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交通密度和延误调查

合集下载

交通密度调查是指-

交通密度调查是指-

交通密度调查是指?篇一:交通调查报告交通调查报告一.交通调查简介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其目的是为了向交通城建规划与环保以及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提供改善、优化道路交通的实际参考资料和数据。

交通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交通流现象,而与交通流有关的诸如国民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运输状况、城乡规划、道路等交通设施、交通环境、汽车的行驶特性、地形、气候、气象及其他安全设施和措施等等均可作专项调查。

主要调查有交通量、行车速度、密度、延误、OD调查、停车、行人、自行车调查、交通事故、交通环境、交通流调查等二.调查目的本次交通调查的地点主要为西南交通大学西门,具体调查目的分列如下:1) 为了了解西南交通大学西门外路段的交通情况;2)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调查路段的交通特点,为道路的规划建设提出改进的方案;3) 为交通控制与管理、工程经济分析等提供必要的数据;4) 熟悉交通调查的方法与调查数据的处理,就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优点以及实际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自己的解决方法三.调查内容1) 最大小时交通量2) 地点车速3) 行驶车速4) 交通流密度四.调查地点及时间西南交通大学西门(如下图所示)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30日上午10点10分至11点10分五.调查车辆? 小型载货汽车? 中型载货汽车? 大型载货汽车? 小型客车? 大型客车? 载货拖挂车? 小型拖拉机? 大中型拖拉机六.调查方案此次调查选取的时间为2012年10月30日上午10点10到11点10,为期一个小时。

具体调查的有交通量、相关车速、交通流密度等。

以下为具体方案: 6.1交通量调查交通量是指在指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段或某一车道交通体的数量,是描述交通流特性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也是交通工程学中最基本的资料。

6.1.1调查方案交针对这次的交通量调查,我们组选在西门前的公路设站进行调查,调查时长为一小时。

第六章 交通密度和延误调查

第六章  交通密度和延误调查

时间
8:15-8:30 8:30-8:45 8:45-9:00 9:15-9:30 9:30-9:45
到达车辆数 到达 累计
80 100 120 90 70 80 180 300 390 460 530
离开车辆数 到达 累计
80 90 90 90 90 90 80 170 260 350 440 530
q——从t0 到t1到时段内通过B端处的车辆数; ——从 到时段内通过B a——实验车超越其他车的辆数; ——实验车超越其他车的辆数; b——其他车超越实验车的辆数。 ——其他车超越实验车的辆数。 如下例所示:
出入量法密度测定记录计算表 日期:××× 时间:14:05—14: 日期:××× 时间:14:05—14:29 地点及方向:××× 地点及方向:××× 天气:× 天气:× 区间长:810m 区间长:810m 调查人员:××× 调7
08 08-09 0819 24 09-10 0969 65 21 26 4 -2 -2
′ ′ ′
103
105
130
130 101 105
125
09
130
10
(2)摄影法 (2)摄影法
利用空中定时摄影方法求得实测路段的车辆数, 利用空中定时摄影方法求得实测路段的车辆数,然后除 以路段长度即可得到摄影时刻的路段交通密度。若进行连 续摄影, 续摄影,即可连续测得各时刻交通密度。 具体作法为:在拟测路段上选长度50~100m区段并 具体作法为:在拟测路段上选长度50~100m区段并 在路面上作出标记, 在路面上作出标记,然后调整摄影机使其对准拍摄范围作 定时拍摄即可。当实测区段过长时会使摄影精度下降, 定时拍摄即可。当实测区段过长时会使摄影精度下降,此 时可使用多架摄影机分段连动摄取。在拍摄照片后, 时可使用多架摄影机分段连动摄取。在拍摄照片后,通过 对照片处理即可求得摄影时刻的交通密度值。 此法简单并且实测精度高。但设备及器材较昂贵, 此法简单并且实测精度高。但设备及器材较昂贵,像 片处理工作也较复杂。

交通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 行车延误调查与分析

交通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 行车延误调查与分析

9
高德交通季报-通勤交通拥堵成本
10
基本概念
影响因素
驾驶员和行人的影响
驾驶技术水平、驾驶员心理和生理特点;行人过街
车辆的影响
不同车型和车龄的车辆,起动、制动和加速性能不同
道路条件的影响
快慢车分离、物理分隔、车道数、车道宽、;交通流中大型车和载货车比例
11
基本概念
20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跟车法(续)
跟车法行程时间和延误调查现场记录
日期______ 路线______ 行程开始时间______ 行程结束时间______ 控制点 地点 时间 地点 天气______ 方向______ 地点______ 地点______ 里程______ 里程______ 停车或被迫缓行 延误(s) 行程编号______
延误率 车辆通过单位长度路段的实际运行时间与车辆在理想条件
下通过该路段所需时间(标准运行时间)之差值。可以反映出单位 长度路段上延误的大小。 国外观测:高速公路1.06min/km,主要干道1.49min/km, 集散道路1.86min/km
3
基本概念
常用术语(续)
车流延误率 车流中各辆车的延误率的总和,即车流在单位长度
路段上的总的损失时间。等于单向交通量乘以延误率。
排队延误 车辆排队时间与车辆按自由行驶车速驶过排队路段的时
间(自由行驶时间)之差。排队时间是指车辆从第一次停车到越过停
车线所用的时间。排队路段是指车辆的第一次停车断面与停车线之间 的道路。 当仅发生一次停车时:排队延误=停车延误+加减速延误 =排队时间-自由行驶时间
近累计离去车辆数,阻塞开始消散
10:30,累计到达车辆数=累计离去车辆数,阻塞结束 第300辆车在9:45到达,离开了260辆车,排队位置为300-260=40辆, 它通过瓶颈路段所需的时间为 15/90×40=20/3(min),在9:51:40离开 第300辆车通过瓶颈路段的延误时间,为实际行程时间与自由行驶时 37 间之差 20/3-15/90 = 6.5(min)

交通工程密度调查延误05

交通工程密度调查延误05

四、交通密度调查
若出现超车现象,则应按下式计算初始车辆数: E(t0) Et0=q+a-b.
q——从t0 到t1到时段内通过B端处的车辆数;
a——实验车超越其他车的辆数; b——其他车超越实验车的辆数。

四、交通密度调查 (二)调查方法 2、摄影法
利用空中定时摄影方法求得实测路段的车辆数, 然后除以路段长度即可得到摄影时刻的路段交通 密度。若进行连续摄影,即可连续测得各时刻交通 密度。
第6章 延误
一、基本概念 1.延误:是指行驶在路段上的车辆由于受 到道路环境、交通管理与控制及其他车 辆的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失的时间。






2.延误的分类: (1)停车延误:是一辆车通过道路设施的某一 部分所用的全部停车时间。 (2)行程时间延误:是一辆车通过道路设施的 某一部分所用的实际时间与无延误时间的差值。 它包括停车延误和慢行延误。 (3)固定延误:由交通控制装置引起的延误, 与交通量大小及交通干扰无关,主要发生在交 叉口处。 (4)运行延误:由各种交通组成部分之间相互 干扰而引起的延误。 (5)排队延误:车辆排队时间与车辆按自由行 驶车速驶过排队路段的时间(自由行驶时间) 之差。


2、时间占有率(Rt) 例题1:已知某断面40s内有9辆车通过, 其中有小汽车4辆,通过时间平均为 0.6s,大汽车5辆,通过时间平均为1.1s, 求 Rt。 解:Rt=(4x0.6+5x 1.1)/40=19.8%


(一)密度调查的时段与区间的长度 在道路某一区段范围内的交通密度每时每刻 都在变化,因此,所谓密度,总是指某一瞬时的密 度值或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密度值。在交通研究 中关心的常是后者。从实测经验得知调查时段 越长密度变化越平缓。 另外,在正常交通量条件下,车辆在道路上分 布也不均匀,即路段不同,部位的交通密度一般也 不同,只有实测路段达到一定长度后,交通密度 的变化才趋于平稳。

交通工程学 第六章 延误

交通工程学 第六章 延误

6.4 行车延误的调查方法
输出--输入法注意事项
无法得到平均每辆受阻车的延误及受阻车辆占总数 的百分比:也无法确定产生延误的准确地点和原因, 而且还无法识别延误的类型,在这些方面此法都不如 跟车法
理论前提是假设来车率与离去率是均一的,这往往 与实际变通状况不符合。
方法简便且结果能整理成直观的图表,作为分析瓶 颈路段的行车延误方法,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荷载系数≤0.7时,每辆车平均延误上升为≤32~55s;
6.2 影响行车延误的因素
服务水平
行车延误越大,服务水平越低。
交通控制
感应式信号比单点定周期信号控制的交叉口行车延误低, 而线控制比前两者都低。
环境
城市道路比公路行车延误高,商业密集区道路比一般城市 道路高。
6.3 延误资料的应用
4
9 1 5
0
16 4 0
0
14 9 0
3
6 13 2
6
18 17 4
14
0 0 17
小计合计19 Nhomakorabea22
104
30
33
56
93
37
6.5 交叉口的延误调查
解:
总延误 总停驶车辆数 时间间隔 10415 1560 s) (辆 总延误 1560 每一停驶车辆的平均延 误 27.(s) 9 停驶车辆数 56 总延误 1560 入口车辆的平均延误 16.(s) 8 入口交通量 56 37 停驶车辆数 56 停驶车辆百分比 100 60% 入口交通量 56 37
例题
某交叉口采用点样本法调查停车延误,根据5min观测(间隔15s)所 得资料如下表所示,试求总延误、平均延误和停车百分率。

中职教育-《交通调查与分析》课件:第六章 行车延误调查(马超群 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ppt

中职教育-《交通调查与分析》课件:第六章  行车延误调查(马超群 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ppt

评价道路交通阻塞程度
概述
路段行车延误的调查方法
跟车法——调查方法
(1) 人员和设备 调查时有人工和自动记录两种收集资料的方式。若采用人工记录法,则需要2名观测员和两
块秒表,其中1人两手各持1块秒表,另1人记录。若采用自动记录装置,则只需要1名观测员, 操纵自动记录装置上标明行程时间和延误信息的各种控制按钮,自动记录装置通过一套编码系 统便将行程距离、行程时间和延误及其发生地点等记录并打印出来。 (2) 样本容量
当发生n次停车时:
n
n
n
排队延误= 第i次停车延误 第i次减速延误 第i次加速延误=排队时间-自由行驶时间
i 1
i 1
i 1
行车延误调查常用术语和定义
9. 引道延误
引道延误为引道实际耗时与引道自由行驶时间之 差。其中引道实际耗时为车辆通过引道延误段实际所 用的时间;引道自由行驶时间为不受干扰车辆通过引 道延误段所用的时间。引道延误段指的是引起全部或 大部分引道延误的引道路段,其长度随引道上的排队 车辆数而变化。排队车辆越多引道延误段就越长。
车辆通过瓶颈路段的总车分钟数,记为Da(辆·min)。 当车辆不受阻塞通过瓶
第六章 行车延误调查
➢ 6.1 概述 ➢ 6.2 路段行车延误的调查方法 ➢ 6.3 交叉口延误的调查方法
行车延误调查
【教学目标】 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基本内容:行车时间与延误的含义及延误产生的原因,区间行车时间 和延误的调查方法,交叉口延误的调查方法,调查资料的应用; 重点:区间行车时间和延误的调查方法,交叉口延误的调查方法; 难点:交叉口延误的调查方法。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希望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掌握:区间行车时间和延误的调查方法、交叉口延误的调查方法、调 查资料的应用; 理解:行车时间与延误的含义及行车延误产生的原因; 了解:延误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交通调查方法

交通调查方法

采用浮动车法、跟车法等方法进行测速,记录车辆在区间内的
行驶时间。
数据分析
03
根据行驶时间和区间距离计算区间平均速度,分析不同时段的
区间速度变化情况。
平均速度调查
调查范围确定
确定需要调查的城市或区域范围。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GPS轨迹数据等方法收集车辆行驶信息,计算平 均速度。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各城市或区域的平均速度 ,比较不同城市或区域的平均速度差异。
定义
通过在道路上方或侧面设置摄影设备,对道路交通情况进行连续拍 摄,并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计算交通密度的方法。
优点
能够获取大范围、长时间的交通密度信息,且数据精度较高,可重 复性好。
缺点
设备成本较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且受到天气、光照等 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
航测法
定义
通过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道路交通情况,计算交通密度的方法 。
平均速度
分析路段或交叉口的平均行驶速度,以评估交 通流畅度。
速度分布
分析车辆速度在不同速度区间的分布情况,以 了解交通流的速度离散程度。
地点速度
分析车辆在特定地点的行驶速度,如交叉口进口道、出口道等。
交通密度特性分析
交通密度
分析单位长度路段上的车辆数,以评估交通拥堵程 度。
密度-流量关系
分析交通密度与交通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交通流的 基本特性。
据的完整性。
可比性原则
确保不同时间、不同地 点的调查数据具有可比 性,便于分析交通变化
趋势。
PART 02
交通量调查方法
人工计数法
01
02
03
人工观测

交通调查与分析 行车延误调查

交通调查与分析 行车延误调查
关系图。该图可以说明引道延误、排队延误和停 车延误三者之间的关系。图中纵坐标是车辆通过 引道延误段所用的时间,横坐标是车辆在交叉口 引道上行驶的距离。由图中可以看出车辆的各种 延误受阻情况。受到延误的车辆的引道实际耗时 为E点的纵坐标值(s)。 引道自由行驶时间为F点 的纵坐标值。引道延误为E、F两点纵坐标值之差。 排队时间为E、C两点纵坐标值之差。停车延误为 D、C两点纵坐标值之差。排队延误为排队时间减 去F、B两点纵坐标值之差。由于后者相对于前者 一般都很小,所以在实际应用时,通常对诽队时 间与排队延误不加区分。
4.经济分析
在计算运输成本、进行道路交通改善工程的方案论 证和可行性研究中,都要计算道路使用的费用, 包括时间价值、燃料消耗及轮胎磨损等等。 5.作为采取交通控制措施的依据 • 根据延误资料,确定无信号交叉口是否需要使用 交通信号,设计交通信号控制参数,从而减少交 叉口的延误或某一入口引道的延误。 • 另外也可根据延误资料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某些管 理与控制措施,比如禁止左转、限制停车、单向 行驶和禁止某一方向通行等等。
5.行程时间延误 实际行驶的总行程时间与完全排除干扰后以平均速 度通过调查路段的自出行驶时间之差。这一延误 除包话停车延误外,还包活因加减速而产生的加 速延误和减速延误。 6.延误率 车辆通过单位长度路段的实际运行时间与车辆在理 想条件下通过该路段所需时间(标准运行时间)之 差值。因此延误率可以反映出单位长度路段上延 误的大小。 高峰时间内车辆通过单位长度路段的标准运行时间: 高速道路为1.06min/km, 主要城市干道为1.49min/km, 集散道路为1.86min/km。
第二节 路段行车延误的调查方法
路段行车延误通常与行程时间一起调查
一、跟 车 法
观测人员乘坐沿待测路段行驶的测试车,观测并 记录有关行车延误数据的方法称为跟车法。 跟车法适用于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第六章 延误调查

第六章 延误调查
记录延误类型。 将测试结果记录在表格中了使记录方便迅速,对车辆停止或缓行原因可事先 规定一些缩写符号。SLCPBETK
(2)路段总长一般不应小于1.5km。 (3)对于主要工业区和商业区,其高峰时间和非高峰时间
与普通市区不同,应注意调整相应调查时间。 (4)延误调查通常是在良好的天气条件下进行的,进行前
(6)点样本法可用来调查交叉口或其他地点的行人交通的延误。
5、调查结果分析(指标)
【例题2.3-2】 对交叉口某一引道进行延误调查,观测时 间间隔为15s,对引道上100辆车进行初步调查,得知停 驶车辆的百分率为48%,实际调查数据如表2.3-5所示。 试计算:(1)确定最小样本容量,容许误差;(2)计 算延误指标。
7、引道延误:引道实际耗时-引道自由行驶时间之差。通 常将可能出现的最大排队长度作为引道延误段。
交叉口:停车延误通常约占引道延误的76%,排队延误 约占引道延误的97%。
8、延误率:车辆通过单位长度路段的实际运行时间与车辆 在理想条件下通过该路段所需时间(标准运行时间)之差。 可以反映出单位长度路段上延误的大小.
9、车流延误率:车流中各辆车的延误率的总和,即车流在 单位长度路段上的总的损失时间。等于单向交道量×延 误率。
10、行程时间指数TTI(Travel Time Index):高峰时行程 时间/自由流时的行程时间。评价道路上交通流的运行 效率。
注:区别理解各种延误的定义。
二、延误调查的必要性
目的:确定产生延误的地点、类型和大小,评价道路上 交通流的运行效率,分析找出产生延误的原因,减少延 误,为道路交通设施改善提供依据。
行程时间法,测定从交叉口前的某一点至交叉口内或交 叉口之后的某一点的行程时间。各车辆的平均行程时间 减去这段行程的自由行驶时间即为交叉口的延误。得到 的延误包括停车和加、减速延误。 分类:试验车法、牌照法、间断航空摄影法、人工追踪 法和抽样法等。

5 6 章 密度 延误

5 6 章 密度 延误
N Q = t N K = L
Q L Q = =V ⇒ K = K t V
K =
Q Vs
的某路路段的起点断面上, 例:在一条长30km的某路路段的起点断面上, 在一条长 的某路路段的起点断面上 内测得60辆汽车 在5min内测得 辆汽车,车流是均匀连续的, 内测得 辆汽车,车流是均匀连续的, V=30km/h,试求 、ht 、 hs 、 K以及第一辆 ,试求Q、 以及第一辆 车通过这段路所需时间t。 车通过这段路所需时间 。
交叉口引道延误——E、F纵坐标之差 、 纵坐标之差 交叉口引道延误
停车延误——D、C纵坐标之差 、 纵坐标之差 停车延误 排队延误——E、C - F、B 、 排队延误 、
L
影响行车延误的因素
1. 驾驶员和行人的影响 2. 车辆的影响 3. 道路条件的影响 4. 交通条件的影响 5. 交通负荷的影响 6. 交通控制与管理的影响
N Q = t
ht =3600/ Q hs=1000/ K t=L/V
K =
Q V
第二节 交通密度调查
1、交通密度调查时段与路段区间长度 、 由于实测密度均方差为实测时段和区间长度 的减函数;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精度, 的减函数;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精度,调查时必须 选用路段长度尽量大于800m 时段延续5min以上。 800m, 5min以上 选用路段长度尽量大于800m,时段延续5min以上。 2、调查方法 、 出入量法 摄影法 道路占有率的检测和调查
第五章 交通密度调查
交通密度的定义
是指在一条车道上车辆的密集程度,即在某一瞬时内 密度 是指在一条车道上车辆的密集程度,即在某一瞬时内每单 位长度一条车道上的车辆数 又称车流密度,常以K表示 一条车道上的车辆数, 表示, 位长度 一条车道上的车辆数 , 又称车流密度 , 常以 表示 , 其 单位为辆 单位为 辆 /km,( 如为多车道 , 则应除以车道换算成单车道的 , 如为多车道, 车辆数然后再计算) 于是有: 车辆数然后再计算),于是有:

第六章行车延误调查调查

第六章行车延误调查调查

1 : 30 ~ 16 : 00 19 : 00 ~ 22 : 00
四、 地点车速调查
(四)调查方法 一般情况下是测量驶过已知距离的时间。 1. 人工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首先在拟调查 的路段上选一很短的距离L,其长度根据交通流的 平均车速可按下表选取。 地点车速调查的推荐行程长度L(m) 车流平均车速(km/h) <40 40~65 行程长度L(m) 25 50

速度频率分布曲线
由频率分布曲线可绘得速度累计频率分布曲 线
三、车速频率分布
85%位车速:在观测到的车辆数中,有85%的车辆的 地点车速小于或等于该值。 用途: 用于确定观测路段的最大限制车速。 50%中位车速:在该车速以下行驶的车辆数等于在该 车速以上行驶的车辆数。 15%位车速:在样本中有15%的车辆未达到的车速。 用途:为减少排队阻塞现象,交通管理中对某些需要 限制最低车速的道路如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以此 指标作为最低限速。
车龄
一、行车延误
(三)行车延误的影响因素(人、车、路、环境)
2、驾驶人 驾驶技术 驾驶人自身因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性格取向 等
一、行车延误
(三)行车延误的影响因素(人、车、路、环境)
3、行人和非机动车 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 有无机非分隔带
一、行车延误
(三)行车延误的影响因素(人、车、路、环境)
>65
75
四、 地点车速调查
(四)调查方法 1. 人工法 3名调查员 1人:起点挥旗 1人:终点秒表 1人:终点记录 车型 序号 1 2 车型 通过时间 车速 距离(m) (s) (km/h)
四、 地点车速调查
( 四)调查方法
1. 人工法 2.车辆(道路)检测器法 选定路段两端个放一根充气橡皮管,车辆驶过一 段,压着管子产生冲击波,计时开始,通过另一 端时,计时结束。 3.雷达测速仪法 雷达仪直接向车辆发射微波,直接读出车速 4.光电管法 5.摄影测量法

交通工程学-第6章 延误

交通工程学-第6章 延误
第六章 延误
• 第一节 交通延误的定义 • 第二节 影响延误产生的因素 • 第三节 交通延误调查
• 第四节 交通延误资料的作用
6.1 交通延误的定义
一、延误的定义
行车时间:汽车沿一定线路在实际交通条件下,从一 处到达另一处行车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和延误)。 延误:车辆在行驶中,由于受到驾驶员无法控制的或
所需的样本量或交叉口交通显著改变。(即交通状况显著缓解,乃至畅通)
6.3 交通延误调查
2、点样本法
总延误=总停驶数×抽样时间间隔 每一停驶车辆的平均延误=总延误/停驶车辆数 每一入口车辆的平均延误=总延误/入口交通量 停驶车辆百分比=(停驶车辆数/入口交通量)×100%
6.4 交通延误资料的作用
其他车辆的干扰或交通控制设施等阻碍所损失的时间。
6.1 交通延误的定义
固定延误:由交通控制装置所引起的延误,与道路交通
量多少及其他车辆干扰无关的延误。
行程延误:车辆通过某路段实际时间与计算时间之差。 计算时间为车辆在畅行车速通过路段的时间。 停车延误:由于某些原因使车辆止不动而引起的时间
6.3 交通延误调查
2、点样本法
交叉口的交通延误调查通常采用点样本法。
每一入口需要3-4名观测员和一块秒表。观测员站在停车线附近的路
侧人行道上,其中一人持秒表,按预先选定的时间间隔(15s或20s)通 知另外2-3名观测员。
第二名观测员负责清点停在停车线后面的车辆数,每到一个预定的时
间间隔就要清点一次。 第三名观测员负责清点通过停车通过停车线的车辆数(停驶数)和不 经停车通过停车线的车辆数(不停驶数),当交通量较大时,可由两个观 测员分别清点,没分钟小计一次。连续不间断地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取得

延误与通行能力调查报告)

延误与通行能力调查报告)

8.8
624
即由东向西行驶过程中,最小车速为5km/h,
所对应的车流量为432辆/h,故此方向的车道 通行能力为432辆/h;由西向东行驶过程中,最 小车速为8.7km/h,所对应的车流量分别为720 辆/h和792辆/h,取其平均值作为道路的通行能 力,即756辆/h。
距离:150m
天气:晴
调查方法:选择测量路段交叉口,将交叉口入口引道停车 线作为出口断面,记为断面Ⅱ,断面Ⅰ为入口断面,位于 引道上游,两端面之间的距离为150米。测量时,将人员 分配在不同的断面,通过电话进行沟通,分别记录通过两 断面车辆的特征、车号、时间,并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获得引道延误的数值。
即为36.5-5.0 s~ 36.5+5.0s,且置信度为95%。
5、结论
通过数据分析知,该交叉口的引道延误最大值为41.5s, 最小值31.5s,为这将对车辆的通行带来一定的影响,为 了将这种影响降到最小,可以改善道路的基础设施和一 些控制设施,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路口的信号灯周 期;或者将通过此路口的车流进行分流,从而减缓道路 的压力。
车流量统计
辆/5min 34 36 26 37 36 36
东 截面Ⅰ
车流量统计整理表
西 截面Ⅱ
辆/h
辆/5min
辆/h
408
60
720
432
38
456
312
76
912
444
667Βιβλιοθήκη 243268816
432
52
624
即由东向西的行驶过程中,车道的通行能力近似为 444辆/h;由西向东的行驶过程中,车道的通行能力 近似为912辆/h;同时,在测量过程中,由于一些人 为因素的影响以及不同时间段对调查的影响,使l 两车道的计算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故近似将车道

交通调查与分析复习资料

交通调查与分析复习资料

交通调查与分析复习资料交通调查与分析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片断,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

交通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交通流现象。

2、交通调查的类别:①以查明全国性或全省等大范围的交通需求和交通状况为目的的交通调查;②以确立相当具体的道路新建项目、改建项目、城市建设项目为目的和以制定综合交通管制等交通工程措施为目的,以较大范围的地区和道路路线为对象的交通调查;③为改善不良路段和个别交叉口的交通状况而进行的交通实况调查;④其他的交通调查。

第二章交通量调查1、交通量的定义和分类: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一般为往返两个方向,如特指时可为某一方向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又称交通流量或流量。

1、周日交通量变化系数D或Kw:年平均日交通量与全年中某周日的平均日交通量之比。

又称日不均匀系数,日换算系数2、高峰小时系数PHF:高峰小时实测交通量与由5min或15min 高峰区间推算所得的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之比,即位高峰小时系数。

3、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一年内连续累计交通量之和除以该年的天数(365或366)所得的交通量。

4、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把高峰区间的累计交通量扩大推算为1小时时间内的交通量即为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

5、第30位年最高小时交通量(30HV):一般简称为第30h交通量。

将一年中所有8760h 的小时交通通量按顺序由大到小排列时其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

6、高峰区间:某高峰小时内连续5min(或15min)累计交通量最大的区间称为该高峰小时内的高峰区间。

7、第30为交通量系数(K30):第30位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之比,简称第30h系数。

8、道路方向分布系数Kd:用百分数表示的主要行车方向交通量占双向行车总交通量的比值。

P99、交通量调查的种类:①特定地点的交通量调查;②区域交通量调查;③小区出入交通量调查;④分隔核查线交通量调查。

6-2 延误调查

6-2 延误调查

点样本法 1 调查准备
在点样本法调查时每个交叉口入口引道需要 3~4人和1块秒表, 观测人员和所需秒表总数根据需调查的引道数量确定。为保证 要求的调查精度,调查必须有足够的杨本数,一般应用统计中 的二项分布来确定要调查的最小样本数:
N=
(1 - p) 2
pd 2
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式中:N——最小样本数
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调查方法
适用范围 假设前提 优 缺 点 点 无法确定产生延误的准确地点和原因 而且还无法识别延误的类型
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交叉口延误调查
调查方法
停车时间法:间断航空摄影法、延误仪测
记停车时间法、点样本法
行程时间法:实验车法、牌照法、间断航 空摄影法等等
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p ——在交叉口入口引道上的停驶车辆百分率(%)
2——在所要求的置信度下的 2 值
d ——停驶车辆百分率估计值的允许误差
2 观测方法
点样本法就是观测在连续时间间隔内交叉口入口引道上停车的 车辆数,进而得到车辆在交叉口入口引道上的排队时间。交叉口 每一引道需要 3~4名观测员,其中1人为报时员,1人(或2人)为 观察员,另1人为记录员。
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思考题
1、用点样本法观测交叉口延误时应注意什么?有哪些有缺 点?
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9
调查方法
车辆的到达和离去属于均匀分布;车 适用范围 假设前提 优 缺 点 点 辆排队现象存在于某一持续的时间内,在
其中某一时段内,若队。而当到达车辆 数小于路段的通行能力时,则排队将开始
消散。
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调查方法
适用范围 假设前提 优 缺 点 点 比较简单,调查结果又能整理成十分 直观的图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车头时距和平均车头间距与宏观参数的关系 如下: 1000 ; 3600 K = Q =
hs
ht
式中:
hs
为平均车头间距(m)。
ht 为平均车头时距(s)。
Q hs vs = = 3 .6 K ht
微观参数对许多交通分析是有用的, 如在通行能力的计算和交通流理论中的应 用。另外,微观参数的使用,还可以单独 分析交通流中各种相同类型车辆的运行状 况:既可单独分析混合车流中前后跟随的 轿车车流中前后跟随的轿车车流的密度和 流率,亦可单独计算货车或其他交通体的 密度和流率。
三、区间行车时间和延误的调查方法
区间行车时间调查与区间车速调查时的行 车时间调查完全一样。而延误调查实际上也是 对不同条件下的行车时间调查。因此, 对不同条件下的行车时间调查。因此,该项调 查可采用区间速度调查时所采用的方法。如跟 车法、输入输出法等。
பைடு நூலகம்
1)跟车法
用跟车法调查行车延误,可同时获得行驶时 间、行驶车速和延误时间等数据。跟车法一般需2 间、行驶车速和延误时间等数据。跟车法一般需2 名观测员、两块秒表。其中一人读表,一人记录。 当试验车辆经过调查起点时,观测员启动第一只 秒表,记录延误经过各控制点的时间。当车辆停 止或被迫缓行时,启动第二只秒表,测量每一次 延误的持续时间,并记录。车辆恢复行驶时,将 第二只表归零,最后,通过调查终点时,停止第 一只秒表,并记录运行总时间。
通过大量实测资料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大量实测资料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实测密度均方差为实测时段和区间长度的减 函数; 函数; ②测时时段达3~5min以上时,均方差受测试路 测时时段达3~5min以上时, 段长度的影响变弱; 段长度的影响变弱; ③测试区间大于800m时,均方差受测时时段长 测试区间大于800m 800m时 度的影响变弱。
119 ?
07-08 07-
67
08 08-09 0819 24 09-10 0969 65 21 26 4 -2 -2
′ ′ ′
103
105
130
130 101 105
125
09
130
10
(2)摄影法 (2)摄影法
利用空中定时摄影方法求得实测路段的车辆数, 利用空中定时摄影方法求得实测路段的车辆数,然后除 以路段长度即可得到摄影时刻的路段交通密度。若进行连 续摄影, 续摄影,即可连续测得各时刻交通密度。 具体作法为:在拟测路段上选长度50~100m区段并 具体作法为:在拟测路段上选长度50~100m区段并 在路面上作出标记, 在路面上作出标记,然后调整摄影机使其对准拍摄范围作 定时拍摄即可。当实测区段过长时会使摄影精度下降, 定时拍摄即可。当实测区段过长时会使摄影精度下降,此 时可使用多架摄影机分段连动摄取。在拍摄照片后, 时可使用多架摄影机分段连动摄取。在拍摄照片后,通过 对照片处理即可求得摄影时刻的交通密度值。 此法简单并且实测精度高。但设备及器材较昂贵, 此法简单并且实测精度高。但设备及器材较昂贵,像 片处理工作也较复杂。
时间
14: 14: 05— 05— 06 06-07 06-
A端交通量
B端交通量
59
变化量
13
计测时 刻
06
初始车 辆数
现有车 辆数
瞬间密 度
试验车 情况 驶入14 驶入14 点6分50 秒 驶出14 驶出14 点8分20 秒 a=10 b=2
72
′ ′
94 ?
96
52 9
48 7 58
4 2 9
07
四、交通密度资料的运用
车流密度调查是交通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了解研 究交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车流密度是研究交通流理论和交通控制政策的重要基础数据。调 查车流密度,可对道路的三参数函数关系进行研究,掌握交通运 行规律,以便预测未来交通运营发展状况,制定交通控制措施。 车流密度是划分服务水平的依据,是反映道路上车辆拥挤程度最 直观指标,直接反映道路上的车辆密集程度。因此,了解密度, 就可以对道路的交通状况作出评价,同时为改善道路的各种设施 提供参考。 车流密度指标,可以反映路上交通拥挤状况,当道路上交通严重 拥挤,车辆运行处于停滞状态时,流量和速度已等于零,无法描 述交通状况,用车流密度则可表示。 车流密度对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非常重要。
三、交通密度的调查 1)密度调查的时段与区间的长度
在道路某一区段范围内的交通密度每时每刻都在 变化,因此,所谓密度, 变化,因此,所谓密度,总是指某一瞬归的密度值或某一 时段内的平均密度值。在交通研究中关心的常是后者。 这样就需要在某一阶段内连续调查瞬时密度, 这样就需要在某一阶段内连续调查瞬时密度,然后求 算平均值。从实测经验得知调查时段越长密度变化越 平缓。 另外,在正常交通量条件下, 另外,在正常交通量条件下,车辆在道路上分布也 不均匀,即路段不同,部位的交通密度一般也不同, 不均匀,即路段不同,部位的交通密度一般也不同,只有 实测路段达到一定长度后, 实测路段达到一定长度后,交通密度的变化才趋于平 稳。
Rs =
∑l
i =1
n
i
L
式中:Rs——空间占有率; L ——观测路段总长度,m; li ——第i辆车的长度,m; n ——观测路段内的车辆数,辆。
2、时间占有率 在道路上的任一路段上,车辆通过的时间累计值 与观测总时间的比值成为时间占有率。表达如下:
1 n Rt = ∑ ti T i =1
式中:Rt——时间占有率; T ——观测总时间长度(s); ti ——第i辆车通过观测路段所用的时间(s); n ——观测路段内的车辆数,辆。
时间
8:15-8:30 8:30-8:45 8:45-9:00 9:15-9:30 9:30-9:45
到达车辆数 到达 累计
80 100 120 90 70 80 180 300 390 460 530
离开车辆数 到达 累计
80 90 90 90 90 90 80 170 260 350 440 530
L A
B QB
QA
• 则t时刻AB路段内的交通密度为: K t = E (t )
LAB

从上式可看出,只需知道路段内的初始车辆 数和从t0到t时段内路段车辆数的改变量,就可以 计算得到t时刻路段的现有车辆数,从而得到交 通密度。
下面介绍用试验车求取Et 的方法: 下面介绍用试验车求取Et0的方法: 用试验车在A端处的时刻为t ,到达B 用试验车在A端处的时刻为t0 ,到达B端的时刻 为t1,则自t0 到t1的时段通过B端的车辆数为q,即为 则自t 的时段通过B端的车辆数为q t0时刻AB路段的初始车辆数,试验车的行驶速度应尽 时刻AB路段的初始车辆数, 量与同时行驶的车流保持一致,即不被超越也不超 越其他车辆,测试结果才较为准确。若出现超车现 象,则应按下式计算初始车辆数:Et =q+a象,则应按下式计算初始车辆数:Et0=q+a-b.
阻塞情况 无阻塞 阻塞开始 阻塞 阻塞 阻塞开始消散 阻塞结束
9:45-10:00 70
由上表可知: 8:15-8:30次段时间,达到的车数小于通行能力,故无阻。从8:30开始的第二 个15分钟内到达100,比离去车数多10辆车,开始阻塞。8:45-900是高峰, 到达量增加,继续阻塞。从9:30-9:45来车减少,阻塞开始消散,从8:30到 9:30此段时间内车辆到达一直超出通行能力,车辆排队有增无减,直至出现 最大排队长度。至10点后,累计到达车数等于离开车数,交通阻塞结束。
二、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的概念 流量、车速和密度都是交通流的宏观 参数,是对给定的时间和区间内的交通流 在整体上予以描述。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 则是交通流的微观数据,因为二者是应用 于交通流中每对车辆的。
车头间距(Spacing)是指在一条车道上前后相 车头间距(Spacing)是指在一条车道上前后相 邻车辆间的距离,用车辆上有代表性的点来测量, 如前保险杠或前轮。 车头时距(Headways)则为前后两辆车通过车 车头时距(Headways)则为前后两辆车通过车 行道上某点的时间差,也是用车辆上有代表性的 点来测量。 对观测路段上所有车辆的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去 平均值称为平均车头时距和平均车头间距。
第六章 交通密度和延误调查
第一节 交通密度
一、交通密度的含义 交通密度是指在单位长度的车道上,某一瞬间所存 N 在的车辆数,一般用辆/(km·车道数)表示:K =
(K为某瞬间交通密度,N为车辆数,L为观测段的长度)
L
也可某个行车方向或某段道路上的车辆数来度量。 交通密度与交通量不同,交通量表示的是车辆通过道路 断面的频繁程度,而交通密度表示的是道路空间上的车 辆密集程度。
第二节 交通延误
一、交通延误的基本定义 延误是由于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设施等 因素引起的运行时间损失,以秒或分钟计。根据延 误发生的原因,可以进行分类: 1)固定(基本)延误:由交通控制装置所引起的延误, )固定(基本)延误:由交通控制装置所引起的延误, 与道路交通量多少及其他车辆干扰无关的延误; 2)运行延误:由于各种交通组成间相互干扰而发生的 延误。一般含纵向、横向与外部和内部的干扰,如 停车等待横穿、交通拥挤、连续停车以及由于行人 和转弯车辆影响而损失的时间;
2)输出-输入法 )输出这种方法只适合于调查瓶颈路段的行车延误。 (1)调查方法 在瓶颈路段的起点和终点各设一名观测员,用 调查交通量的方法,以5min或15min为间隔,累 调查交通量的方法,以5min或15min为间隔,累 计交通量。要求两个断面调查同时进行。 (2)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 下表是某公路瓶颈路段发生阻塞时的调查结果。 已知该处通行能力为360/h,或每15min平均通过 已知该处通行能力为360/h,或每15min平均通过 90辆车。 90辆车。
依据定义,密度基本上是在一段道路上测 得的瞬时值,它不仅随时间变化而变动,也随 着区间长度的变化而变化,为此,常将瞬时密 度用某总计时间的平均值来表示。 在实际当中,往往用较容易测量的车辆 的道路占有率来间接表征交通密度。车辆占有 率越高,密度越大。包括空间占有率和时间占 有率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