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庐山东林杂诗翻译赏析
有关庐山的诗句古诗大全
有关庐山的诗句古诗大全一、五言律诗1、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解释:这庐山的景色多么的壮美,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2、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解释: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3、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解释:白昼夜晚都遮蔽日月,庐山由于襟江带湖,地势高峻,即使在夏天,也非常清凉。
4、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李白《别东林寺僧》解释:笑着与送行僧侣告别,打趣道:可不要坏了规矩,越过“虎溪”这一条禁戒线。
5、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解释: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6、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解释: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7、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解释: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8、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解释: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9、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解释: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10、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解释: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11、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释慧远《庐山东林杂诗》解释:高大挺拔的山岩处烟雾缭绕,幽深的洞壑还留有神迹。
12、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释慧远《庐山东林杂诗》解释:怎样才能腾上九宵,不用伸展冲天之羽?二、七言绝句1、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解释: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2、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解释:秀美的庐山在南斗旁挺拔地伫立着,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
庐山东林杂诗的诗意与解释
庐山东林杂诗的诗意与解释释慧远,青原下八世,双泉郁禅师法嗣。
住鼎州(今湖南常德)德山。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五。
今录诗二首。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庐山东林杂诗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史载释慧远在东林寺弘法授徒三十多年,好游山水,而且游必吟咏,《庐山东林杂诗》是他游庐峰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原文:《庐山东林杂诗》魏晋:释慧远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注释:崇岩:高大挺拔的山岩。
幽岫(xiù):幽深的洞壑。
栖:居住。
神迹:神仙往返的踪迹。
希声:稀有而细微的声音。
希同“稀”,《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等句。
籁:本为古代一种乐器,后特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此处泛指自然界的声响。
溜滴:声音圆润而光滑。
冥游:谓杳无行迹地遨游,犹神游。
径然:直走之状。
所适:所去之地。
抚:通“拊”,抚掌应节之意。
云门:乐曲的名称,即中国古乐“六大舞”中的一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据传是黄帝所作。
《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像天上的祥云一般。
灵关:指获得觉悟的种种关口。
辟:开辟。
流心:游移流动的心性。
玄扃(jiōng):扃即门户;玄扃意为奥秘的门户,佛家喻入道之门。
感与理是晋诗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心灵与外界的神秘沟通。
九霄:天空之极高处。
佛法认为天分九重,九霄即最高一层。
奋:拍动。
翮(hé):本为鸟羽茎状部分,引申为羽翼。
妙同:享有绝妙之佳境。
均:平正而无欲之意。
悟:《说文》:“悟,觉也。
”开悟,看破了三界因缘和合的无常现象。
三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利益,泛指三界中五欲六尘之享受。
诗意:高大挺拔的山岩处烟雾缭绕,幽深的洞壑还留有神迹。
各种声音齐奏大音希声,山流潺湲其声滴滴。
有位行客独自神游此处,直往不停忘其所之。
庐山毛泽东全诗词赏析
庐山毛泽东全诗词赏析
毛泽东爷爷的《庐山》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
首联“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一“飞”字灵动异常,一“跃”字威风八面。
庐山九十九座山峰蜿蜒连绵,气势雄伟,诗人却能让其“飞峙大江边”,不仅化静为动,而且化山石为生命。
奇瑰的笔墨让原本雄伟的庐山瞬间又拥有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然而正是这奇崛雄伟、郁郁葱葱的高山,诗人却能一“跃”而过“四百旋”的山弯立于高巅,俯视江湖山川、纵览人间风云,大有成竹在胸、跃跃欲试、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颌联“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承接“跃上葱茏”展开,登高望远,似乎世界的风云变幻,尽收眼底。
“冷”是指冷静、冷淡面对反华势力的叫嚣,“热”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
颈联“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借想象的翅膀,驰骋于长江上下,西望武汉,九派之上,彩云当空,黄鹤高翔;东眺三吴,波涛滚滚,烟雾缭绕。
尾联以幽默的设问来否定没有阶级斗争的桃花源存在,要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耕田只能是幻想。
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两行使诗歌出现了深刻的寓意。
诗人在这里妙用了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
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许多象
征意义,但它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这种子虚乌有的社会只有告慰心灵,而在人世间却永远无法见到。
全诗写了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苏轼写庐山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苏轼写庐山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题西林寺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过庐山下
苏轼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
过圆通诗
苏轼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1/ 2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假设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2/ 2。
古诗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翻译赏析
古诗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翻译赏析《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
【注释】①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六月十四日陆游路过九江宿于庐山东林寺。
东林寺,庐山著名古刹,晋高僧慧远所建,自唐代开元以来,是诗人墨客歌咏题名处所。
②芥:芥蒂,比喻心中的嫌隙或不快。
③西塞山:在湖北省大冶县东,山临长江,是古代水战的要塞。
④今再到:陆游曾于1171年(干道七年)入蜀中途来东林寺游览。
⑤虚窗:敞开窗。
野碓(duì),碓是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木杠,杠的一端装置一块圆石,以足连续踏木杠的另一端,石连续起落,可以舂米,故舂米有连续的声响。
野碓,山野间的水碓。
【鉴赏】这是作者夜宿庐山东林寺的纪游诗。
首联借用司马相如《子虚赋》:“吞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芥蒂。
”云梦,原为古泽名,后泛指古楚国楚王游猎区,有传说的世俗故事。
这二句说,看见江湖的万千峰,不因为庐山云雾缭绕和梦幻传说而介意,对山水他都喜爱。
颔联中诗人忽发奇思:把西塞山的月亮召来听这东林寺的钟声。
陆游《入蜀记》曾写西塞山“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
可见西塞山前月给他的印象很深。
西塞山是古战场,东林寺的钟声是佛门祈求人间福祉与和平的声音,这个意象蕴涵着深刻的感悟。
颈联说人生无定,诗人不曾预料自己会重来借宿,寺里的老和尚也不记得诗人曾来过。
尾联说:正是入暑的六月天,敞开窗户熟睡,是什么声音把诗人从睡觉中惊醒,原来是山野间的水碓,那自然的流水推动石碓而发出连续的响声。
这其中的涵蕴之意,值得慢慢领会。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庐山东林七言诗
庐山东林七言诗庐山东林如此峥嵘皇妃曾登此地远望岷汉落照时分蒲柳岸边诉离别情怀古感今难忘情怀自远古悠长吟诗登高望远苍山雄伟如天飞舞往来人事已非汉楚交流千古不变风景如画放眼东林秋色漫山红润山峰高耸入云古树森森如盘龙般锁定飞流直下三千尺白云青天雾紫气石径曲廊如迷泉声潺异且清源远流长爽然何必远游外寂寥百鸟鸣声吟诵翩翩飞舞似仙不禁仰望神瑞名山胜景在心垂千古东林秋色漫山红山禽野兽欢腾仙风道骨流连清心寡欲如此般岂可贪眼短享亦当付之无悔长在儒雅胸怀洒脱自在任逍遥庐山东林巍峨壮观彩翠连绵如幻如梦十里松涛山瀑倾注秀丽景色映入眼帘中静谧如居禅寺之中又有铁索桥相连摇曳欲坠玲珑质美留下宝贵的人生历练留心顿悟生命无常觉悟此间短暂方能品味人生真谛悠然自得心情开展庐山东林仙气缭绕遥想远古仙境才乎奇妙名山胜景独领风骚人生至此才真正惬意一片晴空时光流转东林禅意融于身心万物归于一常心旷神清浩然在胸忘却尘世纷扰雪化冰消感受生命真趣任意飘荡漫步这里只怕回去各自东西世间快乐只争朝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许能够灵心悟道庐山东林亚里哟啊!五十年前徐霞客登庐山东林印象太深千万寻不遍如此景品味今朝绝世妙处停长江水草东林清风庐山夜雨马蹄声声在这华丽的风景里我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千年古刹静谧无声世界名山神秘如梦这是庐山东林大自然的杰作亿万游子罗列来此志同道合庐山东林秋景宜人黄叶如金飘零高人雅士多曾壮志山清水秀如画中仙林间清晨鸟语悦耳远山波光粼粼好风相伴我踏上林间路乐此不疲留影自然近愿山山水水依然美留不住的岁月我们一起收藏美好庐山东林这里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红叶满山美景碧水如镜倒影遍地秋意扑鼻花鸟相呼声声人生只能望山跃过匆匆路过过客在这庐山东林留下深刻印记不管天晴还是雨每次风景就一次去那庐山东林画外景带着心情来一次旅行阳光沉淀在这庐山东林流转在山峰之间这里有岛国女子的忧伤也有黑妞选手的英姿这里有古人品过的香茶也有无声无息的清静站在山巅看繁星想必人间肆无忌惮此处山乡风水佳恍若仙境已千年此时此地春意浓再次出游绕庐山百年古刹多玄妙山鸟说话教人懂泉声鹤唳集者贤一片落叶如火红耳听秋风细吟诵脚下林中曲径通风景流连情若醉依依惜别别来同庐山东林绿意盎然百鸟归巢树成荫夏日里乘凉送清凉庐山东林是你我的乐园悬崖峭壁探险潺潺流水清心洁骨远离尘嚣归于平静走进庐山东林的美好。
古诗行经庐山东林寺翻译赏析
古诗行经庐山东林寺翻译赏析《行经庐山东林寺》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离魂断续楚江壖,叶坠初红十月天。
紫陌事多难暂息,青山长在好闲眠。
方趋上国期干禄,未得空堂学坐禅。
他岁若教如范蠡,也应须入五湖烟。
【前言】《行经庐山东林寺》是由晚唐杰出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语言清新俊爽,意境恬淡高远,表现了杜牧对国事的忧虑,对仕途的厌倦和追慕范蠡功成身退的情怀。
【注释】无。
【翻译】在这落叶缤纷的十月天,随着长江的千徊百转,游子惆怅的心绪也是时断时续。
在京城这些年,事务繁多,难得休息;这一路南下,有青山相伴,倒是好好睡了几觉。
才想着到京城谋个一官半职,过几年富贵的日子呢;如今却落得想找间静室修习禅法也难了。
什么时候有了范蠡那样的成就,我也一定携得美人,泛舟五湖,过过逍遥的神仙日子。
【鉴赏】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逐渐演进,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士大夫阶层率先理解、接受了佛法思想,再逐渐伸展向社会各个阶层。
佛法之所以深受文人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文人对人生的体验较常人为切,对境遇的感悟较常人为深,而佛法的微妙教理,如因缘果报、无常苦空、三世轮回等思想,阐明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正可以解开他们对人生的迷惑,满足他们追求真理的饥渴,并且开阔了他们的思想领域与创作空间。
不过,当佛法成为主流思想后,比如唐代,佛法在更多的时候却成为文人附庸风雅的手段。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许多文人的作品是以寺院为创作背景、创作题材,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却仍是对五欲六尘的贪恋不舍。
我们可以想像,当年从长安出发,行至浔阳地界,几个月的逆旅生活已让杜牧对帝京繁华的眷恋有所淡化,以往的豪气也有所收敛。
可是,一个有着家学渊源和文韬武略的旷世奇才,不能居庙堂之高,有功于家国,却被迫以幕僚之身,居江湖之远。
这种抑郁之志不得抒发,贪淫好色的习气就让他转而对偎红倚翠的境界充满了向往。
故而,范蠡那种大贵、大富、大艳福的人生历程就成了此时小杜最羡慕的人生境界。
王维《杂诗》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杂诗》原文|译文|鉴赏《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此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杂诗》原文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及注释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鉴赏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体味精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
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
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
绝句古诗词 千古绝句古诗词
绝句古诗词千古绝句古诗词今天给各位分享绝句古诗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千古绝句古诗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中国最美古诗词绝句中国最美古诗词绝句中国最美古诗词绝句如下: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
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3、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4、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译文: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随着湖水向东流去。
5、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译文: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纷纷怒放,瓣瓣飘落。
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8、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极目远望,看见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好一派美好春光。
9、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10、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译文: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
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
古诗词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古诗绝句全部古诗绝句全部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描写中国山水的诗句
描写中国山水的诗句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2、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8、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10、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1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1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1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16、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17、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王安石《泊船瓜洲》18、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王勃《山中》19、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20、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21、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初到黄州》22、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2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4、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王安石《江上》2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26、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苏轼的庐山诗歌欣赏
苏轼的庐山诗歌欣赏庐山烟雨作者: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1)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
“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2)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
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3)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
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
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赏析]:禅在于悟,在于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
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
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
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
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
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
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
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
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
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图:苏东坡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这一首题为《题西林壁》的游庐山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靘文言文翻译
原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翻译:登上高山,俯瞰天地之间,浩渺的大江滚滚东流,一去不复返。
万里黄云翻动,风起云涌,白浪滔天,九道波涛如同雪山连绵。
我喜爱吟唱庐山之歌,灵感源自庐山的壮丽景色。
闲暇时观赏石镜,它清澈了我的心灵,谢安曾经走过的地方,如今只剩下苍苔满地。
早早地服食了还丹,已经没有了世俗之情,琴心三叠,道行初成。
遥望那仙人飘荡在彩云之中,手握着荷花,朝着玉京而去。
期待着在汗漫九垓之上相遇,愿意与卢敖一同游历太清仙境。
《庐山谣》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远望,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超然情怀。
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仙境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追求。
原文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翻译为“登上高山,俯瞰天地之间,浩渺的大江滚滚东流,一去不复返。
”,这里将“登高壮观”译为“登上高山,俯瞰天地之间”,将“大江茫茫去不还”译为“浩渺的大江滚滚东流,一去不复返”,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翻译为“万里黄云翻动,风起云涌,白浪滔天,九道波涛如同雪山连绵。
”,将“黄云万里动风色”译为“万里黄云翻动,风起云涌”,将“白波九道流雪山”译为“白浪滔天,九道波涛如同雪山连绵”,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生动形象,又使译文更加流畅。
整首诗的翻译,力求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韵味,同时兼顾汉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原诗的美感。
文学_描写庐山的古诗词及赏析
描写庐山的古诗词及赏析一、望庐山瀑布朝代:宋朝|作者: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简介《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之后的感想,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翻译/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⑶侧:侧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⑸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⑹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⑺缘:因为;由于。
⑻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赏析/鉴赏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的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出自唐代李白的《别东林寺僧》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1全文赏析李白名之盛,在中国古今堪称第一。
这是因他情志高妙清逸,
浑然天成,不假雕琢,平生又好作方外奇思,不是平常人呕心沥血可成。
而这一首诗,看似平淡,但画面隽永,情境交融,了无点尘。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李白在庐山,以“谪仙人”的身分漫游,所到之处,无不盛情接待。
这是他在庐山东林寺盘桓数日后,在“月出白猿啼”之时
辞僧下山,可谓潇洒之极。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东晋高僧慧远法师是庐山佛教道场的奠基人,在他之后,庐山佛教长盛不衰。
慧远深通经论,兼习儒术,戒律精严,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以杜绝世间尘埃。
慧远又是净土宗的始祖,在中国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李白这里把为他送行的僧人全都笑呼为“远上人”,
在送行之时,可不要坏了规矩,越过“虎溪”这一条禁戒线。
1注释①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②虎溪:庐山的一条溪流。
东晋高僧慧远曾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
1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
魏晋唯美古诗句
魏晋唯美古诗句1.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孔融《临终诗》2.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王粲《登楼赋》3.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王粲《登楼赋》4.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5.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二》6.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三》7.烈烈冬日。
肃肃凄风。
潜鳞在渊。
归雁载轩。
——王粲《赠蔡子笃诗》8.悠悠涉荒路。
靡靡我心愁。
——王粲《从军诗·悠悠涉荒路》9.哀鸣入青云。
我尚假羽翼。
——王粲《诗·联翻飞鸾鸟》10.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刘桢11.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赠从弟·泛泛东流水》刘桢12.明灯曜闰中。
清风凄已寒。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三》刘桢13.思子沉心曲。
长叹不能言。
——《赠徐干诗》刘桢14.辗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
——《室思·惨惨时节尽》徐干15.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
——《室思·峨峨高山首》徐干16.微风起闺闼,落日照阶庭。
——《情诗》徐干17.我思一何笃。
其愁如三春。
——《答刘桢诗》徐干18.春天润九野。
卉木涣油油。
——《诗·春天润九野》陈琳19.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
——《七哀》阮璃20.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繁钦《定情诗》21.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曹丕《杂诗》22.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曹丕《燕歌行》2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24.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
——《远游篇》曹植25.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名都篇》曹植26.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箜篌引》曹植27.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
——《赠王粲诗》曹植28.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吁嗟篇》曹植29.日月不常处,人生忽若遇。
【诗歌鉴赏】王昌龄《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昌龄《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长岭《送上人东林去庐山》原文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黄昏时分,在东林下,山僧独自归来。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深沉而孤独,世界充满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王长岭《送东林莲大师回庐山》翻译
待更新
王长岭派东林莲大师到庐山赏析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
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唐诗全集
》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
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长岭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此外,它们还深刻地蕴含
着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反映了诗人广阔的视野和胸怀。
在写作风格上,王长岭善
于以景抒情,以景交融。
这是边塞诗中最常用的结构,但诗人用最简洁的技巧将视野扩展
到了这一情境之外,并将永恒的思想通过时间和空间浓缩到最朴素、最无色的主题中;最
具代表性的是“退出”。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庐山东林杂诗翻译赏析
《庐山东林杂诗》作者为宋朝诗人释慧远。
其古诗全文如下: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赏析】开首四句写东林胜景:奇峰突起,山岚云蒸,恍然仙境。
首句“崇岩”,当指香炉峰。
慧远《庐山记》云:“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棼氲若烟。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日照香炉生紫烟”云云与慧远首句,实同咏一景。
“吐清气”与“生紫烟”俱指山岚袅袅上升之貌,传写出庐山特有胜景,名僧诗仙,虽异代而有同工之妙。
次句“幽岫栖神迹”,绾合庐山掌故。
据慧远自道:“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受道于仙人,共游此山,遂托室崖岫,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
[2] 可见山中的紫气祥云在这位高僧看来并非偶然,而是此地神踪仙迹的显现。
由此山间的气象亦不同凡境,“希声”二句极写山中之静,但这种寂静,并不是无声的沉默,而是动之极、响之极。
虽听之无声但此中却有群籁奏鸣,此是天地宇宙间最大最广泛的声响。
正如《老子》说:“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
”在无声之中有万窍号呼,于寂静之中有生命的律动,谙通佛理的慧远懂得动静相生的辩证法,于是他在描写了大音希声的山中寂静后,又平添了几声山流(溜)的涓滴,令读者想起六朝诗人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
山更幽”(《若耶溪》)中的意趣。
但是,云游此地的慧远,虽寄兴与神仙之庐,其目的并不是寓情山水,留连光景,而是“怀仁山林,隐居求志”。
弘扬佛法大道。
所以,作者的意趣所向,并不是山川风光本身,而是通过身游佳境,抒发从中感悟到的玄理妙道。
因此“有客”以下十句,全是即景述怀,借机谈玄。
诗中之客,当是作者自谓。
这位高僧独行山林,神思冥冥,探幽索隐,在思味人生宇宙妙谛玄机。
当时名士支遁《咏怀诗》云:“道会贵冥想,罔象摄玄珠。
”名僧与高士都讲究内心的参省,通过神游无极而探骊得珠。
这就是慧远“冥游”的目的。
因为作者所重在神游而不是身游,所以他是径然独往,不问所至。
外界的山林风光,不过是触发玄机,感悟妙理的媒介。
身行山间的慧远,目睹脱落尘俗的胜景,感到新的解脱与超悟。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云门即闸门,晋左思《蜀都赋》:“指渠口以为云门,洒滮池而为陆泽。
”唐张铣注:“言水自渠而灌田,故指渠口为云门,犹云来则雨至也。
”由渠水周流,泽被四方,作者似乎想起了“智者乐水”(《论语·雍也》)的古训,《韩诗外传》卷三云:“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闲,似有智者。
”高僧由水悟道,其心智融畅,自谓灵府(心)本无关隘,当不必来疏辟求通。
此时高僧慧心周流,智浪腾踊,妙触玄机,心扃既开,目击道存,一切玄机妙理俱历历在前,“流心”两句正写出这种心情。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两句通过设问,将作者的冥游,导向一个思辩的焦点:怎样才能不展冲天之羽,却奋飞于九霄云天呢?作者企求超乎物外,心游无极,他的愿望在东林冥游中得到了欣慰的满足:“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
这二句是对他的自问作答,也是全篇的结语。
佛教之“妙”,含无上精微意。
《法华玄义》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
”此上句谓如自心能臻无上之妙境,则不管所趣(同趋)至何,无论是身在尘世还是羽化登仙俱同归一极,无复等差。
慧远从身游而至心游,归结为这样一个精微无上的妙谛玄义。
并当下说法,告谕善男信女,这样身历其境的豁然超悟,其效果差胜于儒家修身的“三益”之法。
《论语·季氏》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和正道直行的人为友),友谅,友多闻,益也。
”这首诗出自一代高僧之手,其脱落尘滓的逸怀高风自不待言。
即是写景状物亦见其方外之人的本色,开首四句写山景清静脱俗,幽韵泠然。
唐刘禹锡曾云:“释子诗,因定得境,故清;由悟遣言,故慧”。
后十句作者虽旨在申发游山的理趣,但因作者修养深厚,覃思精微,如其中“智者乐水”之意,感至理现之旨,妙同趣均之说,俱有益人心智之效。
此同当时清流侈言名理的玄言诗不可等量齐观。
庐山在东晋初叶即为栖逸之地。
玄学家有翟汤,名僧有竺昙无兰。
然只有慧远住持东林后,庐山之名才播扬天下。
慧远于此大弘弥勒净土之法,结社莲宗,庐山东林遂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这首诗作为一代高僧的名迹,不仅在当时得到当时不少人的尊奉唱和(如刘程之、王乔之、张野俱有《奉和慧远游庐山诗》),即使在现在也将为名山古刹添色不少。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