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寓教于乐”
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策略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的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
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
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
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
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
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寓教于乐
、
情 境 与 教 师
语 文课 从 某 种 意 义上 说 就是 情 感 交流 课 ,现 代 心 理 学研 究 表 明 , 感 因 素是 学 生 接 受信 息 的 阀 门 , 人愉 快 和 谐 和 的 情 令
情境更便于情感 的表达与交流 ,为学生刨设 这样 一个宽松的
“ 是乐趣 、 乐” 兴趣、 意趣、 情趣, 即把教学活动放到对学生的意
趣、 情趣 的培养上 , 发起学生 的潜能和学 习源动力 , 激 让学生 最 大 可 能地 感 受 到 学 习过 程 的 乐趣 ,努 力提 高学 生 的 语 文 素 养, 促进其知、 、 情 意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 情 境与教师、 教育的过程 、 评价与激励机制。
是继续保持学生学习热情 的一个有效的手段。新的《 语文课程 标准> 强调“ 评价 的根本 目的是为 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 提 高 ”而 绝不 是 分 出等级 , 出优 良差 劣 。“ , 划 寓教 于 乐 ” 的教 学
思 想 要 求老 师在 对 学 生作 出评 价 时 要力 求面 向全体 ,采 用 生 “
一
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 对过程的把握体现了一个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 乏激情 缺 的课 堂只 能 培养 出缺 乏激 情 的学 生 , 的 节奏 , 文 的 韵 味 , 诗 散 小
说 的深 刻 , 文言 的博 大 , 能够 调 动 起 学生 的激 情 , 都 同时 又 不 乏 思 辨和探 究 , 于培 养学 生独 立思 考 的能 力是极 有 帮助 的。 对
品、 多媒体等硬件设 置, 又包括 教师与学生 、 学生与学生之间 的多边互动 , 角色的转换 与情景演示等等, 让课堂变成社会 自 然历史科学 人文的缩 影 , 给学生 以身临其境 之感 , 如闻其声 , 如见其人 ,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 达到一种审美愉悦 和以知识心
小学数学中寓教于乐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大纲都要求老师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把要学习的内容上完,而且是全方位地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点,课外除极少量的作业外,基本上让学生能充分享受自己快乐的童年,而不是被作业压得抬不起头来。
寓教于乐的教学法,除了让学生能在平常的学习中得到快乐,更是让他们能更快更牢地掌握好所学过的知识。
一把解题当作快乐的事来做。
很多学生一旦讲到做作业就会一脸的愁惨样,其实只要用心,在解题过程中也能寻求到很多快乐。
特别是那种一题多解的题目,往往会让学生在解出一种答案后高兴半天。
所以老师为在进行题目讲解时可以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训练学生在解题中寻找乐趣,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的解题方法越多,表明学生的思维越灵活,思路越开阔。
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和数量关系,运用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不拘泥、不守旧、乐于打破一般的常规去进行思维,十分用心地去探求各种方法。
对于学生能自行给出的解题方法老师要学会表扬,让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中得到进步,取得好的成绩。
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越为越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中学习等教学方法,做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对数学课的爱好。
二是要善于在学习中发现快乐。
一个老师要想成功的上好一个班学生的课程,就要有目标有责任心。
而让学生能更好地懂得知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小学数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要启发学生懂得,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融入生活后看问题才会明辨是非,处理问题才会得心应手。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自觉的学习知识。
通过用学习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快乐。
比如在上认识角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物体来引导学生去观察教室里那些地方是角,其中那些是锐角那些是直角,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来感受书本上的知识,这样不但易于了解还能印象深刻,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教学方法中的“寓教于乐”
教学方法中的“寓教于乐”我们来解释一下“寓教于乐”这个词的含义。
所谓“寓教于乐”,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创设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乐于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欲望,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会更加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愿意去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个典型的“寓教于乐”的案例是在幼儿园和小学里的教学活动。
在这些年龄段的学生中,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旺盛的,而这正是“寓教于乐”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
在学前教育阶段,老师通常会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来教授知识,比如用玩具模型来进行数学和科学知识的教学,或者通过绘画、剪纸等手工艺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
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在玩乐中渐渐掌握知识和技能。
对于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寓教于乐”教学方法同样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阶段,学生通常需要面对更加严谨和抽象的知识,而这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学习压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研讨会、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快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模拟公司经营活动来教授管理课程,或者通过戏剧表演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那么,“寓教于乐”教学方法到底有什么样的优势呢?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愉快和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寓教于乐”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会更加容易地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和团体讨论,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彼此协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方法中的“寓教于乐”
教学方法中的“寓教于乐”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教学方法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方法中,“寓教于乐”是一种古老而又经典的教学理念。
它主张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寓教于乐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动力。
本文将从“寓教于乐”的概念、教学实践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来看看“寓教于乐”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心理的深刻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极强的教学活动,如游戏、实验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互动性教学等手段,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方式,自主探究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体现。
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和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
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图片等,实现知识的形象化、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寓教于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寓教于乐容易被一些教育者误解为纯粹的娱乐,导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如果过分强调娱乐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深刻内涵,就会降低教育的效果。
寓教于乐也容易面临教学内容的枯燥和乏味。
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时,教师需要注意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论寓教于乐在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论寓教于乐在语文课堂的重要性摘要:在新课改理念下,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寓教于乐”理念,很多学校开始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主要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对“寓教于乐”思想的重视,简要谈谈语文老师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关键词:问题寓教于乐措施一、小学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1.学生上课走神。
多数孩子在上课开始即慢慢进入了自己的世界,将老师与课堂排除在思想之外,表现为盯着笔、书本或其他物体而眼神空洞。
2.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不感兴趣。
不少孩子对老师讲授的知识点没有兴趣,完全没有获取新知识的兴奋与愉悦,学习主动性很差。
3.主动注意力非常差。
小学生的主动注意力都有限,上课控制不住自己,就在这些不经意的动作中已经游离于老师讲授的知识之外,再回神已经不知老师说的云里雾里了。
4.厌学。
不少孩子对学习有着反感厌恶的情绪,连带着对老师也深恶痛绝,导致学习成绩差。
老师父母又逼迫学习,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究根溯源,若想改善这种状况,还得从课堂教学出发。
娱乐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将学习与娱乐联系起来呢?那就是“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二、了解寓教于乐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寓教于乐”的思想。
春秋时期的“投壶之礼”,将“教”与“乐”融为一体,是对古代寓教于乐教育思想的极好诠释。
在当代,我国也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寓教于乐”思想也被很多教育家所重视。
如“愉快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运用音乐、绘画、表演等手段把学生带入课堂的“情境教学”,以及情感教学原则,都是这一思想的衍生与创新。
寓教于乐是把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是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方法。
如通过看电影电视、欣赏音乐美术作品等娱乐活动,开展宣传和思想教育活动。
三、学校教育该怎样实现寓教于乐1.学校管理方面,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环境。
花园式的校园,花圃草坪,绿树红花,假山喷泉,本身就是一本无字的书,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身心感到舒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倍增。
论寓教于乐教学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论寓教于乐教学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幼儿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应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游戏化的课程,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寓教于乐;幼儿;游戏化引言幼儿园是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开始认识世界的地方。
在幼儿教育中,结合幼儿的年龄、思维认知以及爱玩的天性,教师可以借助游戏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促使幼儿在学习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游戏化教学能顺应幼儿的天性,有利于幼儿教育的改革,提高幼儿教学质量。
一、幼儿园学前教育活动现状学前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幼儿的成长及发展有非常关键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较为烦琐,存在许多细节影响要素,对幼儿教师个人的综合应用能力及教育能力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有的教师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忽略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之间的结合,往往采取一刀切的育人模式,机械开展不同的学前教育活动。
未能分析幼儿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最终导致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首先,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教学内容比较机械和生硬,缺乏对幼儿的吸引,难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有的教师没有结合幼儿的学习和成长规律,针对性地设置不同问题,引导幼儿自由发挥、大胆想象,导致幼儿比较消极和被动。
其次,幼儿教师没有站在宏观的角度,深入剖析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实要求,忽略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小学化倾向。
二、寓教于乐——提高幼儿园学前教育活动有效性的策略(一)教师应融入课程游戏化观念,设计趣味性游戏化课程幼儿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进行课程的游戏化变革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尽情体验的课堂,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和成长。
可见,幼儿课程游戏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游戏化的课程模式能为幼儿的发展创设一个趣味性的活动课堂,在给予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寓教于乐说名词解释
寓教于乐说名词解释
解释:(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
(2)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寓教于乐】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贺拉斯提出“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这样才能发挥艺术的教化作用。
“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诗的“教”的功效应是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和法律,应促使人接受文明,为人神划界,为夫妇立定礼法。
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诗和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的。
“寓教于乐”说同时也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统一。
诗人如果想做到“寓教于乐”,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和心灵净化,同时应严肃对待艺术创作,遵循特定规范,既顺应读者习惯,又左右读者的心灵和审美情感,引导读者趋善避恶。
试论寓教于乐教学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运用-最新教育资料
试论寓教于乐教学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当中最大化吸收所学知识,并学会如何运用。
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运用与幼儿教育,能够从根本上建立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利用更加高效、有趣的方式进行学习,与此同时,通过这些特殊的学习方式建立起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学会合理面对困难与压力。
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幼儿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品质都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
1 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法实现书本内容的进一步生活化,主要的手法有剪接、粘合、浓缩、扩充等,并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为学生营造自由的意境、舒适的心境、愉快轻松的气氛,主要的形式有游戏、娱乐、趣味语言、动作手势、示范表演、简笔画等形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幼儿饱尝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
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可消除幼儿学习的紧张心理和乏味感,使绝大部分幼儿对学习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快乐教学的实施,可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友情,增强幼儿的集体观念,寓德育美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总之,“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欢快愉悦的教学环境,既减轻了幼儿的压力、负担,又遵循了教学规律,教师越教越乐教,幼儿越学越乐学。
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其乐无穷。
2 寓教于乐主要的教学手法2.1 象形记忆法象形记忆法是专用于幼儿语言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一些与文字较为接近的实物,让幼儿进行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将文字与实物之间建立起充分的联系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们在教授幼儿“花朵”的“朵”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对花朵进行观察,让幼儿记下花朵的形象,接着将“朵”字上方的“几”字联想为未开放的花骨朵,而“朵”字下方的“木” 字则联想为花朵的枝叶,于是未开放的花朵的形象与汉字“朵” 就在幼儿的头脑当中建立起来了一个稳固的联系。
论“寓教于乐”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 进而促进终身体 育实现 。
关键 词 : 寓教于乐 体 育教 学 终身体育 兴趣
1 、 “ 寓教 于 乐 ” 的思 想 渊 源 及 其 内涵
“ 寓教于乐” 教学理念对小学体育教学具有的实践意义 。
3 、 体 育教 学 中 如何 “ 寓教 于 乐 ” 3 . 1 、 激发学生兴趣 , 树 立“ 以学 为 乐 ” 的 态 度
根 据 学 生 生 理 和心 理 发 育 特 点 . 采 用 多 种 形 式 的教 学 方 法 和手 段 让
2 “ 寓教于乐” 在 体 育教 学 中 运 用 的 理 论 意 义
他们体验到体育活动 的乐趣 。
3 . 3 、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器材设备 。 提 升教 学质 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 ,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在 因素 。人们平时 日常
面对教师教学这 同一任务 , 两位伟人 都坚持 同一种观点 , 那就是快 化考试概念 , 突出体育快乐应是学生体育教学坚持的重要原则 。通
乐地学习是学生求知 的最高境界。能够让学生在 自己 的课堂上 , 怀 过游戏或探险 的方式设 计课程 内容 ,既能让学生身体得 到锻炼 , 又 着愉悦心情积极 主动地探索 。 而不是被动地灌输是教师教 学的最高 可以挖掘其聪 明才智 , 使“ 以学为乐 ” 成为学生上体育课 的态度。 艺术 。因此 , 由此得出 , “ 寓教于乐 ” 教学理念的内涵在于“ 乐学 ” 。而
“ 知之者 不如好知者 , 好 知者不如乐知者 ” , 伟 大的儒 学大家孔 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讲述 了“ 乐学 ” 在求知过程 中的重要性 。同样 地, 在西方古 罗马时代 , 教育家贺拉斯坚持要求教 师在教学过程 中
正如前文所述 , 要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 树 立终身体育观念 , 激
论“寓教于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论“寓教于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作者:尹进辉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27期【摘要】音乐教育对培养全面的创造型人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让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受到音乐美的熏陶,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们的长远发展,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
怎样才能通过音乐教育为素质教育服务,关键就是要注重“寓教于乐”。
它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音乐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音乐教师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们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们积极去探索音乐世界,寻找音乐学习中的乐趣,从而使中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所提升,推进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寓教于乐 ;兴趣 ;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71;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7-0104-02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沟通与合作。
它的特点决定了要寓教于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行沟通与合作,从而搞好教学。
寓教于乐要求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把美育和智育结合起来,既要符合学科教育不同的规律,也要有魅力,直接给人感动。
而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理念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正确、游戏环节设置不合理等,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们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也不高,从而达不到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针对“寓教于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课堂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旨在提升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一、实施寓教于乐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关于愉快教学,人们并不感到陌生,但在执行寓教于乐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第一,为了让学生愉快学习,教师便不加选择的使用教具,而且花样翻新,虽然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但却不能发挥教学工具的真正作用,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论“寓教于乐”的教学
、
有关 寓教 于乐的 思想渊 源及 意义
比 , 赛 者 都是 精 英 , 课 者 更 是 专 家 。在 陌生 的学 校 、 生 参 评 陌 的 班 级 、 生 的 学 生 , 师 居 然 有 板 有 眼 的 给 他 们 讲 课 。然 陌 教 而, 只要 老 师讲 的“ 欢 , 奖 的 可 能 性 就 大 , 时 的 听 课 、 获 平 评
摘
要 :寓教 于乐 ” 基 本 涵 义 是 “ 学 ” 是 教 师 通 过 操 纵 各 种 教 学 变 量 使 学 生 怀 着 快 乐 的 情绪 学 习 , “ 其 乐 , 从
而 使 教 学 活 动 成 为 一个 充 满 精 神 享 受 的过 程 。这 对 于激 发学 习 情 趣 、 进 学 生 主 动 性 、 高 教 育 质 量 具 有 十 增 提
美 的食 物 嚼 得 无 味 的 “ 堂 灌 ” “ 入 式 ” 学 忽 略 了 学 生 满 、注 教 的主 体 性 。但 是 , 恰是 老 师 的这 种 教 学 方 式 忽 略 了 学 生 的 恰 情 感 , 及 他 们 的 全 面 发 展 , 记 了 学 生 作 为 一 个 最 基 本 的 以 忘 人 的思 维 、 感 , 略 了 学 生 的 感 受 。 老 师 们 肴 重 的 足 学 生 情 忽
早 在 二 千 多 年 前 , 国古 代 教 育 家 孔 子 就 把 乐 学 看 作 求 我 知 的最 高 境 界 , 说 :知 之 者 不 如 好 知 者 , 知 者 不 如 乐 知 他 “ 好
者 。古 罗 马 的 贺 拉 斯 在谈 到文 艺 的功 能 时 , 明 确 提 出 了著 ” 更 名 的“ 教于乐” 原则 , 种“ 寓 的 这 寓教 于乐 ” 原 则 就 是 要 求 教 的 师在 教学 的过 程 中要 将 各 具 特 色 的 学 科 内 容 融 入 到 丰 富 多
论文-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浅谈中学语文的兴趣培养时代呼唤改革,教育需要创新。
语文,尤其如此。
面对改革,语文教育须改变教法,提高认识,重新思考“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真正地设计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让学生不仅从这一课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而且让他们兴趣盎然,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真正地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且郑重去学习祖国的语言。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寓教于乐,增长知识的目的,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呢?根据自身的粗浅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导语激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
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
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
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
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
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导语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
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寓教于乐论文
寓教于乐摘要:“寓教于乐”的“教”是教学,教育;“乐”是乐趣。
即把教学活动放到对学生的潜能和学习源动力上,让学生最大可能地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本文从“寓教于乐”的含义及本质入手,分析了寓教于乐的具体实施途径,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获得愉快的体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寓教于乐;英语学习;教学方法;兴趣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224-01一、寓教于乐的含义寓教于乐的含义:寓教于乐是教师通过操纵教学中的各种因素来引发学生快乐的学习。
“寓教于乐”的“教”是教学,教育;“乐”是乐趣,爱好,即把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用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动机上,让学生最大可能地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素养以及促进其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二、英语教学中怎样实现寓教于乐(一)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愿学1.创建健康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愉快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用爱心唤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全国优秀教师霍懋征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耐心辅导,夯实基础,使学生能学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开始学英语,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部分家长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一些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夯实基础,严重影响了这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必须夯实基础。
“寓教于乐”与“寓乐于教”的辩证思考
“寓教于乐”与“寓乐于教”的辩证思考——兼论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才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原则、工作属性,从而找到通往目标的基本路径。
笔者认为,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寓教于乐”与“寓乐于教”既是思想方法又是工作方法。
掌握了它,就像是找到了过河时的“桥”或“船”,就可以顺利抵达理想的彼岸。
一当前,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宣传、教育、服务方面,应当坚持“寓教于乐”与“寓乐于教”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教”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这是不言而喻的。
毋庸讳言,近年来,我们在运用“教”时,显得方法单一、陈旧、不合时宜;在内容的表现方面依然存在“高、大、全”“假、大、空”的现象。
这种状况不改变,就很难使文艺工作有的放矢。
因此,“教”必须摆脱僵死的、生硬的、一成不变的老方式,而应当在传统“教”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多元的“教”的方式。
做到实现手段与表现形式的创新。
譬如,廉政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让人们在这个严肃的课题面前做到“寓乐于教”,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去年,河北省文化厅与邯郸武安平调落子团就注意在挖掘成语典故“黄粱一梦”上做文章,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集传统戏曲,现代舞蹈,杂技,魔术,现代声、光、电技术于一体,精心打造了一台舞台魔幻剧《黄粱梦》。
作品一经推出,在河北、北京等地演出多场,引起强烈反响,使人民群众在尽享其“乐”中,感到了“教”,成为一部反腐倡廉的活教材。
二文艺工作者首先是一个教育者,言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所以,文艺工作者要正确运用“寓教于乐”与“寓乐于教”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处理好“教”与“乐”的关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寓教于乐”的实现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寓教于乐”的实现论文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实现“寓教于乐”,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在学习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寓教于乐;师生关系;情景模拟;小组合作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特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他们营造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寓教于乐”的意义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叛逆期,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并且渴望得到尊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就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因此,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还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游戏、情境、活动等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寓教于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寓教于乐”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寓教于乐”的措施(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寓教于乐”的关键。
论“寓教于乐”
论“寓教于乐”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经常强调文艺陶情冶性、移风易俗的作用。
孔子提出的所谓“兴观群怨”的原则,就很清楚地阐述了诗的感染与教育相结合的美感作用。
西方的贺拉斯最早在著作《诗艺》中提出了“寓教于乐”。
贺拉斯深刻地认识到,文艺具有“教”与“乐”双重功能。
“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诗的“教”的功效应是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和法律,应促使人接受文明,为人神划界,为夫妇立定礼法。
“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诗和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的。
贺拉斯对艺术欣赏中人的审美心理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所谓艺术快感,实际上是人们通过欣赏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满足。
艺术首先要给人以这样的满足,才能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这就是贺拉斯所说的“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这个词极其准确地概括了诗的认识、教育作用与美感作用的辩证关系。
周恩来同志曾经谈到:“有人问我: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否是同一的?是辩证的统一。
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
”①这可以说是对“寓教于乐”的最简单明了的解释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谁在21世纪的教育中占上风,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中国政府从战略的高度把教育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
中国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明确规定了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这就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确立了素质教育的地位,规定了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
因此,实现这种转变就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教育理论论文-浅谈寓教于乐
教育理论论文-浅谈寓教于乐论文摘要:寓教于乐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本文从“寓教于乐”的含义及本质入手,列举其在国内开展的一些实例,再探索其实施途径。
关键词:寓教于乐国内国外含义本质实现绪论:“寓教于乐”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长期以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未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注重“苦”,以“苦”字为先,这种精神固然可嘉,但收效甚微,因为这把学习生活导入了一种枯燥无味﹑被动接受的境地,以强迫学生接受为目的。
我们不提倡机械重复的“苦教”和学生索然无味的“苦学”。
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求知,求新,求美,求乐。
这就要求教育活动同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寓教育于快乐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各科知识,陶冶美的情操。
本篇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什么是寓教于乐;第二章主要介绍国内外寓教于乐的教育状况及好处;第三章主要说明怎样实现寓教于乐;第四章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第一章寓教于乐的含义及其本质2.1 寓教于乐的含义其基本含义就是教师通过操纵教学中的各种因素来引发学生怀着兴趣------快乐情绪来进行学习。
不能把“寓教于乐”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快乐的气氛,或者用某种教辅手段,使学生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之外暂时得一时欢娱;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寓教于乐”的“教”是教学,教育,“乐”是乐趣,兴趣,意趣,情趣,即把教学活动放到对学生的潜能和学习源动力上,让学生最大可能地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2.2寓教于乐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以情施教,情知交融,涉及到教师教学观﹑学生观﹑方法论等方面的根本转变,也需要学校指导思想的变革。
在教学中做到愉快教育。
突出“乐”,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将兴趣﹑成功﹑审美﹑创造﹑理解﹑尊重和依赖贯穿于教育之中,使师生获得教与学的愉快体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
论“寓教于乐”在语文美育中的运用
▆张雄论“寓教于乐”在语文美育中的运用内容摘要:在语文课堂美育中,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是语文美育的宗旨。
本文从引发学生兴趣,开展灵活多样的语文美育方式方法,让学生获得学习进习快乐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旨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语文美育;寓教于乐;兴趣“寓教于乐”是罗马时期著名美学家贺拉斯提出的审美教育原则,是一条古老而又行之有效的美育原则。
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美育原则,对语文美育更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语文美育是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是一种感化、陶冶中使其素质和品德得到升华的教育;是一种发现美后产生愉悦,并乐于接近和接受的教育;是一种滋润、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中,运用“寓教于乐”的美育原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提倡苦学。
“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股”、“穿壁引光”、“燃糠自照”等被颂为苦学的经典美谈。
当然,封建社会八股文科举考试为这种苦学提供了用武之地,而现代应试教育又为这种苦学提供了温床,因而使充满生活情趣、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语文教育畸变成枯燥乏味的机械操作、应试训练。
勤奋刻苦学习,固然不可否定,但单调陈腐、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式的学习方式早已为鲁迅先生所唾弃,尤其是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知识成几何数增长、通信手段和教学设备现代化的今天,再提倡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再提倡那种僧侣式的苦读,再围绕应试去做大量重复的苦役作业、模拟试题,显然是同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对现代教育相对立,也显然不适合学生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不但要为学生今后的幸福生活着想,更要为学生今天的幸福着想。
如果一味强调苦学,本应天真烂漫、充满幸福和憧憬的学生生活又怎么能够幸福和快乐?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快乐时,大脑皮层营养丰富,血液循环快,人的注意力集中,思维力、记忆力增强,学习效果才好;从审美心理现象来看,只有审美者心情愉悦时,才能产生相应的审美情趣;只有产生了相应的审美情趣,才能产生相应的审美需求,形成审美能力,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寓教于乐”简阳市江源镇九义校刘永川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经常强调文艺陶情冶性、移风易俗的作用。
孔子提出的所谓“兴观群怨”的原则,就很清楚地阐述了诗的感染与教育相结合的美感作用。
西方的贺拉斯最早在著作《诗艺》中提出了“寓教于乐”。
贺拉斯深刻地认识到,文艺具有“教”与“乐”双重功能。
“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诗的“教”的功效应是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和法律,应促使人接受文明,为人神划界,为夫妇立定礼法。
“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诗和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的。
贺拉斯对艺术欣赏中人的审美心理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所谓艺术快感,实际上是人们通过欣赏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满足。
艺术首先要给人以这样的满足,才能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这就是贺拉斯所说的“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这个词极其准确地概括了诗的认识、教育作用与美感作用的辩证关系。
周恩来同志曾经谈到:“有人问我: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否是同一的?是辩证的统一。
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
”①这可以说是对“寓教于乐”的最简单明了的解释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谁在21世纪的教育中占上风,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中国政府从战略的高度把教育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
中国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明确规定了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这就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确立了素质教育的地位,规定了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
因此,实现这种转变就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应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利用。
然而直至今天,素质教育的号角虽早已吹响,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一些学校、教师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一味追求高分数,采用满堂灌、题海战、排名次等各种手段,强迫学生学习,刺激学生一味追求高分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寓教于乐,以情育人,情知交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成了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寓教于乐呢?这涉及到教师教学观、学生观、方法论等的根本转变。
许多优秀教师的探索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我结合自身教学体验、探索,对寓教于乐的方法也有一些感触和收获。
一、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对待学生,教师要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朴实无华的真心,纯洁无瑕的童————①引自马昭雯的《于文艺细雨中呼唤愉悦》一文心,亦即“师爱”,这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师爱?其基本点有三:一是对学生应具有发自内心的稳定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应摒弃那种浮华的、虚假的情感;二是对学生应具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思想行为,不求索取,不求回报;三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所教学科无限的忠诚、热爱,对祖国前途充满信心。
可见,师爱之崇高、伟大,比起父母之爱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师爱呵护学生,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师爱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是体现在方方面面,体现在细微处。
首先,教学活动中应形成良好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育者,这种客观现实,往往让人忘却或忽略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的人,是有尊严有个性有长处的人。
因此,相互尊重,平等真诚相待,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真谛。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及其动力结构学说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两个等级,共七个层次,其中,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高级需要,即胜任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实现个人的潜在能力。
①中学生在这方面很敏感,如能审时度势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要,将是推动他们不断向上的强大内驱力。
如果他们自尊心、自信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产生自卑、自弃、自负心理,甚至同教师对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个糖果”的故事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一个男生正要用砖头砸伤同学,时任校长的陶行知先生立即将他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
这个孩子作好了挨骂受训的准备,不料陶校长却给了他四个糖果。
陶行知先生掏出第一个糖果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个糖果给他:“这是奖励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校长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随后掏出第三个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校长又拿出第四个糖果说:“你认错了,再奖励你一个,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不愧为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处理这个事件中不简单草率,不粗鲁莽撞,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特殊形式的奖励;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树立克服缺点超越自我的信心,也给予特殊形式的鼓励。
结果,后来这个孩子改正了缺点,成为了一个好学生。
权威教育家们都认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是极其简单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
再次,珍惜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做学生的知心人。
青少年天性活泼,情感纯真,众多的青年学生渴望天天向上,他们内心世界的许多隐私往往不便向父母诉说而向崇敬的老师倾吐。
学生的这种信赖,为人师者一定要倍加爱护,对学生的无知,教师不能嘲笑讽刺,而应让其认知晓事;对学生的过错,教师不能训斥责骂,而应宽容体谅,让其晓理改过;对学生的苦闷和绝望,教师不能置若罔闻,而应对其开导排解,让其“重获新生”。
总之,“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之间情感上有了亲近、默契,教学成功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二、满足需要,体验快乐。
寓教于乐的基本涵义就是教师通过调控教学中的认知因素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快乐情绪来进行学习。
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①《心理学》叶奕乾、祝蓓里主编1988年6月第235页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①我认为,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法应满足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需要:首先,要满足学生认知的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中,认知的需要属高级需要,包括求知、理解和探索的需要。
在教学中这种需要主要来自教材内容。
但是,有些内容并不一定是学生内在的需要,而是具有“外部强制性”的需求。
解决这一矛盾,需把“外部强制性”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依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精心选择、巧妙讲授教学内容,使已定的内容组织成为完全符合学生认知需要的东西,使学生产生新颖感,获得全新的知识,从而产生满足的情绪体验。
例如,组织故事会,让学生讲科学家、伟人等的故事;开展“三小科技”活动,让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参观科技展览,让学生从展览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角色表演,让学生体验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编制歌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记住一些单调乏味的东西。
这些都是较好的形式。
一节小学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先教会学生运算法则,然后通过大量的作业练习,使学生熟练地进行运算,出现了错误,再增加若干次练习,最终使学生达到熟练准确掌握。
但据我了解到一节课,在做3加上5的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从不同颜色的珠子中挑3个红珠和5个黄珠用线穿起来做成珠环,让学生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搓成球,挑出3个黄球5个绿球用牙签穿成一串……学生津津有味地进行着这些练习。
教师说,这节课除了使学生掌握运算法则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辨色力,锻炼他们手指的小肌肉,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②这是教师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动中学的很生动的例子。
又如,初中化学中,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对初学者来说,是很难记而又必须记住的,为此,可编制歌诀:一价氢氯钠钾银;二价氧钙镁钡锌;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硫,二四碳;三铝四硅三五磷;变价还有锰氯氮。
这不但琅琅上口,便于记忆,而且能大大地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
学生进校求学总是希望学有所成。
学生每一次成功需要获得满足,不仅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和胜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为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同时,适度地把竞争机制引进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满足“好胜心”的需要,从而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这种竞争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呢?美国教育家J·M·索里认为:1、所有学生都感到他们有一定的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从而被引起去尝试的动机;2、有多种多样的竞争活动,使得每个儿童至少都有成功的机会;3、重点在于使学生努力做得更好,而不是去看别人做得不如自己好。
③有了兴趣作为基点,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成功地表现自我,这是把他们想法心态变成现实的初步尝试。
“成功”可以作为“自我奖励”来强化他们的自尊心。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在认识上就会因此而产生一种成功——自励——自信之间的良性循环,使他们产生战胜困难的深刻体验。
当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以此来对待学业的困难时,即便是自卑感很强的学生也会把成功的信念变成克服困难的自觉行动。
————①《教学论与生活》赞可夫著②《素质教育全书》《素质教育全书》编委会编1997年4月第一版第5页③《四川教育》四川省教委主办2001年1月再次,要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审美需要作为一种高级的需要,根源于人们冀图通过感应活动这种特殊方式来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生命体验,而超越现实功利的狭隘生活的审美境界中,获得更丰富多彩、更深刻充实的生命感受。
①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可使学生审美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兴趣——快乐情绪。
尽量发掘教材中蕴含着的美的因素或增添符合教材内容富有美感的东西,运用教学手段、技能的艺术性,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
具体来说,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语言应通俗易懂,抑扬顿挫。
教师讲课时,应语言规范,吐字清楚,音量速度适中,以便与学生的倾听合拍;教师要善于利用音量音速的变化引起学生定向反应,使学生的听、看和想同步,大脑皮质持续地处于积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