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位错的基本结构

合集下载

位错

位错
§位错
——晶体中的线缺陷 当晶体中沿某一条线附近的原子 排列与完整晶格不同时,形成的缺陷 称为线缺陷。位错就是这种线缺陷。 晶体中最简单的位错有刃位错和 螺位错。
刃位错与螺位错
位错是晶体已滑移部分和未滑移部分的交界线。 有两种基本类型: 刃位错 螺位错
P534图12-4
P536图12-7
(1)刃位错
有关位错的一些重要现象
第二、位错与小角晶界
通常把晶粒之间的 交界地区(面)称 为晶粒间界(或晶 界),分为大角晶 界和小角晶界。这 里与位错相关的是 小角晶界,指晶粒 取向差<15°时的 晶界。

小角晶界可 以看成是一 系列刃位错 的排列。
第三、位错与空位
晶格在高温下会 有较多的空位,当温 度降低时,这些空位 就可能发生凝聚现象, 在晶格中形成空隙, 例如它们在一个晶面 上凝聚,就形成一个 微观的片状空隙。
刃位错一般有两种类型:正刃位错和负刃位错。
正刃位错和负刃位错
C
C
G
D
A
A B
D
B
F
H E
D B
H
E
正刃位错
负刃位错
刃位错的运动
刃位错的运动方式有两种:滑移运动和攀移运动。
滑移运动
位错的攀移运动
位错的攀移运动将伴随着空位的产生或消灭。
(2)螺位错
滑移方向平行于位错 线(AD)时,这种类型 的位错称为螺位错。螺位 错没有多余的半晶面,但 在螺位错线附近,位于不 同晶面上的原子重新排列 在以位错线为轴的螺旋斜 面上,故取名为螺位错。
A
B
(a)
微观的片状空隙
有关位错的一些重要现象
片状空隙的切面原子 排列图如右图(b) 所示,当空隙塌陷时, 原子排列将发生变化, 在空隙的边缘形成一 系列刃位错,即形成 一个沿空隙边缘的位 错环 。现在一般认为: 从高温熔融状态凝固 的材料中的位错正是 起源于空位的凝结过 程。

位错理论1-位错的结构

位错理论1-位错的结构
假设一个位错PQRS构成一个位错环,环内无其它位错 设位错环有2个不同的柏氏矢量,即PQR— b1 ;RSP— b2 因为 b1 ≠ b2, 所以柏氏矢量b1 所包围的区域I和柏氏矢量 b2所包围的区域II 滑移量不同。 根据位错的定义,必有一位错线EG将I和II区域分开 又根据推论1: b3=±(b1- b2) ≠ 0
把位错环分成几段,而每一段有它自己不
同的柏氏矢量。
48
Conservation of Burgers vector
柏氏矢量守恒性的推论3
描述:位错线不可能中断于晶体内部
中断于:dis. Ring; dis. node; surface of crystal
证明:
设位错AB的柏氏矢量为b,其中断于B点 I区——已滑移区;II区——未滑移区 所以:未涉及的III区只能是两情况之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刃型位错的基本特点:
位错线(dislocation line)是多余半原子 面和滑移面的交线,但位错线不一定就是 直线
直线 折线 位错环
19
Edge Dislocation
刃型位错的基本特点:
刃位错的点阵畸变相对于多余半原子面是左右对 称的
对于正刃位错:滑移面上部位错线周围原子受压, 向外偏离平衡;滑移面下部位错线周围原子受拉, 向内偏离平衡。
20
Edge Dislocation
刃型位错的基本特点:
位错线垂直于滑移矢量
b
21
目录
位错理论之序 滑移和位错 刃型位错 螺型位错 柏氏矢量及其守恒性 混合位错
22
Screw Dislocation
螺型位错的结构
ABCD面为滑移面:在 t作用下发生滑移 EF:位错线

位错的基本结构

位错的基本结构

混合位错的分解
二、柏氏矢量
1939年,柏格斯(J.M.Burgers)提出。 柏氏矢量:用来揭示位错本质,描述位错行为的矢量。 1、柏氏矢量的确定 用柏氏回路确定。 1)人为规定位错线 的正方向。 2)在实际晶体中, 作柏氏回路,回路中的每 一步都连接相邻的原子。 3)在完整晶体中, 按同样的方向和步数作一 个对比回路。从终点Q 到 始点M连接起来的矢量 b , 即为柏氏矢量。
关系,确定位错的类型。 (1)
b ⊥位错线,刃型位错。将 b
顺时针旋转90°,若 b
的方
向与位错线正向一致,正刃位错;反错线,螺型位错。 b 的方向与位错线正方向一致, 右螺型位错;b 的方向与位错线负方向一致,左螺型位错. (3) b 和位错线成任意角度0<φ<90°,混合位错。
混合位错可分解为刃型分量和螺型分量。 be b sin , bs b cos
左、右螺型位错
右螺旋位错:符合右手法则的螺型位错。 左螺旋位错:符合左手法则的螺型位错。 拇指:前进方向;其余四指:旋转方向。
左、右螺型位错有着本质区别,无论将晶体如 何放置,也不可能改变其原本的左、右性质。
3、混合型位错
混合位错:位错线与滑移方向成任意角度的位错。 混合位错线是一条曲线,在A处是螺位错,在C处是刃型 位错,在A与C之间的每一小段位错线都可以分解为刃型和螺 型两个分量。
2、螺型位错
位错模型:
产生:晶体局部滑移产生。 ABCD:滑移面; bb’:螺型位错线,也是已滑移区(AB bb’)与未滑移区 (bb’ CD)在滑移面上的边界线,但平行于滑移方向。
螺型位错线周围的原子
在位错线附近有一个约几个原子间距宽的, 上、下层原子不吻合的过渡区(bb’和aa’之间) 。 位错线附近的原子:按螺旋形排列。

第3章晶体缺陷(2)-位错的基本类型与特征-文档资料

第3章晶体缺陷(2)-位错的基本类型与特征-文档资料

图 刃位错示意图
形成及定义:晶体在大于屈服值的切应力作用下,以 ABCD面为滑移面发生滑移。EF是晶体已滑移部分和未滑
移部分的交线,犹如砍入晶体的一把刀的刀刃,即刃位错。
分类:正刃位错, “” ;负刃位错, “T” 。符号
中水平线代表滑移面,垂直线代表半个原子面。
几何特征:位错线与原子滑移方向相垂直; 正刃位错:滑移面上部位错线周围原子受 压应力作用,原子间距小于正常晶格间距;滑移面下部位 错线周围原子受张应力作用,原子间距大于正常晶格间距。
第三章 晶体缺陷
引 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晶体缺陷概述及类型 点缺陷 位错-线缺陷 表面及界面
第二节 位 错
2.1、位错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2.2、位错的运动与弹性性质 2.3、实际晶体中的位错
2.1、位错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一、位错与塑性变形 二、晶体中的位错模型 三、柏氏矢量
一、位错与塑性变形
(a)混合位错的形成
(b)混合位错分解为刃 位错和螺位错示意图
(c)混合位错线附近 原子滑移透视图
4、位错的易动性
根据位错模型,晶体中有了位错,滑 移就十分容易进行。 位错按滑移的方式发生塑变要比两个 相邻原子面整体相对移动容易得多,因此 晶体的实际强度比理论强度低得多。
螺型位错的情况与刃型位错一样具有 易动性。
柏氏矢量的一般表达式为:
a [ uvw ] n
其模则为:
a 2 2 2 b u v w n
类型
柏氏向量
位错线 运动方向 ⊥于位错 线本身 ⊥于位错 线本身 ⊥于位错 线本身
晶体 滑移方向 与b一致 与b一致 与b一致
切应力 方向 与b一致 与b一致 与b一致
滑移面 个数 唯一 多个

位错基本知识

位错基本知识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 割阶的生成及其运动
割阶—位错交截后,产生的不在滑移面上的一段折线,大小等于相交位错的柏氏矢量的模, 方向平行于相交位错的柏氏矢量。
弯折(弯结)—位错交截后,产生的在滑移面上的一段折线。 割阶的生成:①位错攀移;②位错交截。 位错交截生成的割阶 ⑴刃型位错与螺位错的交截
EF位错上的折线pp’—割阶。 割阶pp ′可随EF位错运动, 割阶pp′运动的平面是图中阴影 线画的平面,割阶pp ′对刃型位 错的运动阻力小。 ⑵螺位错与螺位错的交截 IJ位错上的折线pp’—割阶。 割阶pp ′随IJ位错运动时, 只能攀移,结果在割阶的后面 留下一串空位或间隙原子。前 者称空位割阶,后者称间隙割 阶。割阶对螺位错运动的阻力 大。
由位错间相互作用力公式,可得位错偶间的最大吸引力:
Fx max
0.25b
2 1
;y为割阶高度。 y
将位错偶分开的切应力:
c
Fx max
b
0.25b
2 1 y
当y足够大的时,
作用力就非常弱了,
c
将实际材料的材料常数代入上式,可得
y极限高度 60b。
⑷超割阶 割阶对螺位错的运动已无阻力。割阶两端的位错在两个平行的滑移面上独立运 动,形成单边位错源。
ABCAB ∣ CA↑CA ∣ BCABC
上述两种情况都在正常排列次序中出现了CAC、ACA的排列方式,即出现了以C(或A) 层为对称面的单原子层厚的孪晶结构CAC或ACA。实际上出现了两个三层一组的密排 六方结构薄层。 ③从正常堆垛的原子层中,插入一层,如AB两层中间插入一层C。
第二节 位错的应变能与线张力
位错的应变能-位错周围点阵畸变引起弹性应力场导致晶体能量增加,这部分能量称为位错

位错文档

位错文档
位错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滑移(slip)和攀移(climb)。
1、位错的滑移
位错的滑移是在外加切应力作用下,通过位错中心附近的原子沿柏氏矢量方向在滑移面上不断地作少量位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而逐步实现的。
Flash动画fla03-10
图03-20刃型位错的滑移过程
Flash动画fla03-21
图03-21螺型位错的滑移过程
(1)右手法则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其正负可用右手法则确定,如图03-17所示;也可用旋转法确定,即将柏氏矢量顺时针旋转90度,如果能与位错线正向平行则为正刃型位错;反之,为负刃型位错。
螺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平行,且规定柏氏矢量与位错线正向平行的为右旋;反向平行的为左旋。
(2)三种类型位错的矢量图解法
Flash动画fla03-10
图03-10刃型位错原子模型及其形成示意
虚拟现实动画vrml03-10
图03-10刃型位错原子模型
2、刃型位错的结构特征
●有一额外的半原子面,分正和负刃型位错;
●可理解为是已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边界线,可是直线也可是折线和曲线,但它们必与滑移方向和滑移矢量垂直;
●只能在同时包含有位错线和滑移矢量的滑移平面上滑移;
Flash动画fla03-15
图03-15刃型位错柏氏矢量的确定
Flash动画fla03-16
图03-16螺型位错柏氏矢量的确定
Flash图片fla03-17
图03-17确定刃型位错正负的右手法则
解说词
刃型位错线的正负可以利用右手法则确定。通常先人为地规定位错线的方向,然后用右手食指表示位错线的方向,中指表示柏氏矢量的方向,当拇指向上是为正刃型位错,向下时为负刃型位错。

位错基本理论

位错基本理论
的空位来不及扩散消失,则在低温下仍保留高温状态的空位 浓度,即过饱和空位。
A
15
(2)冷加工 金属在室温下的冷加工塑性变形也会产生大量的过饱和空位,
其原因是由于位错交割所形成的割阶发生攀移。
(3)辐照 在高能粒子辐射下,晶体点阵上原子被击出,发生原子离位。
且离位原子能量高,在进入稳定间隙前还会击处其他原子, 从而形成大量的等量间隙原子和空位(即弗兰克尔缺陷)。 一般地,晶体点缺陷平衡浓度极低,对金属力学性能影响较 小。但在高能粒子辐照下,因形成大量的点缺陷,会引起金 属显著硬化和脆化,称为“辐照硬化”。
人们最早提出对位错的设想,是在对晶体强度作了一系列的 理论计算,发现在众多实验中,晶体的实际强度远低于其理 论强度,因而无法用理想晶体的模型来解释,在此基础上才 提出来的。
A
21
塑性变形:是提高金属强度和制造金属制品的重要手段。 早在位错被认识前,对晶体塑性变形的宏观规律已作了广泛
的研究。发现:塑性变形的主要方式是滑移,即在切应力作 用下,晶体相邻部分彼此产生相对滑动。
此位错犹如一把刀插入晶体中, 有一个刀刃状多余半原子面, 故称“刃位错” (或棱位 错)。
“刃口” EF 称为刃型位错线。
刃位错示意图
A
刃型位错结构特点
28
1)有一个额外半原子面,晶体上半部多出原子面的位错称 正刃型位错,用符号“⊥”表示,反之为负刃型位错,用 “ㄒ”表示。
此正、负之分只具相对意义而无本质区别。 如将晶体旋转180°,同一位错的正负号发生改变。
A
19
点缺陷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1)点缺陷存在使晶体体积膨胀,密度减小。 如形成一个肖脱基缺陷,体积膨胀约为0.5原子体积。而产
生一个间隙原子,约达1~2原子体积。 (2)点缺陷引起电阻的增加。 晶体中存在点缺陷,对传导电子产生了附加的散射,使电阻

材料科学基础I 7-2 线缺陷——位错的基本概念

材料科学基础I 7-2 线缺陷——位错的基本概念

条相反的途径来获得高强度:曲的极小值对应于退火金属的情况。
1、尽量减小位错密度。例如,晶须;
2、尽量增大位错密度。例如,非晶
态材料。
§7-3 位错的运动
位错最重要的性质之一是它可以在晶体中运动。 视频
一、刃型位错的运动
刃型位错有两种运动形式:滑移和攀移。
1、滑移
动画
位错的滑移就是它在滑移面上的运动。
vl三混合位错的运动混合位错只有一个柏氏矢量位错运动的方向总是与位错线垂直混合位错线各部位的运动方向不尽相同但是晶体滑移的结果是由b决定的晶体只能向一个方向滑移
§7-2 线缺陷——位错的基本概念
线缺陷(linear defects)又称为位错(dislocation)。也就是说, 位错是一种线型的晶体缺陷,位错线周围附近的原子偏离自己 的平衡位置,造成晶格畸变。
3、左、右旋螺型位错的规定
左旋螺型位错:符合左手定则(上图) 右旋螺型位错:符合右手定则(下图)
三、柏氏矢量(Burgers vector) 1、柏氏矢量b的确定方法
2、柏氏矢量b的物理意义
柏氏矢量b是描述位错实质的重要物理量。它反映了柏氏回 路包含位错所引起点阵畸变的总积累,通常将柏氏矢量称为位 错强度。位错的许多性质,如位错的能量、应力场、位错反应 等均与其有关。它也表示出晶体滑移的大小和方向。
b)中:AB、CD段与柏氏矢量b垂直,所以是单纯的刃型位错,
AC、BD段与柏氏矢量b平行,所以是单纯的螺型位错。
3、正、负刃型位错的规定
正刃型位错:半原子面位于滑移面上方,表示符号“丄” 负刃型位错:半原子面位于滑移面下方,表示符号“丅” 正负刃型位错并无本质的差别,只是相对的区别。
二、螺型位错 1、螺型位错的形成 动画

第1章 位错的结构

第1章  位错的结构

3. 螺型位错(Screw Dislocation)
螺)是晶体右侧受τ作用,使右侧上下两部分晶体沿滑移面ABCD发 生了错动,这时已滑移区和未滑移区的边界线bb′平行于滑移方向。图 (b)是俯视图,“·”表示ABCD下方的原子,“°”表示ABCD上方的 原子。可看出,在aa′右边的晶体上下层原子相对错动了一个原子间距, 而在bb′和aa′之间出现一个约有几个原子间距宽的、上下层原子位置不 吻合的过渡区,原子的正常排列遭到破坏。如果以bb′为轴线,从a开始, 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连接此过渡区的各原子,见图(c)。即位错线附近 的原子是按螺旋形排列的,所以把这种位错称为螺型位错。
3. 柏氏矢量的守恒性(Conservation)
对于一定的位错其柏氏矢量是固定不变的,叫守恒性。
反映在三个方面: (1)一条位错线只有一个柏氏矢量。
证明:如图1.9所示,设有一 条位错线AO,柏氏回路为B1, 其柏氏矢量为b1,移动到结 点O后,分为两个位错OB和 OC,其柏氏矢量分别为b2和 b3,b2和b3的柏氏回路为B2和 B3合成为B2+3,B1应与B2+3等 价,所以b1 =b2 +b3。表明一 条位错线分为两根时,其柏 氏矢量只有一个。
(3)多个位错相遇指向同一个结点或都离开同 一个结点,它们的b之和等于0。
证明:如图1.11所示,四根位错线均指向O点, 则有b1+ b2+ b3+ b4=0,即∑bi=0。
(4)推论:晶体中的位错,或自由封闭,或终 止在晶体表面或晶界处,不能在晶体中中断。
证明:如图1.12所示,设位错AB的柏氏矢量为b,中断 于B点。根据位错的定义:设Ⅰ区为已滑移区,Ⅱ区 为未滑移区,则Ⅲ区有两种情况:1)Ⅲ区为已滑移区, 则Ⅱ-Ⅲ区的界线BC必是一段位错线;2)Ⅲ区为未滑 移区,则Ⅰ-Ⅲ区的界线BC′必是一段位错线。所以无 论是哪种情况,BC或BC′都是AB伸向晶体表面的延伸 线,柏氏矢量也为b,这就证明了位错线不能中断在晶 体内部。

北科大材料考研试题

北科大材料考研试题
图2-12 螺位错形成示意图
(二)、螺位错
分类:有左、右旋之分,根 据螺旋面旋转方向,符合 右手法则(即以右手拇指 代表螺旋面前进方向,其 他四指代表螺旋面的旋转 方向)的称右旋螺型位错。
图2-12 螺位错形成示意图
(三)、混合位错
在外力作用下,两 部分之间发生相对滑移, 在晶体内部已滑移和未 滑移部分的交线既不垂 直也不平行滑移方向 (伯氏矢量b),这样 的位错称为混合位错。 如右图所示。

五、其他晶体的点缺陷
离子晶体中整体和局部都要求电中性,因此离子晶体 中的点缺陷稍微复杂。 离子晶体中的肖脱基点缺陷只能与等量的正离子空位 和负离子空位同时存在。 另外,由于离子晶体中负离子半径往往比正离子半径 大得多,负离子不易形成间隙原子,所以弗兰克尔 点缺陷只能是等量的正离子空位和正离子间隙原子。
补充几个需要理解的概念
多晶体:
实际应用的工程材料 中,哪怕是一块尺寸很小 材料,绝大多数包含着许 许多多的小晶体,每个小 晶体由大量的位向相同的 晶胞组成,而各个小晶体 之间,彼此的位向却不相 同。称这种由多个小晶体 组成的晶体结构称之为 “多晶体”。
补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需要理解的概念
晶粒:多晶体材料中每个 小晶体的外形多为不规则 的颗粒状,通常把它们叫 做“晶粒”。 晶界:晶粒与晶粒之间的 分界面叫“晶粒间界”, 或简称“晶界”。为了适 应两晶粒间不同晶格位向 的过渡,在晶界处的原子 排列总是不规则的。
第三章
晶体结构缺陷
晶体结构缺陷的类型
点缺陷
缺陷的 类型
其特点是在三维 方向上的尺寸都 很小,缺陷的尺 寸处在一、两个 原子大小的级别, 又称零维缺陷, 例如空位,间隙 原子和杂质原子 等。
线缺陷

[材料科学]24晶体的位错

[材料科学]24晶体的位错

2
Gb R We ln 4 (1 v) r0
其中: 0.3 ~ 0.4
2
wE > wS
刃型位错的应变能比螺型位错高约1.5倍。
小结
位错——点阵畸变——应变能
其大小
w Gb2 wb2
说明
b↓——w↓——位错能量↓——越稳定
关于位错应变能的四点结论
① 位错的应变能与柏氏矢量的平方成正比,柏氏矢量越小,应变 能越低,位错越稳定,因此,柏氏量大的位错可能发生分解。 ② 位错应变能是由位错中心错排能和弹性应变能两部分组成。 ③ 在晶体中,刃型位错具有的位错能最高,混合位错次之,螺型 位错最低,因此,在晶体中,最易于形成螺型位错。
④ 位错一般以线形存在,两点之间的直线最短,直线位错比曲线 位错的能量小,位错总有伸直的趋势。
六、位错的受力
本节主要内容:
1.位错的线张力 2.作用在位错线上的力
◆ 位错滑移的力
◆ 位错攀移的力
1、位错的线张力
位错受力 弯曲 伸长 线张力 位错变直 能量↑ 能量↓
把位错线看成是一根有张力的弹性绳,所以位错就有线张 力。线张力在数值上与位错应变能相等。
线张力的作用
使位错变直——降低位错能量 相当于物质弹性——称之为位错弹性性质
类似于液体的表面张力。
如果受到外力或内力的作用,晶体中的位 错将呈弯曲弧形,如链接所示。
设曲率半径为R
对应的圆心角为dθ
位错线受张力T的作用
指向曲率中心的恢复力
当dθ很小时
T sin
f T sin
d 2
实际分析中,位错的应变能是指中心区域以外的弹性应变 能。
我们讨论的能量都是指单位长度位错线的能量。

材料科学基础重点总结 2 空位与位错

材料科学基础重点总结 2 空位与位错

第2章晶体缺陷晶体缺陷实际晶体中某些局部区域,原子排列是紊乱、不规则的,这些原子排列规则性受到严重破坏的区域统称为“晶体缺陷”。

晶体缺陷分类:1)点缺陷:如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等。

2)线缺陷:主要是位错。

3)面缺陷:如晶界、相界、层错和表面等。

2.1 点缺陷空位——晶体中某结点上的原子空缺了,则称为空位。

点缺陷的形成:肖特基空位:脱位原子迁移到晶体表面或者内表面的正常结点位置,从而使晶体内部留下空位,这样的空位称为肖特基(Schottky)空位。

(内部原子迁移到表面)肖特基(Schottky)空位弗仑克耳(Frenkel)空位弗仑克耳空位:脱位原子挤入点阵空隙,从而在晶体中形成数目相等的空位和间隙原子,称为弗仑克耳(Frenkel)空位。

(由正常位置迁移到间隙)外来原子:外来原子也可视为晶体的点缺陷,导致周围晶格的畸变。

外来原子挤入晶格间隙(间隙原子),或置换晶格中的某些结点(置换原子)。

空位的热力学分析:空位是由原子的热运动产生的,晶体中的原子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不停地振动。

对于某单个原子而言,其振动能量也是瞬息万变的,在某瞬间原子的能量高到足以克服周围原子的束缚,离开其平衡位置从而形成空位。

空位是热力学稳定的缺陷点缺陷的平衡浓度系统自由能F=U- TS (U为内能,S为总熵值,T为绝对温度)平衡机理:实际上为两个矛盾因素的平衡a 点缺陷导致弹性畸变使晶体内能U增加,使自由能增加,降低热力学稳定性b 使晶体中原子排列混乱度增加,熵S增加,使自由能降低,增加降低热力学稳定性熵的变化包括两部分:①空位改变它周围原子的振动引起振动熵,Sf。

②空位在晶体点阵中的存在使体系的排列方式大大增加,出现许多不同的几何组态,使组态熵Sc增加。

空位浓度,是指晶体中空位总数和结点总数(原子总数)的比值。

随晶体中空位数目n的增多,自由能先逐渐降低,然后又逐渐增高,这样体系中在一定温度下存在一个平衡空位浓度,在平衡浓度下,体系的自由能最低。

晶体结构缺陷 (二)位错的分类和伯格斯矢量

晶体结构缺陷 (二)位错的分类和伯格斯矢量

知识点055. 晶体的塑性变形变形前变形后滑移ττ单晶试棒在拉伸作用下的变化晶体结构不同,面心立方晶体的12个滑移系统滑移系统数量不同。

滑移面和滑移方向往往是中原子最密排的晶面和晶向,因为最密排面的间距最大,阻力最小,密排方向上平移距离也最小,因此最容易滑移。

晶面间的滑移是滑移面上所有原子整体协同移动的结果(刚性滑动模型)。

理论计算与实际结果相差三个数量级!纯铁的理论临界切应力约3000MPa,实际屈服强度1-10MPa位错模型孪生[112]1a[112] 0)知识点056. 位错及分类定义:分类:刃位错、螺位错混合位错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刃位错刃位错形成:晶体在大于屈服值的切应力 作用下,以ABCD面为滑移面发生滑移。

EF 是晶体已滑移部分和未滑移部分的交线,称为位错线。

刃位错垂直刃位错螺位错螺位错形成:晶体在大于屈服值的切应力 作用下,以ABCD面为滑移面发生滑移。

EF 是晶体已滑移部分和未滑移部分的交线,称为位错线。

螺位错平行螺位错混合位错混合位错随堂练习:答:知识点057. 伯格斯矢量定义:性质:确定伯格斯矢量的步骤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刃位错伯格斯矢量的确定螺位错伯格斯矢量的确定伯氏矢量的性质伯氏矢量的性质伯氏矢量的性质伯氏矢量的性质随堂练习:答:。

位错基础

位错基础
量等于从体心立方晶体的原点到体心的矢量来 表示,则b=a/2+b/2+c/2,可写成b=a/2[111]。
一般立方晶系中柏氏矢量可表示为 b=a/n<uvw>,其中n为正整数。
通常柏氏矢量的大小(即位错强度)还用下式
来表示。
| b |
a
u2 v2 w2
n
3. 柏氏矢量的守恒性(Conservation)
位错理论的发展历史较短,还存在一些不 完善之处。弗兰克和斯蒂兹(J.W.Steeds)在1975 年的一篇“晶体位错”的评论中指出:位错有 些理论是确切的,因为它们是纯几何的或纯形 貌的。有些部分显然是近似的,然而是可靠的。 但现在有意义的问题是不能确信那些已做的近 似的可靠性,因此必须依靠全部的理论方法以 及观察和推测来谋求进一步发展。除了这些 “近似”之外,在位错领域中迄今还没有完全 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填补单个位错的性质和 位错集团的行为之间的鸿沟。因此,位错理论 尚有待今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混合型位错线是一条曲线,在A处位错线与滑移矢量 平行,因此是螺型位错;而在C处位错线与滑移矢量垂直, 因此是刃型位错。A与C之间,位错线既不垂直也不平行 于滑移矢量,每一小段位错线都可分解为刃型和螺型两个 部分,因此是混合型位错。
由于位错线是已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边界 线,因此一根位错线不能终止于晶体内部,而 只能露头于晶体表面或晶界。
1939年柏格斯(J.M.Burgers)提出了螺型位错的概
念和柏氏矢量,使位错的概念普遍化,并发展了位错应 力场的一般理论,接着位错理论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1940年派尔斯(Peierls)提出半点阵模型,到1947年在 纳波罗(Nabarro)的帮助下,计算出使位错滑移所需 的临界切应力(P-N力)。 1949年柯垂尔(A.H.Cottrell) 提出位错与溶质原子的作用问题,用碳原子钉扎位错来 解释钢中屈服点的现象获得成功(Cottrell气团),弗兰 克尔的螺型位错促进晶体生长的理论预告获得了令人信 服的证实。而后许多人几乎同时独立地在显微镜下观察 到了位错的存在及其形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柏氏矢量的特性得出的推论

如有几个位错相遇于一点 (称为位错节点),朝向节 点的各位错的柏氏矢量之和, 等于离开节点的各位错线的 柏氏矢量之和。
b1 b2 b3

若所有位错线都指向(或离 开节点),则它们的柏氏矢 量之和为零。
b1 b2 b3 b4 0
1 1 8 6 4 8 2
原子半径:
b
( 4r ) 2 a 2 a 2 r 2 a 4
Y
a
X
配位数:12 致密度:0.74
混合位错可分解为刃型分量和螺型分量。 be b sin , bs b cos
三、位错密度
位错密度:单位体积中所含位错线的总长度。
L v V
L-位错线总长度,V-晶体体积。 若把晶体中的位错线视为直线,而且平行地从 晶体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则位错密度=穿过单位 截面积的位错线的数目。
a b 110 面心立方,从原点→底心, ; 2 a b 体心立方,从原点→体心, 111 ; 2 a 2 2 2 a 3 b 1 1 1 a b 111 2 2 , 2
a a , ,0 2 2 a a a , , 2 2 2
柏氏矢量的运算
用矢量加法进行运算: a a 若 b1 u1v1w1 , b2 u2v2w2 ,则: n n a b b1 b2 (u1 u2 )(v1 v2 )( w1 w2 ) n 如

位错线只能终止在晶体表面 或晶界上,而不能中断于晶 体内部。在晶内,它只能形 成封闭的环或与其它位错相 遇于节点,构成网络。
4、柏氏矢量的表示方法
用点阵矢量表示。 对立方晶系:用与柏氏矢量同向的晶向指数表示。
u v w 例:从原点到坐标值为 , , 的阵点 n n n a
a 2 u v 2 。2 w 柏氏矢量:b uvw ,矢量的模: b n n 三轴分量 b 简单立方,沿X轴,从原点→相邻结点, a[100] ;a,0,0
2、柏氏矢量的物理意义
柏氏矢量是一个反映由位错引起的点阵畸变大小的物 理量。 矢量的方向:表示位错的性质与位错线的取向;
矢量的模 b :表示畸变的程度,称为位错强度。
同一晶体中, b 大,位错产生的点阵畸变大。
位错的许多性质都与柏氏矢量有关,如位错的能量、 应力场、位错受力等。
3、柏氏矢量的特性



守恒性: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的选择无关,也与回 路的具体途径无关,只要是饶着位错一周,所得到 的柏氏矢量是恒定不变的。 一条位错线具有唯一的柏氏矢量:即不管此位错线 各处的形状和位错的类型如何,其各部分的柏氏矢 量都相同。 如果所作的柏氏回路包含有几个位错,则得出的柏 氏矢量是这几个位错柏氏矢量之总和。
n l n s lA A
A-晶体的截面面积,l-每根位错线的长度(假 定即晶体厚度),n-过A面积的位错线数目。
s v
v 的单位:m/m3=1/m2。 充分退火金属: v =1010~1012/m2,
剧烈冷变形金属: v =1015~1016/m2, 超纯单晶体 :v <107/m2。
螺型位错柏氏矢量的确定
方法完全相同。
刃位错的特征:
柏氏矢量与位错线互相垂直。 刃型位错都有一多余半原子面,多余半原子面的 周界(即刃型位错线)可以是折线,也可以是曲线, 但都与柏氏矢量垂直,即垂直于于滑移方向。
螺位错的特征:
柏氏矢量与位错线互相平行。 螺型位错无多余半原子面,原子错排呈 螺旋形;螺型位错线与柏氏矢量平行,故一 定是直线。
(4r )2 a 2 ( 2a )2 r 3 a 4
1
a a a 2r
b
Y
配位数:8 致密度:0.68
致 密 度 Va , Vc来自X4r 3 其 中 , a为 原 子 总 体 积 ,a 2 V V 3 Vc为 晶 胞 体 积 , a 3 Vc
面心立方晶胞
Z
c
晶格常数:a=b=c; ===90 晶胞原子数:
2、螺型位错
位错模型:
产生:晶体局部滑移产生。 ABCD:滑移面; bb’:螺型位错线,也是已滑移区(AB bb’)与未滑移区 (bb’ CD)在滑移面上的边界线,但平行于滑移方向。
螺型位错线周围的原子
在位错线附近有一个约几个原子间距宽的, 上、下层原子不吻合的过渡区(bb’和aa’之间) 。 位错线附近的原子:按螺旋形排列。
刃型位错线周围的原子排列:
位错线周围:有 (2~5)个 原子间距的点阵畸变;点阵畸 变相对于多余半原子面左右对 称。 含有多余半原子面的部分 晶体受压,原子间距减小; 不含多余半原子面的部分 晶体受拉,原子间距增大;
正、负刃位错
正刃型位错:用“┻”表示。 负刃型位错:用“┳”表示。 正、负刃位错的划分是相对的,但有用。
a a b1 11 1 , b2 112 3 6
,则:
a a a a a a b b1 b2 11 1 112 222 112 330 110 3 6 6 6 6 2
5、根据 b 与位错线的关系,确定位错的类型 b 可滑移位错, 总是平行于滑移方向,故可根据 b 与位错线的
左、右螺型位错
右螺旋位错:符合右手法则的螺型位错。 左螺旋位错:符合左手法则的螺型位错。 拇指:前进方向;其余四指:旋转方向。
左、右螺型位错有着本质区别,无论将晶体如 何放置,也不可能改变其原本的左、右性质。
3、混合型位错
混合位错:位错线与滑移方向成任意角度的位错。 混合位错线是一条曲线,在A处是螺位错,在C处是刃型 位错,在A与C之间的每一小段位错线都可以分解为刃型和螺 型两个分量。
关系,确定位错的类型。 (1)
b ⊥位错线,刃型位错。将 b
顺时针旋转90°,若 b
的方
向与位错线正向一致,正刃位错;反之,则为负刃位错。
(2) b ∥位错线,螺型位错。 b 的方向与位错线正方向一致, 右螺型位错;b 的方向与位错线负方向一致,左螺型位错. (3) b 和位错线成任意角度0<φ<90°,混合位错。
晶体强度与位错密度的关系
充分退火金属
提高工程材料强度的两条途径: (1)尽量减小位错密度,如晶须(丝状单晶体) (2)尽量增大位错密度,如冷变形、淬火。
Z
晶胞
c

a

b

Y
X
晶格常数
a,b,c
体心立方晶胞
晶格常数:a=b=c; ===90 Z
c
晶胞原子数:8 8 1 2
原子半径:
第二节
位错的基本结构
位错:晶体中某处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 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错排区的形状:细长的管状畸变区域。 几百~几万个原子间距×(2~5个) 原子间距。 概念提出:1934年。 试验观察:1956年。 设备:透射电子显微镜。
一、位错的基本类型
1、刃型位错:
模型:
产生:晶体局部滑移产生。 ABCD:滑移面; EFGH:局部滑移产生的多余半原子面; EF:多余半原子面的“刃边”,称作“刃型位错线”,是已 滑移区(ABEF)与未滑移区(EFCD)在滑移面上的边界线, 垂直于滑移方向。
混合位错的分解
二、柏氏矢量
1939年,柏格斯(J.M.Burgers)提出。 柏氏矢量:用来揭示位错本质,描述位错行为的矢量。 1、柏氏矢量的确定 用柏氏回路确定。 1)人为规定位错线 的正方向。 2)在实际晶体中, 作柏氏回路,回路中的每 一步都连接相邻的原子。 3)在完整晶体中, 按同样的方向和步数作一 个对比回路。从终点Q到 始点M连接起来的矢量 , b 即为柏氏矢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