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合集下载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道士塔》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道士塔》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课堂讨论,引起学生对《道士塔》的兴趣,了解学生对道士、塔等概念的理解。

2. 阅读理解:
a. 分段阅读《道士塔》的故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学生可以跟读或默读故事。

b. 提问学生关于故事情节、角色以及他们的动作、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交流:
a. 引导学生围绕故事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 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4. 角色扮演:
a. 将故事中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让他们扮演这些角色,表演故事情节,并展示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创造力。

b.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动作表现,提
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演绎能力。

5. 总结:
a. 教师总结讨论的要点,梳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b. 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课学到的内容和体会。

教学评估: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道士塔》故事的理解和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讨论表现、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拓展延伸: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自己的故事,或者写一篇关于《道士塔》的读后感和评价。

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道士、塔等相关概念,深化他们的知识和对故事的理解。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人教版 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人教版 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课时】 1课时一、导入: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的一时“疏忽”,敦煌的灿烂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拉向“异国他乡”——英国、俄罗斯、法国、匈牙利、日本……当代社会有一个人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悄悄的来到了秋风塞北,来到了敦煌,面对着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他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而他就是余秋雨。

二、作者简介: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主要散文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借我一生》等。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把祖国的河山、民族情感和华夏文化融为一体,透过他的散文,我们会看到隐含着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张昭君《血凝·精灵·积淀〈文化苦旅〉的文化观》今天我们就跟随余秋雨再次去敦煌,去重温那段伤心的岁月,去从中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三、研习课文内容:本文一共四个部分,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

1、请齐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印象中的王圆箓是什么样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

明确: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2、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什么?作者又如何看待他的?找出文中的语句。

明确: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

道士塔教案5篇

道士塔教案5篇

道士塔教案5篇第一篇:道士塔教案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词语所蕴涵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出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困惑,以及走出这种困惑的使命,即他自己所谓的“文化苦旅”。

这种使命意识让他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既有着对历史的洞察,又有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被誉为“学者散文”。

2.欣赏敦煌文明(幻灯片)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二、课文赏析1、作者对王道士、对敦煌文化艺术的遭遇的态度是什么?明确:王道士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不能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

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偌大的莫高窟,前后十几年,在王道士的手里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各自充当了什么角色?明确: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满清官员: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外国冒险家: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对王道士:惋惜与痛苦;痛恨与无奈对满清官员:哀痛对外商国冒险家:谴责三、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坍弛:tān chí坍塌,废置无用凛冽:lǐn liè刺骨地寒冷歆羡:xīn xìan羡慕偌大:Ruî dà这么大四、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一)王道士?(细节描写)1.(用石灰刷过壁画后):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高一语文道士塔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一语文道士塔教学设计人教版

道士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反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文章突破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

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观点能力目标:联系实际,分析相关文化现象情感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三、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四、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词语所蕴涵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五、教学设想结合课文内容,举一反三,开展一堂文本与现实相结合的研讨课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课时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莫高窟。

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

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

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那里5万件以上的经卷和文书,有从十六国到元代一千年间的彩塑和壁画。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余秋雨。

2、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能力目标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

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

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不为之怨愤,为之心在流血?今天,我们学习学者余秋雨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去重温那段伤心的岁月吧!二、介绍作者余秋雨和背景知识:出示投影:1、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的中国大陆首都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和场景氛围。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 课文背景和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次主题的理解。

2. 通过课文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和场景氛围。

3. 对传统文化、历史和人物客观评价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后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背景和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和思考。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道士塔》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道士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 图片资料:道士塔的图片或其他相关图片4. 视频资料:关于道士塔的视频或其他相关视频5. 字典、辞典等参考资料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独立解决问题。

2.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主题和问题。

3. 情景教学: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资源,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4.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使学生掌握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道士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其建筑特点;(2)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和艺术价值;(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提高学生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培养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道士塔建筑特点的解读;(2)道士塔艺术价值的阐述;(3)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参观教学: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其建筑特点;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和艺术价值;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 案例分析:分析道士塔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了解道士塔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了解道士塔的背景;3. 教学场地准备:安排参观道士塔的时间和地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引导学生关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参观教学:(1)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讲解其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2)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士塔的氛围,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 多媒体教学:(1)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2)分析道士塔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阐述道士塔的艺术价值。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能够分析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道士塔,观察和描述其建筑特点;(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道士塔在古代文化中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 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的理解;2. 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道士塔的图片、资料和视频;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学生描述道士塔的外观特点。

2. 讲解:(1)教师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学生记录并理解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观察:(1)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引导学生观察其建筑特点;(2)学生描述并记录道士塔的建筑特点。

4. 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总结:(1)教师总结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6. 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道士塔的文化价值;(2)学生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文化意识。

7. 作业:(1)学生完成道士塔的观察报告;(2)学生绘制道士塔的平面图。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道士塔知识的掌握程度;2. 观察学生在参观道士塔时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建筑特点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4. 学生自评和互评在保护和传承道士塔文化价值方面的建议。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道士塔》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和哲学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道士塔》全文阅读与理解。

2.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3. 文化背景:介绍道教的历史、文化意义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道士塔》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文学特色。

3. 掌握道教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二、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道教相关概念和哲学思想的阐述。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写作技巧。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入理解文章。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和相关视频。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资料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1. 引发学生对道教和古代文化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2. 简介《道士塔》的作者和背景。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 分段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子和段落。

2. 讲解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写作技巧分析:1. 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特色。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一、课堂参与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反应和回答准确性。

二、作业与测试:1. 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活动一、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

课文道士塔教学教案

课文道士塔教学教案

课文道士塔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道士塔》的内容和结构2.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主题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主题2.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四、教学准备1.教材:《道士塔》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白板和白板笔4.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介绍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激发学生对于道教文化的兴趣,并与课文《道士塔》主题进行联系。

2. 教学展开 (30分钟)a. 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鼓励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b. 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抓住关键词和信息,分析和推断故事背后的道理和价值观。

c.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故事中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故事中发生的事件对主人公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观点,激发思维和创造力。

3. 拓展与应用 (30分钟)a.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故事发展为蓝本,写一篇新的结局或补充故事的细节。

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展示不同的可能性。

b. 朗读和表演选出几位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来展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4. 总结与评价 (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作品,进行全班总结和评价,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和思考。

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六、作业布置1.完成作业本相关练习2.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话题和展示素材七、教学反思课文《道士塔》是一篇充满道教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于道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写作和表演。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课文理解困难,需要更多的导授和引导。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道士塔》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课文《道士塔》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难点:课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道士塔》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4. 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看法。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道士塔》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写作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

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发展水平和情感态度。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道士塔》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的直观理解。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 组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4.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和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道士塔》。

2. 与《道士塔》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4. 多媒体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道士塔》教学教案

《道士塔》教学教案

《道士塔》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2)认识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2)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把握;(3)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把握;(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道士塔》的作者及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2)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2. 针对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道士塔》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历史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提高历史意识。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道士塔》的基本内容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2. 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 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2. 作者写作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道士塔》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比较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指导提高。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写作技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提升写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内容,使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篇一:《道士塔》教案-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 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方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

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

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

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教学进程】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局部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

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

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

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

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道士塔》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2.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意象等核心要素;3.分析小说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表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小说的叙述结构和人物形象描写;2.难点:传统文化元素在小说中的呈现和解读。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学生听讲;2.班级分组,进行小组讨论;3.课堂辩论、阅读分析和小说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小说导读1.分享总结本文学习任务、教学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2.教师以PPT形式进行小说导读,在普及基本情节、人物形象与文学手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小说语境与文化价值;3.让学生阅读对话和描写场景,感受语言风格与写作手法;4.学生听讲学习同时积极发问和提出疑问,并把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第二节课:文学元素探讨1.分组讨论,针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隐喻和象征意义等文学元素展开探讨,让学生在交流中梳理思路、归纳总结;2.教师对每组小组的讨论问题进行提问与点评,并引导学生对文学元素进行深入研究;3.扩大讨论范围,引导学生思考周边文学背景中共性与差异,用多元化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三节课:作品评析1.教师进行小说剧情评析,引导学生学习表达逻辑和思辨能力;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3.教师就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提高批判思考能力。

第四节课:传统文化元素解读与应用1.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入口,结合文化语境讲解业内的相关文学知识;2.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解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和价值;3.小组合作,学生运用传统文学元素,创作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第五节课:文学鉴赏与批评1.教师分享有关《道士塔》的批评文章,引导学生学习文学评价方法;2.分组进行文学批评,各组对某一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赏,使学生立足于各自独特的角度去挖掘文学深层次的价值;3.教师鼓励学生多读书、广阅文学资料,发掘有潜力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

2024年道士塔教案

2024年道士塔教案

2024年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主旨。

2.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道士塔》课文及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引发思考:道士塔是什么?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a.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课堂讨论1.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2.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选取一个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道士塔》,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有了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课文阅读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你们认为文章中‘道士塔’象征着什么?”“文中提到的‘古塔’,‘老塔’,和‘道士塔’有何区别和联系?”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小明,你觉得文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花,文中哪个场景或细节让你印象深刻?”三、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我们能否从文中找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请大家思考,作者为何要以‘道士塔’为题,而不是其他事物?”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张道士是如何对待‘道士塔’的?这反映了他的哪种品质?”“其他人对‘道士塔’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这又反映了他们的什么心理?”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a.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这种风格是如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四、课堂讨论1.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同学们,‘道士塔’在你们心中代表了什么?它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塔吗?”“文中提到的‘塔影’,‘塔声’,是否让你联想到更深层次的意义?”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阅读全文,你们认为作者对‘道士塔’的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一致?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矛盾和挣扎?”六、作业布置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课堂学习,大家对‘道士塔’有了自己的理解。

《道士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2、理解文章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生存状态的深层思考,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3、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赏析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散文的经验,但较少接触文化散文和学者散文。

习惯于课本文章经典无可质疑的思路,阅读多以接受灌输的姿态出现,缺乏独立赏析的习惯和能力。

但对学界争议问题和批判性评价有浓厚兴趣,会以此为支点进行一定的探讨。

三、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强烈的感情抒发。

对是非功过问题没有简单论断,而是进一步发掘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内涵。

运用小说叙事笔法处理枯燥的历史,且多次进行视角切换,有浓厚的主体意识,使文章区别于一般的文化散文,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但也引起了相当的争议。

文字较浅显,但有个别句子需加以体会。

四、教法设计:本课是自读文章,拟把更多的阅读空间和阅读自由还给学生,以几个主要问题作支撑,让学生进行研读和讨论,从中学会自主阅读及对散文进行赏析的方法。

讨论前应充分感知全文内容和结构,了解文章涉及内容的背景,并让学生掌握一定资料,使讨论有支点而非流于形式。

在讨论中落实发展性评价和立体对话的理念。

五、教学时数:1.5课时六、教学过程设计:1、质疑导入:塔为佛教徒死后纪念建筑,但敦煌却有一道士塔,为什么?(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2、整体感知:学生自读全文,为四节各列一标题(参考如下)一、概述罪人塔二、愚昧无知毁文物三、贪图私利卖文物四、牢记耻辱研究文物3、介绍敦煌的艺术文化价值、文物流失情况和王道士生平。

4、给出探讨的主要问题:(1)王道士真是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魁祸首吗?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2)余秋雨在《道士塔》中描写的具体事件都是真实的历史吗?(3)作者为何要拦住运输敦煌文物的车队?5、小组自行讨论并记录,教师巡堂。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熟练掌握《道士塔》中的基本词汇和语言知识;2.掌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2.熟悉小说中的故事情节;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通过小说的阅读,能够理解并描写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

2.培养学生对于小说中的意义的思考和判断。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掌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互动探究法:通过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小说的世界;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阅读和创作小说部分内容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内容1. 小说基本信息《道士塔》是一部神幻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华夏。

小说主要讲述了人物上官天晴和其他角色在“道士塔”中的历险,并通过小说向读者传达中国文化的内涵。

2. 人物介绍1)上官天晴上官天晴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身怀绝技的高手。

他具备强大的武功和挚爱的心,从而成为了这个故事中比较耀眼且特别的角色形象。

2)李飞云李飞云是上官天晴的好友,是一个非常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物。

他和上官天晴对比很大,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物形象。

3)沈青刚沈青刚是意气风发的人物,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个性特点。

在这个故事中,他是一个好的朋友和强大的对手。

3. 故事情节小说讲述的是上官天晴和其他角色在“道士塔”中历险的故事。

这个塔是中原人民非常崇敬的地方,是一个神秘的象征。

在这个塔中,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挑战和任务,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

4. 文学鉴赏《道士塔》是一个神幻小说,让人们在享受阅读的快乐之外,还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国文化的万千魅力。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精湛技艺和极佳想象力,可以接触到美丽的语言和形象,还能够充分理解小说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主旨。

六、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听课评论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情况进行评估;2.要求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分析和评价的文章,进行文学鉴赏和思考;3.要求学生组织阅读报告会,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章节,进行创意表达展示。

《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道士塔》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莫高窟。

2、理解文章中作者蕴含的浓郁的情感,体会作者爱国的赤诚之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体味文章的一些蕴含着深刻情感的文字,体会作者痛恨、悲伤的复杂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 2个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以及莫高窟。

2、分析王圆箓形象以及他破坏、贱卖文物的行为,体会作者对此深感痛心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可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道士塔》,却是有一位道士死后把他葬在了僧人圆寂塔中来,这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余秋雨的《道士塔》,一起来揭开这个谜。

二、作者介绍作者余秋雨,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最近几年多次出席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担任现场点评,成为青歌赛最亮丽的风景并饱受争议。

汶川大地震后,余秋雨于2008年六月五日发表“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一文,“含泪劝告”灾民莫要为低劣的豆腐渣建筑质量上访,遭到严重质疑,并有好事者创造“秋雨含泪”以冠之。

他的散文《文化苦旅》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很值得大家一看。

他的夫人马兰,是黄梅戏演员,很漂亮。

三、莫高窟知识的介绍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春姑娘上《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

春姑娘上《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

春姑娘上《道士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道士塔》,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春姑娘这一角色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她的刻画手法。

3.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4. 通过小组讨论、作文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道士塔》的阅读与理解。

2. 春姑娘角色形象的分析。

3. 小说思想内涵的探讨。

4. 写作技巧的指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道士塔》的故事情节,分析春姑娘的形象特点,领悟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2. 难点:深入剖析春姑娘的心理活动,理解她与环境、与其他人物的矛盾冲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春姑娘为例,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运用写作指导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及作者。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春姑娘的形象特点,如她的性格、命运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姑娘的看法,从不同角度分析她的形象特点。

5. 教师总结春姑娘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她的刻画手法。

6. 小组讨论:探讨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如道德观念、人文素养等。

7. 教师进行写作技巧指导,以春姑娘为例,分析小说中的写作手法。

8. 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春姑娘的作文。

9.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10. 布置课后自学任务,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作文质量来评价学生对《道士塔》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表达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士塔》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莫高窟。

2、理解文章中作者蕴含的浓郁的情感,体会作者爱国的赤诚之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体味文章的一些蕴含着深刻情感的文字,体会作者痛恨、悲伤的复杂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2个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以及莫高窟。

2、分析王圆箓形象以及他破坏、贱卖文物的行为,体会作者对此深感痛心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可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道士塔》,却是有一位道士死后把他葬在了僧人圆寂塔中来,这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余秋雨的《道士塔》,一起来揭开这个谜。

二、作者介绍作者余秋雨,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最近几年多次出席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担任现场点评,成为青歌赛最亮丽的风景并饱受争议。

汶川大地震后,余秋雨于2008年六月五日发表“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一文,“含泪劝告”灾民莫要为低劣的豆腐渣建筑质量上访,遭到严重质疑,并有好事者创造“秋雨含泪”以冠之。

他的散文《文化苦旅》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很值得大家一看。

他的夫人马兰,是黄梅戏演员,很漂亮。

三、莫高窟知识的介绍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另外三窟是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

1900年5月26日清晨,道士王园箓发现莫高窟内的藏经洞,内藏经书等文物四万余件,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目前,留在中国的才只有1万余件,其他文物流失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如一位年轻诗人写道,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四、分析造成巨大民族悲剧的原因,着重分析王道士这样的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呢?谁是造成民族悲剧的侩子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造成这出悲剧的相关人物以及原因。

(王园箓、中国官员、外国侵略者、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一一进行分析。

王园箓原来是个什么样的人?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了甘肃,做了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

我们回到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堂堂一个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当时的社会混乱,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处境,统治已是摇摇欲坠,无暇顾及其它,所以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没人管的地方,谁负责就是谁的。

当时王园箓对莫高窟还是很认真负责的,他是千佛洞自西夏年间封洞以来唯一一个认认真真清扫石窟内积沙的人。

光16号洞窟他就掏了近两年的沙子。

课文也有提到,我们看到第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中也提到“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

”一个“依然”便可看出王道士对敦煌石窟的认真负责,可就是这么一位认真负责的人作者却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为什么呢?王道士对敦煌石窟做了什么,使他成为了千古罪人。

从第二、三部分找。

请同学们概括出第二部分王道士的破坏行为:粉刷壁画,砸毁塑雕。

请一位同学读第二部分的第三自然段,请他谈谈读完后的感受,再请其他同学补充。

王园箓有着农民特有的认真、勤快的美德,然而由于他完全不晓得莫高窟中文物的珍贵之处,所以他这些美德全变了味,成了愚昧无知,令人可气可恨。

作者似乎用轻松幽默的语调来叙述,可是读后却感觉到了沉甸甸的无奈和悲哀,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令人可笑可恨。

第四自然段运用的手法是一样的,同学们课后再仔细读读,自己分析。

作者面对着这一片惨白,他的内心情感是怎样的?老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怎么理解里面四个“惨白”?“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中的两个“惨白”是真实的情况,对应上文写到的刷白了的墙壁,以及王道士雕塑的刷白了的天师灵官,写出了王圆箓对敦煌艺术破坏后的惨象;“脑中也是一片惨白”中的“惨白”形象地表露了当作者看到被破坏的敦煌石窟时心中到了极致的痛苦;“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中的“惨白”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无法保护敦煌艺术的忧思和对敦煌艺术前景的迷惘和担心。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痛苦”的。

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一段,要求读出作者痛苦复杂的情感。

第三部分:发现藏经洞后,王道士首先怎么样?上报县长,随意捡些文物送给官员。

但绝大多数文物被他用极少的钱财卖给外国侵略者。

如何体现出“贱卖”来?这是一笔最轻松的交易,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

几分钱的针就可以换到一只鸡,作者形象地说明了这是很不公平的一场交易,并且用具体的数字列举出了历史的真实情况。

这样的真实更让人悲哀,祖国的宝贝就这样也贱价卖给了外国侵略者。

更悲哀的是王道士还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了又送,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也是碾在我们心头上的两道伤痕。

作者在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只有三个字“我好恨”,作者恨的是谁?王道士。

仅仅只是恨王道士吗?请同学们课后再认真阅读课文,想想造成这一出民族的悲剧的仅仅是王道士吗?如何理解句子“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五、板书设计粉刷壁画,砸毁塑雕王道士(作者情感)痛苦巨大民族悲剧中国官员贱卖文物外国侵略者社会环境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中国官员、外国侵略者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悲剧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学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中中国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诗。

“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站阵/决胜负于城下”“我好恨,恨我没能早生一个世纪。

”这也是作者余秋雨的心声,是作者眼睁睁看着祖国珍贵遗产被盗的悲痛心情。

我们也感觉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但我们不禁要想,即使作者回到了那个年代,他真能保住敦煌文物吗?作者为什么说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然后怎么办呢?是这也难,那也难。

为什么会那么难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作者的为难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余秋雨的《道士塔》。

二、分析中国官员、外国侵略者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悲剧的情况。

上节课我们提到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好恨”。

并且布置了大家思考作者除了恨王道士外,还恨谁?中国官员和外国侵略者。

我们看到第三部分,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他首先是上报县长。

那么中国官员们又是如何对待的呢?县长是个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

甘肃学台叶昌炽是金石学家,懂得洞窟的价值。

他们懂得洞窟的价值,但是却没有实际的行动来保护文物。

他们的理由是什么?没有运费。

当真没有运费吗?不是,正如作者所写“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只是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王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那么作者恨中国官员的什么?恨官员的庸碌无为,恨他们没有那副炽热心肠来保护祖国珍贵的文物。

正当中国官员的客厅里茶香缕缕,外国的学者、汉学家、冒险家向敦煌石窟投来了歆羡的目光,他们不远千里、风餐露宿地赶来到了莫高窟。

关于外国侵略者的行径以及作者对待他们的情感,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对于这句话来理解--“他们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

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两个问题:一、实干精神实际上指的是什么?作者当真佩服他们?二、他们所遗忘的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分两组讨论,第一组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个问题。

实干精神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为了能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他们不远千里、风餐露宿赶来敦煌,是不惜一切代价要得到文物。

第二层意思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他们的实干精神,是霸道的文化观念,正如政治上的霸权主义,不仅是为了艺术,更多的是要将艺术品霸占住。

他们利用王园箓的无知,用欺骗的手段,以极少的钱骗取了我们许许多多珍贵的文物。

他们就是文化强盗。

最可恨的是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中,有意让大家觉得是他们拯救了敦煌文献。

第二个问题:“但是”一句是表意的重点:句中“遗忘”这个词有很强的讥讽意味──分明是有意掩盖!“极基本的前提”指的是,那些被帝国主义学者占有的珍贵文献和无价宝物本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来供奉在中国敦煌的石窟里!这一句蕴藏着作者愤怒和尖锐的批判。

外国侵略者一箱箱一车车偷运走我们祖国珍贵的文物,作者恨不得能早生一个世纪,将他们的车队,可是我们一起看到第三部分的倒数第二、三自然段。

(满怀情感地读)“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于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

”一、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作者此刻的心情。

二、探讨敦煌文物是否应该存放在外国。

这两句话是对当年统治阶级的声讨。

他们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掳掠我国宝。

这是酿成民族悲剧最重要的原因。

“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体味前提条件和“有时想狠心”这几个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蕴涵的强烈愤懑。

(关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的回答会因角度不同而不同,不必急于肯定,可以将他们的回答汇总分类,再将老师的观点加以阐述。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得到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有的同学从文化从世界的角度出发,认为为了文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研究,赞成放在伦敦博物馆或别的国家中,因为以当时中国的情况来看,确实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副心肠来保护好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