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设问模型解题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设问模型解题法
模型1 原因、背景类设问1[2020湖北黄冈新起点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城区域是我国历史上森林分布的重要地区,但从明代尤其永乐迁都之后,①随着这一地区冶炼业的发展、大规模采木煤炭的进行,很多地方“斧斤如雨,喊声震山”,导致明中后期许多地方“山场树木砍伐尽绝,以致今柴炭价贵”。②明朝政府主要对皇陵山林、名山、边林实行禁伐政策,但③很多时候对于盗砍边林树木者“沿边守备操防,不惟不能禁约,且索斧锯等钱,通同卖放”。
——摘编自暴鸿昌《明代长城区域的森林采伐与禁伐》材料二16世纪初,英格兰至少有400万英亩林地。④16—18世纪,随着进步观念不断被英国人接受,砍伐森林被视为征服自然、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合理行为。这一时期,英国森林覆盖率不断下滑,到1800年,英格兰与威尔士总共还有不超过200万英亩的林地。1875年,议会下院特别委员会提出,新森林作为英格兰唯一幸存的原始森林,应该加以保护。187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森林法案》。1878年《埃平森林法案》的通过制止了对埃平森林的圈占,并在四年后对公众免费开放。
——摘编自李鸿美《崛起的代价:16—18世纪
英国森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长城地区森林遭到破坏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8世纪英国森林覆盖率下降的原因,并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森林保护措施的特点。
(1)第一小问属于原因类设问,结合模型解法,根据材料一中的①②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政府政策的局限性等角度进行分析。(2)第一小问属于原因类设问,结合模型解法,根据材料二中的④得出近代进步观念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海外扩张、工业发展、圈地运动、经济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
(1)原因:城市发展;人口增加;生产发展;政府禁伐范围有限;政府执法不严。
影响: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原因:近代进步观念的影响;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影响;早期工业的发展;国内圈地运动的发展;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特点:国家主导;通过立法进行保障。
2[2020湖北黄冈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欧洲国家普遍发生了政治体制上的重大转型。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君主制。西班牙最早建立了君主专制政体,在16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雄踞欧洲强国的地位。法国国王早在15世纪中叶就将全国的军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并有权征收一项全国性税收来供养军队;国王还迫使教会听命于自己。16世纪起伏跌宕的宗教战争最终强化了专制王权。新兴国家在北方兴起,瑞典在1523年由古斯塔夫·瓦萨复国,而荷兰成为欧洲强有力的共和国。“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中国近代意义的民族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20世纪上半期演绎了一段民族国家的拯救历史。综观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类思潮,其背后都贯穿有一条民族主义潜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民族主义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中最强大和持续的力量。中国特定情境下发生的民族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为反抗外强和救国的话语体系,自由、平等、解放等观念突破传统观念局限,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要求中国在世界或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指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内在建设,即民族主义不仅关涉领土、疆域和主权,而且包括在阶级、种族、政制、自由、民主和共和国等方面的要求。
——暨爱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的影响。
(1)第一小问属于背景类设问,结合模型解法,依据画线句和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等方面分析。
(1)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资产阶级产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了封建教会的专制统治。
(2)影响: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的发展;强化了民族和国家认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统一;推动了自由、民主、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模型2 内容、措施类设问
3[2016全国卷Ⅰ,45,15分]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①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②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③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④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1)第一小问属于内容类设问,结合模型解法,依据材料中①②③④和所学知识,从朝廷主持修撰、入选范围、谱牒在任用官员中的作用及门第标准等方面分析。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9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