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国家相关惠农政策
![国家相关惠农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06c48ade50e2524de5187edb.png)
国家相关惠农政策1、党中央国务院农业扶持政策(1)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务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性意见;(3)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4)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
2、国家农业部农业扶持政策(1)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2)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3)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4)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5)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6)全国奶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7)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8)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8-2015)(9)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10)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工作方案;(11)关于组织开展热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创建工作的通知;(12)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13)关于贯彻落实《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14)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15)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16)关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17)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示范县(场)创建工作方案(18)关于编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初步设计的通知;(19)关于推进农业品牌工作的通知;(20)编报农业综合开发良种繁育及优势特色种羊示范项目初步设计及实施计划的通知。
3、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扶持政策(1)全国粮食新增500亿公斤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2)关于组织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专项的通知;(3)关于请组织申报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的通知;(4)关于申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5)关于申报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8283cdef705cc175427091f.png)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宜兴市蔬菜办公室陆志新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3%、49%,均居世界第一。
❖ 2007年中国蔬菜播种面积达2.6亿亩,总产量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0多公斤。
(中国经济网消息).❖蔬菜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3%,总产值6300多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比例高达25.5%.蔬菜生产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57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13.8%.2、蔬菜市场供应显著改善❖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优势产区的逐步形成,产销布局的日趋合理,我国已基本实现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目标。
2、蔬菜市场供应显著改善❖本报讯近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国将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8个蔬菜重点区域。
❖据介绍,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也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等问题。
❖针对蔬菜生产季节性强,蔬菜产品新鲜易腐,贮运困难的特点,根据气候、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农业部规划将全国蔬菜产区划分为4大功能区8大重点区域,包括:华南冬春蔬菜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黄土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区域、东北沿边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按照规划,到2015年,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2%,蔬菜产量占全国的48%,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国的90%以上,蔬菜生产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超过1200元,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65%以上。
蔬菜发展的基本情况
![蔬菜发展的基本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eb36ac1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73.png)
第一节蔬菜发展的基本情况一、我国蔬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市场需求及发展措施(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由供不应求到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1.生产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蔬菜产销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全国蔬菜生产快速发展,产量大幅增长,上市基本均衡,供应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播种面积由1990年的近1亿亩增加到2010年的2.3亿亩左右,产量由2亿吨提高到5亿吨,人均占有量由170公斤左右增加到370公斤左右,常年生产的蔬菜达14大类150多个品种,逐步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2.布局逐步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在农业部编制的《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指导下,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六大优势区域,呈现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有效缓解了淡季蔬菜供求矛盾,为保障全国蔬菜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3.质量显著提高自2001年“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近三年蔬菜农残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比2000年提高30多个百分点,蔬菜质量总体上是安全、放心的。
在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同时,商品质量也明显提高,净菜整理、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数量逐年增加,商品化处理率由“十五”末的25%提高到40%,提升了15个百分点。
4.加工业快速发展我国蔬菜加工业发展迅速,特色优势明显,促进了出口贸易。
据农业部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蔬菜加工规模企业10000多家,年产量4500万吨,消耗鲜菜原料9200万吨,加工率达到14.9%。
韭菜收获设备关键部件设计
![韭菜收获设备关键部件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5d3f33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e.png)
韭菜收获设备关键部件设计摘要:韭菜种植目前已成为我国多地主材产业的支柱,耕、管等环节可借用现有根茎类通用设备,但韭菜收获设备采用通用设备效果不理想,本文通过对一种小型电动自走式韭菜收获机关键部件进行再设计,使得可以适应目前规范化种植产区,并进一步增强设备通用性,解决韭菜收获过程中适应性差问题,使韭菜种植可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提高收获效率减轻劳作强度。
关键词:韭菜;收获;电动前言韭菜属多年生宿根类草本蔬菜,是一种我国栽培地域最广的常绿叶菜,常年栽培面积占菜田总面积的5%-6%[1]。
种植3-5年后换茬,目前部分韭菜品种换茬长达8-10年。
韭菜除青采外还可通过培土、遮光覆盖等措施栽培收获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韭黄或采收用作配料酱的韭菜花。
近年来,国内种植的韭菜也一步步走向了国际市场[2]。
目前新产品系列韭菜不仅应用于大田生产还进入了温室大棚使得韭菜全年都可栽植,我国多地区均有栽种,反季节韭菜经济支柱性效益尤为突出。
目前河南益阳、山西运城、甘肃武山、河北乐亭/秦皇岛、山东寿光、诸城、辽宁义等地都建设了万亩以上的鲜韭菜生产基地,成为当地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支柱产品,主要品种株高和亩产见表1。
我省目前韭菜种植多属于大田种植,主要基地位于鄠邑区、兴平市、华州区等,产业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大田作业主要依靠人工,种植模式不规整、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率普遍偏低、生产集约化后相应病虫草害进一步加重、区域性产业链条短。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韭菜种植产业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蔬菜经济整体性发展。
韭菜生产机械化是实现节本增效的根本途径,务农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攀升是推动韭菜机械化生产的内在动[3]。
表1 主要品种株高和亩产品种自然株高/cm亩产/kg寿光独根红50-603000-4000寿光9-250-703000-4000汉中冬韭40-503000-4000嘉兴白根503000-4000作者简介:杨震(1988-),男,主要从事农业机具、畜牧设备研发,项目类别:重点产业创新链(群);项目编号:2021ZDLNY03-06;项目名称:设施农业机械化装备研发与应用1.韭菜收获机现状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步伐的的发展进程,国内针对蔬菜类收获设备的研发提供了较大支持,在韭菜收获设备的研制上也有一些比较先进的成果。
北京市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北京市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2e38ad5d15abe23482f4d75.png)
关键词 : 北京市; 蔬菜产业; 合作社 ; 发展 问题 ; 对策
中 图分 类 号 : F 2 9 1 - 3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 2 0 1 3 ) 0 7 — 0 0 4 5 — 0 3
魏 巍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 北京 1 0 0 1 0 1 )
摘
要: 北京市农 民蔬 菜专业合作社发展 面临着外部环境的不利 因素 , 自身存在 着生产规模过 小、 生产成本 高和
产业竞争力弱的问题。 要选择 区 域合作发展战略, 支持蔬菜合作社开展直销、 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融合等措施, 培育
发展 的战略, 地理气候和 区位优势明显 , 产业竞争力强
完全统计 , 2 0 1 1 年北京市 1 3均上市蔬 菜量达到 了 2 . 2 6万吨 , 全年就需要 8 2 5万吨 。2 0 1 2年 , 北京市蔬菜产 量( 包括食 用 菌) 为2 7 9 . 9 ( 万吨 ) , 同比下降 5 . 7 %。这如此 大的缺 口, 需 要 靠全国来供应。 近年来 , 中国蔬 菜产业发展迅 速 , 成效显著 。《 全国蔬菜 重 点 区域 规 ( 2 0 0 9 -2 0 1 5年 ) 》 、 《 全 国蔬菜 产 业 发展 规 划 ( 2 0 1 1 —2 0 2 0年 ) 》统计资料显示 , F A O统计 , 2 0 0 6年中国蔬 菜产量 占世界的 4 9 . 6 %, 居世界第一 ; 农业部统计 , 2 0 0 7年中 国蔬菜播种 2 . 6 亿亩 , 总产量 5 . 6 5亿吨 ; 2 0 1 0年播种 面积 2 . 3 亿亩左右 , 产 量为 5亿 吨 , 人 均 占有量 由 1 7 0 公 斤左右增 加
2014年蔬菜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蔬菜行业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5965c68f5335a8102d220c2.png)
2014年蔬菜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9月目录一、行业监管 (3)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3)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3)3、行业主要产业政策 (4)(1)中央一号文件 (4)(2)“十二五”规划纲要 (6)(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 (6)(4)《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7)(5)《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7)(6)《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 (8)二、行业发展概况 (9)1、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11)2、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13)3、蔬菜损耗率高 (14)三、影响行业的重要因素 (14)1、有利因素 (14)(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14)(2)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15)(3)对高质量蔬菜的需求不断增加 (16)2、不利因素 (17)(1)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17)(2)行业标准较低 (17)(3)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困难 (18)四、市场规模 (18)1、国内市场规模分析 (18)2、国际市场规模分析 (20)一、行业监管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农业部是国务院综合管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垦、乡镇企业和饲料工业等产业的职能部门,又是农村经济宏观管理的协调部门,会同国家其他有关部门制定产业政策、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上述行业的协同有序发展。
行业的主要自律性组织主要有中国蔬菜协会和中国蔬菜流通协会。
中国蔬菜协会是民政部批准和登记、农业部业务主管的国家一级行业协会,是由蔬菜生产、科研、种业、技术推广、蔬菜农资生产经营、蔬菜加工及配套产业链等领域的从业者和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是由中国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作为会员参与的国家一级行业性商会,其宗旨是协助政府对行业进行管理。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如下:。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2年)》发布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2年)》发布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8b4cd72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9.png)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2年)》发布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针对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市场价格波动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会同商务部、水利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统计局等部门联合编制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日印发各地执行。
《规划》明确了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规划了生产区域布局,提出了发展生产、流通和质量安全建设方面的重点任务,强化了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加快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着力完善城市郊区与优势产区基地布局,着力加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努力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根据《规划》,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市场供给,即在保持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力争单产水平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蔬菜损耗率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在保障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流转顺畅、竞争有序的现代蔬菜流通体系。
在生产区域布局上,《规划》按照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给能力与全国蔬菜均衡供应能力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了统筹:全国36个大城市,要按照提高蔬菜特别是叶类菜自给率的要求,确定常年菜地最低保有量,并实行更为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稳定增加蔬菜种植面积;综合考虑地理气候、区位优势等因素,确定在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等六个优势区域内,重点建设58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市、区),提高全国蔬菜均衡供应能力。
《规划》明确了蔬菜产业发展重点环节的重点任务。
蔬菜基地示范区规划方案
![蔬菜基地示范区规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3fd08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4.png)
蔬菜基地示范区规划方案引言蔬菜基地示范区是指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理念,以示范和推动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并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一种特殊农业区域。
为了充分发挥示范区的作用,我们制定了以下蔬菜基地示范区规划方案。
规划目标本规划方案旨在打造一个科技先进、生态友好、高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蔬菜基地示范区,实现以下目标:1. 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2. 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采用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的方式,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农药残留,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
3. 推广与示范: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和示范农户的培训,推广现代农业的科技和管理经验,提高整个地区蔬菜生产的水平和效益。
总体布局区域选择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确保示范区的正常发展和蔬菜生产的稳定供应。
在选择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评估土壤肥力、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因素。
分区规划根据不同的蔬菜品种和生产要求,将示范区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1. 种植区:根据蔬菜的生长特点和栽培要求,合理进行蔬菜的种植,确保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2. 设施区:建立大棚、温室等设施,为蔬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增加生产的时间和效益。
3. 收获区:设置蔬菜的收获、包装和储存设施,确保蔬菜的品质和保质期。
设施建设为了确保示范区的正常运作和高效生产,需要进行必要的设施建设:1. 建立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溉效率。
2. 建设遮阳、保温设施: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建立遮阳网、保温棚等设施,为蔬菜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 安装自动化控制设备:利用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设备,实现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和调节,提高生产效益。
种植管理对于示范区的种植管理,需要采用科技化和规范化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措施:1. 优选蔬菜品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蔬菜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
![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https://img.taocdn.com/s3/m/f29d8dda172ded630b1cb68e.png)
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法规类别】农业管理【修改依据】农业部关于印发《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2014修编)【发布部门】农业部【发布日期】2007【实施日期】2007【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XE0303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农业部2007年)根据2005年以来3个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为发挥各地资源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特色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加快形成国内外知名的优势产区,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特制定本规划。
一、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一)有利于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2003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颁布实施,对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地域性强、品质优和市场前景好的特色农产品,制定和实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对指导各地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加快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二)有利于构建区域主导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目前我国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程度不高,多处于原料型和初加工型生产阶段,附加值低,未能很好地形成“一村一品”优势,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引导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区集聚,发展适度规模生产,有利于吸引加工企业进入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关联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产业。
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大都为劳动密集型农业,产品的商品价值较高,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扩大农村就业,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实现产业富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高山蔬菜概述
![高山蔬菜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b4e9b2fcfc789eb172dc856.png)
(一)高山蔬菜基地土地利用与生态还原;
严禁陡坡地种菜
>25度
六、发展方向
(一)改进育苗技术 (二)提高标准化生产程度 (三)绿色防控病虫害 (四)土壤环境修复 (五)品种多样化
(一)改进育苗技术
(二)提高标准化生产程度
(三)绿色防控病虫害
高山蔬菜,是商品更是食品。
1.安全的防控措施 2.尽量减少农药残留 3.
本重点区域65个基地县(见附表4),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 产量2000多万吨,调出量800多万吨,调出比例40%,商品化处理率30%左 右。
2.发展目标。到2015年,65个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400万亩,产量超 过3500万吨,调出比例达到55%,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 商品 化处理率达到65%以上。
偶然入市: 80年代初,以火烧坪为代表的外销高山马铃薯,顺带高山结球甘蓝进入市 场,由于风味独特,激起高山结球甘蓝开发热情。
开发过程:80年代中期,以结球甘蓝为主面积扩大,以宜昌市菜办对乐园番茄的种植 开发。10年后至1996年大规模全面开发形成热潮。
(二)高山蔬菜定义:
广义: 在高山(海拔1200米以上)和二高山(海拔800-1200米)地区生产的蔬菜统称为 高
1.区域:板块的形成。 2.加工:标准加工,规格包装、净菜增值。 3.市场:以风味固定市场;如辣椒中不辣、微辣,辛辣。
茄科蔬菜板块区
豆科蔬菜板块区
十字花科蔬菜板块区
整理
预冷
运输
五、面临的问题
(一)高山蔬菜基地土地利用与生态还原矛盾; (二)土壤酸化,保水保肥性能劣化,多种微量元素缺乏; (三)重茬:土壤中毒素淀积,顽固病害增多; (四)商品率:有待直一步提高; (四)垃圾处理 (五)交通问题
高山蔬菜讲稿-1概述
![高山蔬菜讲稿-1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4332a51ec3a87c24128c416.png)
1600m 18.4 ℃ 25.4 ℃ 1200m 20.8 ℃ 27.8 ℃ 800m 23.2 ℃ 30.2 ℃
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度
0m
28 ℃ 35 ℃
4-9月主要长阳产地与销地区不同海拔月平均气温
月均温℃ 地区(海拔)
武汉 上海(嘉定)
广州
北京
龙舟坪 300m 贺家坪 800m 青岗坪 1000m 乐 园 1100m 堡 镇 1200m 马鹿池1400m 文家坪1600m 火烧坪 1800m
三、高山蔬菜的市场分布
近三年长阳高山蔬菜各品种的销售方向
品种\市场
销售范围
白菜
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各城市
萝卜
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各城市
甘蓝
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各城市
番茄
北京、上海、南昌、福州、武汉、合肥
辣椒
长沙、广州、南昌、
菜豆
宜昌,武汉等省内
产量
省外占% 60 80 40 80 85 10
6-11月 高海拔蔬菜市场范围
(三)组织化、链条化程度提高
1.以高山蔬菜为内容的协会、合作社、加工企业纷纷成立;
2.以中介为主的收购联系人、外销联系人增多;
3.以高山蔬菜产业带动的产业就业人员提高到3倍。
以菜为中心:种菜队伍、收菜队伍、洗菜加工、运输队伍。 以供应为中心:肥料农药、种子薄膜、机械等。 以生活为中心:
(四)品牌意识增强
高海拔蔬菜基地分布
高山蔬菜基地 市场分布
大巴山东南麓(鄂、陕、川、重):
100万亩
武夷山及其余脉(浙、福、贵、赣): 60万亩
大别山区及其幕阜山(徽、赣):
30万亩
武陵山北(湖南石门、湖北伍峰、鹤峰): 20余万亩;
(完整版)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完整版)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b3b62d980b4e767f5bcfce8c.png)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我国蔬菜(含西甜瓜,下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
制定并实施《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下同)将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生产布局,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突出,对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成效1.生产规模稳步增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瓜菜播种面积在上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近10%,90年代年均增长14.5%,本世纪前7年平均增长1.9%,到2007年达到2.94亿亩,总产量6.41亿吨。
其中,蔬菜2.6亿亩,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7公斤。
设施蔬菜发展更快,1980年设施蔬菜不足10万亩,到2007年达到5050多万亩,增长504倍。
另据FAO统计,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世界的49.6%,居世界第一。
2.供应状况明显改善。
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依托气候、区位优势,沿路、沿海、沿边建立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华南、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基地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基地稳步发展,设施蔬菜特别是节能日光温室快速增长,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使我国冬春和夏秋淡季蔬菜消费,由过去的有什么吃什么变为吃什么有什么,缓解了供需矛盾,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
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蔬菜播种面积列前10位的省区(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四川、江苏、湖南、广西、湖北、安徽)播种面积都在1000万亩以上,共计1.68亿亩,占全国的64.6%;产量共计3.86亿吨,占全国的68.4%。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山东省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山东省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e349e60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72.png)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山东省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农业厅•【公布日期】2010.03.12•【字号】鲁农种植字[2010]4号•【施行日期】2010.03.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山东省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农种植字〔2010〕4号)有关市农业局(农委)、蔬菜办,项目承担县农业(蔬菜)局:《山东省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农业部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二日山东省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总体要求,为加快提高我省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强化产品质量,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优化升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逐步实现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
打造一批高技术含量、高标准管理的蔬菜生产标准化示范园区,通过技术示范、新品种的展示和现代化的产业化经营,辐射带动全省蔬菜产业再上新水平,使我省蔬菜效益更高、品质更好、竞争力更强。
二、创建地点和实施单位(一)创建地点选择要求。
一是在《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范围内,选定标准园创建项目承担县(市、区);二是创建地点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土壤、空气、灌溉水无污染,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要求;三是设施蔬菜全部为冬暖式日光温室,集中连片(设施内面积)至少200亩以上,露地蔬菜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四是以专业合作组织为项目实施载体,实施单位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五是标准园设施建造基础好、标准高、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二)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
设施蔬菜标准园示范县为:济南市历城区、章丘市、济阳县、莱西市、即墨市、淄博市临淄区、高青县、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广饶县、海阳市、莱州市、寿光市、青州市、昌乐县、邹城市、泗水县、鱼台县、泰安市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临沂市河东区、沂南县、沂水县、苍山县、齐河县、陵县、夏津县、聊城市东昌府区、莘县、博兴县、惠民县、成武县、定陶县。
浙江省典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浙江省典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cf4a8e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5.png)
浙江省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柑橘、蔬菜、水稻、桃、梨等农产品的生产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浙江省又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例较高,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产品消费市场较大。
此外,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是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的供应也具有很大的辐射潜力。
综上所述,浙江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东南沿海作用巨大,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1 浙江省典型批发市场现状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的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涉及35个县市),也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砂梨重点生产区域(涉及2个县)。
1.1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位于余杭中部良渚镇,处于杭州城北,杭宁高速、绕城公路南庄兜立交和巨州路交汇处,物流中心内,水路设运河码头,铁路设专用线,公路规划具备“四进三出”道路网络。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较佳。
物流中心总投资近50亿元,规划总用地面积402.9hm 2,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71hm 2。
项目规划分为交易、加工、仓储、配套等四大功能区以及粮油综合区、水产、肉类、蔬菜、水果、副食品交易区、物流配送区、商务区和公共配套区9个专业区块。
物流中心内主要批发市场的规模见表1。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各市场有交易、储藏、配送、办公、餐饮、宾馆等设施。
各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监控、信息采集和发布、质量溯源;物流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网站、网上交易、质量溯源。
1.2 慈溪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慈溪位于东海之滨,东离宁波60km,北距上海74km,西至杭州138km,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并处于连接上海、宁波两大都市的“黄金节点”,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区位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慈溪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194000m 2,建筑面积141800m 2。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e0e4870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7.png)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10.19•【文号】农办农[2009]121号•【施行日期】2009.10.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农[2009]1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林、农经)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为进一步提高园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园艺产业竞争力,我部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
现将《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根据方案总体要求,制定本省具体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创建内容,强化技术服务,尽快把蔬菜标准园创建落实到县、到乡、到园,并于11月15日前将工作方案和登记表(附表1),以正式文件和电子文档形式上报我部种植业管理司。
联系人:李建伟,电话:************;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1号;邮编:100125;电子信箱:***************.cn。
附件: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九日附件: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根据农业部关于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的总体要求,确保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进蔬菜标准园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
二、目标任务2009-2010年,在全国蔬菜(包括食用菌、西甜瓜)重点发展区域和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创建县,创建400个蔬菜标准园,产品质量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节本增效10%以上。
其中,设施蔬菜标准园200个,露地蔬菜标准园200个。
三、创建内容蔬菜标准园创建的主要内容是达到“五化”。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d864c49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3.png)
目录
01 一、当前蔬菜产业存 在的问题
02
二、未来蔬菜产业的 发展趋势与机遇
03 三、解决方案与措施
四、产业发展规划的
04 实施路径与阶段性目 标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人们对蔬菜品质和数量的需求日益增长,全国蔬菜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机 遇与挑战。为了提高产业的整体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一份全面的全国蔬 菜产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四、未来发展方向
10、信息化服务:加强蔬菜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信息共享和流通, 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和技术服务。
五、结论
五、结论
我国蔬菜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变革,已经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 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将朝着农业现代化、国际市场开拓、新模式新业态等方向迈 进。需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多元化经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 面的努力。只有这样,我国蔬菜产业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
为了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陕西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关于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陕西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这些 政策法规的出台,旨在优化蔬菜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和保障农民利益。
政策环境
在政策实施方面,陕西省政府加大了对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资金补贴、 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和农户参与蔬菜产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 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建立了严格的蔬菜质量检测和追溯制度,确保消费者食用 安全。
市场规模
价格水平方面,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陕西省蔬菜价格呈现波动上涨趋势。 然而,在政府调控和市场监管下,蔬菜价格涨幅得到有效控制,整体保持稳定。
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标准
![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16e77647fd5360cba1adbe0.png)
【试卷总题量: 13,总分: 100.00分】用字体:大中小 | 打印 | 关闭 | 户得分:86.0分,用时692秒,通过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1.育苗设施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宜为()。
A.90%B.70%-80%C.50%-70%D.30%-60%用户答案:[C] 得分:6.002.I类育苗场的苗床面积应达到()平方米以上。
A.2000B.5000C.10000D.23000用户答案:[C] 得分:6.003.农业部《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15-2020年)》(农办农〔2015〕4号)要求在万亩级设施蔬菜产业集群优势区,扶持建立一批单批次育苗能力()万株以上,可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的蔬菜育苗企业。
A.200B.500C.1000D.2000用户答案:[C] 得分:6.004.秧苗检疫按()规定执行。
A.GB15569 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B.NY/T2312-2013 茄果类蔬菜穴盘育苗技术规程C.GB /T 18407.1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D.NY/T2119-2012 蔬菜穴盘育苗通则用户答案:[A] 得分:6.005.育苗场锅炉房的设计规划应根据生产、辅助生产、管理和生活建筑负荷统一考虑,宜设置()座。
A.4B.3C.2D.1用户答案:[A] 得分:0.00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1.育苗场一般工艺流程包括()等。
A.准备阶段B.播种阶段C.成苗阶段D.贮运阶段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2.不得兴建育苗场的地区是()等。
A.易受洪涝威胁的地区B.蔬菜检疫性病虫害发生地区C.蔬菜种植区D.工业、农业、矿山污染严重地区用户答案:[ABD] 得分:8.003.育苗场配套设施包括()等。
A.供暖设施B.灌排系统C.道路系统D.供电系统E.运输工具用户答案:[ABCDE] 得分:8.004.蔬菜集约化育苗场的功能包括()。
A.蔬菜育苗B.应急救灾育苗C.新品种推广D.播种信息调度用户答案:[ACD] 得分:0.005.育苗场项目构成包括()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我国蔬菜(含西甜瓜,下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
制定并实施《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下同)将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生产布局,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突出,对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成效1.生产规模稳步增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瓜菜播种面积在上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近10%,90年代年均增长14.5%,本世纪前7年平均增长1.9%,到2007年达到2.94亿亩,总产量6.41亿吨。
其中,蔬菜2.6亿亩,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7公斤。
设施蔬菜发展更快,1980年设施蔬菜不足10万亩,到2007年达到5050多万亩,增长504倍。
另据FAO统计,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世界的49.6%,居世界第一。
2.供应状况明显改善。
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依托气候、区位优势,沿路、沿海、沿边建立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华南、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基地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基地稳步发展,设施蔬菜特别是节能日光温室快速增长,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使我国冬春和夏秋淡季蔬菜消费,由过去的有什么吃什么变为吃什么有什么,缓解了供需矛盾,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
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蔬菜播种面积列前10位的省区(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四川、江苏、湖南、广西、湖北、安徽)播种面积都在1000万亩以上,共计1.68亿亩,占全国的64.6%;产量共计3.86亿吨,占全国的68.4%。
3.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农业部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农业部200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按照国家标准判定,37个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5.3%,以京津沪深四城市为例,2007年与2001年相比,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
4.国际贸易快速攀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蔬菜出口增长势头强劲,比较优势逐步显现。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累计出口蔬菜817.59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1.55倍;出口额62.14 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2倍;贸易顺差61.06亿美元,居农产品之首,与2000年相比增长2.04倍。
我国蔬菜出口量占总产量的1.4%。
(二)产业地位1.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2007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3%,总产值6300多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比例高达25.5%。
蔬菜生产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57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13.8%。
2.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产业。
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了数量众多的城乡劳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2007我国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力约9000万人,从事加工、贮运、保鲜和销售等蔬菜采后服务的劳力约8000万人。
3.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产业。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蔬菜净出口逐年增加,在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1年、2002年蔬菜贸易顺差为22.6亿美元、25.6亿美元,分别占农产品贸易顺差的53%、44%,2003年蔬菜贸易顺差为29.8亿美元,超过农产品贸易顺差4.8亿美元;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蔬菜贸易顺差为37亿美元、44亿美元、53.34亿美元、61.06亿美元,而同期农产品贸易为逆差分别为46.4亿美元、11.4亿美元、6.7亿美元、40.8亿美元。
4.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需产业。
蔬菜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我国蔬菜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数量充足、品种丰富、供应均衡、质量安全,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在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主要问题1.生产布局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蔬菜生产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按照适地生产的原则进行科学布局,生产方式、栽培季节和品种结构雷同,上市期集中,经常出现区域性、季节性和结构性过剩与不足,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各地独特的气候和品种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国菜田排灌设施薄弱、保护地设施简陋、贮藏保鲜设施不足,抗御灾害性天气的能力差,产量和质量低而不稳,淡旺季调节能力有限,年际间产量和价格差异较大。
特别是近10年,由于城镇建设加快,郊区蔬菜基地严重萎缩,农区蔬菜基地发展较快,而这部分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跟不上,产量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产量的波动导致价格的波动。
最近几年,低温、冻害以及干旱、暴风雨造成的蔬菜受灾减产、价格居高不下就是有力的例证。
3.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蔬菜生产技术创新特别是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不够,新成果入户率和转化率低,栽培管理、贮运保鲜技术水平不高,距标准化、指标化、措施化的现代农业要求还相差甚远,蔬菜单产低、产品质量差、档次低,国际竞争力不强。
4.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
农业部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各地加强了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监督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然而,无公害栽培技术和高效低毒农药的研发、推广以及蔬菜产业化进程滞后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标准化生产、产品监测、品牌化销售、质量追溯难度较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这不仅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影响到我国蔬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5.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蔬菜生产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产区不确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很难与销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占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小生产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对接,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千家万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难度大,严重制约了蔬菜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以及竞争力的提高;蔬菜生产单元小,规模效益差,抗御风险的能力弱,难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地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数量少,加工、营销、信息等服务跟不上,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6.采后处理和加工落后。
据发达国家经验,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可增值40%~60%,精(深)加工可增值2~3倍。
发达国家的蔬菜商品化处理包装率几乎100%,精(深)加工率大多在40%以上,而我国蔬菜商品化处理包装率仅为25%,精(深)加工率不足10%。
我国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冷链设施匮乏、贮运保鲜技术落后,带来蔬菜商品质量差、运耗大、食用不便等诸多问题。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一)市场前景分析1.国内市场前景分析。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副食品,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国内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
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新增6000多万人,按每天人均消费0.5公斤蔬菜计算,将增加蔬菜消费1096万吨。
二是消费呈现多元化格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国民消费从温饱型转入营养健康型,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蔬菜消费将不断增加。
同时,高收入家庭对安全、营养、保健蔬菜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
2.国际市场前景分析。
据FAO统计,进入本世纪,世界蔬菜消费量年均增长5%以上。
按照此增长幅度计算,年均增加蔬菜消费4000多万吨,到2015年总消费量将达到12.8亿吨。
而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原因,发达国家蔬菜生产不断萎缩,今后还将减产,这为我国蔬菜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7年我国累计出口蔬菜817.59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1.55倍,远远高于世界蔬菜出口增长约1倍的平均水平。
随着我国蔬菜质量水平的提高,采后处理设施和技术的改进,我国蔬菜生产的气候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蔬菜出口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竞争力分析我国蔬菜产业无论与国内其他种养业相比,还是与其他国家蔬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1.国际竞争力分析(1)成本优势。
蔬菜生产及加工属于典型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蔬菜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蔬菜价格一般为发达国家的1/10~1/5,成本优势明显。
(2)资源优势。
我国地域广阔,包含了六大气候带,地形、土壤类型多样,光、热、水等资源丰富,构成了多种农业生态类型,几乎世界上所有蔬菜一年四季都能在中国找到其最适宜的生产区域。
目前我国蔬菜主要出口东盟10国、日本、韩国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这些国家和地区夏季台风、高温、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蔬菜生产难度大、成本高,而我国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季凉爽,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凉棚,适宜种植蔬菜,成本低、质量好,优势明显。
我国对独联体国家出口蔬菜增长较快。
这些国家冬春寒冷,持续时间长,蔬菜生产难度大、成本高。
而我国“三北”地区相对暖和、光照好,适宜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华南以及长江上中游地区是天然的温室,适宜发展露地蔬菜,优势更加明显。
我国蔬菜品种资源丰富,目前已保存3万多份蔬菜种质资源,其中我国原产的近2万份。
这为选育新品种和开发新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提供了条件。
(3)区位优势。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蔬菜出口集中在日本、韩国、东盟10国和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
我国与这些国家毗邻,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以保鲜洋葱为例,集装箱从美国西海岸,通过海洋运输,到达日本横滨至少需要21天,从山东安丘到日本横滨仅需7天。
2.国内竞争力分析(1)比较优势明显。
一般露地蔬菜亩纯收入1000元左右,大棚蔬菜亩纯收入5000元左右,日光温室蔬菜亩纯收入8000元左右,分别是大田作物的2倍、10倍、16倍左右。
蔬菜比较效益高,对生产的发展有驱动作用。
(2)粮菜协调发展。
蔬菜生育期短,既可以与粮食间套作,也可以轮作,互补发展。
间套作有利于农业生态建设,轮作不仅可以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培肥地力,还可以减轻病虫害发生,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成本优势,强化各蔬菜重点产区的特色以及调剂全国市场供应、扩大出口贸易的功能,加大政策倾斜和投资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市场多元化、经营产业化,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以单产、质量、效益为标志的蔬菜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