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雷达信号检测方法研究
窄带、宽带雷达机动目标检测技术研究
窄带、宽带雷达机动目标检测技术研究窄带、宽带雷达机动目标检测技术研究摘要:雷达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海等领域的无线电波传感器。
机动目标检测是雷达技术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其应用涵盖了敌方机动目标识别、导航辅助以及避障系统等。
本文立足于窄带和宽带雷达技术,探讨了机动目标检测方面的一些关键技术和研究现状,包括回波信号处理、目标特征提取以及目标分类等。
通过比较窄带和宽带雷达的优势和劣势,旨在为机动目标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引言在雷达技术中,机动目标检测是一个常见且关键的任务。
由于机动目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有的检测算法往往无法满足对机动目标的准确检测要求。
因此,针对机动目标的检测技术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2. 窄带雷达机动目标检测技术窄带雷达具有较窄的频率带宽,其利用回波信号的频率特性进行目标检测。
在机动目标检测中,窄带雷达通过对回波信号的频率进行分析,发现目标产生的频率变化,从而实现目标检测。
然而,由于窄带雷达信号的频率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目标速度、自身运动和多普勒效应等,因此其目标检测的准确性较低。
3. 宽带雷达机动目标检测技术宽带雷达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雷达技术,其具有较宽的频率带宽。
宽带雷达在机动目标检测中,通过分析回波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信息,提取目标的特征,并利用算法对目标进行识别和分类。
相比于窄带雷达,宽带雷达能够提供更多的目标信息,因此目标检测的准确性更高。
但同时,宽带雷达由于其复杂的信号处理流程,其计算复杂度和能耗较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 机动目标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无论是窄带雷达还是宽带雷达,机动目标检测都面临着一些关键技术挑战。
首先,回波信号处理是机动目标检测的基础,其旨在去除杂波干扰、增强目标信号,并提取目标特征。
其次,目标特征提取是关键环节,通过分析回波信号的幅度、相位和频率等特征,实现对机动目标的识别和分类。
最后,目标分类是机动目标检测的核心,通过对目标特征的分析和比对,判断目标的类型。
雷达能力全方位提升措施及性能评测方法分析
雷达能力全方位提升措施及性能评测方法分析雷达作为一种重要的探测和监测设备,在现代军事、航空航天、气象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雷达的性能和能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的全方位提升措施和性能评测方法。
本文将对雷达能力全方位提升措施及性能评测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为了提升雷达的探测距离和分辨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引入新的高频段:高频段的电磁波有更短的波长,能够提高雷达的分辨率和探测精度。
通过引入毫米波段和太赫兹波段等高频段,可以进一步提升雷达的能力。
2. 应用宽带技术:传统雷达系统经常采用窄带信号,而宽带技术可以提高雷达的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
宽带雷达能够获得更多的频率信息,从而在目标检测和信号恢复方面表现更出色。
3. 使用先进的天线设计:天线是雷达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雷达的发射和接收性能。
通过使用相控阵、自适应波束形成等先进的天线设计,可以提高雷达的指向性和抗干扰能力。
其次,为了提升雷达的目标识别和跟踪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引入多功能雷达系统:多功能雷达系统集成了目标搜索、识别、跟踪等多种功能,能够同时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通过利用多功能雷达系统,可以大幅提高雷达的目标识别和跟踪能力。
2. 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可以应用于雷达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中。
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模型,可以提高雷达的自动目标识别和跟踪能力。
3. 应用跨平台探测技术:雷达可以与其他探测传感器(如红外传感器、声纳传感器等)进行结合,形成跨平台探测系统。
通过跨平台探测技术,可以综合利用不同传感器的优势,提高雷达的目标识别和跟踪能力。
最后,为了评测雷达的性能和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静态性能评测:静态性能评测主要针对雷达的基本参数进行测试,包括探测范围、分辨率、探测概率、虚警概率等。
通过在实验室环境下对雷达进行不同参数的测试,可以评估其性能指标。
宽带数字阵列雷达相对时延测量的新方法
宽带数字阵列雷达相对时延测量的新方法
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宽带数字阵列雷达相对时延测量已成为目前最新的研究热点之一。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利用阵列雷达的一些特性来精确地测量两个雷达信号之间的时间差,从而获得目标的方位、距离和高度等重要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新的基于宽带数字阵列雷达相对时延测量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提高雷达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首先,这种新的测量方法采用了一种高精度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该算法可以实现对雷达信号的实时处理和分析。
在信号处理过程中,该算法可以利用阵列雷达的高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来优化相对时延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例如,该算法可以通过波束形成技术来将雷达信号聚焦至目标位置,从而提高雷达测量的精度和分辨率。
其次,该方法还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自适应调制技术,该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雷达环境和目标特征来自动选择最合适的调制形式,从而实现对信号的优化。
例如,在目标距离较远或环境噪声较大时,该技术可以自动选择更高的调制频率和更长的脉冲宽度,从而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穿透深度。
最后,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还可以结合基于先进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例如雷达成像和目标跟踪等技术,以进一步提高雷达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进行目标跟踪时,该方法可以利用雷达的高分辨率和实时监测能力来实现对目标的追踪和预测,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准确掌握。
总之,基于宽带数字阵列雷达相对时延测量的这种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雷达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在未来的应用中,该方法有望实现更精密的雷达测量和探测任务,为雷达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雷达侦察宽带信号的检测技术
雷达侦察宽带信号的检测技术蔡凡;周霆【摘要】针对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自身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的信号检测方法,以满足更低的信噪比环境和不同脉冲宽度的雷达侦察信号.首先研究了时域法、频域法和自相关积累法3种信号检测方法,并对这3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后的自相关积累检测算法,使其适用于检测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的输出信号,并给出了MATLAB仿真结果.最后完成了FPGA中奇偶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系统的实现,完善了接收机系统.【期刊名称】《闽江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8页(P45-52)【关键词】分数阶信道化;信号检测;自相关积累;雷达侦察【作者】蔡凡;周霆【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16;闽南理工学院,福建石狮362700;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53.3;TP751.1随着电子对抗斗争的日益激烈,电子侦察接收机作为雷达反侦察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广泛用来截获雷达信号.而现代各种新体制雷达普遍采用低截获概率(LPI)雷达信号设计,使得宽带数字接收机成为了雷达侦察接收系统的研究热点和主流方向[1].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利用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FT)对线性调频非平稳信号的聚焦性能,可以将宽带线性调频信号聚焦在一个信道内输出.然而,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滤波器的非理想性,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在一定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跨信道的问题.针对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输出的宽带信号检测问题,根据分数阶信道化高效结构的自身特点,研究了时域检测法、频域检测法和自相关积累检测法3种信号检测方法[2],并提出了改进后的自相关积累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测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输出的大带宽信号,而且适用于脉宽变化范围大的雷达侦察信号. 雷达脉冲信号在经信道化处理后,会有部分雷达脉冲信号输出,因为只有个别信道才能处理该信号,故可只对经信道处理后的雷达信号进行检测判断.检测信号的方法主要有3种:时域检测法、频域检测法和自相关积累检测法.低截获概率(LPI)雷达发射脉冲的功率更低,对信号检测增加了难度.1.1 时域检测法将信号幅度的模值与固定门限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在数据中是否有信号存在,这种是简单的时域检测法.如果能在时域先对信道化输出的数据进行信号检测,那么就能对只含信号的数据串做FFT从而得到信号的频率信息[3].当数据中只有噪声时,就可以避免对数据做FFT处理,节省了信号处理的时间,有利于提高侦察接收机中信号处理的实时性,但此时接收机的灵敏度将由时域检测法决定.在数字侦察接收机中,单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和ADC的采样率决定得到的数据点数.可通过多点数据或信号能量累积与门限比较来改进灵敏度.求和法是较为简单的一种方法,它的具体做法是将临近的N个样本点的值进行求和累加(平方值累加或者是绝对值累加)[4],再与门限比较以确定脉冲起止时刻和脉冲宽度.该方法的计算量小、检测快,更适于硬件实现.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指标要求,采用双(多)门限等技术手段来进一步增大时域检测法的检测概率.时域检测法的检测过程简单,只需消耗比较少的硬件资源,但是很容易受到突发干扰的影响从而产生虚警,而且对小信号的检测能力不强,使得信号的参数估计精度下降.1.2 频域检测法频域检测是是采用了FFT算法,对信道的信号进行FFT处理之后再检测[5].在实际中,低截获概率(LPI)雷达信号,峰值功率比较低,输出信噪比很低,一般都在0 dB以下,甚至是低于-10 dB,针对这种问题采用该方法可有效的将信号从噪声中分离出来,而且可检测出信号的个数.在实际应用中,频域检测法却比较复杂,最优灵敏度难以获得.主要原因有:1)是在信号进行FFT运算时,难以匹配信号和FFT运算的长度.2)FFT运算时,会存在数据的重叠处理问题.因为重叠较少或不重叠处理可能导致部分信息丢失,从而降低FFT输出的幅度值,从而造成接收机系统的灵敏度下降.以不重叠方式对数据点进行FFT如图1(a)所示,以50%重叠方式对数据点进行FFT如图1(b)所示,通过在数据上逐点滑动处理窗可以得到最高的灵敏度,如图1(c)所示,这种方法称为滑动FFT.对FFT的输入数据进行重叠处理,重叠越多,数据利用率就越高,从而提高了有效数据的利用率,但这样很难进行信号的实时处理,且实际应用起来比较复杂,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硬件资源,故并不适合信道化后的信号检测.1.3 自相关积累检测法自相关积累检测法是利用信号的相关特性将信号从噪声中提取出来,该方法可在较低的信噪比环境中检测出信号,具有检测概率高,计算量小,实时检测性等特点[6].对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设采样后的接收信号为:式(1)中,f为信号的频率;A为信号的幅度,j为信号的相位;ω(i)为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高斯白噪声序列,对x(i)进行自相关积累运算,得到:式(2)自相关积累的定义式中,N为积累长度,A2e-j2πf为相关积累后的信号部分,ω′(i)为相关积累后的噪声部分.当N较大时,由概率论的中心极限定理可知,ω′(i)可认为近似于高斯分布,其均值为0,方差为(2A2σ2+σ4)/ N.经过自相关积累后,y(i)的信噪比为:其输出信噪比增益为由此可以看出,在信号数据样本足够的情况下,积累长度N越大,获取的信噪比增益越大,故可以有效的检测出信号.由式(2)可知,y(i)可以通过滑动递推的方法计算得到:从式(4)可以看出,x(i + N + 1)·x(i + N + 2)每计算一个新的y(i)只需要一次复乘和两次复加,计算量将大大减少,而且不随N增大而增加,从而在硬件上可实时检测信号[7].将每一个进来的信号与上一个时刻进来的信号做共轭复乘,将计算结果存入RAM中,同时另一个自加器不停地将复乘后的结果自加得到y(i),y(i)与当前的共轭复乘的结果复加后,再与储存于RAM 中N时刻之前的值相减,最后得到自相关的结果.自相关检测的实现过程如图2所示.由于自相关积累的延迟作用,对自相关积累求模后的结果要做一定的修正,如图3所示.图3中实线表示自相关运算结果,A、D为信号真实起止点,B、E为检测到信号的起止点,AC = DF = N为相关积累长度.BJ为检测门限,CI是梯形顶部的估计值.1.4 3种方法的比较上述3种信号检测方法各自具有本身的特点,下面将从对信噪比的要求,硬件资源消耗量以及脉冲宽度的判断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得到表1.由表1可以看出来,自相关积累检测法计算量较小,实时性好,不需对接收的数据做分块处理,同时可以比较精确地估计脉冲信号的到达时间和结束时间,是一种比较高效可行的信号检测方法.对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接收到并经过信道化后的信号进行检测是后续信号处理的先决条件.又由于自相关积累检测法具有检测概率高,不易受到突发干扰影响,计算量较小等特点,成为常用的一种信号检测方法.然而,由于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是将一个大带宽的线性调频信号聚焦在一个分数域信道内输出,虽然所输出的大带宽信号在分数域频谱上没有混叠,但是在傅里叶域上频谱是混叠的,故从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的子信道输出的大带宽信号是欠采样信号.对该信号直接做自相关积累会降低检测效果,甚至会出现检测错误.这就使得自相关积累方法在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中得到了应用.根据分数阶信道化高效实现结构可知,最后一级的复数调制序列是为了恢复信号的二次项,在此之前的信号为聚焦后的窄带信号,即频域的混叠发生在最后一级复乘,因此可以去掉最后一级复乘,直接对最后一级复乘前的窄带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包括信号检测和参数估计),这对信号的脉冲到达时间(TOA)、脉宽(PW)、PRT、载频的判断并无影响.所以只要我们对最后一级复数调制前的窄带信号利用自相关积累的方法进行检测即可,进一步增大了信噪比处理增益,提高对TOA和PW的测量精度.在雷达侦察中,来自不同雷达辐射源的信号脉冲宽度未知且变化范围大,变化范围可以从0.5~几百μs.而自相关积累的积累长度的选择直接影响信噪比增益.对于长脉冲信号,可以采用大积累长度获得更好检测效果;而对短脉冲,大积累长度可能会比信号的样本数大得多,反而造成检测效果降低.因此不同的积累长度影响着不同的积累效果,我们至少要考虑到其中两个积累长度.第一个积累长度N1要保证信号处理过程中的实时性;第二个积累长度NF,当其匹配脉冲信号的长度时,可以达到最高的信号处理增益.同样的,如果积累长度处于N1和NF之间,可以达到最好的积累增益效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对于每一个积累长度来说,当信号长度比积累长度短时,积累增益会存在一定的损失;当积累长度与信号长度相匹配时,信号处理增益达到最大值.不同的积累长度影响着不同的积累效果,只有当积累长度和信号长度相匹配时,才有最佳的信号处理增益.理论上,我们可以用具有一定间隔的一系列积累长度来匹配进入到接收机内的信号,而且间隔越小,分辨力就越高,但是实现起来也就越复杂,计算量也越大.而实际应用中考虑到系统复杂度以及硬件资源等多种因素,以两个积累长度为例来对信号进行检测.其中第一个积累长度N1用来匹配接收机系统要求的可检测最短脉冲长度Tmin,取小于且最接近于Tmin·fs/ M(为系统的采样率,M为抽取倍数)的值;分数阶信道化结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噪比,所以对N2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出于硬件资源和积累效果的折中考虑,N2可以选取和N1有一定的分辨间隔的值.采用两个积累长度的信号检测如图5所示. 通过对每个信道进行两支路自相关积累的结果进行比较,有以下几种处理情况:1)当两支路都可以检测到信号时,取两支路测量结果的均值.2)当积累长度为N1的支路检测出信号,而积累长度N2的支路没有检测出信号,取支路N1的测量结果;3)当积累长度为N2的支路检测出信号,而积累长度为N1的支路没有检测出信号,取支路N2的测量结果;4)当两支路都检测不到信号时,说明该信道无信号.仿真实验1:输入信号是载频f0= 100 MHz,带宽B = 100 MHz,脉宽为PW = 10 μs的宽带线性调频信号,脉冲到达时间为TOA = 10 μs,采用8信道8倍抽取的偶型分数阶信道化结构.系统采样频率为fs= 600 MHz,接收机的信噪比为SNR =- 2 dB,虚警概率设为1.5×10-5.利用积累长度分别为N1= 32,N2= 256两支路自相关积累检测法对分数阶信道化的输出信号进行检测,两条支路的检测结果分别如图6(a)和(b)所示.由图6可知,自相关积累利用信号的相关性可以把信号从噪声中有效地检测出来,比幅度检测法的检测概率高,而且在信号样本数足够的情况下,积累长度越长,检测效果越好.仿真实验2:降低接收机的信噪比至SNR =- 10 dB,其他参数和仿真实验(1)中的参数相同,两支路自相关积累检测结果分别如图7所示.通过对比图7(a)和(b)可知,随着信噪比的降低,小点数的自相关积累由于信噪比增益低,检测效果差,基本上检测不出来信号;而大点数的自相关积累能提高更高的信噪比增益,仍然可以检测到脉冲信号的到达时间TOA和脉宽PW.奇偶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的硬件平台主要由一块高速采集信号的ADC和一片大规模的FPGA芯片构成.射频前端经过下变频到中频载波,经过带通滤波后由高速ADC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在FPGA中完成数字信号处理.4.1 功能性验证输入信号是载频f0=110 MHz,脉宽T =20 μs,带宽B =100 MHz的宽带线性调频信号,采样率fs=600 MHz,信道数k和抽取倍数M均为8,即每个的带宽为75 MHz.奇偶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是将一个大带宽的线性调频信号聚焦在一个信道内输出,所输出的大带宽信号在傅里叶域上频谱是混叠的,无法对混叠后的频域信息进行信号处理.由奇偶分数阶信道化的高效实现结构可知,最后一级的复数调制序列是为了恢复信号的二次项,在此之前的信号为聚焦后的窄带信号,即频域的混叠发生在最后一级复乘,因此可以直接对最后一级复乘前的窄带信号进行信号处理,这对信号的脉冲到达时间、脉宽、PRT、载频等参数判断并无影响.其输出结果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由于接收机的初始工作模式为偶型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模式,聚焦后的信号落在滤波器的过渡带上,所以刚开始会出现信号分裂在第1,2信道内.当检测到信号分裂时,工作模式转变为奇型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模式,聚焦信号落在第1信道滤波器的通带上,只有第1个信道内有信号输出,且保留了信号的完整信息,有利于后续的信号参数估计.将输出的结果导入到MATLAB中,得到输出信号的频谱图如图9所示.信号位于奇型分数阶信道化结构的第1通道内,由图9可以计算得到输出信号的初始频率为109.76 MHz,脉宽为20.08 μs,与输入信号的参数基本一致,验证了奇偶分数阶信道化的有效性.针对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自身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的信号检测方法,修正自相关积累方法在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机中得到应用.该技术克服了在传统信道化中由于宽带信号跨信道而造成检测精度低的问题,充分利用了雷达发射信号的特点,并且在分数阶信道化完成后,对输出信号进行自相关积累,通过修正检测出高精度信号.最后的模块功能性验证证明了奇偶分数阶信道化接收模块的可行性,保留信号的完整性,有利于后续信号的参数估计精度.【相关文献】[1]侯印鸣.综合电子战.现代战争的杀手锏[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132-134. [2]赵国庆.雷达对抗原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75-76.[3]ESKELINEN P.Fundamentals of electronic warfare[J].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Magazine,2001:13-14.[4]SCHLEHER D C.Electronic warfare in the information age[J].Artech House Incorporated,Norwood,MA,1999:1-16.[5]JAMES T.宽带数字接收机[M].杨小牛,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85-187. [6]SPEZIO A E.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s[J].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2002:633-644.[7]董晖,毕大平,王冰.宽带数字接收机高速信号处理技术[J].现代防御技术,2005,33(5):50-54.。
雷达系统第2章雷达信号检测
匹配滤波器的输出为:y(t)
h( )x(t )d
s(t0 )x(t )d
其结果与相关器输出一致。二者等效。
Cxs (t t0 )
2.二者考虑的出发点不同。
匹配滤波器从输入信号的频域特性(复共轭)考虑。 相关器主要考虑信号的时域特性。
3.二者的实现方法比较。
匹配滤波器可用模拟方法实现,可连续给出实时输出,因此它能给出全景图形。
信噪比最大
匹配滤波器
最大输出信噪比:
So No
max
2E N0
✓ 匹配滤波器与信号形式有关
✓ 输出最大信噪比与信号能量有关,与信号 形式无关
8
2021/5/8
匹配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特性
匹配滤波器的传递函数
H () KS*()e jt0
H () e j ()
S () e j ()
H () e j () K S () e j ()t0
2021/5/8
匹配滤波器的时域特性分析
匹配滤波器的冲激响应
h(t) 1 H ()e jtd
2
根据匹配滤波器频率响应 H () KS*()e jt0,得:
h(t) K S * ()e j(t0t)d
2
h(t) K
s* (t1 )
(t1
t0
t)dt1
K
s* (t0
t)
匹配滤波器的冲激响应是输入信号s(t)镜像 s*(t)的共轭, 并有一个时延 t0 ,再乘上一个简单的增益常数 K。
相关器完成相关运算,对应一个时延 的互相关函数,不能给出全景图像。
27
2021/5/8
作业一
模糊函数证明题
若雷达信号
u(t) (t KT ), K 0, 1, 2,...
机载宽带雷达信号处理若干问题研究
机载宽带雷达信号处理若干问题研究机载宽带雷达信号处理若干问题研究一、引言机载宽带雷达信号处理是一项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航空等领域。
宽带雷达信号处理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快速性等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机载宽带雷达信号处理中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多波束雷达信号处理多波束雷达信号处理是机载宽带雷达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雷达通常使用单波束,只能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获得目标信息。
而多波束雷达则可以同时获得多个方向的目标信息,提供更全面的目标识别与追踪能力。
多波束雷达信号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波束形成和波束跟踪。
在波束形成中,需要根据目标的方向、速度等参数计算出合适的参数,以实现目标信号的波束聚焦。
波束跟踪则需要对波束进行动态调整,以保持对目标的持续跟踪。
相关的算法和技术正在不断研究和改进,以提高多波束雷达信号处理的性能。
三、抗干扰技术机载宽带雷达常常面临复杂的干扰环境,如电磁干扰、多径干扰等。
这些干扰对雷达信号的接收和处理造成严重影响,降低了雷达系统的性能。
抗干扰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在信号处理中,常用的抗干扰技术包括滤波、自适应波束形成、时频处理等。
滤波可以去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使目标信号更加突出;自适应波束形成可以根据干扰特性进行实时调整,提高目标信号与干扰信号的分离度;时频处理可以对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准确判断目标信号与干扰信号的时频特征,从而进行有效处理。
四、目标检测与跟踪机载宽带雷达信号处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目标检测与跟踪。
目标检测是指在雷达信号中准确识别目标的存在与位置,而目标跟踪则是在目标识别后,实时追踪目标的位置与轨迹。
目标检测与跟踪是实现机载宽带雷达目标探测与定位的关键环节。
在目标检测中,需要对雷达信号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取出目标信号的特征,如幅度、相位、频率等,以进行目标识别;在目标跟踪中,则需要利用目标的历史信息进行预测和航迹计算,以实现实时跟踪。
相关的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和方法正在广泛研究和应用中。
基于宽带调频的非接触式探人雷达信号检测
距 的影 响 。距离 维处 理 完成 后 ,再 对距 离维 的滤 波结 果 按距 离单元 对 齐进 行重
排 ,然后进 行相干积 累来 对 f 进 行检测 , , 相干积累时问的选取要 考虑 目标跨距离单 元和 多普勒 扩 散的影 响 。
整 麓
非 接 触 式 ; 线性 调 频 连 续 波 ; 号检 测 信
鬻 萋
N n o t c l e e e t n a a c n e e t 酣e o -c n a t i d t c i r d r a d t c f o
3 基于宽带调频连续波的非接触式 . 2 .调频连续波雷达 工作原理
假设雷达发射信号为宽带线性调频锯
齿波 连续 信号 ,雷达接 收 到 的 回波 信 号 在时 问上相对于发射信号有 1 C的时间 R/ 延迟 ,如 图 1所 示 ,其 中 R 表示 系统 到 目标 的距离 ,C 为 光速 。设频 率调 制周 期 为 T ,带宽 为 B,则与距 离成正 比的 差拍 f 为 :
、
雷 达信 号检 测
3 1基于F T的距离维信息提取 . F 假设 该系统 中调频 周期 为 T ,探测 的最大距离为 R ( … 实际应用中一般为几
十米 ) ,在 R
'
“ =
ha te t e rba
a d r si t n T i p p r ito u e i f s n l n ep a i . h a e n rd c s a k d o i a r o s n g
在 测距 时 ,如果 目标 的 多普 勒影 响不跑 出距离 维分 辨率 所对 应 的频 道宽度 ,在 测距时可以不考虑 目标 的多普勒效 应对测
非接 触 式人体 探 测 雷达 利 用雷达 回波 中包含
宽带雷达目标时域检测算法研究
宽带雷达目标时域检测算法研究宽带雷达目标时域检测算法研究在雷达技术领域,目标检测算法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雷达目标检测算法的发展可以帮助改善雷达系统的性能和效果,提高对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能力。
宽带雷达目标时域检测算法作为目标检测算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雷达系统中。
宽带雷达目标时域检测算法主要是通过对接收到的雷达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来实现目标的检测和定位。
它通过利用信号的时域特性,结合目标反射特征,可以在信号中准确地提取出目标的信息,实现目标的检测和分类。
宽带雷达目标时域检测算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获取到雷达系统发出的宽带信号,并对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预处理。
然后,在时域上对预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分析,提取出目标的特征信息。
最后,通过对特征信息进行匹配和分类,实现目标的检测和定位。
在宽带雷达目标时域检测算法中,常用的有极化雷达和多波束雷达。
极化雷达利用不同极化状态下的回波信息,可以实现对目标的检测和识别。
而多波束雷达则采用多个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的方式,可以实现对目标的高精度跟踪和定位。
除了基本的宽带雷达目标时域检测算法,还有一些改进算法被提出,如融合算法和自适应算法。
融合算法是将多个目标检测算法进行融合,综合利用各个算法的优势,提高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自适应算法则是根据环境和目标的特性自动调整算法参数,使得算法能够适应不同的场景和目标特性,提高目标检测的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宽带雷达目标时域检测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和民用领域。
在军事领域中,它可以用于目标探测、目标跟踪和目标击中等任务。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它可以用于飞行器的自主导航和目标探测等任务。
在民用领域中,它可以用于安全监控、环境监测和资源勘探等任务。
尽管宽带雷达目标时域检测算法在目标检测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宽带雷达目标时域检测算法对目标的特性和背景干扰的抑制有一定的限制。
宽带雷达能量积累与信号检测方法研究_黄巍
2004年7月第26卷 第7期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Jul .2004Vol .26 No .7收稿日期:2002-12-04;修回日期:2003-11-27。
作者简介:黄巍(1968-),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信号处理,宽带雷达信号检测。
文章编号:1001-506X (2004)07-0889-04宽带雷达能量积累与信号检测方法研究黄 巍,贺知明,向敬成(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54)摘 要:通过对宽带雷达信号目标回波特性的研究,在小信噪比情况下,对比分析了宽带雷达脉间相干积累和脉间非相干积累方法的性能,同时对多种不同信号检测方法在宽带雷达中的检测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
利用模拟的理想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仿真研究的结果表明,脉间、脉内均采用非相干积累的滑窗检测方法是一种性能稳定、运算代价小的有效方法,且实现简单,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关键词:宽带雷达;能量积累;滑窗;信号检测中图分类号:TN951 文献标识码:AOn detection methods of broadband radar signalsHUANG W ei ,HE Zhi -ming ,XIANG Jing -cheng(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 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China )Abstract :The char acteristics of broadband radar reflected signals are analyzed .The performanc es of c oher ent accumulation and non -coher ent accumulation methods in broadband radar ar e co mpared when the input SNR is small .At the same time .the pr eformances of sever al different signal detection methods in br oadband radar are compar ed and studied .Simulation results using modeled and measur ed data prove that ,sliding window energy accumlation detector with non -coherent accumulation is a stable and effec tive method and is very easy to realize .So it is ver y useful in pr o -ject design .Key words :br oadband r adar ;energy accumulation ;sliding window ;signal detec tion1 引 言随着雷达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要求现代雷达能够提供更多、质量更高的目标信息,用以实现目标检测、分类、识别等功能。
一种超宽带雷达信号检测方法
一种超宽带雷达信号检测方法
黎海涛;徐继麟
【期刊名称】《无线电工程》
【年(卷),期】2000(030)001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频率步进超宽带高分辨雷达信号检测方案,即先从目标距离像中提取强散射中心,再进行广义似然比检测。
进而研究了从目标的一维距离像中提取强散射中心算法,分析了检测器结构和性能。
【总页数】2页(P5-6)
【作者】黎海涛;徐继麟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57.51
【相关文献】
1.一种超宽带雷达信号模拟器的设计 [J], 占超;蔡新举;刘双青
2.一种采用较低采样率分析超宽带雷达信号的方法 [J], 王武恒;张炜;靖锏
3.一种用于人体生命信号检测的超宽带雷达设计 [J], 李斌;赵慧敏
4.一种强弱信号并存时的GPS弱信号检测方法 [J], 秦红磊;孙兴丽;丛丽;薛瑞
5.一种基于超宽带雷达的多观测点人体呼吸信号检测方法 [J], 姚思奇;吴世有;张经纬;叶盛波;方广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EEE 802.11a无线局域网系统中的雷达信号检测方法
对于脉冲压缩雷达信 号 , 其发射功 率与传统 的脉 冲 雷 达 信 号相 比将 有 所 降 低 。 当其 发 射 功 率仍 为 6 B 1 m以上时 , d 仍可采用前述两种方法。但 当其发
一
射功率低于 一 1 B 6 m时, d 必须采用其他检测方法。 对于雷达检 测问题 , 最佳方法是 匹配滤 波法 J ,
该方法适用于任何种类的雷达信号。匹配滤波器的输
出波形类似于信号的 自相关 函数 。当脉冲信号 自相关 函数在 2 时间间隔内只出现一个明显的峰值时 , T 该脉 冲波形即为理想的雷达脉 冲波形 。常用的脉冲压缩雷
达波形有巴克码 、N序列 、 P 线性调频脉 冲等。因此 , 对
于脉冲压缩雷达信号的检测 , 可将 怀疑包 含雷达信号 的一段接收波形与另一段 接收波形进行相关处理 , 当 两段波形匹配时即出现峰值 , 通过对该 峰值 的检测 即
维普资讯
第3 2卷第 5期 20 0 6年 5月
电 子 工 囊 师
E E TR L C 0NI C ENG NE I ER
Vo . 2 N . 13 o 5 Ma 0 6 y2 0
I E 0 .l E E 82 1 a无线 局域 网 系统 中 的雷 达 信 号 检 测 方 法
a )在任意 0 1I 间隔内接收到 的平均功率大于 . s x
一
82 1a 0 .1 系统在检 测到来 自雷达 系统 的干扰信 号之
后, 避免与之共存与 同一信道。该机制的实现必须借 助于有效的雷达信号检 测方法 。本 文在对各种时域 、 频域检测方法进行分析 比较的基础上 , 给出了一种基
较好 的性 能 。
关键词: 雷达信号检测; E 0 . 1 ; I E82 1a 动态频率选择 E
雷达信号监测
监测基本条件
1、监测接收机收到的雷达发射信号功率高于 监测系统灵敏度 监测系统灵敏度 主瓣监测: 主瓣监测:只有雷达天线主瓣指向才能满足灵敏度 旁瓣监测: 旁瓣监测:雷达天线任意旁瓣指向均可满足灵敏度 2、雷达信号调制参数属于监测处理能力范围内 电波极化位于监测天线极化范围内 频谱位于监测系统瞬时带宽范围内 信号出现和持续时间位于监测系统工作和反应时间内 3、监测接收机能够适应其所在的信号环境 适应工作范围内出现的信号流密度 适应工作范围内 工作范围内同时出现的多个不同信号 适应工作范围内同时出现的多个不同信号
3.2
fS
搜索式超外差测频
f i ± ∆f R 2
LNA
BPF
MIX A
门限检测 信号处理
测频原理
f L (t 1 ) − f S = f i − ∆ f R 2
f L (t 2 ) − f S = f i + ∆ f R 2
ˆ f = [ f L (t1 ) + f L (t2 )] 2 − fi
宽带信号检测 与测量接收机
f/TOA/PW/PA
窄带信号检测 与分析接收机
∆f MP
BPF/AMP/ADC阵列 BPF/AMP/ADC阵列 与测向信号处理机
α/β
辐射源检测、识别、参数估计、系统接口、 辐射源检测、识别、参数估计、系统接口、显示控制等综合信号处理机 数据保存、记录、分发、 数据保存、记录、分发、显示等装置 图1 监测设备的基本组成
T f ≤ Ts = T A
• 监测系统的选择能力表现为: 监测系统的选择能力表现为:
♦ 空间位置选择能力: Ω S = [α min ,α max ] ⊗ [β min , β max ] ⊗ Rrs 空间位置选择能力: Rrs = 4.12 he + hr km 分别是监测系统工作的瞬时方位、 分别是监测系统工作的瞬时方位、仰角视场和直视距离条件 极化选择能力: ♦ 极化选择能力: Ω P 监测系统通常采用正交双线性极化 监测信号极化)或圆极化(不监测信号极化), 系统通常采用正交双线性极化( ),不匹配 监测系统通常采用正交双线性极化(监测信号极化)或圆极化(不监测信号极化),不匹配 时有损失3dB 时有损失 Ω F ∩ Ω E = [ f min , f max ] ⊗ smin ( f ) 频谱与能量选择能力: ♦ 频谱与能量选择能力:smin ( f ) 它们分别是监测系统的瞬时带宽和该带宽内的灵敏度。大部分监测系统具有宽(低灵敏度, 它们分别是监测系统的瞬时带宽和该带宽内的灵敏度。大部分监测系统具有宽(低灵敏度, 主瓣监测)、 )、窄 高灵敏度,旁瓣监测)两种瞬时带宽, 主瓣监测)、窄(高灵敏度,旁瓣监测)两种瞬时带宽,宽带至少覆盖一个有用信号的频谱 范围,但测量精度和分辨能力较低,可用于引导窄带的中心频率; 范围,但测量精度和分辨能力较低,可用于引导窄带的中心频率;窄带用于对特定信号的精 确分析和识别处理。 确分析和识别处理。 时间选择能力: ♦ 时间选择能力: Ω t 典型的监测系统具有全部时间监测能力,随时可以接收和处理入射信号。 典型的监测系统具有全部时间监测能力,随时可以接收和处理入射信号。但是某些系统和技 术不具备对同时多信号的监测能力,同时存在多信号时会发生信号丢失、 术不具备对同时多信号的监测能力,同时存在多信号时会发生信号丢失、处理错误或精度降 低等多种情况。将在具体技术细节中进行讨论。 低等多种情况。将在具体技术细节中进行讨论。 调制分析能力: ♦ 调制分析能力: Ω M 大部分监测系统都具有较明确的作战对象以及它们的电磁信号调制方式和参数范围, 大部分监测系统都具有较明确的作战对象以及它们的电磁信号调制方式和参数范围,由此构 成监测系统设计和使用的基本依据。如果电磁信号的调制超出了预定的范围, 成监测系统设计和使用的基本依据。如果电磁信号的调制超出了预定的范围,很可能造成监 测系统的漏检和处理错误。因此监测系统需要不断地了解和掌握监测对象的技术发展动态, 测系统的漏检和处理错误。因此监测系统需要不断地了解和掌握监测对象的技术发展动态, 随时更新自己的调制选择能力。 随时更新自己的调制选择能力。
宽带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宽带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现代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目标识别技术也成为雷达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宽带雷达是一种新型的雷达系统,它具有高分辨率、较高的信噪比和抗干扰能力等优点,能够在识别雷达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对宽带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旨在探究宽带雷达目标识别技术,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 综述宽带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目标识别的基本框架,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2. 分析宽带雷达的信号处理方法及目标回波的特征提取方法。
3. 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宽带雷达目标识别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决策树等算法,并设计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4. 设计并实现相应的软硬件平台,用于测试和评估所提出的宽带雷达目标识别技术。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提高雷达目标识别的准确度和实时性,为军事、民用、工业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通过对宽带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的研究,可以拓展人们对雷达技术的认识,促进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查阅法:获取国内外学者在宽带雷达目标识别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实验法:通过建立相应的硬件平台和仿真系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验证所提出的宽带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的有效性。
3.数学分析法: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深入研究宽带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的特点和规律。
五、研究进展与计划目前,对宽带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宽带雷达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已取得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
2.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宽带雷达目标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已得到验证。
3. 相关硬件平台和仿真系统的设计正在逐步完善。
针对上述进展,接下来的研究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分析宽带雷达目标识别的特征和规律,不断优化技术方案。
雷达信号的分析与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雷达信号的分析与信号处理技术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技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需要的信号处理技术也越来越复杂。
雷达信号的分析与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是雷达技术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实践。
本文将从雷达信号的特点、分析方法、信号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雷达信号的特点雷达系统是利用电磁波来探测、测量、跟踪和识别目标的一种高科技手段。
其中雷达信号是指雷达系统所发送的电磁波信号。
雷达信号与地面目标的反射系数、目标的形状、材料属性等都有关系,其主要特点如下:1. 雷达信号的频率范围广,可从几兆赫至数百千兆赫。
2. 雷达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遭受信号衰减、多普勒效应、散射效应等干扰,导致信号失真。
3. 雷达信号的功率很小,与目标的距离和反射特性有关,需要进行信号处理才能提取有用信息。
二、雷达信号的分析方法雷达信号是一种包含多种信息的复杂信号,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常用的雷达信号分析方法有:1. 时域分析时域分析主要是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雷达信号进行分析。
该方法能提供信号的波形、脉冲宽度、重复频率等信息。
2. 频域分析频域分析主要是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等方法对雷达信号进行频域分析。
该方法能得到信号的幅度、相位、频率等信息,较为常用。
3. 时间-频率分析时间-频率分析方法是将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进行联合分析。
多尺度小波分析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可以对信号进行局部化分析,得到时间-频率分布图,更好地反映信号的特性。
三、雷达信号的处理技术对于复杂的雷达信号,需要采用不同的信号处理技术进行处理,以得到有用的信息。
常用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有:1. 脉冲压缩技术脉冲压缩技术是一种有效提高雷达分辨率和探测距离的信号处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使短时宽带脉冲经过匹配滤波器得到压缩脉冲,使得系统的分辨率和探测距离得到提高。
2. 多普勒处理技术多普勒处理技术是一种有效提高雷达目标信号检测和跟踪性能的信号处理技术。
宽带雷达信号处理
宽带雷达信号处理宽带雷达信号处理引言:宽带雷达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广泛带宽收集到的雷达信号,可以提供更详细、更精确的信息。
在现代科学和工程领域,宽带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介绍宽带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处理方法以及相关应用。
一、宽带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宽带雷达信号处理是指利用一定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和技术对宽带雷达信号进行解析和提取目标信息的过程。
宽带雷达信号的处理包括信号预处理、目标检测与跟踪、特征提取、图像重建等多个步骤。
首先,信号预处理是宽带雷达信号处理的第一步。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对原始宽带雷达信号进行滤波、降噪、增益控制等处理,以提高雷达信号的质量。
其次,目标检测与跟踪是宽带雷达信号处理的核心环节。
通过对预处理好的雷达信号进行信号分析、时频分析和目标分析等处理,可以提取出目标的特征信息,并进行目标的检测和跟踪。
第三,特征提取是根据目标检测和跟踪的结果,提取目标的图像特征。
宽带雷达信号处理主要利用目标的散射特性进行特征提取,以获得目标的形状、大小、运动状态等信息。
最后,图像重建是根据目标的特征信息,对目标进行三维立体图像的重建。
宽带雷达信号处理可以提供目标的高精度位置信息,使得图像重建更加准确和清晰。
二、宽带雷达信号处理的常见方法1. 多通道雷达信号处理:宽带雷达信号处理可以同时采集多个通道的雷达信号,通过对多个通道的信号进行融合处理,可以改善雷达信号的分辨率和抗噪性能。
2. 多普勒频移补偿:宽带雷达信号处理可以对雷达信号中的多普勒频移进行补偿,并通过频域滤波、相位解调等方法进行处理,以提取目标的运动状态和速度信息。
3. 多目标跟踪:宽带雷达信号处理可以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跟踪和定位。
通过利用目标的特征信息和滤波算法,可以精确地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4. 数据融合处理:宽带雷达信号处理可以结合其他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如红外、声音等。
通过融合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可以更好地提取目标的特征信息,提高目标检测和跟踪的精度和可靠性。
宽带雷达检测算法研究
宽带雷达检测算法研究
张宇;宋路
【期刊名称】《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5)001
【摘要】宽带雷达,以其具有高分辨率特性在现代战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主要应用于火控雷达、警戒、引导、制导等雷达技术上,随着其应用越加广泛对检测技术需求与日俱增,宽窄带检测技术不同,传统算法工作量不适用实际.对宽带雷达传统检测算法研究并进行仿真性能分析,包括径向积累检测算法研究及仿真性能分析,广义似然比检测算法研究及仿真性能分析,M/N检测算法研究及性能分析.
【总页数】4页(P49-51,56)
【作者】张宇;宋路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长春1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57.51
【相关文献】
1.基于微功率超宽带雷达检测人体生命信号的研究 [J], 路国华;杨国胜;王健琪;荆西京
2.利用结构稀疏性的超宽带探地雷达检测成像算法 [J], 占奕瑜
3.海空小目标雷达检测算法研究 [J], 潘冬华;李徽;李立平
4.铁路线路障碍物雷达检测关键算法研究 [J], 沙世伟
5.基于重要性采样的宽带雷达检测门限设置方法 [J], 陈新亮;盖季妤;刘泉华;龙腾;杨小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宽带雷达检测的若干问题研究
宽带雷达检测的若干问题研究宽带雷达检测的若干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宽带雷达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宽带雷达是一种基于微波信号的检测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气象、海洋等领域。
然而,宽带雷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宽带雷达在复杂环境下的目标检测和跟踪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复杂环境下包括有干扰源、多目标、强回波等情况。
这些因素会导致雷达信号的复杂化,进而影响到目标的检测和跟踪效果。
因此,如何在复杂环境下提高宽带雷达的目标检测和跟踪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宽带雷达在高速目标检测和跟踪上也存在一些挑战。
高速目标的快速运动会导致其返回信号的多普勒频移,从而使得雷达信号的频率发生偏移。
这会影响到信号的解调和处理,进而影响到目标的检测和跟踪。
因此,如何准确地对高速目标进行探测和追踪,是宽带雷达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此外,宽带雷达技术在信号处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宽带雷达处理的信号包含海量的数据,如何高效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传统的信号处理算法难以处理大规模数据,因此需要开发新的信号处理算法和技术,以提高宽带雷达的效能。
另外,宽带雷达在目标识别和分类上也存在一些挑战。
目标的识别和分类是宽带雷达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复杂目标形态和雷达返回信号的复杂性,如何准确地对目标进行识别和分类,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高宽带雷达目标识别和分类的准确度和鲁棒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宽带雷达在成像技术上也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宽带雷达成像技术是一种可以获取目标空间分布信息的重要技术。
然而,由于宽带雷达信号的复杂性和成像过程的复杂性,如何准确地对目标进行成像,仍然是一个挑战。
因此,如何提高宽带雷达成像质量,并且准确地还原目标的空间分布信息,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宽带雷达检测的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这些问题涉及到复杂环境下目标检测与跟踪、高速目标检测与跟踪、信号处理、目标识别与分类以及成像技术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黎海涛.徐继麟基于广义似然比的高分辨率雷达目标检测[期刊论文]-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0(11)
13.陆林根高距离分辨(HRR)雷达单个目标回波信号检测[期刊论文]-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1999(9)
14.孙文峰.何松华.郭桂蓉.李为民.何昭青自适应距离单元积累检测法及其应用[期刊论文]-电子学报 1999(2)
29.邢孟道.保铮飞机目标的一维距离像特性[期刊论文]-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2(8)
30.MALEKG M HUSSAIN Principles of High-Resolution Radar Based on Nonsinusoidal Waves:Part Ⅲ.Radar-
Target Reflectivity Model 1990(02)
7.陆林根高分辨雷达的目标自动检测器 1997(02)
8.粟毅.匡纲要.郭盛桃.陆仲良超宽带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和实验研究[期刊论文]-电子科学学刊 1997(6)
9.Xiaoping Zhang Wavelet Detectors for Wideband Radar Signals 1996
10.黄巍.贺知明.石云江.向敬成滑窗检测在宽带雷达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信号处理 2003(5)
5.研究了宽带雷达的多次脉冲检测。宽带雷达动目标回波的脉间越距离单元走动使得经典MTD方法的应用条件不再成立,宽带MTD需对齐多脉冲回波的各周期多普勒距离单元轨迹后再做MTD。本文提出基于快时间频域对齐的MTD方法,增加较小的运算量,实现了宽带MTD,但存在信噪比要求。研究了基于Coherent-Radon变换的宽带MTD方法,这是对齐多普勒距离轨迹的最优方法,但运算量大。基于目标先验多普勒分析,进一步提出基于局域Coherent-Radon变换的宽带MTD方法,它是Coherent-Radon变换方法的快速方法,在增加较小运算量的条件下实现了宽带目标的相干积累检测。
2.提出一种用SAR图片模拟真实地形以仿真雷达杂波的方法,并介绍了杂波
仿真软件的实现流程与结构。然后,应用此仿真软件生成各种典型地形环境下的
杂波,并用各种经验分布模型做拟合实验,证明了此软件生成杂波的正确性;接
下来用GC分布做拟合实验,证明了GC分布相对于传统经验分布的精确性与广泛
的适用性;最后,通过拟合仿真数据,表明存在目标会改变待检单元数据的分布
15.杨建宇.李俊生高分辨率雷达目标的随机参量脉冲串检测方法[期刊论文]-电子学报 2004(6)
16.张军.付强.肖怀铁脉冲多普勒雷达对运动目标回波信号的检测[期刊论文]-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01(5)
17.Xu Rongqing.Cao Zhidao.Liu Yongtan Method of precise motion compensation for ISAR 1989
22.孙文峰.何松华.郭桂蓉.赵宏钟.何昭青强杂波背景中高距离分辨率雷达运动目标和积累检测[期刊论文]-电子学报 1998(12)
23.王俊.张守宏微弱目标积累检测的包络移动补偿方法[期刊论文]-电子学报 2000(12)
24.张直中雷达信号的选择与处理 1979
25.石云江.黄巍宽带与窄带雷达对飞机目标回波特性对比研究[期刊论文]-现代雷达 2004(7)
31.马晓岩.向家彬.朱裕生雷达信号处理 1998
32.D K Barton Radar Evaluation Handbook 1991
33.陆根源.陈孝桢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 2004
34.黄鋆祥.吴大钊雷达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技术 1987
35.毛士艺.张瑞生脉冲多普勒雷达 1984
36.侯朝焕.阎世尊.蒋银林实用FFT信号处理技术 1990
关键词:宽带检测,分布式目标,统计特性,拟合优度检验,独立分量分析
3.期刊论文陈希信.刘刚.CHEN Xi-xin.LIU Gang宽带雷达信号检测技术研究-现代雷达2005,27(8)
通过对宽带雷达目标回波的分析,总结了回波的主要特性,详细介绍了采用基于距离窗信息的双门限检测器方法对宽带雷达信号进行检测的方法.为了解决由于宽带数据率太高而导致后续信号处理系统的运算能力无法满足实时处理需求的矛盾,提出了一种为了减少宽带雷达数据率而采用的二次门限非相参积累的实用检测方案.
检测方法做深入研究。宽带高分辨时分布式目标的检测方法很多,本论文主要针
对基于统计特性差异的信号检测方法展开研究工作,其主要工作如下:
1.分析了宽带高分辨下目标的散射点模型和回波特性,其中重点分析了分布
式目标一维距离像(HRRP)的幅度统计特性和建模方法。介绍了常见的宽带雷达杂
波幅度模型,包括最新的广义复合分布模型(GC分布)。
26.黎海涛.徐继麟超宽带雷达目标回波建模[期刊论文]-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0(10)
27.A Farina.F A Studer.R Vitiello High Resolution Radar for Enhanced Target Detection 1992
28.谢处方.饶克谨电磁场与电磁波 1979
宽带雷达优点突出,并且可提高低空目标的检测与跟踪性能。但宽带信号检测理论还没建立起来,现有研究成果的检测性能有待提高,而且尚未开展脉间存在越距离单元走动的动目标检测研究。本文基于总装基金项目,由低空问题的研究引出宽带雷达信号检测理论研究。主要内容为:
1.研究了低空目标检测与跟踪的两种新技术。在分析低空探测难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采用频率分集加权积累检测技术对抗多径效应,使低空检测性能有显著提高。同时,提出并验证了一种采用宽频带扫频测量低空目标高度的新方法。
3.何松华高距离分辨率毫米波雷达目标识别的理论与应用[学位论文]博士 1993
4.孙文峰宽带毫米波雷达精确制导信息处理方法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1998
5.黄德双高分辨雷达智能信号处理技术 2001
6.A Farina.F A Studer Detection with High Resolution Radar:Great Promise,Big Challenge 1991(05)
形状,即其分布拖尾的大小。
3.研究了基于拟合优度的恒虚警检测的方法。利用目标存在时待检单元统计
特性与背景杂波分布的差异,用拟合优度检测的方法研究了高分辨率下的分布式
目标检测问题。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其在各类杂波下的检测性能,并与传统方法
做了对比;实验结果证明:在背景杂波分布较尖锐的情况下,GoF的检测性能相
18.B C Flores A Robust method for motion compensation of ISAR imagery 1991
19.B C Flores.A Martinez.C J Chen Radial motion compensation based on adaptive profile estimation 1995
对传统方法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且背景分布越尖锐GoF的优势越大。
4.研究了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弱信号检测方法,用FastICA分离算法完成对雷
达回波和杂波的分离,得到了一些初步结果。结果表明,经FastICA分离后待检单
元的信杂比SCR稍有提高,但效果不佳;在初始SCR较低(<15dB)时,经过分离
后SCR的增加值通常会远小于1dB。
宽带雷达信号检测方法研究
作者:闫冯军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1.Donald R Wehner High Resolution Radar 1987
2.黄巍.贺知明.向敬成宽带雷达能量积累与信号检测方法研究[期刊论文]-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4(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G Thomes.S D Cabrera.B C Flores Selective motion compensation in ISAR imagery using time-frequency filtering 1996
21.朱永锋.李为民.陈远征.付强Chirp雷达对高速运动目标有效相参积累的算法研究[期刊论文]-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4(10)
,在此基础上,基于匹配滤波器,分析了宽带雷达相比窄带雷达在检测性能上的优势。
4.研究了宽带雷达的单脉冲检测。提出了宽带目标回波的单次脉冲检测结构,分析了M/N检测器、模平方积累检测器等经典方法的应用。提出了宽带LFM信号的Radon-Wigner变换方法,该方法产生的衍生散射点可提供检测增益。研究了基于空域散射密度假设的SSD-GLRT检测方法。基于宽带单脉冲回波是随机幅度-相位-时延脉冲串的假设,提出了改进RPPT检测方法。提出基于散射点加窗的GLRT检测方法,检测性能相对最优。最后,推导了散射点RCS服从指数分布的扩展目标最优检测方法,该理论成果验证了基于散射点加窗的GLRT检测方法的良好性能。
49.丁鹭飞.耿富录雷达原理 1984
50.孙进才.朱维杰信号相位匹配原理及其应用 2005
51.尹泽明.丁春利精通MATLAB6 2002
1.学位论文赵建宏低空目标探测及宽带雷达信号检测研究2008
低空、超低空飞行目标难以检测和跟踪,是雷达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研究低空目标的检测与跟踪,对于反低空突防具有重要意义,但至今未能有效解决。
40.尹以新雷达系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学院 1998
41.林茂庸.柯有安雷达信号理论 1984
42.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信号与系统 2002
43.徐成节.黄巍.陈祝明.向敬成宽带LFM信号数字脉压匹配滤波和去斜率方法的比较[期刊论文]-雷达科学与技术2004(3)
44.刘永坦雷达成像技术 1999
2.学位论文张广宇基于统计特性的宽带雷达信号检测方法研究2010
在对抗雷达四大威胁(电子对抗、低空/超低空突防、反辐射导弹和隐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