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期末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提纲
《礼拜二午睡时刻》
• 作者: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拉美魔幻现实主 义代表作家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 • 代表作: 《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 情感的处理: 作者的情感始终躲在幕后,情感的表达是节 制(节制胜于放纵) • 情感与道德的冲突: 母亲的镇定、固执、坦然——伟大的母爱 神父的同情关切——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
《沙之书》
• 作者: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 • 代表作:《小径分叉的花园》 • 主旨: 沙之书:无限之物 人们面对无限之物时的真实的心灵感受: 好奇—钻研—渺小—敬畏—恐惧 • 虚构与真实: 真实:第一人称的叙述, 详尽细节给人真实感(书贩、书的样子) 虚构:书的神秘 • 将虚构嵌入真实生活场景中,表达心灵真实
《清兵卫与葫芦》
• 作者: 志贺直哉,日本“白桦派”作家,“小说之 神” • 代表作:《暗夜行路》 • 主旨: • 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批判大人粗暴扼杀孩 子的天性和天赋;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 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 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 热衷绘画:个性解放的曲折胜利
情节
《牲畜林》
• 作者: 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 • 代表作:《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 《通向蜘蛛巢的小路》《意大利童话》 • 主旨: 牲畜林是一面帕休斯的盾牌,从中可看到 真实世界,林中牲畜们生机勃勃,对战争没 有丝毫恐惧,给人以生活的希望,体现了人 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 结局: 寄托作者的理想,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 善良的人们连手都不要弄脏。
• 主旨:
• 呼唤人性和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 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叙述
• 叙述角度: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 叙述特点:
简洁但蕴涵大量信息;收敛,具有 张力;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 对话成为推动故事情节的主要力量 “显示”:客观呈现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
1、从“只言片语”、“一举一动”来认识人物
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常常借助于语言、行动、外貌和 心理等描写方法,鉴赏人物形象,一定要抓住最能 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 深入细致的加以分析。尤其是在篇幅短小的阅读语 段,作品中人物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 不易察觉的神情、细微的内心波澜,都是人物思想 性格的具体呈现;对深入鉴赏人物有极为重要的作 用。
场景
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 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 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 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 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场景可分为大场景和小场景。大场景和小场景 的连缀,就像是音乐的高低婉转,使小说显得 曲折有致。 又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分。把人物放在这 两个场景中交替表现,更能全面立体地揭示故 事的全貌和反映社会的道德风尚。
贴着人物写 揣摩人物的心理
人物
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 物”* 人物在现代小说的退隐*
要点: 1、“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 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一 是贴着人物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 来刻画人物。 2、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梦境 描写和幻觉描写也是一种心理描写手段。梦境 往往是现实无法达到的渴望的折射和反映。 《卖火柴的小女孩》 3、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封闭的,情感、情 绪、念头等,最终都会流露出来。(言语、行 动、神态、细节)
• 《外国小说欣赏》课程教学目标 • 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 一些基本知识,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 的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 情趣,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 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有 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所以本模块教学的基 本定位为欣赏。高中的小说欣赏与初中较浅层次 的欣赏不同,应该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 既有中国传统的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 理性的深入分析。
外国小说欣赏要点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小说考点解释:阅读小说三大要素最要紧:情节、人物和环境。
所以考试也会围绕三个要点展开。
读小说第一步要读懂小说,理清课文情节思路,体会这样安排的意义,归纳主题思想;第二步分析小说人物,特别要抓住小说人物言行、心理(环境对人物塑造也有作用,如《炮兽》)进行分析,从而归纳人物形象,通过知人论世,了解背景解读塑造该人物的意义;第三步分析小说的环境,主要是归纳环境的特点和环境的作用(重点是环境对情节推动的作用、人物塑造的作用和主题深化的作用)。
第四步,要认真品读小说的语言,分析某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比如对塑造人物、表现环境、深化主题上的作用,学会鉴赏评价。
总之,就是要扣住文章主旨,从三大要素入手,内容与形式共同关注。
情节是基础,主旨是关键,解题是目的。
外国小说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专项复习《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外国小说欣赏专项复习
第二人称问题
小说用第二人称“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 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 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 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 人物。 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 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 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 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 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 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 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 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 与评价。 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 世界, 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 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 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 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 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 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考点梳理
叙述角度有 全知视角”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 大多见于传统小说,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 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 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 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莫泊桑的《项链》 如莫泊桑的《项链》。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 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 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 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 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 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那么, 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 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小说的情节 情节和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入手 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 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 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 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 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 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 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 )?这样的 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 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等等。 等等。 答题要领】 【答题要领】 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 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 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 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
外国小说欣赏期末总复习
词语积累:
忧心忡忡: 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忡忡, 忧愁的样子 纤尘不染: 一点灰尘也沾染不上。纤,细小。 逆来顺受: 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 忍受的态度。
颐指气使: 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来示 意,指有权势的人随意指使人的傲慢神气。 不可名状: 没办法作出陈述或描摹。名,说出。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轮,高大的样子。 奂,众多。
第1课《桥边的老人》
五、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的作 用。 1、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 2、使小说的情节一点点“显示”出来。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4、便于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有利于抒发感情。 *5、其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 受到一定的限制。
丹柯字词积累
• 1、桠枝 yā
• 3、黏泥 niá n • 5、宿愿 sù chuò • 7、龌龊 wò • 9、胸膛 tá ng
2、虬曲 qiú
4、篝火 gōu
6、泥沼 zhǎo
8、疙瘩 gē da 10、合拢 lǒng
高尔基
• 高尔基生于1868年,于1936年去世。 是俄国(前苏联)大文学家。他出身贫 苦,幼年丧父,11岁就为生活所迫在社 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工,贫民 窟和码头成了他“社会”大学的课堂。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探索改造现 实的途径,写了许多表现劳动者的文章。 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 塑造了象征革命者搏击风浪的勇敢的海 燕形象,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 是一篇革命的战斗的檄文与颂歌。他还 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 《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 《母亲》等。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 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文学作品和论著 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C. 古冢(zhǒng)都铎(duó)箭镞(cú) D. 鳍(qí )翅 鸟窠(kē) 肖(xiāo)像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叙述之二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 的距离,便于抒情。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 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但 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契诃夫的《万卡》 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 是第一人称。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 情,令人心酸落泪。
• 【答题要领】
• 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 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 行具体分析。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场景
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 场景之分。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 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 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是 生活的横截面。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
考纲导航
• 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是最近几年尤 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由于湖 南省语文新课程实施中选修了一门《外国小说欣 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说阅读在高考中的地位 ,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 “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 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 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 形式出现。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 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 欣赏的意味。
• 【考点纠错】
• 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 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 【命题形式】
• 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 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等等。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复习(考试必备整理!)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复习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美国]海明威–“迷惘的一代”《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长篇)《丧钟为谁而鸣》(关于法西斯主义、民主和个人的长篇小说)“硬汉”形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艺术特色:语言简约,寓意深远;“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少-文本简洁,静(不动声色)-“显示”而非“讲述”;主人公:我、老人(叙述者不动声色)老人:朴实忠厚善良;视动物为亲人,与动物相依为命“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不再期待别人分担;疲惫;决定听天由命;谢绝“我”的好意2、怨、冤,对战争无声的控诉结尾表达作用:①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②故事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③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有意提及复活节,是呼唤人性回归的暗示)第一人称叙述:①“亲历”的感觉真实感与亲切感②避免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②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关于主题的体现:小小的窗口,看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渴望;关注小人物与弱者。
老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对比;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墙上的斑点[英国]弗吉尼亚·伍尔芙《一间自己的房间》《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意识流“三大杰作”: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意识流:内心真实,“按照那些微尘纷纷落下的顺序记录下来”回忆联想感受梦幻情绪内心独白构成了人物意识的“流”;围绕中心点在运行;相互照应,使小说的叙述完整、圆满。
自由联想描写回忆抒写感受内心独白描述梦幻直露情感叙述:“我”第一人称不受限制一些思想:1、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对流行的批判:现实中的流行崇拜狂热而浮躁2、它当然是一件赝品。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资料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1、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作者,是(国籍)(流派)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塑造了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性格”,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短篇小说:、,剧本:。
《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是一篇(体裁),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形象,反映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罪恶。
小说运用(叙述角度)叙述,语言简洁而有张力,体现了他的创作理论,留给读者挖掘、玩味的空间。
海明威的文风简洁明快,俗称,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作者,是(国籍)(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等,与爱尔兰的《尤利西斯》,美国的《喧哗与骚动》并称为“意识流小说三杰”。
《墙上的斑点》是她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
同为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是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为剧本37部,作品有“四大悲剧”、、、,喜剧有、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3、课文《炮兽》的作者,是19世纪(流派)最杰出的代表,是(国籍)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合计作品七十九部之多。
贯穿他的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有:、、、等,《炮兽》出自长篇小说。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为,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马克思称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了解《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体系以小说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什么是小说?传统观点认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古典小说、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现在观点认为:小说是作家凭想象虚构的一个世界。
(现代小说)如《墙上的斑点》走进文本,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一)体验——阅读的起点文本的意义空间就在细读中得到丰富与深化。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叙述之一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谁来讲。
叙述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叙述之二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场景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场景之分。
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是生活的横截面。
场景作用:(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从“场景”的角度欣赏小说的要点与步骤:1、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描写了怎样的场景(…的人在…的环境里做…的事)2、用一两个双音节词点明这个场景的特点3、点明场景描写在小说中起到的具体作用。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题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题一、文学常识和话题知识。
1.海明威,国小说家,他塑造了以桑地亚哥为代表的“你尽可以毁灭他,但却打不败他”的“”精神。
2.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的叙述风格,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等来组合作品。
其代表作有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里西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英国作家的《墙上的斑点》等作品。
3.雨果,法国文学巨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其代表作有《》、《》。
4.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我的大学》。
5.被称为“诗圣”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是《》,他在文史哲艺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课内曾学过他的小说《》。
6.小说的作者总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角度和叙述的人称,那么从叙述角度来看,《桥边的老人》是以来叙述的;从叙述人称来看,第五单元的《清病卫与葫芦》是以来叙述的。
7.小说的场景描写有给全篇定调、、导引人物出场、、作为象征等功能。
如《安东诺夫卡苹果》开头描绘了一幅秋果园丰收图,为全文定下了的格调。
《炼金术士》中牧羊少年踏上寻梦之旅只身穿越的茫茫沙漠象征着。
8.“素芭到牛栏,向自己无言的同伴告别,亲手喂他们饲料,用手臂搂着他们的脖颈,两眼泪汪汪地向他们道别,泪水不止地从她眼里簌簌落下。
” 课文这一片断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刻画了哑女证实了不幸消息后的心情。
9.下列有关小说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叙事角度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使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现代小说比较喜欢使用有限视角来讲故事。
B.小说中场景描写的功能有:给全篇“定调”;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导引人物出场;揭示人物性格;作为象征。
C.小说塑造人物时需要“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在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个狭小的区域里展开,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一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可使小说有更强的动作感。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提纲
《桥边的老人》细读小说的以下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一)“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最后一个离开”,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实在不舍,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是多么无奈和悲哀。
(二)“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
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三)“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担忧。
那些动物是与他相依相伴的。
但是,战争来了,老人为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
(四)“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只是”意味深长。
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个“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讨论: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在老人眼中,动物是他的伙伴,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善良,这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外国小说赏》总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脚踝.()○②踯.躅()○3看.管()○④赝.品()○⑤鸟窠.()○⑥秸.秆()○⑦裙裾.()○⑧雪橇.()○⑨比曲格牝.马()○⑩狩.猎()○⑪分蘖.()○⑫狺狺.()○⑬麦茬.()○⑭詈.骂()○⑮纡.尊降贵()○⑯阒.寂()○17骟.马()○18皱襞.()○19毗.邻()○20瞥.见()○21脖颈.()○22大腹便便.()○23蹩.脚()○24马厩.()○25豚.鼠()○26温驯.()○27冰雹.()○28戏谑.()○29旋.风()○30游弋.()○31雪橇.()○32麇.集()○33龟.裂()○34档.案()○35趿.拉()○36铁锚.()○37诋.毁()○38不啻.()○39地窖.()○40拘泥.()○41颠踬.()○42飓.风()○43窥.探()○44船舷.()○45痉.挛()○46铁裙箍.()○47芜菁.()○48箭镞.()○49惬.意()○50馥.郁()○51风驰电掣.()○52倾圮.()○53倏.忽()○54鞑靼.()○55搽.粉()○56情愫.()○57拾.级()○58粗糙.()(2)写出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二、辨字形依据注音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
三、明词义辨析下列词语。
①侦查·侦察“侦查”是法律术语,预审后采取的,具有特定对象,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查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的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
如:~案情立案~。
“侦察”是军事术语,预审前的行为,秘密性更强,涉及范围广。
如:~兵火力~ ~飞行。
②树立·竖立“树立”的对象多是抽象的事物。
如:~远大理想。
“竖立”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事物。
如:一根电线杆孤零零地~在田野里。
③原型·原形“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贬义)。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解析
3、简要说说小说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注意:要结合小说,注意主题的多义性, 新颖和创新
答题要领: 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 问题,分点回答: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 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 格上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 的主题,特别注意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世界阐述,回答能够自圆其说。 主题的深刻性 和反映的社会层面,要打开思路,多角度思考。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 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 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语言表达: 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 /呼吁 了……
命题形式:小说描写某某场景,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依据文章内容发 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考点纠错:脱离文本笼统分析,生搬硬套场景功能; 作答时遗漏要点。 思考方向:1、烘托人物的心情;2、烘托周围的气氛; 3、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 突出主题,结合具体文本的具体位置具体分析,指出 特点,最好分点作答。 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 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 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 的情节发展。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三、主题
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 “母题”。有时材料比作家想要表达的 更有思想。 写作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和讲 道理。 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 “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 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 蕴涵其中。 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 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
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欣赏阅读专项复习教学课件
在特定环境中分析。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 活动的,分析人物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物活动 的社会环境去理解。注意挖掘人物的深层含义,体会其代表的社 会群体特征。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结合作者态度分析。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 的感情倾向是褒是贬,是颂扬是讽刺。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 评价,或者借小说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能分析出作者对人物 的情感态度,能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 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 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若是次要人物,注意他 和主要人物的关系。 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 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答题思路: 描写手法+性格思想+形象 的意义。
贯穿情节的线索: 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关于情节
情节运行的方式: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 序幕—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是摇摆或延迟.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作用是引人入 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摇摆的极 端方式是变线,小说按照正常的逻辑向前推进,有时突 然转向,脱出原有的情节,开始另一个事件的叙述,创 造出另一个情节的生长点 三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了解情节运行方式和情节安排技巧
命题形式: 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情节;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 次概括;情节特点;好处作用. 考点纠错: 对情节运行方式的判断不准;不能辨识小说的情节安排 技巧;遗漏答题要点。
答题要领: 首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运行方式,按照 顺序概括各部分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抓住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寻找线索;理清结构。
高二期末复习之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汇总公开课
高二期末复习之《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 B.表达简约,含蓄深远.《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测,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认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 B.自由联想.《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清楚、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 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2.《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3.《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表达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同时鼓励人们要敢于为梦想打拼。
(三种人:爆米花小贩、矿工、圣地亚哥).《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活泼、天真、热情争强好胜、渴望受关注及胸无城府、率真个性为爱义无反顾艺术特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塑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桥边的老人》一、开篇的场景(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1、为老人出场提供背景;或点明当时是战争来临前的逃难场面。
2、营造忙乱、紧张的氛围。
3、推动(或引出)下文“我”与老人对话的情节。
二、老人与“我”对话中蕴含的信息。
(冰山原则、简约风格)1、对家乡的热爱,被迫离开家乡的痛苦、无奈、悲哀。
2、对小动物的牵挂与关心,不得已丢下他们的辛酸、悲愤。
3、对政治不关心,没有亲人,没有去处,只想平静度过晚年,但战争把一切都毁灭。
三、对35段的理解。
1、“木然”“不再对我讲”的原因或是不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忧愁,或是疲惫得懒得再说,或是下决心不再逃亡了。
2、最后多了一个“只是”,交织出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和动物)又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掉这一切?四、结尾一段场景描写的作用。
1、再次交代(点明)战争即将来临,此地就要成为战场。
2、渲染阴森、抑郁的气氛,烘托人物凄凉、悲哀、无奈的心境。
3、暗示老人凶多吉少(或死在战场上)的结局。
五、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的作用。
1、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
2、使小说的情节一点点“显示”出来。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4、便于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有利于抒发感情。
*5、其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
六、本文采用对话方式的作用(目的)。
1、用对话来推动叙述。
2、用对话构成小说的张力。
3、逐步丰富老人的形象。
4、激发读者的想像。
七、“我”的形象和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
1、“我”是一个侦察兵,对老人有一定的同情,但更关心自己的任务,对老人也缺乏理解。
2、“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使之更真实可信。
3、“我”的活动使情节逐步展开。
4、“我”与老人的对话,丰富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八、老人的形象和小说的主题。
1、老人热爱家乡,不懂战争与政治,关爱动物,充满爱心即便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仍惦记着动物们的安危。
其形象闪耀着普通人人性的光辉,与践踏生命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
2、小说选取了战争中的一个小角度、小片段,揭示出战争的残忍与罪恶,显示了战火纷飞年代里人性的善良,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第2课《炮兽》一、炮兽肆虐场景描写的作用。
1、给全篇定下一个阴沉、抑郁、艰难的基调。
2、渲染了恐怖、紧张的氛围。
3、引出主要人物炮兵队长和老人。
4、通过对比,揭示老人镇静勇敢的性格。
5、为下文炮兵队长勇斗炮兽、老人智取炮兽作铺垫。
二、全篇还描写了海上的暴虐天气,也是这支部队艰难命运、未知前途的象征。
三、全文的对照法以及作用。
•1、在第一部分,炮兽的强大、疯狂与人的渺小、怯懦;船长大副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对照。
炮兽越是凶猛、庞大、威力无穷越显得人的怯懦、渺小、无能,人越是怯懦、渺小、无能就越能显出下一场景中炮队队长的勇敢。
面对“炮兽”巨大的破坏能力,大家内心似乎都充满了恐怖,连“勇士”都犹豫不决,只有老人沉着冷静。
这一对照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乱的优秀品格,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神秘的人物身上。
•2、在第二部分,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与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对照。
炮兽肆虐,与其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的勇敢无畏就脱颖而出了。
突出炮队队长的勇气则是为了进一步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
这个场景通过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
•3、在第三部分,老人的赏功与罚罪,水手们的欢呼与惊惶形成对照。
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
水手们神情的变化,则衬托了老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处置方式给人们带来的震撼。
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也是相同的作用。
•第3课《丹柯》一、第一段场景描写的作用。
1、渲染了黑森林的阴森恐怖,暗示着要走出黑森林的艰难。
2、为下文族人的害怕和悲剧的发生做好铺垫。
3、导引丹柯的出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4、将族人和丹柯面对困境时的行为进行了对照,反衬丹柯的勇敢、执着和坚定。
二、为什么要强调“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1、突出黑森林的阴森可怕,给这些落难的人的以压迫感和恐惧感。
2、对这些人的讽刺,突出他们外强中干的本质。
3、抑此扬彼,用他们反衬丹柯的坚强勇敢。
三、对丹柯形象的塑造手法1、直接描写。
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
•特别是丹柯捧出自己的心,举在头顶带领族人走出森林的行为。
体现了丹柯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为理想英勇献身,不计得失的品格。
小说至此,对丹柯的赞颂也达到高潮。
2、用恶劣的环境来烘托(衬托)。
3、抑此扬彼。
和族人进行对比。
(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四、结尾“人们没有注意到他的死……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有何深刻含义?1、使小说更有悲剧意味。
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却被遗忘,连心也被践踏,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悲剧色彩更浓烈。
2、对照中使丹柯形象更丰富饱满。
丹柯和族人的对比越发鲜明,作者的情感倾向也越发明显而强烈。
3、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为小说增加感人的艺术力量。
五、对主题的理解。
1、讴歌为理想而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大公无私的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实践的态度。
2、批判群众的无知、麻木、懦弱、自私自利、不觉悟,警告人们不要变成“兽”。
3、从抑此扬彼(对比、衬托)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讴歌与赞美。
4、从小说浓厚的悲剧色彩(悲壮美)来看,用先驱者的悲剧命运引发读者深沉的思考。
5、从时代背景看,丹柯与俄国19世纪末革命者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是一致的。
他们有革命精神,但往往脱离群众,不被群众理解。
第4课《娜塔莎》一、第一部分描写中,娜塔莎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
1、一个初次参加大型舞会,怀着热情、兴奋、焦急、激动等心态的天真活泼的少女。
2、最主要的是语言动作描写。
(从原文中找出相关内容)3、还有心理描写。
4、和上述人物描写交叉的细节描写。
二、第二部分中,娜塔莎的形象及表现手法。
1、“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为什么没有跳第一圈华姿舞,娜塔莎“几乎要哭”呢?答:一位妙龄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特别是异性肯定的心情没有得到实现。
这既是人之常情,也反映出娜塔莎特有的少女情怀。
二、第二部分中,娜塔莎的形象及表现手法。
2、小说为什么还要用整整一大段来描述正在跳舞的别素号娃伯爵夫人?答:作者将笔墨放在正在跳舞的伯爵夫人身上,越是写出她的舞姿曼妙诱人,越是反衬出娜塔莎的焦急不安。
少女渴望关注,争强好胜,希望在别人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美丽的心态一览无遗。
二、第二部分中,娜塔莎的形象及表现手法。
3、见到见到安德莱公爵后的心情。
答:①“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
”“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这么说。
”等语句。
通过对娜塔莎神情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写出了一位急切盼望异性肯定的少女形象。
②“我等你好久了”,脱口而出的话语既表现出娜塔莎直率的性格,也表现出她喜悦的心情。
二、第二部分描写中,娜塔莎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
4、作者还怎样来塑造娜塔莎形象?答:①间接描写(侧面烘托)。
借安德莱公爵之眼,丰富娜塔莎形象。
②对比衬托。
将娜塔莎与爱伦进行比较,突出娜塔莎一位没有浮华之气的清纯少女。
三、第三部分描写中,娜塔莎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
1、娜塔莎因为孤独与寂寞,受阿那托尔的诱惑而背叛了安德莱,自以为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并与好友索尼亚发生争执,体现出她性格中有热情冲动,爱慕虚荣的一面。
2、最主要的是语言描写。
(从原文中找出相关内容)3、语言描写中还有心理描写。
四、从全文看,娜塔莎的人物形象。
1、娜塔莎的形象:纯真活泼,涉世未深,具有浓郁的少女情怀和直率爽朗的性格。
争强好胜,比较冲动,往往不辨是非而陷入自己的幻想。
2、注意在不同的语段选择不同的内容回答。
3、最突出的人物描写是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第5课《清兵卫与葫芦》一、大篇幅叙写小说的开端部分,有何作用?1、展现小说的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的不支持之间的矛盾(一),清兵卫的独到眼光与世俗常人的眼光之间的矛盾(二)。
2、矛盾(一)为下文的小说高潮一做好铺垫,矛盾(二)为下文的小说高潮二做好铺垫。
*3、是情节的生发点,使小说快速推进到高潮部分。
二、小说中第一处摇摆及作用。
1、收拾葫芦——看葫芦——收拾葫芦——看葫芦2、使情节富于变化。
3、突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丰富了人物形象。
三、小说中第二处摇摆及作用。
1、教员发现葫芦——教员的爱好——没收葫芦。
2、使情节富于变化。
3、使意义的重点从清兵卫的失败转移到对教员的的嘲讽上。
4、体现了小说的一重主题:对强权武力(武士道的象征)的否定,对自然和平(葫芦的象征)的热爱。
四、小说中第三处摇摆及作用。
1、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家——教员未发现葫芦——父亲回来——砸碎葫芦2、此处的摇摆,使小说的叙述曲折有致。
3、通过清兵卫“哆嗦着嘴唇”“缩成一团”“脸色发青”等细节,有力地烘托了主题:大人们的固执、蛮横扼杀了孩子天性天赋。
*4、有效地控制了叙述速度与节奏。
五、小说结尾的含义。
1、结局是清兵卫有了新的爱好,象征着个性解放精神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
2、但是“父亲的嘀咕”又预示着这个新的出口仍未压迫势力所不喜,蕴概着新的矛盾。
3、戛然而止的结局,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地和思考空间。
第6课《牲畜林》一、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含义。
1、朱阿:一个近乎喜剧小丑的形象,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
2、德国兵:一个真正的丑角,作者嘲讽、揶揄的对象。
3、塑造朱阿形象的作用:一是作为小说的线索人物(间接把德国兵引入牲畜林,导引真正主角出场),二是增添小说的喜剧性,体现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二、为什么以“牲畜林”为结构容器。
1、“牲畜林”是一面盾牌,可以从中窥见真实的世界(战争),又能不受这个世界的伤害。
2、“牲畜林”是一特殊的所在,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没有对战争的恐惧。
正是这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则是杀死战争妖魔的基础。
“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
”*3、“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似乎拥有自净能力,经过一番小风浪,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
三、六次延迟手法的表现及其作用。
1、“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2、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牲畜林里的各种牲畜(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 接连自由出场,轮番登台表演,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3、(=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答:作者有意避免把一个个太鲜活的生命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 从而安排了一只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