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抗乙型肝炎病毒非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乙型肝炎病毒非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界性 的医学难 题 。全世 界 大 约有 2 乙 型肝 炎病 0亿
毒 ( e a t i ,H V) 感 染 者 ,每 年 由于 H pti B ves B is
清 GT( P 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 )和 G T ( O 谷氨酸 草酰 乙酸转氨 酶 ) ,增强 肝 脏解 毒功 能。初 步试 验 表明 ,单酯化合物较双酯化合物活性更强。
3 苯 丙氨衍 生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HB V感染 而 死 亡 的人 数 达 10万 J 目前 ,临床 0 。 上应用 的干扰 素 和 核苷类 抗 HB V药物 虽然 在 治疗 乙肝病 毒 的过 程 中取 得 了一定 的疗效 ,但 免疫调节 剂 的低 应答率 和核 苷类 似药物 耐药性病毒 株的 出现 以及停药反 弹等 因素使其 应用受到 了限制 。非 核苷 类化合物 种类 繁 多 ,结构 不 一 j 2,抗 H V 的作 用 B 机制不 同于 核 苷 类 药 物 ,且 有许 多具 有 较 好 的抗
Le6等 在非 核苷类 HV逆转 录酶 抑制 剂 的研 e I
究基 础 上 开 发 了一 类 新 型 H V逆 转 录 酶抑 制 剂 , B 其中2 ,5一吡啶 羧 酸 衍生 物 N 一 ( 一羟基 一 1 2一
甲基丙基 一2一基 ) 一6一 ( 4一 ( 3一 ( 丁 基氨 异
膦 甲酸钠是 最常用 的焦磷酸类 似物 。它是 特异 性 D A聚合 酶 的非 竞争 性 抑制 剂 ,对人 类 巨细 胞 N 病毒 、单 纯 疱 疹 病 毒 、E B病 毒 等 均 有 抑 制 作 用 。 膦 甲酸钠 能直接 作用 于核酸聚合 酶的焦磷 酸结 合部

早 期研究 表 明 ,1 3 4一嗯 二 唑类 化 合 物 具 , , 有抗 R A病毒 的 活性 ,可 通过 结 合 在微 小 核糖 核 N 酸病毒 表 面 的疏 水 口袋 上 来抑 制 病 毒 附着 到 细 胞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展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展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大量研究证实,病毒持续复制而导致肝脏炎症坏死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抗病毒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控制传染性,提高生活质量的最重要手段。

我国已出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重点强调了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1]。

目前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α干扰素(常规或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近年核苷类似物研究发展迅速。

国内外已批准的用于抗乙肝病毒(hbv)治疗的核苷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

还有多种核苷类似物正在进行各期临床试验,更多新药有望在近年上市。

本文就核苷类似物药物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拉米夫定(lam)lam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hbv相关的肝脏疾病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抑制hbv复制、控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等方面效果明确,但其长期治疗所致的耐药性变异发生率高,疗程2年耐药变异达38%,5年可达65%[2],对部分患者效果不佳。

该药目前在我国仍然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尤其对失代偿性肝炎,肝硬化,预防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后乙型肝炎发作,以及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等有很好的效果[3]。

阿德福韦酯(adv)阿德福韦酯是无环嘌呤核苷类似物,adv对肝功能代偿的hbeag 阳性和阴性患者、lam耐药者等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且耐药发生率低。

在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中,144周治疗仅2例(3.1%)出现耐药;治疗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192周累计耐药发生率为18%,因此更适合用于长期治疗[4,5]。

由于延长阿德福韦酯疗程耐药率不高,病毒能持续抑制,所以阿德福韦成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首选[6]。

peters等报告[7],应用adv治疗604例lam耐药患者,平均年龄54岁,男性占81%,hbeag阴性慢乙肝占85%,49%存在肝硬化。

51%改用adv,其余49%加用adv(lam不停)。

乙肝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评价

乙肝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评价

一、乙肝治疗药物的现况
1、干扰素类:干扰素是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攻击时产生的一种物质,能够增强 人体的抗病毒能力。在乙肝治疗中,干扰素作为一类重要的抗病毒药物,通过 抑制病毒的复制,帮助恢复肝功能。然而,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 且常伴有一些严重的副作用。
2、核苷类似物:核苷类似物是一类直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药物,如拉米夫 定、阿德福韦酯等。这类药物起效快,对病情较重的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然而,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耐药性。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糖尿病的临床分型是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目前,糖尿病的分型主要包括 以下几种: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年轻人和儿童中,发病机制为胰岛素绝对不 足,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成年人中,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多由胰岛素抵抗和 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需要综合治疗。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联合治疗和新老药物的组合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 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和副作用。同时,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 孕妇和肝病终末期患者的治疗也需要特别,因为这些人群在药物治疗上面临更 高的风险和挑战。
此外,从预防角度出发,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知和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 教育和宣传,我们可以增强人们对乙肝的预防意识,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的覆盖 率,从而减少乙肝的传播和影响。
3、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身体的抗病毒能 力。目前,一些新型的免疫调节剂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二、乙肝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1、GLS4:甲磺酸莫非赛定(GLS4)是一款由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自主研 制的HBV衣壳抑制剂。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信息显示,该 公司已启动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IIIa期临床试验, 以评估GLS4胶囊/利托那韦片联合核苷类药物与核苷类药物单药相比,在慢乙 肝受试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果GLS4的临床试验成功,将为乙肝治疗提供 一种全新的策略。

乙肝新药三期临床实验

乙肝新药三期临床实验

乙肝新药三期临床实验近年来,乙肝病毒感染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提高治疗乙肝的效果,科研人员们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在这方面,乙肝新药的三期临床实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乙肝新药三期临床实验的相关信息。

一、乙肝新药三期临床实验的定义及意义乙肝新药的三期临床实验是指对新开发的乙肝药物在大规模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实验通常在研究药物的临床效果和副作用方面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获得药品上市许可的重要依据。

乙肝新药三期临床实验的意义在于评价新药治疗乙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同时,基于实验结果,政府和卫生部门可以制定更科学有效的策略和政策来控制乙肝的传播。

二、乙肝新药三期临床实验的步骤1. 设计实验方案:在进行乙肝新药三期临床实验之前,科研人员需要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

该方案应包括研究目的、实验设计、研究人员、样本数量、实验时间等重要内容,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招募患者:在实施实验之前,科研人员需要广泛宣传并招募符合实验条件的乙肝患者。

招募过程应符合伦理规范,保护患者的权益和隐私。

3. 随机分组:为了确保实验的随机性和可比性,科研人员将乙肝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接受乙肝新药的治疗,对照组接受现有的标准治疗或安慰剂。

4. 实施实验:根据实验方案安排,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按照指定的方法和剂量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

同时,科研人员还需要记录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如乙肝病毒载量、肝功能指标等。

5. 数据分析与评估:实验结束后,科研人员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药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评估乙肝新药的效果和副作用。

三、乙肝新药三期临床实验的需注意事项1. 伦理审查:乙肝新药三期临床实验需要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该委员会会评估实验的科学性、风险与收益平衡、患者权益保护等问题。

科研人员必须遵循伦理准则,确保实验符合伦理规范。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抗病 毒 药 物 。I F N 通 过 与 细 胞 表 面受 体 作 用 , 诱 导
出能 阻 断 信 使 核 糖 核 酸 ( me s s e n g e r r i b o n u c l e i c a c i d , mRN A) 翻 译 的 蛋 白从 而 抑 制 病 毒 复 制 , 耐 药
I F N 的常见 不 良反 应 有 流 感 样 症 状 , 头痛 、 乏
干扰 素 ( i n t e r f e r o n ,I F N)和 核 苷 d e a n a l o g u e s , NUC s ] 都 是 临 床 常 用 的
和逆 转录 酶 的活 性 , 从 而 抑 制病 毒 复 制 。其 不 良反
应较 I F N少 , 使用 方便 , 但 易 发 生 耐药 。近 年来 , 针 对 这 两种药 物 治疗 乙肝肝 硬化 的研 究新 进 展屡见 报
道, 本 文对 此做 一综 述 。
力、 肌 痛 和 注射 部 位反 应 , 通 常 无 需 停 药 即 可 好 转_ 】 ” ] 。较 少见 的 不 良反 应 有 中性 粒 细 胞 减 少 及 神经 系统 症 状 _ 1 。 等 。I F N 的不 良反 应 是 治 疗 中断

严重 肝 纤 维 化 及 代 偿 期 肝 硬 化 患 者 中 安 全 有 效 。
B u s t e r 等 纳 入 了 1 7 6例 代 偿 期 肝 病 患 者 , 其中 7
名患 者肝 纤 维 化 者 较 重 ( I s h a k评 分 4 ~6 ) 。7 8周 后, 这 7 名 患者 的 HB V - DN A 转 阴率及 HB e A g转 阴
2 3 4
复旦学报 ( 医学 版 ) 2 0 1 3年 3月 , 4 0 ( 2 )

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 1 抗病 毒治疗 . 2 1 1 干扰 素 (n r rn F 我 国 已批 准 普通 干 扰 素 .. it f o ,IN) ee ( a2 2 ,b和 1 ) 聚乙二 醇化 干扰 素 ( a和 2 ) 于治 疗慢 b和 2 b用 性 乙型肝炎 。荟萃 分析表明 , 普通 干扰 素治疗 慢性 乙型肝炎
万。国 内外在治疗 H V感染 研究 中 , 为 HB B 认 V的持续 感染
是造成乙肝慢性化 的 主要原 因 , 可导 致病 情发 展 、 化至 且 恶
(7 8 %为亚洲人 )8周 , 4 停药 随访 2 4周时 H e g B A 血清学转换 率为3% 2 ; 停药 随访 4 8周 时 HB A e g血 清学 转换 率可 达 4 % 。国外研究显示 , 于 H e g阳性 的慢性 乙 型肝 炎 , 3 对 BA 应用 聚乙二 醇化 干扰 素 一2 ( elN一 2 ) b P gr b 也可取 得类似 的 HB N V D A抑制 、 B A 血清学转换 、 B A 消失率 H eg H sg ] 。
2 12 1 拉米夫定 (a i d e 贺普丁 ,T ) 拉 米夫定是 ... 1mv i , un 3 C 全球第 1上 市用 于治疗 C HB的 口服 核苷类 药物 ,95年在 19 美 国上市用 于治疗 H V感染 , I 后来 发现 对于 H V复制 具有 B
病毒本 身的因素 , 二是机 体的 自身 因素 , 两者相 互作用 , 互 相 影响 , 持续 6 个月仍未被清 除就形成 H V感染慢性化 。 B
对 H e g阴性 慢性 乙型 肝 炎患 者 (0 为亚 洲 人 ) BA 6% 用 P gF eIN一2 a治 疗 4 8周 , 药后 随访 2 停 4周 时 H V D A< B N 2

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乙型病毒性肝 炎是 由乙型肝 炎病 毒 (HBV)引起 的,通 过血 液传播 的肝 炎。据 统计,全球约有 4亿乙肝病毒携 带者,其中主 要 分 布 在 亚 洲 、非 洲 和 南 太 平 洋 地 区 ,我 国是 乙肝 的 高 发 区 。 其主要 的临床症状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恶 心,呕吐,腹胀 , 黄疸,肝脏和 脾脏 肿大,肝功能异常和 肝组 织有不 同程度 的炎 症 、坏死和纤维化病变。 1 HBV及 其 复 制机 制
例 【J】.新 中 医 ,2001, 23(10): 41—42. 【2】 吴金花 ,中西 医结合治疗 更年期综合征 46例 【J】.实用 中
医杂志 ,2001,17 (2): 28. 【3】朱明 ,中西 医结合 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60例 【】,福建
中 医 药 ,1997(2): 8. 【4】 熊磊 ,张例 ,陈林兴.中西医结合 治疗更年期 综合征 31
病 毒由膜 包裹后分泌到细胞外 以完整 的病毒颗粒进 入到其它 细胞,也可重新 脱去衣壳进入细胞核 内,以维持细胞 核 内超螺 旋 DNA(cccDNA)的数 量 “ 。 2 核 苷 类 似 物
目前 ,临床上用于 治疗 乙肝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有如下几 个:拉米夫定 (Lamivudine),阿德福韦 (Adefovir),泰诺福韦 (Tenofovir),依 曲西 他 平 (Emtricitabine,氧 硫 代胞 嘧 啶 FTC) , L- 脱 氧 胸 腺 嘧 啶 (Telbivudine,L-dt) , Ly582563(MCC-478),B-LF4C(B_L氟一4-脱氧胞 嘧啶),其中, 阿德福韦、泰诺福韦 、Ly582563 、DAPD、是嘌呤核苷类似物: 拉米夫定、依 曲西他平 、克拉夫定 、L一脱氧胸腺嘧啶,B_LF4C 是嘧啶核苷类似物 。拉米夫定,阿德福 韦,通过美 国 FDA批准, 已广泛 用于 临床 。 2.1嘌 呤 核 苷 类 似 物

中医药抗乙肝病毒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抗乙肝病毒的研究进展
oc
农 朝 赞 , 丽 王
( .广 西壮 族 自治 区民族 医院 , 西 南 宁 5 0 0 E—malcn n @ yh o cn.n 1 广 301 i zo g ao .o1c ; : 2 .广 西 中 医药研 究院 , 西 南 宁 5 0 2 ) 广 3 0 3
清 热 解 毒 ; 伍 黄 芪 、 芝 以扶 正 固本 ; 参 、 楂 以 活 血 化 瘀 , 配 灵 丹 山 清热解毒 ; 白芍 、 昧 子 柔 肝 、 肝 , 而 使 正 气 复 、 毒 祛 , 五 敛 从 瘀 肝 气 舒 , 气 调 。在 临床 治疗 乙 肝 多 例 常 获 得 较 好 疗 效 。 张 大 志 脾 等 [ 应 用 H p 2 2 1 细 胞 株 体 外 试 验 发 现 四J 产 的 叶 下 珠 在 1 eG . .5 I f 1 0 g ml 1 0 g ml 抑 制 H e 0 ̄/ 和 5> / 时 B Ag表 达 的 作 用 最 强 。 彭 立 生 等【 应 用 He G2. 1 J p 2. 5细 胞 及 建 立 He G2 He G2 —HI p 、 p X V
全 基 因 的 HB 有 抑 制 作 用 , 可 能 直 接 对 X 基 因 表 达 有 抑 制 V 还 作 用 。 张 淑 玲 等 【 报 道 , 下 珠 片 和 至 灵 胶 囊 联 合 治 疗 能 降 低 l ¨ 叶 慢性 H V携带者 H V D B B NA水 平 , 有 一 定 的 H e g阴 转 率 具 BA 和 H e g血 清学 转 换 率 , 观 察 的 18例 H BA 在 5 BV携 带 者 中 , 叶 用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 p t i B Vi s H v) 染 至 今 仍 是 世 界 He ais r , B 感 t u 性 的 医学 难 题 , 是 嗜 肝 H V 引 起 的一 种 高 发 病 率 、 病 死 率 它 B 高 的 传 染 病 。据 统 计 , 目前 全 世 界 大 约 有 2 0亿 人 感 染 过 H V, B 其 中 约 有 3 5 人 是 H V 携 带 者 … 。在 我 国 约有 1 2亿 H V 携 .亿 B . B 带 者 , 年有 3 ~5 每 0 0万 人 死 于 H V 引 起 的 肝 硬 化 或 肝 癌 。 因 B 此 , H V 药 物 研 究 一 直 是 防 治 乙 型 病 毒 性 肝 炎 ( 肝 ) 重 抗 B 乙 的 点 [ 。 中 国传 统 医 药 博 大 精 深 , 些 单 味 中药 和 中药 复 方 治 疗 2 1 一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展论文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展论文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展【摘要】乙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乙肝后并发症,如肝硬化及肝癌等,目前国内外肝病学者共识:治疗慢性乙肝有效的方法是抗病毒。

本文将对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做一个总结,并对未来抗病毒的治疗作一点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中药;抗病毒;慢性病毒性乙肝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当发展到慢性肝炎阶段以后,每年大约2%~5.5%的慢性乙肝患者发展成肝硬化,最后一部分发展成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往往夺去患者的生命。

病毒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时间可长可短。

长的需经20~30年漫长的过程,短的仅需几个月。

肝炎并不可怕,且肝炎并不会影响寿命,可怕是其并发症:肝硬化、肝癌。

所以现在我们对慢乙肝的治疗策略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更好防止肝硬化并发症上。

目前国内外肝病学者共识:治疗慢性乙肝有效的方法是抗病毒疗法。

本文将对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做一个总结, 并对未来抗病毒的治疗作一点展望。

1目前已被欧盟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有7种包括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核苷类似物有三类:l-核苷类(拉米夫定、替比夫定),脱氧鸟苷类似物(恩替卡韦)和开环磷酸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

1.1α干扰素(ifn-α)自1976年首次报道ifn对慢性乙肝感染有良好的疗效以来,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和免疫调节来达到抗病毒的作用。

与核苷类似物相比,其治疗应答持续更久。

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率为30% ~ 50%, 其副作用多, 价格昂贵。

有许多因素决定其抗病毒疗效,如:治疗前alt> 200u/l、干扰素中和抗体阴性、较高水平dc表面分子的表达、白细胞介素( il212)合成增高、治疗前肝组织内cd8 淋巴细胞计数高、b721的高表达、ifna /b 受体高表达、肝组织有明显炎症活动及低基线病毒载量等因素均有利于发挥干扰素疗效。

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危害人类健康 的传染病 。全世 界有 3 5亿 慢性携 带者 , . 最高 可达 2 % 的人将死 于乙肝或其 相关并 发症 。HB 5 V慢 性感染 导致了世界性 的巨大疾 病负 担 , 括 高达半 数 的肝 硬化 、 包 终
末期肝病和肝细胞癌 - 。 -
果较好 , 肝硬化患者仍可以用。
[1 2 ]朱铭岩 , 王志伟 , 陈锦鹏 , . 等 胆囊结石患者 C K受体 m N C R A测
定的临床意义. 肝胆胰外科 杂志 ,04,6( ) 2 5— 5 . 2 0 1 4 :5 2 7 [2 2 ]曹 月 敏 , 殿 宾 , 万 星 , 胆 囊 结 石 与 胆囊 收 缩 素 受 体 宁 张 等. (C C K—A) 和血 管活性肠 肽 ( I ) V P 的关 系研究 . 国微 创外科 中
( 收稿 E期 :0 1— 6—2 ) t 21 0 0 ( 文编辑 : 丹云 ) 本 陈
核 苷类 抗 乙肝病 毒药 物 的研 究 进 展
林格
【 关键词】 慢性 乙型肝炎 ; 核苷类药物 ;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 ( V) 一种在 世界范 围广 泛流行 、 HB 是 严重
患者 的症状 、 L A T及乙肝病毒病原学 指标 J 。药物 不 良反应 较少 、 较轻且短暂 ( 要是 胃肠反 应 ) 而 且对终 末期 肝病效 主 ;
2 阿德福 韦酯 ( df i d i x ) A e v i v i or p ol
自乙肝疫苗和干扰素 、 核苷 ( ) 酸 类似 物等抗病毒 药物相 继问世 以来 , V已经是可 防可 治 J HB 。但最终 的彻底 治疗 目 的 目前仍难 以达 到。 目前 乙肝 的治疗 是 以最 大 限度地 长期
但拉米夫定短期 治疗不能彻 底清 除病毒 , 且停 药后容 易

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rn 两 种 。长 效 IN 治 疗 效 果 优 于 IN—, o A) F F a 其 HB Ag阴转 率分 别 为 3 和 3 , IN一 仅 e 7/ 9 6 5 而 F 组 为 2 , V NA 的 下 降也 较 I a组 明 显 ; 5 HB D F 在 难治 型患 者 中的对 比效果更 为 显著L 。 3 ] 12 0一 腺 肽 . t胸 l o一 【胸腺 肽 (h moi 是从 小 牛 1 ty s T) n 胸腺 中提取 得 到的 多肽 类 激 素 , 增 强机 体 细 胞 免 能 疫功 能 , 强宿 主对 抗原 的生物 调节作 用 , 到清 除 增 达 HB 作用 , V 其不 良反应 极 轻 , 个 别 病人 有 过 敏 或 仅
药治疗 ; 随着疗程 的延长 , 病毒产生突变/ 变异 的几 率极 大增 加 , 出现 HB 聚合 酶 基 因 的变异 ( MD V Y D 变异)产 生耐药性。临床数据显示病人服用 3 C , T 后 1年 、 年 、 和 4年 产 生 耐药 性 的 比例分 别 为 2 3年
的信息传递 , 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 内的繁殖; 同时 , 1N d F — 可增强细胞表面人 白细胞抗原 l 类和 Ⅱ类分
子 的表达 , 通过 细 胞 网络 调 节 白细胞 介 素 ( 1 并 I , I _) L2 和肿 瘤 坏死 因子 等水 平 , 进 细 胞 毒 性 T 淋 促
巴细胞增 殖 , 活 自然杀伤 细胞 和 巨噬细胞 , 激 攻击 靶
免 疫调 节剂 可 以提 高 人体 的免 疫 功 能 , 其是 尤
对 HB 的特异 性免疫 , 以识别 和破 坏 HB 感染 V 可 V
的靶细胞 , 除 HB 清 V。 目前 临床上 主要 用于治 疗慢 性 乙肝 的免 疫调节 药物包 括干 扰素 和 a一 腺肽 胸 11 干扰素 (F 已批 准 上 市 治疗 慢 性 乙肝 的 . IN) 干 扰素包 括 IN e和 聚 乙二 醇 ( E IN-。a干 F - P G)F a 一

抗乙型肝炎病毒非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乙型肝炎病毒非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乙型肝炎病毒非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抗乙型肝炎病毒非核苷类药物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世界性传染疾病。

HBV一直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至今仍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

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每年由于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100万[1]。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干扰素和核苷类抗HBV药物虽然在治疗乙肝病毒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免疫调节剂的低应答率和核苷类似药物耐药性病毒株的出现以及停药反弹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

非核苷类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不一[2],抗HBV的作用机制不同于核苷类药物,且有许多具有较好的抗HBV活性。

因此近年来,非核苷类抗HBV药物的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它们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1 焦磷酸类似物膦甲酸钠是最常用的焦磷酸类似物。

它是特异性DNA聚合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对人类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

膦甲酸钠能直接作用于核酸聚合酶的焦磷酸结合部位,抑制病毒特异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

有研究者给21例乙肝患者注射国产膦甲酸钠,每天4.8 g,分两次(每次间隔6 h)静滴,注射前后同步检测HBV复制指标。

治疗结束后HBeAg和HBV-DNA转阴率分别为35.2%和33.3%[3]。

2 γ-联苯双酯γ-联苯双酯(γ-DDB,4,4’-二甲氧基-5,6,5’,6’-双亚甲二氧基-2,2’-二羧酸甲酯联苯)为我国首创治疗慢性肝炎的药物。

尽管该化合物有口服吸收率低的缺点,但活性很好。

γ-联苯双酯具有肝脏保护作用,能使肝脏免受四氯化碳,D-半乳糖氨引起的肝损伤,降低血清GP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和GOT(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增强肝脏解毒功能。

治疗乙型肝炎药物的研究进展

治疗乙型肝炎药物的研究进展

该药为环戊 酰鸟苷 类似 物 , 有较 强 的抗病毒 具
该药为联苯双脂结构类似 物 , 具有 明显 的肝细胞保 护作用和

定 的抗肝炎病毒作用 J 。 该药是含氟的胞嘧啶核苷类似物 , 能抑制 H V、 N B D A聚合 酶
【 稿 日期】 21 — 8 0 收 00 0 — 8
( 文编辑 : 本 程旭然 )
和 HV i2逆转录酶 。该药不能成为治疗慢性 乙型肝炎合并 H V一 I 1 感染者首选药物 。
5 中草 药
提取有效抗 H V活性 的中草药 , B 主要有 : 叶下珠 、 扯根草 、 台 湾细叶油柑 、 虫夏 草 、 冬 苦参 素 、 黄芩 素等 都有 抗 乙肝病 毒 的 汉
作 用 J 。
2 2 阿德 福 韦 . 该 药 在 细 胞 内 由 细胞 激 Biblioteka 逐 步催 化 为 其 活 性 代
总之 , 乙型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 的主要疾病 , 目前 为止 , 到 人 类还 没有 找到一种确实有效 的抗 HB V药物 。我们深 信在不久 的 将来 , 乙肝病毒基 因疗法 会取 得重大 的突破 , 也会 给 乙型 肝炎 患
4 依 曲西他 平

1 75 一
f 关键词 】 乙型; 肝炎 ; 研 究 ; 进展
乙型肝 炎是 由乙型肝炎病 毒所 引起 , 过血 液传播 , 肝硬 通 是
化和肝 癌的常见致病 因素 , 严重威胁 人类健 康 , 该病发 病机 制复 杂, 有待于进 一步 阐明发病 机制。本 文就 治疗 乙型肝 炎药物 作一
简述 。 1 a一干扰 素 与 CF 1N—d
液 学杂志 ,0 0 1 ( )2 8— 7 . 2 1 ,8 1 :6 2 2

药物抗病毒治疗慢乙肝的最新研究进展

药物抗病毒治疗慢乙肝的最新研究进展
2 慢乙肝治愈难点及 HBV 复制特点
目前,抗 HBV 治疗中存在以下难点:(1) cccDNA 可 隐藏于肝细胞核的微染色体内,而临床治疗方法无法深入 细胞核内完成 cccDNA 清除。(2) 外源性 DNA 进入可刺激 体内免疫反应产生 IFN-Ⅰ,加快病毒清除,但肝细胞缺乏 上述反应。(3) HBsAg 内存在非感染性亚病毒颗粒,可致 使宿主对 HBV 耐受。(4) HBV 存在 10 种基因型,感染后 不同基因型存在一定差异,临床治疗需囊括常见及少见的 基因型。HBV 复制特点:HBV 属于双链环状 DNA 病毒, 其为球形结构,由脂质包膜的病毒表面蛋白、核心蛋白及 核衣壳组成。当 HBV 侵入肝细胞后,可脱壳转化为双链 DNA,进入细胞核后形成 cccDNA,cccDNA 会将转录的病
脏损害,缓解临床症状。然而常见的干扰素及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无论单一或联合使用均无法彻底清除乙肝病毒,达到彻
底治愈效果。但随着对乙型肝炎病毒深入了解,多种针对不同作用靶点的药物研发取得较大进展,给慢乙肝治疗带来新的
选择。本文就抗病毒药物治疗慢乙肝的最新研究进展素;核苷酸;治疗性疫苗
[3] 姚仲彩. 替诺福韦酯对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 效 及 安 全 性 分 析[J]. 中 国 药 物 与 临 床 , 2019, 19(24): 4334-4336.
[4] 马兴梅. 胸腺肽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 效 及 对 外 周 血 T 淋 巴 细 胞 亚 群 水 平 的 影 响[J]. 河 北 医 药 , 2018,40(23): 3525-3529,3534.
[5] 刘永萍,顾慧华,徐晶,等.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治疗慢性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 IL-32 的表达水平及意义[J]. 中华实验 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9,33(1): 79-82.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传染病疫情的持续爆发,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备受重视。

抗病毒药物是指能够干扰病毒复制、传播或感染宿主细胞的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病的药物。

病毒性感染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一直是医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就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一、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目前,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疾病,包括流感、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在抗病毒药物研究领域,研究人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抑制病毒融合及释放等。

研究人员通过深入了解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药物的设计与研发。

2. 抗病毒药物的药物筛选。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筛选等技术,大规模筛选潜在的抗病毒药物。

这种筛选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发现新的抗病毒药物,为病毒感染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3. 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活性评价。

在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时,研究人员需要对药物的抗病毒活性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药物的抗病毒活性,可以确定药物的疗效以及剂量范围,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4. 抗病毒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及代谢途径,为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二、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未来,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性化治疗。

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个性化治疗已经成为医药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将个体基因信息纳入抗病毒药物的设计与研发中,可以实现更为精准的治疗效果,提高疗效。

2. 多靶点药物设计。

病毒的复制机制十分复杂,一个药物可能无法完全抑制病毒的复制。

因此,设计具有多个作用靶点的抗病毒药物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导致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乙肝病毒的基础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病毒学特征HBV属于部分双链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途径传播。

其特点是高度感染性、变异数、潜伏期长、易产生慢性感染和发展为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毒复制及毒力机制的研究进展1、病毒复制机制病毒复制是HBV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对其复制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发病机制。

目前已确定HBV复制过程中的环节和关键酶,如HBV DNA聚合酶、转运酶等,这些都为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靶点。

2、毒力机制HBV毒力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目前已经发现HBV病毒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HBx蛋白,它是HBV中的一个非结构蛋白,参与了HBV 的复制和发病过程。

三、治疗策略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一直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手段,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安泰、恩替卡韦等。

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慢性乙肝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免疫调节治疗乙肝治疗中的免疫调节剂主要指利用干扰素、肝炎丙种球蛋白以及植物碱等药物来调节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乙肝的目的。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体细胞或组织进行干预,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乙肝方面,基因治疗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新型治疗方法。

四、未来展望在治疗HBV方面,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新策略,例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治疗技术等。

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靶点不断被研究和发现,将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精准度。

同时,人们也需要增强自我预防和控制的意识,积极参与进行乙肝防范工作,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

总之,随着对HBV病毒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并提高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的最新进展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的最新进展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的最新进展最新进展: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的综述摘要:乙肝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病毒性传染病,已知有超过2.5亿人正在受到疾病的侵袭。

虽然乙肝疫苗预防效果显著,但由于病毒具有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的特点,疫苗的普及程度还需要继续提高。

此外,三价和四价乙肝疫苗并不总是能够在慢性感染者中消除病毒。

因此,发展治疗乙肝的抗病毒药物对于控制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这篇综述文章将概括当前已经上市的抗病毒药物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说明正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的新药。

关键字:乙肝,抗病毒药物,治疗,临床试验1. 引言乙肝是一种使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

它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疾病,而且常常附着在感染者的肝脏中。

HBV可以通过血液、体液和性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由于病毒是在细胞内复制,其治疗十分困难。

然而,通过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患者可以进入缓解期或完全摆脱病毒。

这篇文章将对当前已经上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综述,并且考虑正在进行的新药临床试验。

2. 目前上市的抗病毒药物2.1 恩替卡韦恩替卡韦是目前治疗乙肝的”黄金标准”,它既可以抑制病毒复制,还可以减轻症状。

尽管它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一些患者可能会感到乏力和胃部不适。

2.2 阿德福韦阿德福韦也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并且在临床工作中没有复制性的发生。

该药可以直接降解病毒复制,同时对患者进行保护。

其副作用相对较低,包括轻微的肝功能异常。

2.3 他达拉韦它达拉韦是一种新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乙肝。

它与其他抗病毒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内信号通路来抑制病毒复制。

在不良反应方面,它可能会导致一些心血管副作用。

2.4 依法韦伦依法韦伦是一种治疗乙肝的新药,主要通过抑制病毒DNA在细胞内的复制来缓解症状。

在临床试验期间,它的耐受性相对较好并且是高度有效的。

它的主要副作用是血液生成下降,但这可以通过减小药物剂量以及调整治疗计划来减轻。

3. 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3.1 LeflunomideLeflunomide是一种已上市的治疗风湿病的药物。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病毒感染是目前许多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甚至癌症的病因,严重危害了我们的生命与健康,抗病毒药物与抗细菌药物药物相比,不仅研发较晚,而且品种数量也少,真正对抗病毒药物有较深认知并得到较好应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

抗病毒药物按作用可分为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抗巨细胞病毒药物、抗肝炎病毒药物、抗疱疹病毒药物、抗流感病毒药物和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研究进展1、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肝炎病毒感染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治疗学难题, 在肝炎病毒中的乙型(HBV)、丙型(HCV) 和丁型(HDV)在急性感染后有80% 以上会转为慢性, 其中20% 若持续感染有可能发展成肝硬化, 其中的1%~5% 转为肝癌。

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为嗜肝病毒,全世界超过3 亿人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患上慢性肝炎,进而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该病毒感染为排名第九的世界范围内最常见致死病因。

国外对治疗病毒性肝炎新药的研制侧重于开发抗肝炎病毒药。

80年代曾进行试验的阿糖腺苷、磷酸阿糖腺苷、阿昔洛韦、齐多夫定因疗效不佳,毒性反应大,在国外已不再用于治疗乙肝。

近几年各大型企业利用已建立的肝癌细胞株,肝炎病毒转染细胞株或转基因细胞株和转基因小鼠肝炎动物模型遴选抗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药,开发了多种核苷类药物,对HB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泛昔洛韦(famciclovir)、洛布卡韦(lobucavir)、阿地福韦(adefovir dipivoxiil)、FTC(二脱氧氟硫代胞嘧啶)、FMAU(氟甲阿糖尿嘧啶)、FDDC(氟二脱氧胞嘧啶)、BMS 200475(环氧羟碳脱氧鸟苷)。

1998~2002年国外学者先后对30多个品种进行临床前实验研究。

近期进入II~III期临床试验的药物有21个,在这些试验药物中,用于抗乙肝病毒的试验药物多数来自抗HIV逆转酶抑制剂和抗疱疹病毒DNA聚合酶抑制剂,这两种病毒酶的抑制剂也是抗乙肝病毒的靶点;而用于抗丙肝病毒的试验药物多数来自广谱抗病毒药或RNA病毒抑制剂以及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免疫调节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目前,临床上抗hbv药物主要以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免疫调节药物为主,此外,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抗hbv 治疗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对抗hbv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应用情况做一综述,以便明确其发展趋势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新型高效药物的研发。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中草药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其中3.5~4亿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并呈上升趋势。

而我国是乙肝大国,占据其中的1/3,有1.2亿hbv携带者。

从数据而知,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对hbv感染者有效的抗hbv治疗在全世界特别是在我国显得尤为迫切。

国内外在治疗hbv感染研究中,认为hbv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

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hbv感染最基本的病因治疗,以抑制肝炎病毒复制为依据。

本文就抗hbv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一种细胞因子[1]。

主要分为α、β和γ三型,其中ifn-α和β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

自1992年ifn-α2b被批准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以来,迄今为止仍是被fda批准的首先药物。

目前全球获准上市的ifn有12个,以ifn-α居多,其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ifn的抗病毒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并以前者为主[2]。

近年发现,ifn在还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目前,ifn-α在抗hbv治疗中的问题是效果有限,抑制病毒复制但难以清除病毒,而且停药后有复发现象。

近年来国内外均倾向于采用重组干扰素,激素撤除合并干扰素疗法以及干扰素与其他抗病毒药物结合疗法治疗hbv感染。

如聚乙二醇ifn-α[3]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ifn仅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

2 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
hbv为双股dna病毒,其复制需经过逆转录过程,该类药物可抑制hbv-dna逆转录酶活性,从而达到破坏病毒的作用。

2.2 阿德福韦(adefovir,adv)是为无环腺嘌呤核苷单磷酸,可绕过第一步磷酸化,后者常常是核苷类药物在细胞内转化的关键步骤并影响药效。

它不需要转化成三磷酸形式,只要二磷酸形式就能抑制hbv-dna聚合酶与逆转录酶。

体内外研究表明,adv可明显抑制hbv野生型和lmv诱导病毒变异株的复制。

对由lmv耐药病毒株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较早加用adv,能减缓或终止病情恶化,降低病死率[5]。

目前尚未发现有对adv耐药的病毒株,故其有望成为治疗对其他核苷类似物耐药病毒株的有效药物。

2.3 其他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已经批准上市,其他一些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克拉夫定(clevudine)ⅰ期临床研究已经完成。

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ftc)和替诺福韦(tenofovir)正在ⅲ期临床研究中。

另外,如利巴韦林(病毒唑,ribavirin)、阿糖腺苷及其单磷酸盐、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yclovir)、膦甲酸酯(phosphonoformate,foscarnet,pfa)、聚肌胞(双链多聚核苷酸,poly:c)等也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毒dna-p的广谱抗病毒药,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具有易复发等缺点。

同时,很多新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正在进行抗hbv的评估,继续研究设计新的核苷类似物也可防备耐药突变株的出现[6]。

无论如何,这类药物为抗hbv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希望。

3 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
许多具有抗hbv的中草药被发现,受到国内国外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

总的来说,中草药
一般同时具有多种活性:能减轻肝损伤症状,丙氨酸转氨酶(alt)活力下降,并能促进肝细胞再生,使肝组织坏死区迅速修复;或者抑制hbv-dna聚合酶,在dna水平上阻断病毒的复制;或者具有hbsag结合活性,阻断病毒颗粒装配成有浸染活性的病毒颗粒。

国外学者从大量中草药中筛选了很多具有抑制hbv表面抗原和hbv-dna聚合酶作用的草药,而且研究发现具有hbv-dna聚合酶抑制作用的草药还有刺激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作用。

有人对60种中药的抗hbv作用进行了体外实验研究,发现有28种对hbv-dna抑制率达50%以上,18种达25%~50%,主要为清热解毒药,其中部分可降解hbv-dna。

3.1 苦味叶下珠 1982年印度学者thyagajan等首次报道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 l)体外对hbsag有灭活作用[7],叶下珠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ia l的干燥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等功效,主要治疗腹泻下痢、尿路感染、肝炎等[8,9]。

刘庄等[10]的研究表明不同叶下珠品种和制剂在体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抗hbv活性,而未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性,相同剂量下,药物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较对hbv-dna抑制效果好,提示药物对病毒颗粒产生的抑制不仅在转录前水平,可有对mrna翻译水平、蛋白分泌等环节也有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