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

合集下载

中国新疆民歌 -回复

中国新疆民歌 -回复

中国新疆民歌-回复中国新疆民歌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支民歌形式。

新疆是中国的西北边疆,这片土地上的多元文化交融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歌。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什么是新疆民歌、新疆民歌的特点、新疆民歌的形式和主题以及新疆民歌的文化意义。

一、什么是新疆民歌新疆民歌是新疆地区各民族通过歌唱表达心声和情感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是当地民众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体体验的表达,承载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记录着族群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二、新疆民歌的特点1. 多民族特色:新疆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新疆民歌承载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等多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特点,具有鲜明的多元民族风情。

2. 声调灵活:新疆民歌以多声部、复调为主,采用旋律变化丰富的声调和处理方式,使音乐既有对比鲜明的高低音,又充满了柔和的变化。

3. 声腔矫健:新疆民歌以广阔宽厚、自由灵巧的声腔著称,表达着民族人民的自豪感和坚韧精神,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使得新疆民歌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三、新疆民歌的形式和主题新疆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双人对唱、四人合唱、多人合唱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形成了多元丰富的音乐景观。

新疆民歌的主题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对大自然的歌颂,对家园的怀念,对爱情的讴歌,对生活的反思等。

新疆是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因此,许多歌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家园的热爱。

同时,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歌曲也反映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四、新疆民歌的文化意义1. 传承文化遗产:新疆民歌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唱和记录,新疆民歌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对于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融洽民族关系:新疆民歌展示了不同民族间的和谐与互助,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通过共同创作和演唱民歌的过程,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得以加深,促进了民族和睦与团结。

中国新疆民歌

中国新疆民歌

中国新疆民歌中国新疆民歌,是指生长在中国新疆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歌艺术形式。

新疆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一步一步地回答关于中国新疆民歌的一些问题,让读者对其更加了解。

第一步:新疆民歌的起源和特点中国新疆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时期。

随着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各种民族的音乐和歌曲的融合更加丰富了新疆地区的音乐艺术。

新疆民歌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它们广泛地运用了新疆地区的传统乐器,如吉他、鼓、筝等等,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次,新疆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

再次,歌词中常常反映出新疆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

第二步:新疆民歌的类型和内容新疆民歌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如爱情歌、劳动歌、祝福歌、叙事歌等等。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爱情歌是新疆民歌中的一大类,它通常表达着对爱人的思念和情感的追求。

这些歌曲常常以温柔动人的旋律和细腻动人的歌词来表达爱情的真挚和深情。

劳动歌是新疆民歌中的另一类,它反映了新疆地区人民通过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这些歌曲常常以朴实无华的旋律和饱含真情的歌词来表达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赞美。

祝福歌是新疆民歌中的一大特色,它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这些歌曲常常以欢快的旋律和充满希望的歌词来传递着对他人的美好祝福和祝愿。

叙事歌是新疆民歌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将人们带入一个具有情感和冲突的场景中。

这些歌曲往往以激烈、紧张和感人的旋律和歌词来吸引听众,使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故事情节。

第三步:新疆民歌在当代的发展和推广中国新疆民歌在当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新疆地区多次举办民歌比赛和音乐会,为广大的歌手和作曲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同时也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手段来推广新疆民歌。

新疆民歌的发展和推广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了解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特点与中国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民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一、东北地区民歌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奔放豪放、朴实自然。

歌词常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为主题,歌唱方式力度大、音域宽广、以嗓音厚重浑厚为主。

代表性的东北民歌有《二马上向前冲》、《女儿情》等。

二、华北地区民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华北民歌的特点是清唱多、旋律简单优美、节奏稳定。

歌词主要以表达对农田劳动、家庭生活以及感情表达为主题,歌唱方式充满力量、语调稳定。

代表性的华北民歌有《百灵调》、《战马奔腾》等。

三、西北地区民歌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西北民歌的特点是豪放激昂、热情奔放。

歌词多以歌颂民族团结、沙漠风情、牧民生活为主题,歌唱方式通常较为高亢、音域广阔。

代表性的西北民歌有《塞上曲》、《孔雀飞舞》等。

四、西南地区民歌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西南民歌的特点是悲壮磅礴、丰富多样。

西南地区多山,民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歌颂以及对自然的感慨和热爱。

歌唱方式独特,常带有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

代表性的西南民歌有《茉莉花》、《藏儿哥》等。

五、华南地区民歌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华南民歌的特点是悠扬动听、多样性强。

歌词主要描绘生活琐事、感情抒发以及揭示社会生活。

歌唱方式轻柔流畅,多以二人对唱或合唱形式呈现。

代表性的华南民歌有《兰花草》、《梧桐雨》等。

总结起来,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这些民歌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多元的音乐文化。

中国民歌的特点

中国民歌的特点

中国民歌的特点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中国民歌以其独特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并在世代流传下来。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民歌的特点,并进一步了解它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首先,中国民歌的特点之一是地域性。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民歌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例如,在西南地区,藏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音域特点著称。

而在东北地区,民歌多以豪放、朴实的风格表达农民的生活情感。

其次,中国民歌也具有鲜明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民歌的节奏多以稳定为主,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常常伴有简单的节拍。

而旋律方面,中国民歌华丽而多变,以其抒情的旋律特色为人所喜爱。

传统的民歌常常用五声音阶,而且一些地方还受到汉唐时期音律的影响。

因此,中国民歌的旋律常常给人一种亲切、朴素的感觉。

除了地域性和旋律特点外,中国民歌的歌词也是其特点之一。

民歌的歌词多以日常生活、爱情、友情、家园等内容为主题,抒发着人们深沉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向往。

这些歌词常常朴素而真实,使人们能够感同身受,并引发共鸣。

中国民歌通过诗意的歌词,传达了自然、人情与爱国情怀,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共同记忆和情感纽带。

此外,中国民歌还常常表现出多声部合唱的特点。

在一些地区的传统音乐中,合唱是常见的演唱形式。

合唱使得民歌的音乐效果更加丰富,增加了层次感和神秘感。

不同歌手的声音和谐交错,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让人们沉浸在美妙的声音韵律中。

最后,中国民歌的传统色彩也是其独特的特点之一。

中国民歌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歌在不同时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曲调和演唱风格。

这种传统的风格和特色使得中国民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并成为国内外音乐爱好者争相学习和欣赏的对象。

总之,中国民歌以其独特的特点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的地域性、节奏和旋律特点、歌词内容、合唱形式以及传统色彩都使得中国民歌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音乐艺术形式。

中国民歌主要流行在哪些地区?

中国民歌主要流行在哪些地区?

中国民歌主要流行在哪些地区?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乐器的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民歌的流行地区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中国民歌的主要流行地区。

一、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民歌的重要流行地之一,这里的民歌以豪放和朴实的风格而闻名。

东北地区的民歌主要表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坚韧和豪爽的性格。

这些民歌常常以劳作、生活和爱情为主题,歌颂了东北人民的勤劳和乐天。

比如,著名的《母亲的话》就是一首流传广泛的东北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悠扬的旋律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

二、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民歌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的风情。

这里的民歌多元化,各具特色,既有婉转悠扬的山歌,也有激昂奔放的草原歌谣。

西南地区的人民热情好客,他们的民歌富有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歌颂了大自然、人民和生活的美好。

而在西南地区,著名的《茉莉花》则是一首备受喜爱的经典民歌,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成为了西南地区的代表性民歌之一。

三、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民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民歌以其朴素和深情而著名。

华北地区的民歌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歌颂了家乡和亲人的深情厚意。

华北地区的民歌通常以朴实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融入了丰富的情感,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其中,广为人知的《茉莉花》就是一首华北地区脍炙人口的民歌,它以其优美的曲调和真实的情感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

四、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的民歌极具特色,融合了多种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

这里的民歌以其高亢激昂的节奏和独特的音调而闻名。

西北地区的民族多样性使得这里的民歌多样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

西北地区的民歌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热烈的情感,歌颂了人民的勇敢和坚韧。

比如,《李香兰》这首西北地区的经典民歌,以其辽阔的背景和真实的情感,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主要流行在东北、西南、华北和西北地区。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不同地域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探析

不同地域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探析

不同地域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探析不同地域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探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每个地域都孕育着独特的音乐文化,而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情感表达。

在中国大地上,我们可以欣赏到各个地方的民歌,而这些民歌的演唱风格则各具特色。

北方的民歌以豪放奔放、雄浑激昂为特点。

在北方广袤的草原和高原地区,人们生活在草原和辽阔的天地之间,他们的生活艰苦而勇敢,这种民歌往往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辽阔土地的热爱。

比如内蒙古的《草原之夜》、《阿拉木图的天空》等歌曲,以其高亢的节奏和深情的演唱风格,展现了北方人的豪情壮志和对草原的深深眷恋。

而南方的民歌则以细腻柔情、婉转多情为特色。

南方的水乡地区,人们与水相依相伴,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常常通过民歌表达出来。

比如江南的《渔舟唱晚》、《茉莉花》等歌曲,这些歌曲往往采用轻柔的旋律,悠扬的音调,以及婉转的唱腔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家乡的眷恋。

南方的民歌给人以宁静、温馨的感觉,带给人们一种美好的想象和回忆。

西部的民歌则以豪放、奔放、激昂、嘹亮为特点。

西部地区地势险峻、气候干燥,人们生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他们的民歌往往充满了力量感和激情。

比如青海的《青海高原》、四川的《童年的小路》等歌曲,这些歌曲往往采用高亢的节奏、豪放的音调以及嘹亮的唱腔来表达西部人民的豪情壮志和对家乡的热爱。

东部的民歌以细腻、婉约、婉转为特点。

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人们生活在繁华的城市中,他们的民歌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比如上海的《茉莉花》、浙江的《大江东去》等歌曲,这些歌曲通常采用柔和的旋律、婉转的音调以及细腻的唱腔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

总的来说,中国不同地域的民歌演唱风格各具特色,借助不同的音乐元素和表达方式,展现出了各自地域的独特魅力。

这些民歌不仅传承了地方文化和历史,更通过歌声传达出人们对家乡、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中国各地区民歌特点及代表作

中国各地区民歌特点及代表作

多彩的民歌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性所致的发挥,有所变化,有所创新。

民歌的体裁多样,大体可分为劳动歌曲、爱情歌曲、仪式歌曲、乡村或城镇生活歌曲和叙事歌曲。

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通过口耳相传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的结晶。

故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变异性等特点。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的音乐特征:①音乐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②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③民歌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表现出来④节奏、节拍形式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⑤曲式结构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用同一旋律反复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特征。

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不同的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但是,有些民族的分布地域较广,其民族风格会与所在地区的风格相互交融。

民歌的八块色彩区:东北、西北、华北、西南、江浙、江淮、闽粤台、湘鄂。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流传的特点。

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多样丰富。

民歌的体裁有:劳动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山歌(花儿)(信天游)、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如陕北《黄河船夫曲》、四川《打夯歌》、《川江船夫号子》等劳动号子的音乐特征:①歌词多与劳动有关②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限制,节奏鲜明,具有律动性③曲调多样,视工种而异④歌唱形式视劳动者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和⑤曲式结构受劳动过程和时间影响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劳作时即兴创作、用以抒发感情的民歌山歌主要有:陕北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花儿,四川的神歌按歌唱的场合分,山歌分为放牧山歌、田秧山歌和一般山歌按唱腔分,山歌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山歌音乐特征:①歌词具有即兴性②音乐奔放、嘹亮,曲调悠长,广泛应用自由演唱音和拖腔③歌唱形式多样,以独唱为主④曲式结构短小,呈多样化小调:是人民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中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小调分为:谣曲、时调、吟唱调。

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

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

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汉族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渊源而闻名于世。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中,汉族民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色彩区划,这种区划不仅展现了汉族民歌的地域差异,还反映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

一、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色彩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以豪放、朴实为特点,旋律高亢,歌词质朴。

其中,山西地区的民歌以“嗷嗷”切人心弦的嗓音、极富磅礴气势的节奏和粗狂豪放的旋律为主要特点。

而河北地区的民歌多以扎实的唱腔和浑厚的声音表现出大地的宽广与奔放。

而中国的首都北京,则有着充满威严与豪气的京剧唱腔,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民歌,更是独树一帜。

二、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色彩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表现出柔美、细腻的特点,常常以流畅的旋律和悠扬的唱腔给人以清新宜人之感。

广东地区的民歌以优美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江苏地区的民歌则常以婉转动听、清丽秀美的表现形式引人入胜。

另外,在西南地区,云南地区的民歌则更多地表现出悠扬、娓娓动听的特点,不同于南方其他地区的细腻柔美,更多的体现了辽阔山川与浓郁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三、东北地区的汉族民歌色彩东北地区的汉族民歌以豪放和奔放为主,表现出北方民歌的直接、自由和不羁。

山东地区的民歌声音雄壮豪放,多用孤担、板石、石锣等乐器伴奏,气势磅礴。

黑龙江地区的民歌则给人一种宽广与淳朴的感觉,常以大气磅礴的声音和富有激情的唱腔让人为之动容。

汉族民歌色彩的区划虽然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不管何种类型的汉族民歌,它们都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汉族民歌的色彩区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增进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与理解,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音乐资源和艺术创作的灵感。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弘扬汉族民歌这一瑰宝,让它们在世代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光芒。

比较我国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

比较我国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

比较我国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
中国民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的地域特色,各地自然
地理悬殊很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不同地域在
风俗和文化传统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不
同地域的不同民歌。

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

北方民歌给人以粗犷
的感觉,南方民歌则给
人以柔情似水的感觉。

不论北方民歌的粗犷、
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都不是单
一民族风格色彩。

以我国的陕北民歌为例,独特的苍凉豪放的方式唱响了神州大地,最直接地反映了陕北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其中信天游最具代表性、富有特色,也是陕北最具分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北方民间音乐奔放嘹亮、开阔苍凉、曲调悠长,广
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旋律音程较大,多棱角,
多具有叙事性特征,多采用跳进和较大幅度的上下
进行,多使用七声音阶。

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多曲
折,多具有抒情性特征,音程较小,多采用级进和
回旋环绕式的进行,多使用五声音阶,广泛地反映
了演唱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多数歌词为即兴创作,见啥唱啥、想啥唱啥,常与野外自然景观相联系,由景生情。

使山歌的抒情性得以充分发挥。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民歌。

中国民歌因地域的不同呈现出风格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民歌风格的多样性与地域的差异性是相一致的。

初一六班 熊若芊。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民歌因地理、历史、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进行探讨。

一、华北地区的民歌特点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这个地区的民歌多数属于宴歌、劳动歌、战斗歌、儿童歌等类型。

在华北地区的民歌中,节奏明快欢快、歌词简单直接且质朴的特点比较突出,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等。

二、东北地区的民歌特点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这里的民歌主要受到满族和朝鲜族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民歌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节奏欢快明快著称,常用的乐器有锣鼓、大锣等。

三、华东地区的民歌特点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所以华东地区的民歌较为多样且风格独特。

华东地区的民歌多数以抒情和咏史为主题,表现出繁复优美、视觉效果强的特点,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等。

四、西南地区的民歌特点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山歌、田园歌曲和康巴拉原创歌曲为主。

西南地区的民歌以淳朴自然、抒情和略带悲凉的特点为主,常用的乐器有竹笛、羌笛等。

五、华南地区的民歌特点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客家山歌、粤剧、闽南民歌等为主。

华南地区的民歌以独具特色的音调和流畅的旋律为特点,常用的乐器有柳琴、龙渊琴等。

六、西北地区的民歌特点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马头琴、手风琴、吉他等乐器为伴奏。

西北地区的民歌沉稳豪放、富有力量感和激情奔放的特点,反映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情。

总体来说,中国的民歌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体现在节奏、音调、歌词主题等各个方面。

以上只是对中国各地区民歌特点的简要介绍,实际上每个地区的民歌还有许多细节和独特之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对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歌文化,体现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川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技巧

四川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技巧

四川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技巧
四川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四川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技巧的一些介绍:
1. 地方特色:四川民歌充分展现了四川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歌曲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生活、爱情、劳动、祭祀等各个方面。

2. 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四川民歌的旋律优美而多样,充满激情和活力。

节奏感强,常常有蓄势待发的感觉,表达了四川人民豪放、坚毅的性格特点。

3. 独特的唱腔和音色:四川民歌的唱腔以激昂豪放、舒展自如的特点为主,有高亢激越的、悠扬婉转的等不同风格。

同时,四川民歌也以其特有的音色,如喉音、假音、颤音等形成了独特的歌声特点。

4. 艺术技巧:四川民歌的演唱技巧主要包括咬字、滚舌、颤音、唱滑等多种技巧。

演唱者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技巧,以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四川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独特的旋律、节奏、唱腔和音色等特点,展现了四川人民的情感和精神风貌。

同时,演唱技巧的巧妙运用也为四川民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民歌的八个区域

中国民歌的八个区域

中国民歌的八个区域
中国民歌的八个区域包括: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东北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新疆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西藏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的藏族民歌区、内蒙古的蒙古族民歌区以及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的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每个区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歌风格和特点,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音乐内涵,而且具有生动的民间特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民歌赏析

中国民歌赏析

中国民歌赏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

通过对中国民歌的赏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

首先,中国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因此各地民歌的风格也各不相同。

例如,南方地区的民歌多以柔美、细腻、婉转为主,而北方地区的民歌则多以豪放、高亢、激昂为主。

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不仅体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还体现在歌词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上。

其次,中国民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民歌是中国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音乐形式,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变迁。

例如,在革命时期,出现了许多歌唱革命、歌唱英雄的歌曲,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教育意义。

此外,许多民歌还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故事、民间传说等,这些内容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第三,中国民歌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

中国民歌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山歌、小调、号子等。

每种表现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例如,山歌的旋律悠扬、高亢,常常在山野间演唱;小调则比较柔美、细腻,常常在室内演唱;号子则比较豪放、有力,常常在劳动中演唱。

这些表现形式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也十分独特。

中国民歌的演唱需要掌握多种技巧,如气声、润腔等。

这些技巧可以使声音更加饱满、圆润,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同时,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技巧和风格,这些技巧和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

总之,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民歌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中国民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和研究者。

民歌中的民俗文化与地方特色

民歌中的民俗文化与地方特色

民歌中的民俗文化与地方特色民歌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中国的不同地域,每一个民族和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传统,这些民歌以其特有的旋律、歌词和表演形式展示着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1. 民歌的定义和特点1.1 什么是民歌民歌是指由民间创作、传唱和演唱的歌曲,它源于人们生活中的真实经验和情感表达。

相对于宫廷音乐和艺术歌曲,民歌通常更接近于普通民众的生活,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思考。

1.2 民歌的特点民歌具有以下特点:1.2.1 流传广泛民歌传承于口耳相传的方式,经过民间演唱和传颂,不受地理和社会限制,流传范围广泛。

1.2.2 简单朴实民歌通常使用简单的旋律和词语,易于人们理解和传唱。

它们以质朴的声音和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心。

1.2.3 具有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民歌反映了当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特点,展现了地方的多样性和个性魅力。

2. 民俗文化与民歌的关系民俗文化是指某一地区或民族长期形成的,通过日常生活、节庆活动、习俗等方式传承的传统文化。

民歌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域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2.1 民歌反映的生活场景和职业不同地方的民歌通过歌词和旋律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从事的职业。

比如,农村地区的民歌常常歌颂农民的劳动和农耕文化,城市的民歌则更多地关注城市生活的喜怒哀乐。

2.2 民歌传递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民歌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媒介,它通过歌词和情感表达传递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比如,一些民歌歌颂亲情、友情和爱情,倡导人们互助、友爱和宽容。

2.3 民歌与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许多地方的民歌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民歌通过歌颂神明或引用神话故事,体现了当地人们对宗教和神话的崇拜和理解。

3. 民歌中的地方特色中国各地的民歌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独特之处。

这些地方特色是由当地的历史、地理、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的。

3.1 音乐旋律不同地方的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旋律展示了各地的地方特色。

中国民间歌曲的地域性特点

中国民间歌曲的地域性特点

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

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而专业音乐创作又起始甚晚(本世纪初期),因此除了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外,我国音乐中还有一个“传统音乐”的概念。

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在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为传统音乐的范畴。

传统音乐中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也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

具体到民间音乐来说,传统音乐中包括传统的民间音乐,但不包括新兴的民间音乐。

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与非民间音乐的区分,要比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区分复杂得多。

首先,许多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亲源关系。

它们或者发源、取材于民间音乐,在进入其他社会阶层后产生了音乐气质和风格上的种种变化;或者并未经过许多加工改造,显示出浓重的民间音乐的印记。

其次,许多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创作方式,还保留着作为其源头的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的种种特征。

例如在书面乐谱的基础上,保留着作较大即兴变化的余地,地域性流派的产生,以及一曲多用的创作方式,等等。

以古琴音乐为例。

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古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

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擅弹古琴著称。

在长达3000年的艺术发展过程中,许多文人琴师为之付出了心血,创造了辉煌成就,形成了一系列从传谱、师承到演奏风格都各成体系的琴派,并有专用乐谱,这乐谱叫“减字谱”,唐代即已创立,一直沿用至今。

而且,与古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技艺一同发展的,还有古琴音乐的理论。

汉代蔡邕的《琴操》一书,是关于琴曲题解的著作。

书中分类著录琴曲47首,记述其作者、命意、创作背景以及与作品有关的故事。

中国民歌是什么?

中国民歌是什么?

中国民歌是什么?一、中国民歌的定义及特点中国民歌是流传于各个民族之间的传统歌曲,它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民歌是中国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中华民族的聚居地还是在中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丰富多样的民歌文化。

1. 中国民歌的定义中国民歌是指流传于民间的歌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文化特点。

2. 中国民歌的特点(1) 音乐形式上多样化。

中国民歌的音乐形式包括长调、短调、变调等多种形式,如四川民歌的川剧变调、云南民歌的花腔等。

(2)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

中国民歌的歌词内容包括自然景观、劳动生活、战争经历、爱情故事等各个方面,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3) 唱腔风格独特。

不同地区的民歌有着独特的唱腔风格,如西北地区的高亢豪放、南方地区的柔婉悠扬等。

二、中国民歌的演唱方式及地域分布中国民歌不仅在各个地区有流传,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演唱方式。

以下是中国民歌的演唱方式及地域分布的详细介绍:1. 重庆巴渝民歌重庆巴渝民歌是中国特色的地方民歌,以其独特的川剧变调而闻名。

巴渝民歌多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光和江津渡口的艰辛生活,充满了豪迈的情怀和巴渝风情。

2. 云南花腔民歌云南花腔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而著名,其唱腔高亢明快,节奏多样,富有激情。

花腔是一种特殊的演唱技巧,以高音和抛弄音为主,使得云南花腔民歌独具一格。

3. 广东粤剧民歌广东粤剧民歌是广东特色的地方传统歌曲,通过粤剧的表演形式,展现了广东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粤剧民歌的音乐风格优雅动听,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深受广东人民的喜爱。

三、中国民歌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以下是中国民歌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的详细阐述:1. 传承历史记忆中国民歌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风俗习惯等,并将这些历史记忆传承下去,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班级:建筑1202班姓名:张文韬中国领土幅员辽阔,各地民歌呈现出详明的地域性。

中国民歌的地域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色彩”。

地域色彩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助性的分析因素。

音乐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音调、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点。

以下词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点,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这些要素也正是辨析民歌地域色彩的理性依据。

下面以两首民歌的分析为例,从中了解民歌地域色彩的具体表现和辨析的基本方法:山西的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

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体形式表徵为: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宽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23,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四川的民歌《康定情歌》。

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12、356,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

从以上简析中可以见出,南北民歌音乐的审美色彩差异并非玄虚而不可捉摸的,它具体清楚地由音阶、结构、音调旋法和方言声韵衬词诸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而达成。

而谈及差异可谓与中国复杂广阔的地域有关。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不同地域在风俗和文化传统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以西北高原民歌为例关靖云/新疆大学文化地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空间范围不同的地形、地貌、位置、天象、气候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对世界上面貌各异的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一向具有稳定而直接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综合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描述。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而民歌则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

通过对民歌文化的研究,能够使人们透过民歌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劳动人民对生活、对社会、对爱情等的最直接的情感表达。

能够唤醒和帮助人们对区域景观的感知。

1.民歌文化的研究现状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 广泛流传在民间, 属于民族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文化范畴, 其创造者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 是在世代口头传承的过程中集体创作和修润的。

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民歌的题材、体裁、传播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区域性是民歌的一大特点。

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

把这种区域差异以文化区的形式分开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音乐之乡”大会的召开吹响了音乐地理研究的号角。

但是国内地理学长期以来对民歌文化是相对忽视的, 即使文化地理学也总是把工作重心置于建筑、服饰、信仰等易于把握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上。

民歌文化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娱乐”而已。

然而, 事实是在民歌文化平凡的背后隐藏着劳动人民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反映着区域特殊的背景环境。

对民歌文化的研究主要有:马勇,从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了音乐的起源、传播、风格、文化区的划分等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1995);刘岩,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使音乐文化的历史化、背景化、区域化、多元化等问题(1996);吴永生,结合民歌发展的历史基础,从文化地理角度探讨了民歌文化的地域整合型,将中国民歌划分七个民歌区,并且论述了各区域民歌文化的特征及形成的地理基础(2005);刘怡,采用支持向量机技术,研究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模式分类方法。

中国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 高山雪原上的民歌 高山雪原因高山环绕,地形封闭,偏
处边陲,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 高度悬殊。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 泊和高山沼泽,这里高寒缺氧、严峻恶劣 的生态环境下,居住在高原人们的肺活量 大,因而音区很高,歌词里赞颂的是雪山、 雄鹰、太阳和雪莲。表达出藏人倔强豪放 性格及对生活的虔诚。加上这里宗教文化 的宏观背景,这里的民歌似乎也变得更加 至上飘渺,这正是它的引人之处。
中国民歌与地 理环境的关系
1、中国的地形对民歌的影响: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 出不同体裁的民歌, 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在 西部高山、高原地区, 地势高低起伏,山峦遍野, 连绵起伏的山脉阻挡了人们的视野,心情就会不舒 畅。在这里居住的居民创造的民歌就会高亢激昂, 节奏明显,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多变。人们 用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跌宕起伏 的民歌来表达这里的地广人稀、空旷孤寂和开门见 山的环境。 我国东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人们的视野开阔、 心情舒畅, 与西部山歌风格截然不同的是曲调悠扬 高亢,韵脚和谐清新流畅、细腻委婉、节奏平稳, 脉脉温情。人们一般习惯用小调来轻唱低吟,表达 平原地区一望无垠、风景秀丽的特色。他们所歌唱 的民歌就像河渠中的静静流水,情意绵绵。
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 土地,气候寒冷恶劣,日温差变化大,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 大自然做斗争,形成了顽强勇敢、积极奋进的性格。人们所 传唱的民歌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3、 中国的交通与民歌 受我国地形的限制,各地的交通也是复杂多样。
从南北交通来看,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 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 言差异不大。这样的地理环境为北方民歌的形成及内部一致性 提供了重要条件。与南方相比,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 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 的民歌。因而南方各民歌彼此的内部差异远大于北方。

中国各地区民歌特点及代表作

中国各地区民歌特点及代表作

多彩的民歌‎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性所‎致的发挥,有所变化,有所创新。

民歌的体裁‎多样,大体可分为‎劳动歌曲、爱情歌曲、仪式歌曲、乡村或城镇‎生活歌曲和‎叙事歌曲。

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通过口耳相‎传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的结晶‎。

故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变异性等特‎点。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的音乐‎特征:①音乐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②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③民歌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表现出‎来④节奏、节拍形式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⑤曲式结构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用同一旋‎律反复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特征。

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不同的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但是,有些民族的‎分布地域较‎广,其民族风格‎会与所在地‎区的风格相‎互交融。

民歌的八块‎色彩区:东北、西北、华北、西南、江浙、江淮、闽粤台、湘鄂。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流‎传的特点。

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多样丰富‎。

民歌的体裁‎有:劳动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山歌(花儿)(信天游)、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如陕北《黄河船夫曲‎》、四川《打夯歌》、《川江船夫号‎子》等劳动号子的‎音乐特征:①歌词多与劳‎动有关②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限‎制,节奏鲜明,具有律动性‎③曲调多样,视工种而异‎④歌唱形式视‎劳动者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和⑤曲式结构受‎劳动过程和‎时间影响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劳作时‎即兴创作、用以抒发感‎情的民歌山歌主要有‎:陕北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花儿,四川的神歌‎按歌唱的场‎合分,山歌分为放‎牧山歌、田秧山歌和‎一般山歌按唱腔分,山歌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山歌音乐特‎征:①歌词具有即‎兴性②音乐奔放、嘹亮,曲调悠长,广泛应用自‎由演唱音和‎拖腔③歌唱形式多‎样,以独唱为主‎④曲式结构短‎小,呈多样化小调:是人民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中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小调分为:谣曲、时调、吟唱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以西北高原民歌为例关靖云/新疆大学文化地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空间范围不同的地形、地貌、位置、天象、气候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对世界上面貌各异的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一向具有稳定而直接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综合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描述。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而民歌则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

通过对民歌文化的研究,能够使人们透过民歌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劳动人民对生活、对社会、对爱情等的最直接的情感表达。

能够唤醒和帮助人们对区域景观的感知。

1.民歌文化的研究现状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 广泛流传在民间, 属于民族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文化范畴, 其创造者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 是在世代口头传承的过程中集体创作和修润的。

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民歌的题材、体裁、传播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区域性是民歌的一大特点。

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

把这种区域差异以文化区的形式分开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音乐之乡”大会的召开吹响了音乐地理研究的号角。

但是国内地理学长期以来对民歌文化是相对忽视的, 即使文化地理学也总是把工作重心置于建筑、服饰、信仰等易于把握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上。

民歌文化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娱乐”而已。

然而, 事实是在民歌文化平凡的背后隐藏着劳动人民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反映着区域特殊的背景环境。

对民歌文化的研究主要有:马勇,从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了音乐的起源、传播、风格、文化区的划分等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1995);刘岩,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使音乐文化的历史化、背景化、区域化、多元化等问题(1996);吴永生,结合民歌发展的历史基础,从文化地理角度探讨了民歌文化的地域整合型,将中国民歌划分七个民歌区,并且论述了各区域民歌文化的特征及形成的地理基础(2005);刘怡,采用支持向量机技术,研究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模式分类方法。

论文将中国民歌按地域风格特点,分为10 大类别:新疆、内蒙古、西藏、西南、华中、东南、华南、西北、东北、华北(2005);廖明旗,根据地理区划的一般原理将中国民歌划分九个民歌区:东北部平原民歌区、西北高原民歌区、西南高原盆地民歌区、华中平原丘陵民歌区、华东平原丘陵民歌区、东南低山丘陵民歌区、内蒙古高原民歌区、青藏高原民歌区、新疆草原绿洲民歌区(2006)。

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

2.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发生在一定的地域之中,这个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文化的形成。

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中游及渭河谷地、南美印加文明等都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这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很容易联想到,在有金属的地方人们才能够越出石器文化的界限;在有植物动物生存的地方,人们才能从狩猎走向游牧。

2.3地理条件差异性的影响地理环境赋予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而使他们的生产发展不同。

以农业生产为例:由于地理环境表现出的变化,使得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

2.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人类不是被动的、消极的适应环境,而是有意识地改变着环境,创造出先前没有的生活资料,创造出更为进步的文化。

文化景观就是人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社会活动的结晶。

如:建筑、聚落、道路、田野、服饰等看得见的形体和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如音乐、语言、艺术等。

3.中国民歌产生的地理背景3.1中国的地形地貌与民歌不同的地形地貌类型造就出不同体裁的民歌, 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在中国西部高山、高原地区, 孕育出山歌体裁的民歌, 高亢激昂, 特别是高原上的民歌旋律起伏跌宕、气概恢弘是与苍凉的高原地理环境连在一起的, 因为委婉曲折的音乐难以表达辽阔苍莽、跌宕起伏的气氛, 而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适应了地广人稀或开门见山的环境, 说话声音洪亮, 歌唱的音域及音量特别宽大。

在低平坦荡的东部平原地区, 孕育出小调体裁的民歌, 与西部山歌风格截然不同的是清新流畅、细腻委婉、节奏平稳, 脉脉温情, 这与东部的平原地貌、田野风光如影相随。

由于平原地区人口稠密, 所唱的歌声无需传送太远, 故小调一般都是轻唱低吟, 既像河渠中的静静流水, 又像那低平的地形, 起伏变化不大。

地貌还对民歌的流传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 高山峻岭对民歌文化的传播往往起着阻挡和分割作用, 如秦岭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民歌差异的分水岭, 而南岭则分割了我国华东与华南民歌。

当然, 这种分布还与气候有很大关系。

3.2中国的气候与民歌古人云: 南人善思, 内向, 北人善动, 外露; 北人崇刚, 南人尚柔。

气候塑造着人们的气质、性格和情感, 影响着对民歌的理解审美情趣, 进而对民歌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我国北方人所处的气候四季分明, 年温差变化很大, 冬季寒冷, 北风刚烈, 土地干燥, 故方音刚直, 偏重于喜欢民歌有棱有角、变化幅度较大、风格刚劲豪放粗犷; 而南方因其气候温和, 年温差变化较小, 加之雨水多, 水网密布, 景色秀丽, 人们则偏重于喜欢民歌线条平缓、变化幅度较小, 即抒情、细腻、委婉。

一般而言, 气候对中国民歌文化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南北差异, 而地形、地貌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东西差异, 汉族地区民歌风格之南北方差异大于东西部之间的差异, 是气候起了重要的作用。

3.3地理环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民歌地理环境还通过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民俗等影响民歌体裁和风格。

我国东部农耕地区多小调、号子; 西部畜牧业区则多牧歌。

东南部水田稻作区, 田歌成了广为流传的民歌体裁。

蒙古族在内蒙古高原上的天然牧场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 创造了长调和短调。

我国江河纵横, 孕育出许多风格迥异的船工号子, 作为一种背景, 水系对民歌形成的影响与地形地貌不同, 往往不是天然界线, 相反, 在民族民间文化流传过程中, 它成为一种天然的交流的渠道, 使得同一水系的民歌号子风格相近。

近海辽阔广大,有着世界著名的渔场, 生活在这里的渔民们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渔歌, 在我国西南地区大多开门见山, 地面崎岖不平, 交通不便, 许多少数民族以唱歌作为语言和感情交流重要手段, 甚至是人才的标准、择偶的条件, 他们无事不歌无处不歌。

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都不是孤立地对民歌产生影响, 而是与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相结合, 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但又十分复杂的地理背景, 共同对民歌文化产生影响。

4.中国民歌文化区划及地域特色4.1中国民歌文化分区根据地理学的传统习惯,充分考虑区内的自然人文的特征,宏观上分中国民歌为东西二部分,并且内部进一步细分为二三级。

这其中主要从东部西部农业的生产特色定义东部西部民歌文化区,从地形地貌的差别定义二级民歌文化区,并且青藏高原以独特的地势和文化单独又划到三级,东部平原民歌区充分考虑了它内部社会文化因素的丰富,为了突出每一区居民的性格特征,从总体上仅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区,显然这只是相对性的划分其内部还可以再具体的划分下去。

全国民歌文化区可分为七大区域,包括: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以北方号子为代表的“粗犷刚劲风格”,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以云贵川山歌为代表的“西南高原风格”,以长调为特色的“北方草原风格”异域风格的新疆民歌以及高山雪原上的民歌。

4.2中国各民歌文化区的地域特征4.2.1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该区域绝大部分气候暖湿, 水网密布, 风光秀丽, 农业发达, 多为水田稻作区。

这种安稳的环境漫漫的渗透进了江南人的气质,温和的脾性,知识的性格。

南方气候湿润,使得外部景物或风光秀丽,或淫雨霏霏。

这使江南人多了一份细腻,多了一份灵性,生活中唱出的多是小范围的个人爱恨情感,唱词里描绘的不外乎丝竹、田园、花卉、水乡等。

代表民歌《茉莉花》、《梦里水乡》等。

4.2.2以北方号子为代表的粗犷刚劲风格本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区, 汉族为主要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

传统农业经济以旱地农耕为主, 少有渔猎采集, 使用东部北方方言。

这里的汉族民歌以小调为主, 其次是秧歌、号子, 山歌很少, 由于历史渊源的关系, 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地区民歌风格相近, 一般起伏较大, 多跳进、多跌宕, 节奏密集、短顿, 速度较快, 高亢、开朗、奔放, 形象鲜明, 灵活生动。

本区少数民族民歌以朝鲜族民歌最具特色, 其旋律优美, 自然流畅, 热烈欢快,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代表民歌《乌苏里船歌》、《沂蒙山小调》等。

4.2.3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黄土高原的山川沟壑纵横、塬峁连绵, 交通不便, 干燥少雨,土地贫瘠, 自古以来属于旱地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

这里的民歌最大特点是高亢激昂、粗犷有力、恢弘质朴, 旋律起伏跌宕如山川一样自由纵横, 音域如高原一样空旷深远, 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 还表现出凄楚、苍凉和与自然抗争的坚韧不拔之感。

最有代表的歌种有“信天游”。

由于长期的多民族文化交融, 这里产生了九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

具有曲调高亢悠长, 气质粗犷淳朴的特点。

代表民歌《走西口》、《赶牲灵》、《花儿与少年》、《眼泪花儿》等。

4.2.4以云贵川山歌为代表的西南高原风格在我国西南地区大多开门见山,地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

许多少数民族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择偶,以歌为媒,民歌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甚至是人才的标准,他们无事不歌,无处不歌,成为民族风情的最富色彩的一面。

该区域少数名族众多,而且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色。

但他们都是歌唱的民族,见山唱山歌。

演唱时以对唱的形式为主,无论是平日或节日里拉歌,还是小伙子姑娘谈恋爱时唱情歌,都会经常看到两座山上拉歌的情景。

代表民歌有《小河淌水》、《跑马溜溜的山上》、《放马山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

4.2.5以长调为特色的北方草原风格本区是典型的温带草原环境, 自古为游牧文化区, 蒙古族为主要民族, 这是一个音乐的民族, 民歌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