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微絮凝强化过滤效果研究

合集下载

二次微絮凝工艺在饮用水生产中的应用

二次微絮凝工艺在饮用水生产中的应用

天津塘沽中法供水有限公司所辖 3 个水厂, 分 别为新村水厂、 新区水厂和新河水厂, 均采用常规水 处理工艺。各水厂采用滦河水作为原水, 滦河水水 质除高藻期间总氮超标外, 其余时间基本满足《地
· 15·
第8 卷
第1 期




2014 年 2 月
水厂采用二次微絮凝工艺, 即在原有加药方式基础 上增加沉淀后二次投药点, 使沉后水中的胶体颗粒 表面性质发生改变, 相互间继续混凝, 并加强与滤料 间的相互吸附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过滤效果, 改善滤 后水水质的目的
二次微絮凝工艺是在斜管沉淀池后, 对沉淀池 出水再次投加 FeCl3 , 进行二次微絮凝。投加点位于 斜管沉淀池和虹吸滤池间的出水渠内 。为了确保投 药的均匀性, 采用分水器, 将投药点分为 10 个, 均匀 投药管线和分水器平、 剖面示意如 分布在出水渠内, 图 2 所示。
图2 Fig. 2
二次投药管线和分水器平 、 剖面示意
絮凝成较大的矾花, 沉 的微小悬浮颗粒进一步脱稳, 速加大, 容易在滤池中沉淀, 且易被滤料吸附, 从而 滤池的截污能力明显提 使滤后水的浊度明显降低, 高。表 2 显示的是 2011 年和 2012 年新河水厂原水 水质相近 ( 同为高藻原水 ) 、 沉后水浊度控制在 1. 0 ~ 1. 4 NTU 时实际测定的滤后水浊度。 由表 2 可以 看出, 采用二次微絮凝工艺后, 浊度平均去除率可由 68. 5% 提高到 85. 5% , 且在进水浊度变化较大的情
Plane and section chart of secondary dosing pipeline and water separator
2 2. 1
二次微絮凝工艺的确定

北方引黄水库水通过强化混凝处理效果分析

北方引黄水库水通过强化混凝处理效果分析

0.078 28.44
0.085 22.02
混凝剂是水处理过中较为关键的工艺手 段,高质量的混凝效果会减轻后续处理的负 荷,也会影响出水水质,为了保障实验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混凝优化实验的方式进行 分析。通过混凝优化烧杯实验可以发现。对 于含有不同污染物原水水质。在实践中可以 通过对混凝剂投加量、反应搅拌速度参数进 行调整的方式,提升处理效果。将实验结果 通过G值或GT值进行换算处理。可以为水 处理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关t调:强化混凝;引黄水库;水质变化;水处理效果分析
长城水厂净水工艺主要是将引黄初沉 水库水经过高效絮凝沉淀池加翻板滤池组 合方式处理成生活饮用水。本文基于引黄 水库水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烧杯实验对 强化混凝土对引黄水库水的处理效果进行 了简单的分析论述。
一、强化混凝与优化实验的方法 1.强化混凝 强化混凝在初期主要就是一种为了控 制消毒副产物而提出的概念。在实践中影 响疆化混凝的主要因素就是原水的水质、 混凝剂的种类、投加量、pH数值、水温以 及水力条件等相关因素…。 相对于传统的药来说。无机高分子混 凝剂净水效果显著,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 絮体沉淀性能好、具有适应性广的特征。 而本文在研究中主要应用的强化混凝剂为 聚合氯化铝(PAC),助凝剂是聚丙烯酰胺 (PAM)。 2.优化实验设备条件
颗粒的表面上,这样就会形成保护膜,不 仅仅会增加胶体表面的电荷密度,也会在 一定程度上阻碍颗粒之间的结合,进而影 响了混凝剂效果‘21。
2.2实验条件:引黄初沉水库水,浑浊 度是4.86NTU左右、水温40C左右的水 质最难处理。
通过高效沉淀池工艺组合主要就是在 低温低浊时期开展,在实验中综合低温低 浊期的水处理较为困难等因紊,通过基于 强化混凝实验的基础上,不是一味加大投 加量,通过微絮凝实验找到投药量较小的 最佳矾基,在实验中对浊度以及颗粒数的 去除效果明显。

水库水源水的二次混凝效果分析与讨论

水库水源水的二次混凝效果分析与讨论

水库水源水的二次混凝效果分析与讨论
水库水源水的二次混凝效果分析与讨论
对聚合氯化铝、三氯化铁等混凝剂处理天然水样的混凝效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FeCl3对低温水的净水效果优于聚合氯化铝,FeCl3+PAM高效混凝技术对天然水样具有较好的混凝效果,COD的去除率达90.1%,浊度去除率达到90%以上.
作者:班福忱李亚峰李慧星贾新军 Ban Fuchen Li Yafeng Li Huixing Jia Xinjun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环境学院,沈阳市,110168 刊名:勘察科学技术ISTIC英文刊名:SITE INVESTIG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6 ""(5) 分类号:X7 关键词:聚合氯化铝三氯化铁混凝去除率。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摘要】絮凝剂是混凝水处理工艺的核心,然而传统的无机及有机絮凝剂存在着用药量大,并易产生二次污染的缺点;相比之下,微生物絮凝剂主要成分为多糖或蛋白质,具有可生物降解及较高的絮凝活性,因而成为了絮凝剂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文通过对微生物絮凝剂的介绍,阐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分析了影响其絮凝活性的相关因素,此外给出了其在水处理当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水处理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影响因素为满足水质标准和环境排放要求,在给水和污、废水处理过程中,一般向水中先加入一定量的絮凝或助凝剂,改变胶体颗粒的表面特性、破坏其稳定性,使分散的胶体颗粒相互聚集进而形成较大的颗粒物,最终从水中沉淀或上浮,以实现固液分离,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

作为第三代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通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发酵、抽提、精制而成的物质,主要成分为多糖、多肽、蛋白质、脂类及其复合物。

按其来源进行分类,微生物絮凝剂大致可分为:(1)直接利用为生物细胞的絮凝剂,如大量存在于土壤、活性污泥中的细菌、真菌及发酵菌等;(2)以细胞壁提取物(如细胞壁中的甘露聚糖及蛋白质等)为主要成分的絮凝剂;(3)以微生物代谢产物(包括胞外代谢产物及胞内代谢产物)为主要成分的絮凝剂;(4)利用克隆技术所获得的絮凝剂[1]。

1 絮凝机理1.1 吸附架桥机理尽管微生物絮凝剂的性质各不想同,但它们对液体中固体悬浮物颗粒的絮凝作用却有相似之处,它们可通过离子键、氢键等作用与固体悬浮物相结合。

电镜显微镜下显示:聚合细菌之间是由细胞外聚合物搭桥相连的,也正是这些使得微生物细胞削弱了胶体的絮凝稳定性,进而较为紧密地聚合成絮凝体从液体中沉淀分离出来。

微生物絮凝剂的架桥机理如图1所示。

在低浓度微生物絮凝剂环境中,呈链状结构的该类物质可同时附着在多个胶体微粒的表面,形成“胶粒-高分子物质-胶粒”的聚合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最终导致絮凝沉淀的出现。

微絮凝深床过滤—超滤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絮凝深床过滤—超滤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絮凝深床过滤—超滤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印染废水中有机物质浓度高、色度大,经常难以达到排放标准。

本课题选取微絮凝深床过滤和超滤技术进行深度处理,探究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

在研究中,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微絮凝深床过滤工艺参数,研究深床过滤和超滤工艺的处理效果,了解两种工艺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通过研究得出有效的处理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关键词】微絮凝深床过滤;超滤;响应面法;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研究背景】印染工业是一种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行业,印染废水主要包括含有机染料、可溶性染料、烷基苯磺酸类、还原剂等化学品,其水质指标和特性参数使其难以达到排放标准。

因此,对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印染废水处理的技术有生化法、物化法、膜技术等。

其中,微絮凝深床过滤和超滤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两者结合使用能够达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目的,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和经济性。

因此,本课题将研究采用微絮凝深床过滤和超滤技术进行深度处理印染废水,探究两种工艺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优劣比较和适用场景。

【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微絮凝深床过滤和超滤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通过对印染废水进行微絮凝深床过滤和超滤处理,对处理前后的水质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两种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

2.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微絮凝深床过滤工艺参数在微絮凝深床过滤的研究中,使用响应面法,通过设计试验和建立数学模型,优化微絮凝深床过滤工艺的操作参数,获得最佳的处理效果。

3.评估两种工艺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通过对微絮凝深床过滤和超滤工艺的比较分析,评估两种工艺的优缺点,探讨两种工艺的适用场景及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讨利用微絮凝深床过滤和超滤技术进行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为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对微絮凝深床过滤工艺的优化将为印染废水处理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研究结果可为企业提供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案,推动印染废水的减排和治理工作,达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微絮凝-悬浮污泥过滤工艺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微絮凝-悬浮污泥过滤工艺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微絮凝-悬浮污泥过滤工艺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冯进来;张雷;戴春雷;王松【摘要】为了改善回注地层的三次采油产生的油田污水的处理效果,从5种药剂中筛选出FX微絮凝剂作为最佳药剂,用于微絮凝-悬浮污泥二级过滤处理工艺中.实验确定最佳投药质量浓度为4 mg/L,在此条件下,当来水中油、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别为80、30 mg/L时,出水油、悬浮物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3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9%和90%,达到了三级过滤工艺的处理效果,满足了油田回注水标准.【期刊名称】《工业水处理》【年(卷),期】2010(030)004【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油田污水;微絮凝-悬浮污泥过滤;微絮凝剂【作者】冯进来;张雷;戴春雷;王松【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03.1我国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了三次采油期,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的发展导致油田污水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油田采出水经过多次回注,悬浮物粒径越来越小,导致油田污水过滤处理难度加大〔1-2〕,油田污水经过一级核桃壳和二级石英砂过滤后,出水油和悬浮物含量难以达标。

微絮凝-悬浮污泥过滤工艺是在微絮凝过滤工艺基础上充分借鉴悬浮污泥过滤的理论研发出来的〔3〕。

在过滤罐前加入一定浓度的微絮凝剂,其在水流的作用下迅速与含油污水中的聚合物、悬浮颗粒和油混合,通过吸附、桥连、网捕等作用发生凝聚,生成微絮体。

微絮体在经过弯头、布水圆筒和筛管时,在涡流、旋转和碰撞的作用下,微絮体能聚结成相对较大的絮体,而这些絮体经过筛管进入罐体中时,过水面积加大,相对流动速度减小,形成一个类沉降过程,在碰到滤料时,被截留在滤层中。

随着过滤的进行,截留在滤层的污泥逐渐增多,一定时间后形成了覆盖整个滤料的污泥层。

用二级絮凝强化技术处理钻井污水研究

用二级絮凝强化技术处理钻井污水研究

14 实验工 艺流 程确 定 .
辽河 油 田钻井 污水 稳 定性 很好 ,CD 含 量 很高 , O
其处理难度大 , 具体表现在加入絮凝剂后形成絮体细
小 , 沉 降速 度 极 其 缓 慢 且 处理 后 出水 上 清 液 呈棕 褐 色 , Oc 量仍 很 高 , 能满足 水 质排 放要 求 , CD 含 不 因此 ,
程 的教 学与科 研 工作 ,发表 论 文 4 篇 。通讯 地 址 :湖 北 省荆 州市 长江 大学 化 学与 环境 工程 学 院环境 工 程系 ( 0余 东校 区 ) 3 03 ,4 4 2
维普资讯
治理技术
表 1 钻井污水的基本性质
项 目
3 0 r m n的速度 离心 4 m n 00 / i  ̄8 i ,然后 取 出上清 液 进 行 水质 分析 。
剂种类较多,其中主要有高粘羧 甲基纤维素 (M ) CC 、 聚 丙烯酸钾 ( A 、铁铬盐 ( 1) K ) P F S 、磺 甲基酚醛树脂 C
(M ) S P 、磺 化沥青 (T8 1 、润 滑剂 、消泡 剂等 。其 F一8 )
8 年代初首次将絮凝沉淀法用于钻井污水处理n, O 现
已成为钻 井 污水 处理 的主 要方 法 , 但近 年 来 由于 有机
1 3分析方 法 .
CD 采用重铬 酸钾滴定法 ;色度采用稀释倍数 Oc 法:p 值采用酸度计测定。 H
钻井液处理剂使用越来越多, 钻井污水组成亦越来越 复杂, 污染物的浓度越来越高,常规絮凝处理 已不能 满足要求 , 本文针对该钻井污水,采用二级絮凝 离心 脱水强化处理,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
级 型便 携式 酸度 计 ( 州东星 仪 器厂 ) 杭 。
◆ 絮 凝 剂 F C 3 1(O)、A C 3 A 、C C 2 e 1、A 2S 43 1 1、P C a 1、

微波强化絮凝水处理技术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波强化絮凝水处理技术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波强化絮凝水处理技术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日益紧缺,水污染也日趋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研究出各种水处理技术,其中絮凝技术是水处理中最为基础、最为有效的一种。

然而,传统的絮凝技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速度慢、效果差等。

因此,在传统絮凝技术的基础上,研究新型的强化絮凝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微波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能量传递形式,具有快速、高效、可控性强等特点,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因此,将微波技术应用于水处理领域,有望进一步提高絮凝效率。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拟以微波强化絮凝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探讨微波对污水中悬浮物的去除效果。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研究微波对不同类型的污水中悬浮物的去除效果。

2. 探讨微波功率、频率、辐射时间等条件对微波强化絮凝技术的影响。

3. 比较微波强化絮凝技术与传统絮凝技术的效果差异。

本研究旨在通过微波技术强化絮凝,提高絮凝速度和效率,探索一种新型的环保高效水处理技术。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实验方法:采用装置固定式井式反应器,通过向反应器中注入不同类型的污水并控制微波功率、频率、辐射时间等参数,研究微波强化絮凝技术的效果。

2. 实验步骤:(1)制备不同类型的污水:选取来自不同类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为试验样本。

(2)微波强化絮凝实验:将试验样本加入井式反应器,固定式微波器作为辐射源,通过调节微波功率、频率和辐照时间等条件实现微波强化絮凝。

(3)样品分析:应用常规水质分析方法,如浊度和悬浮物含量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将获得以下成果:1. 研究微波强化絮凝技术对污水中悬浮物去除的效果。

2. 探究微波功率、频率、辐射时间等因素对微波强化絮凝技术的影响。

3. 比较微波强化絮凝技术与传统絮凝技术的效果差异。

本研究成果可以为新型高效环保的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并有望推动微波强化絮凝技术的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提高水处理工艺的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两种混凝剂的二次微絮凝过滤效果对比研究

两种混凝剂的二次微絮凝过滤效果对比研究
s tl d wae .Th s p o e s wa e e c a o i r v h u lt ffle e tr hi r c s u d n t ete t r i r c s sb n f ilt mp o e t e q a i o tr d wae .T sp o e swo l o i y i
Co pa io n e o a y m ir . o c a i n a m rs n o s c nd r c o f c ul to nd l
i r t t t i d fc a u a t f t a i n wi wo k n s o o g l n l o h
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北京 103 ) 0 0 1
摘 要 : 为 改善过 滤效果 , 开展 了二 次微 絮凝 强化 过 滤 中试研 究 。试验 结 果表 明 , 用 P C 采 A
杨 ,
(. 1 中国科 学 院生 态环境研 究 中心 ,北京 10 8 ;2 北 京 市 自来水 0 05 .
Absr c : A io c l t d fs c n a y mir .l c ulto n a c d f ta in wa o d ce n t a t p lts ae su y o e o d r c o fo c ain e h n e lr to sc n u t d i i o d rt mp o e t eflr t n efce c r e o i r v h ta i f i n y.Th x e i n e u t h we h ti c u d o v o l e uc h i o i e e p rme tr s lss o d t a t o l b iusy r d e t e
第 5卷

多级A-O生物滤池与微絮凝过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生化尾水的实验研究

多级A-O生物滤池与微絮凝过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生化尾水的实验研究

多级A-O生物滤池与微絮凝过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生化尾水的实验研究多级A/O生物滤池与微絮凝过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生化尾水的实验研究摘要:本论文旨在研究多级A/O生物滤池与微絮凝过滤组合工艺对生物化工废水的处理效果。

通过搭建实验室装置,进行连续运行实验,监测处理过程中各环节的水质指标,并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多级A/O生物滤池与微絮凝过滤组合工艺在处理二级生化尾水中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对COD、NH3-N和SS的去除效果显著,可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关键词:多级A/O生物滤池;微絮凝过滤;二级生化尾水;处理效果1. 引言生物化工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等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开展废水处理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多级A/O生物滤池和微絮凝过滤是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但其组合应用在二级生化尾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待深入探究。

2. 实验方法2.1 实验装置搭建多级A/O生物滤池与微絮凝过滤组合工艺实验装置,包括进水系统、多级A/O生物滤池系统、微絮凝过滤系统和出水系统。

2.2 实验操作将二级生化尾水作为实验废水,进入实验装置,通过多级A/O生物滤池进行有机物去除,再利用微絮凝过滤进行微粒和胶体物质去除。

调节操作条件,连续运行实验。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多级A/O生物滤池处理效果实验期间监测多级A/O生物滤池出水水质指标,结果显示,COD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NH3-N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SS 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

说明多级A/O生物滤池可以有效去除二级生化尾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

3.2 微絮凝过滤处理效果实验期间监测微絮凝过滤出水水质指标,结果显示,COD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SS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

说明微絮凝过滤可以有效去除多级A/O生物滤池未去除的微粒和胶体物质。

3.3 组合工艺处理效果将多级A/O生物滤池与微絮凝过滤组合应用于二级生化尾水处理,结果显示,COD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NH3-N去除率可达到98%以上,SS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

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黄树辉;吕军
【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年(卷),期】2003(037)006
【摘要】比较混凝、过滤与微絮凝直接过滤三种工艺对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去除率指标的差异,得出了微絮直接过滤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可行性.在该工艺运行的最佳条件下,污水中的CODCr、TP、NH3_N以及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3.37%、84.51%、48.80%和85.99%.从各污染物去除的机理分析表明,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中的过滤,实质上是混凝过程的连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絮凝作用.具有上向流和下向流的过滤装置激发了过滤效果,过滤在该工艺中对污染物的去除贡献占80%~88%.粒径较粗且均匀的河沙滤料的使用,避免了滤料的大量流失和滤料结块.
【总页数】5页(P739-742,747)
【作者】黄树辉;吕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环资学院,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大学,环资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3.1;X799.3
【相关文献】
1.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处理低浊度原水试验研究 [J], 王培风;赵平健;刘芳
2.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处理污海水的研究 [J], 姜天翔; 张雨山; 王静; 孙宏亮
3.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处理污海水的研究 [J], 姜天翔; 张雨山; 王静; 孙宏亮
4.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处理微污染水库水源的应用研究 [J], 陈超;王燕蓉;冯修梅;赵树秋
5.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处理微污染矿井水的研究 [J], 范荣桂;朱东南;邓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日期:2009-12-28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是省去沉淀过程而将混凝与过滤过程在滤池内同步完成的一种新型接触絮凝过滤工艺技术。

这种直接过滤技术不仅可简化水厂处理流程,降低投资费用,减少运行费用,而且还可延长过滤周期,提高产水量及出水水质。

尤其适用于水库水、湖泊水等低温低浊水质的净化处理,其净化效果比传统工艺好的多。

随着水体染的日趋严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城市以蓄积水库、湖泊作为饮用水源。

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随之就成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给水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作一概略评述,并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1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各国对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主要是给水处理和废水的深度处理(脱N除P)两个方面。

1.1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在给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对直接过滤机理、滤料介质、粒径、絮凝剂的使用与投加,直接过滤技术条件参数及净化去除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直接过滤技术的理论研究是基于过滤机理的研究而逐渐深入进行的。

yao etal提出,直接过滤中颗粒的去除效率主要取决于传输和黏附过程,悬浮颗粒大小是过滤效率和性能的最基本决定因素。

Habirth&U\'melia发现过滤中的化学条件及颗粒物脱稳与絮凝最佳条件一致,而且絮凝中有效的化学影响在过滤中也有效。

90年代,北京建工学院通过对水中絮体测定其zeta电位表明,直接过滤是当絮凝体zeta电位达到最高值时进入滤层的,zeta电位降低,微粒间的吸力就开始发挥作用,当zeta电位接近0时,吸引力达到最大值,脱稳微粒相互吸附絮凝而不断被滤料截留去除。

对直接过滤中絮凝剂的使用,研究报道也很多,Hctchison在中试和生产规模试验中证明了使用氯化铁作絮凝剂约为使用铝盐时的1/3,且氯化铁在有效粒径为155mm的粗粒无烟煤时,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次污水微过滤膜处理效果评价

二次污水微过滤膜处理效果评价

二次污水微过滤膜处理效果评价Membrane Microfiltration of Secondary Wastewater EffluentPrincipal Researchers: Steven McGee, Rajeshkumar Patel, Adrian C. Penisson, Robert D. Hill and Mark R. WiesnerMARK R. WIESNERRESEARCH GROUPEnvironmental & Energy Systems InstituteCivi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hemical EngineeringRICE UNIVERSITY • HOUSTON, TEXAS 摘 要初步的研究目的是评估微滤膜在使用各种无机絮凝剂时处理二次污水的效果。

在休士顿市的西南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每分钟8升水的小规模试验。

使用膜滤过的效果等同于或优胜于工厂中使用的传统的沙过滤。

据观察对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微粒污染物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

经与工厂所用过滤设备的比较,膜滤过质量更稳定。

与一端被封闭的操作方法比较,交叉流动的方法并不能改善滤过效果,也不能阻止横跨膜压力的增加。

苛性碱溶液的膜化学清除法要求约每五天做一次。

与预期的一样,当与膜微过滤协同对絮凝物作前处理时,也能清除污水中的磷。

AbstractThis pilot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membrane microfiltration in treating secondary wastewater effluent conditioned with various inorganic coagulants. A 8 liter per minute pilot (Memcore) was operated at the City of Houston's Southwest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Membrane permeates were of similar or better quality than filtrates from plant's conventional sand filters. Good removal of particulate contaminants, including coliform bacteria, was observ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lant's filtrate, permeate quality was also much less variable. Operating the pilot in a crossflow configuration did not improve the permeate quality and did not retard the increase in transmembrane pressure in comparison with dead-end operation. Chemical cleaning of the membrane with caustic solution was required approximately once every 5 days. As anticip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agulation pretreatment in conjunction with membrane microfiltration can also be used to remove phosphorus from wastewater.IntroductionOnly a few studies have evaluated membrane microfiltration of secondary wastewater effluent.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s might be used to achieve very low turbidy effluents with very little variance in treated water quality. Because bacteria and many other microorganisms are also removed, such membrane disinfection might avoid the need for chlorine and subsequent dechlorination. Metal salts of iron or aluminum may also be added to enhance membrane performance. For example, iron or aluminum coagulants may be added to precipitate otherwise soluble species such as phosphorus and arsenic as well as improving the removal of viral particles. Coagulation of colloidal materials may also increase the effective size of particles applied to membranes and increase permeate flux by 1) reducing foulant penetration into membrane pores, 2) forming a more porous cake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3) decreasing the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s on the membrane due to particle size effects of particle transport, and 4) improving the backflu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mbrane. We report on pilot experiments in which secondary wastewater effluent was filtered using membrane microfiltration.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using a commercial polyaluminum coagulant (Kemira Water Treatment, Inc.)4 to pretreat the feed water are also reported.Materials and Methods 原料及方法A skid-mounted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pilot5 with a nominal capacity of8 liters/minute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is pilot uses 4 membrane modules, each with 1 m2 of outside-in hollow fiber membrane area with an effective pore size of 0.2 µm. Feed water to the pilot was drawn from a secondary clarifier at the Houston Southwest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WTP). Clarified water at the WWTP is subsequently chlorinated and filtered using conventional sand filters before being dechlorinated. The dechlorinated effluent is discharged into Brays Bayou, a river which runs through residential portions of the City of Houston and is bordered with parks, jogging paths and bike trails.The membrane unit was operated in a constant permeate flux mode in which the transmembrane pressure (TMP) increases over time as materials deposit on and in the membrane. Permeate flux was set at 340 L/hr and readjusted as needed to maintain this flow. The unit was operated in both dead-end and crossflow filtration modes. During dead-end filtration, all water entering the membrane module exits as permeate. In the crossflow mode, a portion of the water entering the module flows across the membrane fibers and exits the module as concentrate. In both modes of operation, the pilot was automatically backflushed every 20 minutes, resulting in a recovery (permeate flow divided by feed flow) for the unit of 82 %. One run was alsoperformed with backflushing once every 5 hours corresponding to a recovery of 98%.Samples from the feed and permeate flows were analyzed for turbidity,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phosphorous concentration, a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TOC was measured using a Shimadzu TOC 500 total organic carbon analyzer.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colorimetrically.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of the feed and permeates were measured using an electronic particle counter (Coulter Multisizer) which operates on the electrical sensing zone principle. Samples were also analyzed for total and fecal coliforms. Similar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samples of influent and effluent water from the packed bed filters at the treatment plan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operation.滤过前、后分别取样,分析浊度、有机碳总量(TOC)、磷浓度及粒度分布。

絮凝-微滤布滤池工艺强化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研究

絮凝-微滤布滤池工艺强化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研究

絮凝-微滤布滤池工艺强化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研究作者:白祖国,陈睿,杨小俊,等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2期白祖国1,陈睿2,杨小俊1,陈诚1,尹俊华1(1.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武汉430200;2.中船第九设计研究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63)摘要:为对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提供经验参考,采用絮凝-微滤布滤池工艺强化处理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污水厂二级出水。

结果表明,该组合系统运行稳定,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TP和悬浮物,但对CODCr、TOC和TN去除效果不佳。

控制合适的投药量和反冲洗强度是系统运行的关键,将其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后续深度处理单元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工艺过程。

关键词:絮凝;滤布滤池;深度处理;反冲洗强度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320-04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人均水资源极其匮乏。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使得许多水源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需求却日渐增加。

因此水资源的再生回用显得尤为重要[2]。

微滤布滤池系统是一种新发展的表面过滤系统。

它具有处理效果好、水质水量稳定、能耗低、过滤的水头损失小、反冲洗时间短、占地面积小和操作简便等特点,可将其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除磷和进一步提高水质的后续深度处理单元,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工艺过程。

该工艺已开始被欧美一些国家的污水处理厂采用,作为城市污水的后续深度处理单元,达到进一步提高水质的目的[3]。

本试验采用絮凝-微滤布滤池工艺对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污水厂二级出水进行了处理研究,旨在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提供经验参考。

1试验装置与分析方法1.1试验装置与运行参数絮凝-微滤布滤池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本试验装置自行设计并制作。

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经过自吸泵泵入絮凝池,同时加药计量泵将PAC自絮凝池底部输送并进行搅拌使污水与药剂充分混合,进水磷酸盐经絮凝剂的作用在混凝池中完成絮凝过程。

二次凝聚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

二次凝聚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

二次凝聚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
鲁梦江;何成达;叶亚玲;虞林堂;周春红
【期刊名称】《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4(7)2
【摘要】二次凝聚工艺较常规凝聚在去除微污染原水TOC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试验结果表明:当原水ρTOC<12mg·L-1时,二次凝聚工艺的TOC去除率优于常规凝聚TOC去除率20%以上.
【总页数】5页(P65-68)
【关键词】原水;有机物;二次凝聚;凝聚剂;给水处理试验
【作者】鲁梦江;何成达;叶亚玲;虞林堂;周春红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1.2;R123.6
【相关文献】
1.微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 [J], 胡传波
2.生物陶粒-微絮凝活性滤池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 [J], 孙丽娜;季民;任智勇;刘卫华
3.混凝-微滤处理微污染原水工艺优化及膜污染的研究 [J], 张燕;王捷;张宏伟;吴云
4.混凝-PAC-超滤膜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 [J], 孙易兰;邓慧萍;李涵婷
5.低温条件下生物陶粒和活性炭两种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试验 [J], 李为星;顾军农;常思博;张磊;刘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项提高微絮凝效果的技术--直接过滤中石英砂滤料的改性

一项提高微絮凝效果的技术--直接过滤中石英砂滤料的改性

一项提高微絮凝效果的技术--直接过滤中石英砂滤料的改性庄玉贵;曾万水;陈其辉;颜文强
【期刊名称】《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分别经酸液,碱液和先酸液后碱液浸泡改性的混合石英砂滤料,应用于低浊度低色度原水的微絮凝一直接过滤的饮用水处理.研究表明:三种改性对过滤效果的改善呈现先酸后碱液>碱液>酸液>未改性的顺序.过滤前后各项水质指标改善为除色率≈λ254去除率>截污量>除铝率≥除浊率.是石英砂改性的一种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新办法.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庄玉贵;曾万水;陈其辉;颜文强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福建福清,350300;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福建福清,350300;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福建福清,350300;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福建福清,35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47.32
【相关文献】
1.氧化铁改性石英砂用于游泳池砂缸滤料过滤试验研究 [J], 黄辉;李冬梅;赖海灵;何志毅;赵力军
2.改性石英砂滤料强化过滤技术研究 [J], 梁超;邓慧萍
3.均粒石英砂滤料过滤效果的生产性试验与应用 [J], 李亚峰;庞晶晶;孟繁丽
4.纤维束滤料与均质石英砂滤料过滤效果的比较 [J], 陈国锋;刘凡清
5.改性石英砂滤料强化过滤处理含藻水 [J], 马军;盛力;王立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级强化混凝法处理含Mo(Ⅵ)废水的研究

二级强化混凝法处理含Mo(Ⅵ)废水的研究

二级强化混凝法处理含Mo(Ⅵ)废水的研究晁雷;王瑶;王彧;李亚峰【期刊名称】《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2(38)2【摘要】目的确定更有效去除Mo(Ⅵ)的混凝剂种类以及二级混凝去除Mo(Ⅵ)的最佳反应条件。

方法采用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检测Mo(Ⅵ)质量浓度,分析最佳混凝剂硫酸铁(PFS)不同的投加量与废水水样不同的pH值对一级混凝去除Mo(Ⅵ)的效果;控制混凝剂投加比例以及总投加量,分析二级强化混凝对Mo(Ⅵ)的去除效果。

结果PFS混凝除钼,采用一级混凝工艺,当初始pH值调整为4.5,对Mo(Ⅵ)的去除率为90.71%;在此条件下控制PFS投加量为90 mg/L,对Mo(Ⅵ)的去除率为92.60%。

采用二级强化混凝工艺,m_(1)(PFS)∶m_(2)(PFS)=3∶1时处理效果最好,PFS总投加量减少至70 mg/L时,对Mo(Ⅵ)的去除率为95.64%,处理后Mo(Ⅵ)质量浓度为0.873 mg/L,满足《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钼质量浓度为1.5 mg/L的排放限值。

结论PFS对Mo(Ⅵ)去除率高。

二级强化混凝工艺去除Mo(Ⅵ)效果好,能够减少混凝剂投加量,获得更高的利用效率,并且节约成本。

【总页数】6页(P379-384)【作者】晁雷;王瑶;王彧;李亚峰【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北方环境保护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X703.1【相关文献】1.微电解-混凝法处理含铊重金属废水研究2.氧化-铁盐混凝沉淀法处理钨冶炼含砷废水的试验研究3.钙法化学混凝处理高浓度含磷废水技术研究4.混凝法处理印制线路板含铜废水的实验研究5.化学混凝法处理含氟废水的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 中下层 滤料 达 不 到截 留杂质 的作 用 , 弱滤 层 的含 污 能力 。 减 投量过 低微 絮凝剂 与水 中的未脱稳 胶体 物质 在短期 的接触 时 间 内达不到 良好 的接触 效果 , 而影 响 絮凝效 果 , 从 因此 投量 过 多或 过少都达不到微 絮凝 强化除浊效 果。从 图 3可 知 , 同投量 阳离 不 子 P M微 絮凝 剂的二 次微 絮凝 过滤 对浊 度 均有 强化 去 除作用 , A
中图分类号 : 7 3 X0 文献标识码 : A
常规净水工艺强化 的 目标 就是 围绕 水质 问题 , 不增加 新 的 0 1N U,A 在 . T P C二次微 絮凝 过 滤 出水浊 度 为 0 2 T 相 比于常 . 1N U, 单元 工艺和构筑物的前提下 , 通过对 混合 、 反应 、 淀 、 滤 、 沉 过 消毒 规过滤工艺浊度 的去 除率均增 加 了 84 . %和 5 9 。对 比两种 微 .% 等常规单 元工艺的强化和优化 , 最大程 度的发挥 常规工 艺 的处理 絮凝药剂 ,A 的投量较低而且 出水水 质更 好 。这 与两种微 絮凝 PM 效果 , 或者使其具有某种新 的处理功效 。 剂 的性质有关 , A P C在微 絮凝 接触过滤 过程 中主要是通过 电性 中
1 试 验 方 法
1 1 检 测 指 标 与 方 法 .
浊度 : A H 10 H C 2 0 P型浊度仪 直接测定 ; O M : C D 酸性高锰 酸钾 法 ; V : V 3 0型紫外/ U : U 20 可见光光度计 测定 ; 水头损失 由测压板
直接读取 。
和使水 中未脱稳 的胶 体物质脱稳并 与滤料 表面进行 接触过 滤 , 而
2 1 微 絮凝 剂 的选择 .
质, 使颗粒物 吸附截 留在 滤料 上 , 化滤 池对悬 浮颗 粒物 的 去除 强
微 絮凝 时间对过滤周期 和出水水质 的影 响较大 , 间过短则 时
效果 … , 絮凝 剂的选择对过滤 出水 影响较 大 。水厂 反应池 中投加 絮体不密实 , 细小 , 时间过长则 容易形成 筛 滤。资料 表明 , 采用传
・1 5 ・ 2
二 次 微 絮 凝 强 化 过 滤 效 果 研 究
熊 跃 国
摘 要: 为提 高过 滤效 果 , 开展 了二 次微絮 凝强化过滤 实验研 究 , 结果表 明, 用 阳离子聚 丙烯酰胺 作 为微 絮凝 剂 , 以 采 可
明显 改善 过滤效果 ,A P M投 量为 0 0 / , .1 mg L 微絮凝 时间为 2mi n条件 下, 出水浊度 ,O , V5的去除率增加 了6 6 , CD u 2 4 .%
5 6 和 6 2 。滤 池的水头损失增长规律与 常规过 滤工艺基本相 同。初 滤水浊度 明显降低 , 比于未进行 二 次微 絮凝 .% .% 相
的 滤 池 而 言成 熟期 可 以 缩 短 为 3 i 4 n左 右 。 0r n一 0mi a
关键词 : 二次微絮凝 , 强化过滤 ,A 水头损失 , P M, 滤池成熟期
∞ ∞ ∞ ∞ ∞ 0P
通 过计量泵投加 P M进 行 二次 微絮 凝 。滤 料采 用均 质层 为 10m 滤速 . m, 0 m, 0 m,
为 7m h 过 滤处 理水量为 04 h / , .9m / 。
阳离子型 P M水解产 物则主要通过 电性 中和与 吸附架桥 作用 使 A 胶 体物质脱稳并 与滤料 进行 接触 过 滤。 因此 , 根据 除浊 效果 , 以
阳离子型 P M作为微 絮凝 药剂 。 A

12 试 验装 置 与流 程 .
试验工艺流程见 图 1 。沉淀池 出水分 两组分别进入 有机玻璃 试 验滤柱 , 试验 滤柱 内径 为 3 0mm, 0 高度 为 200 mm, 中一组 0 其
J 闱 刺 l 闸 阀
P M 投量为 0 0 g L时 , A .2m / 接触过滤除浊效果与投量为 00 gL .1m / 时等同 , 能满 足出水浊度 0 1N U 均 . T 。而在投量为 0 0 5m / .0 g L投
图 1 试验流程
2 结果 与讨 论
量下 , 接触过滤 出水浊 度 去除率 有所 降 低 , 验期 间平 均 出水 浊 试 度 为 03 T . 8N U。因此 , 用 0 0 L的 阳离 子 型 P M 作 为微 采 . 1m A 絮凝剂 滤池 出水效果最佳 。 . 二次微絮凝作用机理 与直接过滤相 同 , 沉后滤 前投加 混凝 在 剂, 使水体 中的残 留颗 粒物 脱稳 降低 其 zt e a电位 , 改变其 亲 水性 2 3 微 絮 凝反 应 时 间的确 定 .
第3 7卷 第 2 0期 20 11 年 7 月 文章编号 :0 9 6 2 2 1 )0 0 2 ・2 10 -8 5(0 2 — 1 5 0 1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 T CT E HI E UR
Vo . 7 No 2 13 . 0
J 1 2 1 u. 0 1
图 2 微絮凝强化过滤 除浊度效果
2 2 P M 投加 量 的 选择 . A
确定 阳离子 型 P M 作 为微 絮凝 剂 , A 考察 不 同 的投加 量对 接
触过滤 除浊 工艺 的影响 , 加量 太高 则会 对水 中的胶 体产 生胶体 投 保护作用或 者生成的脱稳物质颗 粒较大 , 容易 聚集于 表面滤 往往
碱式聚合氯化 铝( A ) P C 混凝和 阳离子 型聚丙烯 酰胺 ( A 助凝 , 统 的无机 絮凝剂 , 絮凝 反应时 间宜控制 在 3rn 7mn对 于高 P M) 微 i~ i, a 沉淀池 出水平均 浊度为 4 6 T 因此 , .8N U, 根据水厂实 际情况 , 试验 分子 型絮凝 剂 由于其微 絮凝 过程 主要 以 电性 中和 和吸 附架桥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