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驿路梨花》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驿路梨花》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4《驿路梨花》

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积累重点词语。

2.学习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学

【知识链接】

1、搜集作者、作品常识:

(一)自主学习

1.熟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字形。

撵(niǎn)驿路( yì) 陡峭(dǒu qiào)竹篾(miè)

简陋(lòu)悠闲(yōu)恍惚(huǎng hū)修葺(qì)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及不懂的地方。

(2)小组读课文,解疑惑。

(3)朗读比赛。

(二)合作学习

理清文章结构:

1、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贯穿全文的人物是什么人?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课可分为几个部分?

3、按文中人物出场顺序列出提纲,复述故事情节。

(1)提纲:→→→→

(2)复述故事情节。

4、课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

5、列出以上人物为小茅屋所做的事以及做这些事的目的。

二、展

1.组内展示

2.全班展示

三、点

1.学生点评

2.教师点评

四、练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

2.当堂测试:完成同步练习的基础知识部分。

【课后反思】

14《驿路梨花》

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标题的深刻含义。

2.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过程】

一、学

(一)自主学习

1、按上节课的提纲复述故事情节。

(二)合作学习

探究课文内容:

1、发现小屋

(1)“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发现小屋前的心情怎样?

(2)我们看到梨花时心情又怎样?

(3)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2、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表明什么?

(2)我们在小屋中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

3、瑶族老人诉说主人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有何反应?这在行文上起什么作用?

(2)老人怎样叙述“小屋主人”的?这在行文上起什么作用?

(3)写“我”这天晚上的梦境,表现了什么?

4、梨花妹讲屋来历

(1)梨花之妹怎样出现的?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

5、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的?有何表现力?

二、展

1.组内展示

2.全班展示

三、点

1.学生点评

2.教师点评

归纳主旨,解开题目:

四、练

1.当堂练习: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2.当堂测试:完成同步练习课后作业部分。【课后反思】

14《驿路梨花》

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积累重点词语。

2.学习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学

【知识链接】

1、搜集作者、作品常识:

导人: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一)自主学习

1.熟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字形。

撵(niǎn)驿路( yì) 陡峭(dǒu qiào)竹篾(miè)

简陋(lòu)悠闲(yōu)恍惚(huǎng hū)修葺(qì)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及不懂的地方。

(2)小组读课文,解疑惑。

(3)朗读比赛。

(二)合作学习

理清文章结构:

1、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贯穿全文的人物是什么人?

小茅屋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课可分为几个部分?

(1--8)发现小屋

(9--36)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

(37)再现梨花,热情赞美

3、按文中人物出场顺序列出提纲,复述故事情节。

(1)提纲: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2)复述故事情节。

4、课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

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5、列出以上人物为小茅屋所做的事以及做这些事的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二、展

1.组内展示

2.全班展示

三、点

1.学生点评

2.教师点评

四、练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

2.当堂测试:完成同步练习的基础知识部分。

【课后反思】

14《驿路梨花》

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标题的深刻含义。

2.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过程】

一、学

(一)自主学习

1、按上节课的提纲复述故事情节。

(二)合作学习

探究课文内容:

1、发现小屋

(1)“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发现小屋前的心情怎样?

“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焦急

(2)我们看到梨花时心情又怎样?

惊喜、看到希望

(3)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屋主人是谁?)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2、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表明什么?

门从外扣着,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茨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屋主人真诚热情,准备周到

(2)我们在小屋中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

烧火做饭,热洗澡水……帮助路人解除饥饿疲劳

3、瑶族老人诉说主人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有何反应?这在行文上起什么作用?

“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金同时

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

表明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构成曲折生动的情节,照应前设的悬念。(2)老人怎样叙述“小屋主人”的?这在行文上起什么作用?

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说出名字,似解悬念

(3)写“我”这天晚上的梦境,表现了什么?

情深才会成梦。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

4、梨花妹讲屋来历

(1)梨花之妹怎样出现的?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

通过小姑娘说明原委,彻底解开悬念。(插叙:原来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

1、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的?有何表现力?

引用诗句,一语双关。以梨花衬托小姑娘,既赞美了她们美如梨花、助人为乐,又照应了题目,深化了主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二、展

1.组内展示2.全班展示

三、点

1.学生点评2.教师点评

归纳主旨,解开题目:

《驿路梨花》通过记叙哈尼小姑娘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人的事迹,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显示了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四、练

1.当堂练习: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2.当堂测试:完成同步练习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反思】

驿路梨花优秀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理清篇章结构。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4.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板书标题、作者。) 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 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③课文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则是通过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作业布置】 将小说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根据原文增加具体的细节和情景,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于600字。【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阅读小说,自然要重视情节、人物、环境等三个要素,也要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本节课的主要就是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叙述手法。 二、问题探讨(一):主题思想分析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具体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美好情景,歌颂了助人为乐的精神。 1.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梨花”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 “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 用。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 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 著作 有《荀子》 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 注音: 中 ( ) 规 輮() 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 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 )牙 蟹()螯() 蛇鳝() 洞穴( ) 靛()青 蓼()蓝 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 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 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蓝(句式: ),而.( )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 )水。木直中.( ) 绳,輮.( 通 , ) 省略: )以.为.(古义:

《驿路梨花》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 2.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即活页本)上。 二、预习检测: 背景资料:《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2.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露宿 ..()竹蔑.()喷.( )香撵.()走麂.子()恍.惚.()修葺.()着.()想折.()损菌.()子 3.解词: (1)陡峭:(2)修葺:葺, (3)恍惚:(4)修长:修,

三、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二)依据表格内容,分别概括出这五件事: 1. 2. 3. 4. 5. (三)理出文章思路: ()小茅屋---投宿小茅屋---()---()小茅屋---()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 知识点: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分数乘分数 精品导学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第2课时 分数乘分数 学习目标: 1、弄清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学习重难点: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算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复习和自主学习部分,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带★的题可选做。 课前热身:。 35 × 4 = 715 ×5= 9 20 ×8= 合作探究(一):探究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方法。 例1、李伯伯家有一块2 1 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种玉

米的面积占3 5 。 1、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动手操作, ①操作画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表示21公顷②求21公顷的15,就是把21 公顷平均分成5份,求 其中的一份。即2 1的5 1。 由此得出21×51这个乘法算式表示“21的21 是多少?”即:把12再平均 分成( )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 )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 ) ( ) 。 3、根据涂色结果得出21×51=101,由此推导出计算方法:21×51=5 211??= 10 1 4.归纳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 2 ) 计 算 方 法 : 分 数 乘 分 数 ,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先在书上的方格中涂一涂,再填一填。 分析:把1 2再平均分成( )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 )

14《驿路梨花》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 2.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即活页本)上。 二、预习检测: 1.填写文学常识: 《驿路梨花》作者是,他是代作家,作品有《》、《》、《》等。 背景资料:《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2.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露宿()竹蔑()喷()香撵()走麂子()恍惚 ()修葺()着()想折()损菌()子 3.解词: (1)陡峭:(2)修葺:葺, (3)恍惚:___________________ (4)修长:_______________ 修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驿路梨花教案及备课资料 人教版

第14课驿路梨花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了解记叙顺序与设置悬念的手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了解写作顺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彭荆风(1929——),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文坛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他1977年写作的表现边疆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佳作。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 ]标出倒叙的内容,用()标出插叙的内容,用波浪线标出设置悬念的内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主旨的语句,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迷茫(mímáng):①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②形容生活或者工作不知道该如何进展,没有方向感。 恍惚(huǎng hū):①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②指神思不定、慌乱无主。 修葺(xiūqì):修理(建筑物)。 晶莹(jīng yíng):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晶:光亮透明。莹:光亮透明。 驿路(yìlù):驿道。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1.抽同学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驿路梨花处处开学案(含答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1929年生,1949年夏参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如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卡瓦部落的火把》,后来的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世界》、《绿色的网》等,在"四害"横行期间,他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四人帮"垮台后,彭荆风同志的作品才重见天日。《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的生活奏乐。" 2、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

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 3、有关梨花的诗句(摘抄2句写于课本之上)。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贺铸《子夜歌?三更月》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第6单元综合评价精品导学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第6单元综合评价一.填空 1.6 ÷()=0.75=( ) ( ) =()% 2.12是15的()%,15比12多()%。 3.50米是()米的40%。 4.某班男生是女生的40%,女生人数是全班的()%。 5.种了200棵树苗,死了6棵,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 6.某工厂今年实际全年产值比原计划超过18%,实际完成计划的()%;今年原计划完成200万元,今年实际产值是()万元。 7.一件衣服打折以后便宜了45元,这件衣服原价是()元。 8.冰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0%,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 9.正方形的边长增加10%,面积增加()%。 二.判断 1.百分数化成分数后都是真分数。() 2.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 3.用100千克小麦磨出90千克面粉,这批小麦的出粉率为90%千克。() 4.甲数比乙数少20%,乙数就比甲数多25%。() 5.一种商品,先涨价20%,再降价20%,现价与原价相等。() 6.一个数的40%是20,这个数是120. ()

7.9 100 Kg可以写成9%千克。()三.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括号里 1.把15千克食盐溶解到100千克水里,盐水的含盐率为()A.15%B.约13.3%C约16.7% 2.一种产品现价45元,比原价降低了5元,求降低了百分之几的正确列式是() A.5÷45B.5÷(45+5)C.5÷(45一5) 3.有500台电视机,卖掉了20%,再增加20%,现在电视机有()A.480台B.500台C.520台 4.足球个数是篮球个数的150%,篮球与足球比是() A.3:2B2:3C.1:3 5.一个数(0除外)与真分数相乘,积一定() A.小于这个数B.等于这个数C.小于或大于这个数 四.列式计算 1.比一个数少它的75%是60,这个数是多少? 2.甲数是50,乙数是200,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百分之几? 3.一个数的30%是63,那么它的1 20是多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优秀教案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 1、掌握略读法,快速找出故事中的人、物、事。 2、细读课文,能够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并说出“梨花”在文中的含义。 3、深化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功德”这个概念的想法。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3个问题,让学生速读课文,围绕谁是小木屋的主人写了哪些人、物和事件,说出文章构思特点所表达的效果。考察学生速读提炼文章主要内容和理解课文结构特点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1贯穿全文的文眼“梨花”,对三处描写的“梨花”段落进行朗读和研读,能说出“梨花”的不同含义,考察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课外延伸范文,强化学生的速读能力,结合课文主题,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对社会“公德”的了解,进一步深化主题,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教师美语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经了一冬的阴霾,终于迎来了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春天。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我们无边的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环节二: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问题一:什么是驿路。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段落,分别在哪里?请结合课下注释明确题意,速读课文,抓住文眼。(评价学生定向搜集信息的能力) 活动:学生速读课文,3分钟动笔画出描写梨花的段落。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问题二: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评价学生对文章中主要内容和虚实描写手法的了解)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 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活动: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同桌讨论完成。 环节三:细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梨花”含义 (一)一写梨花 活动:齐读1-3段,了解故事背景,师读4─6段学生闭目体味 问题一:月光下的梨树林,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我们为什么着急?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打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教师一连串的问题,旨

驿路梨花导学案教师版

《驿路梨花》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并体会本文巧设悬念的构思方法。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4.学习和发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知识链接 1.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富。 2.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3.作者及写作背景: 彭荆风,当代作家。只读过两年初中就因家贫失学,靠自学成为作家。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云南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课前预习 1.生字识记、解词 山zhài ( 寨 ) niǎn ( 撵 )走 káng ( 扛 )着 yì ( 驿 )路mí máng( 迷茫 ) dǒu qiào ( 陡峭 ) 竹mia(篾) jiǎn l?u ( 简陋 ) yōu xián( 悠闲 ) xiū qì ( 修葺 ) jīng yíng(晶莹) zh? sǔn(折损) jǐ zi ( 麂子) huǎng hū( 恍惚 ) jùn zi ( 菌子 ) 导学过程 1.预习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填写下面表格。

八年级语文《驿路梨花(第一课时)》教案

驿路梨花(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1、指导学生速读练习,练习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分析理解课文。 2、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录音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发、质疑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简释标题、简介作者。 二、快速阅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8—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三、研读1—8自然段,听录音朗读。 1、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先齐读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另外文章还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远及近,突出了山的高、大、多,忖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3、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电,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什么景象?(梨花美景) 指定学生读描写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4、再读第1—8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分析了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那么,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 背影》精品导学案

第四单元 13 背影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 、 ,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蹒.跚( ) 狼藉.( ) 簌簌..( ) 踌躇..( ) 颓. 唐(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 )乱七八糟的样子。 (2)( )纷纷落下的样子。 (3)( )凄凉,萧条,不景气。 (4)( )失业在家。 (5)(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 )衰颓败落。 二、整体感知 4.通读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全文可分成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5.背影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其中哪一次最让你感动?哪一次刻画得最细致? 6.文中写了几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情境具体分析。 三、局部探究 7.研读课文第六段。 (1)声情并茂再现“背影”,小组成员之间可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能打动人。 (2)概括本段大意。 (3)本段中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

(4)描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请分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5)怎样理解父亲买橘子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 四、阅读延伸 父亲的驼背 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lín()xún()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我们做儿女的就是这弓上的箭。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撒落在时间的长河里。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读小学六年级那年,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灾难之年。我的两条腿上大大小小长满了十三个毒chuāng(),淋漓的脓血像山泉一样gǔ()gǔ()地朝外涌着,上学成了一种负担。父亲向来家教甚严,生几个脓疮自然是不能辍.()学的,走不动时父亲背也得把我背到学校去。于是,父亲的驼背就成了我的一副马鞍。每天早晨,父亲总会准时地蹲在屋檐边,就像一匹温驯.()的老马迎候着它的主人;掌灯时分,父亲也一定会kāng()kǎi()地亮出他的驼背站在教室的门前。我在父亲的背上度过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又一个春天。秋天里我没有觉出父亲的背有什么异样。冬天里父亲的背很暖和,我的心口总像有一盆火烘烤着。到了春天,厚重的棉衣褪去了,我突然发现父亲的背驼得更加厉害了,简直就像洪水冲击过后留下的一道塄坎。我伏贴在父亲的背上,父亲只能蜗牛一般将头艰难地向前伸着。 这情形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生命现象。在浩瀚的沙漠里,驼峰为绿洲而高耸着;在肥沃的田野里,牛背为犁铧而(a.坚韧 b.坚强 c.刚强)着。那么父亲的背也一定是为我而驼着!我的心魄被(a.震动 b.震撼 c.感动)了,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爱憎也

《驿路梨花》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略读课文,粗知故事梗概,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2、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理解“驿路梨花”做标 题的妙处。 教学重点: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细读课文,分析“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理解“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字词检测 喷(pèn)香菌(jùn)子 麂(jǐ)子撵(niǎn)走 修葺(qì)驿(yì)路 竹篾(miè) 香气四溢(yì) 恍惚(huǎng hū)山寨(zhài) 二、知文意 1、按照课文顺序复述故事 我和老余发现、留宿小茅屋 瑶族老人给主人家送粮食 我、老余、老人一起修葺小茅屋 遇见哈尼小姑娘:解放军建造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 2、按照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故事 十多年前解放军建造茅屋 梨花照料小茅屋 梨花出嫁后,她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 瑶族老人借住小屋后来送粮食 我和老余留宿小茅屋,并与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 3、比较两种叙述顺序,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有何效果? 留有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三、品波澜 1、文章设置了哪些悬念和误会?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 误会是他!瑶族老人 悬念二:“主人家是谁?” 误会是她!梨花姑娘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 消除误会给过路人避风雨! 2、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结构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使文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讨论: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资料补充: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尽管他们并不把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我在他们竹楼里做过客,养过病,也曾和他们一起跋涉远行,钻老林,爬大山,睡过无人的山间小屋,也常在大树下肩并肩露宿…… ——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 四、品梨花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做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1、找出文中的“梨花”,说说其含义 ?景物(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人物(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 ?精神(雷锋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2、“驿路梨花处处开”在文中有什么深意? 像梨花一样助人为乐、朴实热情、为人民服务的人处处有。 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3、标题“驿路梨花”有何妙处? 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语出陆游的诗,增添文化韵味。

《 短文二篇》精品导学案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主学习】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 (3)沉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究】 1.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我检测】 1.解释加点词。 (1)答谢中书书.()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3.《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 1.tuíyù 2.略 【自主学习】 1.(1)辉映(2)坠落(3)竞相(4)参与,欣赏 2.(1)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合作探究】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2.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时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自我检测】 1.(1)书信(2)都(3)消散(4)坠落 2.跳出水面山川景色 3.崇尚自然,醉心于山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竞”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水中游鱼竞相跃出水面的样子,描绘了一幅夕阳将沉、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奇丽景致,使文章鲜活动人,生动可感。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详案(最新)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详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 1、掌握略读法,快速找出故事中的人、物、事。 2、细读课文,能够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并说出“梨花”在文中的含义。 3、深化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功德”这个概念的想法。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3个问题,让学生速读课文,围绕谁是小木屋的主人写了哪些人、物和事件,说出文章构思特点所表达的效果。考察学生速读提炼文章主要内容和理解课文结构特点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1贯穿全文的文眼“梨花”,对三处描写的“梨花”段落进行朗读和研读,能说出“梨花”的不同含义,考察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课外延伸范文,强化学生的速读能力,结合课文主题,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对社会“公德”的了解,进一步深化主题,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教师美语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经了一冬的阴霾,终于迎来了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春天。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我们无边的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环节二: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问题一:什么是驿路。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段落,分别在哪里?请结合课下注释明确题意,速读课文,抓住文眼。(评价学生定向搜集信息的能力) 活动:学生速读课文,3分钟动笔画出描写梨花的段落。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问题二: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评价学生对文章中主要内容和虚实描写手法的了解)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 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活动: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同桌讨论完成。 环节三:细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梨花”含义 (一)一写梨花 活动:齐读1-3段,了解故事背景,师读4─6段学生闭目体味 问题一:月光下的梨树林,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我们为什么着急?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打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教师一连串的问题,旨在评价学生对课文故事情节进展中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学习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学习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2-P6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细胞生物依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完成一系列___________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________→组织→器官→______→个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圈 2.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_______;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______ 3._______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知识梳理】 病毒:只有依赖________才能生活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单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多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1、下列对于细胞与生物体生命活动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是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基础 B 、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是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 C 、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 D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无细胞结构的病毒 探 究 案 探究1:草履虫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吗? 探究2:每个人的个体发育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 你和你父母之间是什么细胞充当了“桥梁”? 一个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完整的新生儿的? 探究3:当手被烫到的时候完成缩手反射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

驿路梨花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出现顺序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目 的 时间 1 “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 给房顶加草, 挖排水沟向哈尼族小 姑娘学习,为 群众着想 十多年后的 某天早上 2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 来方便后来人十多年后的 某天早上及 第二天晚上 3 梨花妹妹常来照管小 茅屋向解放军和 姐姐学习,姐 姐接的班 前几年,姐姐 出嫁后 4 解放军砍树割草盖 小茅屋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路 过时 5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 习,方便过路 人小茅屋盖好后至她出嫁前 1.写出课文中的两次误会: ①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②以为哈尼小姑娘是小茅屋的主人 2.写出课文中的三处悬念: ①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②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③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3.写出课文中人物所做的五件好事: ①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②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③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④解放军叔叔割草砍树盖小屋 ⑤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4.按时间的顺序小屋的建造过程和照料过程是怎样的?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5.按课文的顺序小屋的建造过程和照料过程又是怎样的?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6.这样的写法叫做:巧设悬念,其作用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7.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顺叙); 上个月,几年前,十多年前(倒叙) 8.思考:小屋的主人是谁?为什么? 9.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是插叙。 10.本文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见闻为线索。 11.本文的明线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姐妹,这属于直接描写。暗线人物有:解放军,梨花,这属于间接描写。 12.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13.引用陆游诗做结尾有什么好处? 照应开头,呼应题目,深化主题。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暗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的大地处处开放。 ,由此联系到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见证, 人们的行动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洁白朴素的梨花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15.归纳本文的主旨:

驿路梨花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思想】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语文教学专家吕志范在《一个老教师的话》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艺术。因为,它要创造某种意境,氛围和格调——境;它要表露某种情感,情绪,情趣——情;它要传递某种意念,思想,观点,法则——意,它要培养某种应用、操作、实践能力——能;它要进行某种习惯,方法,技巧的指导——法。”的确,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应仅仅是一节课它更应该是一种高雅的艺术,《驿路梨花》处处彰显着美,眼前的梨花林美,边疆的梨花姑娘美,“乐于助人”的梨花精神更美,因此本篇文章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梨花的不同层次的美,在感受美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掌握一定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的方法,粗知故事梗概。掌握“驿路、撵、迷茫”等生字词。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 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 略读、创设情境读、交流讨论、点拨追问 【教具使用】 ppt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句初步感受梨花之美 投影:“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

——温庭筠 “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 ——雷渊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李白 交流:读完这些诗句,你觉得诗人笔下的梨花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梨花清纯、玉洁,白得无瑕,如雪一般晶莹,美而不娇,秀而不媚,倩而不俗。 设计理念: 课堂导入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恰到好处的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略读课文,感知梨花美 1、齐读课题,会写“驿”字,知道驿路的意思。 投影: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学生上黑板写“驿”这个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写,教师适时点拨“马”作为部首时最后一笔横变为提) 设计理念: 字词不但是语文基础的一部分,是学生提高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领悟中华文化一个最具体最直接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字词积累。 2、略读课文,找找在这驿路上都有哪些人,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这条驿路上“梨花”也多次出现,找找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