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名师教案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脚印》名师

教案

《时间的脚印》名师教案

(一)教学建议

1.学生自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2.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3.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

5.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自读与讲解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录

一、导入新课

二、解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解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分二层。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二)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三)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明确:采用了逻辑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具体到概括、从个别到一般……都属于逻辑顺序)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赏析以下句子。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箱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②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③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简析】①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②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冰河”比作“铁扫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河的破坏力之大。

③此句运用排比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量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当的威力。

第二课时

目录

一、品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三、总结归纳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