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研究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版)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一、填空题和名词解释1.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别署天池生、田水月等。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有杂剧《四声猿》,即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组成的合集,被誉为“明曲之第一”。
四剧之中,尤以《狂鼓史》成就最高。
2.吕天成的代表作:作传奇《烟鬟阁十二种》,杂剧八种,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一种,他的戏曲理论著作《曲品》,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他确立了吕天成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3.王骥德的代表作:杂剧《男王后》,他的《曲律》四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南北曲的论著。
4.明代三大传奇:A、嘉靖、隆庆年间,先后产生了著名的“三大传奇”。
B、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阙名的《鸣凤记》5.吴江派:明代年后期,在沈璟的周围形成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即吴江派。
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沈自晋等。
沈璟,吴江派的领袖人。
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一是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上“协律”,即所谓“合律依腔”;二是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这两点也是吴江派共同的理论主张。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戏剧作品:沈璟——前期《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后期《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顾大典——《青衫记》卜世臣——《冬青记》袁于令——《西楼记》、《金锁记》、《鹔鸘裘》、《长生乐》(合称《剑啸阁传奇》)沈自晋——《一种情》、《望湖亭》、《翠屏山》6.临川四梦:浪漫主义剧作“临川四梦”通过神游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的惯用手法。
明清文学期末考点整理【菠萝】

明清诗文词走向收官的特征:1、作家多、作品多、流派多,但杰出的作家、著名的作品不多;2、文学创作与社会思潮密切相关;3、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高度繁荣;4、对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本质特征认识不断深化;5、形成明确的朝野林立并行之势。
明代文学概况(绪论)社会:1、高度集权与高压政策(对功臣大肆杀戮,对读书人文化高压)→文气不振;2、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俗文化繁荣,读者群增大;3、王学(心学)(制约人性)→王学左派:反王学,尊重人性→理论上的性灵说;4、文化下移,儒商结合→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变化了:(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明代前期小说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小说的繁荣一、故事来源:陈寿《三国志》(主);裴松之《三国志注》(次);《三国志平话》(框架);民间传说(丰富);作者创作。
二、思想:1、尊刘贬曹,千年正统观念的凝结:(1)、儒家正统观念的延续(孔子→朱熹);(2)、《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作者思想的发扬;(3)、普通百姓欣赏习惯的体现;(4)、作者正史思想的流露;(5)、各种讲唱文学和民间传说倾向的艺术再现。
2、君明臣贤的理想;3、德治、仁政观念;4、崇尚智勇,主张人才决定成败;5、一统江山、稳定社会的向往。
1、虚实结合:七分史实,三分虚构;2、非凡的叙事才能(人众事多、矛盾复杂,却组织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3、全景式的战争描写(交代了战争的起因,对比了双方的实力,呈现了完整的谋划过程,再现了战争的场景,揭示了战争的影响和意义,比如:赤壁之战);4、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1)、出场定型;(2)、反复皴染;(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5、历史演义体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
古代文学 明清文学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默写:1、《登太白楼》王世贞(明)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2、《牡丹亭》(惊梦)【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贴〕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阑。
〔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
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
〔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
〔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
〔旦〕提他怎的!〔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3、《后秋兴》(其二)钱谦益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4、《秦淮杂诗》(其一)王士祯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期末复习--明清小说

河北师大期末考试明清文学答题重点

1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
表现他对社会、人生和生命的独特感知、感受和感兴。
历史演义的代表作是《三国演义》。
2章回小说: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说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章回小说回目起源)。
文中使用套语,如话说、看官、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字样,可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3《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一、“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艺术虚构的主要技法: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如“失、空、斩”。
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
如“三结义”、“借东风”、“华容道”。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
如关羽“单刀赴会”、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如“怒鞭督邮”改刘备为张飞。
“草船借箭”改孙权为诸葛亮。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如“赤壁之战”。
二、叙事结构总体特点:规模宏大而不散乱,结构严谨而不呆板。
五条线索:东汉灭亡为引线,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魏、蜀、吴三国的兴衰是主要脉络。
魏、蜀矛盾为主干;蜀汉为重点;诸葛亮为中心,隆中决策为关键。
“其余枝节,皆从此生”。
三、战争描写1、写出战争的个别性,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
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
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
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以智取胜。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
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
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5,写战场有逼真性,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形象塑造和语言特色1、艺术典型具有类型化、特征化性格类型化、特征化人物的突出特点:A 单一性B 稳定性。
明清小说研究模拟卷答案综合 修改打印

《明清小说研究》模拟试卷答案综合一、填空(20分):1、中国长篇小说的模式是章回体体,中篇文言小说主要集中于明嘉靖朝时期,小说地位在明万历朝时期第一次得到较普遍肯定。
2、《辽阳海神传》的作者是蔡羽,《觅灯因话》的作者是邵景詹。
3、“二拍”的作者是凌濛初,“三言”是指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4、瞿佑的文言小说代表作为剪灯新话,袁枚的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为子不语,纪昀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为阅微草堂笔记5、清初前期的长篇独创之作是醒世姻缘传,清初在小说与戏曲两方面都有成就的著名作家是李渔。
6、万历中期以后,出版中心由福建移至江浙。
8、“溢美”的狭邪小说以《品花宝鉴》、《花月痕》为代表。
除了《红楼梦》出现以后,清代小说续书较多的时期是清初前期。
9、提出“熏浸刺提”说的是梁启超。
10、影响小说创作的五个主要社会因素是作者、读者、小说理论、出版、官方文化政策。
11、“三话”是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三言”是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12、《辽阳海神传》的作者是蔡羽、《负情侬传》的作者是宋懋澄。
13、纪昀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为阅微草堂笔记,袁枚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为子不语。
14、梁启超概括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是“熏”、“浸”、刺、提。
15、书坊主越位、对小说进行编创被称为熊大木模式。
16、万历中期以后,出版中心由福建移至江浙。
17、康熙二十六(1687)年,清政府正式颁禁毁小说令。
18、《红楼梦》的问世,标志着明清小说由改编到独创这一过程的结束;《娱目醒心编》的出版给拟话本小说的发展划上了最后的句号。
19、金圣叹评点了《水浒传》,毛宗岗评点的是《三国演义》。
二、多项选择题(20分,多选少选均无分):1、《镜花缘》是:A讲史演义B世代累积型作品C通俗小说D章回小说2、由改编向独创过渡的小说类型有:A拟话本小说B时事小说C神魔小说D公案小说3、以下属拟话本小说的有:A《石点头》B《照世杯》C《十二楼》D《豆棚闲话》4、以下属“才子佳人小说”的有:A《玉娇梨》B《平山冷燕》C《谢天香》D《三妙传》5、编撰拟话本小说的有:A熊大木B余邵鱼C 李渔D凌蒙初6、以下属人情小说的作品有:A《东周列国志》B《生绡剪》C《平山冷燕》D《痴婆子传》7以下属清初“时事小说”的有:A《新世鸿勋》B《七峰遗编》C《魏忠贤小说斥奸书》D《剿闯通俗演义》8、乾隆朝的长篇小说有:A《儒林外史》B与《野叟曝言》C《歧路灯》D《绿野仙踪》9、将侠义小说与其他小说流派相结合的作品有:A《铁花仙史》B《儿女英雄传》C《镜花缘》D 《施公案》10、写过谴责小说的人物有:A梁启超B黄遵宪C曾朴D李宝嘉11、《金瓶梅》是:A讲史演义B世代累积型作品C通俗小说D章回小说12、属人情小说的作品有:A《樵史演义》B《七峰遗编》C《世无匹》D《浓情快史》13、以下属短篇白话小说的有:A《三言》B《二拍》C《十二楼》D《生绡剪》14、在《聊斋志异》影响下出现的文言小说集有:A《谐铎》B《夜谭随录》C《萤窗异草》D《语怪》15、拟话本的格式主要有:A头回B头话C入话D正话16、冯梦龙参与编创的作品有:A《警世通言》B《喻世名言》C《情史》D《无声戏》17被官方机构出版的作品有:A《三国演义》B 《水浒传》C《剿闯通俗小说》D《樵史演义》18、属文言小说的有:A效颦集B野叟曝言C阅微草堂笔记D绿野仙踪19、续书较多的历史时期是:A清初前期B康熙后期至雍正朝C顺治至康熙前期D乾隆晚期20、以书坊主身份编撰小说的有:A余象斗B杨尔曾C冯梦龙D孙高亮三、名词解释(8分):1、熊大木模式"熊大木模式"有两层含意。
明清小说研究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版)

明清小说研究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版)-----Miss魏文人代笔;广义内涵是指书坊主干预创作,他们对书稿的取舍甚至会影响创作格局变化。
明嘉靖、万历年间,书坊主一度主宰通俗小说创作是前者的充分表现;从嘉靖朝至清王朝灭亡,后者则与通俗小说发展相始终。
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解释,以书坊主为主体的“熊大木现象”都提供了显示传播环节对创作反作用的典型例证,表明传播特点、途径与范围都会推动或约束创作发展。
bā)拜的作用头回、它通重视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超凡脱俗,而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是部文言传奇小说集。
该书收有21篇文言短篇小说,书中故事多以元末明初社会大动荡为背景,即创作与时代相平行。
作品篇幅短小利于迅速反映现实生活,侧重点不尽相同的各篇的组合,又使其反映面较为广泛。
瞿佑熟悉本阶层人物,书中各篇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书生,间或也有地主、官僚、妓女等别类人物,但作者对其描述与评定仍从书生视角出发。
这可看作本书局限之一,却也显示了作品的另一重要特点,即相当集中、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战乱中士人阶层的经历遭遇、价值取向、心态情绪与感情生活,而士人在社会动荡时期许多方面的感受,其实也与广大百姓十分相近。
《剪灯新话》成就并不算太高,但它和《剪灯余话》、《觅灯因话》等明代传奇小说,上承唐宋传奇的余绪,下开《聊斋志异》的先河,因此在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而且,《剪灯新话》的故事情节,有助于谈资,为明代拟话本和戏曲提供了许多素材。
《金凤钗记》、《翠翠传》、《三山福地志》被凌蒙初改写成话本,编入《二刻拍案惊奇》中;《寄梅记》被周德清改写成话本,编入《西湖二集》中;金凤钗记》还被沈璟改编成戏曲《坠钗记》;周朝俊的戏曲《红梅记》采用了《绿衣人传》一些情节。
昌祺仿拟瞿佑《剪灯新话》创作了《剪灯余话》,借以抒写胸臆。
其书大都取材于元末明初事,以婚姻爱情故事为主,又多幽冥灵异人物,作者以此表达他“善可法,恶可戒,表节义,砺风俗”之义。
0003《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1月期末考试指导

0003《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1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该课程的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题型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题型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答题技巧:此类题型在回答的繁简上一定要注意与分析题有区别。
回答时,应首先从总体上把握好这一问题应分几个层次或有几个要点,然后准确、清晰地一一列举或进行简要的解释说明,不需要像分析题那样展开过多。
总体上要做到条理分明清晰、层次分明、表述准确、不漏要点。
题型三: 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答题技巧:此题型分值很高,在答题时要求不仅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还要举例子较深入地展开,在语言组织能力上相对于其他题型也有更高的要求。
在分析的过程中要有具体的例证、要有自己的观点,并让人信服。
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不同版本1、成书过程《三国演义》从故事的产生到最后成书,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首先系统而完整地记载三国故事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和南北朝时裴松之做的注。
史传之外,南北朝初期,刘义庆撰写《世说新语》时收录的三国故事已有二十多则。
据杜宝的《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大业年间出现了三国人物的木傀儡戏,演出曹操在谯水洗浴,杀死水中蛟龙和刘备乘马跃澶溪的故事。
到了晚唐的时候,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的更广。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骄儿诗》中说孩子们“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那时儿童们已经熟知三国故事了。
到了宋代,三国故事更为流行,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已出现了专“说三分”的艺人霍四究,讲三国故事已经成了一种职业。
在宋朝时民间已经出现了“尊刘贬曹”的倾向。
不过,宋代这种口头说讲三国的故事没有记录的话本流传下来。
到了金元时期,无论是金人院本,还是元人杂剧,都保存着许多三国故事的剧目。
在三国故事流传过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元朝至治年间新安虞氏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1.三国→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3.“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4.“演义”:“据史实,演大义”,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政治和道德的评价。
(纪实+艺术的创造)5.“章回体”: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特点是设回目等。
最早的回目、目录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1.“剪灯三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褀《剪灯馀话》邵景詹《觅灯因话》2.“三言二拍”: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代传奇:1.“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2.“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
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看重。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
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反对格律限制。
4.“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其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和《清忠谱》。
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
并结合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讲元明清文学总论一、元明清文学总体特点是什么?为什么?1、作品繁富,体裁完备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如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赋、散曲等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全方位发展。
2、正统文学渐渐衰落,通俗文学逐渐崛起发展的态势从从前诗文创作为主导的文学格局,转向小说、戏曲。
正统文学:诗文(中国文学核心地位),通俗文学:小说、戏剧3、文学理论繁荣(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明代戏曲理论贡献最大的是王骥德,其次是凌濛初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戏曲论著,基本思想是提倡“关风化”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原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它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占领和统治,明显具有民族掠夺性质。
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一代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雅文学与俗文学分别指什么?有什么区别?雅文学主要指诗文俗文学主要指戏剧和小说郑镇铎俗文学的六大特征:是大众的;是无名的集体创作的;新鲜但是粗鄙的;想象力是奔放的,不保守,少模拟;用于引进新的东西第二讲元散曲与诗文一、元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元代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文学的发展、繁荣。
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2、抒情文学:散曲成为新的文学样式3、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迥异,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吻合,都追求自然酣畅之美,大异于温柔敦厚。
二、元曲的概念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
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古代文学明清两代期末复习要点

古代文学1、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2、台阁体:台阁体主要流行于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体。
台阁主要是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作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3、茶陵派: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逐渐趋向衰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等人。
4、前七子:前七子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
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
李梦阳等前七子,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5、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
其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
该文学流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但个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
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强调以文明道。
7、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盘等。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元明清作品选新大纲期末复习资料

第六编元代文学作品选第一章《窦娥冤》【重点难点】窦娥形象,《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第一节《窦娥冤》一、题材溯源二、《窦娥冤》的戏剧冲突1.楔子:高利贷和童养媳事件,为全剧埋伏了悲剧的基因。
2.第一折:债权人和借债人之间的冲突,救命人和被救者之间的冲突,婆媳冲突,良家妇女和地痞流氓之间的冲突。
3.第二折:婆媳矛盾弱化,窦娥张驴儿的矛盾开始激化;选择“官了”,将冲突推进一步;桃杌与窦娥矛盾,暴露了元朝吏治的黑暗,司法不公正与弱民无助之间的矛盾冲突。
4.第三折,窦娥指天责地,形成窦娥和天地(代表着公正清明的日月鬼神)之间的冲突。
5.第四折,戏剧高潮回落,窦娥与父亲亦有冲突(观念的和误会的)。
最后以“雪冤”解扣。
三、窦娥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1.性格特征:(1)具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格。
(2)善良质朴,对亲人充满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之情。
2.悲剧成因:(1)高利贷的高压(2)地痞流氓的迫害(3)黑暗的吏治四、《窦娥冤》的悲剧审美风格1.三桩誓愿三桩誓愿的实现,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所产生的感天动地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伸张正义的迫切要求。
这一戏剧情节,使剧作充满悲剧审美品格,体现了剧作家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
2.鬼魂诉冤(可与哈姆雷特比较)诉冤是情节发展的动力,是全剧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鬼魂诉冤的对象都是它们的至亲,都在苦海中受熬煎又都必须在天明之前离开;都在不同程度上渲染了阴暗沉重的悲剧气氛,与作品的悲剧精神和谐一致并为之服务。
窦娥鬼魂是对主人公性格塑造的补充和加强,老王鬼魂是对主人公性格展示的铺垫和衬托。
第二节《救风尘》(可自学,视课时而定)【思考题】1.关汉卿《窦娥冤》与《救风尘》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2.窦娥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作品是如何表现的?3.《窦娥冤》中三桩誓愿和鬼魂诉冤情节有何作用?4.背诵:《窦娥冤》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
(注:背诵篇目为期末考试的默写、解词内容。
明清小说史(期末作业答案)

明清小说史(期末作业答案)一、单项选择:1、B2、A3、D4、C5、D6、A7、A8、C9、A10、C 11、ACD 12、B 13、D 14、D 15、C 16、C 17、C 18、B 19、C 20、A21、B二、多项选择:1、BC2、BD3、CDE4、ABE5、ACD6、ABD7、BCD三、填空:1、太史氏2、文行出处3、谐铎4、红楼梦儒林外史红楼梦5、周进6、老残游记7、文康8、聊斋(志异)9、蔡元培胡适10、吴沃尧11、儒林外史红楼梦12、程伟元高鹗四、解释说明:1、公案小说: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由宋元话本小说中的公案类发展而成,明代后期至清代为其繁盛期。
以反映清官明断冤狱为其主要情节。
历史上著名清官狄仁杰、包拯、海瑞等,成为公案小说中清官主人公,并被神奇化。
其创作素材多来自历代案例。
代表作有《包公案》、《施公案》、《狄公案》、《海公案》等,小说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艺术技巧圆熟,代表了明清公案小说的最高成就。
2、谴责小说:中国晚清小说流派之一,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命名。
这种小说对清末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媚外,人民觉悟低下等现象进行揭发和批判,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但其批判并不彻底,且寄希望于清政府的改良政策。
艺术上多用讽刺手法,笔锋直露,描写夸张,但概括和典型化不够。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是代表作。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
”指贾府八十回以前“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多名年轻的男女夭折,家里败事不断,他人皆浑然不觉,而只有宝玉产生了悲剧情怀和人生无常的感受。
3、鸳鸯蝴蝶派。
清末民初言情小说流派,因好写“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的才子佳人恋爱故事而得名,可称为新的才子佳人小说。
也叫“礼拜六派”。
鼎盛于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的上海。
并非是严格的文学团体,而是文学倾向、艺术趣味相近的小说流派。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茶陵派:明代前期以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
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而在散文创作上,则与台阁体没有太大的差别。
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前七子:明中期的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王廷相、康海、边贡和徐祯卿七人的文学群体,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踏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和宗臣的后“七子”起来抨击“台阁体”,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口号相号召,本欲纠正“台阁体”的流弊,但多泥古未化,重在模拟,成就不大。
唐宋派: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他们主张诗宗初唐,文宗北宋,理论上的建树主要在散文方面。
他们认为复古派的文章死摹秦汉,既不通顺又无生气。
所以他们只主张复唐宋之古,特别是北宋欧阳修、曾巩诸大家。
公安派(公安三袁):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他们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种重个性、贵独创、强调表现自我的性灵说,就成了公安派论文的核心。
在文学上还主张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在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和儒家道统。
中国文学史(明清)期末考试复习考案

简答题1、明代文学的论争有何特点?(1)文学流派之间各有一套较为明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观点上的人以群分,完成了从文学实践的流派向文学理论的流派的过渡。
(2)各文学流派不论高喊“复古”的口号,还是打着“反复古”的旗帜,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革除前弊,使文学创作符合各自心目中的规范。
2、“前七子”的文学复古有何主张?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是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廓清其时台阁体的流弊。
(1)李梦阳论文推重秦汉,论诗古体宗汉魏,近体宗盛唐,而七古兼及初唐。
所作诗歌多蹈袭前人,少数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感慨,笔力雄健,境界开阔。
(2)何景明主张复古而又力倡变革,不赞成李梦阳机械模拟的观点。
所作诗歌形式多样,有一定的现实内容,诗风清新,拟古而能有所变化。
3、李东阳的茶陵派有何文学主张?(1)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2)在对待如何学古的问题上,李东阳强调较多的是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如他提出学古乐府应“往复讽咏,久而自有所得。
”这些主张都是从文学本身立场出发去探讨文学的艺术审美特征。
(3)李东阳的复古论点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如明代中叶崛起的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在诗歌师古问题上就继承了李东阳“轶宋窥唐”的主张。
“八股文”?它的体裁特征是什么?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如何?“时文”“制议”“八比文”。
题中每篇的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都有两股互相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
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
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来源百度百科】【袁行霈版教材P63-65】八股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积极的一面,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本是无可厚非的。
明清小说期末整理资料(20页)

明清小说期末整理资料(20页)明清小说一、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进程中国古典小说有两大系统,即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唐代是文言小说的成熟期,宋元话本是白话小说的定型。
起源:1、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等,表现了古代人民向自然和社会作斗争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丰富天真的想象才能,为古典小说的孕育和产生作了最初的准备。
2、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寓言故事。
3、先秦两汉历史著作中具有较高文学性的篇章,在写人、叙事反面所取得的艺术经验,对古典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和动荡的时代。
这时期的小说作品按其内容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
“传奇”:唐代用文言文写成的、虚构故事以显示文采的短篇小说。
“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始有意为小说”。
唐传奇开始了有意识创作小说的历史时期,标志中国古典小说进入成熟阶段。
俗讲和变文从宋代开始,中国古典小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白话小说(短篇和长篇)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的历史局面业已形成。
“话本”:说话的底本。
宋元话本小说主要有小说和平话两大类。
小说,又名银字儿,专门演述短篇故事,内容大多是反映市民的生活和心理。
平话,就是专门讲说历史故事的话本,主要演述长篇历史情节,内容相当丰富。
讲史话本已初具长篇小说规模,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代,社会政治和经济出现了新的景象,人们的社会生活亦愈趋复杂丰富,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也进入了它的繁盛时代,其局面蔚为壮观。
元末明初,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
《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划时代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树立了楷模。
明代中叶以后,城市经济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
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历史演义小说:所谓“演义”或历史演义,即用通俗的语言和章回体形式,将历史演变、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
2、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3、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4、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
属于此派的曲家还有吕天成、冯梦龙、卜世臣、叶宪祖、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等。
曲学理论强调格律至上;提倡本色语言,主张采用民间俗语,反对堆砌辞藻。
5、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也称“玉茗堂派”。
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
属于此派的曲家还有冯延年、阮大铖、吴炳、孟称舜、凌濛初等人。
戏曲理论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
语言上讲究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
6、性灵派:是活跃于清中叶,以乾嘉时期大诗人袁枚、赵翼、张问陶等为代表的诗歌流派。
诗论标举性灵说,主张“吟咏性情”,强调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反对格调模拟复古,肌理考据学问,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分析评论1、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毛宗岗《三国志读法》总结了《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有“三绝”,即:曹操奸绝——奸诈、残忍的典型;诸葛亮智绝——智慧、忠贞的化身;关羽义绝——忠义、勇武的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研究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版)-----Miss魏文人代笔;广义内涵是指书坊主干预创作,他们对书稿的取舍甚至会影响创作格局变化。
明嘉靖、万历年间,书坊主一度主宰通俗小说创作是前者的充分表现;从嘉靖朝至清王朝灭亡,后者则与通俗小说发展相始终。
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解释,以书坊主为主体的“熊大木现象”都提供了显示传播环节对创作反作用的典型例证,表明传播特点、途径与范围都会推动或约束创作发展。
bā)拜的作用头回、它通重视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超凡脱俗,而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是部文言传奇小说集。
该书收有21篇文言短篇小说,书中故事多以元末明初社会大动荡为背景,即创作与时代相平行。
作品篇幅短小利于迅速反映现实生活,侧重点不尽相同的各篇的组合,又使其反映面较为广泛。
瞿佑熟悉本阶层人物,书中各篇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书生,间或也有地主、官僚、妓女等别类人物,但作者对其描述与评定仍从书生视角出发。
这可看作本书局限之一,却也显示了作品的另一重要特点,即相当集中、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战乱中士人阶层的经历遭遇、价值取向、心态情绪与感情生活,而士人在社会动荡时期许多方面的感受,其实也与广大百姓十分相近。
《剪灯新话》成就并不算太高,但它和《剪灯余话》、《觅灯因话》等明代传奇小说,上承唐宋传奇的余绪,下开《聊斋志异》的先河,因此在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而且,《剪灯新话》的故事情节,有助于谈资,为明代拟话本和戏曲提供了许多素材。
《金凤钗记》、《翠翠传》、《三山福地志》被凌蒙初改写成话本,编入《二刻拍案惊奇》中;《寄梅记》被周德清改写成话本,编入《西湖二集》中;金凤钗记》还被沈璟改编成戏曲《坠钗记》;周朝俊的戏曲《红梅记》采用了《绿衣人传》一些情节。
昌祺仿拟瞿佑《剪灯新话》创作了《剪灯余话》,借以抒写胸臆。
其书大都取材于元末明初事,以婚姻爱情故事为主,又多幽冥灵异人物,作者以此表达他“善可法,恶可戒,表节义,砺风俗”之义。
三、赵弼和《效颦集》311篇传记,多为记实之作。
前三篇记文天样、袁镛、朗革歹三人以身殉国之举。
其余均为明初奇士高风异行。
中、下卷14篇,多为冥幽鬼怪,阴德报应故事。
系将历史上善恶人物如司马迁、岳飞、赵高、秦桧等分别置于仙界及阴间,以示苍天赏罚分明,其崇尚忠节、痛恨奸佞之情溢于言表。
二、明代文言小说创作风格的改变入明之初,战乱尚未完全止息,作家怀有急于反映苦难现实的创作冲动,明政府也还无力对意识形态领域实行完全控制,此时的《剪灯新话》便较多且较直接地反映现实。
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与对意识形态控制的加强,森严文网的威慑使文人们不敢随便议论时事,创作相应开始出现述古倾向,而程朱理学被抬至国教地位,又导致小说创作中“多教训”特点的形成。
《效颦集》是这样的典型之作,《剪灯余话》在某种意义上则可视为上述演变过程中的产物。
简言之,刚入明时的作家主要是受唐传奇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本阶段结束时,宋传奇影响已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导致这种发展趋势的,则是当时政治环境与文化氛围及其变化制约。
三、明初通俗小说创作的示范和规定作用一、《三国演义》、《水浒传》对通俗小说的内涵规定以创作实践为示范,对通俗小说的内涵做了不成文的规定。
(一)、艺术形式。
1、文字浅显(重要特征)。
通俗和白话2、作品的体例为章回体。
3、作品结构单纯。
4、情节紧凑、连贯、完整并带传奇性5、白描手法:用简单的笔墨直接描写人物的行动语言。
没有:大段的心里对白和心理分析(二)、艺术内容。
必须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也有普通人的情感。
二、小说中羼入诗文手法的运用及其原因。
渊源:文言小说:唐传奇《莺莺传》三、教化为先的传统的确立。
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向读者灌输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思想。
《三国演义》强调正统观:着意渲染诸葛亮的忠;歌颂刘、关、张的义;斥责董卓、曹操、司马懿的不臣之心。
梁启超在《正统论》中把统治阶级所谓“正统”之论的本质说得可谓透彻明白。
所谓“统”,是指体系;所谓“正”,是相对于“伪”,即是合法。
“统一天下,一系相承谓之正统”,在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是特指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延续的合法的政治体系。
《水浒传》作者虽然痛恨贪官污吏,但却将终于封建王朝作为第一要义。
“忠心报答赵官家”。
四、明初通俗小说创作对后代小说创作的示范和规定是:一、艺术形式。
1、文字浅显(重要特征)。
2、作品的体例为章回体。
3、作品结构单纯。
4、情节紧凑、连贯、完整并带传奇性用。
5、白描手法6、小说中羼(chàn)入诗文。
二、艺术内容:读者喜闻乐见的故事。
一、二体现了通俗小说对传统和读者的尊重和依赖。
三、在小说的创作动机上确立:教化为先。
一、政治高压。
在中央政权,他先后制造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蓝玉“谋反”案,连坐诛杀数万人,几乎杀尽了开国功臣,又借机废除秦汉以来实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在科举中,自明初至成化年间逐渐形成固定程式、规定字数、要求只能“代古人语气为之”,而绝不许自由发挥的八股文,更强化了对文人思想的禁锢。
同时,朱元璋还制造了许多文字狱。
二、传播环境。
中国书籍形制,从甲骨、钟鼎、竹简到丝帛,都不可能,也不屑于承载供人们消遣的俚俗的白话小说。
它们的材料和书写成本都太昂贵,只有在印刷术发明之后,而且是在印刷业发展到商品化程度较高,一般出版物可以为社会有闲阶层购买而出版者又有利可图的时候,白话小说的写作和出版才能成为一种文化产业。
”明代前期制约雕版印刷业发展的主要原因:⑴、刻工、印刷匠严重短缺。
⑵、刻体字的书法追求六、文言小说复苏早的原因:1、土木堡之役(明正统十四年1449秋)、夺门之变(明代将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拥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后统治者在意识形态的控制渐渐力不从心。
2、文言小说对印刷的依赖小于通俗小说。
3、拥有更长的写作传统。
4、文人观念的转变。
七、文言小说《钟情丽集》1、内容:此书叙书生辜辂(lù)与其祖姑家表妹黎瑜娘的爱情故事。
很少秽笔,描写儿女情态,颇为工致。
通过描写爱情双方在爱情过程中积极争取并终获得人间真爱,来宣扬生死不渝、情非二途之“钟情观”,强调知己之爱,为后世文学创作中宣扬“情”奠定了基础。
八、《钟情丽集》的叙事模式1、一见(男见女什么?女见男什么)钟情男主角一见见的是女主角的容色、举止和谈吐,钟爱的是女主人公的个人气质,但气质中以外在的美貌居多。
女主人公一见见的主要也是男主人公的外在美好气质和部分内在气质。
2、传诗递简(什么样的诗?诗的水平怎么样?男女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全文中辜生写给瑜娘的韵文(诗、词、曲、赋)有55首之多;瑜娘写给辜生的韵文61首(诗、词、曲、赋)。
男女主人公的诗才均在中等以上,前期男更眷恋女色,到后来男女都更眷恋一生情深坚贞。
3、私定终生(方式)4、有人从中离散(谁?为什么?方式?谁?瑜父.为何?嫌贫爱富.方式?与辜生悔婚,再许婚富户符家。
5、有情人终成眷属(方式?)第一次私奔,被抓入狱,瑜娘归家被幽禁。
在姑祖母的帮助下再次私奔归辜生家,居月余方归。
”九、熊大木模式的小说及其意义《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的编创方式1、模仿《三国演义》、《水浒传》。
2、模仿诗文经传的注释传统,以点评本的模式刊刻《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
以评点形式刊行小说是一个极富开创意义的事件,中国通俗小说评点的历史可以说是由此开始。
《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双行夹批共150多条。
按性质可分为:A、注音释义B、解说人名地名C、注释名称典故D、为作品叙述的事情作注E、介绍叙述事件的依据和出处十、《西游记》和其他神魔小说A、取经四众形象析:A、孙悟空:1)、猴性、人性、神性和佛性四者合一的形象。
2)、是明代中期以后人文解放思潮的产物,展示的是人性纵向认知和成长(合理规范、引导)的过程。
个性---社会性(寻找合理尺度)B、猪八戒形象:1)、猪、人、神三者合一的形象2)、是明代中期以后人文解放思潮的产物,展示的是人性横截面认知和合理规范、引导的过程。
好货:贪吃、贪财、懒做。
好色:将痴迷女色进行到底。
在色欲的底层苦苦跋涉。
为了好货好色他吃尽苦头、丢尽颜面但却痴迷无法自拔。
通过猪八戒形象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痴迷于欲望的滑稽可笑和合理节制欲望的艰难。
猪八戒是被放大了普通世俗之欲的“人”的形象,是中国小说人物从英雄传奇人物向凡夫俗子转变的开始。
C、唐僧形象:既是一个虔诚的圣僧,又是一个“愚氓”。
唐僧保留的宗教精神:执着到愚与宋儒要求保持的臣子精神:执着到死(文死谏武死战)不谋而合(并且都是利他的)。
在这个问题上站在世俗的立场和宗教的立场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
D、沙僧:1)、小乘佛教观念衍生的自救型人物2)、在西天取经途中起着调和矛盾、巩固队伍的作用。
(显著性格特征是:务实;是个相对真实的世俗大众)B、《西游记》的价值取向:1)、以往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 A、宗教小说论(清代);“悟书” “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修仙籍”B、游戏小说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胡适《西游记考证》C、政治小说论(建国后)D、近年来有代表性的观点老师认为:《西游记》的价值取向要分层认识,整体关照:表层:妖、魔、师徒四人、神、佛(内在关系)。
中层:社会底层人士、社会权力层、宗教人士(内在关系)。
深层:人性的认知和成长;个性与社会性的合理比例;意志、精神的修炼和成长。
(内在关系)表层、中层、深层是整体性的隐喻关系,同时达到了异质同构。
、奇幻诙谐的美学风格;真正有利于摆脱史观念对小说桎梏,孕育现代小说B、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必须的虚构。
C、形象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D、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短篇连缀的线性结构十一、《金瓶梅》在小说史上的地位?(1)、《金瓶梅》是小说创作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开始。
首先,从社会风俗方面,明朝人认为嘉靖以前和嘉靖以后是两个显著不同的时代。
其次,在文化娱乐方面。
嘉靖以前唱的歌曲主要是北曲,嘉靖以后南曲也流行了,而且唱的歌词主要是讲男女恋爱的。
2)、长篇小说的创作从《金瓶梅》开始,进入了文人独立创作的时代。
从文学创作者的主体说,文学创作是个人的创造性的劳动,这一转变正是从《金瓶梅》的诞生而完成的.3)、小说结构网络化。
结构网络化却是故事生活化的必然,叙述的情节不再是剧烈的冲突,不再是刻意的巧合、悬念的设计,而是顺乎自然,通过生活的细节塑造人,刻划人。
《金瓶梅》正是在西门庆发家、作恶、死亡与其妻妾命运过程这两条自然线索(如网之纲)的交互延伸中,又自然地提纲挈领起生活细节,编织起一张有机完整的网。
4)、人物立体化。
西门庆的形象既溺于肉欲,也有真情。
李瓶儿死了,潘道士吩咐不能去李瓶儿的房间,他还是去了,且抚尸痛哭:“宁可教我西门庆死了罢!我也不久于人世了,平白活着做什么?”这确是他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