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一)

合集下载

中国美学观的当代性思考

中国美学观的当代性思考

中国美学观的当代性思考作者:南寅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11期在当下转型的社会中,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在当下的意义,一方面不仅是传统的继承上,更多的客观的结合当下的语境来正面的看待中国美学观,在对现当代文化思潮的背景以及发展的不同方向为基调,意在指出中国美学观如何在多元的文化中立体起来。

从西学东渐、复古思潮等方向反观中国美学观的源头,在当代合适的语境中发挥传统的美学观是最具意义的,并以色彩观为起来该关注现实的社会的研究。

《说文解字》曰:“观,谛视也。

”意为仔细的看,它所实现的是对外界直接的感受,古代中国人把“观”字作为一种具有视觉意义的概念,起初从对自然界万物,人间事事百态的观察和思考,逐渐延伸到对审美经验和诗意智慧的描述中。

由此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概念转化为具有中国内在的诗性的审美概念。

“观”字贯穿于中国传统审美发生,审美生成等范畴中,故中国美学观的视觉意义可溯源于儒家、道家、禅宗的思想体系,可以说中国美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审美性、价值性的一部分。

英国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与文明》中写道:“如果要说具有历史价值的文明的话,那么光荣应归与中国。

” 然而,在中国,却有一种声音在回荡:光荣属于西方。

七八十年前,胡适先生曾说:“中国的事情百不如人意。

”此后有了新文化和“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历史推进又经过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和文化大革命,中国文化的传统真的已被肢解和割裂得面目全非了有一种有普遍观点的认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而现代化就是国际化或西化。

依次推断,传统文化是阻碍国际化的文化,要想与世界文化接轨就必须修正或者彻底抛弃传统文化。

此这一思路有个先提:现代化就是西方化。

不错,西方世界在近代以来的确在物质和科技文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是科学技术文化的物质化和世俗化的发展。

只是与西方不同,在先秦时代,人文主义就被重视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不太重视研究自然。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内容提要】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生态批评;生态文学一生态美学已在我国应运而生,并正在成为学术热点。

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

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

我个人赞成广义的生态美学,认为它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

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态学学科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其他各有关学科的情况之下逐步形成的。

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于1985年指出,“生态学以及有关的一切,预示着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的出现。

”1]正如费里所预见的那样,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作为生态美学应用形态的生态批评在美国文学界悄然兴起。

而正是在生态批评的发展中,生态美学理论也得以实践与发展。

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并先后组织多次学术讨论。

2000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徐恒醇的《生态美学》和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标志着生态美学不仅引起学术界更加广泛的关注,而且开始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背景在当代社会,美学观念已经与各个领域相互渗透,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得美学观念呈现出多元化、民族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人们对美的需求和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美学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人们对美的追求,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强调美是与生存和存在紧密相关的。

它认为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美学不应该被理解为某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而应该被看作为个体生存的一部分。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对美的理解和实践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意义。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重要理论内涵包括美的主体性、美的经验、美的批判和美的实践。

美的主体性强调个体对美的感知和创造的主体性地位,扩大了美的范畴和内涵。

个体不仅可以是美的感知者,还可以是美的创造者和实现者。

美的经验指个体对美的感知和认识的过程,更注重对美的真实体验和实践。

通过个体的美的经验,美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美的批判指的是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批判和超越,强调了美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通过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批判,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和文化的现实需求。

美的实践是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核心概念,强调美的实现需要个体的参与和社会的支持。

美不再是一种抽象的、超然的存在,而是融入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存在。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通过对美的实践的强调,拓展了美的领域和意义,更好地满足了现代社会对美的追求。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实践特点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和艺术实践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对自然、人文环境和社会文化的感知和创造,使得美得以贴近生活并丰富生活。

在社会文化中,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促进了文化多元性和艺术创新性,使得不同文化得以相互交流和共存。

在艺术实践中,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引导了前卫艺术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不同类型的艺术实践,为艺术的多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试论卢梭美学观及其当代意义

试论卢梭美学观及其当代意义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7卷第6期 2008年12月JOURNAL O F K AN GD IN G NATI O NAL I TY Vo l117No16 D ec12008 TE ACHERS COLLEGE★历史・文化★试论卢梭美学观及其当代意义申康秋【摘 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浪漫主义运动之父。

他提出的自然与文明对立的美学观在理性主义美学占据主流的启蒙时代不被人重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当人们反思启蒙理性给人类带来的物质繁荣与精神失落时,他的这一观点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弄清卢梭美学观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既有助于对启蒙运动时代美学思潮的全面把握,也有助于理清近代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同时也对我们当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卢梭;自然与文明对立;美学观【中图分类号】I10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076(2008)0620045204一、卢梭简介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自小失去双亲,过着悲惨的流浪生活。

他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从一个不知名的下层知识分子成为了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尽管他不谙人情世故,其思想又与时代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生前历经挫折和磨难,但这些丝毫不能掩盖他思想的光辉。

他的思想涵盖哲学、文学、美学、宗教、伦理、教育等诸多领域。

他的著作《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斯》、《爱弥儿》以及《忏悔录》都是影响人类思想进步的重要精神财富。

二、时代背景作为法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学者,卢梭的美学观必然会受到启蒙运动,特别是法国启蒙运动美学思潮的影响。

因此,要弄清卢梭美学观的涵义就须从启蒙运动说起。

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掀起的又一次反封建的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它发端于17世纪的英国,在18世纪的法国达到高潮,此后波及欧洲各国。

谈谈当代中国学术语境中的实践存在论美学

谈谈当代中国学术语境中的实践存在论美学

今天,我非常荣幸受到潘知常教授的邀请,第一个在本次“美学教师研修班”上做报告。

首先,我想破一下题,解释一下今天为什么选这个题目。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美学出现了多元展开的新局面。

一方面,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以及同时批评这两种理论的观点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论争,这几场论争将中国美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中,无论是实践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两派都在美学理论上有所创新、有所建构。

另一方面,在论争的20多年间,各派都有一些学者在努力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尝试按照各自的思路建构比较系统的美学理论,特别是新实践美学①影响较大。

当前中国美学界许多重要学者纷纷努力思考、建构有创新性的现代美学学术话语体系(除了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等以外,影响较大的还有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叶朗的意象美学、张世英的审美超越论美学、王元骧的人生论美学、陈伯海的生命体验美学、王一川的感兴修辞论美学等)。

我的概括可能不全,但我想表达的是,在当代中国语境中,众多美学界的代表人物都在创立具有创新性的现代美学学术话语体系。

他们思想十分活跃,体现出对当代美学学科建设的新追求、新探索。

这种“多元展开”的现象令人欣喜,而我本人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这股学术思潮中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我自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比起现有的四大派美学,包括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在某些方面有了一点推进,也许可以成为今后建设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众多可供参考的思路之一。

但这样的尝试究竟是不是创新、有没有推动作用?还有待学界和在座的各位进行评论。

其次,在我自己思考酝酿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过程中间,曾经出现过一些批评和误解,当时也发生了比较激烈的争论。

直到今天,这里面仍然存在着许多学术上的误解,所以我会在适当的地方做一些补充性的说明。

这就是我把题目选为“当代中国学术语境中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主要原因。

一、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学术语境首先要做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

众所周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众多学者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当代中国美学四大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美学,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美学,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美学,以及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美学。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是指一种关注个体主观存在、真实体验与艺术美感关系的美学观念。

它强调人类存在的根源是个人的体验,认为艺术作品和体验是最具体现人类存在的存在形式。

存在论美学观起源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想,他认为存在不是一种普遍抽象的东西,而是与人生经验和自我认识密切相联的。

这一观念对艺术的理解很有启示。

艺术品不
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或形式,而是通过创造独特的艺术体验来展现人类的存在。

因此,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注重体验、情感、情感表达和自我认识,而不仅仅是艺术形
式的审美属性。

艺术品应该被视为人类存在的表达和认识的独特体验,通过它们,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的本质和位置。

换句话说,存在论美学观将艺术看作一种更为丰富和生动的语言形式,能够使我们更
加深入地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

在此背景下,艺术不再只是形式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更
广义的人类存在形式的体现。

在当代现实中,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已经深入到了各个艺术领域,例如文学、音乐、绘
画和表演艺术。

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致力于展现人类的普遍性和独特性,通过
它们的作品来表达人类自己的存在。

他们试图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将艺术作品变成一种
生命的语言和交流的媒介。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一、历史渊源存在论美学观的渊源可追溯至19世纪后期的德国哲学和美学思想。

尤其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漢威爾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是首要的,而非意识,他试图从存在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类存在的实质和意义。

而漢威爾则提出了存在的“旅程”概念,认为存在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美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

这些思想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二、核心观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核心观点是将存在性和美的关系纳入哲学讨论范畴,试图从存在的维度来揭示美的本质和意义。

存在论美学观主张美是一种存在方式,是存在的表达和体现。

它不仅关注美的客观表现形式,更关注美的存在方式和意蕴。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试图从艺术、文学、音乐等美学现象中解读美的存在维度,揭示美的内在结构和存在方式。

存在论美学观还主张美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生命性的存在方式。

美不是一个静止的、孤立的东西,而是一种不断演变和变化的过程。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试图从历史发展和生命体验的角度来认识美,关注美的历史轨迹和生命脉动,探讨美的存在方式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它呼吁人们去重新审视美的历史性和生命性,从而重新认识和体验美的存在价值。

存在论美学观还主张美是一种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存在方式。

美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存在,而是一种能够启发和挑战人类存在的方式。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试图从艺术实践和审美体验中揭示美的启发性和挑战性,强调美对于人类存在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它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参与美的创造和体验,发现美的启发力和挑战力,从而提升人类生活的品质和意义。

三、当代应用在当代艺术实践中,存在论美学观推动了一种“存在化”的审美关怀。

艺术家试图通过作品来展现人类存在的现实情境和心灵经验,将个体的存在状态和情感反映在作品中,创造出更有深度和内涵的艺术作品。

这种“存在化”的审美关怀使得艺术作品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存在状态,引发更加深刻和真挚的审美体验。

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一)

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一)

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一)【内容提要】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基于美学学科适应当代社会与艺术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美学学科自身突破传统认识论束缚的需要。

它遵循现象学方法,从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认识论模式跨越到“主体间性“的现代哲学一美学轨道。

同时,在审美对象、艺术的本质、美学理想、艺术想象与艺术阐释等方面均有崭新内容。

它的进一步发展应坚持唯物实践观、特别是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的指导,并吸收中国传统的存在论美学与艺术资源。

当代美学学科建设应在综合比较方法的指导下,以当代存在论美学为基点,对各种美学见解加以综合吸收,在此基础上创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实现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过渡。

其实,新时期以来,我国许多理论家已不约而同的将美学与文艺学的关注点集中于人的现实生存状况①。

因此,我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实际上是在许多学者研究工作基础上的一种“接着说”。

只是因为认识论美学的影响至为深远,所以希望我的这种“接着说”能引起更多同行专家的共鸣,当然也希望能得到批评。

一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或标新立异,而有其经济社会、艺术和学科发展的必然根据。

众所周知,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美学思潮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盛于“二战”之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即融汇于各种人本主义哲学—美学思潮之中。

它的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的尖锐化相伴随的。

诸如富裕与贫穷、发展与生存、当代与后代、科技与人文、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等等都是一系列难解的二律背反。

这些二律背反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又递次地表现为人的“异化”,战争的严重破坏与环境的恶化等等严重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引起全人类的高度关注。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凭借制度自身的优势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对于各种矛盾问题具有更多的调节能力和空间。

但事实证明,现代化之中的许多二律背反常常是过程性的,甚至是难以避免的,只是有程度与解决的快慢之分。

现代社会的美学理论

现代社会的美学理论

现代社会的美学理论现代社会发展至今,美学理论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

美学指的是审美经验、审美价值、审美规律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研究。

美学在人类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的美学理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本文将从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个方面来阐述。

人文主义美学理论人文主义美学理论是一种基于自然人观念、自由意志观念和价值人本观念的美学理论。

它重视人性,认为人在审美活动中是发现、欣赏和创造美的根源和主体,美是建立在人类文化的基础上的。

自然人观念是人文主义美学理论的核心观念,它认为人类作为自然存在,有着本质性的特征,是整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的研究应该通过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来达到深入的认识。

在人文主义美学理论中,自由意志观念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应该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人应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价值体系。

只有基于自由的审美活动才能真正地体现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人文主义美学理论又引入了价值人本观念,认为审美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上,它还应该具有某种普遍性的价值,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后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后现代主义美学理论是一种长度和复杂性都比较高的理论,它强调独立性、多元性和相对性。

它对美和艺术的本质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美学的看法,认为美和艺术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它们的本质是变化和多元的。

后现代主义美学理论抛弃了单一的美学标准,而是强调了审美多元性和开放性。

在后现代主义美学理论中,语言和符号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语言和符号是构建人类世界认识的基础,也是美和艺术的表现手段。

后现代主义美学主张,艺术应该是语言和符号的任意排列,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模式,这种任意性体现了审美活动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在后现代主义美学理论中,审美活动还必须具有某种批判意识。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至今,已经演变为一种消费社会,重材料化和物化的审美标准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活动的发展和改善需要我们对这种标准进行批判,不能被它们束缚。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是指在当代哲学思潮中,对于美学对象、美学价值和审美经验等方面的理论视角和看法。

与传统美学观相比,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更加关注人的存在方式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美学体验是一种与我们的生存经验密切相关的经验。

即审美体验是通过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来实现的。

因此,存在论的思想为审美经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人们开始从自身的体验和存在角度去理解美。

卡尔·雅斯普斯认为:“我们的审美经验不仅是一种感知,还是一种被动的交流。

它涉及到我们自己作为存在者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和沟通,而这种联系或沟通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交流,比如纯粹的物理接触或语言交流。

”因此,当代存在论美学观追求的审美体验是指在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与我们自身的存在之间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

这种连接是一种直接的、感性的方式。

我们将自己与世界相融合,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内在的美感。

存在论美学观旨在通过审美体验来发现生活的真谛。

艺术作品不仅是具有物质存在形态的实体,而且是一个情感、认知、行动和权力的场所。

在审美体验中,艺术作品不仅是展示了事物的外在形态,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人们内心的情感、价值观以及经验。

在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中,审美体验的价值不是通过客观的评判和评分来进行的,而是更加强调个体的直接感受和体验。

因此,存在论的美学观尤其适合用于当代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它能够更好地反映人们的审美偏好和经验。

总之,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成为当代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它阐述了审美体验与人的存在之间的联系,强调了个体独特的审美探索与体验之重要性。

相比于其他的美学观,存在论美学观更加从人性的角度去展示美的真谛,这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美的真正含义。

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之我见:实践存在论美学(一)

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之我见:实践存在论美学(一)

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之我见:实践存在论美学(一)作为中国美学多元发展格局中的一种新理论,实践存在论美学是朱立元先生对中国当代美学。

近年来,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以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为基础,“我们应当把美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特点就是恒新恒异的创造。

”实践存在论美学仍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实践存在论美学坚持把‘存在’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神秘主义倾向中解脱出来,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广大的人生实践活动,才具有了现实基础”。

实践存在论美学作为实践美学的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主张,代表着美学发展的方向。

实践存在论美学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观点: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把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的观点;广义的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观点。

下面从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历程,探讨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

一、“自然的人化”:自然与人之间产生和谐统一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都是自在之物。

绚丽的朝霞、皎洁的月光、浩瀚的大海,作为物质属性早已存在,但并非审美对象,也就无所谓美丑。

那时,神秘的大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巨大的威胁。

人,还不能理解风云雷电、高山大海等自然现象的神秘。

在人类的早期,自然并不是作为人类审美的对象而存在,是作为人类诚惶诚恐的对象而存在的,为了生存,自然界成了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巫术活动,都是自然膜拜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不断研究、调整与大自然的关系。

在远古的时代,泛滥的洪水曾危及人类的生命和生活,“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的悲惨景象时有发生。

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改变了人与水的关系,使原来对人有害的水,受到了人的支配、利用,成为“为我”之水。

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

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

方式2023-10-30CATALOGUE目录•实践存在论美学概述•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主要思想•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方法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应用•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结论01实践存在论美学概述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一种从实践和存在的角度出发,探讨美学现象、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的哲学思考方式。

它强调美学与人类实践、存在经验的紧密联系,以及美学思考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定义0320世纪以来,实践存在论美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探讨。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历史背景01实践存在论美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

02在近代,实践存在论美学在德国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美学现象的本质和起源,以及人类在实践和存在过程中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

实践存在论美学对于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人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实践存在论美学也为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

02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主要思想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人的存在实践存在论美学强调人的存在是第一性的,认为人的存在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

实践与认识实践存在论美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也是实践的重要条件。

历史与文化实践存在论美学认为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存在和认识具有重要影响。

010302实践存在论美学认为美是人的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

美的本质由于人的存在是多样化的,所以美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都会影响美的表现形式。

美的多样性虽然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却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美的主观性010203实践存在论美学对美的理解实践存在论美学对艺术的理解艺术的本质实践存在论美学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2023年高二下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2023年高二下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2023年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选择性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生态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型,从原先治理、改造自然的对立关系,转变为人与自然共存互生的友好关系。

这一变化正应和了存在论美学的审美观。

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两者的内在联系,重新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挖掘出生命生存的理论资源,并大胆吸收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来改造实践论美学。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本身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虽然强调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性,却绝不仅仅限于物质生产,同时包含着更为广阔的人的整体生存活动,是一种“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

实践论美学却将其丰富的内涵削弱了,简化了生产与审美之间的复杂关系,将生产活动直接视为审美活动的原因,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裂、对立,这势必会滋生出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而不可能孕育出审美活动。

审美只能发生于人与外物相交相洽相生相融的状态之中,而这种关系本身既吻合了后现代的生态整体观,又归属于存在论美学的审美观。

因此,生态文明与审美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它们都要求人类以审美的态度平等、友好地看待自然,都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

中国生态美学据此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明确阐明自己的立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走向生态整体论,并倡导生态观、人文观和审美观三者的统一,倡导生态人文主义。

生态人文主义得以成立的根据就是人的生态审美本性。

人天生具有一种对自然生态亲和热爱并由此获得美好生存的愿望。

这种生态人文主义正是新的生态审美观建设的哲学与理论依据。

这种生态人文主义是对原有人文主义的批判和扬弃,它清洗了传统人文主义所隐含的人类中心主义,以生态整体观取代人类独尊的观念,以崭新的态度重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从而通向存在论审美观。

在生态人文主义的视野中,人和自然万物都自有其价值,人只是自然整体中与其他存在物平等的存在,他参与到整个自然之中成为自然中的一员,与万物共存互生,相亲相融。

对当代美学问题的思考(1)

对当代美学问题的思考(1)

对当代美学问题的思考(1)关于“实践”毫无疑问,把实践引入美学,是一场美学革命。

以实践为出发点而建构的实践美学,是目前中国美学的最高形态。

正如刘纲纪教授所说的,实践美学是中国对世界美学的大贡献。

90年代以来,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实践美学由于自身的不完善性等受到挑战,先后出现了超越美学、生命美学、体验美学等后实践美学,并与实践美学展开论争。

我认为,这一论争是由对实践理解的片面性所致。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完整、准确把握是深化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必要前提。

只要我们真正返回马克思,就不难发现:实践不只是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更是人的存在状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我不赞同实践美学只把实践限于物质生产活动,同时也反对后实践美学那种脱离实践来谈费尔巴哈式或弗洛伊德式的“生命”。

关于“积淀”有学者认为,主体性的人性结构就是理性的内化(智力结构)、理性的凝聚(意志结构)和理性的积淀(审美结构)的统一。

在这三个结构中,审美结构是其他两个结构片面性的消融,因此被认为是人性结构的“顶峰”。

这个“顶峰”即理性的积淀,是感性的,人类的(总体的)积淀是个体的,社会的积淀是自然的。

这里对理性、人类、社会的有绝对支配地位的抬高,导致了“突破论”的攻击。

而突破论又过多地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生理本能性的方面,倾向于摆脱理性支配的“纯自由”。

要正确理解或规定“积淀”的涵义,同样要返回马克思的“完整的人”。

马克思说: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

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

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

由此,我认为“积淀”不应只理解为理性的积淀为感性的单向性运动,同时还应具有感性的积淀为理性的之意,也就是“人也生产社会”的向度。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虽作为个体存在,同时也是总体的,具有社会的、理性的意义。

正是这些感性的、个体的、自然的涓涓细流,才汇成了理性的、人类的、社会的浩瀚大海。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摘要】本文研究了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主要包括概念理解、发展历程、实践应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与其他美学观的比较。

通过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其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贡献。

进一步分析了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特点,探讨了对当代美学发展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这对于拓展美学研究的视野,推动当代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概念理解、发展历程、实践应用、艺术创作影响、美学观比较、特点、美学发展启示、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是当代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理论体系源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基础。

存在主义主张认为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应该通过自我选择和行为来塑造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一思想背景下,当代存在论美学观试图探讨艺术与存在、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

在当代社会,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文化和艺术环境,传统美学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和解读当代艺术现象。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应运而生,试图通过关注艺术家的个体体验、自我表达和社会关怀,探讨当代艺术对于个体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的反映与诠释。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出现,为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探讨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自我在艺术表达中的体现以及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探讨当代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取向。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指导当代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把握艺术创作的方向和内容,提升作品的审美品质和艺术表现力,促进当代艺术实践的繁荣与发展。

三、深化对艺术与生存关系的思考。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强调艺术与生存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研究其理论框架和实践范式,可以进一步认识艺术对人类生存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探讨艺术对个体和社会生活的意义,推动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实现与转化。

实践存在论美学——中国美学的一面新旗帜

实践存在论美学——中国美学的一面新旗帜

De . 01 e 2 0 V0. . 1 9 No 4
实 践 存 在 论 美 学

中 国 美 学 的 一 面 新 旗 帜
贾永平
(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 , 甘肃 兰州 70 7 ) 30 0


要 : 了全球化大背景下 中西方 文化和思想的不断交流和碰撞 , 探讨 中国美 学在 中西美学 的对话 中出现 了

sme is e ,s c s“ p a i ” rfre ys me e p rs h n a oa s ei s n o t e C i e ea s e c o s u s u h a a h sa ee r d t b o x et ,C i a h n e t t ,a d h w hn s e t t s o s h c h h i
p e e o tx . r s ntc n e t
Ke r s r c c n oo ia sh t s h r t a e e ;t e p a t a i o e lv l y wo d :P a t a O t lgc l il Ae t e c ;t e e c l v l h rc i l a g e e i o il c d lu
2 0世 纪 中 国美 学 取 得 了 令 人 可 叹 的 成 果 。 从 事文艺理论 的学者们 通过 对 中国传 统美学 理论 的整 理 、 掘 和对 西方 美 学思 想 的借 鉴 、 发 吸收 , 不
e trt e w r .T ov e e p o l ms eiv a e s b t c ft e eis e st eChn s e t e c f e ne o l h d o s le t s r b e ,I l e t t u s n e o s s u si ie ea sh t so t h b e h t h a h h i h “ e tr ia o ” a d “ o aia o ” d s o re r h .P a t a n oo ia e t e c sa n w t e r f h n s e — W s nzt n n e i lc l t n ic u s g t rc c lO tl gc lA s t si e o o i e e a s zi i i h i h y C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是对美学领域的一次深刻探讨,它将人们的存在与艺术的创造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美学的实践性与情感性。

本文将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它对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以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特点。

一、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形成与发展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形成离不开哲学与文化思潮的影响,它源于20世纪中期的存在主义思想,受到了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启发。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并试图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状态。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艺术家与美学家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存在状态,认为艺术应当具有生命与情感的表达,而非单纯的形式表现。

在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并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它主张将美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强调艺术的直观性、个体性和情感性,要求人们关注艺术的真实性与现实性。

存在论美学观还受到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影响,它试图通过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的分析,来理解美学的存在意义。

1. 对美学理论的影响存在论美学观对美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与问题。

它推翻了以往对美学的理性解释,强调了情感与直觉的重要性。

存在论美学观认为,美学的意义在于其对人类生活的情感体验和存在状态的表达,而不仅仅是对艺术形式的审美评价。

它提出了一种以情感与生命体验为核心的美学理论,对美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与观点。

存在论美学观对美学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创作中,存在论美学观要求艺术家将个体的情感与存在状态融入到作品中,追求真实性与情感的表达。

在美术作品中,存在论美学观强调了艺术家对于色彩、形式和构图的情感表达,追求观念与思想的传达。

在音乐作品中,存在论美学观强调了作曲家对于音乐节奏、和声和旋律的情感体验,追求抒发内心情感的真实性。

在文学作品中,存在论美学观要求作家真实地表达个体的情感与思想,追求人类生活的真实性与存在状态的体现。

三、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特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在当代艺术中有着独特的表现特点。

试论卢梭美学观及其当代意义

试论卢梭美学观及其当代意义

试论卢梭美学观及其当代意义
卢梭美学可以概括为卢梭教授在他的著作《美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

他认为,美是一种外在的感觉,应该用感官来体验,而不是用理性判断。

美的来源在于精神,因此,不同的精神活动会产生不同的概念,如诗,音乐,建筑,绘画等,这些文化活动都能引发人们的美学感受。

此外,卢梭还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认为人们在创造美时应以自己的想象和价值观为基础。

另外,他还强调了审美的重要性,认为审美是一种异化的力量,可以改变现实的视角。

卢梭的美学观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以人为本,向创造美的行为及其所引发的感受致敬,以及欣赏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这都可以激发人们对艺术及其审美力量的思考。

其次,它也提出了人们应该接受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而不是僵化地从唯一的角度来判断,这个观点在当今文明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与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背景主要源自于现代哲学和美学领域的发展。

随着哲学思想的不断深化和美学理论的日益完善,人们对存在论美学观的探讨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美的定义和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而是更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对世界的理解。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成为了哲学学术界和艺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当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人们对美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拓展,对美学观念的思考也逐渐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研究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背景不仅是对美学理论的深入探讨,更是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解读。

通过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理解,探讨美的价值和意义,为当代社会的美学发展和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当代美学思想中存在论的核心观点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美学在哲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对美的认知和追求,从而拓展我们对美学领域的认识和理解。

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审视和推动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促进美学理论的创新和进步。

通过深入研究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和把握当代美学领域的发展方向,推动美学研究向更深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发展,为当代美学理论的繁荣做出贡献。

研究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意义和价值是深远的,对于推动美学研究和理论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概念解析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是一种探讨美的存在意义和美的真理性的哲学观念。

它认为美是存在于人类感知和创造中的现实,而非简单的主观情感。

存在论美学观强调美的内在价值和普遍性,以及美与人类生活和文化的紧密联系。

存在论美学观关注美的本质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强调美的客观性和超越性。

论当代艺术中的美学理念

论当代艺术中的美学理念

论当代艺术中的美学理念作者:李晓琳来源:《今传媒》2019年第04期摘要:“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句话的原意是指美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它是一种伴随审美客体的心境起伏不断变化的意境,审美主体依附于审美客体,而客体的差异性造就了审美的差异性。

因此对美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客体受到历史、民族、阶级等因素影响,一方面会由于相似的文化认同产生审美的群体共性,另一方面会因为个体经历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性。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艺术特点的分析,找到美学理论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与共通点。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当代艺术;审美社会性中图分类号:B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4-0140-02“美”是什么?这是一个长久以来人们在不断探索讨论的课题。

对于“美的本质是什么”这一命题,美学界不止一次进行过热烈争辩,而争论的焦点也一直围绕着“审美与美的关系”。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美是物的自然属性,自然之物存在即具有审美价值,不应被划分等级区别美丑。

但一千年前的唐代诗人柳宗元就曾经说过:“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这表明美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它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来发掘,审美者为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注入人文情怀,如同后世提到兰亭会联想到王曦之的风流雅韵,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事物,它是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综合考量后的整体认知,因而才有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认知。

一、如何理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对于美,我们一定都知道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的观念。

朱光潜曾经说过,“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而意象则是物的形象,它不是物的本体,只是美的本体。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这里,美应该是由主观与客观共同构建而成的,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而从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角度出发,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美”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实体,“美”依附于人的审美活动而存在。

在这里,更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一)【内容提要】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基于美学学科适应当代社会与艺术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美学学科自身突破传统认识论束缚的需要。

它遵循现象学方法,从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认识论模式跨越到“主体间性“的现代哲学一美学轨道。

同时,在审美对象、艺术的本质、美学理想、艺术想象与艺术阐释等方面均有崭新内容。

它的进一步发展应坚持唯物实践观、特别是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的指导,并吸收中国传统的存在论美学与艺术资源。

当代美学学科建设应在综合比较方法的指导下,以当代存在论美学为基点,对各种美学见解加以综合吸收,在此基础上创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实现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过渡。

其实,新时期以来,我国许多理论家已不约而同的将美学与文艺学的关注点集中于人的现实生存状况①。

因此,我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实际上是在许多学者研究工作基础上的一种“接着说”。

只是因为认识论美学的影响至为深远,所以希望我的这种“接着说”能引起更多同行专家的共鸣,当然也希望能得到批评。

一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或标新立异,而有其经济社会、艺术和学科发展的必然根据。

众所周知,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美学思潮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盛于“二战”之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即融汇于各种人本主义哲学—美学思潮之中。

它的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的尖锐化相伴随的。

诸如富裕与贫穷、发展与生存、当代与后代、科技与人文、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等等都是一系列难解的二律背反。

这些二律背反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又递次地表现为人的“异化”,战争的严重破坏与环境的恶化等等严重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引起全人类的高度关注。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凭借制度自身的优势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对于各种矛盾问题具有更多的调节能力和空间。

但事实证明,现代化之中的许多二律背反常常是过程性的,甚至是难以避免的,只是有程度与解决的快慢之分。

例如,市场化与传统道德,城市化与精神疾患的蔓延,工业化与环境的破坏,科技发展与工具理性的膨胀等等。

尽管不是无解的矛盾,但也的确是难以避免的矛盾。

这些矛盾都极大地威胁到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使人的现实生存状况面临美化与非美化的二律背反。

也就是说,现代化一方面促进了生活富裕、精神文明、社会繁荣,人们处于一种从未有过的美化的现实生存状况。

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贫富悬殊、环境的污染、战争与恐怖活动的威胁等等又使人们处于一种压抑、焦虑不安、乃至被种种现代病困扰的非美的现实生存状况。

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当然主要依靠制度的改善和法律的完备,但也对美学和文学艺术提出必然的要求。

因为,审美是一种不借助外力而发自内心的情感力量,是人的自觉自愿的内在要求,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所以改善当代日益严重的人类现实生存状况非美化的现实需要,成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产生的现实土壤。

这种现实需要必将改变审美仅仅局限于自我愉悦的范围,拓展到社会人生,成为一种审美地对待社会、自然与人自身的审美的世界观。

这也就是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不同于传统美学观的深刻内涵之所在。

与时代的步伐相伴,现代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艺术已不是传统的感性与理性对立融合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艺术,而是愈来愈走向感性与理性的脱节,形象与情节愈趋减弱,形式与色彩愈趋变易与夸张,理性愈加隐没,从而走向意识的流淌。

这就是当代的抽象派绘画、象征派诗歌、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与意识流小说等等。

这类作品已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对人的现实存在意义的探寻和追问。

毕加索创作了“二战”中的著名壁画“格尔尼卡”,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通过跨越时空、变形夸张、聚焦渲染,充分表现了人类的痛苦受难,控诉了兽性的膨胀和法西斯战争,同传统的美学原则与艺术手法已相去甚远。

即使是我国当代作家运用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也在实际上偏离传统美学原则,渗透着浓郁的当代色彩。

我国作家万方所著中篇小说《空镜子》②写的是传统的婚恋故事,但却渗透着浓郁的荒诞气氛,一种人在命运中的期待、无奈和惆怅。

小说几乎没有传统的开端、高潮和结尾,只是让生活流伴随着意识流不经意地朝前流淌,但却蕴含着对爱情与婚姻的意义与价值的追寻。

作品提供给我们的并没有典型形象,而只有意义的追问。

由此可见,面对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现代艺术,传统美学实在是脱离的太远了。

而当代存在论美学却能够对其进行艺术的阐释和理论的支撑。

诚如南非作家、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丁·戈迪默所说:“我认为,我们是被迫走向个人的领域。

写作就是研究人的生存状况,从本体论的、政治的和社会的以及个人的角度来研究。

”③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产生也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西方美学根源于古希腊美学,是一种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美学。

这种美学以“和谐”为其美学理想,以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与统一为其主线,而以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其最高形态。

所谓“理念的感性显现”即是感性和理性的直接统一、完全融合,是一种达到极至的古典形态的最高的美。

但此后,这种古典形态的认识论美学即逐步宣告解体,而代之以否定理性、思辨与和谐的现代美学,存在论美学即是西方现代美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这种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美学转向,实际上始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美的知性特征的挑战,在他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中包含着美的“无功利性”、“纯粹性”与“合目的性”问题,成为存在论美学的先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克尔凯戈尔与尼采首先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生命意志本体”等存在主义命题,萨特从理论与创作的结合上建立了存在主义的美学体系,而海德格尔则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向前推进。

目前,当代存在主义已经作为一种哲学一美学精神和方法渗透于各种极为盛行的美学流派之中。

包括存在论美学在内的西方当代美学在理论与思想上都有其十分明显的局限性,但它所包含的生产力、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先进内涵却值得我们借鉴。

从美学由传统到现代转换的角度,我们应该跟上世界的步伐。

众所周知,我国近代以来,以王国维、蔡元培为开端,美学研究受到西方传统的认识论美学的深刻影响。

早期基本上偏重于介绍。

20世纪中期以后,逐步形成的典型论美学与实践论美学总体上仍然属于西方传统的认识论美学。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逐步发展的实践论美学,对我国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它并没有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代哲学内涵而总体上仍然沿袭传统认识论体系,坚持主客二分的理论结构和客观性诉求等,已经愈来愈显示出理论的陈旧以及同现实的严重脱离。

实践论美学力主美的本质的客观论。

这是一种传统的以主客二分为基础的本质主义的命题,属于科学认识的范围,而不属于美学的范围。

因为,只有科学才通过实验的手段,探寻对象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

而美却属于情感的范围,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审美也就没有美。

早在二百多年前,康德就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没有关于美的科学,只有关于美的评判;也没有美的科学,只有美的艺术。

因为关于美的科学,在它里面就须科学地,这就是通过证明来指出,某一物是否可以被认为美。

那么,对于美的判断将不是鉴赏判断,如果它隶属于科学的话。

至于一个科学,若作为科学而被认为是美的话,它将是一个怪物”④。

如果我们真的至今仍然相信美的本质的客观性,那也只能犹如康德所说是将科学的证明混同于美学而令人感到奇怪。

因此,美的本质的客观性或者是客观的美实际上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伪命题。

实践论美学还坚持审美的反映论。

这仍然是西方认识论美学的翻版。

众所周知,古希腊关于艺术本质的最重要的理论就是“摹仿说”,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理想国卷十”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的摹仿”的理论,即现实是对理式的摹仿,而艺术则是对现实的摹仿。

他在讲到艺术家的摹仿时提出了著名的“镜子说”,即艺术家对现实的摹仿犹如镜子一般是在外形上的映现。

审美的反映论实际上就是西方古典美学“摹仿说”的发展,是将审美归结为认识的典型理论形态。

其实,康德已经将真善美作了认真的区分,并为审美确定了不同于认识的独特的情感领域。

我们从切身的艺术欣赏实践中也能深切地体会到审美同认识的严格区别。

我们欣赏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贵妃醉酒》,并不主要是获得有关杨贵妃的某种知识,而是对梅派唱腔和优美舞姿的欣赏,在欣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赏心悦目、怡然自得的审美的生存状态,乃至于百看不厌。

实践论美学在艺术理论上是倡导“艺术典型论”的。

应该说,艺术典型论也是西方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

古希腊时期亚理斯多德提出“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⑤就包含着艺术创作应通过个别反映必然的艺术典型的内容。

而古罗马和新古典主义时期则由于形而上学的作祟,导致了艺术创作的“类型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倒退。

德国古典美学则将成功的艺术创作称作“审美理想”,是理念与形式的“自由的统一的整体”⑥。

这是对古典的艺术创造的最贴切的概括。

但到俄国的别林斯基与高尔基则对艺术创作又作了形而上学的表述,提出影响极大的“艺术典型”理论。

高尔基说:“但是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个到五十个,以至从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个人的身上,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等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型来,——而这才是艺术。

”⑦应该说,高尔基所提出的“艺术典型论”是较为僵化的,是在德国古典美学之上的一种倒退。

作为反映感性与理性、现实与必然、个别与一般统一的“审美理想”或“艺术典型”的理论,总体上反映了古典形态的艺术创作的基本特点,但却不适合现代艺术。

因为现代艺术不是形象与意义的统一,而是两者的错位,它所追寻的目标不是形象(存在者)的反映,而是对于隐藏在存在者之后的存在的显现,存在意义的追问。

在我们前已提到的毕加索的著名壁画《格尔尼卡》中我们又如何能找到艺术典型的影子呢?上面,我们对实践论美学所包含的美的本质的客观论、审美反映论与艺术典型论作了大体的分析,说明这一理论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也难以反映当代审美的现实,完全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以突破,实现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转换。

但突破不是抛弃,而是在充分肯定实践美学历史地位的前提下,保留其有价值的内容,力创新说。

二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最重要的理论内涵是以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方法作为其哲学与方法论指导,从而使其从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模式跨越到“主体间性”的现代哲学—美学轨道。

这种跨越或转换所具有的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愈来愈显示在人们面前,并且已经和将要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胡塞尔所开创的当代现象学与其说是一种哲学理论,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