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学校体育中的与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学校体育中的与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卢元镇)1

当今学校体育中的与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卢元镇)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470)

摘要:我国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多年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难辞其咎。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从立论、理论准备,到实验、推广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不良后果。文中对健康与体质、兴趣的迎合与培养、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等关系做了理论澄清,对竞技体育进入学校,学校体育中体现国家意志等问题做了理论说明。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体育课程标准体育兴趣体质健康

1.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学校体育难辞其咎

我国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多年呈下降趋势,已经成为一个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二十多年前,学生体质下降初显症候的时候,有人认为这仅是一种偶然现象,甚至当年的全国学生体质调查结果也被曲解,掩盖了事态发展的严重性。

这一问题威胁到了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幸福。据权威报道,全国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除个别年龄段外,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心血管系统机能的耐力素质,以及柔韧、速度和力量素质急速下降。

肥胖学生比例迅速增多,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这一现象以毕业年级尤为显著。2006年浙江省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分别达到78.5%、90%和86.6%。江苏省85%的考生因体质健康原因,报考专业受限;四川省征兵工作中,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的兵源超过六成,浙江省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

在学校里经常看到的场面是,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会有学生晕倒在地。更不可思议的是,大部分学校为了迁就学生,不得不取消了1000米(男)、800

米(女)跑的测试,很多学校的田径纪录还保持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有些学校甚至连召开田径运动会的勇气和能力都丧失了。有一位老教授痛心疾首的说:我们已经从面黄肌瘦的“东亚病夫”,变成了白白胖胖的“东亚病

夫”。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规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15年过去了,我们食言了。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在今后10年、20年的时间里将以现代文明病的高发,特别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低龄化、普遍化,以及医疗费用的急剧增长作为时代代价。同时也使我们在兵源、劳动力来源等方面陷入困境。

身体健康恶化的并发症是心理健康失调,近年来学校里频频传出。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少年儿童怕吃苦,怕受挫折,娇生惯养,常常陷于郁闷、紧张、焦虑、疲惫、恐惧之中不能自拔,由心理问题酿成的恶性案件,自杀、杀同学、害

老师、弑父母的消息屡见报端,在多次中、日、韩共同参与的夏令营、体能训练营活动中,中国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劣势。

历史上,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往往与青少年的健康体质有密切关系。除却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宗教战争等社会原因外,国家的衰亡还与国民的健康体质状况不可分割,欧洲的古罗马征服古希腊,日尔曼战胜古罗马,中国的宋元交替,明清替换,清朝末年多次签下城下之盟,都是野蛮征服文明,当“文明”在那里骄奢淫逸,置民族健康于不顾,“野蛮”就骑着高头大马长驱直入。

我们经常用增强忧患意识提醒国民,因为我们随时有可能遭遇各种自然灾害,也可能要去应付各种战乱环境,依青少年学生的现在的体质状况,何以想象他们能够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实现自救,更不要说去救护他人;何以想象他们可以在现代战争爆发时可以应征入伍,背负数十公斤的武器和辎重,身着厚重的军服在酷暑严寒中生存,更不要说去打仗争取胜利。这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我们将何以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托付给他们?

青少年儿童体质的严重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应试教育、升学压力固然也应承担责任,但学校体育责无旁贷。中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决定了在很长的时期内仍要坚持独生子女的政策,我们只能在这个前提下讨论问题。而且国内外《儿童少年卫生学》提供的数据已经证明少子女家庭的孩子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多子女家庭。

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善,这种改善应该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和体质,有利于寿命的延长,这是符合世界发展总趋势的。中国大陆学生的升学、就业压力确实很大,这一点与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基本是一致的。但在这些地方学生体质下降并未成为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

那么,中国大陆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出在什么环节上呢?学校体育工作。党中央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都是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应该说是抓到了问题的本质。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学生体质的各项指标中下降的幅度有所不同,在解剖形态类指标里,围径下降的幅度高于长度;而生理机能下降的幅度又高于解剖结构;运动能力下降的幅度下降的幅度又高于生理机能,下降最严重的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耐力和反映运动系统能力的肌肉力量,而这两项恰恰是影响学生健康最重要的身体素质。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体质下降的总体规律是受遗传影响较大的指标下降的较少,而受体育运动影响的指标下降最为严重。可以说,学校体育工作是难辞其咎的。

1979年由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下发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曾有这样一段文字:“评定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成绩,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依照这一观点,对20多年来的学校体育工作确有必要重新审视与评价。

2.“阳光体育工程”执住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牛耳

最近,党和国家领导人采取了一系列超常手段来力挽狂澜,之所以称为“超常手段”是因为:

第一,党中央的声音可以直接传达到每个学生的耳朵里,避免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的多层过滤、逐次衰减,“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在全国同时向大中小学学生播放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冲击力。

第二,强调了学生必须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确保体育课的时

间不被挪做它用,很多省市出台了相当强硬的政策措施。

周总理在生前强调学生要“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后来这句话以法律的形式写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如果学生真正能够做到一年中有300多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他们的健康维护、体质增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学生也能因此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可以得到证明。

然而,这“每天一小时”能够做到吗?我们不妨来算一笔帐,看看它是如何名存实亡的:

以一个星期为统计单位,7天中学生应该有420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由于实行的5日工作日,要扣掉120分钟,剩300分钟;学校多以40分钟的学时代替60分钟的小时,又要扣掉100分钟,剩200分钟;学校又将20分钟早操、课间操打入“一小时”内,众所周知,早操、课间操的锻炼效率很低,一部分时间被用来集合整队、讲话,学生真正活动时间不足10分钟,又要扣掉50分钟,剩150分钟;每周的两、三节体育课中,再扣除理论课、考核课、考试周、因气候原因停课耽误的时间,以及由于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密度较小,实际身体活动时间很短等因素,我们做一个保守的估计,每周至少要再扣除20分钟,于是只剩130分钟,用7天来除一下,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平均只有18.6分钟。

如果我们再将寒暑假、节假日、长周末统计进来,学生在全年中每天平均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这每天的四分之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就不可能有多高的健身效果了,这也许就是我国学生体质状况持续二十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上只是一个统计的理论值,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学校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为落实“每天一小时”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确有不少条件不好的学校连这个理论值都不能达到。

三,采用了有力了强制手段,肯定与强化了中考的体育加试,并将在高考中增加体育的考试分数,要把体育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很多年来,体育课一直在虚浮的“快乐体育”,无条件的“兴趣至上”中游荡,这种局面必须尽快结束。

3.新体育课程标准改革不尽如人意

历经多年的中小学新课程标准改革大方向是对的。过去很多中小学课程是以学科来建立课程体系的,这种作法有很多不当之处。“学科”是以科学学的分类原则来建立知识体系的,以便于科学研究;而“课程”是以教育学的原则来组织知识体系,以便于课堂教学。中国过去的教育受前苏联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教学的规律,让老师和学生花费了很多无谓的时间。因此这场改革是必要的,是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

然而,这场改革在不同的课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的课程较为成功,有的存有缺陷,有的发生了很大问题,引起极大争论。体育课怎么样,恐怕有些问题还要讨论。

首先,这场体育课程标准的改革存在着一个虚假的立论。如果说中小学的文史哲、数理化等课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以学科为体系的问题的话,体育课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小学的体育课始终不是学科,它只是一门“术科”。因为它不满足构成学科的几个基本要素,如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概念体系和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等等。为了能挤进这场改革的浪潮,理论家们就把竞技体育的“体系”指定为学科体系,大加挞伐,后来他们自己又不得不做了许多修正,证明了这是一个虚假的立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