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横跨计算
软横跨预制计算
n
SWJTU
接触网工程与设计
软横跨的设计计算
软横跨的支柱容量
1 Sept 2009 Page 16
接触网研究室
接触网概述
接触网设计
接触网施工
接触网运营
2 Pz = 0.615* μ s * F *Vmax *10−3
1 M = Pz H z + Th H h + Ts H s + Tx H x 2
M 1 = ∑ Qi xi , xi = ∑ a j
i =1 j =1
k −1
i
M 2 = ∑ Qi xi +1 , xi = ∑ a j
i=k j =k
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 +1
SWJTU
接触网工程与设计
软横跨的预配
(3) 求分界力Y
1 Sept 2009 Page 23
接触网研究室
接触网概述
接触网设计
Qk-Y
接触网研究室
软横跨的负载计算 --- 垂直负载
接触网概述
各悬挂结点的垂直负荷: Qi = pi + J i + Gi + JYi Gi –接触悬挂的垂直负荷;
接触网设计
Gi = nq0
l1 + l2 l +l + (ngb 0 1 2 ) 2 2
接触网施工
n – 该悬挂点承担的接触悬挂的数目; q0 – 接触悬挂单位长度的自重负载 kN/m;
(2) 左、右半支横承力索中,各悬挂点垂直负荷(不包括分界力),对左、 右悬挂点的子力矩 FB
接触网概述 FA Th 接触网设计 a1 a2 a3 ak ak+1 an-1 ak+2 an+1 an Th
接触网设备与结构—软横跨与硬横跨
的钢柱和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
节点1、2在双横承力索时的安装
联板
双耳楔型线夹
当使用双横承力索时,节点 1、2的装配如图
所示,主要区别是在绝缘和双横承力索间增
加联板。
节点5
节点5作用相当于一个腕臂
中间柱,在整个站场软横跨定
位中,采用最普遍的是节点5。
为了保护承力索 ,悬挂点
出承力索需要加装铜合金预绞
负载传递给支柱。由于负载不大,故采用GJ-50镀锌钢绞线。
不管是接地侧绝缘子还是上、下行股道间的横向电分段绝缘子,
它们一方面起绝缘作用,另一方面起连接作用。
横向承力索和上部固定绳间,通过两股直径为4.0mm的镀锌铁线拧成的直吊弦连接
起来;上、下部固定绳间,通过两股直径为4.0mm的镀锌铁线拧成的斜拉线将鞍子或悬
软横跨节点概念
软横跨节点是指软横跨所跨越线路的装配形式。
接触网链形悬挂软横跨节点示意图
为了设计及施工的方便,把软横跨各种装配形式经过归纳综合,制定了15种节点类型。
接触网链形悬挂软横跨节点1、2、3、4安装图
节点1、2适用于13m或
15m高的钢柱连接。
节点3、4适用于地面以上
12m的钢筋混凝土柱。
三、求横向承力索各股道悬挂点至支柱悬挂点的垂直距离y
分别对各悬挂点取分离体并取矩得:
y1A= FA·X LA
T
y2A= FA·X 2 A Q1A X 2 A X LA
T
FA·X iA Qi 1 AX iA X i 1 A
i
yiA=
i 1
T
同理:y1B= FB ·X 1B
03 在线路较多的站场上用绝缘软横跨可节约大
软横跨计算(含公式)
左F4
左a4
左K4 0.00 左b4 0.00
8.22
2.80 左F5 左F6 左F7 左F8
左a5 左a6 左a7 左a8
左K5 0.00 左b5 0.00
左K6 0.00 左b6 0.00
左K7
0.00 左b7 0.00
左K8
0.00 左b8 0.00
右F1 123.0306 右a1 7.77 右K1 1.51 右b1 7.92
连接 重量合
方式 计 5.7 1.1 3.2 1.1
(无 (kg)
弹簧 补偿 器)
扣料长 度
1.65
0.08
0.84
0.05
上下 部固 定绳
上下部 固定绳
1150耳 环杆
双耳连 接器
弹簧补 偿器
双耳连 接器
双重硅 胶绝缘
子
70双耳 楔形线
夹
连接 重量合
方式 计 3.6 1.1 7 1.1 3.2 1.1
32.46
横向承力索总长(计算2)
32.23
0.5
横向承力索复核
32.23
支柱 地线 孔或 基础 面与 最高 轨面 的高 度 差; 低为 “”、 高为 “+
右节点(中) 右节点(下)
节点5 节点7 节点10a 节点14 节点12
11.1 11.1
5.49 10.27 9.98 8.83 4.95
2.62 2.62
三片绝缘子 四片绝缘子
三角联板 双联碗头挂板
Z-7型挂板 复合绝缘子 双横承节点8 单横承节点8 固定绳节点8
17.2 22.1 1.47 1.2 0.91
13
5.4 5.4
0.438 0.584 0.06 0.06 0.07 1.37
软横跨计算(适用各种高度支柱)(1)
验算直吊
有绝缘的列
I段 II段 III段 IV段 V段 VI段
横向承力索
直吊1 #NAME? 2 2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力矩右 #NAME? 直吊2 #NAME? 0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力矩左 #NAME? 力矩右 #NAME? 直吊4 #NAME? 0 长度 长度 长度 长度 长度 长度
#NAME? #NAME?
力矩左 #NAME? 力矩右 #NAME? 直吊5 #NAME? 6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依以上数据画软横跨预制图,布置各处结点位置,并标明长度。如对某股道导线高度有特殊要求,应在上下部固定绳间加装定位立柱。
13道 #NAME? -- #NAME? -- #NAME? #NAME? m
#NAME? 验算支力1 验算张力 #NAME? 支柱类型: 钢柱 横向承力索杵头杆长度 0.600 单片瓷瓶长(m) 上下固定绳杵头杆长 1.300 0.146 调整螺栓扣总长 双耳连接器等连接瓷瓶零件长 0.600 0.100 计算辅助参数:(请不要修改下列数据) 前支柱最大弛度 #NAME? 后支柱最大弛度 #NAME? FN1 #NAME? FN2 横向水平张力T(左柱) 横向水平张力T(右柱) #NAME? #NAME? FN2'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软横跨负载计算的新方法
建材发展导向2018年第06期16进行软横跨的预制计算,就是对软横跨结构各安装尺寸的计算。
在以往计算中,因其结构复杂,涉及因素较多,现场情况千差万别,工程计算结果长期达不到理想状态,在施工中返工率较高,成为接触网工程建设中的难题之一。
解决软横跨结构尺寸计算难题,既可以提高施工的进度,又可以节省调整时间,既有利于安全,又能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和功效,对于加速铁路电气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它加以讨论和研究是很必要的。
在电气化工程中,通常软横跨的预制及计算采用的是负载计算法,它是以实际结构的标准形式为依据,以实际负载为基础,以安装后的受力状态为前提,由负载计算转化为结构尺寸计算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每一组节点上负载的求解过程困难,每组零件精度不易把握,对于现场技术人员的理论水来及经验要求较高。
本文将应用估值法进行软横跨的负载计算,以解决软横跨计算过程中的难以准确称量负载的问题。
1 软横跨计算方法讲解1.1 实测和需要确定的结构参数在软横跨的预制计算中,有许多的已知数据是需要实际测量确定的。
在软横跨支柱施工中,因地形条件的限制,受外界影响的因素很多,施工误差很大,它们对计算结果会产生较大影响,应分别加以考虑。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已知数据应符合现场的实际情况。
否则,即使计算无误差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测量出准确的原始数据时十分重要的。
软横跨示意结构见图1。
图1 软横跨标准结构示意图软横跨预制计算。
在计算中,一般应具有以下原始结构尺寸数据:(1)CX 1、CX 2分别为支柱1与支柱2的侧面限界,在正线轨面水平面内,支柱1与支柱2内缘分别至临近线路中心的距离(m);(2)l 1、l 2为由横承力索最低点分别至两支柱1、支柱2悬挂点的水平距离(m);(3)L 为横向跨距,两支柱横承力索悬挂点间的水平距离(m);(4))S 1、S 2为基础面至正线轨面的高差,即支柱底面至正线轨面的垂直距离,当支柱底面高出轨面时,S 为正值,反之为负值;(5)δ1、δ2为支柱斜率,即安装后的支柱内缘相对于铅垂线的斜率(mm/m);(6)d 1、d 2为偏移距离,即支柱在上部定位索处的偏移距离,其值为d 1=Hδ1,d 2=Hδ2,d '1=H S δ1,d '2=H S δ2;(7)f 1、f 2为横向承力索的驰度,即横向承力索最低点分别至两支柱横向承力索悬挂点的垂直方向的距离,当为等高悬挂时,f 1=f 2;(8)a 1、a 2、…、a n 为相邻悬挂点间的水平距离(该数据通过现场测量所得,要求精确到mm),其中:a 1=CX 1+Hδ1,a n +1=CX 2+Hδ2。
软横跨计算
电气工程系精品课程——接触网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软横跨结构与节点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1 软横跨的计算内容
(1) 软横跨支柱负载计算 完成软横跨支柱的选型或容量校验。
(2) 软横跨预制计算 完成软横跨结构尺寸计算,包括横承力索、上部固定绳、
下部固定绳、吊弦的长度计算。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例题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例题
软横跨计算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7 软横跨预制
(1) 预制内容:确定横向承力索,上下定位绳及吊弦的长度,最短吊弦位置。 (2) 软横跨预制方法:图解法、实测法、抛物线法、负载模拟法、负载计算法。
中国采用的是负载计算法 以实际悬挂的标准形式为依据,以实际负载为计算条件,以安装后的受 力状态为前提,由负载计算转化为结构尺寸计算的方法。
M i 为中心锚结或下锚支在该悬挂点产生的垂直负载
注意:对于某一悬挂点的重量,应具体分析,并非 每个悬挂点均有以上几项重量!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2) 求横向承力索的最低点 (试探法)
接触网
(3) 求横承力索的张力
Th
M 2l1 l1 f 2
M1l2 l2 f1
软横跨计算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3 软横跨计算所需资料
(1) 气象资料:最大风速、覆冰厚度及风速、最低温度;
(2) 线路资料:股道数、股道间距、曲线半径、跨距; (3) 线索资料:线材、截面积等; (4) 软横跨节点形式及分布。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4 现场实测数据和计算数据
接触网——软横跨负载计算
=1000+2× 0.75×1.25× 302 ×10× 65× 0.615×10−3 × (16.5 +16.7) + 2× 4× 0.3 / 65× (10000 + 8500)
= 3959.1 N
第六节 软横跨负载计算
(5)计算支柱负载确定支柱类型
Q1CX 2 + QⅡ(CX 2 + a2 ) + Q3 (CX 2 + a2 + a3 ) + Q4 (CX 2 + a2 + a3 + a4 )
] +Q5 (CX 2 + a2 + a3 + a4 + a5 ) + Q6 (CX 2 + a2 + a3 + a4 + a5 + a6 )
第六节 软横跨负载计算
= 1709.1 N
Q4 = [1/ 2× 55 +10 +1/ 2× 50 + 0.72× (5.0 + 3.5) +1.44× 65]×10
= 1622.2 N
第六节 软横跨负载计算
(3)确定最低点位置
根据图3-25,已知预选 Ⅲ 道为横承力索最低点位置,各垂直力对 B 悬挂点
取矩,由 ∑ M B = 0得:
l1
l2
1
CX 2
5
a6
5
a5
5
5
a4
a3
5
5
a2
GJ-70 + GLCB80/173
GJ-70 + GLCB100/215
1
CX 1
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
一.施工准备1、组织2、工具、机具3、材料设备二.操作程序1、工艺流程2、操作方法(1)测量①测量准备(2)现场测量①电化股道曲线超高的测定。
将水平仪设置在适于观测一组或数组软横跨跨越股道的位置上。
调平仪器。
把塔尺分别置于软横跨跨越股道的每根钢轨轨面上,并记录水平仪观测读数。
确定同组软横跨最高轨面的股道和各股道外轨超高。
然后将塔尺置于基础面(混凝土支柱为地线孔)上,用水平仪测出基础面(或地线孔)的相对标高(如图2),现场计算出H值(钢柱为基础面至最高轨面的距离;②测量软横跨横向跨距用50m钢卷尺在支柱最高轨面标高线平面上,依次测量CX1、CX2、(或CX1′、CX2′)和各线间距a2、a3、a4、a5的数值(钢筋混凝土支柱以支柱内缘测起,终止于支柱内缘;钢柱以支柱外缘测起,终止于支柱外缘,如图3)。
③测定d值置经纬仪于支A柱顺线路方向适当距离、横线路方向与被测支柱基本相同的位置上。
调平仪器,将望远镜十字丝瞄准支柱顶端(钢柱为外缘,钢筋混凝土柱为内缘)。
然后,望远镜竖直向下到支柱下部测量基点水平位置。
(钢柱为基础面,钢筋混凝土柱为预留地线孔)。
用钢卷尺配合量取d1值。
以相同的方法测量B柱的d2值(如图4)。
2.计算(1)手工计算①整理测量数据表(测量计算数据表见附表)。
②计算 a .支柱斜率 钢筋混凝土柱注:式中10.8m 为钢筋混凝土软横跨支柱耳环孔至地线孔的距离。
钢 柱b .上部固定绳的总长L 上= a 1′+a 2+……an+an+1′其中钢筋混凝土柱a 1′ = CX 1+d 1′=CX 1+S 2·δ1a n +1′= CX 2+d 2′=CX 2+S 2·δH 2钢 柱 a 1′ = CX 1′±d 1′=CX 1′±S 2·δ1a 4 ′= CX 2±d 2′=CX 2′±S 2·δ1钢柱小于外缘直立时取“-”,大于外缘直立时取+。
软横跨计算原理最全面
软横跨计算方法1、计算需要参数:现场测量参数:支柱侧面限界、支柱强度(以轨面或地面为准的倾斜值,但还要测出对应支柱高来计算出来,或采用斜率尺)、钢(砼)柱基础面或混凝土支柱(H90~170)地线眼处与最高轨面的高差、股道间距、轨面超高(实测或可以钢轨标定值为准记录),站台沿距离近轨线路中心的距离;设计参数:设计结构高度、导高、拉出值(正反定位),接触网平面布置图(悬挂组合及工、非支)、前后跨距、,定位器坡度要求(开口)、承力索悬吊滑轮结构尺寸,最短直吊弦距离等,各种承力索、接触线线重量,节点材料重量(含横承力索和固定索重量、对应节点零配件重量),横承悬挂点距柱顶的高差;减料参数:支柱规格型号、横承、上下部固定索底座的有效连接长度,单、双绝缘子,各种节点连接料的有效连接长度等。
测量的组织:提前在家把测量需要数据点的草图画好,支柱、站台、各股道(含非电化股道)、钢柱测外沿限界与强度和基础面与最高轨面高差、混凝土柱测内沿限界与强度和地线孔与最高轨面的高差,每次从零刻度这边开始依次读数,各股道均可读近轨的钢轨内沿数据,逢站台沿不能漏读、各股道不能漏读,最后读最大尺寸数据。
计算前整理数据不能忘了第一个数要加轨道半宽才是中股道中心,最后一个数要减轨道半宽才是股道中心数据,中间的各股道间距为大数减小数,这样不容易出错。
根据个人习惯定,原则是减少出错机会。
测量后要整理好数据。
测量记录示意。
2、支柱桡度处理考虑,对柱顶桡度:G15钢柱70mm,G13钢柱40mm,H170混凝土柱30mm)。
以前经验谨供参考。
3、超高引起的受电弓中心偏移计算确定,对直链形悬挂,承力索跟着接触线走,半斜链形悬挂承力索悬挂点始终在各股道线路中心的上方,偏移只影响接触线位置。
超高轨宽偏移导高偏移超高导高轨宽超高超高4、先处理计算数据,第一个数据和最后一个数据根据读数原则,考虑半轨宽,支柱斜率变化量(含支柱自然倾斜和挠度的总变化量),横承、上部固定索、下部固定索安装高度,处理成计算所需的水平分量(根据各相关读数把各支悬挂的水平间距计算出来);根据前后跨距和各股道悬挂类型、节点形式计算出悬挂重量(提前确定各节点重量),计算其重量应考虑绝缘子等集中负载在悬挂点的分担重量(不计影响也不大,可通过计和不计看数据变化量),根据导高、结构高度和悬吊滑轮有效长度、最短直吊弦计算出软横跨最低点距轨面的高度。
软横跨计算
混凝土柱: a1″=CX′’+Hj″*δ±1.48 式中 a1″--下部固定绳支柱固定点至定位环线夹的距离; Hj″--支柱下部固定绳安装位置至最高轨面的距离; ±1.48--定位环线夹偏移线路中心的距离。当斜拉线拉向支柱时取“-” ,背离时取 “+” 。 用以上式子分别计算软横跨两侧支柱。 三、力学计算的方法与程序: 1.根据平面布置图绘制出软横跨计算示意图(图 1) 。 2.确定横向承力索最低点位置。 3.计算最低点两侧距离 l1 、l2 l1 = a1 + a2 +…+aj l2 = aj+1 + aj+2 +…+am 4 确定各悬挂点的负载 Q
软横跨计算
软横跨计算一般采用力学计算法 一、测 量 1.测支柱倾斜 使用经纬仪测量支柱顶至轨面标高处的倾斜,钢柱测量外缘,混凝土柱测量内缘。 2.测高差 使用水准仪测量最高股道轨面与钢柱底部(或混凝土柱地线孔)的高差。 3.测侧面限界和股道间距 用钢尺测出钢柱外缘(或混凝土柱内缘)到相邻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分别测出相邻 股道线路中心的距离。 二、计算结构参数 1.求横向承力索弛度 钢 柱: f1=柱高一 0.07+hA-S 上-Cmin f2=柱高一 0.07+hB-S 上-Cmin 混凝土柱: f1=10.8+hA-S 上-Cmin f2=10.8+hB-S 上-Cmin 式中 f1、f2——软横跨两侧支柱悬挂点至横向承力索最低点的垂直距离; 柱 高——钢柱高度; 0.07---—钢柱横向承力索悬挂孔至柱顶距离; 10.8-——混凝土软横跨柱地线孔至横向承力索悬挂孔的距离; hA、hB----软横跨两侧支柱与最高轨面的高差,由测量得; S 上—-—上部固定绳安装高度; Cmin —-—最短吊弦长度,一般取 500mm。 2.求横向承力索支柱悬挂点至相邻股道悬挂点的水平距离 钢 柱: a1A=CX1′-d1-a 上-支柱挠度 a1B=CX2′-d2-a 上-支柱挠度 混凝土柱: a1A=CX1′-d1 –0.06-支柱挠度 a1B=CX2′-d2 –0.06-支柱挠度 式中 a1A、a1B--软横跨两侧支柱悬挂点至相邻股道悬挂点的水平距离; CX1′、CX2′--测量基点处(钢柱外缘、混凝土柱内缘)到相邻线路中心的距离,由测 量得; d1 、d2 --支柱倾斜值,由测量得; a 上---钢柱横线路方向宽度; 0.06--混凝土柱 400 型耳环杆外露长度; 支柱挠度--支柱受力后的倾斜,每组悬挂按 0.01 计算。 3.求上部固定绳安装高度处钢柱外缘(混凝土柱内缘)至相邻股道悬挂点的距离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设计参数;
(2) 计算各悬挂点负载; (3)确定横向承力索的最低点和张力大小; (4) 考虑松边张力,计算上下部固定绳的张力大小; (5) 确定线索的安装高度; (6) 计算支柱工作力矩
2018/12/2
(7) 考虑安全系数,选择支柱型号。
ai x Zi .Z ai
ai 1 x Zi .Z ai 1
为中心锚结或下锚支在该悬挂点产生的垂直负载
Mi
2018/12/2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2) 求横向承力索的最低点 (试探法)
2018/12/2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3) 求横承力索的张力
M 2 l1 M 1l 2 Th l1 f 2 l 2 f1
(1)软横跨支柱负载计算 完成软横跨支柱的选型或容量校验。 (2) 软横跨预制计算 完成软横跨结构尺寸计算,包括横承力索、上部固定绳、 下部固定绳、吊弦的长度计算。
2018/12/2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2 软横跨计算的一般原则
(1) 只考虑支柱可能出现的最危险情况; (2) 纵向悬挂及软横跨节点的垂直负荷由横向承力索承担; (3) 纵向承力索的水平负载由上部固定绳承担;
2018/12/2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横向承力索水平张力的求法
2018/12/2
(1) (2) (3) (4)
求悬挂点的垂直负载 求横向承力索的最低点 (试探法) 求横承力索的张力 求上下部固定绳的水平张力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1) 求悬挂点的垂直负载
Qi Gi J i P i Zi M i
软横跨(手工计算)
软横跨软横跨计算过程是一个烦琐、重要的过程,身为技术人员是应该灵活掌握的,随着电脑普及时代的来临虽然有了软横跨的计算软件,但是它也仅仅是简化了其中的部分过程。
软横跨一般可以分为测量、负载计算、扣除尺寸和绘制预制图等几个步骤。
计算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的测量数据计算和计算出的参数数据都是为最后的计算做的铺垫,软横跨的计算过程是个环环相扣的,所以软横跨的计算是个细心严谨的过程。
一、软横跨的测量数据:1、最高轨面的测量:用水准仪(或经纬仪)找到最高轨面,一般为正线股道,并将其标注在两钢柱的田野侧,此高度作为软横跨固定角钢和支柱斜率的测量点。
如下图所示:5道3道道道4道最高轨最高轨2、轨间距的测量:就是软横跨所悬挂跨越的两钢柱间的股道间距与两钢柱外沿距离相邻线路中心的距离(侧面限界测的是内沿,软横跨钢柱计算是测的是钢柱外沿)。
如下图所示:L总=3.85+5+5+5+5+3.90,总长只是闭合分段长度使用,我们在计算时所需要的数据只是分段数据,但只有在分段相加得数与总长得数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分段长度。
3、在计算软横跨的步骤中,线间距在相对于股道间就是直接取值,只是在两边支柱侧面限界处取的是支柱顶端软横跨横承悬挂点(线路侧)和上下部固定绳悬挂点(田野侧)距离相邻股道中心的距离。
如下图所示:2钢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取左侧支柱为1、右侧支柱为2,如上图标识,左侧横承悬挂点距离5道线路中心的距离为a1、上部固定绳距离5道线路中心的距离为a1,、下部固定绳距离5道线路中心的距离为a1,,;则右侧横承及上、下部固定绳的取值分别为a2、a2,、a2,,。
我们在测量时测的是最高轨面在支柱外沿底部上的位置,而软横跨横承的悬挂位置是在钢柱顶部、固定绳固定角钢处的限界与实测限界存在钢柱斜率的偏差。
我们测量出钢柱顶部与最高轨标适处的支柱斜率,如上图虚线所示,再依次计算出横承、上、下部固定绳针对软横跨的计算需要对相邻股道的距离。
第六节软横跨预制计算课件
(1) 根据设计平面图确定软横跨的基本布局,并给出相关基础 设计参数; (2) 计算各悬挂点负载; (3)确定横向承力索的最低点和张力大小; (4) 考虑松边张力,计算上下部固定绳的张力大小; (5) 确定线索的安装高度; (6) 计算支柱工作力矩 (7) 考虑安全系数,选择支柱型号。
6、软横跨支柱负载计算 求出横承力索、上部固定绳、下部固定绳对软横跨支柱
的作用力,然后根据装配尺寸求各力力矩。
垂直负载: 软横跨线索自重,纵向悬挂自重、节点重,覆冰重等。
水平负载: 横承力索的水平力、上下固定绳的水平力(包括纵向悬挂 的曲线力、风负载、下锚分力等)
2019/11/20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2019/11/20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7 软横跨预制
(3) 负载计算法的基本步骤
2019/11/20
现场测量各实际参数; 确定并计算各类负载 ; 确定最短吊弦位置; 求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和总长; 求上下部固定绳长度; 结果校验。
现场实测参数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软横跨预制一般应具有以下原始数据: 侧面限界CX1、CX2;
2019/11/20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2 软横跨计算的一般原则 (4) 接触线的水平负载由下部固定绳承担; (5) 假设所有水平负载均朝向一个方向,以便算出最大值状态; (6) 软横跨跨越六股道或承受六组以上接触悬挂时采用双横承力索。
2019/11/20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3 软横跨计算所需资料
n
M 2
Qi xi1
i k 1
求出分界力Y后,可利用Y值的正、负来校验最低点的判定 是否正确。当0≤Y≤QK时,则原判定正确;若Y<0,则说明最低 点应向左移(需要重新验算);若Y>QK则说明最低点应向右移 (需要重新验算);
软横跨过程
软横跨预配计算一、执行接触网计算软件进入软件主菜单,选定“软横跨预配计算”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依次完成基本数据、原始数据输入。
见界面1二、节点分类、重量求解及分摊:1、节点分类:钢柱:节点1A、1B、1C、1AS、1BS、1CS节点2A、2B、2C、2AS、2BS、2CS混凝土柱:节点3A、3B、3C、3AS、3BS、3CS节点4A、4B、4C、4AS、4BS、4CS钢柱绝缘子串下移:节点5A、5B、5C、5AS、5BS、5CS混凝土柱柱绝缘子串下移:节点6A、6B、6C、6AS、6BS、6CS 跨越非电化股道双重绝缘:YP跨越非电化股道单绝缘:WP中间:节点5道岔:节点6、节点7绝缘:8A、8B、8C、9A、9B、9C、13A、13B、13C、13D、13E、13G锚段关节:10A、10B、10C非支:11、12中心锚结:142、计算结构参数:根据支柱型号由支柱参数表查询支柱参数,根据原始数据输入表:S上=上固绳至纵向承力索距离+结构高度+导线高度2.1、计算横承驰度钢柱:F1=支柱高度-横承端点至柱顶高度+支柱埋深-最短吊弦长度-S上F2=支柱高度-横承端点至柱顶高度+支柱埋深-最短吊弦长度- S上混凝土支柱:F1=10.8+支柱埋深- S上-最短吊弦长度F2=10.8+支柱埋深- S上-最短吊弦长度2.2、计算横承端点处至相邻股道悬挂点距离钢柱:a1=侧面限界-支柱斜率×(支柱高度-横承端点至柱顶高度+支柱埋深)-横承端点处支柱宽度-支柱挠度混凝土支柱:a1=侧面限界+支柱斜率×(支柱高度-横承端点至柱顶高度+支柱埋深)-支柱挠度-耳环杆长2.3、计算上部定位绳处至相邻股道悬挂点距离钢柱:a1’=侧面限界-支柱斜率×S上混凝土支柱:a1’=侧面限界+支柱斜率×S上2.4、计算下部定位绳处至相邻股道悬挂点距离钢柱:a1’’=侧面限界-支柱斜率×(导线高度+下部定位绳至导线距离)+拉出值±定位器水平长度(拉出值>0取“-”,反之为“+”)混凝土支柱:a1’’=侧面限界+支柱斜率×(导线高度+下部定位绳至导线距离) +拉出值±定位器水平长度(拉出值>0取“-”,反之为“+”)3、绝缘子分摊重量:L:=a1+a2+……+a m-1+a m1A: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三片绝缘子尾半长双横:d1=双横承扣料长度-三片绝缘子双横尾半长d1’=上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三片绝缘子尾半长d1’’=下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三片绝缘子尾半长c1={ a12+[F〃a〃(L-a)]2/L4}1/2单横:G1A=三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1A=三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1B: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尾半长双横:d1=双横承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双横尾半长d1’=上部定位绳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尾半长d1’’=下部定位绳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尾半长c1={ a12+[F〃a〃(L-a)]2/L4}1/2单横:G1B=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1B=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1C: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双横:d1=双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双横尾半长d1’=上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d1’’=下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c1={ a12+[F〃a〃(L-a)]2/L4}1/2单横:G1C=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1C=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1AS: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尾半长双横:d1=双横承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双横尾半长d1’=上部定位绳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尾半长d1’’=下部定位绳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尾半长c1={ a12+[F〃a〃(L-a)]2/L4}1/2单横:G1AS=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1AS=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1BS: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双横:d1=双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双横尾半长d1’=上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d1’’=下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c1={ a12+[F〃a〃(L-a)]2/L4}1/2单横:G1BS=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1BS=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1CS: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4双横:d1=双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双横尾半长-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4d1’=上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4d1’’=下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4c1={ a12+[F〃a〃(L-a)]2/L4}1/2单横:G1CS=六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1CS=六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2A、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三片绝缘子尾半长双横:d1=双横承扣料长度-三片绝缘子双横尾半长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2A=三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2A=三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2B、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尾半长双横:d1=双横承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双横尾半长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2B=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2B=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2C、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双横:d1=双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双横尾半长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2C=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2C=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2AS、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尾半长双横:d1=双横承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双横尾半长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2AS=四片绝缘子串重量×(1.333d1/c1+d1’/ a1’+d1’’/ a1’’)双横:G2AS=四片绝缘子串重量×(1.333d1/c1+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2BS、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双横:d1=双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双横尾半长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2BS=四片绝缘子串重量×(1.25d1/c1+ d1’/ a1’+ d1’’/ a1’’)双横:G2BS=四片绝缘子串重量×(1.25d1/c1+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2CS、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0.75*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双横:d1=双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双横尾半长+0.75*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2CS=五片绝缘子串重量×(1.2d1/c1+ d1’/ a1’+ d1’’/ a1’’)双横:G2CS=五片绝缘子串重量×(1.2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3A、单横:d1=双耳连接器(0.08)+焊接杵环(0.18)+三片绝缘子瓷间隙长/2d1’=上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三片绝缘子尾半长d1’’=下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三片绝缘子尾半长c1={ a12+[F〃a〃(L-a)]2/L4}1/2单横:G3A=三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3B:单横:d1=双耳连接器(0.08)+焊接杵环(0.18)+四片绝缘子瓷间隙长/2d1’=上部定位绳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尾半长d1’’=下部定位绳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尾半长c1={ a12+[F〃a〃(L-a)]2/L4}1/2单横:G3B=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3C:单横:d1=双耳连接器(0.08)+焊接杵环(0.18)+五片绝缘子瓷间隙长/2d1’=上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d1’’=下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c1={ a12+[F〃a〃(L-a)]2/L4}1/2单横:G3C=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3AS:单横:d1=双耳连接器(0.08)+焊接杵环(0.18)+(四片绝缘子瓷间隙长+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2d1’=上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三片绝缘子尾半长-0.25*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d1’’=下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三片绝缘子尾半长-0.25*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c1={ a12+[F〃a〃(L-a)]2/L4}1/2单横:G3AS=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3BS:单横:d1=双耳连接器(0.08)+焊接杵环(0.18)+(五片绝缘子瓷间隙长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2d1’=上部定位绳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尾半长-0.25*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d1’’=下部定位绳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尾半长-0.25*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c1={ a12+[F〃a〃(L-a)]2/L4}1/2单横:G3BS=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3CS:单横:d1=双耳连接器(0.08)+焊接杵环(0.18)+0.75*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五片绝缘子瓷间隙长/2d1’=上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4d1’’=下部定位绳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4c1={ a12+[F〃a〃(L-a)]2/L4}1/2单横:G3CS=六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A、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三片绝缘子尾半长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4A=三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B、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尾半长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4B=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C、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4C=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AS、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四片绝缘子尾半长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4AS=四片绝缘子串重量×(1.333d1/c1+d1’/ a1’+d1’’/ a1’’)4BS、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4BS=四片绝缘子串重量×(1.25d1/c1+ d1’/ a1’+ d1’’/ a1’’)4CS、单横:d1=单横承扣料长度-五片绝缘子尾半长+0.75*单片绝缘子加跳线板长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4CS=五片绝缘子串重量×(1.2d1/c1+ d1’/ a1’+ d1’’/ a1’’)5A、单横: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双横: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5A=三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5A=三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5B、单横: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双横: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5B=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5B=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5C、单横: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双横: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5C=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5C=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5AS、单横: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双横: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5AS=三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5AS=三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5BS、单横: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双横: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5BS=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5BS=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5CS、单横: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双横: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5CS=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5CS=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6A、单横: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双横: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6A=三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6A=三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6B、单横: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双横: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6B=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6B=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6C、单横: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双横: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6C=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6C=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6AS、单横: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双横: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三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6AS=三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6AS=三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6BS、单横: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双横: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四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6BS=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6BS=四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6CS、单横: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双横:d1= (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1.18-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d1’’=a’’-瓷尾距线路中心距离-五片绝缘子瓷间隙/2c1={ a12+[F〃a〃(L-a)]2/L4}1/2单横:G6CS=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双横:G6CS=五片绝缘子串重量×(d1/c1+ d1’/ a1’+ d1’’/ a1’’)+4×[双横承扣料长度-双耳楔型线夹(0.05)]/c18A、单横:G8A=三片绝缘子串重量×1.5双横:G8A=三片绝缘子双横重/2+三片绝缘子串重量8B、单横:G8B=四片绝缘子串重量×1.5双横:G8B=四片绝缘子双横重/2+四片绝缘子串重量8C、单横:G8C=五片绝缘子串重量×1.5双横:G8C=五片绝缘子双横重/2+五片绝缘子串重量9A、G9A=三片绝缘子串重量9B、G9B=三片绝缘子串重量×213A、单横:G13A=三片绝缘子串重量×2双横:G13A=三片绝缘子双横重/2+三片绝缘子串重量×1.5 13B、单横:G13B=三片绝缘子串重量+四片绝缘子串重量双横:G13B=三片绝缘子重+四片绝缘子串重量×0.5+四片绝缘子双横重/213C、单横:G13C=三片绝缘子串重量+五片绝缘子串重量双横:G13C=五片绝缘子双横重×0.5+五片绝缘子串重量×0.5+三片绝缘子重13D、单横:G13D=三片绝缘子串重量×2.5双横:G13D=三片绝缘子双横重×0.5+三片绝缘子串重量×213E、单横:G13E=三片绝缘子串重量×2+四片绝缘子串重量×0.5双横:G13E=四片绝缘子双横重×0.5+三片绝缘子串重量×213G、单横:G13G=三片绝缘子串重量×2+五片绝缘子串重量×0.5双横:G13G=五片绝缘子双横重×0.5+三片绝缘子串重量×24、悬挂点负载计算根据悬挂方式和节点类型,确定线材自重q0和悬挂数量n;横承及上下部定位绳总重:单横时, Pi=0.719(a i+a i+1),双横时,Pi=1.026(a i+a i+1)悬挂负载Qi=Gi+Ji+Pi+Zi =1/2(前部跨距+后部跨距)n q0 +节点自重+ Pi +绝缘子分摊重量5、确定最低点人工判断输入最低点,通过程序计算来验证判断是否正确(用Y值判断),不是程序计算最低点。
基于ObjectARX的接触网软横跨计算程序研究
基于ObjectARX的接触网软横跨计算程序研究摘要:探讨AutoCAD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于铁路电气化接触网施工中的软横跨预置计算,用AutoCAD二次开发ObjectARX实现,编写简单易懂的程序,实现软横跨的计算。
介绍了软横跨计算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算法。
关键词:AutoCAD ObjectARX 接触网目前,国内开发的软横跨计算程序普遍采用Auto LISP/Visual LISP或者是用于应用程序的Visual Basic(VBA)开发。
解决了早期接触网施工中软横跨预置的计算问题。
随着国内铁路建设步伐加快,对接触网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1 ObjectARX的特点ObjectARX是AutoDesk公司针对AutoCAD平台上的二次开发而推出的一个开发软件包,它提供了以C++为基础的面向对象的开发环境及应用程序接口,能真正快速的访问AutoCAD图形数据库。
与以往的AutuCAD二次开发工具Auto LISP/Visual LISP和VBA不同,ObjectARX应用程序是一个DLL(动态链接库),共享AutoCAD 的地址空间,对AutoCAD进行直接函数调用。
所以,使用ObjectARX 编程的函数的执行速度得以大大提高。
2 算法中几个关键问题软横跨计算有多种方法,比如抛物线计算法、图解法、实测法、负载计算法等。
一般来说,负载计算法由于简单实用,计算结果准确,因而在施工中被广泛应用。
负载计算法中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考虑。
式中:d为支柱的偏距;δ为支柱斜率和倾斜度之和;H为支柱露出基础面高度;S为基础面至最高轨面高差,当支柱地面高出轨面时为正,否则为负;h为横向承力索悬挂处距离支柱顶部的距离,一般取100mm。
(2)确定负载。
每个悬挂点负载应该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悬挂点零件重量负载(节点负载),接触悬挂一个跨距的自重负载(悬挂自重负载),横向承力索及上、下部固定绳的自重负载和中心锚结下锚支自重负载,在计算时分别考虑一般情况和覆冰情况。
软横跨计算资料
软横跨由站场线路两侧支柱(称为软横跨支柱)和悬挂在支柱上的横 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软横跨直吊弦及支持和连接它们的零件组成。 ●绝缘绝缘软横跨 ●非绝缘软横跨
接触网技术
软横跨
普速电气化铁道站场 大多采用软横跨结构
接触网技术
接触网技术
接触网技术
接触网技术
2、硬横跨
按照定位方式分:吊柱硬横跨、定位索硬横跨
接触网技术
软横跨计算
3 软横跨计算所需资料
(1) 气象资料:最大风速、覆冰厚度、最低温度; (2) 线路资料:股道数、股道间距、曲线半径、跨距; (3) 线索资料:线材、截面积等; (4) 软横跨节点形式及分布。
接触网技术
软横跨计算
4 现场实测数据和计算数据
接触网技术
软横跨计算
5 软横跨计算的基本步骤
垂直负载: 软横跨线索自重,纵向悬挂自重、节点重,覆冰重等。
水平负载: 横承力索的水平力、上下固定绳的水平力(包括纵向悬挂 的曲线力、风负载、下锚分力等)
接触网技术
软横跨计算
横向承力索水平张力的求法
接触网技术
第八节 软横跨及软横跨计算
学习目标: 1.掌握软横跨、硬横跨基本结构; 2.认识 14 种软横跨节点结构及用途; 3.掌握软横跨预制计算方法;
接触网技术
软横跨结构及节点分析
一、概述
多股道接触悬挂通过横向线索悬挂在线路两侧的支柱上的装配方式称为 软横跨。接触悬挂通过金属桁架架设在线路两侧支柱顶上的装配方式称为 硬横跨。
接触网技术
软横跨计算
2 软横跨计算的一般原则
(1) 只考虑支柱可能出现的最危险情况; (2) 纵向悬挂及软横跨节点的垂直负荷由横向承力索承担; (3) 纵向承力索的水平负载由上部固定绳承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软横跨安装方法一般采用整组吊装法,即将预制好的横承 力索与上部固定绳组装好后,一次吊装就位。此项作业要 求在该软横跨跨越股道空间(无行车)的条件下进行。下 部固定绳则需待纵向承力索架设后安装。
四、软横跨计算
• 线路导高为6450mm,结构高度为1400mm,正线采用 95+120,侧线采用70+85、采用G350/15钢柱。 • 测量数据:cx1=3.1m、cx2=3.8m、a2=a3=a4=a5=5m、 s1=450mm、s2=600mm、钢柱高度H=15m • h=100mm、Hx=6.8m、Hs=8.01m、钢柱A田野侧斜率 10‰,钢柱B田野侧斜率12‰, • 最低点至上部固定绳Cmin=500mm。 • 解:1、确定有关参数 • (1)、求a1、a5 • 15米钢柱的自然斜率为26‰,则钢柱1线路侧斜率为42‰, 钢柱2线路侧斜率40‰ • a1=(H-h-s1)×42‰+cx1=(15-0.1-0.45) ×42‰+3.1=3.707m
=2.02 米
'' 3
T
m a
6
Q 5 Q 4 Q
6
Y
=2.83 米Βιβλιοθήκη T则分段长度b
1
a m
1
2
2
1
=4.71 米
b b b c c c
2
=5.61 米
b =5.02 米
3 4
=5.09 米
b =5.39 米
5 6
=5.21 米
(1) 横承总长度 B=31.03 米 (2) 各悬挂点直吊弦长度
1
2
L2 A
f1 L1
B
Y T T
Qk-Y Qk
f2
从求得的子力矩 M1 和 M2 连同其他各力分别对悬挂点 A 及悬挂点 B 求力矩,即
M
A
=0 , MB =0
M2-Tf2-(Qk-Y)L2+QkL2=0;
则 Tf1+YL1-M1=0; 经上式可以得到
T
M l M l fl f l
2 1 1 2
一、软横跨的优、缺点
• 在三股道及三股道以上的站场股道区间或道岔区段,由于 股道间距小,无法采用腕臂柱支持装置,故一般设计另一 种支持装置——软横跨或硬横跨。 • 在这里简单介绍下硬横跨。硬横跨是由设立在电气化铁路 两侧的钢柱和架在钢柱上的硬横钢梁以及挂在钢柱上的定 位索组成。钢梁下面悬挂绝缘子再挂接触网,定位索用以 固定定位器以便接触线定位,并将接触线水平负荷传向钢 柱。目前硬横跨大多都采用在横梁上装吊柱,吊柱装于两 股道之间,然后再在吊柱上面装腕臂定位的安装形式。 • 硬横跨结构高度比软横跨小,可采用容量小,高度低的支 柱。适合在3~4股道上采用,便于机械化施工。
1 2
=390.68kg
2 1
同时,求得最低悬挂点的分界力 Y,可以用 Y 值来判别原先假设的最低点的位置是否正确。若原先假 设的最低点的位置正确,那么 Y 的值应该为大于哦,且小于 Qk
M f f M Y fl f l
1 2 2 1 2 2 1
1
=2.087kg
0<Y<Q3,说明前面判断正确。
=255.12kg F1=
Qi -F2=558.65-255.12=303.53kg
i 1
n
(2)求最低悬挂点 Qk F1-Q1-Q2=303.53-106.35-161=36.18kg>0 F1-Q1-Q2-Q3=346.58-106.35-161-111.76=-75.58<0 则最低悬挂点出现在 Q3 处,即Ⅲ道上方。
2 17 1.1 17 0.8 + +2+1.44×50+1.026(5+4.37)=95.28kg 4.37 4.37
3、确定最短吊弦位置 求 F1
QiXi
(1) F2=
i 1
n
L
Q1X1+Q2X2+Q3X3+Q4X4+Q5X5 L
=
106.35 3.707+161 8.707+111.76 13.707+84.26 18.707+95.28 23.707 28.077
• 3、横承力索最低点至上部固定绳的距离为500mm,最小 规定为400mm,最大为600mm。上下部固定绳两端绝缘 子串的瓷裙至支柱内缘的最小距离规定为700~800mm, 以保证电力线合架于软横跨柱上时作业人员上、下杆时的 安全。 • 4、软横跨横承力索及上下部固定绳驰度的调整,是利用 安装在钢柱上的杵头杆端部的螺纹进行调节,在钢筋混凝 土柱上则是利用调整螺丝(开式螺旋扣)调节。 • 5、大站或混合牵引的站场采用四片绝缘子串,小站采用 三片绝缘子串,节点九大小站都采用三片绝缘子串。
• 软横跨是由设立在电气化铁路两侧的支柱和挂在支柱上的 横承力索及上、下部固定绳组成。横承力索具有一定的驰 度(驰度一般为横向跨距的1/10~1/8),它承受接触悬挂 的全部垂直负载(包括自重负载和覆冰时的负载);上部 固定绳的作用是固定纵向承力索,并将纵向承力索的水平 负荷传向支柱;下部固定绳的作用是固定定位器,以便对 接触线定位,并将接触线水平负荷传向支柱。 • 软横跨明显的优点是节省钢材。由于它的绝缘子装在线路 两侧,因此便于带电检修。缺点是安装调整比较困难,我 电气化铁路绝大部分站场采用了软横跨结构。
• a6=(H-h-s2)×40‰+cx2=(15-0.1-0.6) ×40‰+3.8=4.37m • a2=a3=a4=a5=5m • (2)、f1=H-h-Cmin-Hs-S1=15-0.1-0.5-8.01-0.45=5.94m • f2= H-h-Cmin-Hs-S2=5.79m • 2、确定悬挂负载 • 根据Qi=Gi+Ji+Zi+Pi+Mi求各悬挂点负载 • 式中Gi——悬挂自重负载 • Ji——节点零件负载 • Pi——横向承力索及上下部固定绳分摊于各股道的负载 • Zi——分段绝缘分摊于相邻股道的负载 • Mi——下锚分支的重力负载 • Q1=J绝+J定+G1+P1
二、软横跨的结构
• 目前软横跨采用的支柱有钢筋混凝土支柱及钢柱两种。钢 筋混凝土柱用于跨3~4股道的软横跨,跨五股道及以上的 软横跨宜用钢柱,但是跨越股道数不宜超过八股。 • 1、软横跨的上、下部固定绳采用一根截面为80mm2的镀 锌钢绞线,而横承力索采用80mm2的镀锌钢绞线。当悬 挂五条接触悬挂及以下时采用单横承力索;悬挂六条接触 悬挂及以上时采用双横承力索。 • 2、软横跨上安装的各种节点,应满足接触悬挂工作位置 的要求。接触线至下部固定绳的距离不小300mm(一般 去350mm);上下部固定绳的距离应根据接触悬挂的结 构高度而定。如同一组软横跨悬吊不同结构高度的接触悬 挂时,则依其中最大结构高度确定。
(1) 求横向承力索的分段长度 先求 m 值
m a
1 2
Q
1
1
Q
2
Q
' 3
' 3
Y
T
=3.707*0.7822=2.9 米
m a
Q Q
2 2
Y
T
=2.55 米
m3 a 3 m a
4 4
Q
' 3
Y
T
=0.49 米
Q
'' 3
Y
T
=0.94 米
'' 3
m a
5
Q 4 Q
5
Y
三、软横跨安装的基本要求
• 软横跨安装的基本要求是:安装好的软横跨应保证架设悬 挂负载后,软横跨各部尺寸符合设计图纸规定;各绝缘子 串及零配件安装位置正确、整齐、美观;吊线垂直;上下 部固定绳基本上呈水平状态。 •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先对软横跨进行精确的计算和预 制,以便尽量减少调整工作量,保证安装质量,做到一次 安装成功。 • 计算软横跨的原始依据有两个: • 改组软横跨两支柱的安装位置尺寸;支柱结构基本尺寸。 • 根据平面布置图确定各悬挂点节点类型及悬挂点重量。 • 因此,准确、完整的测量及核算悬挂点重量,是精确计算 和预制软横跨的先决条件。
17 3.707 0.8 2 1 7 1.1 = + +2+1.44×50+1.026×(3.707+5)=106.35kg 3.707 3.707
Q2=J 定+G2+P2=6.7+2×1.44×50+1.026×(5+5)=161kg Q3=J 定+G3+P3=7+1.89×50+1.026×(5+5)=111.76kg Q4=J 定+G4+P4=2+1.44×50+1.026×(5+5)=84.26kg Q5= J 绝+J 定+G1+P1=
2
=
m +Cmin=0.49+0.5=0.99 米
3 2 2
c = c + m =3.54
1 4
=1.44 米 =3.46 米
5
5、求上部固定绳长度 6、校验计算结果
f f
' 1 ' 2
m1 m2 m3 =2.9+2.55+0.49=5.94=
4 5 6
f m m m =0.94+2.02+2.83=5.79= f
4、求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和总长度 (1)求子力矩 从最低点 Q3 处分开,分别对支柱 1、2 点取矩; Q3'=111.76-75.58=36.18;Q3' '=75.58kg M1=Q1a1+Q2(a1+a2)+ Q3' (a1+a2+a3)=106.35×3.707+161×8.707+36.18×13.707=2292kg·m M2= Q3' '(a4+a5+a6)+Q4(a5+a6)+Q5a6=75.58×14.37+84.26×9.37+95.28×4.37=2292kg·m (1) 求横向承力索水平张力 T 及分界力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