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学论文

合集下载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

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

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

2008秋紫金学院《自然灾害专题》学习论文论文题目:雪灾论文摘要:《资治通鉴》《湖南自然灾害年表》《新华社》论文作者:姜磊070404138教师评语:一.概述雪灾亦称白灾,是因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

它是中国牧区常发生的一种畜牧气象灾害,主要是指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的畜牧业地区,由于冬半年降雪量过多和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长,影响畜牧正常放牧活动的一种灾害。

对畜牧业的危害,主要是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定深度,有的积雪虽不深,但密度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造成饥饿,有时冰壳还易划破羊和马的蹄腕,造成冻伤,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牧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饥寒交迫,死亡增多。

同时还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牧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威胁。

雪灾主要发生在稳定积雪地区和不稳定积雪山区,偶尔出现在瞬时积雪地区。

中国牧区的雪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草原、西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根据我国雪灾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将雪灾分为3种类型:雪崩、风吹雪灾害(风雪流)和牧区雪灾。

二.雪灾的定义及指标积雪对牧草的越冬保温可起到积极的防御作用,旱季融雪可增加土壤水分,促进牧草返青生长。

积雪又是缺水或无水冬春草场的主要水源,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

但是雪量过大,积雪过深,持续时间过长,则造成牲畜吃草困难,甚至无法放牧,而形成雪灾。

雪灾按其发生的气候规律可分为两类:猝发型和持续型。

猝发型雪灾发生在暴风雪天气过程中或以后,在几天内保持较厚的积雪对牲畜构成威胁。

本类型多见于深秋和气候多变的春季,如青海省198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和1985年l0月中旬出现的罕见大雪灾,便是近年来这类雪灾最明显的例子。

持续型雪灾达到危害牲畜的积雪厚度随降雪天气逐渐加厚,密度逐渐增加,稳定积雪时间长。

此型可从秋末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春季,如青海省1974年l0月至1975年3月的特大雪灾,持续积雪长达5个月之久,极端最低气温降至零下三、四十度。

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

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人类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

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

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技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考虑是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

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

非再生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

分析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包括加强预防、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强调人类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水文灾害如洪水、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破坏性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洪水可以淹没城市,台风可以破坏基础设施等。

3.连锁反应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生态破坏等。

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断裂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暴雨、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3.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论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滑坡的成因滑坡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质现象。

它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成因包括地震、降水、地下水位变化、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等。

1.1 地震地震的发生常常引起地表和地下岩土体的运动,进而导致滑坡现象。

特别是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地震所产生的剪切力能够引发滑坡的发生。

1.2 降水降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长时间大量降水或短时间强降雨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上升,岩土体饱和度增加,使得滑动面的剪切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滑坡。

1.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滑坡。

例如从湖泊、河流和人工水库中大量取水,将导致孔隙水压降低,岩土体重力释放,进而引发滑坡。

1.4 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挖掘和砍伐植被,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现象。

二、滑坡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滑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减轻其破坏性。

2.1 滑坡监测与预警通过在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利用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将帮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损失。

2.2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能力。

2.3 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等手段,加强对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2.4 建设抗滑坡工程在滑坡易发区,可以采取一系列抗滑坡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排除地下水、设置防护堤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和抵御滑坡的能力。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抗震救灾精神是指在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表现出来的勇敢、坚韧、恪尽职责、协作救援等行为。

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它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巨大灾难时所具有的无穷的能量和无限的力量,彰显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扶危济困、救援互助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抗震救灾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2021年云南玉溪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在灾难面前,人们毫不畏惧,冲向前线,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之气和万众一心之力。

抗震救灾的精神包括了多个方面:第一,勇敢和坚韧。

在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会面临巨大的危险,但他们还是勇敢地冲向灾区,拯救被困人们。

他们的勇敢和坚韧,让灾区人民看到了希望。

第二,恪尽职责。

在地震救灾过程中,各种专业救援人员不辞辛劳、不遗余力地开展救援工作。

医生、护士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抢救、治疗工作;消防员、警察、军人奋勇前行,进行搜救工作;新闻记者、志愿者、社会组织坚守一线,积极参与救灾工作。

他们恪守职责,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救援人员的担当和责任。

第三,协作救援。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不同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

地震、灾难时刻,社会各界人士立足自身岗位,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他们通过协力、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力量,使救援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开展。

在抗震救灾精神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扶危济困、尽己所能帮助他人的精神。

抗震救灾移动我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人类之间的深切关爱。

同时,抗震救灾精神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救死扶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强化抗震救灾精神,尤其是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应急应变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学习抗震救灾相关知识。

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灾后生存技巧、紧急求助渠道等等。

充分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提高我们在灾难中的自救能力,有利于提高生存率和减少人员伤亡。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论文【范本模板】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期末课程论文学号11160080编写姓名傅澔乐专业班级土木1112班所属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提交日期5月6日泥石流成因与防治措施姓名傅澔乐学号11160080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土木1112班摘要:泥石流是产生于山区的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它是由暴雨,冰雪融冰等水源激发的,还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与山地环境的形成演化过程息息相关,是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地表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环境恶化的产物.人口的增长及在山区进行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泥石流成因的分析,揭示出其成灾特点,并针对其成灾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一些经验和作法。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Title】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cau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bstract】Debris flow is a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produced in the mountains, it is heavy rain,snow and ice melting ice water excite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 flood sediment stone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bris flow,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ecological imbalance, surface structural damage, soil erosion,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duct。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
第25卷第4期



Vol. 25 No. 4
2010年12月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Dec. 2010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

1
2 2 2

2
(1.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重庆400047;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要:按照我们对社会易损性构成的认识,从区域人口易损系统、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和区域社会文化易损
4期
郭跃,等: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6 9
系也要强调可操作性原则。所选用的评价指标也要能客观反映当地的实际,能够取得准确的数据,
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它们从本质上反映了系统状态的行为、关系的原因。
确保测算结果的真实可信。
同向性原则:同向性是指各个指标在反映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程度时,其数值的大小与易损性大小的评价方法上是相同的。一般来说在
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4个等级。目标层:将表达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基本状况和综合特征。系统层:以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概念及其内涵为基础,主要表达影响社会易损性的社会因素内部的逻辑关系。状态层:系统内部能够反映系统行为的关系结构,这里用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指数加以代表。要素层:采用可测
混乱,社会功能暂时或局部的缺失,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损失。社会易损性的问题涉及到区域人口、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在建立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任何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明确,统计方法要规范,能够度量和反映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状况、基本特征及其区域社会背景。可比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选取的指标应是共性的指标,既便于横向比较,又便于纵向比较。

滑坡论文——精选推荐

滑坡论文——精选推荐

滑坡整治论文专业班姓名:年月滑坡整治论文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修建公路、铁路、水库,以及大规模的科学实验,使处于平衡状态的山体发生病害。

山体病害的发生不仅堵塞、破坏交通,而且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并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已引起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高速公路,防治措施,滑坡治理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繁,对于高速公路而言,滑坡灾害已成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而由于滑坡产生的条件、作用因素、运动机理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造成了滑坡灾害的预测和治理的难度很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高速公路网遍布全国各地,大量高速公路穿山而过,这也是最近高速公路滑坡灾害日益增加的原因。

每年四五月,全国降雨普遍增加,各地关于高速公路发生大面积石质山体滑塌自然灾害的报道逐渐增多——新华网广西频道5月23日电(记者向志强覃星星) 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部门了解到,近日连降大雨导致G65包茂高速公路广西贺州市钟山至马江段,发生大面积石质山体滑塌自然灾害。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修建完成多条高速公路用于滑坡灾害处治的费用数以亿计,工期延误相当严重。

显然滑坡灾害防治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充分重视滑坡灾害,减少或避免滑坡灾害十分重要。

近年来,高速公路边坡滑坡自然灾害的预警及治理已愈来愈受到重视,各种预防措施也悉数应用到滑坡灾害防治中去。

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地质灾害的的信息化和可视化分析开辟了重要的新思路[]。

尽管如此,高速公路滑坡灾害的预警仍然是个棘手的问题。

二、课题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简要分析滑坡形成的原因,例举当前滑坡防治的主要方法,以及对近年来高速公路边坡滑坡案例分析。

三、滑坡机理分析1、引起滑坡的主要原因1)在地质构造上,坡体表层为全、强风化岩层,岩性较软弱,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2)路堑边坡开挖后,造成坡体岩层层面临空,使坡体上的岩土体失去平衡;3)路堑的开挖和削坡,破坏了坡体原有的平衡,同时坡体的卸荷,造成坡体节理裂隙张开,为坡体上水的入渗提供了通道,而灌溉水沟的存在又为坡体滑动提供了水源;4)下渗的水软化强风化板岩和其中的泥质,为滑坡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自然灾害》论文题目:论地方地震工作在城市防震减灾中的功能和作用姓名:学号:院系:2009-06-01目录引言 (3)第1章地方地震部门是地方政府防震减灾的职能部门 (3)第2章地方地震工作的防震减灾功能和作用…………(3)2.1 地震监测预报功能和作用 (3)2.2 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功能和作用 (4)2.3 地震决策参谋功能和作用 (4)2.4 工程地震评估功能和作用 (5)2.5 地震应急对策功能和作用 (5)第3章发挥地方地震部门防震减灾作用的关键是紧密依靠当地政府 (6)参考文献 (6)引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32.5%的国土、45%的大中城市位于度或度以上的高热度区。

加之城镇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地震灾害十分严重。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地方地震部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作用。

第1章地方地震部门是地方政府防震减灾的职能部门过去一段时间,曾把地震工作看成是单纯的科学研究性工作,忽视地方地震工作,很不利于防震减灾工作。

防御减轻地震灾害,发挥地震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作用,是我国地震工作地宗旨。

地方地震部门是地方政府把地震工作面向社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窗口,是把地震可科学成果转变成政府决策意识和发挥功能的职能机关,是组织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防震减灾行动,并取得成效的纽带。

它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从科学上讲是探索性的,政府和社会对地震预报的要求是任务性的。

人民群众对地震预报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能报出破坏性地震,以期减少人员的伤亡和经济损失。

地震预报的低水平和政府、民众的高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说明了地震工作难度之大,防震减灾任务之艰巨。

即使将来地震预报过了关,地震预报决策的落实和防震减灾中的很大具体工作,仍要靠地方地震部门去完成。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

如何应对地震灾害摘要:大自然一次次的向人类展示了他的威力,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显得多么的渺小。

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等都给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面对难以预报和不可控的地震我们一次次的无奈与无助,我们一次次的为丢失的家园欲哭无泪,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难以衡量的损失,那么面对地震灾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的减轻灾害的危害呢?本文主要讲人们应该形成完善的地震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灾后救助途径来减轻灾害带给我们的损失。

关键词:自然灾害地震响应机制预报预警灾后救助(一)概述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近两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青海玉树7.1级地震等,据地震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

由于地震灾害表现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使人们在灾害面前措手不及,应变能力还不够强。

(二)响应机制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是我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分级响应是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

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地震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响应等级是与地震灾害事件受灾程度相对应的。

预案中将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

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等级的判定实际就是对地震灾害事件级别的判定,其判断标准是死亡人数、震级、震区人口是否稠密、是否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等。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灾害的规模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立即估计灾情规模,按照经验依据响应等级启动条件对应急响应等级做初步判断,按预案内容立即行动、尽早救援。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强调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应加强合作、提高科技水平、增强防范意识,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提高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板块运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极大,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河水泛滥。

洪水能够淹没农田、房屋、工厂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在海洋上形成,然后向陆地移动。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能够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干旱干旱是由于长时间的少雨或无雨天气引起的水资源短缺。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人们被掩埋、溺水、受伤等。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引发疾病的传播,进一步加重人员伤亡的程度。

(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房屋、工厂、商店等建筑物,破坏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导致经济活动中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泥石流论文

泥石流论文

泥石流灾害的预测摘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引发了人们对泥石流的关注以及对泥石流发生可能的探究,而能更好的预测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有助于减少泥石流灾难对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所以对泥石流的发生可能的预测就很有必要。

本文通过对云南德钦县全年降水量的分析与预测以及对其地质结构的了解,预测出该地区未来短期内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以及对可能发生泥石流后对该地区产生的破坏性的探究。

关于对云南徳钦县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分析,首先对其地质与地貌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根据该地区松散物质的来源以及堆积量进行统计,最后统计该地区每年的降雨量以及一年内各个时期的降雨量,根据统计数据利用非线性拟合得出该地区未来降雨量的分布图,从而预测该地区未来的降水量。

根据上述三个条件来判断该地区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关于对云南徳钦县发生泥石流时破坏性大小的探究。

泥石流破坏性大小跟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泥石流的流速、流量,当地人口的居住情况以及密集度,对发生灾难时采取的防护措施等。

未来达到对泥石流破坏性的探究目的,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泥石流的流速、流量,这是对泥石流破坏性大小的主关键因素。

实际上是包含本文中应用曼宁公式来表达泥石流流速,其中的阻力因子nc泥石流内部及外部的阻力综合因子。

根据泥石流流量连续律,可得泥石流沟单宽流量计算公式。

然后根据流速、流量可以求出泥石流发生时产生的冲击力,从而得出该地区发生泥石流时对当地破坏性程度。

关键词:泥石流产生原因,非线性模拟,曼宁公式,谢才系数问题重述我国是一个泥石流频发的国家,特别是在西南和西北山区,每年雨季由于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害及经济损失均十分严重。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洪涝灾害特征管理论文

洪涝灾害特征管理论文

洪涝灾害特征管理论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重,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事件也日益频发。

洪涝灾害作为自然之灾中的一种,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威胁和灾难。

因此,洪涝灾害特征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分别从洪涝灾害的特征和管理的角度对此进行探究。

一、洪涝灾害特征(一)灾害原因:洪涝灾害多由自然原因引起,如季节性气候变化、降雨量增加、雨量密集、湿地退化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减灾委员会在《中国自然灾害蓝皮书》中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洪涝灾害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极端降雨的频率和范围显著增加。

这些现象表明,气候变化是引发中国洪涝灾害增加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风险程度:洪涝灾害所带来的风险程度非常严重。

在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排名靠前。

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在发布的《中国自然灾害蓝皮书》中,将2000年至2013年间全国的自然灾害经济损失总量定为2.72万亿元,其中洪涝灾害经济损失高达1.43万亿元,占全部自然灾害经济损失总量的52.5%。

(三)暴露度:人类在定居点、工业和交通设施等方面的暴露度都会对洪涝灾害的影响程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洪涝灾害灾情的范围和规模也受到暴露度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化程度也较高,加之建设用地和水文环境方面严重过度开发,这些都会增加城市洪涝灾害风险。

二、洪涝灾害特征管理(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防止洪涝灾害的关键。

基础设施来自许多自然和人为的系统,如用于水资源管理、防洪等的系统,被称为“水土系统”。

针对这个系统,需要科学规划,加强水资源、防洪、水文环境、城市排水等方面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处理灾后的废物、减少污染,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

(二)加强气象预警系统:对于洪涝灾害的预防和管理,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气象预警系统可以为此提供有力支持。

根据过往经验和风险预测,可以确定可能出现洪水的时间和空间,进而启动与洪水灾害相关的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论文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论文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论文冰雪灾害的发生原因及救灾处理情况(一)冰雪灾害的发生原因这次冰雪灾害的覆盖范围包括浙江、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有关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大体的原因分析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冰雪灾害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中国国家气象部门的专家指出,这次大范围的雨雪过程应归因于与拉尼娜现象有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环流自1月起长期经向分布使冷空气活动频繁,同时副热带高压偏强、南支槽活跃,源自南方的暖湿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形成强烈降水。

大气环流的稳定使雨雪天气持续,最终酿成雪灾。

大气环流的异常运行。

专家指出,处于中高纬度的欧亚地区,高空几个月来形成了一个阻塞高气压,大气环流停留不动,导致北方冷空气连续不断入侵中国。

在冷空气来临的同时,来自南亚、东南亚的暖湿空气又源源不断向华南地区输送,冷暖气流在华南、江南一带交汇,导致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低温雨雪。

(二)雪灾救灾活动反思灾难发生后,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冰雪灾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北方每年的冰雪比南方这场灾害要大得多,依然可以安然无恙?美国发生冰雪灾害时,为什么损失很小呢?为什么整个救灾过程不够顺利呢?在救灾过程中,出现安排不当现象。

在雪灾初期,湖南正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该省大部分主要地方官员都在长沙参加会议。

两会结束后,进出长沙的交通几乎都被雪灾阻断,导致地方官员无法回到任职地区指挥抗灾。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湖南成为了此次受灾最严重的省份。

同时,这次雪灾亦暴露了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在应付突发事件时未有港澳地区及广东省的经验丰富。

在上海,公安人员由于未能控制心急的乘客而与乘客爆发肢体冲突。

在救灾过程中,也出现政策不当的现象。

国务院曾在上世纪50年代做出规定,南方因为气候比北方温暖,民居内不必安装暖气,但雪灾的受灾地区正是南方地区,导致灾情严重。

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

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

2013—2014学年度灾害地理学结课论文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论文题目: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内容摘要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的危害性,并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损失正呈现逐年加剧加重的态势。

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教和国际交往中心,因此,依据北京市自然、经济条件,对其自然灾害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北京市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沙尘暴、地震和寒潮。

通过对其自然灾害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为北京市的自然灾害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力争实现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北京市;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自然灾害;防灾减灾Title: The character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of BeijingAbstractNatural disasters on human society is of great harm,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aused by the losses ar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creasing trend.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center city and the country's political, cultural, educ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enter,Therefore, based on the natur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in Beijing, for its natural disasters were studied. Study found that Beijing's main natural disasters are drought, floods, dust storms, earthquakes, and cold.By the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impact of the analysis,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Beijing natural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virtuous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society, econom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key words】B eijing;natural condition;economic condition;natural disaster;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natural disaster目录1.研究区概况 (1)1.1自然条件 (1)1.2 经济条件 (1)2.北京市自然灾害种类及其影响 (2)2.1 干旱 (2)2.2 洪涝 (2)2.3 沙尘暴 (2)2.4 地震 (3)2.5 寒潮 (3)3.防灾减灾措施 (4)3.1 加强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 (4)3.2 推动抗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 (4)3.3 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与国际合作 (5)参考文献 (5)论文题目: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学生姓名:王悦敏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的危害性,并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损失正呈现逐年加剧加重的态势。

自然灾害学论文

自然灾害学论文

自然灾害学论文写自然灾害学论文啊,这可不是个简单事儿,但也别怕,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来总能到顶的。

咱先得找个感兴趣的自然灾害主题。

你要是住在海边,台风可能就特别吸引你。

那台风就像个超级大坏蛋,呼呼地刮着,把啥都搅得乱七八糟。

你要是在山区,那泥石流或者地震可能就入了你的眼。

泥石流就像一大群横冲直撞的泥娃娃,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地震呢,就像大地发了一场大脾气,突然就开始摇晃,把好好的房子都给晃倒了。

有了主题,就得开始找资料啦。

资料可不能乱找,得像寻宝一样,找那些靠谱的。

你不能光看那些网上随便的帖子,那可不行。

得去学术数据库,图书馆找那些专家写的书和论文。

比如说你研究洪水,你就得找那些记录了不同地区洪水情况,包括洪水什么时候来,来了多高,造成了啥破坏之类的资料。

这就好比做菜得找新鲜的食材一样,资料新鲜可靠,做出来的论文才好吃。

研究资料的时候,可不能走马观花。

你得像侦探一样,从这些资料里找出有用的线索。

比如说你研究火山喷发,你看到一个资料里说火山喷发前动物有异常反应,这就是个好线索啊。

你就得琢磨为啥会这样呢?是动物感觉到了地下的震动,还是闻到了什么特殊的气味?这就跟拼图似的,一块一块把这些线索拼起来。

在论文里,你得有自己的观点。

不能光说别人说过的话。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飓风破坏力强,你要是只说这个,那有啥意思呢?你得深入一点,你可以说飓风对沿海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就好比一个人生病了,你不能只说他难受,你得说说这个病对他以后的生活有啥影响。

你可以说飓风把一些特殊的植物种子带到了其他地方,这对当地的生态可能是个新的开始,也可能是个破坏。

论文的结构也很重要。

虽然不能用那些什么首先其次之类的词,但咱心里得有数。

你得有个开头,把你要研究的自然灾害介绍清楚,就像介绍一个新朋友一样。

然后中间得有详细的分析,像讲一个故事一样把你的研究内容娓娓道来。

最后得有个结尾,给这个故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比如说你写关于旱灾的论文,开头说旱灾是怎么回事,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旱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洪涝灾害下的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班级:11地本
学号:1110240011
作者:徐莉
时间:2014年6月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1998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受灾人口2.23亿,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今年,广州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洪水,致2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超7亿。

洪涝灾害是因大雨、暴雨引起的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所形成的诸如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灾害现象。

洪水引起的灾害称之洪灾;由于降雨在低洼地面蓄积,难以宣泄引起的危害称之为涝灾。

由于洪涝灾害对我国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尤其是在城市中,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更为巨大,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中国的城市对于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减少洪涝灾害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城市重建。

【正文】
一、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原因
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不断上升,给城市造成了重大的创伤,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首先是气候变化的原因。

人类对洪涝灾害的规律并未完全掌握,而全球气候变化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可知性。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有的地方降水增多,往往
形成暴雨强降水,而成了洪水的诱发因素,而这些都是人类所无法预知的。

所以这种灾害的不确定性和我国已有的防洪的工程措施的确定性是存在矛盾的。

其次是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面积增长过快、质硬、公共设施不完善,且城市的植被相对很少,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造成了城市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径流系数明显提高。

在暴雨来临时不仅不能起到固水作用,还使降雨汇流时间明显缩短,大量降雨短时间内形成地表径流,致使内涝。

另一方面,城市化必将带来经济的集中和人口的聚集,而一次洪涝灾害会造成城市中更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城市遭受的创伤更为巨大。

最后,来谈谈该体系本身的优点。

我国大部分城市应对洪涝灾害主要依靠于工程建设等技术手段,存在着长期手段单一、缺乏协调机制等问题,难以完全保证城市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是,如果建立规划包含了预警、响应和恢复的综合性的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充分考虑每一个可能发生的因素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从而进行灾前防止、灾时控制、灾后恢复,而最大程度上的减小灾害损失。

二、应急管理体系所应包含的内容
对于该体系,应包含对灾前的预防准备、对灾时的控制和对灾后的恢复管理。

1、灾前的预防和准备
在洪涝灾害来临之前,中国应在相应的法律法规方面有明确规定,在组织体系方面要完整,而各个城市要有针对各自情况的防洪预案,平时要有一定的防洪措施。

法律法规:目前,中国已先后颁布了税法、防洪法、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蓄溶剂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

组织体系:1950年中央政府成立了防洪总指挥部,各省市县各级都应有完整的防洪指挥组织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以下的相关单位(五个层次:国家、省、地市、区和现场):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经委、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水利厅、农业厅、卫生厅、广电厅信息产业局、水文资源局、气象局、通信管理局、海事局、军区、铁路局、电网公司和红十字会等。

而这些单位都应有自己的职责,包括防洪涝的宣传工作和设施建设工作、预防洪涝的预案编写工作、防洪抢险和灾区治安管理的安全保卫工作、抗洪抢险及灾后恢复的物资供应工作、灾时的信息采集工作、灾后的重建工作等等。

同时由于不可预知的情况发生,还应建立一个应急管理中心。

防洪预案:首先其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洪;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而其应包含的内容应有:总则(编制目的、适用范围、工作原则)、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洪涝灾害分级(一般洪涝灾害、较大洪涝灾害、重大洪涝灾害、特大洪涝灾害)、预防和预警机制(预防预警信息、预防预警行动、预警支持系统)、应急响应、灾后工作进行、灾后工程修复、附则等。

防洪措施:①研究降雨规律,做好汛情预警:对降雨发生和雨前情况的认知是洪涝灾害管理的首要前提,包括监控水汽、温度、气压、气流运动、下垫面等,加强监测、预测、预警能力的建设;②拓宽疏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对主要泄洪的河道进行定期的疏通和维护,防止河道堵塞;③控制地下水开采,减少地表下沉:地面沉降会带来排洪困难和内涝,并使防洪设施地基变形、效能下降;④增加地面透水率,降低径流系数:增加绿地并完善河湖水系和下水道建设,还可以建设储水设施。

2、灾时的控制
洪涝灾害一旦发生,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照相应级别构建临时管理体系。

之前说到在组织体系中,各个单位和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但也难保在灾害发生时这些人都一定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时有些人的职责就会发生变化,以及单位部门之间存在矛盾,而这些变化和矛盾应以应急管理中心来变更和权力赋予。

在洪涝灾害发生之初,工作重点应放在水情控制上。

专业人员应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空间分析能力和专业器材,尽快地收集灾害数据、生产有效信息并提出决策建议,帮助应急管理中心遏制灾情恶化。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要联系救援人员及相关部门,从而保证救援人员和物资及时到达和合理配置。

在水情得到了控制之后,工作重点就应该有所转移,放在对受灾群众的救援和安置上。

一方面,要有专业的医疗人员对受伤的人进行治疗,要有心理人员对有些人进行心理上的安抚,要有相关人员落实群众的居住、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要保证急救物资的及时到达,以确保救援行动能按预期的方案进行下去、保证受灾群众的人身安全。

在防洪救援的同时,不管是受灾群众,还是外界人员,都想知道灾情信息,那么,及时、主动、科学地发布信息就尤为重要。

但是这些信息又要有个度,危机信息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太肤浅的信息又不能及时说明,那就只能挑一些真实信息发
布,来舒缓社会情绪。

3、灾后的恢复和城市重建
首先,要积极清扫洪水形成的垃圾。

在一次洪涝灾害过后,会有很多的垃圾,如:房屋倒塌后的残骸、城市四处漂散的垃圾、洪水淹没地区的损坏物品等等。


时候需要的人力物力,需由应急管理中心分配。

有关部门还应考虑这些垃圾的处置,如垃圾的投放、如何处理……
洪涝灾害过后,城市的发展可能处于停滞状态,其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而经济活动的重新开展依靠广大的劳动力,那首先就要解决人的问题。

在我国其他没有受洪涝灾害的城市和地区要积极筹备基本的生活物资,由相关部门和人员
运输至灾区并发放给群众。

同时要解决受灾人们的居住问题,要尽快搭建好临时住
所。

在安置好受灾群众后,要结合受灾人民和社会各方的力量,重建社会。

相关的举措包括:修建城市道路和公共建筑及基础设施、帮助受灾地区的企业和商户尽快
恢复经济活动(可通过税收减免、国家政策扶植等来进行)、为受灾群众提供灾后
恢复的补贴及贷款和提供就业岗位……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恢复措施的经济活动,再
进行社会文化的建设。

最后,要对本次的洪涝灾害进行总结,认识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生与发展,从而进行工程上的修复和重建。

总结在这次的应急管理中从灾前到灾后的不足,从
而进行修改和调整。

对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部门和人员进行监督、检查,从而进行表
彰和批评及责任追究。

由于气候变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原因,我国城市在面对洪涝灾害时有心无力,若是单纯依靠工程措施,无法将损失降到最低。

所以,中国必须有完整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城市更好更快更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波,田卉,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2] 防御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合同管理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