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有制是中国创造发展奇迹的最大奥秘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公有制是中国创造发展奇迹的最大奥秘之一
时间:2011年11月29日08时44分来源:《红旗文稿》作者:柯缇祖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以约占世界7%的耕地资源将占世界22%的人口整体带入现代化进程,并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发展奇迹令世界瞩目,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广泛探讨。然而,在各种分析和研究中,对中国土地公有制的作用远远重视不够。
一、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首要生产资料,更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真正意义的现代化是从工业化起步的。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吸引着经济资源向城市集中,引起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化提供了持久动力。而城市化又使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推进着现代化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两个支柱,既是现代化的基本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无论工业化还是城市化,都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工业化的启动及其进程依赖于对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条件,既是工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工业经济的基本投入要素。没有土地及土地提供的资源,人类就不能进行工业生产活动。发展现代工业,一方面需要集中连片的建设用地,通过产业集聚获得规模效应,有着对土地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直接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大量原料投入和能源供应,主要通过矿产等自然资源的持续开发来满足,这又会对土地资源形成巨大的间接需求。
其次,在工业化带动下,现代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要求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形成巨大需求。城市化不仅对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供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产生需求,而且要求商业、金融、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而一旦现代化城市建立起来,其生产上的成本优势和生活上的便利条件又会进一步增强对周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加速自身的扩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人口规模的扩大,还是城市产业的发展,都意味着对土地需求的持续增加。
其三,工业和城市功能有不断向外围扩展的趋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从经济因素看,由于产业和人口密度的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的地价不断上升,迫使单位土地面积收益较低的企业和居民逐渐外迁,在城郊形成新的工业区和居住区。从技术因素看,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大大缩小了市中心与城郊的发展差距,使得城市外围也具备了相对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从环境因素看,产业和人口在市中心的集聚带来了住房、交通拥挤等城市病,引起了城市居民向城市外围的反向流动,带动了远郊区房地产业的繁荣。从文化因素看,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在文化、休闲、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使城市的概念不断延伸,城市在地域空间上不断扩展,从而形成对土地资源的持续旺盛的开发需求。
二、土地私有制只会延滞而不会促进现代化进程
土地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基本条件,而土地为谁所有、由谁支配与如何使用,则对现代化进程发挥着延滞或促进的根本性作用。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下,一些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收获了现代化进程延滞的苦果。
(一)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大批失地农民,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浪费。以英国的圈地运动为例。15世纪末,因毛纺工业的发展及羊毛价格的上涨,养羊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英国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他们的公地及份地,改作私有牧场。从1688年起,英国政府公开支持圈地,先后颁布了4000多个圈地法令,圈地运动进一步加剧。在这一过程中,数以千万计的农民被赶出家园,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上演了一幕幕“羊吃人”的历史活剧。
在北美新大陆,资本家为攫取最大利润,也通过暴力与屠杀将印第安人驱除于土地。直到1887年,美国国会迫于社会压力才通过了《道斯法案》,对印第安人实行土地个人所有的分配制度,希望以此结束血腥的掠夺。然而,法案颁布后,贪婪的资本家和土地投机商却凭借着土地所有权经验和法律知识,从印第安人手中“名正言顺”地拿走了更多的土地。
有一种观点认为,土地私有制最有利于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不管哪个历史时期,也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农民总是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往往只看眼前利益,在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的体制下,依靠农业勉强生存的大量小农必然在权贵与资本家的巧取豪夺下失去土地。而土地私有制为资本家掠夺农民开辟了合法途径,成为暴力强占或廉价收买土地的制度基础。
失地农民除一小部分在资本家的农场中出卖劳动力外,大部分被迫涌向城市。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与资本,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无法完成相应的职业转换,只能长时间地游离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之外。这种情况表明,土地私有制必然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浪费与闲置,从而延缓现代化进程。
(二)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农村经济凋敝,使农业发展长期落后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按照系统论原理,社会经济的各产业与各部门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发展。而奉行土地私有制的拉美地区,在20世纪初约占农民数量1.5%的大地主控制着全部耕地的一半以上。例如墨西哥,不到200个大庄园主占有了全国1/4的土地,而95%的农民却无地可种。由于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拉美农村地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直到1980年,拉美广大农村仍沿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全地区有1.37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其中农村贫困人口占60%。
土地私有制在制造着农村贫困人口的同时,也使拉美一些国家的农村经济坠入了凋敝与荒凉。拉美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全地区适宜耕种的土地达5.75亿公顷,人均可耕地达1.42公顷,人均耕地处于世界前列,但却无法为自己提供足够的粮食。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74-1992年期间,拉美主要国家几乎都依赖粮食进口。
农村经济的凋敝必然将大量的失地农民赶入城市,导致拉美地区畸形的城市化。2000年,阿根廷城市人口占89.16%、巴西79.19%、墨西哥75.14%、乌拉圭93.17%,这种极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