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年代:【唐】作者:【张若虚】体裁:【乐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注释【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

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

[1]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

[2]金羁(jī):金饰的马笼头。

[3]连翩(piān):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4]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5]去乡邑:离开家乡。

[6]扬声:扬名。垂:同“陲”,边境。

[7]宿昔:早晚。秉:执、持。

[8]楛(hù)矢:用楛木做成的箭。何:多么。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

[9]控弦:开弓。的:箭靶。

[10]摧:毁坏。月支:箭靶的名称。左、右是互文见义。

[11]接:接射。飞猱(náo):飞奔的猿猴。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

[12]散:射碎。马蹄:箭靶的名称。

[13]狡捷:灵活敏捷。

[14]勇剽(piāo):勇敢剽悍。螭(chī):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15]虏骑(jì):指匈奴、鲜卑的骑兵。数(shuò)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数,经常。

[16]羽檄(xí):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17]厉马:扬鞭策马。

[18]长驱:向前奔驰不止。蹈:践踏。

[19]顾:看。陵:压制。鲜卑: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20]弃身:舍身。

[21]怀:爱惜。

[22]籍:名册。

[23]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中,内心。

[24]捐躯:献身。赴:奔赴。

【译文】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njcaiqin11级分类:文学被浏览1002次2013.03.08

请微博专家回答检举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郁纾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a65138708

采纳率:42%11级2013.03.09

《赠白马王彪》评析李景华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共11年,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睿的猜忌和迫害。其间「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本传)。曹植在《迁都赋序》一文中说:「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於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频繁地迁徙和变动封爵,说明曹丕对他的极度不信任。而封为藩王,形同囚禁,没有任何自由。「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本传)曹植的情况比这更糟。他在《谏取诸国士息表》说:「今部曲皆年耆,卧在床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风靡、疣盲聋聩者二十三人。」曹植后期实际是在这种软禁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已经失去了人

身自由,有的只是愤慨和悲伤,没有幸福和希望。《赠白马王彪》一诗形象地反映了曹植后期的生活和感情。《赠白马王彪》一诗,最早见於西晋初年陈寿所撰《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诗前有云:是时待遇诸侯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按,即「兄弟」之意)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诗。此后,梁代萧统又将此诗收入《文选》,唐人李善为之注,在诗前增有一《序》: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李善还注称:「集曰於圈城(按,当即鄄城)作」。可知曹植的文集的诗题是《於圈城作》;今题,当为后人据《序》所改。另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载,曹彪於黄初三年为吴王,黄初七年才徙封白马王,与此《序》不合。后人於此多有考辨,而意见不一。或谓曹彪於黄初四年徙白马王,上述引之史料略而未载。(黄节,见《曹子建诗注》)当然也有人认为此时当称曹彪为吴王,(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今不详述。《序》的年份,与《三国志》曹植本传相合。本传称:「(黄初)四年,(曹植)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不过,黄初三年,曹植为鄄城(今山东濮县东)王。鄄城同今在河南滑县的白马,魏时同属兖州东郡,故能同路东归。黄节认为,曹植在东归鄄城之后,才徙封雍丘王的。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於此期间,「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任城威王彰传》)的曹彰突然暴死。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已经非常难过;谁会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监国使者叫做灌均的人,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面对曹丕这样的阴险无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烧,於是写出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赠白马王彪》。《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7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第1章共10句,写这次「会节气」结束之后启程返回封地的经过和心情。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

己的封地鄄城。按曹植於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这前4句都是过程的介绍。接著「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则寓有深意。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已经感到路途艰难。「欲济川无梁」竟然说过河无桥,更表明是难以克服的因难。作者瞻望前途,寸步难行。只好从水路「泛舟」,却又遇见「洪涛」,因而「怨彼东路长」,东归鄄城还有好长一段路呢!这个「怨」字,岂止怨路,实际还包括怨人,怨曹丕和他的爪牙。「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是在旅途的困苦之中回头再朝京城看了一眼,内心不是怀念曹丕,更不是留恋「会节气」的活动,而是想到了曹彰在洛阳暴死得不明不白,引起作者的极大悲愤,甚至恐怖,所以在伸著脖子遥望城阙时心情也是悲伤的。第2章共8句,写归途中的困苦。诗人经过寥廓的太谷关,山上的树木郁郁苍苍。接上章可知诗人弃舟登岸,走入山谷。不巧「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连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积水纵横流淌,行路和「泛舟」同样困难。这里路途难行,也隐喻处境危险。下文「中途绝无轨」和上文「欲济川无梁」一样,还是无路可走,这里可以体会出曹植身受的痛苦和威胁多麼深重。水上有洪涛,山谷遇大雨,只好改道登上山坡,然而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前面的路程辽远而又高峻。恰在此时马又得了玄黄的病。困难加剧,矛盾激化,东行归藩的路途竟然如此充满险阻,有如唐诗人李白《行路难》说的那样:「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隐约说明了曹植人生的道路多麼坎坷不平。第3章共12句,开始直接抒发内心的悲愤,进入诗的核心部分。在这进退两难之际,作者还得骑著病马前进,说明当时诗人已失去自由,只能返回封地,没有其他选择。因此「我思郁以纡」,心中愁闷郁结。心情愁闷还想些什麼呢?於是提出「亲爱在离居」,即和亲密的弟弟曹彪不得团聚的问题,点明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途中派有监国使者灌均,灌均使他们弟兄「离居」。灌均其人,过去就曾经:「奏植酒醉悖慢,劫胁使者」(《三国志》曹植本传)。如今曹植想在途中同曹彪互叙兄弟情谊,灌均竟然不准,因此曹植对他恨之人骨。把他比做鸱枭、豺狼、苍蝇。他们窃据要津,混淆黑白,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进谗言,说坏话,使得亲人之间都疏远了。这里当然有难言之隐和违心之论。由於当时的恶劣的政治环境和君臣名份的限制,诗人不能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表露对曹丕的不满,而只能把满腔怒火烧向使他们「亲爱在离居」的监国使者灌均之流。诗人表面还要回护一下曹丕,好像曹丕对他们本来很好,是「谗巧令亲疏」的。「中更不克俱」是说中途才改变主意不让他们弟兄同行的,似乎说曹丕本来是没

有明确让他们分路而行的。曹植的这种用心是清清楚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诗人受到这帮势利小人的胁迫,心情沮丧愤慨,一时想要重回京城,但「欲还绝无蹊」,没有退路,只能拉起?绳在那里徘徊犹豫。第4章12句,诗人於路上触景生情,感物伤怀。曹植在路上徘徊,前途茫茫,但在这里又有什麼可以留恋的呢?自己不禁发问。原来相思之情是无穷无尽的。「相思」指弟兄之间的关怀,也就是指他对曹彰的悼念和对曹彪的思念。在陷入相思的苦痛之中,又面对著秋风、寒蝉、萧条的原野和西匿的白日。秋风没有温暖,寒蝉发出哀鸣,一派肃杀凄清景色。此外「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更引起诗人的无限伤感。归鸟有林可赴,孤兽有群可归,鸟兽尚且各自寻求归宿,然而曹植本人却无路可走,无家可归,从而产生人不如物的感触,这就是「感物伤我怀」。最后只能「抚心长太息」,拍著胸脯长叹罢了,现实生活,没有前途和希望。第5章共14句,表现了曹植对曹彰暴死的哀悼和对人生的感慨。这章接触到写这首诗的根本原因。作者深知,叹息又有什麼用呢?好像上天安排的命运故意和他作对。何以产生这种念头呢?是由曹彰暴死引起的。哪里会料想到一母所生的兄弟,一道来到洛阳就突然死去了呢?落得「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曹彰如果死而有知,也会感到孤独寂寞的。其实这是作者当时的心境。曹彰之死,使曹植感到前途未卜,命运难料,不免产生兔死狐悲的颓丧情绪。曹彰突然间就死去,活著的人身体也渐渐衰弱下来。人生一世,只不过像早晨的露水那样,太阳出来一照就乾了。而且进入晚年,时光流逝更快得惊人。诗人又自知不如金石长寿,只能叹息悲伤。我们知道,曹植写作此诗时年龄不过32岁,正在有为的壮年,然而居然认为「年在桑榆间」,到了人生的暮年,这种反常的心理,是他对个人命运难以把握的反映。「人生如朝露」或「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为汉代末年士大夫中较为流行的思想。《古诗十九首》就有「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的诗句,但较之曹植的忧愤深广就显得肤浅得多了。第6章共12句,诗人以豪言壮语和曹彪互相慰勉。上一章诗表现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愤,感人肺腑,催人落泪。然而一味沉湎於忧伤之中,於身无益,於事无补。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动我神」,因而毅然「弃置莫复陈」,不能陷入忧伤的深渊而不能自拔。诗人抖擞精神振作起来,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壮语和曹彪共勉。我们相信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定是受了曹植的启发。情绪的由低沉而变得昂扬,使诗的情调也变得开朗豪迈了。下

面「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是对曹彪的开导。告诉他,弟兄之间的情谊如果没有减弱,离得远了情份反倒会日益亲密。为什麼一定要像后汉姜肱那样,和弟弟常常共被而眠才算表示深情呢?(参看《后汉书?姜肱传》)言外之意是说对这次途中没得同行不要介意。如果因此而得病,那岂不是失掉了大丈夫的气概而沉溺於儿女之情了!和上文所引的王勃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个意思。话是这样说,但诗人还是不能从沉重的忧愤之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末2句「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情绪又急转直下,曹彰的暴死以及由此产生的兄弟残杀的恐怖阴影是永远不能忘怀和消除的。最后的第7章共12句,在赠诗惜别的情意之中,表示了诗人对天命的怀疑和对神仙的否定。作者后半生形同囚禁,动辄得咎,生活没有乐趣,前途没有希望。经过这次「会节气」和归国途中受到的刁难,使他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弟兄骨肉之间的权力之争的残酷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还认为命运不好,「天命与我违」;如今知道「天命信可疑」了。似乎意识到,他的遭遇,不是上天意志的安排,而是人世斗争的产物。至於神仙,更是骗人已久了。汉末建安时期,求仙之风很盛行,曹操的诗有一半是描写神仙世界的。曹植也有不少游仙题材的诗。略早於建安产生的《古诗十九首》里也有「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驱车上东门》)的抒写。曹植对神仙的虚无有所认识,不能不说是一种觉悟。曹植感到「变故在斯须」,顷刻之间就会发生曹彰暴死的惨剧。那麼,人生百年,谁能把握得了呢!曹丕随时都可能加害於他,所以他说「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不然,和年青的兄弟分手怎麼会有诀别之感?在这作者看来是生离死别的时刻,只能祝愿对方保重身体,并且互相祝福而已。诗人与白马王曹彪最后洒泪而别。《赠白马王彪》一诗,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对曹丕手下的鹰犬爪牙的仇恨和愤慨,实际是对其兄曹丕对他们弟兄残酷迫害的抗议。通过本诗可以加深对封建统治者反动本质的认识,他们对骨肉同胞尚且如此残忍无情,对广大人民的压榨和奴役就可想而知了。《赠白马王彪》一诗,是继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首长篇抒情诗。诗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长,结构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罕见的。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和1、5、6、7各章里都反覆渲染,突出了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

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的浑然一体,和各章之间运用辘轳体有密切的关系。辘轳体即修辞学里的「顶真格」,它要求行文在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用相同的字句相互衔接。古代《诗经》中的《文王》和《既醉》两篇;乐府诗《平陵东》、《西洲曲》都运用了这种形式。《赠白马王彪》除第1章和第2章没有使用辘轳体(《古诗源》把我们分的第1章和第2章视为一章)之外,其余各章都用了。如第2章的末句是「我马玄以黄」,第三章的首句就是「玄黄犹能进」;第三章的末句是「揽辔止踟蹰」,第四章的首句就是「踟蹰亦何留」,下皆仿此。这种手法能够使结构紧凑、段落分明而又便於人们记忆和传诵。抒情的方式也时有变化,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却把抒情和叙事、写景结合起来。「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看起来是叙事,实际是抒情。第4章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噤若寒蝉,大胆写了这首诗,不也正像「寒蝉哀鸣」吗。诗中的寒蝉、归鸟、孤兽都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冷落空旷的秋季原野,也是当时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形象再现。恰当比喻不仅可以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且免於授人以柄。把监国使者比之为「鸱枭」、「豺狼」和「苍蝇」,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史学家陈寿曾说:「魏世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止壅隔,同於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於此乎!」(《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评》)读了《赠白马王彪》一诗,就会深刻理解这种历史上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清人方东树在其《昭昧詹言》中评此诗曰:「气体高峻雄深,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沈郁顿挫,淋漓悲壮,与以上诸篇空论泛咏者不同,遂开杜公之宗」(卷2),这是侧重诗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而言的。所谓「空论泛咏者」指上文方氏评论过的曹植的《虾篇》、《箜篌引》、《怨歌行》、《名都》、《美女》、《白马》、《远游》等。方氏所论,大体近是。杜甫无疑受到过曹植的影响,他说过:「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话。但说「开杜公之宗」,则言过其实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