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划分

合集下载

中国第四纪黄土详细资料大全

中国第四纪黄土详细资料大全

中国第四纪黄土详细资料大全中国第四纪黄土分布于中国北纬34~45°地区,主要堆积于海拔2000米以下各种地貌单元上。

堆积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干旱、半干旱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地,以黄河中游最为集中(黄土高原),南界可抵长江下游两岸。

堆积中心位于陕西省泾河与洛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最厚达180~200米。

基本介绍•中文名:中国第四纪黄土•分布:中国北纬34~45°地区•海拔:海拔2000米以下•最大厚度:180~300米•分布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起始时间:258万年前简介,黄土的岩性特征,黄土地层中的古土壤,黄土地层中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蹟,简介据考察,兰州附近黄河最高阶地上黄土厚达300米左右。

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并构成世界最大、堆积最厚的黄土高原;此外黄土状沉积物的分布面积有25万多平方公里。

堆积始于距今258万年前,现今沉积仍在进行。

根据沉积特征、古生物、古土壤、地球化学及绝对年龄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刘东生等将中国黄土划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及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其粒度组成与矿物组合,在空间与时间分布上均有一定规律。

颗粒以粉沙占优势,一般在50%以上,粘土占15~30%,细沙不到30%,>0.25毫米的颗粒极少。

在黄河中游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有粗颗粒减少、细颗粒增加的趋势。

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云母、角闪石、长石等,风化程度很弱。

化学成分以SiO 2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Al 2O 3、CaO;再次为Fe 2O 3、MgO、K 2O、Na 2O、FeO 、TiO 2和MnO 等。

分布上,从西向东SiO 2、Fe 2O 3、MnO的含量逐渐增加,FeO、CaO、K 2O的含量逐渐减少。

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特征。

黄土剖面中出现的数层乃至十几层古土壤条带,是气候相对温和湿润、风力减弱、粉尘堆积停顿时的产物,代表了沉积间断。

地质地貌简单概念

地质地貌简单概念

1.包气带:地表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充满,形成地下水面。

以地下水面为界,其上者称包气带,其下的含水地带称为饱水带2.风成黄土: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3.次生黄土:原生黄土地层再受风力以外的营力搬运,主要是洪积、坡积、冲积成因的沉积物4.冰川:是地面上缓慢运动着的巨大冰体,在重力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5.冰期:气候寒冷,陆地上流水冻结,发育大规模冰川的6.冻土地貌:在多年冻土区,地下具有一定深度和一定厚度的冻土层,地表则发生周期性的冻融作用,结果形成一种特殊的地貌7.我国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气候以全球大幅度的周期性冷暖变化为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移动,即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8.海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陆地相对于海面下沉,并使海水侵入陆地的现象9.海退: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下降或陆地上升,造成海水从大陆向海洋逐渐退缩的地质现象10.地质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科学技术研究所能达到岩石圈之总称又称自然环境11.地质灾害: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事件或现象12.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第一章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特征。

根据硅氧四面体是否连接及连接方式不同,主要分为为五种:1)岛状构造硅酸盐:硅氧四面体孤立存在或每两个以一角顶相连组成孤立四面体。

此种构型矿物微粒状。

2)环状构造硅酸盐:分别有3、4、6、个四面体以两个角顶连接而成环状硅氧骨干。

3)连状构造硅酸盐:硅氧四面体彼此一两个角顶相连,沿空间无限延伸成链状骨干。

4)层状构造硅酸盐:硅氧四面体以三个角顶相连,组成无限延伸的平面层。

矿物为板状或层状。

5)架状构造硅酸盐:以全部四个角顶与其他四面体相连,组成立体空间内无限扩展的骨干。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施工技术-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施工技术-
压、还是用强夯,其最大沉降量均超过30cm,不能满 足规范要求,需采取换填或灰土挤密桩处置。
18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结论二:三种处理方法均可消除浅层黄土的湿 陷性。
振动碾压的影响深度最小,有效处理深度为0~.60m; 强夯处理效果明显,有效处理深度最大可达5.0m; 冲击碾压的影响深度居中,有效处理深度为0m~1.20m。
5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推荐方案: 研究表明,路基黄土的湿陷系数与压实度、干密度、空隙比及
压缩模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当压实度大于85%后,湿陷性几 乎消失;而干密度超过1.6g/cm3以后,黄土已没有湿陷性;当 空隙比小于0.8之后,湿陷性消失;压缩模量大于12MPa时,路 基黄土的湿陷性消失。
结论三:路基黄土经三种方法处理后,其承载 力均可满足15m以下填方路堤的要求。
19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推荐方案
20
2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1)粒度组成:由北向南, Q3(晚更新世)新黄土的砂粒含量 逐渐减少,粉粒和粘粒含量增加。由西向东,砂粒含量减少,粉粒 和粘粒含量增加。
(2)液、塑限:由北向南, Q3 新黄土的液限和塑性指数逐渐增 加。
(3)由西向东, Q3 新黄土的天然含水量、干密度、液限和塑性 指数均有增加趋势,而孔隙率则相反。
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4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选择依据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前后主要物理力学性
质指标的变化以及黄土地区典型路段的处置经 验,选择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依据为: (1)地基浅层黄土湿陷性消除; (2)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满足填方荷载要求; (3)地基处理后路基沉降变形在容许范围; (4)考虑路基综合排水措施。

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划分标准

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划分标准

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划分标准
砂黄土、黄土、粘黄土是三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它们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

首先是砂黄土。

砂黄土是指含砂量较高的土壤,通常砂的含量在50%以上。

砂黄土的颗粒较大,空隙较多,因此透气性和
排水性较好。

砂黄土的肥力较低,但是能够保水保肥,适合生长一些耐旱、耐寒的植物。

砂黄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和山地区。

其次是黄土。

黄土是指由风化作用形成的粘性土壤,主要由粘土和少量砂、泥组成。

黄土的颜色通常为黄色或棕色,因此得名。

黄土属于半干旱气候下的产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黄土的透气性和排水性较差,但是肥力较高,适合生长一些喜温、喜湿的植物。

黄土对于水资源的保持和调节有着重要作用。

最后是粘黄土。

粘黄土是指粘性较强的土壤,主要由粘土组成,含有少量砂、泥。

粘黄土的颗粒较细,空隙较少,因此透气性和排水性非常差。

粘黄土的肥力很高,但是容易出现涝灾。

粘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和长江流域。

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土壤类型,还有其他一些类型,如红壤、盐渍土等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种植时应该根据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植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土壤条件。

黄土湿陷等级划分

黄土湿陷等级划分

黄土湿陷等级划分
黄土湿陷是黄土的一种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

黄土湿陷等级是根据黄土湿陷量的大小来划分的黄土湿陷性强烈程度的级别。

划分的具体方法是按规定的压强(一般约为2×10 帕,折合20吨/平方米)求出湿陷系数,根据基底下各土层累计的总湿陷量(Δs)和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的大小等因素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划分的等级。

湿陷性黄土的评价指标
δs被地质学作为湿陷系数符号,代表着以δs为单位的厚度土层由于浸水在规定压力作用下产生的湿陷数值,定量标识了土样代表的湿陷等级系数。

地质上对黄土湿陷等级系数已有明确的划分。

判断土质是否具备湿陷性为,δs0.07为强烈湿陷。

判断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
1.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70mm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2.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70mm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判定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系数可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规定进行黄土湿陷等级系数判定。

因此,在黄土地区修建工程应优先考虑选用非湿陷黄土地基,假如建筑工程已规划在了湿陷性黄土上,应尽量选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因为这种地基与自己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相比,要求较低。

今天。

黄土划分

黄土划分

黄土划分和命名科学家们根据黄土形成的年代和特点对黄土进行了划分和命名,如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等黄土-释环境演变的“天书”起来,为开展黄土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而分析了黄土和古土壤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确立了黄土风成理论,探讨了黄土的成因机制,发现黄土区明显地受东亚季风影响,在受从海上来的东亚季风影响强时,以古土壤沉积为主;而受西风带影响强时,以黄土沉积为主。

黄土和古土壤代表着不同的气候环境,前者指示干冷,后者指示暖湿,于是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分布状况可以追溯季风的轨迹,从而发展了东亚季风学说。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增多,黄土研究已经远远超出黄土本身的意义,它与环境和全球变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调查发现,黄土高原有数十层黄土和古土壤,它们交互出现,表明从260万年以来,黄土地区至少经历了近40个干冷和暖湿气候旋回,这些旋回具有周期性。

刘东生先生在他的“黄土与环境”等一系列著作中,详细论证了黄土--古土壤多旋回性是气候干冷--暖湿周期变化的表征,这种周期变化印证了米兰科维奇提出的气候变化的地球轨道周期学说,也使从研究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得到的科学认识在陆地沉积物中找到了依据,从而,黄土,特别是中国广泛分布的厚层黄土成为与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并驾齐驱的研究全球变化的三部自然档案。

这部自然档案连续记录了自然环境演变历史和人类活动的印记。

但如何解译黄土中所包藏的环境信息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学问题。

刘东生先生和他的同事一道,通过研究黄土古土壤的沉积特征、磁性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生物化石特征和测量其中的同位素和宇宙成因核素等途径,建立了气候环境演化的时间序列和转换函数,利用转换函数,恢复某一时段、某一地区的气候环境,例如通过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可以反演当时的温度、降水量和C3、C4植物类型,通过沉积物中植物孢粉和硅酸体等分析,恢复当时的植被类型,于是可以重建气候环境演变历史和演变规律,为认识现代气候环境,预测未来演变趋势找到科学依据。

第一节湿陷性黄土

第一节湿陷性黄土

• 2.黄土的结构与构造 • 形成初期,季节性的少量雨水把松散的 粉粒粘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使水分不 断蒸发,于是少量的水分以及溶于水中 的盐类都集中到较粗颗粒的表面和接触 点处,可溶盐逐渐浓缩沉淀而成为胶结 物,形成以粗粉粒为主体骨架的蜂窝状 大孔隙结构
黄土结构示意图
由于黄土是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 成的,随着干旱季节的来临,黄土因失 去大量水分而体积收缩,在土体中形成 许多竖向裂隙,使黄土具有了柱状构造。 雨季来临,大气降水将黄土中的水溶性盐 类物质溶解并沿着土中的孔隙下渗,干 旱季节来临时土中的水分蒸发逃逸,溶 解的盐类物质在水分蒸发的同时于下渗 线附近重新结晶并残存下来。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 黄土按成因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 由风力堆积,又未经次生挠动,不具层 理的为原生黄土。 由风力以外的其他原因而成,常具有层 理或砾石、砂类层,称为次生黄土。 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 破坏,这种性能称为湿陷性。湿陷性是 黄土独特的工程地质性质。
• 二、黄土地层的划分 • 我国黄土的形成经历了地质时代中的整个第四纪时 期,按形成的年代可分为老黄土和新黄土 。
计算时土层厚度自基底(初勘时从地面下 1.5m)算起;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累计算到其下5m,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 s 0.015 基,根据地区经验确定。其中 的土层不计。
例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湿陷类型 非自重湿陷性 场地
计算自重湿 陷量△zs(mm)
自重湿陷性场地
总湿陷量△s(mm)
如基底压力大于300时,仍用实际压力判别 黄土的失陷性。 2、湿陷起始压力和失陷起始含水量
双线法测定湿陷起始压力
黄土的湿陷量与所受压力有关,存在一个 压力界限,压力低于这个数值,黄土浸 水也不会湿陷,这个压力为湿陷其始压 力。 p s s 0.015 曲线上取 所对应的压力作为湿陷其始压力。 黄土的湿陷其始含水量在外荷载或自重作 用下,受水浸湿开始出现湿陷现象时的 最低含水量。

黄土湿陷程度划分

黄土湿陷程度划分

黄土湿陷程度划分(补充件)A1 黄土湿陷类型与湿陷程度的划分A1.1 黄土的湿陷类型,按室内压缩试验,在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下测定的自重湿陷系数δzs判定。

自重湿陷数按式(A1)计算:……………………(A1) 式中:h z——原状土样在饱和自重压力s下稳定后的高度,cm;h’z——上述试样在侵水湿陷稳定后的高度,cm;h0——土样的原始高度,cm。

当δzs<0.015时,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δzs≥0.015时,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A1.2 黄土的湿陷程度,应按室内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湿陷系数δs 判定。

湿陷系数控式(A2)计算:……………………(A2)式中:h p—原状土样在压力s下稳定后的高度,cm;h’p——上述试样在侵水湿陷稳定后的高度,cm;h 0——土样的原始高度,cm。

当δs<0.015时,一般定为非湿陷黄土;0.015≤δs<0.08时,一般定为弱湿陷性黄土;0.08<δs<0.07时,一般定为中等湿陷性黄土;δs>0.07时,一般定为强湿陷性黄土。

测定湿陷系数δs的压力s,自地面以下1.5m算起,10m以内土层应用200kPa 压力,10m以下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应用其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当不足300kPa时,仍应用300kPa)。

A2 黄土地基湿陷类型与等级的划分A2.1 黄土地基湿陷类型,应按汁算自重湿陷量Δzs和当地建筑经验综合判定,也可按实测自重湿陷量Δ′zs判定。

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cm)。

按式(A3)计算:……………………(A3) 式中:δzsi——第i层土的白重湿陷系数;h i——第i层土的厚度;β0——修正系数。

陇西地区取1.5,陇东、陕北地区取1.2,陕西省关中地区取0.7,其他地区取0.5。

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白天然地面算起。

至其下全部湿陷性黄土层的底面为止,其中自重湿陷系数δzs小于0.015的土层不累计。

A2.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温陷等级,按总湿陷量Δs划分。

黄土的基本知识

黄土的基本知识

50
60
B M
S6' S7 L8 S8
L7 L7
S6 S6' S7 L8 60 S8
S6 S6' S7
B M
B M loess
L8 S8
60
paleosol
B M
S6 70 L7 S6' L7 S7 L8 S8
80
B M
L7
60
Fig. 2 Median grain size records of the Jingchuan, Lingtai, Puxian, Baoji and Pingliang loess sections above S8
黄土的分布 1、沙漠外围 2、冰积物外围 3、海岸附近
沙漠外围的黄土主要分布在东亚、 中亚、澳洲、南美等地; 冰积物外围黄土主要分布在中东欧、 美国中西部; 海岸线外围黄土零星分布于中低纬 地区的沿海区域。 此外,大河谷地也有黄土分布。
第一讲、黄土的基本知识
一、黄土的分布 二、黄土的地貌 三、黄土的风成成因 四、黄土的化学成分 五、黄土的矿物成分 六、黄土的地层与时代 七、黄土的沉积学
Depth (m)
J
75
J
S9-1 S9-2 S10 L11 S11 L12 S12
75 ?L10
85 90 95 100 105
J
75
J
S11 L12 S12
105
80
80
80
L13
L13 S13
L14 S14 L15
L14
85
S14 L15
85
L14
S13 S14
85
L14 S14 L15
90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

一、概念黄土是在第四纪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陆相疏松堆积物,颗粒成分以粉粒为主,富含碳酸钙,多孔隙,颜色一般呈棕黄、黄色或黄褐色。

土中含易溶盐类,其中以碳酸盐含量最多,遇水易冲蚀、崩解、湿陷。

黄土按其湿陷特征可分为非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的危害性大。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O .01ram 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ram 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rnm 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 的中砂颗粒。

西宁地区的湿陷性黄土是粉质土,且低阶地一般为粉质亚粘土为主,高阶地以粉质亚砂土为主。

西宁市区内的湿陷性黄土进行湿陷类型、湿陷等级划分,河谷低阶地的湿陷性黄一般为I 一Ⅱ级非自重湿陷,高阶地多为Ⅱ级非自重湿陷,洪积裙多为I 一Ⅱ级自重湿陷,黄土丘陵边缘地带多为Ⅲ级自重湿陷。

1.黄土湿陷性判定通过室内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的湿陷程度。

湿陷性系数's ()/p p o h h h δ=-δs ≧0.15 湿陷性黄土δs<0.15 非湿陷性黄土2.湿陷类型判别1)自重湿陷性判别(在饱和自重压力下的湿陷程度)自重湿陷性系数δzsδzs ≧0.015 自重湿陷性黄土δzs<0.015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2)场地湿陷类型(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 )s si o i z z h βδ∆=∑Δzs ≧7cm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Δzs <7cm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3.湿陷等级判别(总湿陷量s ∆、自重湿陷量Δzs )s si i h βδ∆=∑通常:s ∆≧50,Δzs ≧30可判定为Ⅲ级,30<s ∆<50,7<Δzs <30可判定为Ⅱ级二、工程特性1.湿陷性:在天然含水量时往往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但在浸水后,在土的自重或外部荷载或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其结构很快破坏,发生剧烈变形,强度也随之迅速降低,亦即黄土的湿陷性。

黄土介绍

黄土介绍

湿陷性黄土
非湿陷性黄土
黄土的分类:
(3)按黄土形成年代分类 午城黄土

早更新世Q1午城黄土
老 黄 土
中更新世Q2离石黄土
离石黄土
新 黄 土
晚更新世Q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马兰黄土 马兰黄土 全新世Q41早期黄土
全新世Q42新近堆积黄土
全新世早期黄土
基本属性:
黄土是优质的土壤。它丌仅具备土壤腐殖层、淋溶层、 淀积层三层的分层特征,还有其他土壤所丌具备的独特品 质。 • 黄土是一种很肥沃的土层,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但 植被秲少,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和工秳建设都造成严重 的危害,需要科学治理。 • 黄土是距今约200万年的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 物。典型的黄土为黄灰色戒棕黄色的尘土和粉沙细粒组成, 质地均一,含多量钙质戒黄土结核,多孔隙,有显著的垂 直节理,无层理,在干燥时较坚硬,被流水浸湿后,通常 容易剥落和遭受侵蚀,甚至发生坍陷。 •
4)结构疏松,孔隙多而大,孔隙度达33%~64%。 5)含水量小,一般仅为8%~20%。 6)具有湿陷性
黄土的分类:
• (1)按成因分类 • 1)原生黄土
• 2)次生黄土或黄土质(状)土
黄土的分类:
(2)按是否具有湿陷性分类
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产
生显著附加沉陷的性能,称为湿陷性。
(2)黄土湿陷性的影响因素 黄土湿陷性强弱与其微结构特征、颗粒组成、化 学成分等因素有关。在同一地区,土的湿陷性又与其 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有关,并取决于浸水程度和 压力大小。
1)根据对黄土的微结构的研究,黄土中骨架颗粒 的大小、含量和胶结物的聚集形式,对于黄土湿陷性 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
2)黄土中粘土粒的含量愈多,并均匀分布在骨架 颗粒之间,则具有较大的胶结作用,土的湿陷性愈弱。

土的分类与定名

土的分类与定名

土的分类与定名文/卢毅赵文廷一、概述(一)土分类的目的与意义土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分类来认识和识别土的种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土进行研究和评价,以便更好地利用和改造土体,使其适应和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土分类是工程地质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题,也是土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在科学研究领域和工程实际应用中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对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土,按一定原则进行分门别类,以便更合理地选择研究内容和方法,针对不同工程建筑要求,对不同的土给予正确的评价,为合理利用和改造各类土提供客观实际的依据。

因此,在各类工程勘察中,都应该把研究区域内的各种土进行分类,并反映在工程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作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依据。

2.土分类也是国内外科技交流的需要。

前面已经讲过的,在没有全国统一的土分类标准以前,国内各部门的土分类标准差异较大,其不利于学术交流,也不利于促进技术的发展。

只有形成统一的土分类标准后,土工技术才有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发展。

(二)土的分类方法1.土分类的基本类型按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土分类可以概括为一般性分类、局部性分类和专门性分类三种基本类型。

(1)一般性分类,是对包括工程建筑中常遇到的各类土,考虑土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而进行的划分。

这是一种比较全面的综合性分类,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最常见的土分类就是这种分类,也称通用分类。

(2)局部性分类。

仅根据一个或较少的几个专门指标,或者是仅对部分土进行分类,例如按粒度成分的分类,按塑性指数的分类及按压缩性指标的分类等。

这种分类应用范围较窄,但划分明确具体,是一般性分类的补充和发展。

(3)专门性分类。

根据某些工程部分的具体需要而进行的分类。

它密切结合工程建筑类型,直接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服务。

如水利水电、地质、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等部门都有相应的土分类标准,并以规范形式颁布,在本部门统一执行。

专门性分类是一般性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补充和发展。

2.土分类的序次(1)第一序次分类土体是一定地质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同时代的土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将土按地质年代进行的分类称为土的地质年代分类,这种分类是第一序次的分类。

土的分类与特殊土

土的分类与特殊土

3.黏性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黏性土中黏粒含量较高,常含亲水性较强 的黏土矿物,具有水胶连接和团聚结构,有时 有结晶连接,孔隙多而细小。其状态因含水量 的变化而呈固态、流态和可塑态等不同的稠度 状态,压缩量大且固结速度慢,抗剪强度主要 取决于黏聚力,其内摩擦角较小。
三、特殊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特殊土是具有特殊的成分、状态、结构特 征,而且具有特殊工程性质的土。 (一)黄土 (二)膨胀土 (三)软土 (四)冻土
(一)黄土
黄土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第四纪的一种松散的特殊土。
1.黄土的特征
I. 颜色为淡黄、褐色或灰黄色;
II. 粒度成分以粉土为主,约占有60%~70%,一 般不含>0.25mm的颗粒;
III. 含各种可溶盐,富含碳酸盐(CaCO3),可 形成钙质结核(姜结石); IV. 孔隙多且大,结构疏松; V. 无层理,但有垂直节理和柱状节理。天然条 件下能保持近于垂直的边坡; VI. 具有湿陷性。
粒径d>2mm的颗粒质量 超过总质量50%
2.砂土: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 总质量50%的土,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 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根据土的颗粒级配 中各粒组的含量进一步分类,
土的名称 颗粒级配 砾砂 粒径d>2mm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 粗砂 粒径d>0.5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粒径d>0.25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中砂 % 粒径d>0.075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85 细砂 % 粒径d>0.075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粉砂
பைடு நூலகம்
有数层至十 余层,上部 间距3~4米, 下部为Q1黄土 每层厚约1 米 下与第三纪红黏 土或砂砾层接触
用镐锹开挖 较费力

(完整版)黄土地黑土地

(完整版)黄土地黑土地
要的平原:
1东北平原 2华北平原 3长江中下游平原
19
东北平原
盆地
中国四大盆地
人们把四周高(山 地或高原)、中部 低(平原或丘陵) 的盆状地形称为盆 地。
1塔里木盆地 2准噶尔盆地 3柴达木盆地 4四川盆地
22
23
为什么海外游子 离开家乡时,
常会珍重地带上 一捧家乡的泥土?
39
人说苏州菜甜,其实与无锡的相比,苏州菜不 过是淡。无锡炒鳝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 也放很多糖,对北方人讲,根本没法吃。广东、 浙江、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爱吃甜食。南方多 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 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 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 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 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 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间的延续,这种咸甜 相对的趋势会减弱的。
34
35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
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 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 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 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 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 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 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 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
三种土地最主要的区别是颜色上的,土质上的。 黑土地是其中最肥沃的,黄土地也很肥沃,但是 水土容易流失,红土很贫瘠。 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地主要种植 玉米,大豆,还有水稻等。(东北平原) 黄土主要在黄河流域,可以按照需水量选择土地 种植,黄土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 农作物。(黄土高原)

最全黄土高原黄土地貌知识汇总

最全黄土高原黄土地貌知识汇总

最全黄土高原黄土地貌知识黄土地貌黄土地貌一黄土的分布与特性1黄土的分布从全球来看,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

(即:现代的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这是由于内陆干旱荒漠区、半荒漠区的强大反气旋从荒漠中部向荒漠边缘移动,把大量粉沙和尘土吹送到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区逐渐堆积下来形成的。

黄土分布相当广泛,特别在欧亚大陆上,几乎从大西洋到太平洋西岸成断续带状地分布着。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45°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

我国黄土总面积约63.5万平方千米(原生黄土为38.1万平方千米,次生黄土为25.4万平方千米)。

我国黄土高原分布区其中,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是我国黄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不仅分布面积广,而且厚度大(最厚可达200m)。

由于这个地区的地势较高,形成有名的黄土高原。

黄土地貌2黄土的特性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的土状堆积物。

它们具有以下的特性:①质地均一②黄土富含碳酸钙在干燥状态下,钙质可以使土粒固结,但遇水碳酸钙会发生溶解,而使土粒分离,成分散状。

因此,钙质多的黄土层易受水侵蚀。

③黄土结构疏松,多孔性是黄土区别于其他土状堆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陕西洛川马兰黄土A和离石黄土B结构1:粗粒、2:细粒、3:孔隙④黄土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很强。

(厚层黄土常因此形成陡峻的崖壁、土柱,并可维持百年而不崩塌)二黄土的成因黄土的成因主要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三种观点,其中以风成说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拥护者也多。

1风成说黄土风成说认为,像亚洲中部(包括我国北方地区在内)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燥、半荒燥区强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匠心地理整理·把大量的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而成的,故称荒漠黄土。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表现来说明:①黄土分布区以北依次出现沙漠和戈壁,三者逐渐过渡,并成带状排列。

(整理)黄土湿陷程度划分

(整理)黄土湿陷程度划分

黄土湿陷程度划分(补充件)A1 黄土湿陷类型与湿陷程度的划分A1.1 黄土的湿陷类型,按室内压缩试验,在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下测定的自重湿陷系数δzs判定。

自重湿陷数按式(A1)计算:……………………(A1) 式中:h z——原状土样在饱和自重压力s下稳定后的高度,cm;h’z——上述试样在侵水湿陷稳定后的高度,cm;h0——土样的原始高度,cm。

当δzs<0.015时,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δzs≥0.015时,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A1.2 黄土的湿陷程度,应按室内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湿陷系数δs 判定。

湿陷系数控式(A2)计算:……………………(A2)式中:h p—原状土样在压力s下稳定后的高度,cm;h’p——上述试样在侵水湿陷稳定后的高度,cm;h 0——土样的原始高度,cm。

当δs<0.015时,一般定为非湿陷黄土;0.015≤δs<0.08时,一般定为弱湿陷性黄土;0.08<δs<0.07时,一般定为中等湿陷性黄土;δs>0.07时,一般定为强湿陷性黄土。

测定湿陷系数δs的压力s,自地面以下1.5m算起,10m以内土层应用200kPa 压力,10m以下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应用其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当不足300kPa时,仍应用300kPa)。

A2 黄土地基湿陷类型与等级的划分A2.1 黄土地基湿陷类型,应按汁算自重湿陷量Δzs和当地建筑经验综合判定,也可按实测自重湿陷量Δ′zs判定。

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cm)。

按式(A3)计算:……………………(A3) 式中:δzsi——第i层土的白重湿陷系数;h i——第i层土的厚度;β0——修正系数。

陇西地区取1.5,陇东、陕北地区取1.2,陕西省关中地区取0.7,其他地区取0.5。

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白天然地面算起。

至其下全部湿陷性黄土层的底面为止,其中自重湿陷系数δzs小于0.015的土层不累计。

A2.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温陷等级,按总湿陷量Δs划分。

5.6黄土地貌

5.6黄土地貌

(5)富含碳酸钙(含量达10~16%);
(6)湿陷性明显(遇水浸湿后,体积缩小,地面发生塌陷); (7)常埋藏有古土壤层。
黄 土 垂 直 节 理
黄土的直立性1
黄土的直立性2
窑洞
延安大学的窑洞宿舍群1
钙 结 核 钙 质 淋 溶
——
古土壤层
古土壤层
古土壤层
黄土
3. 黄土地层的划分 (1)午城黄土
我国黄土最发育,面积 63万km2,其中黄土高原 27万km2 ,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数据库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数据库
水土流失
侵蚀模数(单位面积内每年流失的泥土量)
一般:5000~15000 t/km2
陕北、山西西北高者:15000~30000 t/km2
黄土塬
黄土塬景色2
黄土塬
黄土塬——董志塬
黄 土 塬 原 始 地 面
——
2.
指长条状的黄土高地或丘陵。 黄土梁长数百米至数十公里,宽数十米至数百米,多分 布两条大致平行的沟谷之间。黄土梁顶面平坦,大都是塬面被 沟谷侵蚀分割而成,也可由黄土覆盖在下伏梁状古地形上经流 水作用改造而成。
黄土梁
山西离石
3. 黄土峁
是孤立的穹状黄土丘陵。 峁顶部面积不大,呈浑圆的馒头形,平面图形为圆形或椭 圆形。峁多由梁被流水进一步切割形成,峁梁往往交错分布, 因此常将二者统称为黄土丘陵。
黄土峁1
黄土峁2
黄土峁与梯田
黄土梁、峁1
黄土梁、峁2
黄土梁、峁与沟谷1
黄土梁、峁与沟谷2
黄土梁、峁与沟谷3
2. 水成说 观点:黄土是由多种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或再经黄土化作用形 成。有人认为水成黄土是原生风成黄土经过流水搬运,与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划分和命名
科学家们根据黄土形成的年代和特点对黄土进行了划分和命名,如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等
黄土-释环境演变的“天书”
、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学考察,填补了我国在高山科学史上的空白。

20世纪60年代末开创了我国环境地质研究,推动医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互相渗透。

1991年在南极长城站工作。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黄土堆积》、《黄土与环境》、《环境地质学的出现》等。

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最新概念,把不同地区分布的黄土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开展黄土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而分析了黄土和古土壤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确立了黄土风成理论,探讨了黄土的成因机制,发现黄土区明显地受东亚季风影响,在受从海上来的东亚季风影响强时,以古土壤沉积为主;而受西风带影响强时,以黄土沉积为主。

黄土和古土壤代表着不同的气候环境,前者指示干冷,后者指示暖湿,于是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分布状况可以追溯季风的轨迹,从而发展了东亚季风学说。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增多,黄土研究已经远远超出黄土本身的意义,它与环境和全球变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调查发现,黄土高原有数十层黄土和古土壤,它们交互出现,表明从260万年以来,黄土地区至少经历了近40个干冷和暖湿气候旋回,这些旋回具有周期性。

刘东生先生在他的“黄土与环境”等一系列著作中,详细论证了黄土--古土壤多旋回性是气候干冷--暖湿周期变化的表征,这种周期变化印证了米兰科维奇提出的气候变化的地球轨道周期学说,也使从研究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得到的科学认识在陆地沉积物中找到了依据,从而,黄土,特别是中国广泛分布的厚层黄土成为与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并驾齐驱的研究全球变化的三部自然档案。

这部自然档案连续记录了自然环境演变历史和人类活动的印记。

但如何解译黄土中所包藏的环境信息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学问题。

刘东生先生和他的同事一道,通过研究黄土古土壤的沉积特征、磁性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生物化石特征和测量其中的同位素和宇宙成因核素等途径,建立了气候环境演化的时间序列和转换函数,利用转换函数,恢复某一时段、某一地区的气候环境,例如通过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可以反演当时的温度、降水量和C3、C4植物类型,通过沉积物中植物孢粉和硅酸体等分析,恢复当时的植被类型,于是可以重建气候环境演变历史和演变规律,为认识现代气候环境,预测未来演变趋势找到科学依据。

这种认识上的飞跃,对全球变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黄土成为解释环境演变的一本天书,构成内容丰富的黄土学,从荒山僻壤进入科学的殿堂,被国际同行誉为黄土学研究者的“麦加”,吸引着国际同行对中国黄土朝圣般的向往。

黄土高原的形成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250万—140万年之前,为高原物质内部侵蚀循环期;第二阶段出现在140万—4000年之前,为高原物质自然侵蚀外流期;第三阶段出现在4000年以前,为高原物质加速侵蚀外流期。

初期黄土高原据研究,黄土高原约250万年来上升了400—500米的高度。

现代黄土高原海拔高度自东南向西北一般由1200米增加到2000米左右,减去黄土堆积以来增加的(上升的)400—500米的高度,可知黄土最初沉积时,黄土高原绝大多数地区已达到了高原的高度(海拔大于700米)。

地层年代的研究表明,黄土开始堆积的年代距今为250万年左右。

因此,黄土高原的初期应从距今250万年算起。

在这一时期,广大地区为午城黄土覆盖,形成午城黄土覆盖的黄土高原。

中期黄土高原中期黄土高原开始于距今140万年前,结束于大约距今0.4万年前后。

这一时期黄土地层不断堆积加厚,在午城黄土的基础上,六盘山以东又沉积了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
及部分全新世黄土,形成了时代齐全的黄土地层和结构完整的黄土塬。

在古地形起伏的丘陵区,新黄土堆积后仍呈现丘陵形态。

在六盘山以西地区,在第三纪或更老的地层之上,开始了黄土的发育。

这一阶段的侵蚀仍属自然侵蚀,其侵蚀量仍大大小于堆积量。

这一阶段是黄土高原发育的最盛时期。

近代黄土高原这一阶段黄土高原地貌类型与前一阶段基本相同,只是面积和数量有一定变化。

黄土塬的面积有所减少,丘陵面积增加,冲沟密度和规模加大,三门湖消失。

这一阶段该区人口大量增加,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甚至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趋势。

由于人类大量开垦土地,原始植被受到破坏,使黄土高原受到强烈侵蚀。

一般说来,高原要经历形成、发展和侵蚀衰退的自然发展过程。

研究表明,未来100年因地形坡度变化而引起的增加侵蚀量是很有限的,对未来100年黄土侵蚀量的影响不大。

由此可以预测,未来100年的黄土高原仍是适于人类生存的好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