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 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 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 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 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 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 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 并合计算。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 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 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 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 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 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 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2. 科举制度我们对其作用必须一分为二地评价。积极方面主要体现在: 它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荫资历对选官的垄断,在较大的社会 范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的途径,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它把选官制 度和教育制度结合为一体,这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更熟 练和理智地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能十分有利;它不仅在中国仍至世界都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和越南长期实行过科举制,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 考试制度也受到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我国对 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出 现了八股取士后就走向了极端,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 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012年江苏历史,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 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 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 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 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 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启示
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社会的兴衰; 完善考试制度,不断创新人才选拔制度; 重视教育,科教兴国;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11·全国新课标文综·T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 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 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 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 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 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 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 ,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 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 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 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 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 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 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 “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 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 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 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 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对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几点认识
1.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 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尽 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相同(主要 有德才、门第之分),但它们有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阶级的 统治地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王安石在进行变法时,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死记 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 断案等。后来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这些对科举制改革的措施也被废除。 (4)明清:科举制的僵化
明清科举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朝的科举制与前代不同 主要表现是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科举制从内容到 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科举考试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里出题。考生不能发挥自 己的思想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文章机械的分为八个部分,被称做 “八股文”。
二、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变迁
【规律认识】
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 视人才选举制度(即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 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 正制和科举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 的人才。从古至今,中国人才选拔,方法越来越科学,形式越来越 民主,渠道越来越多元,成果越来越显著。
(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与改革 北宋初年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严格了考试
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成为定制。第二,简化考试科目,进 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第四,扩大录取名额。例如宋太宗在位的二十多年间科举取士近万人。
【基础知识】
一、中国古代人才选举机制的发展历程 1. 世官制 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 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 察举制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举制,其内容包括地 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 径之一。两汉的察举,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 考察科目,所以人们也常说“举孝廉”。 3.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朝时被废除。 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 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 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 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 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 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 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 认识。(10分)
二、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打破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西风 东渐,旧的教育制度再难维持下去,洋务运动中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 开始出现。摒弃时文、诗赋等陈腐内容,转而教授外语、数、理、政治, 把西学、实学吸收进来。 2、1898年戊戌变法中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标 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正式开端。 3、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开启了我国近代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的历程。清华、南开等大学也相继 进行改革,我国渐次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大学和著名的高等学府。 4、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期。国 家对接管的旧高等学校进行了改革,又在解放区办起的高等学校的基础 上,陆续新建了一批高等学校。 5、1977年恢复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制度,我国的高校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 发展期。1999年,我国大学开始扩大招生,越来越多的普通学生可以有 机会进入大学学习。进入21世纪,高校专业的多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 的选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发展。
明朝的科举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 精神,僵化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社会发展缓慢、 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5)清末:科举制的废除
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戊戌变法失败后, 1905 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自此,在我国实行达 1300 年之久的科举制 度终结了。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分)
(3)借鉴价值:人ຫໍສະໝຸດ Baidu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 制。(3分)
感谢下 载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 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 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 的文化素质。(5分)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 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 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4. 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 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 产生的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士族地主势力渐趋衰落,庶族地主 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原先以门第高 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状况。隋唐统治者为扩 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采用科举制给庶族参与政权提供途径。 产生的过程: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 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表现在:一是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 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二是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 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三是唐玄宗时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 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