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艺术曲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跨界唱法
凡是对声乐基础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声乐将唱法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和原生态唱法四种,四种唱法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然而,近些年出现了一种新的唱法,或者说一种在原有唱法基础上形成的演唱技巧——跨界唱法。这是声乐艺术在21世纪发展所表现出的一个新兴的特点——“全能性”。“这里说的‘全能’仅是相对而言,一般仅指同一歌者具有演唱目前社会上运用较多的三种唱法的能力。”[①]
“跨界一词经查阅:‘跨’为跨越、占据等意思,‘界’为界限、分界等意思, ‘跨界’也就是说跨越了界限。‘唱法跨界’这一提法是近些年一些演唱者在探索跨越唱法分类界限束缚的条件下产生的,并没有传统论著或哪位前辈对其做过理论性的解释。歌唱者在掌握了一种唱法的同时又涉足于不同的演唱方法来进行艺术实践。”[②]可见,所谓“跨界唱法”并不是得到声乐界统一认可的唱法定义,而是少数演唱者在演唱之后,得到的一种较为贴切的称法。这一提法是因80年代以来国内音乐界在唱法分类问题上对那时便较为广泛被采用的一些唱法约定俗成地分类后(可能这种分类并不一定完全合理),近十来年某些演唱者在演唱时探索跨越分类界线的束缚在业内成功而产生的,在书本里还没有哪位先生对其做过理论性的解释。这种犹如百花齐放的唱法跨界现象当然也引起了人们的众多质疑,有人说它们是“四不像”、“登不上大雅之堂”,“破坏了传统美”,但也有许多人觉得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迎合了时代步伐。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它是否能在声乐的天地中有立足之地呢?笔者认为一切艺术的生命力都在于表现新的内容、探索新的形式和追求新的美学境界。
近些年来,一些“跨界歌手”相继活跃于舞台,原本从事西洋唱法的歌唱家,如今倾心于民族声乐,并取得非凡的业绩;还有些从事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的歌唱家开始向通俗唱法介入,使人耳目一新,受到众多观众的赞许。他们迅速崛起于中国乐坛,昂然走向国际舞台,与世界声乐艺术进行跨文化交流。
同一歌唱者能够在多种唱法间自如跨界演唱,为我们展示了把不同唱法汇集于一身来进行艺术创造的可行性。“跨界唱法”,这种打破唱法界限的演唱方法越来越得到广泛听众的认可和欢迎。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吴碧霞、谭晶以及后来的龚琳娜等一系列熟为人知的音乐演唱家。其中,谭晶所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最具典型性。这首《在那东山顶上》,具有原生态唱法具备、传统混声唱法不具备的平稳的力度与宽度,和扎实迫近的真声声质;又有着和原生态唱法截然相反的——小嗓民歌般精致细腻的声线和明亮的金属色泽音效。并且越往高音,声音越扎实、越细腻,而成音位置始终保持在前口腔。整个演唱过程给人一种难以形容的清澈之感。“巧妙运用了真假声混合的方法,同时具有原生态唱法平稳的力度和宽度,虽然是假声的转换,其力度却接近了真声的感觉,而且在处理中有很多模仿藏族音色的装饰音,例如歌曲中“啊依呀依呀拉里玛杰阿玛”的腔调和几个字的尾音处理,就有独特的藏族韵味。”[③]谭晶跨界唱法,不是一种唱法,而是谭晶以多种唱法构织成的她独创的声乐艺术体系,该体系鲜明的体现了谭晶独创的艺术思路:具象而准确地塑造形象与形态、生动贴切地抒发情感、形象地诠释歌曲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不少人认为,跨界唱法严格地说就是在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化的歌唱思维,将不同地域的音乐优势和文化特征经过取舍和变革,完美融合成新的演唱体系。但是笔者较为同意另一种说法:“声乐中的跨界,既包括歌唱者的风格和技巧流派的借鉴,也指美声、民族、通俗多元化声乐作品的融合,也可以指歌唱者“反串”不同声乐角色等。跨越范围之广大概是人们对传统声乐理论的界限限定得过于复杂,甚至产生了一些如“美通”、“民通”之类的词汇。”[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