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
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5464b95ec3a87c24028c45e.png)
。
& ^
皇篓 兰&
-
。
二
-
立 血 _
叠 蓝镒 筮誊 i § i蓝
图 3
土 家族 的诗 歌 文 化
、
系 列 的 数 据 显 示 出 : 恩 施 人 民 对 于 传 统 的历 史 信仰 及 内 诗 歌 文 化 容 多 数 人都 能 够 正 确 选 出 相 应 的 选 项 懂 得 相关 的 历 史 文 化 知 识 历 史信 仰 和 诗 歌 本 来 就是 传 统 封 闭式 社 会 所 产 生 的
,
、
、
、
。
图 7
土 家 族 的 茶 文化
、
、
、
,
。
一
一
,
,
.
,
,
娱 乐性质 艺 术 内 涵 和 历史 意义 对人们 的 生 产 生 活 起 推 动作 用 2 土 家族 的 刺 绣 编 织 及 儿 女 婚 姻 状 况 恩 施 是 个 文 化 丰 富 乡 土 风 俗 多 样 化 的 地 区 课 题组 调 查 了
于
二
2 0 13
厂
—
—
—
—
一
,
。
、
调 查 内容 及 结 果 分 析
“
,
60
4 0
关于 湖 北 恩 施 土 家族 民俗 文化 的调 查 问 卷 共 3 6 0 份 其 中 有 效 问卷 3 5 6 份 调 查 人 群 涉 及 到 恩 施 州 不 同 年 龄 段 不 同 职 业 的 人 群 尽 力 便调 查 结果精 确 而 有 价值
I
。
,
■=
。
i
了 本 民族人 民 对 民族 文化和 生 活 的热爱 3 土 家茶文化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https://img.taocdn.com/s3/m/cc44335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4.png)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地方。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深受人们喜爱。
在恩施市,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恩施市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年画通常用木板雕刻而成,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化主题。
人们通常会在春节期间挂上这些年画,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通过这些年画,人们可以感受到恩施市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石鼓舞蹈石鼓舞是恩施市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这种舞蹈以石鼓为乐器,演员们在石鼓的伴奏下跳舞,表演出独特的舞蹈动作。
石鼓舞蹈既富有节奏感,又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它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三、巴人布艺巴人布艺是恩施市独特的手工艺品。
这种布艺通常使用彩色的纱线编织而成,以花纹和图案为特色。
巴人布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图案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布艺常常被用于家居装饰和服装设计,展示了恩施市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四、三峡民歌三峡民歌是恩施市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民歌通常以自然景观、爱情故事和农田劳作为主题,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著称。
在恩施市农村地区,人们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唱起三峡民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情感。
五、妙笔山水画妙笔山水画是恩施市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画作通常以崇山峻岭、清溪流水和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主题。
艺术家用精湛的技巧和想象力,将这些山水景色绘制在纸上,形成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作。
妙笔山水画展现了恩施市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综上所述,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木版年画、石鼓舞蹈、巴人布艺、三峡民歌和妙笔山水画都是恩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恩施市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欣赏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恩施市的独特魅力。
恩施土家族文化介绍
![恩施土家族文化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51b0759a8956bec0975e3f8.png)
首先,我对恩施的具体地理位臵进行简明的介绍,然后再进 行介绍恩施各个少数名族的具体民族风情,我个人认为一个 民族(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而言)民族风情特征,应该是要 综合这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及其他的特 殊文化特色,从普片性中寻找民族的特殊性,需找民族的闪 光点。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清江中上游,介东经 109°448—109°5842,北纬29°5033—30°3930。东邻建始、 鹤峰,西界利川、咸丰,南连宣恩,北接重庆奉节,恩施市 中心的地形式典型的盆地地形,四面环着高山,在中间的平 地上形成了人类了解土家文化的人, 都知道土家人著名的炕腊肉,土家 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 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人 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 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 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是 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 菜,熏好的肉应该放在通风处,可 保存两至三年不变质,名曰“腊 肉”,也称“土家腊肉”、“腊肉 的烹调方法比较多,不同的部位做 法也就不同,排骨,猪蹄一般用来 炖,制作火锅,其他部位一般用来 和鲜广椒,蒜苗,小米一起炒,睁 而食,比较出名的腊肉菜品有:小 米蒸年肉,鲜广椒炒腊肉,糖年肉, 蕨粑炒年肉,腊蹄子火锅等,口味 独特,深具土家特色,收到了人民 的广泛好评。
包谷饭
土家 豆饭
恩施—油茶汤
土家油茶汤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 性的饮食文化现象之一,堪称中国茶文化 一绝,源远流长。至今在全州,特别是在 咸丰、来凤等地盛行。1992年,“来凤县 土家族油茶汤茶艺团”参加了在杭州举办 的中国首届茶文化节,博得“来凤名茶传 千里,土家油茶香九州”的赞誉。宣恩是 有名的硒都,这里的土壤的含硒量极高, 因而形成了有名的富硒茶,用富硒茶叶制 作的油茶汤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从热带动 了当地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韩国代表 团称赞土家族油茶汤“是中国茶文化一 绝。”后来有关部门将土家族油茶汤提炼、 整理成“四道茶”(即白鹤茶、泡儿茶、 油茶汤、鸡蛋茶)、油茶道表演等形式, 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程式茶道。在2005 年中国茶叶协会主办的中国富硒茶文化节 上,幽雅卓绝的“四道茶”茶道茶艺表演 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使得油茶汤这一土 家茶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
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
![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bc1375b00b1c59eef9c7b417.png)
[湖北恩施民俗]土家族祭祖礼仪土家族是神秘巴人的后裔。
土家族的源流,可上溯到遥远的人类起源史。
200多万年以前的“建始直立人”,是巴人的远祖,也是中华及亚洲地区人类的远祖之一。
宋末元初,聚居在湘鄂渝黔毗邻山区的“西南蛮”统称土家人,登上土司制度下的社会舞台。
土汉有别,遂有土家、土司、土官、土民之名。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土家族具有悠久的神话史和灿烂的文化史,经历了由巴而蛮、由蛮而土、由土而土家的发展变化,长歌如祭,情侔天地,道贯古今。
“嗟我始祖,廪君巴王,族脉相绪,人脉大昌。
卒俱漠野,得营农桑。
薪火相传,氏族发祥。
谧为廪君,廪者贮粮。
”廪君,即土家族对始祖巴务相的尊称。
土家人把廪君奉为赐福之神、镇妖之神、驱灾之神等。
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廪君助善除恶、佑我众生的故事,土家人又将廪君神化为“向王天子”。
土家歌谣云:“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条清江河。
声音高,河水涨;声音低,河水落。
牛角弯,弯牛角,吹出一条弯弯拐拐的清江河。
”[ 转自铁血社区 ]廪君作为土家人心中的“生命之神”,作为开发清江的始祖,穿越时空,神话的灵光可见一斑。
“始祖创业,慨当以慷。
”在悠远的洪荒年代,廪君巴务相以他超人的勇锐和智慧,铁剑定元昆,土船排巨浪,被推选为首领,上溯夷水(今清江),君乎夷城(今恩施),建立了巴子国,为土家后世标立了拓荒、圈地、立家、围城、建政、设制、协作、生存的人文思想,功业皇皇。
魂化白虎,呜呼高岗,为世代巴人所崇拜。
这个以白虎为图腾,以勤劳、勇敢、团结、开拓为生命之本的民族就是我们现在的土家族,用土家语言称比兹卡或贝锦卡。
祖德长昭,千秋共仰,情意绵长。
长期以来,祭祖作为一种社会礼仪和宗族教化方式,体现了后世“谦、仁、礼、孝、亲、和”的生命观。
土家祭祖既具有祭祀的一般共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民族宗教信仰及历史特征紧密相连,经历了“人祭”、“血祭”、“牲祭”、“公祭”等礼仪形式。
传说“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01efd1d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10.png)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山地与武陵山两大山脉之间,是世界唯一一块“硒”土。
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有“世界硒源”之称。
恩施人民热情好客,有着非常独特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很多传统习俗:过端阳节、吃汤圆、唱春歌、耍龙灯、游方等,其中最独特的是过端阳节。
过端阳节的前一天,家家都要将糯米蒸熟后,用稻草裹成圆锥形的“筒粽”。
然后将其放进事先做好的“筒粽”筒里,再在其上插上一根竹叶或蒿草,再用一根长竹枝插在筒的中央作为“顶”。
然后将一根芦管从竹枝中穿过,并将其与芦苇管连接起来。
最后用一块红布将筒粽包好,扎紧口后,放进装有清水的大锅里煮上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
吃时还要用竹筒去蘸一下竹筒里的水吃。
这样煮出来的筒粽不仅有竹叶或蒿草的清香味,而且还有一股淡淡的糯米味。
过端阳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还要煮好一些糯米粑粑、肉丸子、豆腐干等供品,祭祀祖先,祈求平安。
—— 1 —1 —。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d6a73f376c66137ef061990.png)
恩施风俗文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东接荆楚、西联川渝、南通湘粤、北接三峡,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390多万各族人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恩施文化有其自身的传统性、民族性、开放性和独特性下面我们来看看底蕴深厚的恩施文化。
恩施是土家族的农民——巴人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
早在上古时期,巴人的先祖国统一禀君部落便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在恩施的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融汇与贯。
同时,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征鲜明。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巴文化和主要代表有巴渝舞、即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舞凡刚烈、音乐铿气将有力后被更句为“昭武舞”、“宣武舞”。
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有,川东巴人后商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洞、花灯碉、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2号子、带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巴乡情,即古代巴人的酒.此酒名贵,饮誉遐迩。
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热,色情味重,为酒中上品。
巴人风情——巴人有古村,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
巴人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禀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恩施是巴文化的策源地,民族文化艺术十分丰富。
史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巴人踏蹄,伐鼓祭祀”,这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征战,祭祀中文化艺术活动的纪实.这些艺术活动传承至今,就形成了“无事不歌舞”的民族风俗文化.被誉为“历史悠久成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现已成为传统文化精品,成为恩施市民俗节诚意中的盛会,被中外来宾誉为了解恩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
恩施属山区巨陵地带,海拔1000—1500m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农人选物和果木的生长,药材十分丰富.恩施地区有神奇的山水风光,如利川腾龙洞、沐抚大峡谷、梭布垭石林这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0f4be77ddccda38376bafea.png)
恩施民俗风情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
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
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
“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
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
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
”《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
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
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恩施全面民俗文化
![恩施全面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99a5a6277232f60dccca122.png)
恩施民俗风情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
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
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
“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
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
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
”《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
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
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恩施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恩施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c2eb21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9.png)
恩施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
宋代以前,居住在xx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xx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
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土家族大姓主要有田、向、覃、彭、冉、李、杨、刘、王、陈、赵、黄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了五次调查,于19xx年x月,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分。
19xx年x月x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电告xx省委和xx、xx、xx 省委统战部,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随着土家族的被确认,土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享受到了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
根据湘西地区土家族、苗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杂居局面,以及土家、苗族人民的意愿,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经国务院批准,于19xx年x月xx日把原x西苗族自治州(19xx 年建立)改为x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后,鄂西南、渝东南、黔东北的土家族人民不断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f7c87d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8.png)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恩施土家族文化研究综述摘要:恩施的土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恩施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家族的相关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吸引着很多游客。
这里主要综述了有关土家族文化领域的相关研究,包括一些土家族文化的介绍,土家族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一些措施。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恩施,旅游业,文化传承,研究一、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情况概述学术界对于文化的定义种类繁多,尚缺少一种统一的分类,一般认为,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作为群体或类的人,当然,这种人类活动方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标志,是与他类区别的依据。
我们可以物态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对一种人类文化进行解读和理解。
我国的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黔地区,该地区是云贵高原余脉,山峰林立、丘陇环绕,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这里开拓生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沉淀了独具特色的山区文化。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
2003年末,恩施州总人口381.79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69.87万人,占总人口的45%。
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五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三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
土家族与古代巴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古代巴人在融合当地其他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区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的典型特征。
秦灭巴后,巴人被迫迁徙,但有一部分仍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
其中定居于鄂西南地区的巴人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主源。
这部分巴人在吸收融合濮人等当地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的汉族的基础上,大约于宋代形成了土家族。
此后,又有大批汉族和蒙古族、苗族等兄弟民族迁入恩施州境内,他们中的一部分融合到土家族中,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支流。
恩施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笔者认为恩施的土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24年湖北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征》范文
![《2024年湖北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征》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43e6a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7.png)
《湖北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征》篇一一、引言湖北恩施,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孕育了土家族独特的傩面具文化。
傩面具作为土家族傩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与艺术特征历经千年的沉淀和传承,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探讨湖北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二、傩面具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傩面具,是土家族傩戏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承载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祈求。
傩面具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祭祀活动,其形象多以神祇、英雄、祖先等形象为主,通过特定的表演形式和符号意义,向神灵祈福,以寻求生活的安定与繁荣。
三、傩面具的制作工艺湖北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制作工艺精细而复杂,包括选材、设计、雕刻、上色等环节。
1. 选材:傩面具的选材讲究,主要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木材,如樟木、楠木等。
选材时要考虑木材的色泽、质地和纹理等因素,以确保制作出的面具质量上乘。
2. 设计:设计是傩面具制作的关键环节。
设计师根据表演需要和面具的象征意义,设计出各种形象的面具。
设计时要考虑面具的比例、线条和表情等因素,使面具形象生动、富有神韵。
3. 雕刻:雕刻是傩面具制作的核心工艺。
雕刻师根据设计图纸,用刀雕刻出面具的基本形状和细节。
雕刻时要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形象的立体感,使面具具有生动逼真的效果。
4. 上色:上色是傩面具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上色时要根据面具的形象和色彩搭配,选用适当的颜料进行绘制。
上色要均匀、细致,使面具色彩鲜艳、富有层次感。
四、傩面具的艺术特征湖北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形象、色彩和工艺三个方面。
1. 形象:傩面具的形象多样,以神祇、英雄、祖先等形象为主。
形象设计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表情的生动,使面具形象富有神韵和魅力。
同时,面具的形象还蕴含着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祈求。
2. 色彩:傩面具的色彩鲜艳、丰富,采用红、黄、蓝、绿等基本色进行搭配。
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
![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4e6633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5.png)
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俗文化的地方。
在这里,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仍然保留,并深深地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索恩施市的民俗文化,了解这个地方独特魅力的背后。
一、传统节日与仪式恩施市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仪式,其中最著名的是恩施大峡谷的土家族“刨山节”和“歌圩”。
刨山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人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锄头等工具,前往山中刨土,相信这样可以祛除邪气,保佑平安。
而歌圩则是土家族的集市活动,人们在集市上歌唱、舞蹈,展示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才能。
此外,恩施市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例如贴年画、赛龙舟、祭祖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连接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的纽带。
二、民间艺术与手工艺恩施市的民俗文化还表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上。
茶艺、剪纸、土绘等艺术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不仅展示了恩施市独特的审美观,也传承了土家族的智慧和情感。
茶艺在恩施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以红茶为主要代表。
在冲泡红茶的一整套仪式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悠闲、平静的生活态度。
而剪纸则是一种通过剪刻纸张形成精美图案的艺术,传达了当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土绘则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色彩,展示了对大自然、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和崇敬。
三、传统饮食与独特风味恩施市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传统饮食与独特风味上。
这里的传统饮食以土家族的菜肴为主,以农产品和山区特产为特色,口味独特而美味。
土家族的传统饮食注重五谷杂粮和山珍野味的搭配,如莴苣鸡、野菌炖脆皮猪蹄等。
这些菜肴以其新鲜、原汁原味的特点,让人们在品尝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土家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恩施市的独特风味还表现在当地的小吃和特色美食上,如土家面、老友粉等。
这些食物不仅色香味俱佳,更蕴含着土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美食的钟爱。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e9ee356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b.png)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恩施土家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文化是该民族的重要传统之一。
土家族的婚礼历时长久,整个过程十分热闹,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恩施土家族的婚俗文化。
一、土家族婚姻的起源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其婚姻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的婚姻制度十分特别,自古以来就有“曲江拈花”、“蝴蝶穿花”的俗称。
具体来说,土家族的婚姻制度是以“拈花”与“穿花”为主要方式。
“拈花”是指男女双方自愿选择配偶,他们可以相约私下发誓,相互拈花表示意思,这是一种自由恋爱的方式。
而“穿花”则是指父母之间商定婚事,安排两家人之间的婚事,这种方式则显得较为保守。
几乎每对年逾花甲的土家族父母都可迅速炫耀自己的六旬小儿在哪儿拈到了个“鞋袜”---新媳妇,这就表明沾沾自喜的心情,一阵自豪,幸福感油然而生。
二、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土家族的婚礼通常会选择在春季进行,因为从春天开始土家族的田地就会进入繁忙的农忙期,所以春季是人们最欢笑最热闹的季节。
土家族的婚礼通常都会选在农历三月或五月,因为这是土家族春忙时节,也是一年中最宜嫁娶的时机。
土家族的婚礼非常热闹,整个过程通常需要三天时间。
第一天是“订亲日”,要去女方家向女孩订亲。
第二天是“请明媒”,男方的亲友拿着参礼品到女方家请明媒,交困百具的礼品争取最后的口舌。
第三天是“定亲日”,确定亲事后,男方准备车马到女方家接亲。
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众多的仪式、礼俗、祈祷和祭祀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婚礼的丰富多彩和浓厚的宗教意味。
在土家族的婚礼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土家族的婚礼上,男女老少多集体唱歌跳舞,特别是在有头饰的地方,男子多戴鹰毛帽,女子多用饰在头上,耸伸骄傲的精神力量;一场个有特色的土家族婚礼,除了要有鞭炮齐鸣、锣鼓喧闹,最有特色的要算那土家族独有的“三拜九抱”的方式。
土家族的婚礼上常常还要请快活师、歌手和舞者扮演祝福的角色,祝愿新人幸福美满、恩恩爱爱。
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5d818a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b.png)
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近年来,州城民族文化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三有”。
1、民族文化保护有阵地。
目前,州城民族文化保护主要有三大阵地。
一大阵地是文化馆、博物馆和非遗保护中心等文化场所。
州、市文化馆,州博物馆、施南府民俗博物馆,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以及部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等文化场所,分别以保护民族文艺、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方式,既能发挥专业人才的主动性,又能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二大阵地是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景点。
通过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恩施土司城、恩施女儿城、恩施柳州城等旅游景点客观上成为州城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阵地,分别以保护土司文化、民俗文化、覃氏家族文化为主题。
实践证明,二者的深度融合是切实增强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也是有效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大阵地是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军营等公共场所。
近两年,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为契机,州城深入开展民族文化“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活动,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使这些公共场所都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场所。
2、民族文化保护有成果。
近年来,州城民族文化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恩施土司城、恩施州博物馆、施南府民俗博物馆收藏、陈列了大批民族文物,通过静态保护的方式保存了反映全州少数民族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二是以民族歌舞、民族工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动态保护的方式将《龙船调》《黄四姐》和摆手舞、打莲湘等打造成州城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场文化。
三是精心打造了《武陵绝响》《黄四姐》等民族歌舞剧目,将民族文化搬上了舞台。
四是陆续开发了西兰卡普、刺绣、雕刻、编织等民族工艺品,将民族文化融入实物。
五是组织出版了《土家族研究丛书》《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恩施州民间文化丛书》和县市《民族民间文化丛书》,将民族文化载入书籍。
六是组织拍摄了《神话恩施》《四季清江》等电视专题片,录制了《恩施州民间艺术·传统舞蹈系列》《恩施州原生态演唱民歌精选》等DVD,使民族文化录入了影像。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b3981c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6b.png)
恩施风俗文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长江中游,盘踞于湖北、重庆、湖南的交汇处。
自古以来,恩施就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这里的风俗文化自然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婚俗文化恩施地区的婚姻习俗和汉族大致相同,但仍有独特之处。
土家族和苗族女子十分尊重自己的父母,嫁出去后也必须回娘家拜访。
土家族婚礼通常是在农闲时期的大后年,称之为“姨婚”。
在此期间,新娘要先离开娘家,举行一段时间的“离院试福”活动,然后方可返回相夫教子。
新娘子不得到夫家“走门”,而是由新郎去迎亲,新娘要蒙上面纱,在婚礼当日才能揭开。
苗族的婚俗则有“爬堂”等特殊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男女双方都要表现出敬意和水平,女方要能够完成所有层层堆积的门槛,男方则要承担好家庭责任和照顾妻子的义务。
二、节庆文化恩施的节庆文化举办时,极其盛大,内容也十分独特。
土家族的“火把节”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项庆祝开春即将到来的传统活动。
活动中,当地彝族和苗族民众会手举火把,跳着舞曲,狂欢庆祝。
同样,每年正月十五日,民间的“闹青年节”活动也十分有名,年轻人在古庙里舞狮、舞龙、打榔,场面十分喧闹。
三、服饰文化恩施地区的服饰文化虽不如婚俗和节庆活动那样大规模,却依然别具风味。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绚烂,尤其以土家族的“花毛衣”最为著名,其用料是西南地区的虎带、羊毛等,织造精细、颜色鲜艳,非常漂亮。
在苗族地区,苗族姑娘的头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文化中,苗族姑娘的头饰非常独特,精美绝伦。
头饰上饰有羽毛、银元等装饰,让苗族女子看起来更加高贵大方。
四、民间文学恩施地区的民间文学非常独特,其口头表现形式多采多姿,例如苗族地区的“花车歌”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
这种歌谣通常使用苗族的语言,歌曲内容讲述了苗族民众的生活历程和传统文化,表达了他们的感情和愿望。
这种歌谣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非常重要。
总之,恩施的风俗文化非常独特、多姿多彩,丰富多样。
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
![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67d4214daef5ef7bb0d3c10.png)
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学院:税务学院班级:注册税务师2011级姓名:谭若讷目录土家族风俗 (1)目录 (2)正文 (3)一、土家族历史 (3)二、土家族文化 (3)白虎崇拜 (3)民歌 (3)“毛古斯”舞 (4)“西兰卡普” (4)女儿会 (4)冬科喹 (5)薅草锣鼓 (5)南剧 (6)跳丧舞 (6)三、土家族婚俗 (7)四、土家族宗教 (7)五、土家族习俗 (7)六、土家族禁忌 (7)七、土家族习俗调查问卷 (8)八、问卷结果分析 (11)九、土家族传统习俗变迁衰落的正负影响 (12)十、对土家族传统习俗开发于保护的几点建议 (13)正文一、土家族历史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东北部等地为其主要聚居区。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土家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郡县制时期(秦至隋)——羁縻州县制时期(唐宋时期)——土司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清代中晚)。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
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野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二、土家族文化白虎崇拜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可见白虎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故老相传,土家五姓部落首领巴务——廪君带领族人乘船到达盐阳,杀死邪恶的盐水女神,让族人在此安居乐业。
廪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此后土家族奉白虎为祖神,家家都需常年供奉。
除了虔诚的宗教式敬祭,白虎的影子出现在土家族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cd6af24702020740be1e9b8a.png)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基本属于山地农耕经济,传统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或“火耕水耨”,俗为“砍火砂”。
土家族在开荒挖土、薅苞谷草、砍楂烧粪等适宜集体性劳动的农活中都兴换工互助。
在集体劳动中,土家族创造了一种鸣锣击鼓、伴之以歌的歌唱形式,称为“薅草锣鼓”,也叫薅秧锣鼓、薅草歌、打闹等。
劳动者“闻歌雀跃,劳而忘疲,其功较倍”。
农耕之外,土家人亦喜欢集众围山打猎,称为“赶仗”。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
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
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
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甚为热烈。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
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现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施土家族文化研究综述摘要:恩施的土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恩施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家族的相关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吸引着很多游客。
这里主要综述了有关土家族文化领域的相关研究,包括一些土家族文化的介绍,土家族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一些措施。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恩施,旅游业,文化传承,研究一、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情况概述学术界对于文化的定义种类繁多,尚缺少一种统一的分类,一般认为,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作为群体或类的人,当然,这种人类活动方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标志,是与他类区别的依据。
我们可以物态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对一种人类文化进行解读和理解。
我国的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黔地区,该地区是云贵高原余脉,山峰林立、丘陇环绕,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这里开拓生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沉淀了独具特色的山区文化。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
2003年末,恩施州总人口381.79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69.87万人,占总人口的45%。
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五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三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
土家族与古代巴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古代巴人在融合当地其他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区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的典型特征。
秦灭巴后,巴人被迫迁徙,但有一部分仍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
其中定居于鄂西南地区的巴人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主源。
这部分巴人在吸收融合濮人等当地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的汉族的基础上,大约于宋代形成了土家族。
此后,又有大批汉族和蒙古族、苗族等兄弟民族迁入恩施州境内,他们中的一部分融合到土家族中,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支流。
恩施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笔者认为恩施的土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竹器为特色的物器文化,虽然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金属以及其他制品的物器出现在土家文化中,但是很多用竹木编制成许多精制的手工艺品仍然是恩施土家族人民的一大特色,甚至还有部分地区的居住房屋(土家吊脚楼)的原材料也是竹器。
二是复合型经济结构。
由于恩施地区的独特地形特征,山多林茂,野生动植物多,农耕经济在土家人民的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也渐渐发展起来,加之现代化的一些贸易经济的渗透,在该地区形成了复合型的经济结构。
三是图腾崇拜的文化,这种图腾崇拜主要体现在以自虎为神灵,土家族在民族文化方面受巴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古代巴人便是以白虎为图腾,史书中有“察君死,鬼魂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
”这种图腾崇拜对土家族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是祭祀文化兴盛。
浓厚的巫术色彩是土家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与恩施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地理较为封闭,信息闭塞不无关系,现在很多土家人在婚丧嫁娶等大事中还有鬼神崇拜,且较为普遍,需要说明的是鬼神崇拜在其他民族中也存在,但是在普遍性方面存在差别。
五是生性勇敢、性格豪放的文化,由于山地的穷岩壑谷都是人们耕种的地方,勇敢的行为方式便在这种环境下成为一种“基因”世代遗传,土家人民的情感极为丰富,性情豪放,不掩饰自己心中的感情,如摆手舞等都是这种性格的体现,另外土家女儿会也是非常好的一种体现。
在土家族文化中,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到,那便是土家族没有文字的语言,这也是土家文化的一种精神体系和人们交流的载体,但是在当前汉文化以及汉语的冲击下,土家族的语言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二、当前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作用的现状关于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作用的现状,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的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丰富了恩施的旅游资源,但是当前在整个恩施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土家族文化也还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还有很多有待进一步发掘的地方。
恩施地区的民族文化积存丰厚,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土家族文化目前对恩施旅游业旅游资源的丰富起了极大的作用,主要是在民间文学、建筑艺术、歌舞艺术、文化习俗、文物古迹等方面,这些都是恩施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民间文学方面,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独特的民间歌谣;建筑艺术方面,有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及土家族摆手堂,既有朴实的民族特色,又有高雅的艺术风格;歌舞艺术方面,有哭嫁歌、摆手歌、五句子情歌、山歌、号子、竹枝词等,有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猴儿鼓舞、板凳龙等民族舞蹈;戏曲艺术方面,有以南戏、傩愿戏、堂戏、柳子戏、灯戏、小曲等为代表的十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习俗文化方面,土家族有哭嫁、跳丧、牛王节、女儿会、摆手节、赶年等典型的民俗事象,极个别土家族仍然有本民族语言残存;文物古迹方面,有战国至汉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埋葬青铜器,主要为虎钮绰于、编钟、铜钲、巴式剑、巴式矛等,尤以虎钮绰于为代表。
境内长江、清江、酉水、唐崖河和建南河等水系,分布着大量的崖葬遗迹。
著名的有建南河流域的七孔子崖葬、卯洞河流域的仙人洞崖葬。
境内有柳州城遗址、唐崖土司皇城遗址、容美土司遗址等多处土家民族文化遗址。
近些年来,恩施州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全州各级各部门都在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培育,尤其是在湖北省作出开发“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战略部署之后,加之沪蓉西高速与宜万铁路的通车,恩施的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土家文化在对恩施旅游业发挥作用的现状上与省内外先进地区和周边优秀旅游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相对于恩施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
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家文化的开发层次偏低,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一些有土家文化背景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局限在原生态层面,参观游览是旅游的主体,游客的参与性项目开发很大;二是土家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和必要的广度,文物古迹停留在展示层面,内容也较为单调,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是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融合不足。
四是其他的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成为土家文化促进恩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掣肘。
三、土家族区域自治现状剖析,文化传承问题思考(一)司马俊莲以恩施州村民委员会的一次换届选举情况为例,分析了当前村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为一要发展乡村集体经济为村民自治创造物质条件;二要培养村民的民主意识,增强自治能力,三要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塑造村民自治的合格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村民自治的政治热情。
宋辉等对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T村,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就国家颁布的《村委会组织法》的落实情况,以致村民选举不尽人意,出现的无序现象进行了调查,进而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朱炳祥对捞车河土家族村和摩哈直彝族村进行了考察,指出某些少数民族在宗族观念上与汉族存在很大的差异,土家族是将已故地域性领袖土王当做共同的族祖神进行供奉与崇拜,彝族则是将图腾植物当做祖先进行供奉和崇拜。
宗族的这些民族性特征在村民自治中或表现为对地缘性政治领袖群体的认同或表现为对村民自治权力竞争的集体无意识。
瞿州莲剖析了湘西地区宗族组织与村民自治的不兼容性,认为应该科学引导调适,利用法律手段加以有效控制,以加快乡村民主化进程。
她的另一篇文章分析了当代残存的宗族组织的隐含性特点。
(二)萧洪恩等学者借用文化层次理论,对一个土家族村寨20世纪思想文化的变迁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提出培养“高层文化”是民族地区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关键。
段超在总结湖北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创新的成功经验后,认为民族传统文化要实现创新,应注意把握好“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吸收进步文化,支持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突出民族特色,建立保障体系,发挥政府职能”等六点。
蔡元亨认为必须对土家族传统文化进行文化抢救,文化解构,文化重构,使之成为先进的文化,为社会和经济的长足发展发挥作用。
郑英杰、沈再新、张立也对土家《恩施州党校学报》、《巴文化研究》、族文化的发展、转型和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鄂西民族》等刊物还专设了“创建文化大州论坛”栏目,给恩施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文化兴州”的战略建言献策。
(三)易凤兰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县市的实证分析为基础,从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归纳和研讨。
沈永胜认为土家族民间产生若干经验性的法治观念、族规家法、民约乡规等习惯法文化对土家族人在精神上、心理上和观念上具有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是一种重要的法文化本土资源,是支撑土家族习惯法存在的精神理念,同时也能对整合国家制定的法文化与民族习惯法文化有所贡献。
(四)土家语的濒危状况不仅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而且也得到了国际濒危语言抢救组织的重视。
刘伦文、曹毅、熊英、陈默等学者分别对土家语濒危化的历史过程,濒危的原因,土家语目前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不论放弃还是保留土家语,应该尊重他们的自身选择,任何外在的强制性干预都不是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
选择优势语言作为交际语言是必然趋势。
抢救、保护濒危语言应当遵循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抢救保护的重点应当是收集整理保存现有的语言资料,而不是“复活”某种语言。
徐世漩、谭志满、田恒金、叶德书等学者对土家语本身的语音、词汇、句式形态流变等作了探讨,同时还通过对土家语词语的考证,纠正其谬用。
(五)以高校体育教师为主要作者群的研究人员,近几年开展了土家族体育广泛的研究,2005年,他们主要从土家族地区的大众体育活动现状、全面健身运动以及居民体育消费,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传承和创新、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特征,社会功能以及健身价值,土家族地区的中小学生体质现状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开发土家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构建体育旅游经济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四、土家族文化促进恩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一)以土家文化为依托,建立旅游文化中心。
土家族主要居住于湘鄂川黔交界处的山区,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特征,从地缘上来看,建立土家旅游文化圈具有显著优势,比如恩施州可以与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地区开展合作,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协调,既要保证各个地区的特色,又可以共享民族风情的优势,这种方式可以使得游客在一条旅游线上充分领略土家文化。
(二)要加强土家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恩施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于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所以加强对土家文化的研究,深刻了解土家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对于促进恩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建设土家文化博物馆是向外界展示恩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教育、人物等等,这既为研究提供了诸多资料,也在很大程度开辟了新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