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TF16949程序文件30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文件

合集下载

IATF16949文件清单

IATF16949文件清单

1质量手册***/QM-2017A/0 2业务计划控制程序***/QP-01A/0 3质量损失成本控制程序***/QP-02A/0 4顾客满意度评价程序***/QP-03A/0 5内审控制程序***/QP-04A/0 6过程审核程序***/QP-05A/0 7产品审核程序***/QP-06A/0 8数据分析、内部沟通程序***/QP-07A/0 9管理评审程序***/QP-08A/0 10持续改进程序***/QP-09A/0 11纠正预防控制程序***/QP-10A/0 12设计开发与更改控制程序***/QP-11A/0 13产品安全性控制程序***/QP-12A/0 14订单评审与跟踪程序***/QP-13A/0 15生产计划与指令控制程序***/QP-14A/0 16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控制程序***/QP-15A/0 17标识和可追溯控制程序***/QP-16A/0 18检验试验控制程序***/QP-17A/0 19不合格输出控制程序***/QP-18A/0 20贮存管理程序***/QP-19A/0 21交付控制程序***/QP-20A/0 22信息沟通控制程序***/QP-21A/0 23能力意识和培训控制程序***/QP-22A/0 24员工激励程序***/QP-23A/0 25文件控制程序***/QP-24A/0 26记录控制程序***/QP-25A/0 27全面生产维护控制程序***/QP-26A/028外部供方的选择评价与开发程序***/QP-27A/0 29采购控制程序***/QP-28A/0 30外部供方业绩评价程序***/QP-29A/0 31监视测量设备管理程序***/QP-30A/0 32测量系统分析程序***/QP-31A/0 33变更控制程序***/QP-32A/0 34组织的知识控制程序***/QP-33A/0 35风险与机遇控制程序***/QP-34A/0 36不符合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QP-35A/0 37质量损失成本核算项目细则***/QT-01A/0 38特殊特性分类管理办法***/QT-02A/0 39员工行为准则***/QT-03A/0 40原材料外协件贮备定额***/QT-04A/0 41成品贮备定额***/QT-05A/0 42应急计划***/QT-06A/0 43先进先出管理办法***/QT-07A/0 44仓库管理制度***/QT-08A/0 456S管理规定***/QT-09A/0 46内审员能力规定***/QT-10A/0 47内部审核实施方案***/QT-11A/0 48返工作业指导书***/QT-12A/0 49产品审核检查项目及缺陷分级***/QT-13A/0 50产品审核作业指导书***/QT-14A/0 51过程审核作业指导书***/QT-15A/0 52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QT-16A/0 53SPC过程控制方法***/QT-17A/0 54(FMEA)作业指导书***/QT-18A/055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QT-19A/0 56设备操作规程***-GC A/0 57原材料检验标准JH-YCL-JY-01A/0 58过程检验指标准JH-GC-JY A/0 59成品检验指标准JH-CP-JY A/0 60作业指导书JH-ZDS A/0。

IATF16949-2016程序文件-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IATF16949-2016程序文件-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3.4再现性:由不同的评价人(操作员)使用同一量具,测量一个零件的一个特性时产生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5稳定性(或漂移):测量系统在某持续的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产品某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3.6偏倚: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3.7线性:在量具的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3.8盲测:在实际测量环境下,操作员在事先不知道正在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的情况下进行测试。4.职责和权限
5.5.6利用控制图判定稳定性的准则
a.标注点不能超出上下控制线;
b.连续3点不能有2点落在2σ-3σ或(-2σ)—(-3σ)区域内;
c.连续5点中不能有4点落在1σ以外的区域;
d.不能有连续7点(或更多点)落在控制中心线同一侧;
e.不能有连续7点(或更多点)持续上升或下降。
凡呈现不稳定状态(失控时)必须对量具进行校准或维修。
5.4结果分析
a.当重复性(EV)变异值大于再现性(AV)时,应考虑:
①增强量具的设计结构;
②改善量具的使用方式;
③对量具进行保养
b.当再现性(AV)变异值大于重复性(EV)时,应考虑:
①修订作业标准,加强对操作员的操作技能培训;
②是否需采用夹具协助操作,以提高操作一致性;
③量具校准后再进行R&R分析。
5.5.7将稳定性研究分析的过程填入《稳定性分析数据表》表中,以判定稳定性。
5.6偏倚分析
5.6.1独样分析
a.获取一个样本,并确定其相对于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如果没有这样的样品,则选取一个样品,但其测量值应处于预期测量范围的中间区域。可能需要建立相应于预期测量范围的低、中、高数值的三个样品,并对每个样品单独分析;
1.目的

IATF16949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含测量系统分析MSA)

IATF16949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含测量系统分析MSA)
1)参与评估、审核各部门测量仪器、试验设备购置申请;
2)参与公司所有测量仪器、试验设备的技术验收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3)参与评估、审核各部门测量仪器、试验设备的报废申请。
4.2采购物流中心负责供应商的选择、管理,售后服务合同或协议的签订;
4.3 质量管理部:
1)负责测量仪器、试验设备的验收;
2)负责测量仪器、试验设备的入库、资产登录;
4.10免校:若仅作为参考或量测结果不作为品质判断的仪器、仪表、量具可列为免校(即对产品质量无直接影响的仪器设备),使用时施以保养。
4.11 限用:对不完全符合量具本身的技术规范但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量测及监控仪器设备。如精度达不到仪器本身要求,但能满足测试要求;仪器有功能失效但其它功能能满足测试要求。
《闲置仪器、试验设备台帐》(XXXX-55-00-07)
《仪器内部调换单》(XXXX-55-00-08)
8
仪器、试验设备的校准计划
8.1计量室对检验合格的仪器、试验设备,根据实际情况按测量仪器、工作标准进行分类、编公司的财产编号(编号方法按照公司财务管理要求);登入公司《仪器、试验设备管理台帐》(XXXX-55-00-23);台账应包含以下内容:
3)对于校准周期不明确的品目,可以参考类似的仪器、试验设备的校准周期或参考制造公司的说明书;
4)校准环境与使用环境的差异对校准结果的值的适用有问题的时候;
5)由于计量体系的缺陷等原因确信对校准结果可靠性低下时;
6)保险丝,电池等更换时要破坏封印纸时,必须再入库到计量室后更换保险丝,电池等,再进行封印。
2)所购测量仪器、试验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包括测量仪器、试验设备适用的科研范围,所选品牌、档次、规格、价格及技术指标的合理性;

IATF16949程序文件---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IATF16949程序文件---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1 目的对用于确保和证明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控制,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确保产品符合要求及证明服务符合要求的监视和测量的设备、方法、软件等的控制。

3 职责3.1质量部门门负责对监视、测量设备的校准或委外校准;负责对监视和测量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负责编制《内部校准规程》。

3.2采购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采购。

3.3 各使用人员正确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并负责日常保养工作。

4 程序4.1监视、测量设备的采购、验收及领用4.1.1 使用部门根据需要提出采购申请,交总经理批准后由采购部实施采购。

4.1.2 质量部门对购回的监视、测量设备进行验收(自校或送外校准),合格即由质量部门编号,贴合格证标识,记入“监视和测量设备一览表”,同时填写自校“校检记录表”,再由采购部到库房办理入库手续;不合格即由采购部办理退货手续。

4.1.3对于没有国家标准的监视、测量设备,应记录用于校准的依据。

4.2监视、测量设备的校准和发放。

4.2.1质量部门编制年度监视、测量设备“校准周期计划”,交总经理批准,质量部门按计划送国家法定计量部门校准或自校。

4.2.2质量部门按送检计划对校准合格的监视、测量设备贴“合格标识”,标明有效期,并分发各部门;对部分功能或量程校准合格的,贴“限用标识”,标明限用的范围;对不合格监视、测量设备贴“停用标识”,若有报废,将结果记入“监视和测量设备一览表”。

4.2.3监视、测量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失准,应将其送质量部门自校或送外校准和维修,质量部门对监视、测量设备失准前的测量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价。

对校准后的监视、测量设备执行4.2.2条款。

4.2.4对不便粘贴标签的监视、测量设备,可将标签贴在包装盒上,或由使用者妥善保管。

4.2.5 对需进行内校的监视、测量设备,质量部门应编制《内部校准规程》,规定校准的方法、使用设备、验收标准及校准周期等内容,经质量部门负责人批准,由质量部门实施并填写内校“校检记录表”。

IATF16949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含表格)

IATF16949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含表格)

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1.目0的:确保公司的监视和测量设备(亦称检测设备)符合产品所需之测量能力,以展示监视和测量设备及产品均符合公司和客户规定要求。

2.0范围:凡本公司所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监视和测量设备(亦称检测设备)及测试软件均适用。

3.0术语和定义:3.1检定:依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确定并证实检测设备是否完全满足规定要求而做的全部工作。

3.2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检测设备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标准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计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3.3测量设备:为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3.4监视设备:是指用于监视生产或服务过程的工作状态的设备,是生产设备的组成部分,如装配在生产设备上的温度、压力、比重等计量设施等,它侧重于定性测量实验,在公司内部多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监控。

3.5计量确认: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要的一组操作。

注:1.通常包括:校准或检定、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3.预期使用要求包括:量程、分辨率和最大允许误差。

4.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且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4.0职责和权限:4.1归口管理部门:4.1.1品质管理中心:1) 负责贯彻执行国际、国家和地方的计量法律、法规及有关方针、政策。

2) 负责建立量值传递系统,进行量值传递工作。

3) 负责检定检验、测量和检定/校准与管理。

4) 负责对失效计量器具已检验和试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定,必要时对产品进行追溯、验证。

5) 负责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4.2相关责任部门:4.2.1采购供应处:1)负责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采购。

4.2.2使用部门:1)负责确定其相关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选型及技术要求。

IATF16949要求的过程、文件、记录汇总

IATF16949要求的过程、文件、记录汇总

IATF16949:2022 标准要求建立的过程、文件(wénjiàn)和记录清单序号1 2 3 4 5 6 7 8 9101112标准条款号4.34.3.14.4.1.24.4.25.2.25.3.16.1.2.16.1.2.26.1.2.36.2.17.1.5.17.1.5.1.1条款内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应作为形成文件的信息加以保持删减应以形成文件的信息组织应有形成文件的过程,用于与产品安全有关的产品和创造过程管理在必要的程度上,组织应:a)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以支持过程运行;b)保留确认其过程按策划进行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质量方针应:a)作为形成文件的信息,可获得并保持;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人员,赋予其职责和权限,以确保顾客要求得到满足。

这些指定应形成文件……组织应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风险分析结果的证据。

d)所采取措施的形成文件的信息;g)对应急计划形成文件,并保留描述修订以及更改授权人员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组织应保留有关质量目标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组织应保留作为监视和测量资源适合其用途的证据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替代方法的顾客接受记录应与替代测量系统分析的结果一起保留形成文件的过程√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文件)√√√√√√√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记录)√√√√√√备注13 序号14151617 7.1.5.2标准条款号7.1.5.2.17.27.2.17.2.3a)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者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者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或者) 检定(验证),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保留作为校准或者检定(验证)依据的形成文件的信息;条款内容组织应有一个形成文件的过程,用于管理校准/验证记录。

用以提供符合内部要求、法律法规要求及顾客规定要求证明的所有量具、测量和试验设备(包括员工所有的测量设备、顾客拥有的设备或者现场供应商拥有的设备),其校准/验证活动的记录应予以保留。

d)当在计划验证或者校准期间,或者在其使用期间,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被查出偏离校准或者存在缺陷时,应保留这些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先前测量结果有效性方面的形成文件的信息,包括校准报告上显示的相关标准的最后一次校准日期和下一次校准到期日。

ISOIATF16949测量系统分析管理程序

ISOIATF16949测量系统分析管理程序

确认此系统是否能满足过程使用需求,更好地分析变差的来源,从而确定新购或经维护校验合格的量检具重新投入使用时是否也能提供正确的分析评价,评估其适用性确保产品质量及有害物质管控要求2、适用范围Scope所有在用测量设备,特别是控制计划规定使用的测量设备,需对其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可采用下列分析方法,包括:R&R分析,稳定性、偏倚和线性、小样法、Kappa等分析3、职责Responsibility3.1计量员、检验员:负责定期对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再现性、偏倚、稳定性及线性等进行研究,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2计量员:负责对该测量分析系统所收集的数据及分析统计结果进行评估,当量检器具分析结果超过允许条件时,须通知相关部门4、定义Definition4.1量器具: 指生产中所使用的用来获得或验证产品特有特性结果的设备4.2测量系统: 指由人员、量器具、操作程序及其他设备或软体所构成的系统4.3量器具再现性: 指由不同操作人员使用相同的量器具测量相同产品的同一特性时,其操作者之间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4.4量器具重复性: 指由同一个操作人员用同一种量器具经多次测量同一个零件, 其测量特性值的再现能力,即测量值间的变差4.5 稳定性:同一量器具在不同时间内,测量同一零件的相同特性所得测量值间的总变差4.6 偏倚: 指由同一操作人员使用相同量器具,测量同一零件的相同特性多次所得平均值与精密仪器量器具或更高一级的实验室测量同一零件的相同特性所得的真实值或基准值之间的偏差值4.7线性:指在量器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5、程序内容Procedure Process5.1由计量员确定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5.1.1新购买的测量设备,当种类、规格发生变化时5.1.2在控制计划的生产流程中规定或在批量生产前的试生产阶段所使用的测量设备;当测量系统发生更改时,包括:人员不符合目前岗位要求时,量器具的规格、种类发生变化,产品规格公差范围缩小、精度提高或因其变化导致测量量器具或方法改变时,测量方法改变时,对测量结果有较大影响的环境及有害物质管控发生变化时等5.1.3 必要时,经相关部门批准,测量分析人员可根据测量设备的使用频率及设备的精确度来确定测量系统分析的频率5.1.4 对以上情况,由计量员制定相应的MSA分析计划,并确定MSA分析划与报表;当出现不合格时,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验证5.2测量系统重复性与再现性分析方法5.2.1 从过程中随机抽取被测定的材料或产品(零件),该材料或产品(零件)必须覆盖整个工艺流程,使研究对象包括生产过程中产品变差的全部范围5.2.2 选择2-3位操作人员,10个样件,并对这些样件进行编号;在操作人员不知道样件编号的情况下,使用校验合格的量器具,分别对10个样件进行测量,并反复测量10个各2-3次,测量分析人员将操作人员的数据进行记录,以研究其重复性及再现性(操作人员可不了解一般的操作程序, 特别是不应知道样件编号,以避免可能的偏倚;但测量分析人员需很熟悉整个操作程序,以便于研究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5.2.3 所使用量器具的精确度(最小刻度)应能读到1/5-1/10的过程变差或规格公差的较小者;例如: 过程中所需量器具读数的精确度是0.01mm, 则测量量器具应选择精确度为0.005-0.001mm, 以避免量具的鉴别能力不足5.2.4 测试完成后,测量分析人员将量具的重复性及再现性数据进行计算,公式及内容见[量器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然后再根据该数据表填写[量器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最后对该量器具进行分析评价5.2.5结果分析5.2.5.1 R&R可接受准则如下---R&R%≤10%时,测量系统可接受---10%〈 R&R%≤30%时,测量系统可接受或不接受, 取决于该测量系统的重要性, 修理所需要的费用等因素;但对于重要特性,则不可接受---R&R%>30%或对于重要特性R&R%>10%时,测量系统不可接受;需要对测量系统进行改进,必要时更换量器具或对量器具重新进行调整, 并对以前所测量的库存产品再抽查检验, 如发现库存品已超出规格,应及时处理;对已发运给顾客的产品应立即通知顾客, 共同协调解决的办法5.2.5.2对不可接受的测量系统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当重复性(EV)变差值大于再现性(AV)时,则应该:a、量器具重新设计来提高准确度b、量器具需要进行维护c、量具的夹具或样件定位的方式需要改进d、存在着过大的样件内变差---当再现性(AV)变差值大于重复性(EV)时,则应该:a、对评价人员进行更好的培训,使其正确使用量器具和读数b、需要采用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5.3稳定性分析可从生产线中取一个落在中心值区域的样件, 作为标准值, 且应针对待测试的高中低端各取得样本或标准件, 并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分别绘制管理图,可只做中间值的控制图5.3.2 定时对样本或标准件测量3~5次,取一个样品,注意:决定样本量及频度的考虑因素应包括重新校正或修理次数、使用频度与操作环境等5.3.3 将测量值记录在X-R 图上5.3.4 计算控制界限,并对失控或不稳定作评估5.3.5 计算标准差, 并与过程标准差相比较, 以评估测量系统的稳定性;不能发生此项的标准大于过程标准差的现象,如果此现象发生,表示测量的变差大于过程的变差,此测量设备是不可接受的5.3.6稳定性的判定:稳定性判定的一般方式和控制图的判定方式是一致的a、不能有超出控制界限的点b、不能有连续三点中有二点在C区或C区以外的位置c、不能有连续五点中有四点在B区或B区以外的位置d、不能有连续八点在控制图的同一侧e、不能有连续七点持续上升或下降的情形;如果有以上的情形,表示测量设备已不稳定,必须做维修或调整,维修或调整完后须再做校正以及稳定性的分析5.4偏倚性的分析5.4.1独立样本法5.4.1.1选取一个样品,并建立可追溯标准的真实值或参考值, 若无样本则可从生产线中取一个落在中心值域的零件,作为标准值,且应针对待测试的高中低端各取得样本或标准件, 并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分别测量10次,计算其平均值,将其当成“参考值”5.4.1.2 由一位操作者以常规的方式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测量10次,并计算出平均值, 此值为“观测平均值”5.4.1.3 计算偏倚性偏倚 = 观测平均值–参考值过程变差 = 6σ极差%偏倚 = 偏倚/过程变差5.4.2 图表法: 用以评估稳定性的X-R图可以用来评估偏差5.4.2.1选取一个样品,并建立可追溯标准的真实值或参考值, 若无样本则可从生产线中取一个落在中心值域的样件, 作为标准值,且应针对待测试的高中低端各取得样本或标准件, 并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分别测量10次,计算其平均值,将其当成“参考值”5.4.2.2 由控制图中计算出X5.4.2.3 计算偏倚偏倚 = X-参考值%偏倚 = 偏倚/过程变差5.4.2 判定: 针对偏差的部分,判定的准则为重要特性,其偏差%必须≤10%一般特性,其偏差%必须≤30%其偏差%大于30%或对于重要特性偏差%大于10%的,则该测量系统不适用5.4.4或如果0落在围绕偏倚值1- a 置信区间以内,偏倚在a 水平是可接受的5.5线性分析5.5.1独立取样法5.5.1.1针对产品所须使用的范围,利用标准件或产品样本(一般区分为五个等分,其范围须包括产品的规格公差的范围)来做测量仪器的线性分析,如果是采用标准件须有其正确值,如果是使用产品样本时,则这些产品样本须先经精密测量十次以上,再予以平均,以此作为“真值”或“参考值”5.5.1.2由一位操作人员以常规方式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测量12次,并计算出平均值, 该平均值为 “观测平均值”5.5.1.3计算误差偏倚 = 观测平均值 – 参考值过程变差 = 6σ5.5.1.4绘图X 轴 = 参考值Y 轴 = 偏倚其方程式为: y=a+bx再分別计算其:截距,斜率,拟合度,线性,线性%等斜率 = b =n x x ny x xy 22)()(∑∑∑∑∑--截距 = a = ∑∑⨯-)(n x b n y拟合度 =⎥⎥⎦⎤⎢⎢⎣⎡-⨯⎥⎥⎦⎤⎢⎢⎣⎡-⎥⎥⎦⎤⎢⎢⎣⎡-=∑∑∑∑∑∑∑n y y n x x n y x xy R 222222)()(线性 = ∣斜率∣ * 过程变差%线性 = 100%{线性/过程变差}5.5.1.5判定线性度%>10%或针对重要特性其线性度%>5%的判为不合格,此项测量设备不适用或“偏倚=0”线完全包含在拟合线置信带以内,则线性可接受5.6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 kappa分析5.6.1 当<<控制计划>>中所涉及有计数型测量系统时, 本公司将使用Kappa分析模式对计数型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研究。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IATF16949)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IATF16949)

修改记录1.目的评价测量系统的适用性,保证满足产品特性的测量需求。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控制计划中所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3.术语MSA: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偏倚(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如:计量实验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重复性: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线性: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职责质量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的制定,负责数据收集后之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结果评价和审查;负责测量系统分析所需涉及到的产品测量工作和数据的收集。

5 流程图6 内容6.1.1测量系统分析的范围凡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或顾客要求的测量设备均需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6.1.2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a)试生产阶段;b)新购和更新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时;c)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位置移动,并经重新校准时;d)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经周期检定不合格,通过修理并经重新校准合格时。

6.1.3 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接受公司内部或外部的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课程之培训与训练,方可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工作。

6.2.1 由质量部根据测量设备的使用频率和其精度来确定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频率。

6.2.2 操作工和质检员使用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和其它相关量具,一般每年进行一次测量系统分析。

6.3.1质量部根据控制计划或顾客要求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确定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内容、预计完成时间、负责部门/人员、分析频率、进度要求等。

(完整word版)5.IATF16949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

(完整word版)5.IATF16949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

1.0目的
通过对监视和测量装置加强控制,使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处于受控状态,保证设备的测量能力满足要求及测量数据准确。

2.0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产品形成过程中所有监视和测量装置。

3.0 职责
3。

1质管部负责本公司所有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和管理,并指导正确使用。

3。

2使用者负责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
3.3研发中心负责自制检测装置设计.
3。

4供应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采购.
4。

0 术语
4。

1测量设备:为实现测量过程所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4。

2测量过程: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5。

0 工作程序
6.0过程绩效指标及计算方法
计量器具定期检定率 = 已定期检定计量器具数量/应检定计量器具总数量×100% 7.0相关文件
试验设备操作规程
记录控制程序
8.0质量记录
测量设备采购申请表
计量器具台账
监视和测量装置验收表
周检计划
量具报废单。

IATF16949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IATF16949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IATF16949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一、目的确定影响测量系统变差的主导因素,爲改进测量系统提供依据。

二、范围有关测量系统分析均适用之。

三、权责3.1资料收集:量具使用人。

3.2分析:品保部四、定义4.1重复性:一个评价者使用一件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的某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下的变异。

4.2再现性:不同评价者使用相同的量具,测量一个零件的一个特性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异。

4.3GRR: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联合估计值。

五、作业内容:5.1设备GRR分析时机及分析报告归档单位。

5.1.1新制品开发时:5.1.1.1分析物件:依「管制计划表」或检查法所规定之量规仪器,实施GRR 分析。

5.1.1.2分析时期:量産前实施。

5.1.2新産品制程能力不足时:由工程部将分析报告与制程能力纠正计划书合并归档。

5.1.3当客户要求时或每年由品保课选择客户管制特性量测用量具,安排于校正后执行。

5.1.4计划排定记录「GRR分析计划表」中。

5.2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5.2.1研究要使用的方法:例如:通过利用工程决策,直观观察或量具。

5.2.2评价人的选择应从日常操作该量具的人中挑选,而且要求仔细认真。

5.2.3量具的分辨力应爲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

例如特性的变差爲0.001,量具应能读取0.0001的变化。

5.2.4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整个工作范围。

必须对每批産品编号以便于识别。

5.2.5样品数量及重复读数次数应预先确定。

5.2.6按照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征尺寸。

5.2.7爲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导结果的可能性,应采取以下步骤:5.7.2.1测量应按照随机顺序,确保整个産品的编号清楚,以避免可能的偏差,但是进行研究的人应知道正在检查哪批産品,并相应记下资料。

5.7.2.2在测量读数中,读数应取至最小刻度的一半。

5.7.2.3每一位评价人应采用相同方法来获得读数。

5.3计量值5.3.1量测设备GRR分析参考「量测系统分析参考手册」做成,「量具重复性及再现性数据表」及「量具重复性及再现性报告表」进行研究分析及判定,研究方式计算方法及判定标准参考量具GRR分析说明。

IATF16949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含表格)

IATF16949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含表格)

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IATF16949:2016)1、范围1.1 为确保监视和测量设备符合规定的准确度并处于受控状态,特制定本程序。

1.2 本程序规定了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有效控制,周期检定、校准和保养的管理方法及职责。

1.3 本程序适用于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2、术语本程序引用IATF16949:2016标准中的有关定义。

3.职责3.1 质管科为本程序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周期检定、校准及有效控制。

3.2 各使用部门应正确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并对其进行维护。

3.3 工作流程4、程序内容4.1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范围及配备4.1.1 监视和测量设备是指监视和测量过程参数、产品特性的生产配用仪表、检测设备和计量器具。

4.1.2 按工艺要求配备监测设备以满足准确度或精度要求,需要使用部门填写“采购申请单”,由质管科长审核并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4.1.3 新购进的监测设备,使用前必须进行检定或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

4.2 监测设备的管理4.2.1 质管科应对监测设备实行A、B、C分级管理,实行关键、重要、一般等级,在台帐中体现。

4.2.2 监测设备经检定合格,应予以合格标识、编号,并填写“计量器具和测量设备台帐”。

4.2.3 监测设备的使用部门或个人应对该器具进行保养和维护。

4.2.4 当顾客要求时,应向顾客提供监测设备的技术资料以证实检测器具的适宜性。

4.3 监测设备的周期检定4.3.1 根据监测设备重要度及使用频次,确定每一检测器具的检定周期,在台帐中体现。

4.3.质管科在每年12月份编制“在用计量器具和测量设备周期检定计划表”并按计划日程实施。

4.3.3 凡经检定的监测设备必须有表示校准状态的标识(其中A、B级必须有标识,C级可以不贴),其中绿色为合格,红色为禁用。

4.3.4 凡监测设备委外检定的,其检定单位应是计量行政部门授权的,可对社会开展量值传递的检定部门。

4.3.5 各使用单位按规定做好监测设备的送检工作。

IATF16949程序文件30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文件

IATF16949程序文件30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文件

测量系统分析1. 目的分析每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得出的结果中出现的变差,掌握测量过程与测量系统的变差,了解其变差的原因,以便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改进。

2. 适用围适用于《控制计划》中提与的测量系统分析与对生产线上易变动的测量系统进行复查以与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量具测量系统分析的管理。

3.术语和定义3.1 测量:对某具体事物赋予数字(或数值),以表示它们对于特定特性之间的关系。

3.2 测量系统:是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与假设的集合;也就是说,用来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3 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操作员)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个特性时,获得的测量结果的变差。

3.4 再现性:由不同的评价人(操作员)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个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5 稳定性(或飘移):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测量同一个基准或产品某一特性时,获得的测值总变差。

3.6 偏倚(准确度):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的差值。

3.7 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围,偏倚值的差值。

3.8 盲测:在实际测量环境下,操作员在事先不知道正在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测试。

4.职责4.1 多方论证小组在《样件控制计划》中确定测量系统分析的项目与方法。

4.2质量部负责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测量系统分析工作的实施,并出具《MSA分析报告》。

4.3测量系统的使用部门配合质量保证部进行收集数据工作。

5. 工作程序5.1 确定测量系统分析的项目5.1.1 质量部根据《控制计划》和日常生产中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编制《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计划表》。

5.1.2 在《测量系统分析计划》中应规定测量系统需评定的项目、评定时间、地点、检测人等。

5.1.3对于同种类量具检验同种类产品,分析GRR时可采用最小公差的项目做测量系统分析。

IATF16949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含表格)

IATF16949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含表格)

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1.目0的:确保公司的监视和测量设备(亦称检测设备)符合产品所需之测量能力,以展示监视和测量设备及产品均符合公司和客户规定要求。

2.0范围:凡本公司所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监视和测量设备(亦称检测设备)及测试软件均适用。

3.0术语和定义:3.1检定:依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确定并证实检测设备是否完全满足规定要求而做的全部工作。

3.2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检测设备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标准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计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3.3测量设备:为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3.4监视设备:是指用于监视生产或服务过程的工作状态的设备,是生产设备的组成部分,如装配在生产设备上的温度、压力、比重等计量设施等,它侧重于定性测量实验,在公司内部多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监控。

3.5计量确认: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要的一组操作。

注:1.通常包括:校准或检定、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3.预期使用要求包括:量程、分辨率和最大允许误差。

4.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且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4.0职责和权限:4.1归口管理部门:4.1.1品质管理中心:1) 负责贯彻执行国际、国家和地方的计量法律、法规及有关方针、政策。

2) 负责建立量值传递系统,进行量值传递工作。

3) 负责检定检验、测量和检定/校准与管理。

4) 负责对失效计量器具已检验和试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定,必要时对产品进行追溯、验证。

5) 负责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4.2相关责任部门:4.2.1采购供应处:1)负责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采购。

4.2.2使用部门:1)负责确定其相关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选型及技术要求。

IATF16949程序文件---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IATF16949程序文件---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1 目的对产品实现的必须的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以确保满足顾客的要求;对产品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

2 范围适用于对产品实现过程持续满足其预定目的的能力进行确认;对生产所用原材料、生产的半成品和成品进行监视和测量。

3 职责3.1 质量部门负责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3.2质量部门负责对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

4 程序4.1过程的监视和测量4.1.1 质量部门负责识别需要进行监视和测量的实现过程,它包括产品实现过程,也包括公司根据产品特点策划的各过程和子过程,特别是生产和服务运作的全过程。

4.1.2过程持续满足预定目的的能力,是指过程实现产品并使其满足要求的本领。

4.1.3与质量有关的各过程应根据组织总目标进行分解,转化为本过程具体的质量目标,如各车间的一次交验合格率、质量部门的文件更改完整率、销售部的物资到货合格率、销售部的合同履行率及顾客满意度等。

为保证目标的顺利完成,需进行相应的监视和测量;4.2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4.2.1技术质量部门负责编制各类检验规程,明确检测点、检测频率、抽样方案、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判别依据、使用的检测设备等,质量部门负责按检验规程进行检验,并对检验人员进行授权。

4.2.2进货验证4.2.2.1对购进物资,采购部核对供方送货单,确认物料品名、规格、数量等无误、包装无损后,采购部填写“原材料检查报告单”内“供方名称”、“产品名称”、“数量”、等栏目后,交质量部门。

4.2.2.2检验员接采购部“原材料检查报告单”,按对应的检验要求进行检验,并填写“原材料检验报告单”中的检验项目及结论栏目。

a)若“原材料检验报告单”的结论为:合格,由检验员贴合格标识,同时检验员在“原材料检查报告单”上签字,交采购部/库房办理入库手续。

b) 若“原材料检验报告单”的结论为:不合格,由检验员作不合格标识,并将“原材料检验报告单”交质量部,按《不合格平控制程序》执行。

4.2.2.3 紧急放行:本公司不允许紧急放行。

IATF16949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IATF16949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0目的通过职责划分、明确工作程序及要求,确保公司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编写、修改、发行、废除和管制等得到有效控制。

2.0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文件的控制。

3.0职责3.1 文件编制(修订)、审核、批准权限收回、销毁及管制,负责检查监督各部门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实施情况。

其它管理性文件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归口管理。

3.3 公司总经理负责制订颁布公司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批准《质量手册》和二阶文件的发布。

3.4 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内使用的各种三阶文件的批准发布。

3.5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现有文件进行评审。

3.6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编制、修改、并审核《质量手册》和二阶文件。

3.7 各部门经理负责本部门内的文件、作业标准和方法的审核。

3.8 ISO办负责技术性文件的归口管理,负责检查监督各部门技术性文件的管理实施情况,适时安排文件修改的评审。

3.9 各部门负责建立本部门使用的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清单,并进行管制。

4.0定义4.1 技术性文件:特指顾客工程标准/规范及其更改、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技术标准、图纸更改、工艺更改、工装模具图纸等。

4.2 管理体系文件:除技术性文件以外的与管理有关的体系文件,如各种工作程序、工作规范等。

4.3 系统文件:《质量手册》将管理体系中各作业要项以书面文件形式作系统的规定。

4.4 程序文件:将管理体系中各管理程序以书面形式叙述的文件。

4.5 指导文件:管理体系中各作业标准、方法、规范、图纸、说明其作业方法的文件。

4.6 表单记录:将程序文件或工作作业标准所规定的执行事项,以数字、文字、图表或其它可明确表达内容的文件呈现执行的结果。

凡具有下列条件者称为正式表单:a. 使用期及保存期超过三个月以上;b. 正式附属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标准内并赋予编号列管。

4.7 外来文件 :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客户提供之文件数据等非本公司内部所发行的文件数据均属之。

IATF16949文件控制程序

IATF16949文件控制程序

IATF16949文件控制程序一、目的本文件控制程序旨在确保与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以保证在组织内使用的文件均为有效、适用的版本,且文件的产生、分发、使用、更改、回收和销毁等活动均符合标准要求,从而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与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文件,包括但不限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规范、标准、图纸、外来文件等。

三、职责1、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修订和维护本文件控制程序,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使用、保管和归档等工作。

3、文控中心负责文件的登记、编号、发放、回收、销毁等管理工作,并建立文件总清单和文件发放/回收记录。

四、文件的分类1、质量手册: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描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过程、程序和相互关系。

2、程序文件: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具体描述,规定了各项活动的目的、范围、职责、流程和相关文件。

3、作业指导书:是对具体操作过程的详细说明,包括操作规程、检验标准、工艺文件等。

4、规范、标准:是指国家、行业或企业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要求。

5、图纸:包括产品图纸、工装图纸等。

6、外来文件:包括顾客提供的文件、法律法规、标准等。

五、文件的编号1、质量手册的编号为:QMXXXX,其中“QM”表示质量手册,“XXXX”为年号。

2、程序文件的编号为:QPXXXXXX,其中“QP”表示程序文件,“XX”为部门代码,“XXXX”为年号。

3、作业指导书的编号为:WIXXXXX,其中“WI”表示作业指导书,“XX”为部门代码,“XXX”为流水号。

4、规范、标准的编号按照原文件的编号执行。

5、图纸的编号按照企业的图纸编号规则执行。

6、外来文件的编号为:WLXXXX,其中“WL”表示外来文件,“XXXX”为流水号。

六、文件的编写、审核和批准1、质量手册由质量管理部门组织编写,管理者代表审核,最高管理者批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系统分析采用其它方式进行评价。

测量是否可重复? 是否计量型测量仪器? 计数型量具研究(小样法)测量是否随机赋值?是否计量型测量仪器?适用的分析时间 供测试 用零件是否超过300件 计数型量具研究(大样法)图表分析 均值和极差或方差分析法极差法否 否 否 否否 是是是长期短期 是1. 目的分析每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得出的结果中出现的变差,掌握测量过程及测量系统的变差,了解其变差的原因,以便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改进。

2. 适用围适用于《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分析及对生产线上易变动的测量系统进行复查以及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量具测量系统分析的管理。

3. 术语和定义3.1 测量:对某具体事物赋予数字(或数值),以表示它们对于特定特性之间的关系。

3.2 测量系统:是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也就是说,用来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3 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操作员)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个特性时,获得的测量结果的变差。

3.4 再现性:由不同的评价人(操作员)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个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5 稳定性(或飘移):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测量同一个基准或产品某一特性时,获得的测值总变差。

3.6 偏倚(准确度):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的差值。

3.7 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围,偏倚值的差值。

3.8 盲测:在实际测量环境下,操作员在事先不知道正在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测试。

4.职责4.1 多方论证小组在《样件控制计划》中确定测量系统分析的项目及方法。

4.2质量部负责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测量系统分析工作的实施,并出具《MSA分析报告》。

4.3测量系统的使用部门配合质量保证部进行收集数据工作。

5. 工作程序5.1 确定测量系统分析的项目5.1.1 质量部根据《控制计划》和日常生产中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编制《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计划表》。

5.1.2 在《测量系统分析计划》中应规定测量系统需评定的项目、评定时间、地点、检测人等。

5.1.3对于同种类量具检验同种类产品,分析GRR时可采用最小公差的项目做测量系统分析。

5.1.4 测量系统分析的重点是特殊特性涉及的测量系统。

5.1.5测量系统分析方法目前有6种,其中计量型有5种: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偏倚性和线性。

计数型一种“小样法”。

5.2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5.2.1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试生产计划由质量部制定和组织实施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批量生产时,测量系统分析的频次一般为一年一次。

5.2.2 质量部负责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组织各生产车间和相关部门配合实施。

5.2.2.1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公司部或外部的相关测量系统分析的统一培训/训练,并经考试合格或获得相关证书方可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工作。

5.3 测量和收集数据的方法5.3.1 开始工作之前筛选经常进行测量的人员作为测量员。

5.3.2 测量员应在开始之前讨论测量方法,包括样件抽取、量具操作方法并统一认识。

5.3.3 测量应尽可能在与生产中测量时相同的环境中进行。

5.3.4 测量前应对选定样件加以编号。

编号不得让测量人员看见,以免影响结果的公正性(盲测)。

5.2.5 让测量人员分别盲测被测试的样件并记录测量值。

5.3 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GRR)5.3.1确定研究对象、工序、量具、产品和质量特殊性采用下列方法进行分析,但对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前,必须对被分析的量具进行零件的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分析,同时分析结果必须受控方可进行重复性、再现性的分析工作,否则测量系统不能检查出零件的变差,且不能用于过程控制中。

5.3.2若有一半以上或更多的平均值落在控制限之外,则该测量系统足以检查出零件间变变差的。

若有一半以下的平均值落在控制限之外,则该测量系统不中以检查出零件间变差,并且不能用于过程控制,也不能用于测量系统的再现性和重复性分析工作。

5.3.3 均值极差法(X~R)5.3.3.1 选择3个操作员抽取10个样品进行盲测,每个操作员对同一样品的同一特性重复测量3次;5.3.3.2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上;5.3.3.3 负责组织此项研究的人员,依据数据表和质量特性规格,按标准规定的格式出具《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5.3.5.4 结果分析A.当重复性(EV)变异值大于再现性(AV)时,可采用下列措施:①增强量具的设计结构。

②改善量具的使用方式。

③对量具进行保养。

B.当再现性(AV)变异值大于重复性(EV)时应考虑:①修订作业标准,加强对操作员的操作技能培训。

②是否需采用夹具协助操作,以提高操作的一致性。

③量具校准后再进行GRR分析。

5.3.3.5 GRR接收准则A.G RR<10%可接受。

B.10%≤G RR≤30%,依据量具的重要性、成本及维修费用,决定是否接受。

C.G RR>30%不能接受,必须改进。

5.3.4 极差(R)法5.3.4.1 选取三位评价人和10个产品,每个评价人对每个产品盲测一次,将测结果记入《量具分析(极差法)》表格中。

5.3.4.2 用表中的公式计算%GRR(当过程变差不能求得时,公式中过程变差可用规格公差代替)。

5.3.4.3 GRR接收准则:A.GRR<10%可接受。

B.10%≤GRR≤30%,依据量具的重要性、成本及维修费用,决定是否接受。

C.GRR>30%不能接受,必须改进。

5.4 稳定性研究5.4.1 选取一个样品,并确定其相对于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

如果没有这样的样品,则从产品中选取一个样品,其测量值应处于预期测量围的中间区域,将其作为标准样品。

可能需要准备对应于预期测量围的低、中、高数值的三个样品,对每个样品单独测量并绘控制图。

但一般只需做中间值一个就可以了。

5.4.2 定期(天、周)测量基准样品3-5次,决定样本容量和频率时考虑的因素有:校准周期、使用频率、修理次数和使用环境等。

5.4.3 将测量值描绘在X~R、X~S控制图上。

5.4.4 计算控制界限,并对不稳定或失控做出判断。

5.4.5 计算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并将其与过程(工序)的标准偏差比较,以确定测量系统的稳定性是否适宜。

5.4.6 利用控制图判定稳定性的准则:A.点子不能超出上、下控制线。

B.连续3点不能有2点落在2δ—3δ或(-2δ)—(-3δ)区域。

C.连续5点中不能有4点落在1δ—2δ或(-1δ)—(-2δ)以外区域。

D.不能有连续7点(或更多点)落在控制中心线的同一侧。

E.不能有连续7点(或更多点)持续上升或下降。

凡呈现不稳定状态(失控)时,必须对量具进行校准或维修。

量具维修后应重新和稳定性分析。

5.5 偏倚分析5.5.1 独立样本法A.获取一个样本并确定其相对于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

如果没有这样的样品,则选取一个样品,但其测量值应处于预期测量围的中间区域。

可能需要建立相应于预期测量围的低、中、高数值的三个样品,并对每个样品用更精密的量具测量10次计算其平均值,此值即为“基准值”。

B.由一位操作员(评价人)以常规的方式对每个样品测量10次,并计算10次的平均值,此值即为“观测平均值”。

C.计算偏倚偏倚=观察平均值-基准值过程变差=6δ偏倚偏倚%= ×100%过程变差过程变差无法求得时,可用规格公差代替,这样“偏倚%”的计算公式中分母使用“规格公差”代替。

5.5.2 偏倚接受准则:A.对测量重要特性的系统偏倚%≤10%时接受。

B.对测量一般特性的系统偏倚%≤30%时接受。

C.偏倚%>30%时拒绝接受。

5.6 线性分析5.6.1 选5个产品,它们的测量值应覆盖规格公差带。

5.6.2 用全尺寸检验设备(精密量具)测量每个产品以确定它们各自的“基准值”并验证其尺寸覆盖了公差带。

5.6.3 由被分析量具的操作员(评价人)盲测每个产品各10次(或更多次)计算测量平均值,即为每个零件的“观察平均值”。

5.6.4 计算偏倚平均值偏倚平均值=观察平均值-基准值5.6.5 绘图采用下列公式计算有关参数,然后绘图。

Y=b+aXY=偏倚 b=截距 a=斜率线性=│斜率│×过程变差线性%=(线性/过程变差) ×100%5.6.6 线性接受准则A.对测量重要特性的系统,线性%≤5%时接受。

B.对测量一般特性的系统,线性%≤10%时接受。

C.线性%>10%时不予接受。

本公司为分析更准确也采用标准量块作线性分析。

5.7 计数型量具小样法分析通过选取50个零件,经三位评价人3次测量评价做出接收或拒收的判定。

5.7.1 取样:选取50个零件,然后由三位评价人以一种能防止主评价人偏倚的方式(一般采用盲测法)三次测量所零件,一些零件会稍许低于或高于规限值。

5.7.2 判定:如果所有的测量结果(每零件共9次测量)一致则接受该量具,否则应改时进或重新评价该量具,如果不能改进的量具,则不能接受,并应找到接受的替代测量系统。

6. 相关文件目录6.1《控制计划》6.2《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7. 相关记录及保存期7.1 《MSA分析报告》保存期三年7.2 《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保存期三年7.3 《计数型分析报告》保存期三年7.4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保存期三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