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用于治疗头痛的一些研究

合集下载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川芎,又称川芎、四川藏药、芎其莪,是中医药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草本植物。

它被用于治疗妇科疾病、中风、胸痹、头痛、心绞痛等多种疾病,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将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川芎中的化学成分是对其药理活性的重要基础。

研究表明,川芎主要含有挥发油和多种活性成分。

挥发油组分是川芎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其中的川芎醚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扩张血管的作用。

此外,川芎中还含有多种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对于川芎的药理活性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对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油和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

首先,针对川芎中挥发油的研究,研究者们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目前已经分离出了30多种挥发油组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

此外,还发现了不同产地和生长阶段川芎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为川芎的药效差异提供了参考。

其次,川芎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是川芎醚。

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方法对川芎醚进行分离和提取,并对其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川芎醚可通过抑制TXA2和PAF的生成,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此外,川芎醚还具有扩张血管、抗炎、抗氧化等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这些药理活性使得川芎醚成为了川芎的重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

另外,川芎中还包含了一些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

其中生物碱主要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酚类化合物则是川芎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

此外,萜类化合物在川芎的药理活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活性成分研究外,川芎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也是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川芎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

川芎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和靶点来发挥这些药理活性。

例如,川芎可以通过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通过MAPK家族通路来调节细胞凋亡和增殖,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推荐下载】关于川芎在头痛治疗中的应用浅议

【推荐下载】关于川芎在头痛治疗中的应用浅议

关于川芎在头痛治疗中的应用浅议2012-12-19【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关于川芎在头痛治疗中的应用浅议【论文关键词】川芎;头痛;治疗【论文摘要】历代医家在头痛的治疗中,十分重视川芎的应用,如朱丹溪认为头痛须用川芎。

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但是,川芎治疗头痛缺乏系统研究。

本文收集历代治疗头痛的方剂502 首,对川芎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希望对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1 川芎使用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川芎在所收集的502 首方剂中,使用频率高达48.8%,为诸药之冠。

川芎经过适当的配伍,可以应用于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由于中医对头痛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因此按治疗头痛方剂的主治特点,进行归纳。

按六经划分,以川芎为主,组成的方剂,包括:一字散(《医方类聚》):天南星、全蝎、川芎、白芷、荆芥穗,治疗太阳头痛;石膏散(《卫生宝鉴》):川芎、石膏、白芷,治疗阳明风热头痛;千秋散(《普济方》):川芎、天南星、草乌头,治疗少阴病,头痛不可忍。

川芎用于厥头痛的组方,轻金散(《鸡峰普济方》):甘菊花、川芎、白芷、旋覆花、川乌、藿香、天南星,治疗太阳厥逆,加味二陈汤(《罗氏会约医镜》):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川芎、蔓荆子、北细辛, 治疗痰厥头痛。

芎附饮(《丹溪心法》):川芎、香附,治疗气厥头痛。

偏正头痛。

芎辛汤(《张氏医通》):川芎、细辛、甘草、生姜,治疗热厥头痛。

由于妇人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妇人头痛亦可以作为一类,川芎被广泛应用于治疗。

川芎散(《鸡峰普济方》):川芎、羌活、防风、细辛、旋覆花、藁本、蔓荆子、石膏、甘草,治疗妇人头眩痛,久不愈;彻清膏(《徐氏胎产方》):川芎、蔓荆子、细辛、生甘草、炙甘草、薄荷、藁本、当归,治疗妇人头痛;秦艽丸(《明医指掌》):川芎、当归、秦艽、荆芥,治疗产后气血大虚,风邪入于头脑作痛者。

川芎改善血液循环和舒缓头痛的神奇草药

川芎改善血液循环和舒缓头痛的神奇草药

川芎改善血液循环和舒缓头痛的神奇草药川芎,又称川芎、川香、四川川芎,是一种世界闻名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头痛的功效,被誉为一种神奇的草药。

本文将重点介绍川芎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研究证据,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种草药。

一、药理作用川芎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和次黄酮类化合物。

挥发油中含有众多活性成分,如川芎酮、川芎酯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炎、镇痛和抗凝血等作用,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全身各组织的氧供和营养供应。

此外,川芎中的次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

二、使用方法1. 川芎可以制成川芎颗粒,每次服用3-6克,每日2-3次。

将川芎颗粒放入温开水中冲服,或者直接嚼服。

2. 川芎也可以制成川芎酊,每次口服5-10毫升,每日2-3次。

川芎酊可直接口服或加入温水中稀释后饮用。

3. 另外,川芎还可以外用。

将川芎酊涂抹在头部疼痛的区域,轻轻按摩,有助于舒缓头痛。

注意:使用川芎前请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按照剂量使用。

三、相关研究证据许多研究表明,川芎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头痛的作用。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发现,川芎颗粒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血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从而改善心肌供血状况。

另外,一项针对偏头痛患者的研究发现,川芎颗粒能够显著缓解头痛的频率和强度,提高生活质量,且与对照组相比副作用较少。

此外,还有许多实验研究证明,川芎具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镇痛等作用,这些作用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和缓解头痛。

值得一提的是,川芎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改善血液循环和舒缓头痛。

它还被广泛用于治疗中风、风湿性关节炎和月经不调等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川芎是一种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头痛作用的神奇草药。

它可以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抑制炎症反应来发挥作用。

在使用川芎时,需要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按照剂量使用。

针灸结合川芎注射液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

针灸结合川芎注射液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

针灸结合川芎注射液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针灸结合川芎注射液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环境的污染等因素,偏头痛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常见病之一。

针灸结合川芎注射液作为新型、安全、有效的疗法,近年来在临床中被广泛运用,本文将介绍该方法治疗偏头痛的实验观察。

一、病例选择与分组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们招募了30名偏头痛患者,均是首诊或者复发的患者,按照患病程度、性别以及年龄等因素对病人进行了随机分组。

其中,对照组15人,治疗组15人。

二、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每日口服丙戊酸钠片,每次100-200毫克,每日2次,持续治疗4周。

治疗组在针灸的基础上,注射川芎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周2次,持续治疗4周。

三、观察指标我们通过面部疼痛程度、频率、持续时间、整体生活质量等指标,来比较两组的病情转归。

并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四、结果分析一、面部疼痛程度: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为65.3%。

疗效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前,治疗组患者面部疼痛的VAS评分为(7.46±1.27)分,对照组为(7.95±1.42)分。

而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降低到(2.56±1.17)分,而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仅降低到(5.75±1.82)分。

二、面部疼痛频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为73.3%。

疗效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治疗组患者面部疼痛的发作频率为(5.80±1.02)次/月,对照组为(6.00±1.10)次/月。

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明显降低到(1.86±0.85)次/月,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仅降至(4.63±0.95)次/月。

川芎:补血,治血虚头痛

川芎:补血,治血虚头痛

川芎:补血,治血虚头痛自古以来川芎都是治疗头痛的必用之药。

头痛,也叫做头风,中医认为主要是由风引起的,或夹有寒、热、湿等邪气。

不通则痛,血瘀能够引起头痛。

气血不足以滋养头目,也会引起头痛症状。

川芎能活血行气,气行血活则风自去,痛立止,所以它能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头痛。

川芎以个头大、体重质坚实、外形丰满、内有黄白菊花心、香气浓郁、味苦辛、后有甜感、稍麻舌者为佳。

只要有气滞血瘀证,都可以用川芎女性月经不调、痛经及产后腹痛之症,只要有胸胁胀闷、腹痛拒按、经色偏暗甚至夹有血块等症状,都可试试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川芎10克煮鸡蛋2~3个,在1天内吃完。

方法二:用川芎适量打成粉,白醋调敷神阙穴,可打通主管一身的督脉之气血,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治血瘀引起的头痛:一般表现为局部刺痛,可用川芎与三七各3~10克煎水内服。

或者取两味药各等份,打成粉,白醋调敷局部刺痛处及膈俞、太冲等穴位。

如果头痛厉害,可服用含有川芎的中成药正天丸。

头痛原因各不同,川芎用法也不同风寒引起的头痛,用川芎来治,要根据头痛的部位来搭配不同的药。

头顶及两侧紧痛:用川芎3~10克加绿茶5克同煎内服,或各适量打成粉,白醋调敷百会及太阳穴。

前额及眉骨间紧痛:用川芎与白芷各3~10克煎水内服,或各等量打成粉,白醋调敷前额及印堂等处。

后脑及颈部紧痛感:用川芎与羌活各3~10克煎水内服,或各等量打成粉白醋调敷风府、风池、天柱等穴位。

治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有头部胀痛兼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等症状,可用川芎3~10克先煎25分钟,再加菊花10~15克同煎5分钟,倒出内服。

注意: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也叫杭菊花),将川芎与菊花按2:1的比例打成粉,白醋调敷太阳、大椎、太冲等穴位,有辅助治疗作用。

治风湿引起的头痛:风湿引起的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困重,好像被一个袋子裹住了一样,可能兼有全身困重感,或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

用川芎与羌活、独活各3~10克煎水内服,或各等份打成粉,用白醋调敷百会、三阴交等穴位。

川芎是治头痛偏头痛的要药

川芎是治头痛偏头痛的要药

川芎是治头痛偏头痛的要药川芎是治头痛偏头痛的要药。

偏头痛属中医“头痛”、“偏头痛”范畴,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生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

病因虽多,然终以肝经风火,上扰清窍为主要病机,用药多选清肝潜降,疏风散火止痛之品,每获良效,中药川芎最为头痛偏头痛之要药,应重用。

川芎是治头痛偏头痛的要药中药川芎,气味辛温,入肝、胆、心包经,具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效。

考之《本经》,即有其“主中风入脑,头痛”之记载。

金元时期,李东垣更有“头痛必用川芎”之谓。

然川芎之效,乃在剂量。

常规剂量(9~15克)疗效不著;大剂量(30~45克),其效方显。

可见,川芎实为治头痛疗效关键之所在。

考清代陈士铎在《辨证录》载散偏汤一首:川芎30克,白芍15克,炙甘草3克,制香附6克,郁李仁3克,柴胡3克,香白芷1.5克,白芥子9克,治疗偏头痛有良效,其功即在川芎之重用。

前贤王好古谓其可“搜肝风,补肝气,润肝燥,补风虚”,恐言过其实,实则本品辛温走窜,易耗气伤阴,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病案举例:李某某,女,65岁。

患“偏头痛”40多年,发作时左侧头部及巅顶疼痛剧烈,呈搏动性,且感一股热气上奔巅顶,伴呕吐,双上肢麻木。

平时性情急躁,头昏,失眠,口苦,心悸,常服“正天丸”、“镇脑宁”等中药,其效不彰。

舌红苔薄黄,脉弦涩。

此肝经风火,上扰清窍,宜清肝潜降,疏风散火止痛。

处方:川芎3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钩藤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白芍15克,延胡索12克,全蝎6克,地龙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连用3剂,诸证锐减,上方川芎减至15克,继服5剂而愈。

川芎用于治疗头痛的一些研究

川芎用于治疗头痛的一些研究

川芎用于治疗头痛的一些研究[摘要]川芎能行气活血散风止痛,为治疗头痛之良方。

祖国医学历代医家认为,头部经络为诸阳经交会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都上会于此。

无论外感之邪或脏腑病变,都可影响及头,导致气血不利,脉络失和而发生头痛。

治疗头痛的各类代表方剂中大多都含有川芎,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川芎能通过血脑屏障,发挥扩血管作用,改善微循环。

[关键词]川芎;头痛川芎是中医治疗头痛的常用要药。

川芎RhizomaChuanxiong为伞形科植物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

原名芎穷,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味辛,性温。

归肝、胆、心包经。

其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从而达到止痛之效,为血中之气药。

治血气瘀滞于胸、胁、腹诸痛;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1]。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为髓海之所在。

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川芎其性善散,走而不守,“温窜相并,其力上升、下降、内透、外达,无所不至”(张锡纯《衷中参西录》)。

1 风湿头痛川芎为常用之品《兰室秘藏头痛门》说:“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大体而言之也。

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

风湿相搏,郁于腠理,营卫受阻,而出现头痛,常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风湿头痛用川芎的主要目的是散风以助胜湿,通络以利止痛。

川芎辛温升散,一能辛散风邪,一能温散湿邪,二者相和,则惟辛温之风药为首选。

治当祛风胜湿,可用羌活胜湿汤随症加减。

2 活血化瘀是治疗头痛的常用方法头昏而胀,头刺痛剧烈,痛有定处,时发时止,缠绵不愈,入夜尤甚,常伴有面色晦暗、苔薄白、舌质紫有瘀点、脉细涩等症。

多因久病气滞血瘀或因外伤后遗所致。

均是瘀血头痛之象。

故活血化瘀是治疗头痛的常用方法之一。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上行头目巅顶,能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配伍桃仁、红花、赤芍,比如治疗淤血头痛的《医林改错》中的通窍活血汤。

川芎———内伤头痛必川芎

川芎———内伤头痛必川芎

川芎———内伤头痛必川芎———内伤头痛必川芎【性味】味辛微甘,性温,归于肝、胆、肺经。

【功效】祛风止痛,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药论】邹润安说:“凡物之性燥味辛,能升发阳气者,必能消耗阴气,惟芎䓖(即川芎)透苗出土,必至清明以后,则其不为温和未盛之气所能鼓动可知。

既而取枝横埋土中,能节节作根生苗,则其于盛阳之气,无壅不宣,无间不达,亦可知。

至八月每节根下结芎䓖,九、十月采之,过其时即虚劣,则其遇盛阳,固无不升发,感阴收,复能退藏于密又可知。

且其遇阴而藏者,即以供遇阳而发,特收采当值退藏方固之时,乃得发中有收之益。

”按“取枝横埋土中,能节节作根生苗,则其于盛阳之气,无壅不宣,无间不达,亦可知”一句,虽说未免夸张了点,但也在道理之中。

我在研究本草植物的时候,对这些“取枝横埋土中,能节节作根生苗”的现象也颇感兴趣,发现大多都具有很明显的解毒功效,例如菊花、金银花之类。

至于“无壅不宣,无间不达”者,则诸如川芎之活血化瘀,番薯叶(即地瓜的叶子)之润肠通便等,也确实具有宣通开壅的功效。

至于其中道理,大概就是“于盛阳之气”,或者其物善汲取天地盛阴精华的缘故吧。

川芎味辛而微甘,虽是气香走窜之品,然其味甘且含有津液,用之佐使得宜,亦能生血。

所以,川芎之性虽散而能补。

陈士铎谓其治头痛有神,但不可单用,必须以补气,补血之药佐之,则利大而功倍。

倘单用一味以补血,则血动而反有散失之忧;若单用一味以止痛,则痛止而转有暴亡之虑。

川芎味辛性温,气颇芳烈,温窜相并,升发之力殊猛,能上达头目,直透颠顶,故常用以治头痛诸证,李东垣更是有头痛必用川芎一说,《药性赋》亦以头痛用川芎一句,言即统治百般头痛,颇为后世批评,谓其不分寒热虚实,而出此一药通治头痛之说。

按诸家所谓头痛必用川芎,非指必单用川芎。

若单用川芎于肝阳上亢之头痛证中,确有助焰之嫌,但若佐以它味,兼且川芎亦有补肝之能,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再者,川芎的止痛效果确实很好,所以《神农本草经》对它的药用描述一开始就以“主中风入脑头痛”为提纲,这也说明川芎可引诸药上达头部病所,因此我们就说头痛必用川芎,这有什么不妥的呢?李时珍说,川芎为血中气药。

【头痛名方】【川芎15g、白芷1...

【头痛名方】【川芎15g、白芷1...

【头痛名方】【川芎15g、白芷1...头痛名方2011-03-24 cuimingzo...现代医学中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又神经痛、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慢性阵发性偏头痛、外伤所致的头痛等都属于中医之“头风”、“偏头痛”范畴。

笔者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用自拟头痛宁方治疗顽固性头痛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l临床资料236例中,男76例,女160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ll岁;其中¨-20岁35例,21-30岁65例,3l~4O岁57例,41~50岁38例,5l~6O 岁23例,61岁以上者18例;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31年。

2治疗方法头痛宁药物组成:川芎15g、白芷12g、蔓荆子15g、苍术12g、防风12g、细辛3g、菊花9g、当归15g、甘草3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12剂为1疗程,可服1~4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痊愈:头痛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显效:头痛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

有效:头痛有所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无效:头痛症状无减轻3.2治疗结果:痊愈180例,占76%;显效42例,占18%;有效ll例,占4.6%;无效3例,占1.3%;总有效率为99%。

其中1个疗程治愈108例,2个疗程治愈51例,3个疗程治愈16例,4个疗程治愈5例。

4病案举例例l、辛某某,女,31岁,1996年8月20日初诊。

有偏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010020)**内蒙古医学院保健科文章编号:1006—0979(2006)05—0010—01痛病史2O余年,反复发作,某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服用过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前20日感冒后引发头痛,前额、眼眶、侧头部均痛,纳少,腰酸,苔薄白,脉弦数。

用头痛宁方每日l剂,水煎服,服药1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

连服第2个疗程后,头痛症状完全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例2、张某某,女,27岁,1998年4月25日初诊。

中草药川芎中化学成分抗炎作用的研究

中草药川芎中化学成分抗炎作用的研究

中草药川芎中化学成分抗炎作用的研究川芎是一种中草药,通常被用于治疗头痛、痛经、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中草药治疗方案,对中草药中化学成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这种情况下,川芎的化学成分也成为了研究的对象之一。

多项研究表明,川芎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抗炎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川芎中化学成分抗炎作用的研究。

1.川芎中的化学成分川芎属于伞形科的多年生植物,它的根茎是一直被人们使用的草药。

与其他中草药一样,川芎中含有许多成分。

其中,最重要的是川芎素、迷迭香酸、异溲尿酸、β-谷甾醇、丹酚酸等。

这些成分被证明对人体有各种生理活动和药理活动。

2.川芎的抗炎作用炎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理反应,通常是因细胞受到损伤或受到各种刺激而产生的。

虽然炎症有时候是一种有益的反应,但是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扩散。

因此,寻找具有抗炎作用的物质是非常重要的。

川芎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并且已经被广泛研究。

其中,川芎素是最为重要的成分之一,它对多种炎症具有治疗作用。

川芎素可以逆转白细胞的迁移,降低白细胞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炎症的程度。

迷迭香酸也对炎症有抑制作用。

研究发现,迷迭香酸可以降低自由基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它也可以干扰炎症介质的生成,防止炎症反应进一步扩散。

异溲尿酸是另一个对炎症具有治疗作用的川芎化学成分。

它可以降低炎症酶的活性,减少细胞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3.川芎的临床应用川芎的抗炎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可。

在临床上,川芎广泛应用于治疗头痛、痛经、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在头痛的治疗中,川芎被广泛用于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的治疗。

研究表明,川芎素可以有效地增加血液的灌注,从而减轻头痛的症状。

在痛经的治疗中,川芎也被广泛使用。

研究发现,川芎可以适度地减少子宫肌肉的紧张度,从而缓解痛经的症状。

在肺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川芎也有很好的效果。

这些疾病通常与炎症反应有关,而川芎中的化学成分可以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减轻病情。

医学文章:川芎对头痛治疗的药用作用分析论文

医学文章:川芎对头痛治疗的药用作用分析论文

川芎对头痛治疗的药用作用分析论文一、川芎使用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川芎在所收集的502首方剂中,使用频率高达48.8%,为诸药之冠。

川芎经过适当的配伍,可以应用于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由于中医对头痛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因此按治疗头痛方剂的主治特点,进行归纳。

按六经划分,以川芎为主,组成的方剂,包括:一字散(《医方类聚》):天南星、全蝎、川芎、白芷、荆芥穗,治疗太阳头痛;石膏散(《卫生宝鉴》):川芎、石膏、白芷,治疗阳明风热头痛;千秋散(《普济方》):川芎、天南星、草乌头,治疗少阴病,头痛不可忍。

川芎用于厥头痛的组方,轻金散(《鸡峰普济方》):甘菊花、川芎、白芷、旋覆花、川乌、藿香、天南星,治疗太阳厥逆,加味二陈汤(《罗氏会约医镜》):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川芎、蔓荆子、北细辛,治疗痰厥头痛。

芎附饮(《丹溪心法》):川芎、香附,治疗气厥头痛。

偏正头痛。

芎辛汤(《张氏医通》):川芎、细辛、甘草、生姜,治疗热厥头痛。

由于妇人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妇人头痛亦可以作为一类,川芎被广泛应用于治疗。

川芎散(《鸡峰普济方》):川芎、羌活、防风、细辛、旋覆花、藁本、蔓荆子、石膏、甘草,治疗妇人头眩痛,久不愈;彻清膏(《徐氏胎产方》):川芎、蔓荆子、细辛、生甘草、炙甘草、薄荷、藁本、当归,治疗妇人头痛;秦艽丸(《明医指掌》):川芎、当归、秦艽、荆芥,治疗产后气血大虚,风邪入于头脑作痛者。

按疼痛部位,川芎用于偏正头痛的治疗,川附散(《普济方》):川芎、白附子、牛蒡子、荆芥,治疗偏正头痛。

川芎神功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亦治疗偏正头痛。

六淫导致头痛,以川芎为主组成的方剂,皆可治疗。

奇效芎术汤(《医钞类编》):川芎、附子、白术、桂心、甘草,治疗寒湿头痛。

石膏散(《症因脉治》):石膏、川芎、白芷、葛根,治疗外感头痛。

羌活汤(《内经拾遗》):羌活、苍术、川芎、白茯苓、防风、枳壳、桔梗、甘草,治疗遇风头痛。

川芎治疗头痛

川芎治疗头痛

按疼痛部位,川芎用于偏正头痛的治疗,川附散(《普济方》):川芎、白附子、牛蒡子、荆芥,治疗偏正头痛。川芎神功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亦治疗偏正头痛。
六淫导致头痛,以川芎为主组成的方剂,皆可治疗。
奇效芎术汤(《医钞类编》):川芎、附子、白术、桂心、甘草,治疗寒湿头痛。
石膏散(《症因脉治》):石膏、川芎、白芷、葛根,治疗外感头痛。
川芎使用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
川芎在所收集的502首方剂中,使用频率高达48.8%,为诸药之冠。川芎经过适当的配伍,可以应用于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由于中医对头痛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因此按治疗头痛方剂的主治特点,进行归纳。
按六经划分,以川芎为主,组成的方剂,包括:
2.7、川芎-细辛-白芷三味共用,组成救破汤(《辨证录》)。
清香散(《普济方》):川芎、藁本、防风、羌活、细辛、白芷、甘草,治疗偏正头风并牙痛;
清上至圣丸(《石室秘录》):川芎、细辛、白芷、柴胡、芍药、夏枯草、甘草,治疗风入太阳经头痛;
清上蠲痛汤(《寿世保元》):当归、川芎、白芷、细辛、羌活、独活、防风、菊花、蔓荆子、苍术、麦冬、黄芩、甘草,治疗一切头痛;
羌活汤(《内经拾遗》):羌活、苍术、川芎、白茯苓、防风、枳壳、桔梗、甘草,治疗遇风头痛。
芎术散(《圣济总录》):川芎、白术、天麻、防风、荆芥穗、细辛、甘草,治疗头面多汗,恶风头痛。在火热导致的头痛,配伍寒凉之品后,川芎也可应用。
风热散(《仙拈集》):川芎、白芷、石膏、荆芥穗,治疗因风热而头痛者。
风热散(《仙拈集》):川芎、白芷、石膏、荆芥穗,治疗因风热而头痛者。
2.6、川芎-细辛清气香芎汤(《圣济总录》):川芎、细辛、人参、半夏曲、甘草,治痛;

《川芎葛辛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川芎葛辛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川芎葛辛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部一侧或双侧的搏动性疼痛,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虽然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得到满意的疗效。

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偏头痛患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川芎葛辛汤作为一种经典方剂,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通过对川芎葛辛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探讨其疗效及作用机制。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100例偏头痛患者。

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葛辛汤。

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1. 临床疗效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4周),治疗组患者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的头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伴随症状得到改善。

而对照组患者虽然也有一定的改善,但效果不如治疗组明显。

2.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仅有个别患者出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但并未影响治疗进程。

总体来说,川芎葛辛汤在治疗偏头痛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四、讨论川芎葛辛汤作为一种经典方剂,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从中医理论来看,偏头痛多与气血瘀滞、肝阳上亢等因素有关。

川芎葛辛汤中的主要成分川芎、葛根等具有活血化瘀、疏风解表、平肝潜阳等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偏头痛的症状。

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川芎葛辛汤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抑郁等作用,能够从多个角度改善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葛辛汤,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表明,在偏头痛的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川芎香附一个治头痛的古方,常服可除根

川芎香附一个治头痛的古方,常服可除根

川芎香附一个治头痛的古方,常服可除根某女深受偏头痛困扰30年了,严重时一个月发作三四次,每次持续一周,痛到呕吐想死,太折磨人了。

某职员左侧偏头痛将近十天了,疼的时候左侧针扎一样,有时还会呕吐,每次发作都会疼哭,去了几次医院换了不同的药还是疼,不知道怎么办了。

患上偏正头痛的朋友,不少都吃过各种药物,但他们觉得,那种于头顶或一侧左右窜行,突突跳动,剧烈而反复,甚至伴有恶心、呕吐的魔性之痛,总是难以被药物镇压,总是暂时管用或不管用。

宋代医家王璆所著《是斋百一选方》之点头散仅以两味中药,让受偏正头痛的朋友看到了希望。

方下语,本方治偏正头痛,常服可除根。

组成:川芎(生)60克香附子120克且看二味如何顶六军。

偏正头痛多称头风,这是由于风性上浮,常浮于人体至高之处头部,影响气血流通,脑失所养而痛。

川芎是治头痛之首选,“头痛不离川芎”是其标签。

有一个以川芎命名的治头痛的中成药:川芎茶调散,可以参考。

川芎为什么是治头痛主力,这是由于川芎温能发散通络,辛能通气窜行,归肝、胆、心包经,能让肝血活跃起来,再让心将这个血运送至头目。

头部得气之通利,血之濡养,便有足够的力量疏散头部之风并止痛。

香附子就是通常所称的香附。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

药性平和,不寒不热,入肝、三焦经,三焦包括上、中、下三焦,可见香附负责的地盘之宽。

其性辛香散滞,苦能降逆,甘能补养,血中阻滞的气机都能用其荡开,故而但凡肝失疏泄条达,气不能正常入于三焦,以致气机阻滞而病,香附为必用品。

它就像一台中央空调,能让身体这个房间气机调畅,舒舒爽爽,故有“一切气郁,必用香附”的广告语。

二味合方,川芎善于活血行气,上行祛风止痛,香附善于冲开一切气机阻滞,共同让头部脑窍气机通利,血液畅行,风邪无踪。

二味制作为细末。

每次服3克,用茶水调下,常服可除根。

(个体差异,建议在中医指导下学习使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

川芎治头痛 为什么头痛必须用川芎

川芎治头痛 为什么头痛必须用川芎

川芎治头痛为什么头痛必须用川芎一味川芎,为什么是治疗头痛的要药。

一、为什么头痛必须用川芎头痛,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它既可以作为一个病证单独出现,又可散见于其他疾病的病程当中作为伴症出现。

引起头痛的病因很多,既可见于外感,又可见于内伤。

外感者既可见于风热;也可见于风寒;又可见于风湿。

内伤者既可见于虚证;又可见于实证。

虚者既可见于气虚;也可见于血虚。

实者既可见于肝火上炎,又可见于肝阳上亢;既可见于痰浊头痛,又可见于瘀血头痛,还可见于偏头风痛。

引起头痛的病因虽多,但概括而言,总不外“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这一基本病机。

川芎亦称芎穹,人头穹隆穷高,天之象也。

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古称芎穹。

此药辛温无毒,入肝、胆、心包经。

有开郁活血、祛风止痛之功效,是治疗偏正头痛、月经不调、风湿关节痛、风湿肌肉痛、气郁不舒、身体局部疼痛、血瘀疼痛、疮疡肿痛的常用药。

尤其是该品功善上行,搜风止痛,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由于该品能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

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吐血鼻血(尿)血······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燥湿······行气开郁”(《本草纲目》)。

是治疗“气虚头痛,气厥头痛、风热头痛、头风化痰、偏头风痛、风热上冲、首风旋运、失血眩晕”(《本草纲目》)的常用药。

1.风寒头痛者,以本品疏风散寒,通络止痛;2.风热头痛者,本品可散风清热,通络止痛;3.风湿头痛者,以本品燥湿通络止痛;4.气虚头痛者,由于本品可“补风虚”,治“首风眩晕,气虚头痛”;5.血虚头痛者,本品可“补肝血,润肝燥”,补血养血以荣脑止痛;6.肝火上炎者,由于本品能治“风热头痛”,所以可协助清肝药以平肝泻火止痛;7.肝阳上亢者,同样由于本品治“风热头痛、气厥头痛”,所以可助平肝潜阳药以潜阳通络止痛;8.痰浊头痛者,由于本品能够燥湿,燥湿即可以化痰。

用药传奇——“川芎“头痛重用有奇效

用药传奇——“川芎“头痛重用有奇效

用药传奇——“川芎“头痛重用有奇效关于治疗头痛证的方药很多,但是有一种药却是很多名老中医爱用的,即川芎。

我在临床也爱用,但是用量不同,有用量小的,有用量大的。

到底用哪个量有效呢?我的体会是大剂量,30 ~ 50g。

疗效明显。

有时候简直真如古人形容的“一剂知,二剂已” “效如桴鼓” 。

这方面治疗成功的例子很多。

现再转录两篇比我更优秀的文章,以供参考。

【案一】偏头痛张某,男,20余岁,工人。

患偏头痛数年,两三个月辄一发,发则疼痛难忍,必以头频频用力触墙,始可稍缓。

数年间遍尝中西药不效。

刻下正值发作,患者不断以拳击其头,坐立不安,呻吟不已,汗下涔涔,脉沉浮,舌质正常,苔薄白,余无异常。

我想头痛如此剧烈,必因气血瘀滞,发作时得撞击而暂舒者,气血暂得通行故也,通其瘀滞,其痛或可速止。

乃用《辨证录》之散偏汤出方。

川药15g、柴胡10g、赤芍12g、香附6g、白芥子6g、郁李仁10g、荆芥、防风各10g、白芷6g、甘草3g。

3剂,每日1剂。

原方川芎用一两(30g),嫌其过重,故减其半。

数日后邂逅于途,彼欣喜告云:“当天服一煎后,其痛更剧,几不欲生,一气之下,乃将3剂药合为一罐煎之,连服2次,不意其痛若失,目前已无任何不适。

”川芎为血中气药,气味辛温,善行血中瘀滞,疏通经隧,而一剂用至45g之多,得效又如此之捷,实阅历所未及者。

我之用大剂量川芎治偏头痛,即自此案始。

偏头疼多属实证,但有寒热之辨。

川芎辛温善走,只可用于寒凝气滞、气滞血瘀之证,用于热证,则不啻火上加油矣。

阴虚有火,阳虚气弱,用之不当,亦有劫阴耗气之弊。

(《读书析疑与临床得失》)血管性头痛验方血管性头痛临床较多见,我的学友于宝锋大夫(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在王清任活血通窍剂通气散的基础上加味而组成颅痛宁煎剂一方,曾经做过5年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总有效率达96.3%。

我多年来将该方验之临床,也基本是屡用屡效,现将他对该病的认识及该方的组成、用法等摘录有关部分,介绍给大家,供同道们临床参考。

城南中药量效讲解——头痛要药川芎

城南中药量效讲解——头痛要药川芎

城南中药量效讲解——头痛要药川芎川芎味辛性温。

归肝、胆、心包经。

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

药典用量:3~10g。

李时珍曰:川芎乃血中之气药。

也就是说,川芎以活血化瘀为主,兼有行气功能。

川芎入肝经,故其行气功能主要是舒肝解郁。

因而,川芎对于气滞而血瘀、或者血瘀兼有肝郁的病症疗效非常。

李东垣云:“川芎,上行头角,助元阳之气而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以血以调经。

”,这也指明了川芎的两大主要功效:治头痛和调经。

当然,川芎还能中开郁结、旁达四肢,全身活血行气祛瘀都能应用。

调经的用法与用量:养血调经第一方,四物汤,主治血虚之月经不调。

温经汤,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的少经、不孕、闭经以及更年期女性体貌衰退等证,被黄煌誉为东方的雌激素。

当归芍药散,用于妇女下焦有湿气、血滞之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等,效果很好。

川芎用于调经,一般用9~12g,注意: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痹子宫。

头痛的用法与用量:一、各经头痛部位、引经药及常用药。

李东垣云:“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

”六经头痛部位:(一)太阳头痛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后脑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二)阳明头痛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

《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

(三)少阳头痛疼痛以头两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

《伤寒大白·头痛》:“少阳经头角痛,痛引耳前后”。

(四)太阴头痛头痛部位不定,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五)少阴头痛下颌多见,痛连牙髓,或全头痛。

足之阴经虽不行于头,却皆循于面,而“挟舌本”。

如《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张锡纯医按:张锡纯竟然用化学氢气解释川芎为什么能治疗脑充血之头痛?

张锡纯医按:张锡纯竟然用化学氢气解释川芎为什么能治疗脑充血之头痛?

张锡纯医按:张锡纯竟然用化学氢气解释川芎为什么能治疗脑充血之头痛?原创没胡子名家医案按 2022-09-07 06:00 发表于江西川芎味辛,微苦,微甘,气味芳香走窜,性温。

川芎温窜相并,故其功效可上升、下降、外达、内透,全身上下几乎都能到达。

所以许多医家都说川芎会耗散真气。

但是无论什么药物,都会有利有弊,关键是看医家如何利用药物的偏性去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失衡。

(川芎的特长,在于能够引人身清轻之气上至于脑,治疗外感风邪之头痛、浮热上冲之头痛、脑部充血之头痛。

川芎温窜之力,又可通活气血,治疗全身拘挛疼痛、女子闭经不孕等。

虽然川芎是芳香走窜之品,因其味微甘并且含有津液,可以用川芎为佐使之药,也可生血。

有的人会说,川芎治疗外感风邪导致的头痛,是因为川芎有发散解表之力;治疗浮热上冲导致的头痛,是因为川芎可以引清凉之药上达于脑以清热。

这两种证候用川芎都是非常合适的,但是如果是脑充血导致的头痛,用了川芎不是会引血上行而加重头痛吗?难道是因为川芎味微苦而有降血下行的效果吗?张锡纯说,这其中的道理可以用化学里的知识来解释。

张锡纯在明国时期,那个时候很多西方学术已经传入中国,包括日本等诸多国家的医学也都传入中国。

张锡纯认为,天地之间有很多种气,唯独氢气质地最轻在最上层,看氢气球可以自己往上升就可以明白。

人的脑中有许多氢气,有时候氢气缺乏,其它重浊之气就会乘虚而入,才会导致脑充血。

川芎能够因脏腑之氢气上达于脑,氢气多起来了,自然就会将其它重浊之气排挤出去,而脑部的充血自然会随着重浊之气下降而好转。

无论什么气体,在氢气之内,都是下降的。

但张锡纯说,他自己是不会用川芎治疗脑充血导致的头痛,一般会用牛膝治疗,这个我们以后再讲。

张锡纯这一解释,虽结合了他对于西方现代化学知识,看似有些勉强,但其实医理就是如此。

头为清阳之窍,感受重浊污秽之气自然会生出疾病。

而川芎可以上升清阳之气达脑,道理是相通的。

四物汤中用川芎,是防止地黄过于滋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芎用于治疗头痛的一些研究
[摘要]川芎能行气活血散风止痛,为治疗头痛之良方。

祖国医学历代医家认为,头部经络为诸阳经交会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都上会于此。

无论外感之邪或脏腑病变,都可影响及头,导致气血不利,脉络失和而发生头痛。

治疗头痛的各类代表方剂中大多都含有川芎,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川芎能通过血脑屏障,发挥扩血管作用,改善微循环。

[关键词]川芎;头痛
川芎是中医治疗头痛的常用要药。

川芎RhizomaChuanxiong为伞形科植物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

原名芎穷,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味辛,性温。

归肝、胆、心包经。

其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从而达到止痛之效,为血中之气药。

治血气瘀滞于胸、胁、腹诸痛;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1]。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为髓海之所在。

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川芎其性善散,走而不守,“温窜相并,其力上升、下降、内透、外达,无所不至”(张锡纯《衷中参西录》)。

1 风湿头痛川芎为常用之品
《兰室秘藏头痛门》说:“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大体而言之也。

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

风湿相搏,郁于腠理,营卫受阻,而出现头痛,常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风湿头痛用川芎的主要目的是散风以助胜湿,通络以利止痛。

川芎辛温升散,一能辛散风邪,一能温散湿邪,二者相和,则惟辛温之风药为首选。

治当祛风胜湿,可用羌活胜湿汤随症加减。

2 活血化瘀是治疗头痛的常用方法
头昏而胀,头刺痛剧烈,痛有定处,时发时止,缠绵不愈,入夜尤甚,常伴有面色晦暗、苔薄白、舌质紫有瘀点、脉细涩等症。

多因久病气滞血瘀或因外伤后遗所致。

均是瘀血头痛之象。

故活血化瘀是治疗头痛的常用方法之一。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上行头目巅顶,能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配伍桃仁、红花、赤芍,比如治疗淤血头痛的《医林改错》中的通窍活血汤。

若久病气血不不足,宜加当归、地黄、黄芪、党参以补气益血;若因受寒诱发或遇寒加重者,可加细辛、桂枝以温经通络散寒。

3 痰浊头痛,用川芎通阳利窍
痰浊头痛,多因体型肥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思虑过度,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浊上扰而阻遏清阳,则头痛而重,如物裹首,常伴有胸脘痞闷、口苦、泛恶、苔白腻、脉弦滑等症。

治拟健脾化痰、通阳利窍。

药用:川芎、茯苓、制半夏、白术、陈皮、甘草。

兼有肝阳上亢者,上方加天麻、钩藤;心悸失眠者,上方加丹参、炙远志、炒枣仁。

4 血虚头痛,用川芎补血养荣
血虚头痛是由于血虚,血分不足,不能上荣于脑而出现的头痛。

常见于头痛而晕,遇劳则发,妇女每逢经期、经后常常头痛剧发,可伴有面色苍白少华、神疲乏力、心悸不宁、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或微涩等症。

当以补养气血为主,一般忌用辛散动血之品。

王好古说:“川芎搜肝风,补肝血,润肝燥,补虚风。

”川芎入肝补肝,肝为藏血之脏,肝荣则血荣,血荣则能滋养脑髓,柔润脉络,故能治血虚头痛。

川芎既能活血散瘀,又能补血养荣,具有双向调节功效。

血虚头痛用川芎加入到补养药中,既能养血和营,又辛香走散,使补而能通,不至有呆滞之弊,并能鼓舞营血直上巅顶,以养脑络,有相得益彰之妙。

但川芎系辛温之品,使用时应注意,用量宜小,量大则有耗营动散之弊[2]。

治宜补血为主,用四物汤加味。

5 肾阴虚头痛,用川芎引药上行
《证治准绳&#8226;杂病》:“下虚者,肾虚也,故肾虚则头痛。

”脑为髓之海,其主在肾。

肝肾亏损,则精血不能上荣,脑髓失养,或肾水下亏,肝阳上亢,扰于清窍,脑络郁遏为痛。

肾阴虚者,可见头脑空痛,常伴有眩晕、心烦、失眠、耳鸣、腰膝酸软无力、遗精、带下、舌红苔少、脉沉细无力等症。

治拟滋阴肝肾。

将川芎用于大堆滋水养阴药中,借川芎上行之力,引养阴药于巅顶脑络,滋润脑髓,平熄虚火,以除虚风。

治当滋阴补肾,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6 外感头痛,用川芎散风止痛
外感头痛是指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而引起的头痛。

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由风邪挟其它外邪,乘人之虚入侵人体之表所致。

外邪自肌表侵袭经络,上犯巅顶,使清阳之气受阻,气血凝滞,阻遏络道而致头痛。

而川芎能上行巅顶,走而不守,祛除风邪,舒展清阳,为治外感头痛之要药。

但风为百病之长,每多兼夹它邪而致病,治当川芎为主,随证配伍。

若头痛发生于感受风寒之后,有是痛连项背,恶风寒,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当疏风散寒,可用川芎茶调散加减。

若头痛而胀,发热恶风,面红目赤,遇热加重,甚则头痛如裂。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当疏风清热,可用芎芷石膏汤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