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学校中培养品德将德育引入生活的实践策略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在学校中培养品德:将德育引入生活的
实践策略》心得
今年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由檀传宝主编的当代德育理论译丛《在学校中培养品德:将德育引入生活的实践策略》一书,该书由[美]凯文.瑞安、卡伦.博林著,北京师范大学苏静翻译。
该书作者认为如果学校培养出的年轻人聪颖却不诚实,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却不关心他人,或者有高度的创造性思维却不负责任。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处于一种品德危机中,为此,我们需要极大地提升国家的品德。
作者在文中提出:品德教育应该是国家正规教育体制---从学前班到研究生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实践,阐述了品德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指出了品德教育的基石是美德,而要建设美德需要创设增进品德的学校风气,作者认为学校的课程不仅仅是需要学习的知识,而且也是学生发展良好品德的手段,作为父母不仅需要了解教师在品德教育中的努力,而且需要亲自参与到那些工作中去,从而理解他们在帮助孩子发展坚强的品德方面的责任,同时作者表达了学校全体员工都要投入到塑造学生品德的这项工作中,并把它作为他们的中心工作的观点。
我拜读了这本书后,强烈的共鸣也在于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养成,尤其我作为一名德育教师,更感受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尽管中国与美国的意识形态不同,但品德教育中的关键词---善良---是相通的。只有教育年轻人“知善、爱善、行善”,品德教育才能落到实
处。
崇尚善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中国的主导道德价值取向。在我国,善良教育古已有之。老子《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孔子的“仁德”,苟子的“积善成德”,无不在倡导博爱、同情、宽容与善良。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其中“友善”就是对个人的德性品格的要求。我国品德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人们善良的情感,它既是强化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博客等新媒体的巨大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金钱开始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并且,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而排斥他人,对他人采取漠视的态度。这种影响也慢慢地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那么,新时期如何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
我认为第一要从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敬爱、体谅父母入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子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体现善良品性的最丰富、最充分的环节,也是孕育善良的最佳土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爱”的教师,孩子正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
之爱并且也从中学会爱别人的。在和睦的家庭中,有良好教养的长辈对晚辈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的影响是深刻的。家长作为孩子的引路人,要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对孩子进行善良行为、善良观念的引导和教育。
第二,教育、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善待别人,宽容为怀。在一定意义上说,善良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洞察人性中的善恶的能力,一种能把他人的痛苦理解为自己的痛苦的能力。所以,学会善待他人是做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品质。
而宽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首先在于它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难以做到的。对方以不正当的手段侵犯了自己,欺凌了自己,自己还要宽容对方,这需要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这种胸怀及由此而引起的对方的愧疚与忏悔是社会良知存在的土壤。鉴别一个人有无良知,最重要的是看这个人在应该表示忏悔的时候有无忏悔的举动,有无宽容的精神,是否能够理性地判断并原谅他人的过失。
第三,教育、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善待生命,善待自然。近几年来,大学生因琐屑小事而伤害他人,因情感、贫困或学习压力而自杀以及大学生虐待动物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这些事件令人惊诧、痛心,令人不可思议。在教育教学中,德育教师和班主任是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而各科教师和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都应树立“德才至善,和谐发展”的理念,实施全员育人,在课堂、课间及其他各种活动中渗透善良教育,教导学生关爱他人,爱护环境,并且对学生的善良行为及时地予以认可和表扬,激发学生对善良情感的追求。
总之,善良教育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严肃话题,更是一个关爱日常生活的温馨话题。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善良品性的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优秀职业院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