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案 Word 文档 (2)

合集下载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4. 名联欣赏和解析5. 学生对联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3. 练习纸:供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评分标准:制定对联创作的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示例解析名联。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每组选出一副最佳对联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讨论。

5. 总结:对学生的对联创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副对联。

教案示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对联的基本概念1.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韵律协调。

1.2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繁荣,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1.3 对联的作用: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还具有装饰、喜庆、祭祀等多种功能。

第二章:对联的基本结构2.1 对联的上下两句: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2.2 对联的平仄和韵脚:对联要求平仄相间,韵脚相同,以达到韵律协调的效果。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3.1 拟题: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对联的主题和内容。

3.2 思考对仗:在上联的基础上,思考下联的内容,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3.3 选择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韵脚。

3.4 拟写对联:根据对仗和词语的选择,拟写上下联,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第四章:对联的鉴赏和评价4.1 对联的鉴赏:通过欣赏优秀的对联作品,理解对联的意义、形式和艺术价值。

4.2 对联的评价:从对仗、韵律、意义、语言等方面对对联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对联的应用和传承5.1 对联的应用:对联在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广泛应用,增添了喜庆和文化的氛围。

5.2 对联的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教育、比赛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

5.3 对联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第六章:对联的修辞手法6.1 对联中的对仗:对仗是对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手法,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对应,词性相对应,结构相对应。

6.2 比喻和象征:在对联中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富有表现力和深度。

6.3 拟人和托物言志:通过对联中的拟人和托物言志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七章:对联的写作技巧7.1 炼字:在对联写作中,精心挑选字词,使对联语言更加精确、生动。

有关《对联》的教学设计

有关《对联》的教学设计

有关《对联》的教学设计《对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对联的欣赏和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对联的定义和特点;2.对联的分类;3.对联的欣赏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两副对联,请学生欣赏对联的韵律美和意境,并提问:“你们对对联有什么了解呢?对联有什么特点?”引出对联的概念和特点。

(二)讲授对联的定义和特点:1.简要介绍对联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格式规范等。

2.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对联的特点。

(三)对联的分类:1.按诗体分类:宋词对子、律诗对子等;2.按内容分类:生活对子、山水对子等;3.按题材分类:春节对子、爱国对子等。

(四)对联的欣赏:1.提供多个对联供学生欣赏,学生可以依据对联的特点进行评论,如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等。

2.分组欣赏对联,并就欣赏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对联的创作:1.教师为学生提供对联创作的素材和题目,如“春天的景色”、“心中的梦想”等。

2.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诗体和内容进行对联创作。

(六)总结和评价:教师总结对联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并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资源:1.课件:对联的定义和特点、对联的分类;2.对联的素材和题目。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对对联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以及欣赏和创作的表现;2.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学生对对联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延伸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对联展览,加深对对联的理解和欣赏;2.安排对联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3.利用对联创作进行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合作创作一组对联;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对联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以上是一份关于《对联》的教学设计,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欣赏对联,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延伸拓展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对联水平和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对联教案

初中语文对联教案

初中语文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3.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创作方法和技巧。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创作对联,学生跟随练习。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互相评价。

4. 鉴赏法:欣赏经典对联,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等、意义相关。

3. 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选材、构思、对仗、炼字等。

4. 示范创作对联:教师现场创作一副对联,讲解创作过程和心得。

5. 学生跟随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学生尝试创作对联。

6.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

7. 欣赏经典对联: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对联,提高审美能力。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技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尝试创作对联,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对联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对联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教资对联教案模板范文

教资对联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掌握对联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对联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对联的押韵、平仄、对仗等技巧的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对联相关图片、纸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对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对联的特点。

2. 提问:什么是对联?对联有什么作用?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对联是一种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寓意深刻的文学形式。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包括对联的定义、历史渊源、艺术特点等。

2. 介绍对联的结构特点,如上联、下联、横批等。

3. 分析对联的写作方法,包括押韵、平仄、对仗等技巧。

4. 结合实例,讲解对联的押韵、平仄、对仗等技巧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三、实践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副对联。

2. 各组展示对联,全班评选出最佳对联。

3. 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改进建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对联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写作方法。

2. 强调对联在传承文化、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收集五副自己喜欢的对联,并进行分析。

2. 按照所学知识,创作一副自己满意的对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创作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对联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在实践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出许多富有创意的对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分类4.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5. 名联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3. 名联的鉴赏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名联,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对联。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对联》及相关资料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对联样品:展示不同类型、风格的对联4. 练习对联的材料:纸张、笔墨等章节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介绍对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展示不期的对联样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对联的发展变化。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对联故事或名联。

章节二:对联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2. 分析对联结构,如上联、下联和横批。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基本特点及其重要性。

2. 分析典型对联,让学生理解对联结构的特点。

【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练习分辨对联的基本特点,分析给定的对联。

章节三:对联的分类【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分类,如春联、寿联、挽联等。

2. 分析不同类型对联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分类及其特点。

2. 展示不同类型对联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应用场合。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课后编写一组对联,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对联。

章节四: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选词、对仗、意境等。

初中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培养学生撰写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技巧。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形式美观。

2. 对联的种类:春联、寿联、挽联、名胜联、行业联等。

3.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的诗、词、赋、散文等文学形式中汲取营养,逐步发展成为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4. 如何撰写对联:选定主题、构思内容、注重对仗、遵循平仄、反复修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会撰写对联。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对仗和平仄方面做到恰到好处,提高对联的艺术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形式美观。

3. 欣赏经典对联:分析名联的寓意和艺术特点,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4. 学习对联的种类:春联、寿联、挽联、名胜联、行业联等。

5.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如何撰写对联,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教师示范:撰写一副对联,讲解撰写过程和技巧。

7. 练习撰写对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撰写对联。

8. 展示成果,互相评价:将学生写的对联进行展示,互相交流、学习。

9. 总结课程:强调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创作。

五、课后作业:1. 收集一副自己喜欢的对联,分析其结构和寓意。

2. 尝试撰写一副对联,可以是春联、寿联、挽联等,注重对仗和平仄。

3. 调查身边的对联使用情况,了解对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对联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对联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结构等。

(2)掌握对联的写作技巧,能够独立创作简单的对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审美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对联的基本知识。

(2)对联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对联的平仄、对仗、意境等方面的把握。

(2)创作出具有个性特色、富有文化内涵的对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播放对联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结构等。

(2)分析对联的平仄、对仗、意境等方面的技巧。

(3)举例说明优秀对联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对联。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予修改建议。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对联的写作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互相学习、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合作等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评价其作业质量。

3. 对联创作:评价学生创作的对联是否具有个性特色、富有文化内涵,以及是否符合对联的写作规范。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对联的基本知识、写作技巧、优秀案例等。

2. 教学视频:展示对联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

3. 教学图片:展示对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对联的美。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让学生了解对联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对联训练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对联训练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对联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联的基本知识、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对联的平仄、押韵、对仗和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对联资料、对联作品等。

2. 学生准备:准备好纸张、笔等书写工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首与对联相关的歌曲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对联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喜欢对联?(二)讲授新课1. 介绍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起源、特点等。

2. 讲解对联的结构,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

3. 分析对联的韵律,包括平仄、押韵等。

4. 介绍对联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比喻等。

5.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对联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三)实践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个对联主题,如节日、自然、人物等。

2. 每组根据主题,自主创作对联,要求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展示与评价1. 各组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其他组进行评价。

2. 教师点评,指出对联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改进建议。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2.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对联,并分析其特点。

3. 拓展活动:举办校园对联比赛,提高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3.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对联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对联》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二、了解对联的特点三、掌握对联的写作教学设想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

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联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二、对联的起源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歌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对联训练教案模板范文

对联训练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起源、特点、分类等。

2. 培养学生欣赏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创作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知识2.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教学难点1. 对联的押韵、平仄2. 对联的意境和寓意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对联作品、对联创作技巧资料2. 学生准备:笔、纸、对联作品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特点、分类等基本知识。

2. 展示一些经典对联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 讲解对联的押韵、平仄、对仗、意境、寓意等基本要素。

2. 分析经典对联作品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创作对联。

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教师点评。

2. 学生互评,分享创作心得。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写作技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经典对联作品,进行鉴赏。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创作对联的能力。

3. 学生对对联的欣赏能力。

八、课后作业1. 收集10首经典对联作品,进行鉴赏。

2. 尝试创作一副对联,要求押韵、对仗、意境、寓意等要素齐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提高创作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教资对联教案模板范文

教资对联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掌握对联的构成要素和创作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对联的构成要素和创作方法3. 对联的分类及欣赏三、教学难点1. 对联的平仄和韵律2. 对联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对联的创意和个性化创作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对联素材3. 书法用具(毛笔、墨汁、宣纸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对联故事或名人对联。

(二)新课讲授1. 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介绍对联的定义、起源和演变过程。

- 分析对联的特点: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意境深远。

2. 对联的构成要素和创作方法- 讲解对联的构成要素:上联、下联、横批。

- 介绍对联的创作方法:对仗法、平仄法、意境法等。

3. 对联的分类及欣赏- 介绍对联的分类:春联、喜联、挽联、寿联等。

- 欣赏经典对联,分析其特点。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副对联。

2. 教师点评,总结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体会。

(五)课后作业1. 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对联,并进行分析和欣赏。

2. 尝试创作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类型,了解对联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能够正确书写对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2. 对联的常见形式和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对联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2. 对联的审美评价标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对联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特点和用途。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对联的定义: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瑰宝,是两句相呼应的诗句,具有对仗、押韵和平仄等特点。

(2)对联的构成要素:上下联、对仗、长度相等、押韵。

(3)对联的基本结构:平行对仗、交叉对仗。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呈现几组对联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其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对联的美感和创作技巧。

4. 创作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合作,自由创作对联。

教师提供一些主题,如新年祝福、友谊、家庭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同学们进行欣赏和评价。

5. 对联欣赏(15分钟)教师介绍一些经典的对联作品,如楹联、春联等,让学生欣赏并评论,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审美能力。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对联的构成要素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联的魅力和传承价值。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继续创作对联,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对联:上下联、对仗、长度相等、押韵、平行对仗、交叉对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对联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而且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实例分析和创作实践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他们亲身体验对联的魅力。

同时,也通过对对联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初中对联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初中对联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种类等;(2)掌握对联的平仄、韵脚、对仗等基本技巧;(3)学会欣赏和创作对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学生互动、实践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对联的认识和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表达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对联的基本知识;(2)对联的平仄、韵脚、对仗等技巧。

2. 教学难点:(1)对联的平仄、韵脚、对仗等技巧的运用;(2)对联创作的灵感与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对联的短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讲解对联基本知识(1)讲解对联的定义、特点、种类等;(2)举例说明对联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讲解对联技巧(1)讲解对联的平仄、韵脚、对仗等技巧;(2)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技巧在创作中的应用。

4. 学生互动(1)分组讨论:针对某个主题,让学生创作对联;(2)小组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自己创作的对联;(3)全班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对联创作水平。

5. 实践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副对联;(2)课后提交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指导。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2)拓展:推荐一些优秀的对联作品,让学生欣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对联创作:评价学生对对联技巧的运用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联创作能力;4.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10 分钟)
- 介绍对联的定义、组成部分(上联、下联、横批)和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承等)。

- 通过一些典型的对联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

3.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15 分钟)
- 讲解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 提供一些对联创作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学生分组创作对联(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对联。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解释其意义和创作思路。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6.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以及创作对联的方法。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对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创作对联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对联创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联的创作实践。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示范新课:教师示范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4. 实践新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联的创作实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联的形式和创作技巧。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或作业,检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对联》教学教案

《对联》教学教案

《对联》教学教案《对联》教学教案设计理念本设计意在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读读、想想、猜猜、联系生活实际等形式多样的方法识字、学词,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对联这种文学形式,诵读对联,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2在诵读对联中认识13个生字;会正确、规范书写10个生字。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通过书写表达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重点读文识字,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老师: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

学生:课前搜集对联。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

2谈话揭示课题。

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

3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

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

(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

3检查识字、学词情况。

(1)将生字放在五颜六色的气球中逐一让学生认识。

“联”、“六畜”、“财”、“茂盛”、“风调雨顺”,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的字音。

“爆”、“财”: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扩词。

(当学生说到“爆炸”时,老师相机教育学生注意安全,远离爆炸,渗透安全教育。

)“稻米”、“六畜”,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猜猜进行理解:“稻米”还可以叫什么?“六畜”指农民伯伯饲养的六种牲口,请孩子们猜一猜有哪些。

(通过这一形式的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轻松理解了难点词的意思)“茂盛”:结合窗外的那棵高大的黄桷树进行说话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堂中学语文 7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第 1 课时
备课组长主备人讲课人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对联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对联知识已列入初中教材,教材中对此部分知识并没有做过多过细安排,只是简单零碎地介绍一点儿,而要通过这样的安排就希望学生把对联学好,这是不客观的。

对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坚持长期的培养、训练,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华民族渊远的文化长河中,留下的佳联妙对不胜枚举,教师应把自己积累或搜集到的名联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揣摩中受到启发,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对联能力将大有裨益。

教学方法:“赏析—熏陶—训练法”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概念、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师生背读古诗引入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

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
《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岳》、《过零丁洋》等,不过,这些诗大家还记得吗?好,我们就来背诵一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吧。

(生齐背书)
师:这首诗里有一联非常有名,这一联是——
生(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对了。

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了——
生:对联。

师: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师:当然不止这些。

不过,我想问问大家,传统的贴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对联或对偶知识,说说对联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归纳
1、对联的概念:字数相等,词义相近或相反,词性相对,语意相关的两个句子。

2、对联的三个基本特点。

A.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C.讲究字的四声,讲究音韵,有抑扬顿挫之美。

D、内容相关,上下联之间都要符合情景并且意境统一。

比如我们新婚节日的对联要喜庆,丧事悼念的对联要悲伤等,(“大漠孤烟直,小狗尾巴弯”)
有一年高考对春联不少考生惹笑话: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下联竟用“生由命死由命生死由命”作为对应。

(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教师总结:
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发现,对联对联,顾名思义,既要“对”,有要“联”。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学生交流对联故事
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边上的同学听听。

教师总结: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是一种战斗武器呢。

三、练习写对联
听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师生简单练习到底如何对?古人有提示。

古人一入私塾就要学《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对地,雨对风。

大路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

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山对水,天对地,绿草对黄花,青松对翠柏,春风吹草绿对夏雨润花红。

其实对联并不难,掌握好平仄跟对仗,我们也能像东坡一样,随意就能说出
2、老师这儿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辞旧岁——迎新年识时机——顾大局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一对。

(1)填写缺字联: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联:
传说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横批:南北——没有东西上联:二三四五——缺一(衣)下联:六七八九——少十(食)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对了,这是比较有趣的“隐字联”。

对联虽小,却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

四、欣赏对联
生活中对联无处不在,我说一幅对联,你们来猜猜这幅对联说的是我们熟识的诗人、作家。

1、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诸葛亮)
2、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李白)
3、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4、“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
5、“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
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对联适应性广可分为:春联,门联,堂联,名胜古迹联,婚联,寿联,交际联,新居联,挽联。

此外还有戏台、寺庙、祠墓、庆贺(指升子、升迁等)、灯联、谜联和器皿联等。

对联不仅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

不信就请听
听吧——
明朝著名学者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告诉我们,除了读好书,还要关心天下大事呢。

蒲松龄落第后:“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说明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苏东坡在他的书房门前写道:“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个对联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啊!
五、赠言结课
对联,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
对联,是语文天地里的一朵奇葩;
对联,更是民族文化里的一颗珍珠。

同学们,珠联妙对,万古犹传风雅趣,珍语佳句,千年仍飘翰墨香。

今天,我们了解了对联的特点,初步领略了对联的独特魅力,当然,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需要同学们继续挖掘并传承和发扬。

教学反思
创作对联可提高人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创作对联的过程也是“炼字”的过程,一副好的对联,每个字必然要经过仔细的推敲。

学生对本节课兴趣浓厚,尤其在欣赏名联过程中既开拓了知识视野,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的熏陶,也能从中体会到对联该如何去对。

但是,这节课的不足在于介绍对联的知识和对联故事所占比重较大,而让学生创作对联的练习少了些。

故此,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上,可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创作对联的练习。

当然,因为学生新接触到对联课,真正动手实践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对联的技巧,还须花大气力,坚持经常的练习,才能较好地掌握。

对学生拟出的对联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内容切合,大体对仗即可。

练习一些简单的对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