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文学与文本文学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002121331

姓名:高玺论电影文学与文本文学的比较

——电影《赤壁》、《三国志》、《三国演义》在正式对比前,我想先列出这三者的大体简介:

《赤壁Ⅰ》和《赤壁Ⅱ决战天下》是中国投资最大的史诗电影,以长坂坡之战开场,曹操在击溃刘备后,认为对他称霸天下有威胁的是东吴,再加上曹操钟爱的小乔誓死不从,令他大发雷霆,执意攻打东吴。孙权派鲁肃以吊唁刘表之名与刘备会面,商讨联合抗曹的事情。刘备在同意了与东吴联合抗曹的建议之后,派诸葛亮前往东吴。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与鲁肃用激将法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并且把周瑜召回,主持抗曹。两军最终在赤壁相遇,在黄盖的诈降计策之下,曹操大败,沿华容道退回江陵。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从简介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为背景的艺术作品,但是却有着明显不同的区别:一个是正史,一个是小说,一个是商业娱乐电影。这种不同仅仅是大框架下的不同属性,而经过我们细细研究之下,我们可解发现其中更多不同的细节。如果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还都可以归纳为文学领域的范畴,然而电影《赤壁》就算是另外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了,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它打破了文字的局限把给我们带来听觉、视觉上的巨大冲击。

接下来我会就一下的几个小点来具体阐释出电影文学和文本文学的一些比较(均为个人总结,可能不会很全面和得体,但都是我经过思考后作出的对比):

1、整体容量的不同。

先说《三国志》,它的基本属性属于正史一类是二十四史中的其中之一。但是单说“赤壁之战”的容量不是很好估计,因为它是以魏蜀吴三国各成一书。如果需要查阅某个历史事件需要翻看多人的传记,便于记录史事,但是不便于某件事件的阅读和寻找。《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描述基本为从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

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文学作品的容量相对来说比较大一些,可以利用许多文笔来描述场景进行渲染和烘托。

然而电影《赤壁》算上两部一共也5个多小时,要把一件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交代给观众,其中还要有穿插吴宇森自己的想法和东西,就整体容量来说电影是十分有限的。但是一件事情有不好的一面就有好的一面,电影的容量精简使得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欣赏到一场跌宕起伏的艺术作品。而且由于影片是按照时间顺序放映,导演可以选择什么时候让观众看到什么、看多久来烘托主题、突出中心。比如:电影中最后火烧赤壁的大场面,我们可以通过看到绚丽的特效来直观的感受当时的情景,然而文学作品我们只能通过想象无法第一时刻真实直观的感受到,而且在读文字时由于处在现实这种大环境下难免会受到打扰,不像是在电影院或是自己戴耳机观看电影可以更加心无旁骛,认认真真在特点的时间地点来欣赏。但是电影容量小的特点在拍摄这种大场面、史诗式的电影时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相对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它的故事性不够完整,也不能像书一样随意向后翻阅来仔细回味或是理解其中的一些剧情,尤其是对于对三国和赤壁一开始就知之甚少的观众来说,看这样一部电影很容易被眼花缭乱的出场人物和应接不暇的故事情节搞得晕头转向的。

2、人物塑造

《三国志》可以说没有什么人物塑造可以说,因为作为历史就需要忠实的记录下曾经发生过得事情。虽然说历史书也是历史家写出来的,而历史家也是人也会有感情的偏颇会有些许的“不公正”。但是我们相信它所记下的基本都是真实的,是最接近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的。《三国演义》就不同了,作为一部小说它需要丰富的剧情、个性化的人物性格、和曲折的戏剧冲突。所以在人物塑造方面首先就导致了它不是百分百忠于历史:如《三国志》中的周瑜有勇有谋,赤壁之战的胜利也基本是由他这个大都督来奠定的;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显诸葛亮的“智绝”把周瑜塑造成了虽然也有智有谋但是始终不如诸葛亮,而且气量十分狭小多次为难甚至想杀害他,最后甚至是被气死还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名言。很容易看出《演义》虽然没有忠于历史真实人物的形象,但是它设计出诸葛亮和周瑜间这种“对手”、“同盟”的冲突感把人物性格和形象塑造的很复杂很立体,让读者阅读起来也更加的具有可读性。

电影《赤壁》里导演吴宇森曾一直说自己是根据《三国志》改编而并非《三国演义》,确实在某些方面:比如,周瑜也是能文能武才能与诸葛亮不相上下,而且体恤下属气度不凡。但是其他的许多人物设定完全走的是电影的路线即人物为情节和故事服务:比如孙尚香即便爱耍弄兵器,但是武功不一定高强到营地里去刺探军情之类的,都是想表达一种女性也在为保卫自己的土地和家园做贡献的感觉;还有最神奇的是小乔,居然孤身一人前往曹营,而且一见面就直奔主题,先不论在古代打仗时类似小乔这种女性基本会呆在大后方,就以中国东方含蓄女性的角度出发,真实的小乔不会也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来。但是我们一开始就有前提,《赤壁》是电影作品在基本忠于原著的基础上确实有一些自己创造的地方,而且这样塑造小乔是因为本身曹操的目的也就是“铜雀春深锁二乔”,让问题的本身去解决问题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吴宇森导演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

3、艺术的修饰夸张程度

《三国志》算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史书,给陈寿十个胆估计他也不敢写的多夸张,但是其中是有一些优秀的艺术修饰手法。目的是不至于让史书太过于枯燥乏味,后人读起来也有一些可读性,但是这种夸张的修饰尺度一定是很低的,它是不能过不切实际不能言过其实的。而《三国演义》就不同了,虽然它是一本小说,但是很多人了解三国的历史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我觉得这是因为《三国演义》在真实和虚假、历史和野史、不浮夸和夸张中找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平衡点,这一点真的很厉害。就拿我自己来举例子,小的时候看《三国演义》是把它当做真正的历史在去看的,当时就真的以为:诸葛亮这么聪明能草船借箭、能气死周瑜还那么厉害能借来东风。首先《三国演义》它没有脱离大的历史框架没有改变某一个事件的历史进程,对人物的脸谱化描写:如张飞嫉恶如仇,粗豪爽直,而又从善入流;刘备仁厚爱民,虚伪做作;关羽神武神勇,讲究忠义却刚愎自用;周瑜才高果敢却心胸狭窄;鲁肃拘谨忠厚,黄盖勇敢沉着,司马懿老奸巨滑等等。使这些人物跃然纸上虽然人物繁多但是读者都能意义记住并如数家珍的和他人谈论。

《赤壁》中的人物有些觉得是夸出去了但是没有张回来:如张飞居然安心坐下开始练字;曹操见到小乔要拿刀自刎,夺下了之后说了句:“别闹”;还有最后把曹操杀的落花流水后关羽横刀立马说了句:“你过时了”。其实好好分析造成这样的原因,是这本来就是一部想要获取票房的好莱坞式电影,陈述历史并非它的主要功能和目的,一部商业娱乐电影需要增加一些喜剧和爱情元素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呵呵,这可能也就是为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能作为经典保留下来至今。然而《赤壁》充其量只能算是导演吴宇森在商业化和史诗式电影结合的一次失败尝试。

小结一下,电影文学和文本文学终归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的属性也是千差万别,我在这里只是就我阅读两部经典和观看“一个女人引发的战争”后写一些我对这两者不同的一些想法。以小见大,其实这种类型文学作品很多例如:《红楼梦》、《水浒传》、《特洛伊》、《简爱》、《傲慢与偏见》举不胜举。而关于其中之间的比较很多人也有自己的看法,我的基本看法是没有什么所谓好坏,不同的艺术形式满足不同的人群不同时期和的不同需求。以上所述它们之间不同的都是我一些没有严密逻辑的一些随想。最后想提醒没有看过《赤壁》的人,如果没看过恭喜你,千万不要浪费5小时的生命去看这部国产烂片。

学号:1002121331

姓名:高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