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研究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研究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版)
-----Miss魏
文人代笔;广义内涵是指书坊主干预创作,他们对书稿的取舍甚至会影响创作格局变化。

明嘉靖、万历年间,书坊主一度主宰通俗小说创作是前者的充分表现;从嘉靖朝至清王朝灭亡,后者则与通俗小说发展相始终。

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解释,以书坊主为主体的“熊大木现象”都提供了显示传播环节对创作反作用的典型例证,表明传播特点、途径与范围都会推动或约束创作发展。

bā)拜
的作用
头回、
它通
重视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超凡脱俗,而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
是部文言传奇小说集。

该书收有21篇文言短篇小说,书中故事多以元末明初社会大动荡为背景,即创作与时代相平行。

作品篇幅短小利于迅速反映现实生活,侧重点不尽相同的各篇的组合,又使其反映面较为广泛。

瞿佑熟悉本阶层人物,书中各篇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书生,间或也有地主、官僚、妓女等别类人物,但作者对其描述与评定仍从书生视角出发。

这可看作本书局限之一,却也显示了作品的另一重要特点,即相当集中、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战乱中士人阶层的经历遭遇、价值取向、心态情绪与感情生活,而士人在社会动荡时期许多方面的感受,其实也与广大百姓十分相近。

《剪灯新话》成就并不算太高,但它和《剪灯余话》、《觅灯因话》等明代传奇小说,上承唐宋传奇的余绪,下开《聊斋志异》的先河,因此在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而且,《剪灯新话》的故事情节,有助于谈资,为明代拟话本和戏曲提供了许多素材。

《金凤钗记》、《翠翠传》、《三山福地志》被凌蒙初改写成话本,编入《二刻拍案惊奇》中;《寄梅记》被周德清改写成话本,编入《西湖二集》中;金凤钗记》还被沈璟改编成戏曲《坠钗记》;周朝俊的戏曲《红梅记》采用了《绿衣人传》一些情节。

昌祺仿拟瞿佑《剪灯新话》创作了《剪灯余话》,借以抒写胸臆。

其书大都取材于元末明初事,以婚姻爱情故事为主,又多幽冥灵异人物,作者以此表达他“善可法,恶可戒,表节义,砺风俗”之义。

三、赵弼和《效颦集》
311篇传记,多为记实之作。

前三篇记文天样、袁镛、朗革歹三人以身殉国之举。

其余均为明初奇士高风异行。

中、下卷14篇,多为冥幽鬼怪,阴德报应故事。

系将历史上善恶人物如司马迁、岳飞、赵高、秦桧等分别置于仙界及阴间,以示苍天赏罚分明,其崇尚忠节、痛恨奸佞之情溢于言表。

二、明代文言小说创作风格的改变
入明之初,战乱尚未完全止息,作家怀有急于反映苦难现实的创作冲动,明政府也还无力对意识形态领域实行完全控制,此时的《剪灯新话》便较多且较直接地反映现实。

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与对意识形态控制的加强,森严文网的威慑使文人们不敢随便议论时事,创作相应开始出现述古倾向,而程朱理学被抬至国教地位,又导致小说创作中“多教训”特点的形成。

《效颦集》是这样的典型之作,《剪灯余话》在某种意义上则可视为上述演变过程中的产物。

简言之,刚入明时的作家主要是受唐传奇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本阶段结束时,宋传奇影响已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导致这种发展趋势的,则是当时政治环境与文化氛围及其变化制约。

三、明初通俗小说创作的示范和规定作用
一、《三国演义》、《水浒传》对通俗小说的内涵规定以创作实践为示范,对通俗小说的内涵做了不成文的规定。

(一)、艺术形式。

1、文字浅显(重要特征)。

通俗和白话2、作品的体例为章回体。

3、作品结构单纯。

4、情节紧凑、连贯、完整并带传奇性5、白描手法:用简单的笔墨直接描写人物的行动语言。

没有:大段的心里对白和心理分析(二)、艺术内容。

必须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也有普通人的情感。

二、小说中羼入诗文手法的运用及其原因。

渊源:文言小说:唐传奇《莺莺传》
三、教化为先的传统的确立。

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向读者灌输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思想。

《三国演义》强调正统观:着意渲染诸葛亮的忠;歌颂刘、关、张的义;斥责董卓、曹操、司马懿的不臣之心。

梁启超在《正统论》中把统治阶级所谓“正统”之论的本质说得可谓透彻明白。

所谓“统”,是指体系;所谓“正”,是相对于“伪”,即是合法。

“统一天下,一系相承谓之正统”,在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是特指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延续的合法的政治体系。

《水浒传》作者虽然痛恨贪官污吏,但却将终于封建王朝作为第一要义。

“忠心报答赵官家”。

四、明初通俗小说创作对后代小说创作的示范和规定是:一、艺术形式。

1、文字浅显(重要特征)。

2、作品的体例为章回体。

3、作品结构单纯。

4、情节紧凑、连贯、完整并带传奇性用。

5、白描手法6、小说中羼(chàn)入诗文。

二、艺术内容:读者喜闻乐见的故事。

一、二体现了通俗小说对传统和读者的尊重和依赖。

三、在小说的创作动机上确立:教化为先。

一、政治高压。

在中央政权,他先后制造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蓝玉“谋反”案,连坐诛杀数万人,几乎杀尽了开国功臣,又借机废除秦汉以来实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集军政大权
于一身。

在科举中,自明初至成化年间逐渐形成固定程式、规定字数、要求只能“代古人语气为之”,而绝不许自由发挥的八股文,更强化了对文人思想的禁锢。

同时,朱元璋还制造了许多文字狱。

二、传播环境。

中国书籍形制,从甲骨、钟鼎、竹简到丝帛,都不可能,也不屑于承载供人们消遣的俚俗的白话小说。

它们的材料和书写成本都太昂贵,只有在印刷术发明之后,而且是在印刷业发展到商品化程度较高,一般出版物可以为社会有闲阶层购买而出版者又有利可图的时候,白话小说的写作和出版才能成为一种文化产业。

”明代前期制约雕版印刷业发展的主要原因:⑴、刻工、印刷匠严重短缺。

⑵、刻体字的书法追求
六、文言小说复苏早的原因:
1、土木堡之役(明正统十四年1449秋)、夺门之变(明代将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拥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后统治者在意识形态的控制渐渐力不从心。

2、文言小说对印刷的依赖小于通俗小说。

3、拥有更长的写作传统。

4、文人观念的转变。

七、文言小说《钟情丽集》
1、内容:此书叙书生辜辂(lù)与其祖姑家表妹黎瑜娘的爱情故事。

很少秽笔,描写儿女情态,颇为工致。

通过描写爱情双方在爱情过程中积极争取并终获得人间真爱,来宣扬生死不渝、情非二途之“钟情观”,强调知己之爱,为后世文学创作中宣扬“情”奠定了基础。

八、《钟情丽集》的叙事模式
1、一见(男见女什么?女见男什么)钟情男主角一见见的是女主角的容色、举止和谈吐,钟爱的是女主人公的个人气质,但气质中以外在的美貌居多。

女主人公一见见的主要也是男主人公的外在美好气质和部分内在气质。

2、传诗递简(什么样的诗?诗的水平怎么样?男女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全文中辜生写给瑜娘的韵文(诗、词、曲、赋)有55首之多;瑜娘写给辜生的韵文61首(诗、词、曲、赋)。

男女主人公的诗才均在中等以上,前期男更眷恋女色,到后来男女都更眷恋一生情深坚贞。

3、私定终生(方式)
4、有人从中离散(谁?为什么?方式?谁?瑜父.为何?嫌贫爱富.方式?与辜生悔婚,再许婚富户符家。

5、有情人终成眷属(方式?)第一次私奔,被抓入狱,瑜娘归家被幽禁。

在姑祖母的帮助下再次私奔归辜生家,居月余方归。


九、熊大木模式的小说及其意义
《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的编创方式
1、模仿《三国演义》、《水浒传》。

2、模仿诗文经传的注释传统,以点评本的模式刊刻《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

以评点形式刊行小说是一个极富开创意义的事件,中国通俗小说评点的历史可以说是由此开始。

《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双行夹批共150多条。

按性质可分为:A、注音释义B、解说人名地名C、注释名称典故D、为作品叙述的事情作注E、介绍叙述事件的依据和出处
十、《西游记》和其他神魔小说
A、取经四众形象析:A、孙悟空:1)、猴性、人性、神性和佛性四者合一的形象。

2)、是明代中期以后人文解放思潮的产物,展示的是人性纵向认知和成长(合理规范、引导)的过程。

个性---社会性(寻找合理尺度)
B、猪八戒形象:1)、猪、人、神三者合一的形象2)、是明代中期以后人文解放思潮的产物,展示的是人性横截面认知和合理规范、引导的过程。

好货:贪吃、贪财、懒做。

好色:将痴迷女色进行到底。

在色欲的底层苦苦跋涉。

为了好货好色他吃尽苦头、丢尽颜面但却痴迷无法自拔。

通过猪八戒形象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痴迷于欲望的滑稽可笑和合理节制欲望的艰难。

猪八戒是被放大了普通世俗之欲的“人”的形象,是中国小说人物从英雄传奇人物向凡夫俗子转变的开始。

C、唐僧形象:既是一个虔诚的圣僧,又是一个“愚氓”。

唐僧保留的宗教精神:执着到愚与宋儒要求保持的臣子精神:执着到死(文死谏武死战)不谋而合(并且都是利他的)。

在这个问题上站在世俗的立场和宗教的立场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

D、沙僧:1)、小乘佛教观念衍生的自救型人物2)、在西天取
经途中起着调和矛盾、巩固队伍的作用。

(显著性格特征是:务实;是个相对真实的世俗大众)
B、《西游记》的价值取向:1)、以往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 A、宗教小说论(清代);“悟书” “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修仙籍”B、游戏小说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胡适《西游记考证》
C、政治小说论(建国后)
D、近年来有代表性的观点老师认为:《西游记》的价值取向要分层认识,整体关照:表层:妖、魔、师徒四人、神、佛(内在关系)。

中层:社会底层人士、社会权力层、宗教人士(内在关系)。

深层:人性的认知和成长;个性与社会性的合理比例;意志、精神的修炼和成长。

(内在关系)表层、中层、深层是整体性的隐喻关系,同时达到了异质同构。

、奇幻诙谐的美学风格;真正有利于摆脱史观念对小说桎梏,孕育现代小说B、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必须的虚构。

C、形象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D、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短篇连缀的线性结构
十一、《金瓶梅》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1)、《金瓶梅》是小说创作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开始。

首先,从社会风俗方面,明朝人认为嘉靖以前和嘉靖以后是两个显著不同的时代。

其次,在文化娱乐方面。

嘉靖以前唱的歌曲主要是北曲,嘉靖以后南曲也流行了,而且唱的歌词主要是讲男女恋爱的。

2)、长篇小说的创作从《金瓶梅》开始,进入了文人独立创作的时代。

从文学创作者的主体说,文学创作是个人的创造性的劳动,这一转变正是从《金瓶梅》的诞生而完成的.3)、小说结构网络化。

结构网络化却是故事生活化的必然,叙述的情节不再是剧烈的冲突,不再是刻意的巧合、悬念的设计,而是顺乎自然,通过生活的细节塑造人,刻划人。

《金瓶梅》正是在西门庆发家、作恶、死亡与其妻妾命运过程这两条自然线索(如网之纲)的交互延伸中,又自然地提纲挈领起生活细节,编织起一张有机完整的网。

4)、人物立体化。

西门庆的形象既溺于肉欲,也有真情。

李瓶儿死了,潘道士吩咐不能去李瓶儿的房间,他还是去了,且抚尸痛哭:“宁可教我西门庆死了罢!我也不久于人世了,平白活着做什么?”这确是他真情流露。

5)、语言俚俗化。

作者善于吸取与熔铸方言口语、谚语行话、歇后语、俏皮话等。

人物对话语言尤为精彩。

6)、《金瓶梅》的出现对后代的世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及艳情小说都有影响。

引起了世情小说的勃兴,作家开始近距离观照身旁的生活,市井细民。

才子佳人开始成为长篇小说的主体。

十二、天启、崇祯朝的小说创作。

数量上:从1621年到1644年23年中新出小说近70种。

创作流派上:新增了拟话本小说,时事小说蔚然成风。

编创手法上:明显进步。

具体表现在作品的独创成分增加。

作品的质量:无论是艺术水准还是价值选择都有明显提高。

十三、拟话本
模拟宋元话本的外在形式而创作的作品,拟话本一般都有五个部分组成:1 、篇首诗词。

大部分的明中晚期拟话本小说都有篇首诗词,从体裁看有时是诗词,有时是四六字韵语,有时还有民歌,2、入话.入话是位于篇首诗词之后的一段解释议论性的文字。

入话一般会对篇首诗词略做解释,或发议论,或叙述背景为引入正话做准备。

3、头回。

一般是由一则或二、三则小故事组成,这个部分显然在情节上与正活没有必然联系,但它可以从正面或反面映衬正活。

4、正话。

小说的主要内容。

5 、篇尾诗词。

拟话本小说常在篇末用两句或几句韵语对故事内容和主旨做概括和提示,通常是五言、七言、也有四言、六言。

拟话本的这个结构部分,在形式上和用途上很相似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

十四、拟话本创作中的三大主题
1、爱情婚姻。

1)、负心问题。

《警世通言》34卷《王娇鸾百年长恨》:男女比主人公私自结合,周廷章负情变心。

2)、对情、欲、自由爱情的肯定。

《古今小说》第23卷《张
舜美灯宵得丽女》的刘素香看中张舜美是心头的可意人之后,主动留下姓名地址,接他到家谈情说爱,并主动提出:“你我莫若私奔他所,免得两地永抱相思之苦。

”3)、对贞操观念的淡漠《警世通言》第28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娘子自称死了丈夫,欲嫁许仙,许仙认为“真是一段好姻缘”,他们都认为寡妇再嫁是很自然的事情。

4)、反对封建尊卑,主张平等思想。

《警示恒言》第3卷《卖油郎独占花魁女》中,秦重只是一个卖油的,而辛瑶琴则是“花魁娘子”。

因此,秦重每感自惭形秽;辛瑶琴更是视若无睹。

秦重硬是凭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平等、体贴入微的照顾、相互尊重赢得花魁娘子的芳心;辛瑶琴亦不以高堂大厦、锦衣玉食为恋,情愿“布衣蔬食,死而无怨”。

这样的相互选择,完全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充分表露出对人、人性的尊重,以及现代意义的婚恋意识。

拟话本小说对青年男女向往幸福生活、争取婚姻自主是歌颂的;对民主平等思想是肯定的;较全面低折射出了晚明的民主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时事小说具有实录的性质,所以又历史学价值。

1)、提供独家史料2)、保存历史文献如:诏书、奏章、书信。

3)、详细介绍历史事件发展的进程和细节。

时事小说的3种功能是以牺牲小说的文学价值为代价实现的(实、虚问题的倒退)。

应该是现代报告文学的雏形。

十六、专业解读《红楼梦》
A、阅读小说三境界:1、读情节。

2、读人物形象、结构、语言、表现方法。

3、读作品意蕴,象征意义。

B、我国古代小说研究内容(层次)1、史料考证性的基础研究。

2、作家作品研究。

3、宏
.③小说史上文学现象综合性考察分析
个人的:宝、黛、钗及众人的人生过程,悲剧结局。

家族的:四大家族毁灭的全过程。

社会的:整个封建社会毁灭的全过程。

个人以黛玉为例:
D、林黛玉的悲剧结局:
(1)环境。

a、第一环境:黛玉的第一生活环境是扬州自己的家,她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她最亲的人爸爸、妈妈、弟弟在她10岁左右全都离世。

B、黛玉的第二生活环境:贾府(潇湘馆),别人的家庭。

刚入贾府就跟着贾母、宝玉生活。

(第3回)(2)、人与人的关系。

①黛玉与贾母(外孙女和外祖母)②黛玉与宝玉(表兄和表妹)→情侣③黛玉与紫鹃(主人和仆人)→姐妹④黛玉与宝钗(远亲姐妹)→情敌⑤黛玉和袭人(主人和仆人)→情敌⑥黛玉和史湘云(远亲姐妹)→亲近姐妹⑦黛玉和王熙凤(表妹和表嫂)→对立的人(3)、与黛玉有关的主要事件。

①、林黛玉进贾府②、林黛玉剪香囊③、林黛玉咏白海棠、菊花、螃蟹、秋夕风雨词、五美吟、桃花、柳絮。

④、林黛玉收到宝玉所赠旧手帕题诗⑤、林黛玉葬花⑥、林黛玉读《西厢记》、《牡丹亭》⑦、林黛玉焚稿断痴情⑷、林黛玉的人生过程。

出生有病→丧弟(4岁)→丧母(6岁)→离家(6岁)→6岁开始与宝玉青梅竹马,一直寄居贾府→丧父(10岁)→宝钗的出现和金玉良缘之说一直困扰黛玉的爱情→贾家选择了金玉良缘,黛玉死去。

⑸、林黛玉的性格及成因①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

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

②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

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

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父母双亡,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的原因。

③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的形成。

黛玉的结局:悲剧。

与别人没关系。

十七、专业解读《红楼梦》·人物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分析典型人物形象,一是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衣着神态以及与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

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

因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言行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什么样的行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所以,从人物的言语行动入手,不难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读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言谈举止→衣着神态→与其他人物关系→心理
A、专业解读《红楼梦》·薛宝钗
薛宝钗是一个貌似温柔,内实虚伪;看来敦厚,实很奸险;随时而不安分的人。

温柔敦厚是薛宝钗性格的外露特征,总凡一切封建礼教,她都拥护。

但透过她温文尔雅的外表,我们又看到了一颗跃跃欲试的封建利己主义的野心。

她积极地宣扬一切封建礼教,然而她自己却并不完全信从。

她满口“女子无才便是德”,却处处以才学耀人,她满口“三从四德”,却暗中追求宝玉,她在待人接物上唯钱唯财唯利,她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巧妙的利己主义者。

简言之:封建淑女其表,市侩主义其里。

薛宝钗热衷于功名富贵,把自己的希望与年青人的出路完全寄托于封建统治阶级,强调“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以“仕途经济”规箴贾宝玉,要他攻读时文,这足以说明她对封建政治是由衷地拥护与支持的。

薛宝钗四处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奴隶哲学。

她对黛玉说:“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种。

”她还反对香菱与湘云谈诗,说:“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份的。

”平素她也“不以书定为事,只留心针凿家计等事”。

听其言,观其人前行止,似堪当封建淑女的楷模。

薛宝钗的处世哲学是“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这实质上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与明哲保身哲学的变形。

反映在待人接物上,就是喜怒不形于色。

薛宝钗从不“妄言轻动”,即使在尴尬场合,也能容忍自如。

她待人无所厚薄,送礼也送赵姨娘一份,使赵姨娘受宠若惊,称谢不已。

薛宝钗不爱花儿粉儿,衣着与日用异乎寻常的朴素和节俭,举止娴雅,端庄大方,“闲来只以针凿为事”,也确是一种“淑女”风度。

透过她温文尔雅的外表,我们又看到了一颗跃跃欲试的、封建利己的野心。

总凡一切封建礼教,薛宝钗都积极地宣扬,然而她自己却并不完全信从,她的言行并不统一。

她要的是别人的遵守;而她自己,对她有利,则把它作为行动的规范,对她无利,则阳奉阴违。

显而易见,假若我们从书中的具体描写出发去看问题,看到的将是:宝钗是爱宝玉的,
A、宝钗追求宝玉,从自己的“夫贵妻荣”的封建思想出发,吸引宝玉离开他的叛逆道路,做封建社会的孝子贤孙。

与宝玉在人生道路问题上人分歧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宝钗的爱情不可能动宝玉。

B、然而她又以宝二奶奶的位置相期,于是便在贾母、王夫人、诸嫂、诸姑以至仆人等身上下功夫,处处使乖,处处献勤,让贾府的统治者们认为她是“四德”具备,是宝二奶奶的最合适的人选。

这样一来,她就把自己对宝玉的主动追求,蒙上了“端重”的轻纱,最后又仍是双方家长作主,倒好像她全然是听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似的。

C、由于她是怀着改造宝玉的动机去爱宝玉,由于她更爱的是宝二奶奶的位置,由于她把自己安排在好像是听凭家长支配的被动地位,因此她对宝玉的追求尽管是远远越出了封建淑妇女应循的道德规范,却丝毫没有损及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在形式上也完全符合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原则。

这正是她绝顶聪明的地方。

D、宝钗在登上宝二奶奶位置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这种特长,正是封建市侩的东西。

在她看来,一个人的代价至多不过是几两银子的事。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连典型的封建正统人物王夫人,也于心不安,自感罪过。

可宝钗却认为:“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守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多冷酷连一块“仁”字的遮羞布也不要!平时她与湘云、黛玉,乃至赵姨娘的往来,也是以钱物作为热络她们的纽带。

运用“小惠”去“全大体”,正是她的拿手好戏。

薛宝钗就是这样的人:事不关己,你望之如春;事一关己,她就春行秋令。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非常讲究方式方法,做得八面玲珑。

因此,她是随遇而不安分。

因此,薛宝钗性格是市侩化的封建淑女。

B、怎样理解薛宝钗“三教合抱的通儒”形象?
符合封建文化标准的完人。

儒: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佛:忍(“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道:无(“罕言寡语,装愚守拙”,“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1、宝钗的孝顺:2、宝钗的体贴:3、宝钗的宽厚豁达:4、宝钗的学识:宝钗天资聪慧且十分博学,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

她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她对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涉猎,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
1、各人一声⑴、宝玉、黛玉、宝钗的语言特色
2、整体语言极富诗意
3、语言具有隐喻性。

⑴、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比如在第十四回中,写秦可卿办丧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

”而在曹雪芹还未遗失的八十回书稿中,卫若兰的名字只出现了这一次,难道曹雪芹写下这个名字后就把他丢一边了?不是,在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曹雪芹的写作合作者脂砚斋有一条批语:“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配之麒麟,正此麒麟也。

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而既然雌麒麟戴于史湘云身上,公麒麟戴于卫若兰身上,那就意味着后来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这就表明了八十回后至少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