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已有各种定义的梳理:
已有各种定义方式所关注的重心,即计划、经验、目标、 学科。
虽然这些重心看起来好像没有联系,但实质上,若谈计 划,肯定涉及目标,若将经验理解为种族经验和个体经 验的总和,实质上就包含有学科。因此,要综合人们为 课程定义所设定的重心,只需抓住计划与经验。
定义的方式
谢弗勒(Scheffler, I.)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过三 种定义,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而 凄寻求一种真正的定义,则需要寻求一种正确的或最佳 的纲领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 的混合,“包含是(is)和应当(ought)两种成分”。
根据不同的归属还可分为很多类:师生双边活动说、 学生发展说、学生价值增殖说、教师实践说、学生认 识—实践说、学生学习说、学生适应—发展说、学生 认识-发展说、多本质多类型说、情知说、学生认识— 发展—审美说、学生特殊认识说、教师传递说、师生 交往说。(14种)
这些认识大致可分为三个角度:
现象描述:师生双边活动说、教师传递说、师生交往说 定义的学科出发点:
专题一: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一、课程的概念及其价值与功能 二、教学的概念及其价值与功能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探讨
一、课程的概念及其价值与功能
(一)课程定义的多样性 (二)课程的本质及其特性 (三)课程的价值
(一)课程定义的多样性
“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却是定义最差的一个 教育术语(斯考特)
(3)经验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影响因素、一种教 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课程应该是可以通过认识和 实践而转化为个体经验的,不管这种经验是知识性的, 还是活动性的。
(4)教育性。从内容性质上看,学校课程应在学校环 境中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和作用,缺乏教育性的经验不 属于课程范围之列。
(5)体系性或计划性。不是任意的设计或规定,而是 由专门的机构依据教育的系统、层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 征等等设计出的成体系或有计划的知识经验。
哲学角度:
从认识论:教师实践说、学生认识 从矛盾论:学生发展 从价值论:学生价值增值 从活动论:学生认识—发展—审美
心理学角度:适应发展、情知说 教学发展史:学生学习说 多学科:多类型多本质说
从师生着眼点:
从学生着眼: 从教师着眼 从师生的共同活动着眼
(二)教学本质认识的方法论
“后现代”表征为混沌、消解、非理性、解放、交 往、联系,追求开放性、不确定性、非同一性、去 中心、多元化等等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对现代性的反思与 批判,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对后工业社会的回应
2.后现代理论的启示: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恒过程。”
对教学本质认识和理解的发展就是教学本质合理性建构 和历史性解构的交替的历史过程。
课程的定义应该能够覆盖课程本身的各个基本组成部 分(课程目标、实施、内容、评价)
课程定义应该与学习活动关联起来,并注意与学习活 动区别开来
课程定义要能够整合课程的各个存在层次
古德莱德: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施的 课程、体验的课程
应该区分计划性和经验性这两种给课程下定义的取向
据统计:课程的定义有119种之多 国内学者归纳为六类: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
利威(Lewy, A.)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列出了 “课程”的七种典型定义
1.课程是学校为了训练团体中儿童和青年思维及行动方式 而组织的一系列可能的经验(Smith, et al.,1957);
2.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学习者所获得的所有经验 (Foshay,1969);
3.课程是为了使学生取得毕业资格、获取证书及进入职业 领域,学校应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及特定材料的总体计 划(Good,1959);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究(Westbury & Steimer,1971); 5.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一种有指导的生活事业;
的道德条件 科学式定义:即关于教学的一个专门性定义将由用“和”、
“或”、“含义为”等词连接起来的一组句子
国内的一些指称:
在“教”的意义上使用并予以界定:教学是 经验的传递,是传授知识技能……
指称“学”的教学:教学是一种以教材为中 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的认识活 动。以“教学是学生的……活动”的形式出 现
在这一课程定义中,“教育性”区分了经验的性质, 即只有那种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才是课程。全 部教育性经验包括人类文化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种 族经验,又包括个体通过亲身的尝试、实践而累积起 来的个体经验。“体系”暗含着课程的“计划”指令 性,体系从何而来?它要依据教育方针,根据教育目标 而确立,即根据方针和总体教育目标制定总体课程规 划,通过规划安排学科与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课程在 本质上就是围绕教育性经验和计划这两个关键要素而 展开的。
教学本身是复杂的,但相对于某个特定时代和一定的历 史条件下人科对教学的认识而言,用以规范和评判人们 的教学认识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应当是确定的
我们要走的这条路是通向教学本体、本真存在的一条永 远也走不完的路,永不能停下探索的脚步。
从多视角来探讨教学的本质
以动态生成的思维探讨教学本质
从合理性的视角,在目的、规范与规律的统一、应然和 必然、实然的统一中研究教学本质。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B.O.Sminth)的整理,英语国 家的教学(teaching)内涵可归为五类:
描述性定义:教学是传授知识或技能 成功式定义:意味着教与学不仅要发生某种相互关系,还要求学
习者掌握所教的内容 意向式定义:尽管教学在逻辑上可以不包括学,但人们可以期望
教导致学 规范式定义:即将教学作为规范性行为,教学的活动要符合特定
指称“教”与“学”协同活动的“教学”: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统一活动
在“教学生学”的意义上使用“教学”:王 策三、李秉德等
2、教学概念的逻辑归属
“教育活动”:教学是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 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教育活动。 (南京师大教育学)
“实践活动”:教学本质是教与学相统一的社 会实践活动(孙国有)
定义的方式: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
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关系定义、功用定义 属、种差的内涵要清晰、定义项和被定义项外延要全同,否则
会犯定义过宽或过窄的错误
认识的层次:
经验认识 理论认识
(四)后现代理论的启示
1.后现代理论的特征:
“现代”表征为进步、技术、理性、效率、行动、 成功,追求封闭性、确定性、中心性、普适性、控 制性;
有学者认为课程定义内涵呈现的发展趋势是: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兼相爱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
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源自文库课程”与“空无
课程”并重 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
“认识活动”:教学是一种以教材为中介,学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吴立 刚)
“交往活动”: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 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的一种特 殊交往活动。(叶澜)
3、教学本质的众家之说
有 人归结为十大类(张广君):认识说、发展说、层
次类型说、传递说、学习说、统一说、实践说、认 识—实践说、交往说、价值增殖说
(五)我的教学本质观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交往方式在与课程内容 之间的能动而现实的双重双向对象化过程中发 挥和建构自身主体性的教育活动。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双重双向对象 化活动
教学是建构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的活动 教学是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的活动
教学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的交往而实现的活 动

课程定义多样性的原因
课程定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具有时 代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认识
课程存在(实践)自身的发展、变化也是复杂的,具 有复杂性:实践的复杂性、存在不同层次
研究者或定义者的立场或角度、目的(主观性)
从探讨课程的本质属性出发:学习经验、教学活动 从确定课程的功能出发:社会文化再生产、预期的学习结果 从课程存在的物质形态定义课程:科目、教材、教学大纲 从课程实施和管理的立场出发:学习计划、教学计划
课程是一种计划,表述了课程的描述性定义,课程是经 验则表述了课程的规定性定义,只有包含课程“是”和 “应该”两种成分即计划和经验两种成分才是课程的完 整的定义。
3.赞同这样的定义(靳玉乐):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 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是指在学校教 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 育性经验体系。
课程成为构成人类生活能动活动的长河(Rugg,1947); 6.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Taba,1962); 7.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习者在个人的、社会的
能力方面获得不断的、有意识的发展,通过对知识和经验 的系统改造而形成的有计划和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及预期 的学习结果(Tanner,1975)
4.由上述课程本质可以概括反映出课程的特点:
(1)客体性。相对于学习者来说,课程是一种外在于 学习主体的客观存在,是学习主体认识和经验的对象, 而不是主观性的自我意识或观念。
(2)目的性。从人类教育活动所特有的育人目的性角 度看,课程也无非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手段,具有预期的 目标指向性,如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教学本质观的意义
鲜明的时代价值取向
从动态中反应教学本质,教学活动各要素处于 动态的变化发展之中,注重教学活动的系统完 整性(主体、目的、内容、过程、方法),揭 示了教学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
能够揭示教学活动的实践价值、认识价值、伦 理价值、审美价值,体现出教学利、真、善、 美的综合特征
强调教学活动的自主、开放和创造 对以往教学本质认识的扬弃和超越 能够解释教学活动的个别性、差异性和多样性。
整体论:从师生双边整体活动来认识,单一的 师或生都不合适
哲学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描述以及心 理学、教学发展史等其他学科只能提供材料和 证据
哲学的什么角度:实践论、认识论、矛盾论、价值 论是一个层次吗?他们能代表哲学的全部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思想
“一”与“多”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定义的方式: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 属加种差(归属不同)
(二)课程的本质及其特性
1.课程定义的方法论
针对以往在课程本质探讨中存在的方法论缺陷,我国 有学者提出课程的本质内涵应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第二,课程是系统的知识、经验体系的计划,还是一种目标体
(三)课程的价值
本体价值:育人 基本价值:选择、传递、创新文化 派生价值:经济、政治、科技、生活、
发展、享受
二、教学的概念及其价值与功能
(一)教学过程本质认识的众家之说 1、教学概念的语词所指
英语国家:用instruction表示“指导”,有时也指整个的 教学活动,用learning表示“学、学习”,用“teaching”表 示“教、教导”,用teaching-learning或teaching and learning 表示“教学”
解释教学活动的个别性、差异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本质认识的因素分析
教学目的: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 “本质”概念的理解:
质:体现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特点,处于现象与本质之间 本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是决定事物内部体系发展的主
要特征和趋向的一些深刻联系、关系和内在规律的总和。 质代替本质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系的计划? 第三,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结论性的? 第四,课程是有意的、客观的,还是无意的、主观理解的?
这几个问题是长期以来有关课程本质讨论的焦点,各 种不同的课程本质观往往都涉及到对这些问题的不同 理解,因而这些问题也就构成了限定课程本质内涵的 客观指标。
2.课程定义的基本思路
有学者认为定义课程要遵循几个基本思路(丁念 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