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 三线建设的背景 限制性条件 1964年 途径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步骤二:概括材料,结合所学,得出要点关键词 概括材料
划分材料层次 由①得出 由②得出 概括关键词 【国防安全面临威胁】 【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
结合所学
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紧扣材料要求的时间和内 容范围,由材料未涉及处概括关键词) 由1964年国际形势可知,中美关系降到冰点,美 国进行越南战争,中苏关系恶化(材料未涉及) 【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 】【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 重兵】 概括关键词
(2)作用: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思考】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什么影
响。 4.“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 徘徊。
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农业: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 5年全国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精析一】 如何正确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 时期的标志?
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对外关系: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 展”,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思想路线:这次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开始了 系统的拨乱反正,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端 正了全党的指导思想。
【细节4】 “八字方针”主要调整了什么?
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 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 根本上得到纠正。
【细节5】 党在十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是什么?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与比例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是重要的经济形态;统购统销是国家 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而教材均叙述很少,备考复习时应予以关注。
【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它代表着各革 命阶层的经济利益,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形式,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 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 式。它既不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是既有资本 主义经济成分,又有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还有各种形式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 的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其整体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 导下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建国后则表现为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 【统购统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16日, 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一决议是 根据陈云的意见,由邓小平起草的。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 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
【细节2】 家庭联产百度文库包责任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吗?农村产业结构 的调整靠的是什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 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 镇企业、非农产业。
【细节3】 为什么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为改革开放新 阶段的标志?
(2)“文革”十年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细节1】 “公私合营”是建立公私合营企业吗?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不是建立公私合营企业, 而是实现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细节2】 “一五”计划的主要经济项目为什么都分布在东北?
(1)从客观条件看,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
【精析三】 1957~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的 特征和影响
事件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特征 多快好省 影响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 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大跃进” 大炼钢铁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遭到严 重挫伤
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 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64年三线建设的背景。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 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①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 区,不利于备战。②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 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 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 、靠山、隐蔽的方针。 ——《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 《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
手工业: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按行业分期、分批、 分片改造。 资本主义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
经销代销等形式,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 合营。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 道路。
路交通十分便利。 (2)从历史上看,解放前该地区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3)从地理位置看,东北地理位置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 援助。
【细节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一回事吗?
“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 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 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内容: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有企业,增强企业活力, 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意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的 生活水平,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
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 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 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十年“文革”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经验教训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要充分认识国情;生产关系 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 系;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2)“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要始终 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精析二】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突出特点
1.主要任务:“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 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继续发展农业、手工
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继续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2.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原因如下: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 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组织路线: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全党和全国 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精析二】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 度。经济体制改革即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整理得出答案 三线建设的背景: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 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 中,不利于备战。
【细节1】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新在哪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含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 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 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二、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正确决策
(1)内容 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
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思考】
(1)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从而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 市场经济看做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
(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此后,中国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 【细节4】 对外开放坚持的是什么原则?
(1)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则。 (4)平等互利原则。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
漫画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左”倾错误发展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表现: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发动以“一大二 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后果: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是导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内容: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953年6月,毛泽东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年到15年 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精析一】 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 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 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政治保障;1952年底,国民经 济形势基本好转;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 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