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群理论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男单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运行模式》,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这一名称,概括兵乓球、羽毛球、网球3个手持球拍进行比赛的项目。又如《陆上同场对抗性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的名称,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只包括足、篮、手、曲4个项目了。
罗智等人关于江苏竞技势力的报告,提示了按各项群和项目竞技特征进行合理资源配置的必要性,从而处理好重点突出与整体平衡的关系。
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中,节奏是具有“时间、空间、动力学统一性和生物同源性”特征的,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刘建和从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同场对抗的项群进行了分析,提出“研究竞技运动中的节奏问题,必须从生物学、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力学、训练学等多学科进行”。总之,无论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还是在组织训练活动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按照多种标准、多个维度聚合相应的项群进行研究。
项群理论的创始人田麦久2003年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一文中以“复合主导竞技能力”取代单一竞技能力作为标准,对部分项群的主导竞技能力作为更为准确的表述,进而对部分项群名称作了调整。并在同一篇论文中阐述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的概念。
项群理论的这种自我完善过程,体现了理论必须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应既能保持基本理论架构的相对稳定,又能在具体问题上因时而变,从而在更多的维度上、更大的范围里解释更多的经验事实。
另外,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及学科层次,涌现出一批运用项群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行研究的成果。这说明,项群理论正日益呈现出方法论意义。
郑晓鸿对各个项群高水平运动员的年度参赛次数及运动成绩变化、年度训练内容安排、年度运动负荷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揭示出高水平不同项群的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的相关特征,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
窦志强认为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项目爆发力训练应转变只有轻——中等负荷才能发展爆发力的错误概念,为建立该项群项目快速爆发力的动力定型,在训练中宜采用“重——轻”负荷递减训练模式。
宋信勇等以项群作为研究分组的标准,对不同项群运动员左心室舒张功能(检测12名耐力项目运动员和12名速度力量项目运动员12分钟前后二尖瓣血流频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耐力组左心室舒张主动松弛及被动充盈能力均好于速度力量组。
此外,梁波等的“百年奥运难美项群竞争态势探析”、苏平等的“论难美技能类项群的美学特征与技术创新”、林萍仙等的“高校田径项群归类教学模式的研究”等都是根据项群理论提供的分类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应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
李宗浩等依据竞技体育“竞争”的本质特征为分类标准对奥林匹克运动项目进行了分类研究,提出了以竞技性质为一阶分类标准竞技特征为二类分类标准的二阶分类方法,通过一阶分类标准将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划分为直接竞技类项群和间接竞技类项群,其中直接竞技类项群由存在攻防关系的运动项目组成,间接竞技类项群由不存在攻防关系的运动项目组成。通过二阶分类标准将直接竞技类项群分为格斗竞技类、(身体)接触性竞技类、非(身体)接触性竞技类和隔网竞
技类4类子项目群,将间接竞技类项目群分为同时竞技类和次第(相继、非同时)竞技类2类子项目群;在此基础上又对项目群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不同项目群训练学特征。可以看出,这种分类标准为我们研究运动项目的分类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例。
张庆文等对刘翔110米栏训练研究显示:训练手段、方法的全面专项化和整体化以成为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的主要特征;竞技体育竞争的加剧更加强调训练中的大强度和高效能;训练周期正向淡化大周期,强化和细化小周期方向发展。
刘建和对表现难美类项群运动技术发展过程的某些共性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不断追求运动技术加难仍是发展趋势,运动技术的创新对项目的发展仍有决定性影响,运动技术的具体环节和细节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规则的变化对运动技术的发展具有及其敏感和极为直接的整体性影响。同时,还对同场对抗类项群运动项目技术发展过程的某些共性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同场对抗类项群极其重视身体对抗技术,尤其重视在强身体对抗中运用其它技术;更加注意处理好“技术全面”和“位置技术”的关系;“组合技术”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李鹤洲对隔网对抗项群竞赛规则演进趋势认为:保持宏观的攻防平衡是隔网对抗项群竞技规则演变、进化的主要趋势,适应体育比赛的商业化开发则是近年来该项群规则发展趋势另一个重要特征。并依据同项群其它项目规则的演进,以羽毛球为例针对竞赛规则的变革滞后状态、技战术攻防不平衡以及项目自身发展需要等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规则的变革趋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行分制度改革,增强比赛激烈程度,控制比赛时间,适应电视转播的要求;实行更加合理的发球方式或合法发球的限制,促进发球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鼓励进攻技术的运用,打破当前过多回合、慢节奏的攻防状况,增加比赛精彩程度;以规则为杠杆,推动和促进运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规则相关细则必将更加详实具体,并符合羽毛球比赛的商业化开发的需要。
陶志翔通过对持拍隔网对抗项群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3个项目的特点、特征以及技战术应用规律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持拍隔网运动项目的项目特点、特征和得失分规律上有相通之处,并以乒乓球为例研究了持拍隔网对抗项目如何在竞技过程中进行技术与战术的相互转换;同时推断出决定持拍隔网对抗项目胜败的因素取决于每一次击球的速度、力量、旋转、落点与变化,快、准、很、变、转是构成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的5大制胜因素。
吴劲松等在北京奥运会世界田坛竞争格局的演变及其优势项群地域特征透析的研究中对第29届奥运会田径比赛前8名运动员的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对世界田坛实力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客观描述,揭示了当今世界田坛的实力格局与优势项群的地域归属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北京奥运会田径比赛的金牌、奖牌呈分流态势,这标志着田径运动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与发展。但是,世界田坛的总体竞争格局并不平衡,表现出明显的优势项群地域归属的特征,欧洲、北美洲在世界田坛仍处于霸主地位,非洲正迎头赶上,大洋洲、亚洲、南美洲的田径运动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其中美国、俄罗斯、牙买加、肯尼亚的总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走、跑、跳、投各个单项的分布具有明显地域性和传统性;本届奥运会田径比赛表现出了较高的竞技水平,运动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且女子项目成绩的提高明显优于男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田径运动已全面走向国际化、全球化。奥运会参赛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比赛项目更广,人数成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