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模式”

合集下载

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及全球意义

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及全球意义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及全球意义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我国模式的科学发展逐渐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究竟什么是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我国模式的科学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全球意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以及其全球意义。

一、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1.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是指我国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方面所秉持的独特理念和实践方法。

这包括科学研究的定位、科研机构的组织架构、科技政策的制定等多个方面。

2.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是以立足国情、面向未来为核心。

我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坚持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强调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

3.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是兼顾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

我国在科技领域既重视自主研发,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

4.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是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合作。

我国不仅大力推动科学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还鼓励科研团队之间开展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态势。

二、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的全球意义1. 对于全球科技创新格局的影响。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不仅对我国自身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为世界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范例和参考。

2. 对于全球科技合作的推动。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合作,鼓励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全球科技合作的深化,推动了国际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3. 对于全球科技治理的启示。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以立足国情、面向未来为核心,强调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对于全球科技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帮助各国更好地应对全球性科技挑战和问题。

4. 对于全球科技合作的意义。

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注重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兼顾了开放和合作的原则,为全球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范例,丰富了全球科技合作的内涵和形式。

结语我国模式的科学内涵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全球意义,对于我国科技发展、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全球科技合作和全球科技治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如何评价中国模式

如何评价中国模式

Thank You!
参考: 丁学良 香港科技大学 《辩论“中国模式”》
L/O/G/O
二、纵向,与中国历史上某个历史阶段 纵向, 比较来看
从以往历史角度讲, 从以往历史角度讲,当今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也不是 其最高峰,充其量是“再崛起” 恢复往日的地位。 其最高峰,充其量是“再崛起”,恢复往日的地位。 元朝的经济数据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计其GDP占世界的 元朝的经济数据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计其 占世界的 30%-35%左右 ; 左右 宋朝人均GDP达2280美元,整个宋朝占世界的 美元, 宋朝人均 达 美元 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 的 65%,北宋 ,北宋80%,南宋 ,南宋50%,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 , 代;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GDP的80%,整个明朝的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 的 ,整个明朝的GDP是 是 45%,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使其从 ,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使其从80%迅速下 迅速下 滑至一半, 滑至一半,在明朝中后期部分江南地区已经恢复至宋朝水 平。
一、横向,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 横向,
二、纵向,与中国历史上某个历史阶段比较来看 纵向,
三、从当下来看,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当下来看,
四、从经济角度看,中国模式未来的发展 从经济角度看,
一、横向,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 横向,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模式产生的非常显 著的绩效。但是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中国模式并不具 著的绩效。但是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中国模式并不具 有大的优越性。 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 有大的优越性。“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是东亚模式 的一个最新变种” 的一个最新变种”。 先是日本, 先是日本,1961-1973年经济增长率大概有9.8%,中国通常 是8%-9% ;1966年日本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6年 1966 GDP 1000 6 后达到2000美元,再过3年达到3000美元,仅仅过了2 2000 3 3000 2 年就超过了4000美元,然后花了长达十年时间最终达到 了人均10000美元GDP 随后“亚洲四小龙” 再以后是东南亚国家, 随后“亚洲四小龙”,再以后是东南亚国家,在各自的黄 金时代所创造的经济效果, 金时代所创造的经济效果,并不逊色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 以来的成果,并且“在很多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国际化、 以来的成果,并且“在很多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国际化、 制度化方面,在经济发展所落脚的实际国民福利方面, 制度化方面,在经济发展所落脚的实际国民福利方面,它 们的表现比中国大陆有更显著的优势” 们的表现比中国大陆有更显著的优势

浅析中国模式

浅析中国模式

浅析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指中国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和平崛起的一整套思路、经验和理论。

中国模式是对社会主义传统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也是对世界主流发展模式借鉴的结果,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在内的综合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也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

标签:中国模式;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新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如何解释中国的成功,引发了国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从中国发展和转型的经验视角探讨了中国模式。

2004年5月7日,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在伦敦《金融时报》上发表题为《北京共识》的文章,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进行分析与评价,并从新的视角对中国模式进行探讨。

之后国内外许多学术刊物陆续刊发了一系列研究探讨中国模式的文章。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经济、社会都取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而且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之欧美国家小,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造成重灾区和“中国奇迹”的出现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人们更加大了对中国模式的关注,中国模式的研究热再次兴起。

中国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有没有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否成熟、中国模式是什么、要不要提、中国模式是否可复制推广到其他国家、中国模式是否可持续等问题展开,各种观点碰撞、交锋激烈,莫衷一是。

一、何为中国模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但中国模式并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没有也不应该有某种标准样式。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一.中国模式的定义:中国模式,特指中国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影响深远。

近几年关于“中国模式”的议论频频见诸报端。

其实,所谓“中国模式”只是国外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解读。

由于立场和角度不同,这种解读是形形色色的,大体而论,可以分为“西方解读”和“非西方解读”两大类。

前者充满着曲解和误读,但也有不少明智的人士讲了一些睿智的公道话;后者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希望从中国的实践中找到自己快速发展的途径,对此充满期待。

西方的声音:美国右翼智库企业研究所2007年底出版的《美国人》双月刊发表署名文章说,“中国模式”有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效仿自由经济政策的成功要素,通过使本国经济的很大部分对国内外的投资开放,又允许实现劳动方面的灵活性,减轻税收和监管方面的负担,并把私营部门和国家的开支相结合,从而创建一流的基础设施。

第二部分就是允许执政党保持对政府、法院、军队、国内安全机构以及信息自由流动的牢牢控制。

描述这一模式的一个较为简捷的方式是:经济自由加上政治压制。

但是,西方也有另一些声音,不少出自资深的政治家和有影响的学者之口。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说道:“如果西方的一些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觉得自己在道义上有权就如何处理民主和人权问题指责中国人,那么,大多是因为对中国在三千年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文化缺乏知识和尊重。

中国的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其政治文明也会进一步发展。

”他还写道,他反对在德国实行中国的政治制度,但“中国现行体制所保障的政治稳定是必要的,对中国人民及其邻国来说都是有益的”,“如今中国人在自己国家里享有的自由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

非西方的声音: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说:“中国成功的公式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

”俄罗斯经济学院教授弗拉基米尔·波波夫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或者说东亚的发展模式,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因为这种模式引发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轮增长,这种模式与美国开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处方可谓背道而驰。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

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

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有人开始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称为“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

自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乔舒亚·库珀·拉莫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以来,中国模式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种讨论随着美国2003年发动的对伊战争受挫、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先后出现了几个高潮,延续至今,他们就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国内的学者也有很多不同的分析讨论,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和看法。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和理解,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一、“中国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旧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存在平均主义倾向,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追求高速度的赶超战略,依靠高投入和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重工业(含军事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乱,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消费品严重短缺,连火柴肥皂都要凭票供应,农村2.5亿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中国旧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城乡居民强烈要求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旧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治障碍基本清除后,中国走上了探索新的经济模式的道路。

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

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

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特殊的国情、发展阶段和政策选择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高速经济增长、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混合经济体制、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和开放合作等。

首先,中国模式的核心特点是高速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在近四十年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年均GDP增长率超过9%,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中国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和执行五年计划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政府在金融、能源、基础设施、农业等关键领域直接介入,并通过国有企业等方式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三,中国模式的特点是混合经济体制。

中国既保留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又开展了市场经济,逐步引入了私有经济。

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由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经济等)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构成,这种混合经济体制有助于在保持基本经济稳定的同时实现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

另外,中国模式还体现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上。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断从传统制造业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

通过加大对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研发投入国家之一,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中国模式还强调融合发展和开放合作。

中国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促进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保护。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主动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促进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然而,中国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问题。

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后,中国面临着增长速度放缓、结构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怎样理解中国模式

怎样理解中国模式

怎样理解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发展特点:1、从经济体制上看中国已经根本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同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市场、价格、竞争作用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合理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的作用,没有完全放弃必要的国家管理经济的作用。

2、从经济结构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在不断的调整中趋向合理化。

在轻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得到加强之后,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已经改变,重点发展的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协调、城市化严重滞后的局面已经改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出现部分拉美国家和印度等国那样的过度城市化;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平衡协调发展。

3、从经济增长方式上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型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发展经济,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改变,新模式强调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以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4、从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中国已经成功实现战略转换,由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转变成现代化战略;由重速度、重数量、轻效益、轻质量的倾向转变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效益、质量、合理实在的速度;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闭关锁国转变成对外开放,掌握两套本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扩展资料:正确看待“中国模式”:辛向阳说“中国模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

比如,印度总理辛格2008年就说过,中国的改革推动了印度的发展。

他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外经济开放使中国深深受益,也使印度深深受益,印度正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的成功是促进变化的一种动力。

在中东,“中国模式”受到一些国家的高度肯定。

2007年,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成为许多中东国家学习的榜样,作为一个在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国家,中国的声音在这里备受尊重。

浅析中国模式及其世界意义

浅析中国模式及其世界意义

浅析中国模式及其世界意义中国模式,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总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模式在政治制度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选择。

传统的西方民主制度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并不适用,而中国模式强调党的领导,注重稳定性和统一性,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些国家的国情和实际需求。

其次,中国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

中国以开放为引擎,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成功走出了一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道路。

其三,中国模式还注重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模式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推动了更加公平、均衡的发展,并致力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这一理念和实践为其他国家在推动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

其四,中国模式在全球治理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智慧。

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倡导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和建设,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最后,中国模式还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正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综上所述,中国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

这一模式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人民福祉、全球治理等方面提供了中国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为其他国家解决发展问题、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对于“中国模式”的一些思考

对于“中国模式”的一些思考

对于“中国模式”的一些思考“中国模式”是近年来经常被提到的一种发展模式。

尽管如此,不同的人们对于“中国模式”的理解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并通过五个具体的例子证明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国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特有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包含了政府的指导性计划、市场的发掘和整合、社会的压力和反馈、产业链和市场链深度整合等多种因素。

其重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引导。

政府是“中国模式”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

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计划、政策、法规等手段,引导和推动经济发展。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创造条件,鼓励企业的发展。

二是市场化运作。

开放、竞争和市场化是“中国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硬道理。

市场是资源分配和价值创造的主要手段,政府不是市场的替代品。

三是产业链和市场链深度整合。

中国模式注重整合,是产业链和市场链深度整合的过程。

这是一种高度负责任的、高度协调的发展方式,需要各个产业、各个区域之间的密切协作和相互促进。

二、“中国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扶持国有企业在“中国模式”中,国有企业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通过多种手段扶持国有企业,包括颁布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力及市场竞争力。

例如,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国企是中国资源保障及发展掌控者(例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

同时,国有企业也承担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重任。

因此,政府需要在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的同时,保证其健康、高效地运营,同时也需要在引导和监管中依照市场逐渐逐步推动私有化和市场化。

2.鼓励海外投资和贸易“中国模式”中,政府推动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和贸易的方式实现跨国发展。

中国对外投资手段多样,包括并购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等方式。

在近些年,中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外直接投资数量逐年增长,企业走向海外的范围也更广。

3.鼓励城市化和差异化发展在“中国模式”中,城市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模式”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中国模式”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中国模式”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国模式是指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治理和社会建设方面实践的一系列成功做法和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体现。

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道路的一种有益探索。

中国模式的探索始于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开放初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

在经济领域,中国模式主要表现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同时发挥政府的调节和引导作用,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实行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同时,中国模式还重视实施产业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政治治理方面,中国模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国家制度,建立健全了政治协商、民主选举、决策实施、法治监督、民众监督等多方面参与的政治体制。

这为中国政治稳定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并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同时,中国模式注重执政党建设,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全面领导和管好国家大局。

在社会建设方面,中国模式注重谋大同、存小异,坚持尊重多样性的原则,促进不同文化、宗教、民族和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

中国模式还注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致力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同时,中国模式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不仅为中国自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世界各国借鉴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模式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创新的思路,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同时,要注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构建包容和谐的社会。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定式,而是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需要在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进一步践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特别是2004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雷默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把中国模式比喻为“北京共识”以后,从国际到国内掀起了对中国模式的热议和讨论。

本文就中国模式涉及的几个重大问题予以探讨。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国模式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转型而形成的,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经济方面:所有制结构,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不再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地对立起来;分配原则,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带动全社会共同富裕;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政治方面:国体,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直接标志政权具有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职能;政体,是实行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战略,坚持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保障人权,发展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文化方面:意识形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多元兼容并存;思想教育,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又要关心和照顾个人利益,使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权力干预学术,禁止另一种风格和学派;文化战略,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年代所创造的主流文化为主体,纵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横向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对话,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简析“中国模式”

简析“中国模式”

简析“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一般指中国的经济模式。

其基本特征:保持独立发展的同时实现增长,试验和创新是其灵魂。

他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同时也注重社会变化,通过发展经济与完善管理改善社会,既务实,又理想,解决问题灵活应对,因事而异,不强求划一是其标准。

通过不断的探索,改变,完善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60周年,在这60周年中,中国由以前完全的“计划经济”逐渐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不同的30年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经济模式。

“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产物。

1949年中国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首先,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了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相继实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新中国成立之时,基本上只有苏联与中国关系最好,而这之前中国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苏联的影响与帮助,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我们都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

其次,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过战争的创伤,物质贫乏,民生凋敝,如果任由“市场”来调控,极有可能出现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发生(中国是不乏这类自私之徒的,从鲁迅大加鞭笞国民的劣根性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罕见的“汉奸“之多,再到战争时期那种扭曲的社会经济形式的始作俑者),这也将是影响刚刚诞生之初的新中国社会的巨大不稳定因素。

新中国没有经历过其他的近代经济发展模式,而当时的中国也需要“计划经济”这种模式来有效地调配当时有限的物质资源以及相对“分散”(缺乏现代管理经验与制度及环境)的人力资源来保证当时国民的正常物质生活与国家经济的恢复。

因此,实行计划经济是是由当时的实际国情决定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不是由某个人及某个政党所能决定的。

但是,“斯大林模式”毕竟在当时来说还是“舶来品”,中国人对这一进口“机器”,只能按照说明书来操作,因此随后的农村公社化运动,以及属于政治范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在艰难中徘徊前行。

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旧的经济模式虽然问题很多、弊端突出,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一个重要的成就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比较好的重工业基础,为改革开放后轻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

“中国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

“中国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中国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中国模式”是指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自主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中,这种模式被认为是中国特有的、成功的发展经验。

而在哲学方面,“中国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导向是“实事求是”,它要求我们根据客观实际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中国,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成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都是经过具体的分析和实践验证之后,才得出可实施的方案。

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对于中国模式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以人民为中心相对于西方国家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中国认为,人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力量,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一切的发展都是虚假的。

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也体现在包容性发展的政策上,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够从中国共同的发展中获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本位思想,则是为中国这种实践提供了了哲学支持。

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以世界开放为自己发展的重要策略,吸取了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积极推进市场化、私有化改革、扩大开放等改革。

这种改革开放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手段,为中国在全球化的市场中获得重要的竞争力提供了支撑。

四、创新创新被认为是中国模式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它是中国成功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发展模式。

中国通过鼓励自主研发、科技进步、教育升级等举措,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理念,它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本质要求,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时代的价值支撑。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模式是指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方面独特的实践方式和经验总结,而中国制度则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下面将对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首先是经济发展方面,中国模式是以发展为硬道理,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开放政策,通过市场化、多元化的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模式强调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实体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社会进步方面,中国模式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积极推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次,政治稳定方面,中国模式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积极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中国制度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首先,中国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中国共产党确立为国家的最高领导力量,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其次,中国制度倡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产生国家和地方政府,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中国制度还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决打击腐败行为,保障国家的政治清明和廉洁。

总之,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方面的独特经验和宝贵财富。

中国模式注重以发展为中心,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制度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国家的民主和法治。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的形成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是中国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指导和保证。

中国模式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中国模式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中国模式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中国模式,通常指的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路径和经验。

这一模式对世界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发展路径:中国模式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路径,通过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改革,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大规模的贫困减少。

这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尤其是那些寻求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

2.政治稳定与改革:中国模式强调了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渐进式改革。

这种稳定与改革并行的策略对于一些转型国家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参考。

3.文化自信:中国模式在文化上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文化自信的建立。

这种文化自信对于其他文化多元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自身文化特色具有启示作用。

4.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中国模式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通过合作与对话解决国际争端,这对于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具有积极影响。

5.全球治理参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模式也意味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
和贡献,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案。

6.可持续发展:中国模式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中国模式对世界发展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追求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和参考。

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

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

中国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为:第一,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稳定压倒一切。

第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五,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六,坚持渐进性。

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都是发展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又需要完善制度的保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如果制度极不合理、政治上动荡不定、天下大乱,就谈不上发展。

发展中国家往往经济体制不成熟和完善,政治上也往往不稳定,政治稳定有赖于制度完善和经济发展,完善体制则需要制度创新即改革,而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调整或再分配,又会产生不稳定因素,因此都有一个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问题。

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中国的经验是: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改革是手段、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是必备条件,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改革和稳定应该为发展服务,发展能够促进改革和稳定,改革必须带来发展,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也不能造成剧烈的社会动荡,更不能因为害怕不稳定而不改革,要尽量使三者协调统一、互相促进。

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不成熟不完善。

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还不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国际竞争激烈、外贸条件恶化、外贸顺差过大、外贸依存度太高;工业、城市、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发展成果分享不均;公共品供给不足,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法制不健全,诚信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

对“中国模式”的理解

对“中国模式”的理解

对“中国模式”的理解中华民族在六十年的人民共和国期间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进步,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有关“中国模式”的话题,引起了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都从不同的视角对此重新进行解读。

当然,这也极大的吸引了国人的目光和注意力。

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也可以无可厚非的称作“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

所谓“中国模式”,实质上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O多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

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并不断完善我们的发展模式也是硬道理。

(一)关于“中国模式”近年来特别受到关注的原因实际上,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对“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吉尔伯特·罗兹曼在20世纪70年代末编著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就集中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利因素及障碍。

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则在《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对多重样现代性的反思:欧洲的、中国的和其它的诠释》等著作中,从传统社会文化的秩序特征以及中国社会变迁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的路向。

关于近年来海内外舆论对“中国模式”或中国发展道路特别关注的原因,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

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

关于“中国威胁论”方面的论点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伯恩斯坦和芒罗撰写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为代表。

“中国崩溃论”始于198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一说,继而引起全球性的争论。

自2001年以来,针对中国经济的新的论调又在国外盛行,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国际经济乌鸦”之称的克鲁格曼教授提出疑问说,中国这个亚洲奇迹中的最大奇迹,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崩塌的神话。

中国模式解读

中国模式解读

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 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在建国以来,我国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超越阶段的冒进问题,非公有经济 受排挤,国有经济一统天下,严重限制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我国还只 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统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想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就必须充调动各方 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应当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包括个体、 私营、外资经济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发展; 二是努力寻找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要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因为传统的公有 制不论是国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都是无法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传统的政 企不分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经济的,中国在1978 年改革开放前的实践说明了这一点。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公有制 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除了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以外,还有股份合作制、社团所有制、租赁、托管经营、地方社团所有制、 股份有限公司、乡镇村级所有制、各种职工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以及企业 员工持股等。可以肯定,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还会出现新的同市场经济相 结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三是国有企业明晰产权关系。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 环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 现国有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同时使国有企业在 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中要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吸收非国有资本。
1. 对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基本判断
• 人口城镇化率仅从1952 年的12. 5% 上升到1977 年的 17.6% , 年均只提高0. 2 个百分点。强制“抑制”式城镇 化把农村人口限制在有限的农村土地上而把农业资金大量 抽出, 造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受阻而工业化和非农化却快 速推进的不均衡局面。1952—1977 年, 中国人口的城镇 化率只提高了5.4 个百分点, 但同期中国的工业化率和非农 化率却上升了28. 2 和23. 2 个百分点。改革以来自下而上 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 从一定程 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 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差距, 但坚冰非一日可破, 时至 今日, 中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局面并未根本 扭转, 滞后程度仍然较为严重。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放在 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 其落后程度也是极为明显的( 见表1)。

发展社会学之浅淡中国模式

发展社会学之浅淡中国模式

二、历史大背景
说到“中国模式”背景,在这里仅仅探讨30年改革开放 的背景,胡锦涛曾说过: 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 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 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 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 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 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 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 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第一,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里,有几个能像中国那样,这么多年
来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下,不让所有的相对弱势民众如 遭遇不公正对待的工人、农民、小商贩、业主、污染受害者、 豆腐渣校舍倒塌的受害者、消费者等等有依法组成真正属于自 己的工会、农会、协会等团体,进行集体谈判、讨回公道的常 规渠道? 一般来讲,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即使政府不主动帮劳方与雇 方进行谈判,如果工人自己组织起来,那些地方政府至少不能 每次都去叫警察把工人抓起来,立刻强迫他们的组织解散。但 在中国,这基本上是常规现象,地方政府马上就会叫来保安、 警察、甚至武警采取行动,有时还会使用重度暴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二三十年来,全世界有相当程度的市场经济 的国家里,还没有哪个国家,不允许自我组织的劳方和资方进 行谈判。只有中国很特殊,会对这些全面管制到如此程度。 在中国模式的发展中,工人还不是最弱势的,对农民更不公正。 农民失地得不到适当补偿;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受教育不平等。
2013年世界国家/地区人均GDP排名: 排名 国家/地区 人均GDP(美元) 001 卢森堡 1104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中国模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不仅让全国人民感到自豪,而且让国际社会发出赞叹。

近年来,“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国内外热议的一个话题。

究竟有没有“中国模式”?如果有,其内涵和特点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模式”?围绕这些问题,记者与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对话。

究竟有没有“中国模式”记者:目前,学界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上存在不同看法。

有些学者甚至不认同这种提法,认为所谓“模式”是一种可以复制的样板,而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具有可复制性。

对此应如何理解?辛向阳:我们首先看一看“模式”这个概念。

“模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模式”还可以被定义为事物内在机理的展开,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系统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

综合来看,“模式”主要有三层涵义和特征:一是内在性,即模式是一个事物内在本质的展现;二是外在性,即模式有许多外在的表现形式;三是可借鉴性,即模式可以供人们借鉴和学习。

再说“中国模式”这个概念。

中国既有许多成功的事实,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成就;也有许多成功的制度安排。

这些事实的背后存在共同的、规律性的因素,而这些共同的、规律性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模式”是存在的。

记者:有些学者虽然不否认“中国模式”,但是认为“中国模式”还不成熟。

对此又该如何看待?程恩富: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模式”还不成熟,可能主要是基于这种考虑: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各方面大都达到较高水平,并且经历了长期的、不同环境的检验;“中国模式”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无论经济还是其他方面水平都还不高,而且今天的中国仍然处在深刻变革中,很多方面还远未定型。

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全面。

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不一定都是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才基本成熟的,相反,它们都是利用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大大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德国模式、日本模式等都是如此。

我们认为,“中国模式”已经基本成熟,主要依据就在于无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我国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

记者: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国模式”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成功经验的概括,不一定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慎用这种提法。

辛向阳:我不同意“中国模式”概念是国外的专利。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多次提到“中国模式”。

1980年5月,他在谈到处理兄弟党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时曾说,“中国革命就没有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去进行”;“既然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就不应该要求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按照中国的模式去进行革命,更不应该要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中国的模式。

”1988年5月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他又指出:“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

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也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

”邓小平同志谈到的“中国的模式”,实际上就体现了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方式的思考。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个别西方学者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是别有用意的,用意之一就是企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模式”中清除掉。

因此,我们在使用“中国模式”这一概念时,应鲜明地把它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联系起来,与我们的远大奋斗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模式”的内涵是什么记者:关于“中国模式”的内涵,大家看法不一,具体表述多样。

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程恩富:目前,学界对“中国模式”的定义很多。

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指新中国成立60年多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战略、政策、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

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多的是发展经验问题,对西方国家来说则更多的是价值理念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实质上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应该说,这些定义都有其合理性,但又都不够全面。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按照这个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正确理解“中国模式”的基本出发点。

因此,准确把握“中国模式”应当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模式;第二,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第三,它是发展中大国的发展模式。

记者:请具体谈谈“中国模式”的内涵。

程恩富:“中国模式”在经济建设上主要体现为“四主型制度”。

一是公有主体型的多种产权制度,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这表现在资本结构、就业结构、GDP结构、税收结构、外贸结构等多方面。

二是劳动主体型的多种要素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并重的制度。

三是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即多结构地发展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廉洁、民主、高效的基础上发挥国家调节的主导作用。

四是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即处理好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效利用本国资本的关系,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模式”在政治建设上体现为“三者统一、四层制度”。

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模式”在政治上的本质体现。

党的领导在“三统一”中起着核心作用,它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广阔空间。

这体现为“四个确保”: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科学架构,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高效运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有序参与。

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意味着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一切权力要服从于人民,一切权力都要接受人民的监督。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不是离开党的领导的依法治国,也不是离开人民当家作主的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体现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基本思想,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序性。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党的领导的根本目的就是依法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在党的领导下和法律基础上的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下和人民群众监督下的依法治国。

“中国模式”在文化建设上体现为“一个体系、两个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在根本要求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具体举措上,坚持“六个一手”: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在这一基础上,文化建设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两主体格局。

“中国模式”在社会建设上体现为“一个格局、一个网络、四个机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积极进展。

首先,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健全。

其次,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建立了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在社会建设上正在形成自己的模式。

如何看待“中国模式”记者:有人说,“中国模式”拓宽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激发了人们关于社会制度的丰富想象。

我们应当怎么看这种观点?辛向阳:“中国模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

比如,印度总理辛格2008年就说过,中国的改革推动了印度的发展。

他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外经济开放使中国深深受益,也使印度深深受益,印度正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的成功是促进变化的一种动力。

在中东,“中国模式”受到一些国家的高度肯定。

2007年,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成为许多中东国家学习的榜样,作为一个在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国家,中国的声音在这里备受尊重。

”在美国,也有学者总结了“中国模式”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从实践意义看,“中国模式”也许不完全适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毕竟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值得他们思考;从理论意义看,“中国模式”颠覆了公有制企业没有效率的传统观点、新兴的大国必是好战和富有侵略性国家的论点以及经济发展必将导致西方式民主的定论。

但是,对于国际上的一些赞美之词我们应当保持清醒,不能头脑发热。

因为虽然“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借鉴,但从根本上说,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每个国家都应当探索和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记者:从现实来看,“中国模式”也受到一些质疑。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程恩富:不可否认,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不少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有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

我们尤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众多而复杂。

从国际上看,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与个别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利益冲突,甚至引起一些国家的恐慌,近年来趋于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便是明证。

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中国模式”,特别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既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