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诗言志:
这一命题关涉到诗的文学本质。《诗经》因有功利和非功利的两种文学创作意图,产生之初就具有言志和抒情的两种本质。春秋时人们只是把诗经作为一种政治和语言交际的工具,重视诗经的实用功能和礼乐价值。孔子、孟子、荀子变用诗人之志为作诗人之志,发掘了志中含有情的本质属性。但是儒家重视诗的伦理色彩甚于情感色彩。到了屈原的个人创作才凸显出“发愤以抒情”的文学写作,才激发出了十个批评正视情感的新理路。
2、兴观群怨:
是论语·阳货中提出繁荣关于文学功用的说法兴,指诗歌有感染人的作用,激发人的思想,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够让人从中激发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是诗歌可以作为思想对话的平台、交流感情的媒介;怨是指文学作品有疏泄情绪、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功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于后世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3、以意逆志: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谓“以意逆志”赵岐朱熹等人认为“以己意逆诗人之志”,清吴淇认为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朱自清朱东润等人认为以己意己志推作诗之志。这几种解释都带有合理性。读者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去理解诗,不可能完全和作者一致。这要去我妈解读作品时应该尊重作者和历史及传统,即使需要借题发挥,也应该是在尽量可能理解文本原意的基础之上
4、言不尽意:
这是古代哲学家与文论家对言意关系即(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意义)关系的看法。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强调文学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吧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庄子以为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外物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味,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魏晋之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之中,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5、虚静说极其发展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创作构思的理论,出自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又借孔子问道于老聃的寓言指出,要想体验到最高的道,获得最大的美需要斋戒静处,虚心静气,疏通内心,洗涤精神,摒弃智慧,才能与道合一,体验到大道之美。抵达虚静境界的方式是心斋与坐忘,就是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的虚静思想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就是创作主体要有比较纯净的心态,不能杂念丛生,不能有太强的功利目的,必须绝学弃智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的有最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造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虚静说发展:
A.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致虚极,守静笃。
B.庄子:在中国文论是第一个将虚静连为一体的。
C.荀子:虚壹而静是儒道的结合。
D.淮南子(道家)的虚静论:游心于虚。
怎样游心于虚?虚——艺术鉴赏时要无载,无载就是不装载
E.刘勰的虚静论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陆机的《文赋》“伫中区以玄览”“收视反听”
F.苏轼的虚静论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6、教化说:
诗大序对先秦儒家有关诗经的社会作用的思想进行比较了全面的理论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意风刺上的教化说,指出诗经不仅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且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认为作者是把先秦儒家的诗教推向了极致,对后代的儒家有很大的影响。
7、物化说:
庄子的物化说是人们以虚静的心灵顺应自然时所进入的一种物我合一、心与物化的境界。他从根本上取消了万物间的差别与对立。运用于文学创作就是要求一种主客浑然一体的境界。
8、发愤著书说极其源流发展
史记·太史公自序·发愤著书说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关于创作动因的一种说法。在太史公自序里,司马迁就明确地指出历史上包括诗三百篇在内的许多著作“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司马迁这种既结合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又从其内在的心理感受出发对创作动因所做的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具有很高的认识和方法论价值。
发展:
1. 《诗经》
《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2.屈原《惜诵》有“发愤以抒情”
3.孔子的“诗可以怨”诗可以发抒怨恨。
4.《淮南子》的“愤于中而行于外”
5.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6.东汉班固说“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
7. 唐代韩愈提出不平则鸣说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以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8.李贽和金圣叹都评过《水浒》,都认为《水浒》就是一部愤书、怨毒之作。
9.王国维是中国文论的最后理论家。
王国维借用西方美学的观点,给中国古老的发愤著书说注入新的思想内涵,他将一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