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 作者:李献宾1 江心英2

作者单位:1、江苏大学财经学院2、江苏大学工商学院国际经贸2010年第11期字号:【大中小】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08SJD6300006)、镇江市软科学项目

(RK2008021)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形成、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及沿价值链产业升级逐一进行阐述,展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全貌,并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全球价值链治理产业升级

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学科,全球价值链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它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科学,其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理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初步展示了其对现代化生产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们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这其中最为流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波特(porter)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波特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把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分处于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因为每个活动都创造价值,所以波特把这些活动称为价值创造活动。价值创造活动被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即公司内的价值链。在此基础上波特还提出,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寇伽特(Kogut,1985)在对价值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整个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如何在空间上进行配置取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而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的那个细分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确保其竞争优势。与波特相比,寇伽特的观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把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面拓宽到了区域和国家层面,因而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全球价值链条的片断化和空间重组问题。克鲁格曼(Krugman,1995)就曾对此进行过探讨。此后,阿尔恩特和凯尔科斯(Arndt and Kierzkowski,2001)使用了“片断化”来描述生产过程的分割现象。在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的过程,两位学者认为“产权的分离是跨界生产组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如果产权分离无法实施,那么跨国公司和外国直接投资就有可能是一个首要选择。如果产权分离是可行的,那么委托加工等方式就会提上日程,而外国直接投资就不会扮演主要角色”。这两位学者的观点为OEM生产外包和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跨国公司开始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和服务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从而得以把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巩固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同时,这一

举措也使得发展中国家有了融入全球价值链条的机会。

1999年,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格里芬(Gereffi)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的框架,把价值链与全球化的组织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的商品链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摆脱商品一词的局限性,突出强调链条上企业相对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重要性,21世纪初,格里芬及该领域的众多研究者们一致同意用全球价值链(GVC,Global Value Chain)这一术语取代全球商品链。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研究基本沿袭了全球商品链框架下的二元驱动模式,即格里芬提出的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模式(见表1)。生产者驱动的商品链是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本地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投资者可以是拥有技术优势,谋求市场扩张的跨国公司,也可以是力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自主工业体系的本国政府。购买者驱动的商品链是指由具有强大品牌优势或销售渠道的大型采购商组织,协调和控制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标市场的生产、设计和营销活动。其特点是劳动密集型,以消费品如服装、鞋类、玩具、消费类电子和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为代表。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核心能力不同,不同的价

值链条要求不同的“游戏规则”。对于处于价值链中不同环节的国家而言,认清其所处的价值链的性质及其环节,对于明确自身的定位,努力的方向以及谋求获得价值链的主导权都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而对于企业而言,更有意义的部分在于: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中,其核心环节对其它环节的控制多通过海外直接投资的形式来完成,而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中,生产环节大多由位于发达国家的零售商、品牌商和代理商通过外包网络分包给发展中国家的合约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大多是一些传统行业如服装、鞋类、玩具等行业企业的原因。此外,亨特森(Henderson,1998)研究认为,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其价值的增值部分大多数位于生产领域,而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其附加值多流向了市场销售和品牌化等流通领域。这一研究为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

在对价值链驱动机制的深入研究中,学者们发现这一简单的驱动力二分法存在不少问题。如被公认为生产者驱动的IT产业中,戴尔在流通环节的出色表现就具有某些购买者驱动的特征,而服装行中Levi-Strauss就是有着自己垂直一体化生产体系的生产者驱动价值链中的品牌商。我国学者张辉(2006)就提出了位于购买者驱动与生产者驱动之间的“中间型”或“混合型”驱动模式。他认为驱动模式应该按照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序列,而不是按部门划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中间型”或“混合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