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玄奘之路》第四集 随风而逝 西天取经
《玄奘之路》解说词第二集《绝域求生》
![《玄奘之路》解说词第二集《绝域求生》](https://img.taocdn.com/s3/m/1c67248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7f.png)
《玄奘之路》解说词第二集《绝域求生》第二集绝域求生公元627年的秋天即将过去,玄奘仍然滞留在大唐的边塞——瓜州。
当玄奘为如何出关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叫李昌的地方官员找到玄奘,拿出一份通缉令。
通缉令发自凉州,捉拿擅自西行的僧人玄奘。
玄奘只能面对现实。
运气又一次拯救了玄奘。
李昌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撕毁了官牒,但玄奘必须尽快离开。
夕阳西下,古老的瓜州城荒凉而又凝重。
流沙已经淹没了往日的气息,但城内的街道轮廓仍然依稀可辨。
其中有一处房屋,必定是玄奘当年的栖身之处。
瓜州已经不能久留,玄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偷越边境。
《三藏法师传》记载,万般无奈之下,玄奘来到当地的一处寺庙,祈求佛祖赐给他智慧。
玄奘:危难之际,请让弟子找到一个引我渡关的人。
在瓜州城以东一公里左右,有一座大型的寺院遗址,这就是塔尔寺。
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当年的繁华早已随风而去,但巨大的佛塔依旧耸立在旷野之上。
学者考证,塔尔寺应该就是玄奘当年礼拜佛祖的地方。
转机就发生在这里。
祈祷的玄奘发现,一个胡人一直在尾随自己。
玄奘:这是瓜州的一个商人,姓石名槃陀,希望我为他摩顶授戒。
普通的佛教徒经过高僧授戒之后,就成为居士。
石槃陀相信,成为居士意味着自己距离佛祖又近了一步。
丝绸之路不仅输送财富,而且传播信仰。
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的主要是商人和僧侣,商人和僧侣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商人为僧侣提供金钱,僧侣则是商人的精神支柱。
在凶险的丝绸之路上追求财富,生命朝不保夕,佛陀的保佑至关重要。
授戒以后,胡人石槃陀就正式成为玄奘的徒弟。
一筹莫展的玄奘急需一个可靠的向导,常年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石槃陀应该是最佳人选。
玄奘(台词):我想越过边境,不知有何方法?石槃陀(台词):师父放心,我有办法送您出境。
令玄奘没有想到的是,石槃陀主动提出,帮助他偷渡出境。
在瓜州古城不远的一处河谷,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石窟,这就是与敦煌莫高窟齐名的东千佛洞。
这些栩栩如生的壁画绘制于西夏王朝时期,距今大约八百多年。
《玄奘之路》解说词(12集完整版)
![《玄奘之路》解说词(12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49d7cbbb4cf7ec4afed08f.png)
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目录第一集乱世孤旅第二集绝域求生第三集生死兄弟第四集亡命凌山第五集穿越草原第六集踏上圣土第七集随风而逝第八集西天取经第九集享誉佛国第十集归心似箭第十一集呕心沥血第十二集圆满第一集:乱世孤旅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
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
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
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
在异国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
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
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
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几百年之后,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传奇慢慢的变成了神话,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带着一头猪和一匹马,保护着斯文懦弱的师父去西天取经。
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加工,这个叫孙悟空的徒弟成为故事的核心,而师父唐僧已经面目全非,在《西游记》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
真实的玄奘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
《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惠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的秋天,大唐的都城长安,一场罕见的霜灾突然降临,严寒冻死了关中地区所有的庄稼,大面积的饥荒就在眼前。
刚刚立国九年的大唐措手不及,只能打开城门,放任灾民逃难,在扶老携幼的百姓中间,行走着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就是玄奘。
那一年,他二十八岁。
与寻找食物的难民的不同,玄奘离开长安不是逃荒,而是为了实现根植于心中多年的一个梦想,他的目的地在遥远的西方,兵荒马乱,盗匪横行,西去之路危险重重。
玄奘明白,他很可能再也无法返回大唐。
公元六百年,隋帝国创建二十年,在都城长安于东的洛阳附近,一个婴儿悄然诞生了。
玄奘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玄奘之路纪录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e93e7d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0.png)
玄奘之路纪录片观后感玄奘西行成功几百年之后,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传奇慢慢地变成了神话《西游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玄奘之路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参考!玄奘之路纪录片观后感篇一这两天晚上看电视,发现北京台有个《光阴》栏目在播“玄奘之路”。
由于本来我对这些就有点兴趣,我看了下去。
就看了两集,怎么说呢?三藏法师去印度取经的过程实在艰辛,我看到的是路途中即使遭遇险情磨难依然坚忍不拔的他,对佛法绝对的热忱与信念,使得他的各种情绪显得异常动人:在看到佛法衰落时他的悲伤,在看到佛祖释迦摩尼佛像时他的脆弱,站在菩提树下虔诚膜拜时他的信仰,在那烂陀拜戒贤法师为师时他的喜悦,似乎都是太过浓重的情感,他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信仰真是很神奇的东西。
一个人能爱它信它到狂热的地步!他可以不顾一切阻碍,甚至不惧舍弃生命,也要追求到自己信仰的。
在我心里,这是非常感动我的一种品质。
为了一件东西,可以牺牲一切,可以心甘情愿放弃一切,这是绝对虔诚绝对忠心而德高的信徒。
不管信仰什么,有信仰都是幸福的。
拥有自己认可的认知,有明确而真实的目标,有甘愿花费余生为之奋斗为之探索的未来,可还有什么不安?这样的我们有自己在意的事,世间各种情态,每个人都有可依托走下去的支撑。
这是多么容易被满足多么真实的存在啊!玄奘之路纪录片观后感篇二用了两天的时间把《玄奘之路》这部纪录片看完了,从开始的好奇变为震撼,心情五味陈杂,说不清、道不明。
镜头第一个画面就是玄奘在广袤的沙漠上孤单的身影,让我不得不叹服他的伟大!整部纪录片以玄奘法师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为主,以及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叙述编写的《三藏法师传》为辅,从人文、地理、历史、现状四方面来述说这段历史行程,以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为重点叙述他的一生及他一路的经历和见闻,还阐述了佛教的发展史,复原当时西域的风土人情,还根据《大唐西域记》里当时的人文地理结合现状来讲解,使简单的一段西行取经又东归的行程变得生动、立体!玄奘是充满智慧的!他能从大唐偷渡,通过丝绸之路,历经西域各国,到达印度,后又成功返回,靠的决不仅仅只是运气,而是他的智慧、勇气和毅力。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5d877c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f.png)
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观后感(通用39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纪录片观后感篇1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
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
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
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
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唐玄奘西行取经》PPT课件
![《唐玄奘西行取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efe84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3.png)
学成回国
公元645年,玄奘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回 到了长安 。
翻译佛经。
•玄奘对许多以前佛经的翻译都不满意,为此他 有选择地进行了重译。在长安的大慈恩寺,玄 奘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
著述游历
玄奘根据沿途的所见所闻,在归国不久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 介绍印度各国的物产、制度、种族、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人口 等。提到的国家亲身经历的有110个国家,没有到过而听说的有28 个,从后来的地图看,几乎是印度现在国境的全部。
• 1.从学者的角度 玄奘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
求真理。 •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 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 人物。 •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 这些都体现了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 玄奘(zh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 天竺(zhú) 堡垒(lěi)朝拜(cháo)
•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 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 无解决办法。
•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 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 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汗之巴米扬),东行至犍w数驮e学n/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 瓦城),进入印度。 课件
/kejia
n/sh
uxu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偷渡出国
玄奘早就想申请去天竺,但唐朝政府不批准。 贞观三年(629 ),玄奘偷越国境,义无反顾的向西 而去。
《玄奘之路》完整解说词 第七集:随风而逝
![《玄奘之路》完整解说词 第七集:随风而逝](https://img.taocdn.com/s3/m/ad244156f7ec4afe04a1dffe.png)
第七集:随风而逝恒河是印度最大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东南注入印度洋,流程将近两千七百公里,在印度人的眼里,恒河是一条无比神圣的河流。
印度教徒相信,恒河水可以洗净人世所有的苦难和罪恶。
公元631年的春天,西行的大唐僧人玄奘终于抵达了恒河,然而这里却潜伏着可怕的危险.当玄奘沿恒河而下的时候,他被一伙强盗劫持,这是一群特殊的印度教徒,信仰一个叫突伽的女神。
根据印度教的说法,突伽女神住在白雪皑皑(ái ái)的喜马拉雅山,她的宫殿就是恒河的源头。
“这群强盗一贯信奉突伽天神,每年春秋季节都要找一个容貌端庄的人杀取肉血祭祀。
”在强盗们看来,这个异邦的僧人俊美端庄,非常符合女神的口味。
生命即将结束,玄奘开始默默地祈祷。
就在这时候,天象突然大变。
《三藏法师传》记载:“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舫船翻覆。
”强盗们以为自己得罪了天神,不得不放弃祭祀活动,玄奘难以置信地逃过了一劫。
在西行的路上,玄奘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
唯有这一次确确实实充满了传奇色彩。
“强盗们扔掉了凶器,归还了抢来的东西,恒河复归平静。
”事实上,这一真实事件与《西游记》中的许多虚构情节很接近,在《西游记》中,妖魔鬼怪痴迷于长生不老的唐僧肉,费劲了各种心思设计圈套,但是这些圈套最终都被法力无边的孙悟空化解。
一些中国学者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就在印度。
猴神哈努曼是印度教的大神之一,它源自于古印度一部著名的史诗,王子的爱妃被魔王抢走,为了帮助王子解救王妃,哈努曼历经艰险,他力大无比,又聪明非凡,既能腾云驾雾,又善于变换形象,或许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哈努曼的故事也慢慢传到了中国,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想象和加工,印度的猴神哈努曼最后变成了《西游记》中唐僧的徒弟孙悟空。
哈努曼在印度家喻户晓,孙悟空在中国无人不知,相隔万里,不同的文化,塑造了同样伟大的艺术形象,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连接它们的是西行印度的中国僧人---玄奘。
《玄奘大师》完整字幕(已校对)
![《玄奘大师》完整字幕(已校对)](https://img.taocdn.com/s3/m/0b44a8f619e8b8f67c1cb9da.png)
纪录片《玄奘大师》完整字幕公元627年,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饥荒即将到来,百姓纷纷逃难在逃荒的人群中,行走着一位叫玄奘的人,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五百多年后默默无闻的画师在敦厚附近的石窟中创作了一副精美的壁画明月高照彩云环绕一个虔诚的僧人正在膜拜观音猴子模样的徒弟站在身后牵着一匹马又过了三百多年一本叫西游记的神话小说诞生神通广大的猴子保护这懦弱的唐僧去西天取经今天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唐僧的原型玄奘早已被人们淡忘《大唐西域记》由玄奘本人口述弟子辩机笔录而成详尽地记录了他十九年西行的历程《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彦悰cóng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公元600年,隋帝国创建20年在都城长安以东的洛州附近一个婴儿诞生了洛州就是今天的洛阳玄奘就出生在距离洛阳三十多公里了陈河村玄奘俗姓陈《三藏法师传》记载陈氏家族显贵一时玄奘的祖先曾经是封疆大吏父亲陈慧尽管只是一个普通的县令但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幼年的玄奘接受了良好的儒学熏陶然而童年的快乐转瞬即逝玄奘十岁的时候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玄奘来到洛阳的一座寺庙从此踏入佛门公元612年隋帝国选拨僧人十三岁的玄奘以独一无二的聪慧打动了主考官被破格剃度少年玄奘在洛阳浓厚的佛学氛围中逐渐长大仅仅五六年的时间他的才华就传遍了整个洛阳公元618年隋帝国灭亡大唐初建痴迷于佛法的玄奘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游学生涯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种佛教典籍试图彻底读懂佛法然而疑惑开始困扰玄奘三藏法师传记载了玄奘内心的彷徨佛典缺失翻译混乱众说纷纭没有人通晓佛法的真谛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凡人通过修行能否在当世成佛对于一个僧人而言成佛意味着生命的圆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迷惘的玄奘渴望找到人生的方向一个偶然的机会玄奘在长安碰到一个印度僧人印度僧人告诉我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地方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晓一切佛法黑夜中闪现一丝亮光玄奘觉得前往印度去那个叫那烂陀的地方然而大唐禁止百姓出境在帝国的北方边疆游牧的突厥人经常南下长安随时都有可能陷落为了准备与突厥人的战争大唐实行禁边政策玄奘的西行计划被官方否决公元627年的秋天机会终于降临为了应付霜灾造成的饥荒官方允许长安的百姓外出二十八岁的玄奘混杂在逃荒的难民中离开了长安城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西域翻越葱岭横穿中亚的大草原才能抵达印度长路漫漫玄奘面临的是一个无法预知的前途离开长安一个月后玄奘抵达了河西走廊的门户凉州公元627年大唐和突厥的战争一触即发凉州城空气非常紧张军队戒备森严任何人不得向西而行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走出凉州玄奘决定设立道场一遍讲经一边等待机会严峻的考验不期而至密探向当局告发了玄奘凉州的最高长官下发通牒命令玄奘立即返回长安在丝绸之路上像玄奘的高僧备受尊崇执意西行的玄奘感动了凉州的佛教领袖在两个僧人的掩护下玄奘悄悄地离开了凉州城从此玄奘只能隐姓埋名昼伏夜行沿着河西走廊玄奘来到了瓜州城瓜州是大唐西部边疆最后一个军事重镇当年的瓜州城仍然屹立在大漠深处它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残垣断壁滚木擂石一切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金戈铁马的边塞岁月游牧的突厥人就在瓜州城外这里的气氛比凉州更为紧张玄奘找到一家客栈悄无声息地住下开始思考如何走出风声鹤唳的瓜州城自公元四世纪以来中国僧人就开始结队前往印度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宗教活动之一在玄奘之前僧人法显是史料记载第一个到达印度的探险者绝大多数朝圣者不是没有记载就是死在了半路上对于藏身客栈的玄奘而言境况似乎比先驱者更为艰难作为一个违法西行的人他只能偷渡边境万般无奈之下玄奘来到当地的一处寺庙危难之际请让弟子找到一个引我渡关的人在瓜州城以东一公里左右有一座大型的寺院遗址这就是塔尔寺学者考证塔尔寺就是玄奘当年礼拜佛祖的地方转机就发生在这里一个胡人一直尾随着我样子像是瓜州当地的商人商人石槃陀希望玄奘为他授戒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生命朝不保夕,佛陀的保佑至关重要。
《玄奘之路》纪录片解说词
![《玄奘之路》纪录片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69135113fc4ffe473368ab80.png)
第一集:乱世孤旅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
《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惠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的秋天,大唐的都城长安,一场罕见的霜灾突然降临,严寒冻死了关中地区所有的庄稼,大面积的饥荒就在眼前。刚刚立国九年的大唐措手不及,只能打开城门,放任灾民逃难,在扶老携幼的百姓中间,行走着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就是玄奘。那一年,他二十八岁。与寻找食物的难民的不同,玄奘离开长安不是逃荒,而是为了实现根植于心中多年的一个梦想,他的目的地在遥远的西方,兵荒马乱,盗匪横行,西去之路危险重重。玄奘明白,他很可能再也无法返回大唐。
一个偶然的机会,玄奘在长安碰到了一个来自异邦的高僧,这次遭遇将改变玄奘的一生。这个叫波颇的僧人来自印度,他正在长安讲经说法,心事重重的玄奘从波颇身上迅速体悟到印度佛学的智慧,感受到佛学发源地的魅力。
在玄奘的年代,来自印度的佛经并不齐全,再加上翻译的曲解,对佛法的误读司空见惯,佛教领域教派众多,相互争执不下,玄奘的内心充满了迷惑,佛法的真谛究竟在哪里。波颇告诉玄奘,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宵一切佛法经论,是当世的佛学大师。
公元六百二十五年,玄奘结束了游学生涯。第二次来到大唐都城长安。此时,历尽磨难的长安秩序已经恢复,大唐帝国在李氏家族的统治下开始崛起,各种迹象都表明,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开始。
第12集:圆满-------大型纪录片《玄奘之路》完整解说词
![第12集:圆满-------大型纪录片《玄奘之路》完整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34d5f127580216fc700afd77.png)
第12集:圆满这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公元7世纪,在大唐的都城长安,它是最壮观的寺院之一。
大慈恩寺的第一位住持就是玄奘。
公元652年,大慈恩寺建成之后4年,玄奘亲自设计了这座名闻遐迩的大雁塔。
大雁塔,根据一座已经消失的印度佛塔建筑而成,大雁塔落成的第2年,一个印度僧人来到长安,给玄奘带来了印度的消息:“光阴飞逝,不知不觉之间离开印度已经十多年了。
”十多年前,玄奘西行印度,在当时的佛学中心那烂陀,他整整学习了五年时间,戒贤法师是那烂陀的住持,也是一代佛学宗师,衰老的戒贤曾带病为自己的中国学生讲经说法。
听闻导师离世,玄奘不胜感慨。
“玄奘昔日求法,蒙导师亲自指点,返回故土之前,又再三叮嘱,殷勤之言,似乎仍在耳边。
”西行17年之后,玄奘在佛法的发源地最终被尊为大师,然而在生命最辉煌的时候,他依然返回故土。
“匡正经典,弘扬佛法,这是我一生的心愿。
”在长安城里的大慈恩寺,玄奘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翻译佛教典籍。
参与经书翻译的人,不仅有来自各个寺院的高僧,还有不少大唐的官员,在玄奘坚持不懈地努力下,佛教翻译变成了一项重要的国家工程。
然而,反对的声音开始在长安城中蔓延,一些官员认为,皇帝对高僧太过尊崇,会影响帝国的发展,反对的矛头直接针对玄奘,他一时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
为了取得皇室的信任,玄奘不得不在寺院和宫廷之间来回奔波,只要有机会,他随时准备为皇家提供宗教祝福,在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怀孕的时候,他表示了最殷切的关注,在皇子降生的一个月里,他一连5次上书,替帝国未来的继承人祈求幸福,为了获得皇室的信任和支持,已近老年的玄奘费劲了心血,反对的声音慢慢平息了。
作为一个高僧,玄奘希望利用自己与皇室的关系,为佛教徒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公元656年,玄奘给皇帝写奏章,希望能够废除先道后佛的一条律法:“僧人生活不易,恳请圣上明鉴,取消佛道次序排位。
”令玄奘没有想到的是,唐高宗非常愤怒,断然驳回奏章,57岁的玄奘受此打击,突然一病不起。
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第6集踏上圣土
![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第6集踏上圣土](https://img.taocdn.com/s3/m/7034573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6.png)
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第6集踏上圣土第6集:踏上圣土第6集:踏上圣土公元628年夏天,玄奘穿过中亚的大草原。
沿着阿姆河一路行走,终于来到了活国,活国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此时跟随玄奘西行的,除了两个徒弟,还有一些突厥军人,两个徒弟是玄奘在高昌剃度的,自从离开故乡以来,一直就跟随着师傅,这些突厥军人,奉了可汗之命,在西突厥帝国广阔的辖区之内,一路护送玄奘,对于玄奘而言,活国是疲惫的旅途当中一个倍感亲切的地方,活国,不仅属于西突厥的势力范围,其统治者正是可汗的长子怛度,而怛度的夫人又是玄奘的兄长高昌王的妹妹,然而玄奘还是晚到了一步。
高昌王的妹妹刚刚去世,留下一个未成年的儿子,怛度也身患重病。
“怛度建议我休息几天,等他身体好转后,亲自送我去印度”但是,令玄奘没有想到的是,一场谋杀即将发生。
”大唐西域记记载,怛度的身体刚刚恢复,就娶了一位年轻的妻子,仓促的婚姻带来了杀身之祸。
这位女人,与怛度一位成年的儿子串通,竟然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儿子谋杀了父亲,掘取了属于父亲的权利,玄奘亲历了一场人伦惨剧。
“小儿年幼,成年的儿子继承了权位,仍旧娶自己的后母为妻”国王去世,国家处于动荡之中,玄奘在活国滞留了一个多月。
根据史料记载,玄奘进入今天的阿富汗之后,开始放慢西行的脚步。
,“进入大雪山,层峦叠嶂,险恶异常,风雪接连不断,道路难以通行,山神鬼怪,肆意做崇,众多盗贼恣意妄为,专干杀人勾当。
”这是玄奘第2次翻越大雪山,这个大雪山就是今天的兴都库什山,兴都库什山大部分在阿富汗境内,玄奘在这里遭遇了大雪。
“在雪中迷失了方向,幸亏有猎人带路,才越过了山岭,来到了迦毕试国。
”迦毕试国在今天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附近。
《大唐西域记》记载,这个国家的境内有一座很大的庙宇,名为沙落迦,当地的僧人说,一位从中国来的王子,曾住在那里,在万里之外,故乡的影子若隐若现,玄奘一时非常感动。
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玄奘边走边停,花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从公元1世纪开始,贵霜帝国统治喀布尔河流域大约5个世纪,贵霜帝国尊崇佛教,这里的佛教气息一直很浓厚,玄奘一边讲经说法,一边礼拜圣迹。
大型纪录片《孙悟空之路》12集完整解说词
![大型纪录片《孙悟空之路》12集完整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8e698f0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4.png)
大型纪录片《孙悟空之路》12集完整解说词第一集 - 孙悟空的诞生本集介绍了孙悟空从石猴变成齐天大圣的一生。
孙悟空生于花果山,聪明机智,天赋异禀。
通过修炼和历练,他逐渐成长为强大的斗战神。
最终,他得到了神仙的认可,并被封为齐天大圣。
第二集 - 孙悟空与师傅紫霞仙子本集讲述了孙悟空与紫霞仙子的相遇与师徒情深。
紫霞仙子是孙悟空的第一位师傅,她教导孙悟空各种仙术和武艺。
孙悟空在紫霞仙子的教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并与其他妖魔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第三集 - 孙悟空与唐僧取经本集描述了孙悟空与唐僧一起西天取经的历险。
唐僧是孙悟空的师父,他带领着一群神仙弟子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充满智慧地解决了众多难题,并保护着唐僧一行人免受妖魔的伤害。
第四集 - 孙悟空对抗牛魔王本集讲述了孙悟空与牛魔王之间的战斗。
牛魔王是一名凶猛的妖魔,他妄图阻止唐僧取经的行动。
孙悟空与牛魔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孙悟空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击败了牛魔王,并保护了唐僧的安全。
第五集 - 孙悟空与红孩儿的交锋本集描绘了孙悟空与红孩儿之间的对峙。
红孩儿是妖魔中的一员,他与孙悟空展开了一场火爆的决斗。
孙悟空使用自己的武艺和策略,与红孩儿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终战胜了红孩儿,守护了唐僧的安全。
第六集 - 孙悟空与沙悟净的兄弟情本集讲述了孙悟空与沙悟净的兄弟情深。
沙悟净是唐僧的另一位徒弟,他与孙悟空之间建立了坚实的友谊。
他们在西行路上并肩作战,互相帮助,共同保护唐僧一行的安全。
第七集 - 孙悟空与蜘蛛精的恩怨情仇本集描述了孙悟空与蜘蛛精之间的恩怨情仇。
蜘蛛精是一名千年妖魔,她暗中阻挠唐僧取经的行动。
孙悟空与蜘蛛精进行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对决,最终揭开了他们之间的种种恩怨纠葛。
第八集 - 孙悟空与黄风怪的巅峰对决本集描绘了孙悟空与黄风怪之间的巅峰对决。
黄风怪是一名强大的妖魔,他企图阻止唐僧取经的行动。
孙悟空以他的神通广大,与黄风怪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最终战胜了黄风怪,守护了唐僧的安全。
《玄奘之路》解说词
![《玄奘之路》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65a2bfd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b.png)
12集大型史诗纪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玄奘之路》是一部由金铁木导演,北京科影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北京水晶石影视动画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南省洛阳市人民政府联合摄制,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型史诗剧情纪录片。
主要讲述了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
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
十七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
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
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
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编辑信息模块中文名:《玄奘之路》上映时间:2009年类别:剧情纪录片导演:金铁木电影公司:北京科影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北京水晶石影视动画科技有限公司影片片长:60分钟上映地区:中国语言版本:普通话画面颜色:彩色目录1简介2主创人员3拍摄手记4重走“玄奘之路”5看点6创作思路7相关视频纪录片《玄奘之路》主创重聚独家披露西行秘闻大型史诗纪录片《玄奘之路》导演金铁木和制片人、原央视著名主持人曲向东做客单向街书店文化沙龙,现场分享玄奘之路背后的故事,以及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精彩与收获,与现场来宾重新认识玄奘,理解玄奘,深度体验玄奘大师的传奇人生和精神意志。
单向街·《玄奘之路》文化沙龙现场这次文化沙龙是《玄奘之路》导演联同制片人第一次携手单向街,在现场全面讲诉了《玄奘之路》的缘起、拍摄、幕后、历史。
现场来宾爆满,气氛热烈,对“玄奘之路”都抱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这次文化沙龙,让来宾更加深入感受玄奘传奇而瑰丽的人生,被它的精神和意志深深感动,备受鼓舞。
现场有人表示,要以玄奘为榜样,走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人生。
普通话材料:大型纪录片《玄奘之路》12集完整解说词
![普通话材料:大型纪录片《玄奘之路》12集完整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2045f5fe524de518964b7db9.png)
纪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编导:金铁木解说:李证主演:王新源大型纪录片《玄奘之路》记录了高僧玄奘传奇而瑰丽的一生,第一次真实地再现了玄奘的西行之旅,是一部真正的西行史诗。
西天取经的真实故事,牧人驰骋的草原帝国,神魔共舞的异域风情,如梦如幻的大唐盛世……《玄奘之路》展开的是公元七世纪,从长安到印度,大半个亚洲的历史画卷。
目录第一集乱世孤旅(02-08)第二集绝域求生(09-15)第三集生死兄弟(16-21)第四集亡命凌山(22-28)第五集穿越草原(29-35)第六集踏上圣土(36-42)第七集随风而逝(43-49)第八集西天取经(50-56)第九集享誉佛国(57-63)第十集归心似箭(64-69)第十一集呕心沥血(70-75)第十二集圆满(76-82)第一集:乱世孤旅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
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
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
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
在异国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
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
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
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几百年之后,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传奇慢慢的变成了神话,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带着一头猪和一匹马,保护着斯文懦弱的师父去西天取经。
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加工,这个叫孙悟空的徒弟成为故事的核心,而师父唐僧已经面目全非,在《西游记》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
真实的玄奘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
《大唐西域记》由玄奘本人口述,弟子辩机笔录而成,详细的记述了他十九年西行的历程。
《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惠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玄奘之路
![玄奘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1a63d309fad6195f312ba6ae.png)
(2011年金铁木执导央视纪录片)
玄奘西行成功几百年之后,历史逐渐变成了 传奇,传奇慢慢地变成了神话《西游记》: 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带着一头猪和一匹马, 保护着斯文懦弱的师父,去西天取经。其经 过几百年的艺术加工,这个叫孙悟空的徒弟, 成为故事的核心,而师父唐僧已经面目全非, 可我想:那是书中将西天取经的磨难以一种 艺术形式实体化了,充分体现了其中的艰辛。 不过,在《西游记》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 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真实 的玄奘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 影。
• 戈壁沙漠的荒凉西域,大行僧人,孤身涉险,经历
西域十六国,征途跋涉数万里,十七年西行求法的 弘愿,传世卓越辉煌的旷世巨作!
一个僧人的冒险之旅。
•《玄奘之路》应该像好莱坞大片一样 充满故事和悬念。玄奘取经之路首先 是公元7世纪的一次冒险之旅。玄奘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冒险? 整个取经历程,他遭遇过什么样的挫 折和灾难?他如何化险为夷?
• 《大唐西域记》由玄奘本人口述,弟子辩机笔录而 成,详尽地记录了他十九年西行的历程,《三藏法 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
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
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
唐僧回到玄奘。《西游记》虽然与真实历史相去甚
远,但是其中九九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却和真实情 况如出一辙,全都是经书落水与晒经,这正应了电 视剧中孙悟空劝解师傅的那句话:“天地本不全, 经文残缺也应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为也!”
第六集:呕心沥血,圆满。
• 公元645年,唐帝国的事业蒸蒸日上。在洛阳,唐太宗召 见了玄奘,希望他写一本西行见闻的书籍,并支持他翻 译佛经。从此玄奘白天翻译经卷,晚上抽出时间为皇帝 写书。 • 公元648年,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敕封玄奘为 佛门领袖,并第一次表达了对佛教的支持态度。这一年, 佛教开始复苏,大唐也达到了鼎盛。 • 公元652年,在唐高宗的支持下,大慈恩寺营建了著名的 大雁塔,用来保存玄奘取自印度的经卷和佛像,为了心 中的佛法,玄奘可谓苦心积虑。 • 作为一个高僧,玄奘希望利用自己与皇室的关系,为佛 教徒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玄奘恳求唐高宗废除“先道 后佛”律法,高宗断然驳回。过度的操劳使玄奘的身体 每况愈下,但玄奘依然坚持翻译了规模最大的佛经—— 《大般若经》。 • 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晚,玄奘安详地离开人世。
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第二集绝域求生
![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第二集绝域求生](https://img.taocdn.com/s3/m/fd31fe5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0.png)
记录⽚《⽞奘之路》解说词:第⼆集绝域求⽣第⼆集:绝域求⽣公元627年的秋天即将过去,⽞奘仍然滞留在⼤唐的边塞——⽠洲。
当⽞奘第⼆集:绝域求⽣为如何出关⼀筹莫展的时候,⼀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了。
⼀个叫李昌的地⽅官员找到⽞奘,拿出⼀份通缉令。
通缉令发⾃凉州,捉拿擅⾃西⾏的僧⼈⽞奘。
⽞奘只能⾯对现实.运⽓⼜⼀次拯救了⽞奘。
李昌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撕毁了官牒,但⽞奘必须尽快离开。
⼣阳西下,古⽼的⽠州城荒凉⽽⼜凝重。
流沙已经淹没了往⽇的⽓息,但城内的街道轮廓仍然依稀可辨。
其中有⼀处房屋,必定是⽞奘当年的栖⾝之处。
⽠州已经不能久留,⽞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偷越边境。
《三藏法师传》记载,万般⽆奈之下,⽞奘来到当地的⼀处寺庙,祈求佛祖赐给他智慧。
⽞奘:危难之际,请让弟⼦找到⼀个引我渡关的⼈。
在⽠州城以东⼀公⾥左右,有⼀座⼤型的寺院遗址,这就是塔尔寺。
时间过去了⼀千多年,当年的繁华早已随风⽽去,但巨⼤的佛塔依旧耸⽴在旷野之上。
学者考证,塔尔寺应该就是⽞奘当年礼拜佛祖的地⽅。
转机就发⽣在这⾥。
祈祷的⽞奘发现,⼀个胡⼈⼀直在尾随⾃⼰。
⽞奘:这是⽠洲的⼀个商⼈,姓⽯名盘陀,希望我为他摩顶授戒。
普通的佛教徒经过⾼僧受戒之后,就成为居⼠,⽯磐陀相信,成为居⼠,意味着⾃⼰距离佛祖⼜近了⼀步。
丝绸之路不仅输送财富,⽽且传播信仰。
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是商⼈和僧侣,商⼈和僧侣之间的关系⾮常紧密,商⼈为僧侣提供⾦钱,僧侣则是商⼈的精神⽀柱。
在凶险的丝绸之路上追求财富,⽣命朝不保⼣,佛陀的保佑⾄关重要。
受戒以后,胡⼈⽯磐陀就正式成为⽞奘的徒弟,⼀筹莫展的⽞奘急需⼀个可靠地向导,常年⾏⾛在丝绸之路上的⽯磐陀应该是最佳⼈选。
--我想越过边境,不知有何⽅法? --师傅放⼼,我有办法送您出境!令⽞奘没有想到的是,⽯磐陀主动提出帮助他偷渡出境。
(东千佛洞遗址⽢肃⽠州市)在距⽠州古城不远的⼀处河⾕,分布着密密⿇⿇的⽯窟,这就是与敦煌莫⾼窟齐名的东千佛洞,这些栩栩如⽣的壁画绘制于西夏王朝时期,距今⼤约⼋百多年。
《玄奘之路》纪录片第十一集:呕心沥血
![《玄奘之路》纪录片第十一集:呕心沥血](https://img.taocdn.com/s3/m/801bec9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5f.png)
《玄奘之路》纪录片第十一集:呕心沥血公元645年,大唐建国已经38年,在第二代皇帝唐太宗的统治下,帝国的事业蒸蒸日上,在都城长安以东的洛阳,军队正在集结,帝国的东部边疆有叛乱发生,太宗皇帝决定御驾亲征。
就在这个时候,玄奘也急匆匆地赶到了洛阳,十九年的西行已经结束,所有的苦难和荣耀都成为往事。
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他有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没有帝国的资助几乎不可能实现,玄奘渴望得到大唐皇帝的支持。
在洛阳的宫殿,唐太宗召见玄奘,根据史料记载,玄奘和唐太宗之间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缔造了显赫的贞观之治,大唐由此走上了盛世之路,这是一个非常睿智的帝王。
十九年西行的磨炼,玄奘,不仅拥有独一无二的学识和修养,而且通晓人情世故。
《三藏法师转》记载,玄奘身形高大,眉目疏朗,坐在大唐皇帝面前的是一个气质儒雅的高僧,唐太宗对初次见面的玄奘非常欣赏,然而,皇帝对佛法似乎一点都没有兴趣,他更关心西域和葱岭以西的风土人情。
"太宗皇帝希望我写一本书,将十九年西行的见闻记录下来。
"对于佛教,皇帝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是唐太宗仍然答应,以国家的名义支持玄奘自己的事业。
公元645年三月,玄奘返回长安,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开始了自己庞大的佛经翻译计划。
十九年前,因为佛法混乱,玄奘,拼着性命西行印度,十九年的辛苦和努力,其实都是为了这一天。
在当时的中国,由于佛教典籍缺失,再加上翻译过程中的曲解,对于佛法的争论,日益激烈,玄奘渴望将自己从印度带回来的梵文经卷翻译成汉文,这或许是解决佛法混乱最好的方法,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任务是何等的艰巨。
《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最为看重的一部经典,梵文有四万颂,汉译佛经一般把一颂翻译成四句,仅仅这一部经典就有十六万句,至少一百多万汉字。
玄奘从印度带回典籍六百五十七部,翻译任务之艰巨,实在难以想象。
玄奘白天翻译经卷,晚上还要抽出时间为皇帝写书,这本书对唐太宗非常重要,也直接关系到玄奘的前途。
《大唐玄奘》观摩学习有感:一段苦旅,一盏心灯
![《大唐玄奘》观摩学习有感:一段苦旅,一盏心灯](https://img.taocdn.com/s3/m/b0c85945f5335a8103d2200f.png)
《大唐玄奘》观后感:一段苦旅,一盏心灯前几日和琰琰去看奇幻森林时偶然看到电影城贴出了《大唐玄奘》的电影海报,心头为之一震……终于有人把玄奘拍成电影了!相较于西游记中那个家喻户晓的唐僧,玄奘其人其事的细节却不见得有多少人知晓,也许碍于宗教的神秘,也许碍于细细研读的耐心,但我有缘在高三时结识一个真实的玄奘,冥冥之中似是注定,玄奘对目标的执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了我,心底里我也将这位千年前的苦行者奉为心中的偶像。
初闻玄奘真人真事拜央视《百家讲坛》所赐。
高三的中午几乎都在奶奶家度过,那是在紧张中抽出一缕闲暇的时光。
当时的百家讲坛正在播放钱文忠老师的“玄奘西游记”,一段介绍使我兴趣大增,竞一集一集的追完了。
看完之后偶在书店看到“玄奘西游记”书籍也有出版,便立即解囊。
那时的长安城、碎叶城、边塞五烽燧、那烂陀寺这些熟悉的地名张口就开,一个又一个复杂的古印度地名也脱口而出,出于对玄奘这神秘旅途的喜爱。
玄奘神秘的身世,偷渡出关的勇气,独自面对大漠的挣扎,西域遇险的心惊,佛国求法的刻苦,以及辩经会上的力压群雄……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太着迷了,《玄奘西游记》的印刷也不同于其他读物有着独特的墨香,它成了我每晚复习前驰骋思想的良刊。
在玄奘西行路上还有很多感人的细节:唐朝边塞的守将被玄奘的决心打动,网开一面放行玄奘的豁然;野马泉识途老马驮载玄奘的万物有灵;玄奘一路上几个或有成绩或入世还俗的徒儿;西域城邦的领主、突厥部落的可汗、印度佛国的国王,他们尽管坐拥权利拥有巨大的财富,但面对玄奘,一个诚心诚意的求法者,一方面被他虔诚的信仰打动,更多的则是为他强大的人格所折服,鸠摩罗王、日逐王……如果没有玄奘的记录,这两位古印度帝王的故事又会缺失很多……“路在脚下、勿忘初心”是这次观影后我最大的体会……别人好意的劝阻、自然环境的极端、高昌王盛情的挽留、佛国理想的氛围这些或美轮美奂或艰苦卓绝的情况都没有阻挡玄奘的初心,尽管也曾动摇过,但勿忘初心坚持自己最终也必将获得巨大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玄奘之路》第四集随风而逝西天取经玄奘之路第四集随风而逝西天取经第四集:随风而逝西天取经恒河是印度最大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东南注入印度洋,流程将近两千七百公里,在印度人的眼里,恒河是一条无比神圣的河流。
印度教徒相信,恒河水可以洗净人世所有的苦难和罪恶。
公元631年的春天,西行的大唐僧人玄奘终于抵达了恒河,然而这里却潜伏着可怕的危险,当玄奘沿恒河而下的时候,他被一伙强盗劫持,这是一群特殊的印度教徒,信仰一个叫突伽的女神。
根据印度教的说法,突伽女神住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他的宫殿就是恒河的源头。
“这群强盗一贯信奉突伽天神,每年春秋季节都要找一个容貌端庄的人杀取肉血祭祀。
”在强盗们看来,这个异邦的僧人俊美端庄,非常符合女神的口味,生命即将结束玄奘开始默默地祈祷。
在这时候,天象突然大变。
三藏法师传记载: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舫船翻覆。
强盗以为自己得罪了天神,不得不放弃祭祀活动,玄奘难以置信地逃过了一劫。
在西行的路上玄奘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
唯有这一次确确实实充满了传奇色彩。
“强盗们扔掉了凶器,归还了抢来的东西,恒河复归平静”事实上,这一真实事件与西游记中的许多虚构情节很接近,在西游记中,妖魔鬼怪痴迷26于长生不老的唐僧肉,费劲了各种心思设计圈套,但是这些圈套最终都被法力无边的孙悟空化解,一些中国学者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就在印度,猴神哈努曼是印度教的大神之一,它源自于古印度一部著名的史诗,王子的爱妃被魔王抢走,为了帮助王子解救王妃,哈努曼历经艰险,他力大无比,又聪明非凡,既能腾云驾雾,又善于变换形象,或许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哈努曼的故事也慢慢传到了中国,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想象和加工,印度的猴神哈努曼最后变成了西游记中唐僧的徒弟孙悟空,哈努曼在印度家喻户晓,孙悟空在中国无人不知,相隔万里,不同的文化,塑造了同样伟大的艺术形象,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连接它们的是西行印度的中国僧人玄奘。
“西南进入大森林,有恶兽和野象,成群结队,袭击行人,如不结伴而行,很难通过这一地段”公元631年的夏天,三十二岁的玄奘终于抵达了佛陀的故乡——伽毗罗卫。
整整四年的历程,他即将到达最后的目的得。
佛教典籍记载,公元前6世纪,释迦王国兴盛一时,都城迦毗罗卫尤其繁华,考古学家推测,今天印度北部和尼泊尔南部交界的地方就是佛祖的故乡,佛祖在悟道之前,是释迦王国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
“东北行走八九十里,有过释迦族的浴池,池水清澈皎洁,花朵竞相开放,这里是佛祖诞生的地方”在尼泊尔南部的小城市蓝毗尼,这个规模不大的遗址就是佛祖的诞生地。
根据佛教传说,释迦国的王后在返回娘家的路上因为天气燥热而在水中沐浴,沐浴后的王后产下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太子悉达多,未来的佛教创始人。
“佛祖诞生的地方有一棵菩提树,菩提树已经枯死了”,这个巨大的菩提树已经成为蓝毗尼的标志,但这已经不是玄奘看到的那棵菩提树了,为了纪念释迦王后,信徒们在蓝毗尼专门修建了一所祠堂。
“距离太子出生的佛塔不远,有一个大石柱,上面雕刻有马的形象,是阿育王时期塑造的”马头雕像已经不见踪影,但上面的铭文依旧可以看见,慈祥的阿育王亲自来此朝拜,立柱刻像以标示此处是佛陀的诞生地。
在迦毗罗卫国,悉达多太子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然而在29岁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人生的无常,生老病死,似乎是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免的轮回,人如何才能逃脱这种可怕的轮回呢,疑惑在心中滋长,他开始厌倦尘世的生活;“在大树林中行走一百多里,到达一座阿育王建造的大佛塔,太子在这里解下宝衣,命令仆人返回,然后剃光头发,离家出走”27释迦国的太子决定逃出牢笼,寻找人生无常的根源,探求解脱之道,佛祖从此开始在恒河平原上修行。
迦毗罗卫是佛祖的故乡,佛教的发祥地,但是当玄奘到达这里的时候,往日的荣光不再,一切都成过眼云烟。
“境内空城十多座,非常荒芜,都城倒塌,长度不详,寺院的旧基址有一千多所,人烟稀少,僧侣罕见。
”穿越了一大片树林之后,玄奘来到了拘尸那迦,这里是佛祖涅盘的地方。
“有一佛塔是阿育王所建,塔基已经陷落,但仍高二百余尺,塔前建有石柱,以记如来涅槃之事”80岁那年,佛陀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要耗尽,他沐浴之后,在两棵娑罗树中间安置了绳床,枕着右手侧卧,佛告诉弟子他将涅槃,这是公元前545年的一个月圆之夜。
“大精舍中有佛祖涅盘的像,头向北而卧”。
佛陀修长的身体,躺在一片树林的中央,一群哀悼者围在他的身旁,痛苦万分,有些人抓着胸口,悲痛欲绝,其他人摸着佛陀的脚,默默的诵经,地上的鲜花枯萎了,树上的鸟儿不再鸣叫。
公元七世纪初期,沿着佛陀走过的路,玄奘行走在恒河平原上。
在大唐西域记中,他在这一段留下了大量的记录,没有人想到一千二百多年后,玄奘的记忆将照亮印度的历史。
佛教在印度的土地上诞生,又消失在印度的土地上,在十九世纪之前几百年的时间里,除了神话和传说,人们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过去的历史记载,没有人知道佛陀是谁,也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十九世纪初期,面对佛祖的雕像,一位考察印度的学者这样写道,佛祖是一个圣人还是一名英雄?他是黑人,还是白人呢?在佛祖的故乡,人们对佛祖一无所知,根据雕像的特征,西方的学者做出了结论。
我们可以肯定,他不是埃及人,就是埃塞俄比亚人,很多学者感叹,印度没有历史,这种现象或许跟古印度人得性格有一定关系,他们极度重视精神世界,对世俗生活漠不关心,印度的古代历史因此全部隐没在迷雾当中,1834年,一个叫康宁汉姆的英国工程师来到印度,在恒河边上的瓦伦纳西城附近,他看见了一座30多米高的圆顶建筑,对考古充满兴趣的工程师决定做一次发掘,他发现了一些精美的雕像,还找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文字破译证实,这可能是一个佛教遗址,确定佛祖确有其人,但是他既不是埃及人,也不是埃塞俄比亚人,而是出生在印度北部的某个地方,康宁汉姆的考古成果仅此而已。
10多年后,由于两本书的缘故,真相在一夜之间大白于天下,混沌的印度历史出现了一束明亮的光芒。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僧人玄奘和法显的著作相继在英国出版,对照《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康宁汉姆不仅确认了遗址的身份,而且惊28奇的发现遗址背后竟然有那么多真实的故事。
英国人的考古发掘,中国人的历史资料,古印度的历史,从此被一点一点地剥开。
根据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信息,康宁汉姆知道,宏伟的圆顶建筑师一座佛塔,是纪念佛祖觉悟后第一次讲经的地方。
这就是著名的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论之地。
离开佛陀涅槃之地以后,玄奘来到了鹿野苑。
“佛塔是阿育王建造的,塔基已经陷落,仍高达百尺,这里是佛祖觉悟之后,初次转动法论的地方”转法轮意思是讲经说法,公元前6世纪,佛祖佛道之后,步行300多里,来到这里,为5位修行者第一次说法。
“大墙内有一座精舍,高二百多尺,其上有黄金制作的图案,里边有一尊石质佛像,与佛祖真身一般大小,做转动法论的姿势”在鹿野苑博物馆,珍藏着一尊佛教艺术中最完美的雕塑,这是释迦牟尼初次讲经的形象,无限的关爱超越痛苦,平和的内心穿透人生。
佛祖涅槃200多年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鹿野苑竖起了高耸的石柱。
今天,阿育王石柱的柱头就保留在鹿野苑博物馆,1950年,这一形象被选为印度的国徽。
“寺院分为8个区域,用围墙连成一体,台榭层层,楼阁重重,壮丽至极点”根据《大唐西域记》来看,鹿野苑的建筑依然华丽,僧人也为数众多,但是,这是极其罕见的景观,鹿野苑就在恒河边上,距离古印度的名城瓦伦纳西很近。
与佛祖的故乡一样,瓦伦纳西的佛教也凋零了。
“街巷相连,居民繁多,但多数人相信外道,只有少数人敬仰佛法”离开了鹿野苑,玄奘来到了吠舍离,今天印度的巴特那一带。
“寺院有几百座,大多废弃倒塌,留下来的仅有3,5座,僧人很少”公元前3世纪,印度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相对统一的王朝,王朝的缔造者就是阿育王,在吠舍离,阿育王皈依了佛教。
根据阿育王留下的碑文记载,他的回心转意源于一场极为残酷的征战,十多万人被屠杀殆尽,更多的人死于饥饿。
痛苦折磨着阿育王,他决定皈依佛门,阿育王在佛祖生活过的地方修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在不计其数的石柱上刻上法令,教导百姓遵纪守法,恪守佛教教律。
在巴特那博物馆,最珍贵的收藏是一枚佛祖的舍利,佛祖涅槃之后,舍利据说被8个国王分别收藏,在巴特那一座修建于阿育王时期的佛塔,考古人员发现了这枚罕见的佛舍利。
印度史学界认为,这枚佛舍利不仅历史脉络清晰,而且,在《大唐西域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佛陀涅槃以后,这个国家的君王分到了舍利,恭敬地建造了佛塔,”29怀着难以名状的心情,玄奘来到了著名的大菩提寺,释迦王国的太子,正是在这里成为佛祖的,佛祖离开故乡以后,为了获得觉悟而进行不懈的努力,6年的时间,他赤身裸体,四处流浪,头发脱落,眼窝深陷,萎缩的身体看上去像一个骷髅,最后,他走出森林,接受了一位牧羊女送来的乳粥,勉强支撑着来到一颗毕钵罗树下“树干黄白色,枝叶青翠,冬夏不凋谢,”牧羊女的乳粥恢复了佛祖的体力,他在毕钵罗树下盘腿而座,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到了黎明之时,他明白了生命的真相,终于大彻大悟,这种树本名为毕钵罗,由于佛祖在树下觉悟,因而称之为菩提树。
菩提的意思是智慧,每到佛祖涅槃的日子,树叶都会凋落,不久又回复原状,佛陀成道的日期为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八日,为了纪念那位给佛陀喝了乳粥的牧羊女,中国的佛教徒都要在这一天煮粥供佛,俗称腊八粥。
今天的大菩提寺是英国人康宁汉姆根据玄奘的描述修缮而成的,甚至连装饰图案和建筑材料也来自于《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信息。
在发现了鹿野苑之后,康宁汉姆并没有停止,他以《大唐西域记》为蓝本,在印度的土地上进行了长达25年的考古发掘,康宁汉姆在日记中写道,发掘工作很单调,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在阅读中国人的《大唐西域记》,玄奘对那颗著名的菩提树以及周围的佛像和庙宇记载的都很详细,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大量的遗迹,书中的描述与发现结果非常吻合。
“菩提树周围垒有砖石,高达坚固,东西长,南北狭,正中有金刚座。
”在大菩提寺,昔日佛陀悟道的地方只是方寸之地,后来虔诚的阿育王在此特设宝座,宝座被佛教徒命名为金刚座,在佛教徒眼里,金刚座是大千世界的中心,佛祖涅槃以后,国王们在菩提树附近,树立两尊菩萨像。
“听老年人讲,如果菩萨没入土中,佛教就消亡了”当玄奘到达的时候,泥土已经埋到了菩萨的胸口。
《三藏法师转》记载,玄奘悲哀懊恼,痛哭不已。
西行四年,无论在磨刀霍霍的强盗,还是九死一生的雪山,他都无所畏惧,但是在菩提树下,一向意志坚定的玄奘,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佛祖成道的时候,我不知流落在哪里,为何等到佛法已经凋零,我才赶到这里。
”在玄奘的内心深处,佛祖是唯一的精神支柱,即使相隔千年,他仍然渴望亲自聆听佛祖的教诲。
四年的时间不顾性命的追寻,终于面对佛祖觉悟之地,但是佛教的衰败又如此令人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