、语篇的内涵及特征因为语篇来源于特定的语境之中,所以要想准确理解语篇,就要结合语篇特定的语境。
语境包括语篇所处的全文环境,也包括语篇交代的事件背景、人物、时间、地点等,还包括语言使用群体的风俗和文化,这些都对语篇的正确理解非常重要。
《英语句法中的非连续现象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范文
《英语句法中的非连续现象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篇一一、引言英语句法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语言学者的关注。
在英语句法中,存在一种非连续现象,它涉及到句子结构、语法和语义等多个方面。
本文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英语句法中的非连续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非连续现象概述非连续现象是指句子中某些成分在形式上并不直接相连,但在语义上却存在紧密联系的现象。
在英语句法中,非连续现象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动词不定式、分词短语、定语从句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多样。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语言学理论框架,强调语言的系统性和功能性。
该理论认为语言具有多种功能,如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等。
在研究非连续现象时,我们可以从这些功能出发,分析非连续现象在句子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四、非连续现象在英语句法中的表现(一)动词不定式动词不定式是一种常见的非连续现象,它在句子中起到补充和修饰的作用。
例如,“I want to go to the park.”中,“to go to thepark”是一个动词不定式短语,它在形式上并不与主句直接相连,但在语义上却是对主句的补充和修饰。
(二)分词短语分词短语也是英语句法中的一种非连续现象。
分词短语由多个单词组成,但在形式上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它可以通过连接词与主句相连,对主句进行补充或描述。
如,“She is a smart girl with big eyes.”中,“with big eyes”就是一个分词短语,对主语“she”进行了描述。
(三)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另一种常见的非连续现象,它对名词或代词进行修饰和限定。
例如,“The man who stole my wallet was c aught by the police.”中,“who stole my wallet”是一个定语从句,对主语“the man”进行了限定和描述。
功能语言学的角度
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摘要: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
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
布拉格学派认为句子能从语法角度分析也能从功能角度分析用主位和述位来分析句子。
主位指已知信息或在给定语境是明确的话语起点前信息述位指说话者陈述的有关或涉及话语起点内容。
关键词:功能主义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语语言学角度第一章功能语言学的定义,内容,来源及意义。
一、内容,也称布拉格语言学派。
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
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
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二、定义:.认识论: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应视为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应,语言能力不是自足的,也不是天赋的;语法非自主一些例子研究对象:语言范畴和语言构造的概念及经验基础研究范式:内省+验证哲学基础:非客观主义和经验主义概念组织、范畴化原则、加工机制、经验和环境影响三、来源,产生背景: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衰微2.索绪尔理论的影响3.俄罗斯语言学的影响第二章功能主义语言学角度一、定义,内容,.功能主义的语言学角度,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语言,把语言看做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歌词语篇中的语码转换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歌词语篇中的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双语或多语语言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汉语为主体语言的歌词语篇中,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码转换相当普遍。
从文献上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研究歌词中语码转换较少。
歌词语篇中的语码转换不同于其他类型语篇中的转换,有其特定的原因和功能。
这些原因及功能可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来进行分析。
标签:歌词语篇;语码转换;系统功能语言学一、引言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 或语码混合(code-mixing)是使用双语(bilingualism)或多语(multilingualism) 语言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所谓语码,简单的说就是一种语言(language),言语变体(speech variety),或者方言(dialect)。
语码转换就是语言使用者从一种语言或言语变体到另一种语言或言语变体的转换。
[1]70 根据Myers-Scotton 所提出的“基础语框架”模式(the 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出现语码转化的语篇中,有一种语码是基础语(matrix language),另外一种或几种语码为嵌入语(embedded language)。
[2]276 我们这里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篇衔接的相关理论探讨以汉语作为基础语,而英语作为嵌入语的歌词语篇中语码转换的原因和功能。
二、语篇衔接功能从文献上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歌词语篇中语码转换的研究较少。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Halliday(1994/2000)[3]指出语言使用中的三个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语篇功能有三个语义系统,主位系统,信息系统和衔接系统。
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指的是语篇中意义之间的关系。
衔接(cohesion)通过语言手段,如语法词汇手段来实现,而连贯(coherence)是一个心理现象,是通过语言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来实现的。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特朗普和希拉里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演讲对比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特朗普和希拉里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演讲对比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特朗普和希拉里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演讲对比分析2016年,特朗普和希拉里作为美国两大主要政党的总统候选人,通过竞选演讲来争取选民的支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两位候选人的演讲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他们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与共同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迈克·豪尔著名学者于1970年代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主要关注语言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功能。
该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结构和意识形态。
首先,我们可以从两位候选人的演讲中观察到他们在语言风格和论述方式上的明显差异。
特朗普的演讲风格鲜明、直接,并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他倾向于使用简短有力的词汇和句子,以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
例如,他在演讲中经常使用"great"、"big"、"tremendous"等形容词来强调自己的政策和愿景。
此外,特朗普还善于利用反语和夸张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他的演讲往往充满争议,有时会使用不雅词汇或攻击性言论,这些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媒体关注,进而扩大他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希拉里的演讲更加理性和严谨。
她倾向于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和高层次的词汇,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政策。
希拉里的演讲风格更加注重事实和证据的支持,她会引用统计数据和专家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此外,希拉里还注重情感上的共鸣,会谈到个人故事、亲身经历和人权问题来打动听众的心弦。
她的演讲通常是温和、充满同情心,力求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
除了语言风格和论述方式的差异外,我们还可以从两位候选人的语用策略中观察到更多的差异。
特朗普的演讲倾向于使用排斥性语言和威胁性言论,以激发支持者的情绪,凸显他的领导能力和决心。
他善于使用简洁有力的口号和标签来定义自己的对手,例如"建墙"、"美国优先"等,以赢得选民的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摘要: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
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
布拉格学派认为句子能从语法角度分析也能从功能角度分析用主位和述位来分析句子。
主位指已知信息或在给定语境是明确的话语起点前信息述位指说话者陈述的有关或涉及话语起点内容。
关键词:功能主义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语语言学角度第一章功能语言学的定义,内容,来源及意义。
一、内容,也称布拉格语言学派。
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
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
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二、定义:.认识论: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应视为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应,语言能力不是自足的,也不是天赋的;语法非自主一些例子❖研究对象:语言范畴和语言构造的概念及经验基础❖研究范式:内省+验证❖哲学基础:非客观主义和经验主义❖概念组织、范畴化原则、加工机制、经验和环境影响三、来源,产生背景: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衰微2.索绪尔理论的影响3.俄罗斯语言学的影响第二章功能主义语言学角度一、定义,内容,.功能主义的语言学角度,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语言,把语言看做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
功能主义语言学重社会,轻心理,强调语言的功能以及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语言知识能力的获得来源于行为主义。
而形式主义语言学派是以语义和功能为基础来研究语言结构的。
韩礼德认为,语法在本质上是一个语义系统,并通过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提供意义潜势。
语言的三种功能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的,同时并存于同一句法结构之中。
语言是由可供人们选择的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即意义潜势。
他们用语言的表达功能来分析和解释语言系统的规律,认为语言结构不允许太多的个人主观因素,而应该是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
它更侧重语言的组合关系。
功能主义着重研究语言的交际功能并认为对语言功能的解释优于对语言形式的研究,是语言形式研究的必要条件。
因此应从语法系统外部寻求解释,联系语言的使用者和语言的交际功能,才能看到语言的真实面貌,确定对语言结构的形成和制约起重要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
它否认句法的自主性。
韩礼德认为语言之间的共性之处不应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才更为重要。
功能主义学派把语义研究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与形式主义语言学角度的比较,1,形式主义语言学角度的定义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包含浓重的哲学传统,最为核心的思想是心智主义,由此生发出来的语言能力假说一直指导着转换生成语法的发展。
形式主义将句子的生成性看作语言最大的特点,认为如何解释人能说出那么多的各不相同的句子是最重要的。
而语言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向人们提供选择语法时要依据的标准。
语言知识能力的获得来源于心智主义;语言具有生物属性,语言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中心思想是:某一语言的语法应该生成所有的句子。
认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这两个概念清楚地划分出了说话人所说出的内容。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说某种语言的人对这种语言的内在认识,而语言运用能力是它具体使用语言的行动。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并不是符合的2,研究方法的比较A,功能语言学角度的研究方法:韩礼德所研究的是实在的人。
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采用的是功能分析法,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句子成分和语篇成分表达的各种功能。
研究任务在于揭示人们是如何通过意义潜势的选择来实现各种功能的。
他认为语言学家应该研究人类真正使用的语言,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所谓语言理想结构;他的研究方法依赖语感和知觉,通常采用内省法来获取语料。
常用归纳法的方法总结出语言的使用规律。
功能主义将语言看作是一种实际交际功能的手段,主张把语言放到使用语言的实际环境中,联系语言来解释语言系统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出现而不是那种形式出现;认为仅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化描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从功能的角度、从语言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结构。
语言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语言就是研究人如何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意义的交流。
韩礼德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各个情景中出现的言语,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语言是一种做事的方式,即在社会范畴的允许范围之内能够做的事情,是行为潜势。
语言的意义潜势是行为潜势在语言上的实现,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语境的制约,因此,不难看出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强调语法形式强大的表意功能。
B,形式主义语言学角度的研究方法:乔姆斯基所研究的是理想的人,他的转换生成语法所运用的重要的方法就是形式化和跨学科研究视角。
他的研究一直是以 独立论 (AutonomyThesis)作为方法论指导原则。
( 独立论 认为,语言知识因其特殊性而独立于其它知识体系;认为句法知识因其特殊性而相对独立于语音、语义等知识体系。
说明人的心智在语言中的活动。
)从乔姆斯基的 句法结构 (1957)、 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 (1965)和 语法知识 (1986)中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唯理哲学传统的渗入以及数学、脑科学、神经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与互补。
他的研究方法上将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的普遍运行规律和影响因素视为其理论中心,重视理论和语言的普遍现象,更多采用理想化条件研究方法。
乔姆斯基认为,理想中的讲话者所使用的语言即完全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才是语言学家应该研究的对象。
他主张描写理想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语言知识,可以说是形式中的形式。
认为语言的研究对象没有任何错误的理想化语言,是人类的普遍语言能力,而不是具体的话语,是抽象知识,是由语法生成的,语法是人类语言的内在系统,人们利用有限的规则系统可以说出并听懂无限多的句子。
3,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语言学派角度的不足A,形式主义语言学角度的不足: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派过分强调各语言间的普遍性而忽视特殊性;主张单纯从形式的角度研究语言结构,不重视语义和功能在句法描写中的作用,不讲语言的应用和功能,主张语言与语言使用者分离。
乔姆斯基虽然认识到了语言的能产性,但只从人的角度来看待语言,探索人对语言的作用,而不是社会。
排除语义虽为乔姆斯基理论高度形式化所必须,但是如果语言学的研究没有解释语义或语用的能力,没有描写语言功能这样的语言本质性的东西,那么无论如何这种研究也是不完整的。
B,功能主义语言学派角度的不足: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语言学派在研究语言时过分强调社会功能,从逻辑范围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共性,无视人的生物共性对语言共性的影响。
没有从使用语言的人的生物特性方面来解释语言。
众所周知对语言本质的研究必须考虑语言与生物人的关系,因为世上既不存在只有生物属性而没有社会属性的人,同样也不存在只有社会属性而没有生物属性的人。
因此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只通过功能来说明语言本质是描写语言的一般现象,很难取得对语言研究上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章功能主义语言学的成就,现实意义一,成就布拉格学派作为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其取得成就是举世瞩目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了欧洲结构主义的发展,布拉格学派继承了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这一继承过程同时也宣传了索绪尔主义,以至于40年代末,美国语言传至欧洲时,欧洲的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索绪尔主义的色彩。
因此可以说布拉格学派推动了欧洲结构主义的发展。
2,布拉格学派在语音研究方面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表现在:第一,把语音学和音位学区分开来,指出语音学是研究言语的声音,音位学是研究语言的声音;其次,解决了划分音位的方法,通过研究最小的语音对立体,总结了12对语音区别特征,提出了区别特征学说。
第三,布拉格学派在音位研究中取得明显效果的结构主义原则和方法,对语言学的其他部门,如句法学、词汇学、语义学等的研究,都很有启迪。
3,功能分析上的成就:布拉格学派在句子的功能分析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对以后的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马泰休斯提出的句展示功能上。
第四章结束语为什么语言会有如此的特征?因为只有从不同的方法和角度来研究语言,才能使我们对语言的本质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任何一种理论方法都有它的优点,同时也有它的局限性。
因此,在未来的语言学研究中我们应大力倡导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的对话。
众所周知,语言内外部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思路应该成为一种必然的研究语言的趋势形式主义语言学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应当互为补充,才有利于语言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 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4] 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 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 :ItsNature,Origin,and Use[M].NewYork:Praeger,1986. [7] [M]. EdwardArnold,1994.[8] 顾曰国.JohnSearle:从言语行为理论到心智哲学[J].国外语言学,1994(2):1 8.[9] 徐烈炯.Chomsky的心智主义语言观[J].国外语言学,1993 (1):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