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研究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新课改中教学方式改进的对策有:注重有效教学,减轻学生负担;通过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提升教师的素质,深化教学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变革;问题;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39-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仍然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变革
1.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与教师主导的过程,更是知识创生的过程
基础教育改革看到了现有教学方式的严重局限,力图打破旧局面,实现教学认识方式的变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是有了更多与学生的探索与互动。教师也不再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完全、愉快地参与进了课堂。同时,教师也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校内走向校外,许多研究性
的课程在中小学广泛的开展起来。课程资源也不仅仅由专家研发,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教学内容已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且是内容在教学过程进行中所生成与转化的,以及内容提升和知识的建构,尤其是隐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心灵的自由释放。
2.教学不仅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过程
传统意义上,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不能质疑权威。而新课改以来,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分享知识与经验的景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交流情感、价值观,教师能与学生坐下来谈人生、谈理想。一方面,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升华了学生的人生境界,使学生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心灵,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与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能。
3.教学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优化整合
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教学活动的优化,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授课,如,投影、幻灯片、视频、音频文件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课堂生动、活跃,极大地丰富和开阔了学
生的视野。尤其是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课堂中图像与声音等这些资源,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4.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独特性,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与分享性以及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与创新性,从而形成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性思维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方式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知识创设缺设系统性,效果不佳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热衷于情境创设,尤其是教授语文和英语的教师。本来适当地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了解学科背景和问题背景,然而有些教师的情境创设是信手拈来,与所讲授内容关系不大,且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学生听完后一头雾水,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前,教师会布置让学生搜集、查阅、整理资料的任务,例如,语文教师在讲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会让学生课后查他的散文集。待第二天上课时,教师只是告诉学生鲁迅的散文集是哪本,至于对散文集的评述与赏析,教师也许根本不会涉及。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只是知道了鲁迅先生散文集的名称,并无其他收获。这种形式化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对于学生而言,其意义是
有待检验的。
新课改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确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少了教师这个“引导者”,课堂教学可能是低效的。有些教师把整个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完成习题。教师的出发点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帮助与指导。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2.学习方式的泛化与形式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在新课改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但是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却没有相应的提升。
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活动的机会,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师临时安排的,缺乏组织性。各个活动是零散的,表面的热闹过后,留在学生头脑中的意义又有多少。真正的活动不在于表面有多热闹,学生的热情有多高,而是学生在经历活动之后,自身有哪些发展。在活动中,学生一定要动手、动脑、动嘴、亲自体验。
学习方式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徒有探究的形式,缺乏探究的
实质。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是应该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究与发现。探究性学习的步骤如下:一是提出问题;二是维绕问题,提出假设;三是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四是评价。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探究性学习是需要提出问题的,也就是说需要有问题意识,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巨大的挑战。新课改中的探究却只有形式,缺乏实质。学生探究的问题可能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自己并无思考。而收集资料,验证假设也是不完善的,缺乏理论基础。最后的评价也是不尽完美的,首先,没有一套标准的评价体系,教师的评价是主观的,缺乏专业深度。其次,评价对探究性学习的结果有无帮助或改善,也是值得思考的。
三、教学方式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1.教学目标的影响
我国教学论对教学目标的阐述一般是在“教学任务”的标题下进行的。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而在学校,教学目标被量化为学生的成绩。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学生获得高分数,给老师施加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取得高分,不得不采用形式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一套完美的理论,而在实际操作层面,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考试成绩。而在成绩的指引下,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中创设适当的,高效的情境。学生又如何背负着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