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铁路发展历程
近代山西铁路发展历程
![近代山西铁路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638808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3.png)
近代山西铁路发展历程
近代山西铁路发展历程:
在近代历史中,山西省的铁路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
首先是20世纪初的铁路开通时期。
1907年,山西省第一条铁路——山西陇海铁路(今太原至大同段)建成通车,标志着山西铁路运输的开端。
随后,山西境内陆续建成了太原至朔州、大同至阳泉等铁路线,逐渐形成了山西省铁路网的初步框架。
接着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铁路扩建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省成为了后方交通的重要枢纽。
为了加强抗战物资的输送和战场运输能力,太原至太谷、介休至吕梁等铁路线陆续开通。
此外,随着山西省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山西煤炭运输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太原至阳泉、长治至临汾等煤炭专线纷纷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了山西省的铁路网络。
接下来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铁路电气化时期。
在这一时期,山西省陆续进行了一系列的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
以太原至大同、太原至朔州为核心的山西铁路干线,全面实现了电气化,提升了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山西还开展了城际铁路的建设,如太原至阳泉的城际铁路,大大缩短了两地之间的通勤时间,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最后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高铁时代。
随着中国高铁建设的全面展开,山西省也积极参与其中。
山西境内的太原至北京、太原至西安等高速铁路线陆续投入运营,使得山西与全国各地的交通更加紧密。
高铁的开通不仅提高了速度和舒适度,也推
动了山西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繁荣。
总的来说,近代山西铁路经历了从初期的铁路开通、扩建到电气化,再到高铁时代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中,铁路网的不断完善为山西省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代山西铁路发展历程
![近代山西铁路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249392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3.png)
近代山西铁路发展历程近代山西铁路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发展。
从最初的简陋铁路到现代化的高速铁路,山西铁路在过去的百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20世纪初,山西的铁路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只有一条简陋的铁路连接省会太原与外界。
这条铁路是中国最早修建的一条铁路之一,被称为京秦线。
虽然只是一条单线铁路,但它为山西的经济发展和人员流动提供了新的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铁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20世纪30年代,山西铁路开始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
1934年完成的太原到霍州的铁路,填补了山西和河南之间的交通空白,促进了两省之间的经济交流和人员流动。
同时,太原到大同和太原到晋城的铁路相继建成,进一步加强了山西县城之间的联系。
到了20世纪50年代,山西铁路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以太原为中心的北晋铁路系统逐步形成,与内蒙古、河北等地的铁路相连。
1962年,太原到朔州、太原到大同的铁路相继建成,进一步增强了山西与内蒙古、河北之间的联系。
1973年,太原到迎泽的铁路建成,加强了山西与陕西之间的经济交流。
这些铁路的建设不仅加速了山西的农村现代化进程,也提高了山西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山西铁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
随着中国高铁的迅猛发展,山西也赶上了这一潮流。
2009年,太原至大同的高速铁路开通,这是山西省的第一条高速铁路线。
随后,太原至临汾、太原至运城的高速铁路相继建成,山西的高铁网络逐渐形成。
高速铁路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山西的交通状况,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经济和人员的流动。
高速铁路不仅提高了山西的交通效率,也为山西的旅游业、商贸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的来说,近代山西铁路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山西在交通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不断进步。
从最初的简陋铁路到现代化的高速铁路,山西铁路的发展为山西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高铁的不断发展,山西铁路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助力山西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df579d0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d.png)
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清朝时期:1876年,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铁路公司——'洋务派'的企业之一,开始了中国铁路的历史。
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标志着中国铁路进入现代化轨道。
2. 民国时期:1912年,民国政府接管了中国的铁路事务,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27年,广州至武汉铁路正式通车,这是国民政府时期修建的第一条大型干线铁路。
3.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工作被列为国家重点工作。
1956年,沈阳至大连电气化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电气化铁路也迈出了第一步。
4.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铁路建设也进入了高峰期。
1997年,北京至广州高速铁路开工建设,成为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里程碑。
5. 当代铁路发展:自2000年以来,中国铁路快速发展,超越了许多欧洲和美洲的发达国家。
2011年,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北京至上海高铁正式通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高速铁路之一。
截至2021年,中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1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超过3.5万公里,成为全球铁路网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速度最快的一部分。
近代铁路行业发展历程
![近代铁路行业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d9b135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0.png)
近代铁路行业发展历程
铁路行业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许多发展阶段。
下面是近代铁路行业发展的几个重要历程:
第一个历程是铁路的诞生。
1804年,英国工程师特雷夫莎夫发明了蒸汽机车,并于1804年在英国的彭德里顿竞技场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试验。
这标志着铁路的诞生,为铁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历程是铁路的快速扩张。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许多国家纷纷开展铁路建设,铁路线路不断扩张,铁路运输成为主要的货运和客运方式。
第三个历程是电气化铁路的出现。
20世纪初,蒸汽机车逐渐被电力机车替代,铁路线路逐步实现了电气化。
电气化铁路具有运行速度快、能耗低、环境友好等优势,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第四个历程是高速铁路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法国等国开始研发高速铁路技术,并相继建成了世界上首条商业化运营的高速铁路线路。
高速铁路以其高运行速度、舒适的乘坐体验和高度的安全性,成为现代化国家重要的交通设施。
第五个历程是综合运输的发展。
随着物流需求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铁路行业开始与其他交通方式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了综合运输体系。
通过与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衔接,铁
路运输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近代铁路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高速铁路的演变过程。
铁路行业不断创新,致力于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出行提供了可靠的交通工具。
中国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的发展史
![中国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9877794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7.png)
中国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的发展史一、绿皮火车时代(早期铁路运输阶段)(一)起步与初步发展(晚清 - 新中国成立初期)1. 晚清时期-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营业性铁路——吴淞铁路。
这是英国商人为了方便运输货物和人员而修建的,虽然铁路全长仅约14.5公里,但它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的开端。
这条铁路在建成不久后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
- 随后,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自主修建铁路。
1881年建成的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己修建并保存下来的第一条铁路,最初为了运输开平煤矿的煤炭,铁路全长约9.7公里,采用的是1.435米的标准轨距,当时的机车和车辆都比较简陋,速度也很慢。
2. 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铁路建设在军阀割据和战争的影响下,发展缓慢且不均衡。
一些铁路干线如京汉铁路(1906年全线通车,连接北京和汉口)、津浦铁路(1912年全线通车,连接天津和浦口)等在外国势力的参与下建成。
但铁路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并且在战争期间遭受严重破坏。
3.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时,铁路里程少、布局不合理且技术装备落后。
当时的铁路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铁路稀疏。
绿皮火车成为了这一时期铁路运输的主要代表。
这些绿皮火车大多是蒸汽机车牵引,车厢内部设施简单,座位是硬长椅,速度较慢,一般时速在30 - 60公里左右。
例如,当时运行在一些支线上的列车,从一个小县城到另一个县城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半天的时间。
(二)大规模建设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 改革开放前)1. 铁路建设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开展铁路建设。
“一五”计划期间(1953 - 1957年),新建了宝成铁路(1956年建成,连接宝鸡和成都)、鹰厦铁路(1957年建成,连接鹰潭和厦门)等重要铁路干线。
宝成铁路是新中国第一条工程艰巨的铁路,它穿越秦岭、大巴山等山脉,建成后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
- 到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7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大幅增长。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铁路与公路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铁路与公路](https://img.taocdn.com/s3/m/c837ce13f90f76c660371ac7.png)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铁路与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铁路,更多的铁路: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
2、1888年,总长2000米的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火车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3、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修铁路,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
由于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在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中、魏源在其编撰的《海国图志》中都介绍了当时外国的铁路、火车等科学技术信息。
(2)铁路在中国的起步伴随着列强的侵略:1874年,英美两国商人合资开设了“吴淞道路公司”,买下了今河南路桥堍到吴淞一带的田地,在未获清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偷偷修起了铁路──淞沪铁路,1876年7月3日,淞沪铁路的上海江湾段正式通车,不到一年,淞沪铁路乘客就已经超过了15万人次。
但是由于遭到清政府的反对,不久这条铁路即被拆毁。
(3)伴随中国近代化的步伐,第一条铁路诞生了:1878年,河北开滦煤矿开掘了第一口竖井,为了运输煤炭,清朝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
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1881年通车,中国自己制造了第一辆机车。
(4)中国铁路的发展与中国人的自强奋进息息相关:京张铁路是詹天佑独立主持并胜利建成的连接北京和张家口的一条铁路,全长200多千米。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
(5)铁路建设的发展与民族独立、科技进步密不可分:民国时期铁路发展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相继建成了宝成铁路和鹰厦铁路、成昆铁路、兰新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中国近现代铁路的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铁路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38d9e64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2.png)
中国近现代铁路的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铁路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1906年,中国第一条铁路线——北京-张家口铁路正式通车。
随着
时间的推移,中国铁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世纪初,由于经济和政治原因,中国的铁路建设一度停滞不前。
直到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铁路建设才得到了重视和加快。
然而,由于外部干扰和内部政治动荡,铁路建设的进展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路建设得到了新的发展。
中
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进行国有化、加强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以推动铁路建设。
中国的铁路网不断扩大,不仅连接了国内各地,还与世界各地的铁路建立了联系。
21世纪以来,中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高速铁路的
建设和发展成为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迅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
总之,中国近现代铁路的发展经历了起伏和变化,但始终保持着不断发展的态势。
它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全球铁路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 1 -。
中国发展铁路的历程
![中国发展铁路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73e1ad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e.png)
中国发展铁路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改革。
以下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历程:最早的铁路尝试(19世纪末):中国最早的铁路工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897年,京汉铁路建成,这是中国第一条铁路。
当时的铁路建设主要受到外国投资和技术支持,是由清朝政府与外国资本合资兴建的。
战乱和停滞(20世纪初):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里经历了战乱和政治动荡,铁路建设受到了阻碍。
在这一时期,铁路建设相对停滞。
国有化和改革(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对铁路进行国有化。
1950年代,中国铁道部成立,铁路系统开始由国家直接管理。
在这一时期,一些主要铁路干线得到了修复和发展,为国家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建设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中国加速了对铁路系统的投资和建设。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铁路经历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一系列干线和支线得到了修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铁路网络。
高铁时代的来临(21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开始大力推动高速铁路建设。
2008年,中国正式运营了自己设计和建造的高速铁路,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高铁时代。
中国高铁网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迅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高铁网络之一。
一带一路和国际合作(21世纪中期至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开始在国际上推动铁路合作。
中国参与了多个国际铁路项目,促进了与沿线国家的连接和经济合作。
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近年):近年来,中国铁路加速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高铁、智能车站、智能列车等技术逐渐应用,提升了铁路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总体而言,中国铁路经历了从最初的试验阶段到国有化和改革,再到如今高速铁路和国际合作的阶段。
中国铁路的发展成就在世界上备受瞩目,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的出行提供了强大支持。
中国近代高铁发展史
![中国近代高铁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393ad3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c.png)
中国近代高铁发展史
中国近代高铁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
以下是主要发展节点:
1. 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发高速列车技术。
1996年,中国发展了自己的高铁标准,制定了时速200公里的设计指南。
2. 2004年:中国在京沪高速铁路上进行了高速列车测试,并取得成功。
3. 2007年:京沪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成为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线路。
4.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高速铁路网络迅速发展,包括京津城际铁路和京津冀地区的高铁线路。
5. 2010年:中国目标建设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建设这种速度的国家。
6. 2014年:中国高铁网络达到1.1万公里,2015年超过1.3万公里。
7. 2016年:中国推出时速350公里的Fuxing号高铁。
8. 2017年:中国高铁网络达到2.2万公里,占全球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两倍。
9. 2018年:中国高铁网络进一步扩展,连接国内主要城市和一些国际目的地,如中欧班列的开通等。
10. 2021年:中国高铁网络继续扩大,连接更多城市和地区,提供更多代表时速,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络。
中国近代高铁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和投资,使得中国高铁技术迅速发展并引领全球高铁市场。
高铁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改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7be4c7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1.png)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中国近代铁路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资料:1. 中国第一条铁路:中国第一条铁路是北京至张家口的京张铁路,于1909年开通。
这条铁路全长209公里,是中国第一条由中国自己修建和运营的铁路线路。
2. 中国铁路的发展:自京张铁路开通后,中国的铁路网络逐渐扩大。
在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陆续建成了一些重要的铁路干线,如京广、京哈、沪宁等铁路。
这些铁路的建设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3. 铁路在中国的作用:铁路在中国的作用非常重要。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加速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铁路的建设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钢铁、煤炭等。
同时,铁路也在中国的战争和解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铁路的国有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铁路逐渐实现国有化。
铁路成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持。
5. 高铁时代的到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速铁路开始兴起。
中国的高铁网络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快的高铁网络。
高铁的运行速度和舒适性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体验,也加速了中国各地的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铁路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发展的历程。
从最初的京张铁路到如今的高铁网络,铁路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综述范文(通用9篇)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综述范文(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054977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6.png)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综述范文(通用9篇)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综述范文第1篇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注入了全新的生机。
1979年4月,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铁路也开始清理铁路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以调整为中心着手解决比例失调问题,基本建设的重点被转移到既有干线的改造扩建、加快铁路牵引动力的改革步伐。
但由于铁路自身建设资金短缺、技术水平落后,此时铁路网规模的扩展严重滞后于国家经济增长,铁路客货运量的增长远远低于交通运输全行业运量的攀升,运输能力和运量要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紧张、愈发突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铁路承担的客货周转量大约分别占全社会客货运周转量的60%和70%,可是铁路货物列车的平均牵引重量却还不到2000吨。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了20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并把发展能源和交通作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战略重点。
铁路也由此乘势而上、争取不断求新求变,谋求尝试取得突破,策划出台重大方案,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搞活的措施。
1983年4月,全国铁路工作会议研究铁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了“包、放、联、通、多”的改革思路。
1985年9月,_向_中央、_提出《关于“七五”加强铁路建设及经营改革的报告》,请求批准铁路系统从“七五”计划时期开始实行“投入产出、以路建路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新一轮改革行动蓄势待发。
在铁路基本建设方面,于1979年、1980年加快了铁路在建工程,使拖延多年的枝柳、沙通等铁路干线相继建成。
“六五”计划时期,建成的新线有京秦线、兖石线、邯长线、皖赣线、青藏线、南疆线等,建成的复线有石德线、胶济线(济南至兰村段)和陇海线(郑州至徐州段),建成的电气化铁路有石太线、陇海线(宝鸡至兰州段)等。
从1980年开始,_利用外资引进国外技术设备,进行了新线建设和旧线改造。
1979年10月陇海线(宝鸡至天水段)、1980年4月成渝线(成都至资阳段)相继动工修建,电气化铁路的建设速度逐年加快,建设规模也逐步扩大。
近代铁路的发展历程
![近代铁路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e822b1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65.png)
近代铁路的发展历程近代铁路的发展,那可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大剧啊。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出行靠的是啥呢?那大多是马车呀,或者就是靠自己的两条腿。
就像一只小蚂蚁在大地上慢慢地爬行,速度慢得让人着急。
那时候人们肯定想啊,要是有一种又快又稳的交通工具就好了。
铁路的出现就像一道划破黑夜的闪电。
刚开始的时候,铁路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虽然弱小但充满了无限的潜力。
那些最早的铁轨,就像是一条条简单的小路,一节节小火车在上面缓缓行驶。
这火车的速度啊,现在看起来也许就跟蜗牛爬差不多,可在当时那就是超级快的东西了。
慢慢地,铁路就像一个茁壮成长的孩子开始不断发展。
更多的铁轨被铺设起来,就像一张大网开始在大地之上蔓延开来。
火车的样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就像人穿衣服一样,从最初简单的样式变得越来越华丽。
火车头喷出的浓烟,就像是一个大力士在大口喘气,显示着自己的力量。
这时候的铁路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啦,以前需要走好几个月的路程,现在坐上火车可能几天就到了。
这就好比是从一个只能在小池塘里游的小鱼一下子变成了能在大海里遨游的大鱼。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路发展得就像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充满了活力。
技术不断进步,火车跑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稳。
车厢里面的设施也越来越好,就像把一个简陋的小茅屋变成了豪华的大别墅。
人们坐在火车里,就像在家里一样舒服。
而且铁路开始连接起更多的城市和乡村,就像把一个个分散的珠子用线串起来一样。
以前那些偏僻的小地方,因为铁路的到来,就像一个原本无人问津的小角落突然变成了热闹的集市。
到了近代后期,铁路简直就像一个成熟的巨人。
高铁的出现那可是铁路发展史上的一个大飞跃。
这高铁啊,速度快得就像一阵风,嗖的一下就从一个城市到了另一个城市。
那乘坐的体验,就像是在飞一样。
铁路的线路也变得更加密集,几乎覆盖了整个国家的各个角落。
这时候的铁路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国家的血管,把各个地方的人和资源快速地运输和调配。
我们回顾近代铁路的发展历程,真的是充满了惊喜和奇迹啊。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简介概括20字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简介概括2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d80cd26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3.png)
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简介1. 1840年代至1949年:铁路兴起与发展- 在清朝时期,我国开始引入铁路技术,并在1840年代建成了第一条铁路。
- 随着铁路的建设,我国的经济开始发生改变,交通运输变得更加便利。
- 1900年代初,我国的铁路网络逐渐扩大,成为国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 1949年,新我国成立,铁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2. 1949年至1978年:铁路的国有化与发展- 建国后,我国开始进行铁路的国有化改革,铁路成为了国家的重要资源。
- 铁路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铁路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 在这一时期,我国铁路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成为国际上的瞩目对象。
3. 1978年至现在:改革开放与高铁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铁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 在2008年,我国开始运营高速铁路,为国家的交通运输带来了新的变革。
- 如今,我国的铁路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发达的铁路系统之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 我国铁路的未来发展:-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智能铁路的建设,加快铁路建设的节奏。
- 高铁技术、磁浮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改变我国铁路的格局。
- 未来,我国铁路有望在高铁技术、智能化设备和绿色能源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成为全球铁路发展的引领者。
5. 总结:- 我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奋进,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拼搏。
- 铁路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将继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 我国铁路的发展成就,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也彰显了我国在交通领域的强大实力。
1. 我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从19世纪末的铁路兴起到21世纪的高速铁路时代,我国铁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在1949年新我国成立后,我国铁路开始了国有化改革,铁路成为国家重要资源的一部分。
近代铁路发展历程
![近代铁路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b9f103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3.png)
近代铁路发展历程近代铁路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但具有深远影响的过程,它的起点可追溯至18世纪初。
在工业革命期间,人们开始对人力和动力机械的运输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
下面是近代铁路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
一、18世纪初,煤矿的运输最早的铁路系统在英格兰的煤矿地区出现,煤炭产量的急剧增加使得人们开始寻找更高效的运输方式。
那时候,人们使用马拉车将煤炭从矿井中运出,这是一项非常困难和费时的工作。
因此,人们开始尝试使用铁轨来更加方便地运输煤炭。
首条轨道于1767年在约克郡的科尔布里奇修建,它使用木板作为铁轨,马车在其上行驶。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人们对铁路的发展越来越关注。
19世纪初,美国发明家威廉·杰姆逊(William Jessup)发明了一种集装箱,可以在铁路上运输货物。
这种集装箱不仅可以容纳更多的货物,而且可以减少货物的损坏和货运时间。
三、1825年,首条公共运输铁路1825年,英国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正式建成,成为世界上第一条公共运输铁路。
这条铁路的长度约为40公里,它的开通标志着铁路运输的新时代的开始。
四、1830年代至1840年代,美国的铁路建设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美国开始建造铁路来连接东海岸和西海岸。
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是美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大约30,000英里的铁路网,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19世纪60年代,高速铁路的出现19世纪60年代,法国的铁路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始建设高速铁路。
这种铁路的设计速度为120公里/小时,它的出现让人们更加方便地旅行和迅速地运输货物。
1880年代和1890年代,铁路电气化成为新的趋势。
美国在1888年开始建造电气化铁路,在1892年成功实现了首次电气化铁路运营。
电气化铁路减少了污染和噪音,提高了铁路的效率和安全性。
七、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高速列车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速列车的研发成为了国际铁路建设的关键领域之一。
中国近代铁路史
![中国近代铁路史](https://img.taocdn.com/s3/m/9a45b410cc175527072208ca.png)
(二)北洋政府时期 (1912-1927)2100公里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8-1948)1300公里
?
中国的第一条 铁路是哪一条?
吴淞 唐胥
京张
世界上部分国家修建第一条铁路的时间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国家 修建时间
序 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具 奏 代 请 , 希
御 史 辄 为 商 人
关 系 甚 重 。 该
铁 路 要 政 ,
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哪一条?
中国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1876年的吴淞铁路,后来被拆除
中国第一条正式运营的自建铁路是 1881年的唐胥铁路,是中国铁路线的 源头。
中国第一条自己设计、自己花钱正式 运营的铁路,是1909年通车的京张铁 路
中国第一条铁路到底 是哪一条?
修建第一条铁路的背 景是什么?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广告铁路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沿着护城河 修建了一条一里长的“展览铁路”给铁路做小广告,这是 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条铁路。不久,清统治者以:“观者骇
怪”为由,勒令把它拆掉。严格地说,这还不能算作实质意
国家
修建 时间 1839 1844 1848 1851 1852 1854 1860 1872 1876
英国 美国 法国 比利时 德国 加拿大 俄国 奥地利 荷兰
1825 1830 1832 1835 1835 1836 1837 1838 1839
意大利 瑞士 西班牙 秘鲁 印度 澳大利亚 南非 日本 中国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1881年开始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真正成功 并保存下来加以实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从而揭 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中国铁路发展内容简介
![中国铁路发展内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d511bb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b.png)
中国铁路发展内容简介中国铁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世界上最庞大、最完善的铁路网络。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历史、政策变化、建设概况和发展改革四个方面,介绍中国铁路的概况。
一、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历史19世纪中叶,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铁路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建成通车,全长14.5公里。
此后,中国铁路建设逐渐发展起来,但总体规模较小,发展缓慢。
进入20世纪后,中国铁路建设逐渐加快。
1909年,中国第一条自主建设的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全长201公里。
此后,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支持战争需要,中国政府加大了铁路建设的力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铁路建设高度重视,铁路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了高峰期,不仅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二、中国近代铁路的政策变化中国近代铁路的政策经历了多次变化。
在清朝时期,政府实行“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将铁路建设和运营权收归国有。
民国时期,政府实行“民办铁路”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实行“国家主导、统筹规划”的政策,由国家主导铁路建设和运营。
在政策目标的调整方面,从最初的建设干线铁路、发展交通运输,到后来的建设综合交通网、促进经济发展,再到现在的建设现代化铁路网、推动国家战略实施,政策目标不断调整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近代铁路的建设概况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铁路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庞大、最完善的铁路网络之一。
截至2020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79万公里。
此外,中国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包括京沪高铁、京广高铁等世界知名的高铁线路。
在铁路建设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铁路规划和布局,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经济发展形势,制定了一系列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专项计划。
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
![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518434ff524ccbff12184ec.png)
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铁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825年,英国在斯托克顿和达林顿之间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铁路建成后加快了英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西方列强见此也争相修筑铁路。
而铁路在中国的发展却举步维艰,走过了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道路。
在1840年以前,西方传教士就已经开始将有关铁路知识传入中国。
1835年7月,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在广州出版的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上发表名为《火蒸车》的文章,文章指出:“利圭普海口,隔曼者士特邑,一百三十里路,因两邑的交易甚多,其运货之事不止……故用火蒸车,即蒸推其车之轮,将火蒸机,缚车舆,载几千担货。
而那火蒸车自然拉之……倘造恁般陆路,自大英国至大清国,两月之间可往来,运货经营,终不吃波浪之亏。
”这篇文章里,郭实腊既对铁路、火车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也表达了希望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愿望。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封闭大门。
林则徐、魏源、洪仁轩等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外大势和铁路有关知识,促进了铁路知识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1841年,林则徐在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中,介绍美国的交通时提到:“国中运河长3500里,火烟车陆运货物每一点钟可行二三十里,皆穿凿山岭,砌成坦途”。
后来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也提到了火轮车和铁路,虽然只是一些简要的记述,但却表明了他对铁路、火车的认识。
徐继舍在其所撰述的《流环志略》中介绍“陆有铁路石路浇以铁汁,火轮车通行并精能之至”。
太平天国干王洪仁歼在1859年写的5资政新篇6中建议:“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
”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从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列强相继向总理衙门提出修筑铁路的要求。
1865年2月12日,总理衙门专门行文曾国藩、沈葆桢、李鸿章等地方抚督大员。
江苏巡抚李鸿章认为:“查铁路费烦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历程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134f79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8.png)
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历程及发展趋势铁路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铁路技术不断升级,铁路建设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历程和发展趋势两方面展开探讨。
历程中国铁路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西方列强先进的机器工业技术和先进的交通运输体系逐渐传入中国,奠定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基础。
20世纪初,中国大力发展铁路建设,国外的工程师被邀请来设计和建立铁路。
1905年,中国第一条铁路——汉口至武昌铁路建成,并投入运营。
此后,中国铁路的建设取得了更快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和铁路运输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中国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技术合作等方式推进铁路建设,成功地建成了一批重大工程,如包钢一线、兰新铁路、京广铁路等,中国铁路的运营网络逐渐完善。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推出后,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大量资本被投入铁路建设。
中国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于2008年通车,从此中国进入了高速铁路时代。
目前,中国的铁路运营网络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铁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占到了3.6万公里,中国高速铁路网也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网。
趋势未来,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加速高铁建设。
中国高铁网络的建设已经历经数十年,目前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未来还将加快高铁建设,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
据中国交通运输部预测,到2035年,中国高速铁路里程将达到4.5万公里以上,高铁运营速度也将升级至每小时600公里以上。
二是推进智能铁路建设。
智能铁路采用先进的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配合自动驾驶技术,实现铁路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
未来,中国将加速推进智能铁路建设,提升铁路运营的智能化水平。
近代铁路发展历程
![近代铁路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9f5aaf6de80d4d8d05a4f9c.png)
近代铁路发展历程甲午战前兴修的铁路洋务运动以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几乎每前进一步都要受到他们的攻讦与阻挠。
因而,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在十分艰难崎岖的道路上蹒跚前进的。
铁路的兴建因为牵涉到风水地脉、坟墓田庐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而尤为棘手,故李鸿章、刘铭传、丁日昌等洋务派人士虽于70年代初即大声疾呼倡议修建铁路,却以障碍太大一直訢格难行。
为此,李鸿章一再请求掌握朝政的满族洋务派恭亲王奕訢给予支持,李“极陈铁路利益,请先试造清江至津(淮阴至天津),以便南北运输”[7];旋又慷慨陈词说:“将来欲求富强,舍此莫办,倘海有铁舰,陆有铁道,国家之真实声威,始能树立,外人断不敢轻于动手,请主持大计”[8]。
从这番话中,可以看出李鸿章洋务思想的不断深化。
可是,修路与反修路的斗争还是很激烈的。
从1880年至1887年,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因为兴修铁路问题的发生了两次大争论。
第一次争论是由刘铭传于1880年奏请修建铁路而引起。
顽固派张家骧等人认为修路有弊无利,主张应“将刘铭传请开铁路一折,置之不议”。
李鸿章则全面分析了修路对国计民生所带来的通商、惠工、方便行旅等九大利益,批判了顽固派所持的种种缪论。
[9]他还致函奕訢说:中国地大物博,“而富强之势远不逮各国者,察其要领,固由兵船兵器讲求未精,亦由未能兴造铁路之故”。
[10]由此可见,李鸿章把铁路未修视为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其时代危机感已情见乎词,流露了十分迫切的焦灼心情。
不仅如此,他还从经济与军事之间的依存关系来论述修建铁路的必要性说:“夫中国有可富可强之资,若论切实办法,必筹造铁路而后能富能强,建永远不拔之基”[11]。
然而这次争论的结果,却以顽固派的胜利而告结束。
清廷发布上谕说:“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
刘铭传所奏,着无庸议”[12]。
第二次争论是因李鸿章函请奕訢、奕譞二人主持修建铁路大计而引起。
从1883年起,至1887年止,前后历时五年,双方反复辩难,最后以清廷同意修建津沽铁路(天津至大沽口)而告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前兴修的铁路洋务运动以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几乎每前进一步都要受到他们的攻讦与阻挠。
因而,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在十分艰难崎岖的道路上蹒跚前进的。
铁路的兴建因为牵涉到风水地脉、坟墓田庐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而尤为棘手,故李鸿章、刘铭传、丁日昌等洋务派人士虽于70年代初即大声疾呼倡议修建铁路,却以障碍太大一直訢格难行。
为此,李鸿章一再请求掌握朝政的满族洋务派恭亲王奕訢给予支持,李“极陈铁路利益,请先试造清江至津(淮阴至天津),以便南北运输”[7];旋又慷慨陈词说:“将来欲求富强,舍此莫办,倘海有铁舰,陆有铁道,国家之真实声威,始能树立,外人断不敢轻于动手,请主持大计”[8]。
从这番话中,可以看出李鸿章洋务思想的不断深化。
可是,修路与反修路的斗争还是很激烈的。
从1880年至1887年,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因为兴修铁路问题的发生了两次大争论。
第一次争论是由刘铭传于1880年奏请修建铁路而引起。
顽固派张家骧等人认为修路有弊无利,主张应“将刘铭传请开铁路一折,置之不议”。
李鸿章则全面分析了修路对国计民生所带来的通商、惠工、方便行旅等九大利益,批判了顽固派所持的种种缪论。
[9]他还致函奕訢说:中国地大物博,“而富强之势远不逮各国者,察其要领,固由兵船兵器讲求未精,亦由未能兴造铁路之故”。
[10]由此可见,李鸿章把铁路未修视为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其时代危机感已情见乎词,流露了十分迫切的焦灼心情。
不仅如此,他还从经济与军事之间的依存关系来论述修建铁路的必要性说:“夫中国有可富可强之资,若论切实办法,必筹造铁路而后能富能强,……建永远不拔之基”[11]。
然而这次争论的结果,却以顽固派的胜利而告结束。
清廷发布上谕说:“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
刘铭传所奏,着无庸议”[12]。
第二次争论是因李鸿章函请奕訢、奕譞二人主持修建铁路大计而引起。
从1883年起,至1887年止,前后历时五年,双方反复辩难,最后以清廷同意修建津沽铁路(天津至大沽口)而告结束。
从两次争论中,可以看出封建保守势力之强大,当时兴办新生事物是何等困难!然而在此期间,却先后发生了日本并吞琉球(1879年)、中法战争(1884年),以及由于日本亟谋侵略朝鲜而引发的“壬午兵变”(1882年7月)与“甲申政变”(1884年12月)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从南海之滨到鸭绿江畔,干戈扰攘,警信频传。
清廷还因是否修路问题争论不休,筑室道谋,稽延岁月,的确是荒唐可笑。
甲午战前的中国铁路就是在上述情况下,以极其缓缓的步伐进行兴建的,其情况如下:(1)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从唐山至胥各庄,主要是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的煤炭。
这条铁路虽然只有短短的18华里,却是中国人民在铁路史上开天辟地的创举。
当时李鸿章等人为了不使顽固派有任何攻击的借口,遂讳称铁路为“马路”,后来始重新正名。
(2)津沽铁路:1888年完工。
为了筹措资金,此路正式招商集股。
津沽铁路与芦台、闫庄相接,可以直达开平。
是年10月通车时,李鸿章亲往查验,深为满意。
他说:“自天津至唐山,铁路一律平稳坚实。
桥梁、车站均属合法”。
[13](3)关东铁路:此路主要是为了巩固东北边防而建。
当时沙俄正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直接威胁到东北的安全。
同时,日本也加速了在朝鲜的侵略活动。
风云日紧,羽檄频传。
清廷为了保卫“祖宗发祥之地”故决心修建关东铁路。
这条铁路分为关内与关外两段。
关内段从津沽铁路上的林西镇出发,展修至山海关[又称榆关]为止,1890年动工,1894年春通车,全长百余公里,是为津榆铁路。
关外段,拟从山海关至锦州,再经广宁、新民屯、沈阳以达吉林。
再由沈阳筑支线以至牛庄、营口。
1894年夏已修至中后所。
嗣因甲午战争爆发而被迫停工。
全长192公里。
(4)台湾铁路:台湾巡抚刘铭传是淮军名将,洋务运动的积极推行者,也是修建铁路的最早倡议人之一。
他是李鸿章的老部下,在修路问题上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同气相求。
刘于1891年完成台湾铁路中的基隆至台北段,1893年向南展修至新竹,全长90余公里,旋因经费支绌在而停工。
据上,从1881年至1894年的十三年间,共修建铁路300多公里。
在那个风气未开时代,这短短的几条铁路尽管与中国的国土面积迥不相称,然而凡事创始艰难,李鸿章能够排除各种阻力,将千百年来陈陈相因的驿道驿马开始改为铁路火车,其筚路蓝缕之功还是值得肯定的。
此外,李鸿持还计划修建津镇[天津至镇江]。
沪宁等铁路,并主张以徐州为中心修建铁路和建设炼铁基地[14],甚至还曾考虑修建甘新铁路,他认为“非开铁路则新疆甘陇无输运之法,即无战守之方。
俄窥西陲,英未必不垂涎滇蜀,但自开铁矿与火轮车路,则万国缩伏,三年必皆踊跃,否则,日蹙之势也”[15]。
虽然这些修路计划,均因格于形势一时未能实现,但中国铁路干线的最早蓝图实肇始于此时。
甲午战后兴修的铁路甲午战争虽然惨败,但在此次战争进行期间,铁路在军事上所起的作用。
已昭昭在人耳目。
史载当日军深入辽东境内之后,慈禧太后询问李鸿章道:修了“铁路[按:指关东铁路],是否反而济敌?”李答曰:“铁路仅至山海关,敌未猝然登陆,于我有利”[16]。
易言之,日军虽有海上运输,但缓不济急,而清军因有铁路运输朝发夕至,在后援方面要便捷得多。
正是由于这一情况,清廷中有不少人士认为中国铁路太少,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如张之洞说:“使铁路早成,何至如此!”[17]。
胡燏芬则说:“自经此次军事利钝之故”,修建铁路之必要,已属“昭然共见”[18]。
这时封建顽固派在铁的事实、血的教训面前,再也提不出什么反对修路的理由了。
李鸿章因甲午之败,成为众矢之的,失权失势,名誉声望一落千丈,但他修建铁路之志并未少堕,就在1895年中日战争的烽烟甫靖之际,他即奏准修建津芦铁路,“自天津起,循运河西岸,迤逦而北,绕越南苑,以达芦沟桥,计216里”[19]。
这条铁路修建速度之快超过了战前同样情况的任何线路。
在此时期,李鸿章兴修铁路的思想较前尤为迫切。
他认为“铁路一事,为中国绝大关系之所在”,“中国今欲整顿一切新政,惟铁路为第一枢纽”[20]。
他于1896年访问欧美时,细心考察各国情况,“无事不惊创见,其尤在意中者,惟铁路之善法也”[21],他在英国公开宣称:自己回国后“必佐大皇帝[按:指清帝]于统辖之全地,用公平妥善之法筑路行驶火车,甚至极远极难之处,无不有四通八达之路,以运土产而便行人”[22]。
由此可知,李鸿章对修建铁路的关心与决心。
当然,要修铁路必须解决经费问题,李鸿章访欧期间就向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强大的英国提出增加关税的建议。
他说:“海关税则诚能增至值百抽十”即比现行的值百抽五的税率增加一倍,“于是就此巨金,以筑铁路,以造铁舰,以铸各种机器,而永不忘英国玉成之德”[23]。
但是,中国增加关税势必影响英国及其他各国商业的利益,因而遭到英国的“峻拒”。
《泰晤士报》还发表评论说:“关税乃骊龙颔下珠”,英国方面不能让步,“固无怪中堂[按:指李鸿章]之愁锁双眉矣”[24]。
李鸿间虽然未能达到目的,但其谋国之深衷则是不容否认的。
由于提高关税的道路行不通,只有筹借外债和征集商股之策了。
189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中国铁路总公司,以盛宣怀为督办铁路大臣,着手规划全国铁路建设事宜。
李鸿章虽未担任什么职务,但盛宣怀本是李一手培植起来的办理洋务的心腹要员,遇有重大问题辄向李函电请益,所以,甲午战后铁路的兴修,是在李鸿章密切关注下进行的。
甲午战后兴办的铁路,有津芦、芦汉、沪宁、汴洛(开封至洛阳)、粤汉等;而关外铁路于1897年至1899年间,先后修至新民屯、锦州、营口等地;沪杭、广九等路的借款草约也先后签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03年开始兴建的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由胡燏芬、袁世凯任铁路大臣,负责全路工程设计的总工程师詹天佑则是洋务运动前期所培养的技术人才。
这条铁路的施工不仅克服了丛山峻岭之险,而且提前两年于1908年完工通车。
此外,帝国主义侵略者为了攘夺中国的路权,也竞相筑路。
如俄国修建中东铁路(1898年-1903年)、德国修建胶济铁路(1899年-1904年)、法国修建滇越铁路(1907年-1920年)、日本修建台湾铁路等等,外国侵略者的贪婪掠夺,也是促使清政府于甲午战后加速铁路建设的因素之一。
总之,自1895年之后,铁路成为清朝政府的一项“实政”加以推行。
“岁展月拓,分途进行”。
从1881年起,到1909年止,中国人建成的铁路据邮传部统计:“路之通车者逾万里”,其中绝大部分完工于甲午战后;而铁路收入达“二千万”。
其速度之快、里程之远均远远超过战前。
它不仅没有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而随之寿终正寝,相反却表现了相当顽强的生命力而继续向前发展。
注释[1]《太平天国》(丛刊)第二册,第532-533页。
[2][4][5][10]《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7第53页,卷24第26页,卷24第22页,卷39第20-26。
[3][7][15]《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3第7-8页,卷17第13页、卷12第26页。
[6][13]《李文忠公全集·海军函稿》卷三第23-24页,第28页[8][16]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70集:窦宗一著《李鸿章年[日]谱》第4908、5110页[9][19]《交通史·路政篇》第1册第20-21页,第7册第2章[11]《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12,第2-4页。
[12]《大清德宗实录》卷126,第13页。
[14][16]《申报》,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17]《张文襄公全集·奏稿》卷24,第5-6页。
[18]《光绪政要》卷21,第16-17页。
[20][21][22][23][24]《李鸿章历聘欧美记》第227、162、114、176、1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