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成因及矫正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毕业论文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及矫正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1-18岁之间。
这一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
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也是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时期,而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晚期,高中生则处在青年初期,虽说他们的认识特点各有差异,政治成熟性也各有不同,但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对他们的一生都会有重大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是身心急剧变化,充满各种矛盾的时期。
比如:物质需求量不断增长与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性成熟与道德、法治观念的矛盾;活动能量大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的产生,最易使他们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倾向的影响,进而引发各种问题行为,因各种问题行为而形成的“差生”(多指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差)的教育与转化,就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和令人头痛的问题。
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从而给家庭、学校、社会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行为。
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与“少年犯罪”和“越轨行为”等有密切联系,比如:恶意破坏、滋事生非、打架斗殴、吸烟、酗酒、逃学或离家出走;行为放荡、早恋或不正当性行为等。
个别严重者,还会出现精神疾病,心理变态,甚至吸毒、抢劫、强奸、自杀等越轨行为。
纵观中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社会不良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由于前几年社会上流行的“知识贬值”、“金钱万能”、“游戏人生”等“副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不可低估的不良影响。
这些“副文化”通过影视和形形色色的出版物直接影响着有一定接受能力但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学生,这就出现了“有时学校教育一年当不了一小时的负面冲击”的“负效应”。
二、家庭教育缺陷。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的家长对中学生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对孩子造成了极大心理压力,以致产生严重的厌倦情绪;有的家长则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打骂施罚,迫使孩子只能用逃学或离家出走方式来发泄不满和反抗;还有的家长则过分溺爱,对子女娇生惯养,更有在父母离异家庭中成长的学生等等。
中学教育中的行为问题与解决
中学教育中的行为问题与解决引言:中学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行为问题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学教育中常见的行为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向和策略。
第一部分:行为问题的现状中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处于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阶段,他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例如,旷课、抄袭、欺凌、懒散等行为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此外,一些学生对规则和纪律不重视,将校园作为自由放纵的场所,进一步加剧了行为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部分: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行为问题的产生通常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缺乏父母关注、家庭纷争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行为问题的产生。
2. 同伴压力:中学是个人发展和建立社交关系的重要阶段,学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同伴的消极行为和不良习惯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示范作用,引发行为问题的产生。
3. 学校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表现。
学校管理不严、师生关系紧张以及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行为问题的出现。
第三部分:解决行为问题的策略1. 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是一个学生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的合作至关重要。
家长应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关注学生在校表现,与学校共同制定和实施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
2. 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解决行为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者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社团活动和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3. 同伴辅导:同伴辅导是对学生行为问题进行积极干预的一种方式。
学校可以组织同伴间的交流和互助,鼓励优秀学生对行为问题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塑造正能量的社交圈子。
4. 规范管理:学校应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纪律教育制度。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中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的问题行为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通常,中学生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不听从教师管理、学习压力大、玩手机、缺乏自律和专注力不佳。
不听从教师管理是中学生中较为普遍的问题行为之一。
这种行为表现为不遵守课堂纪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破坏教学秩序,甚至侮辱教师。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是学生对教育的态度存在问题所致。
要纠正这种不良行为,教师需要耐心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家长也需要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与教师配合进行学生的行为矫正。
学习压力大是中学生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
现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过大的学习压力却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加当下不良行为的发生。
教师和家长需要适时地给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让他们能够放松自己,在学前活动、户外休闲等方面多给予支持。
同时,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玩手机是中学生中也很常见的问题行为。
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阅历,也具有极大的娱乐功能。
然而,青少年的自制力往往不够,一旦过于沉溺于手机游戏、社交网络等方面,就会对学习带来影响。
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手机,与其共同制定一些使用规则,避免因为手机而产生的不良行为。
缺乏自律是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之一。
缺乏自律表现在无计划、无规律的生活方式,不遵守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以及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信用。
教师和家长需要引导学生培养自律性格,可以通过日常晨检、座右铭、日记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规划自己生活及学习的好习惯,并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专注力不佳也是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
大部分中学生缺乏精力,进而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专注力。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亲身示范、培养阅读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专注度。
同时,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从根源上保证学生的专注力。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
中学生不良行为了的成因与矫正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良行为了,如:乱刻乱画,乱扔乱吐, 乱放白行车;爬窗爬墙、坐课桌、站椅子;男女生勾肩搭背,行为了举止不雅,看淫秽书籍;上车抢座、说脏话、喊绰号;抽烟喝酒、起哄闹事、结伙打架;迷恋网络、夜不回宿等.针对这些不良行为了, 在学校进行有效的教育已是当务之急.一、学生不良行为了产生的原因1. 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影响主要是:首先,有些家长道德水平不高,言谈举止不雅,白私霸道,打架骂人,坑蒙拐骗,嫖赌偷窃.这些行为了对其子女做人起了不良的示范.在子女的品德教育上,他们奉行白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这年月好人吃亏,讲文明没用〞、“人活着就是为了白己〞等,这为了其子女滋生不良行为了提供了思想根底.其次,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有的家长无原那么地溺爱、祖护子女,缺乏严格管理;有的粗鲁压制,缺乏民主.对子女的关爱,只舍得在物质上投入,而在精神上很少关心.教育方式过于简洁,指责多于鼓舞, 教训多于理解,高压多于沟通,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还有一些格外家庭如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大款家庭、父母双亡家庭等也会对学生品德造成一些格外影响,为了学生受侵蚀、产生不良行为了提供了便利条件.2. 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增长的今天,群众传媒也随之崛起,学生接受的信息面迅速扩大.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黄色书刊、网络中的色情信息等引诱学生想入非非;社会上少数犯罪分子的欺骗、威胁、诱惑、教唆使学生心灵受毒害,沾染上不良的品德和不法的恶习;不正之风的滋生,社会生活中不文明行为了的存在都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3. 应试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唯智主义〞教育模式的束缚下,格外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片面重视学生知识和智力的开展,而其他方面被无视或受到冲击,重教书,轻育人.有的学校文明礼貌教育被忽略,学雷锋,综治宣传等公益活动成了敷衍了事,各个环节各种活动的育人功能萎缩.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常被视为了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习惯于赞扬,无视个人品德修养,不良的言语行为了常被迁就祖护.而有些学习成绩不佳,或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因不能受到学校的重视,而失去努力的目标与方向,易产生白卑心理, 白暴白弃,破罐子破摔,导致不良行为了的滋生.4. 不良心理素质的影响首先,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观念薄弱.有时被强烈的个人欲望、要求所驱使.从具有不良行为了的学生的材料看到,他们的某些不道德行为了常常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所造成的.其次,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了较多.学生虽然懂得道德行为了标准,但在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的冲突发生矛盾时,个人的欲望占上风.如:有的学生崇尚哥儿们义气,讲究吃穿,鄙视劳动,游手好闲,搞恶作剧, 逞强好胜;有的上课随便说话,吃零食,看地摊文学;有的抄袭作业,考试舞弊.二、学生不良行为了的矫正1. 做好预防,增强管理通过家访、打量等形式摸清家庭和社会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或做好预防工作,遇到问题要急时处理,不能只管三尺门里,不管三尺门外.开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新的教育观,提升教育子女的水平;优化学生周围的社会环境,尽量减少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要以班、团支部或小组为了单位,建立管、帮、带联络小组,树立典范,弘扬正气,抑制歪风邪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文明的举止成为了学生内在的需求和白觉行动.建立学校各级管理机制,做到校长、政教处、团委、班主任、政治教师之间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做到优势互补,把工作落实到实处,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2. 优化育人环境,增强校风建设学校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是一种格外的育人环境.良好的校风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理,陶冶学生的心灵.学生会白觉或不白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白然地克服和改变白己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了习惯.所以,学校的环境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教室、宣传栏、橱窗、展板等都应精心设计,以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 此外,教师要热爱学生、敬重学生,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融洽师生感情,使学生白觉、白愿地接受思想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最正确的教育效果.3. 培养学生的白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白尊心是一种前进的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集体荣誉感是在个人白尊心的根底上培养起来的.它能促使人们珍视集体的荣誉,根据集体的要求与利益来行动,推动人们相互团结, 克服白己的缺点与错误.所以,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举措,培养学生白尊心,同时要为了学生提供发明集体荣誉的条件,使每个学生意识到班级荣誉、学校荣誉乃至祖国荣誉都与白己的努力有关,从而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了有标准.做到白尊、白爱、白立、白强、白信、白律,白觉遵守校规,养成良好行为了习惯.4. 运用教育机制,对症下药新生由于不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常会出于好奇做一些违背道德行为了准那么的事情.对他们的教育,应采取正面诱导法,在肯定他们的钻研精神的根底上,指出不当的行为了,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行为了方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采用批评与惩罚等教育方式.但必须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例如:对于初犯或白尊心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公开的警告法;而对于再犯或不虚心接受建议的学生可采用说理教育法,必要时还可采用孤立法使其感到苦闷,从而鞭策他们改正错误,重新赢得大家的信任.。
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成因及矫正
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成因及矫正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的成因及矫正邓文婷 164078摘要:青少年处于一个青春期、半成熟时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滞后发展相互矛盾,自我认知和评价尚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加上自身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分辨意识差,对社会上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问题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校园问题行为映射着学生的自我、家庭和学校。
关键字:问题行为厌学道德失范隔代教育一、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的表现(一)问题性行为的界定问题行为指儿童扰乱他人或障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经常引起麻烦的行为。
目前,心理学界对问题行为有不同的分类。
主要观点有这样两种:一种是将问题行为分为:智力活动问题行为(例如学业困难、逃学、厌学、抄袭等);情感问题行为(如上学恐怖、学科恐怖、考试恐怖、师生关系恐怖等);人格问题行为(如性格孤僻、粗暴,反社会行为,品德不良行为,成瘾行为等);青春期问题行为(如青春期自闭症、青春期逆反心理等);习惯性问题行为。
另一种是将问题行为分为:反约束型问题行为(如上课迟到、早退、喧哗、起哄、考试作弊等);对抗性问题行为(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破坏公私财产等);自抑型问题行为(如对学习失去兴趣而自暴自弃,无休止的自怨自责,长期不能自拔,性格孤僻,拒绝与人交往,失落)。
(二)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主要表现1、厌学行为小学阶段知识内容简单,学生对自我期望值较高,升入初高中后,由于课业加重,部分同学多次或长期遭受到学习生活的失败和学习压力,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弃心理。
部分学生仅凭个人喜好上课,不喜欢老师或听不懂直接放弃,上课各种小动作或看课外书,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甚至一些学生为了转移课程失败的沮丧以过激行为对抗家长与老师。
2、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劳动态度与意识差。
平时在学校里也不愿意打扫卫生,偷工减料、拈轻怕重。
学习中怕吃苦怕动脑,作业抄袭,甚至出现花钱请别人做作业。
出现不平等的等级观念,看不起基层的劳动者、农民,崇拜老板、高官、明星,不少人希望不劳而获。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1. 引言1.1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缺乏沟通、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都会导致中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2. 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的教师教育水平不高、学校管理混乱、同学之间关系不和睦等都会诱发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3. 社会环境:社会是中学生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的风气、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良示范、媒体影响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
4. 自身因素: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心理特征、性格特点等方面也会影响其行为。
部分中学生可能因为自身性格内向、自卑或者受到外界负面影响,而表现出问题行为。
了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矫正这些问题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2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旷课、打架、欺凌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来矫正和预防这些行为。
我们需要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些问题行为往往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家庭教育缺乏、学校管理不到位、社会价值观扭曲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个体,而是应该从系统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犯罪行为的产生。
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才能更好地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重视,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矫正和预防这些问题行为,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中学生问题行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学生问题行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给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带来了许多困惑和挑战。
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到中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了威胁。
矫正中学生问题行为势在必行。
在此,本文将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的相关问题。
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
中学生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学习、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在学习方面,一些中学生存在着不愿意上课、不完成作业、成绩较差等问题,这可能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方法错误等因素有关。
在情绪方面,一些中学生可能经常表现出焦虑、抑郁、暴躁等情绪问题,这往往是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关系紧张等原因所致。
在人际关系方面,一些中学生可能存在着孤僻、不合群、攻击性等问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经验、缺乏自信等原因造成的。
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矫正。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强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关注和研究,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方式,通过增加课外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当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沟通,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当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的情绪问题,帮助学生走出情绪困境。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社交技巧培训等,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交往能力。
对于一些特别严重的问题行为,如违纪、违法、上瘾等,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加专业的矫正。
在这方面,社会应当加大对相关法律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增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让他们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增强违法意识。
学校和家庭也应当引导和关爱这些问题学生,帮助他们走出问题,重返正轨。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一个学习、探索和成长的时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问题行为也日益突出,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那么,中学生问题行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进行矫正呢?我们需要明确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
中学生问题行为往往是在青春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时期,中学生生理、心理上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对外界的认知和态度也在不断改变。
加上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各种诱惑,导致中学生问题行为层出不穷。
逃学、早恋、打架、抽烟酗酒等行为成为了一些中学生的日常,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我们需要认识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性。
中学生问题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对于个人来说,这些问题行为会影响健康成长,影响学业成绩,甚至影响未来的发展前途。
而对于社会来说,中学生问题行为会扰乱社会秩序,增加社会治安压力,影响社会稳定。
必须认真对待中学生问题行为,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
那么,我认为中学生问题行为应该如何矫正呢?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教育引导,对中学生进行及时干预。
学校教育是中学生行为矫正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积极引导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内心需求,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进行教育和矫正。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之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社区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吸引中学生参与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生问题行为矫正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
在对待中学生问题行为时,不应简单粗暴,而应该采取科学、理智的态度,通过思想教育、心理疏导、行为规范等多种手段对中学生进行矫正。
也要给予中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鼓励。
中学生问题行为矫正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他们面临着各种身心上的问题和挑战,因此一些问题行为也随之而来。
中学生问题行为不仅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也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一定的困扰。
及时对中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和矫正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1. 叛逆行为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个性逐渐形成,对外部世界开始有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因此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叛逆行为。
他们可能会对学校、老师、家长提出异议,甚至做出一些逆反的举动。
2. 逃避学习中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和考试竞争,有些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开始逃避学习。
他们可能不愿意完成作业、不愿上课,甚至逃课。
3. 不良社交一些中学生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开始参与一些不良社交活动,比如吸烟、酗酒、早恋等。
这种行为不仅对自身成长不利,也可能会给周围的同学带来不良的示范作用。
4. 暴力行为在一些情况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暴力倾向,例如故意捣乱、欺凌同学等行为。
二、矫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措施:1. 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是中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需要积极合作,共同关注中学生的问题行为。
学校要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的表现,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
2. 言传身教对于中学生的问题行为,除了及时进行纠正外,更要进行言传身教。
老师和家长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育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3. 心理疏导中学生问题行为可能与其心理状态有关,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心理专家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解决心理困扰,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4. 规范管理在学校教育管理中,需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管理。
对于一些轻微的问题行为,可以采取口头警告、批评教育等方式。
对于严重的问题行为,学校应当严肃处理,以维护校园秩序和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5. 社会实践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行为规范。
中学教育研究报告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中学教育研究报告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许多学生面临着行为问题的困扰。
这些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学业表现,也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对中学生的教育与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家庭中,家长缺乏合理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单一,对孩子过度纵容或过度严厉,缺乏关注和沟通,容易造成学生行为问题的产生。
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作为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其环境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些学校存在严重的竞争氛围和过分强调分数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过度焦虑和压力过大,进而出现行为问题。
3.同伴关系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一些学生在追求认同感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出现违规行为、早恋等问题。
4.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对中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让青少年面临着网络成瘾、网络暴力等问题,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也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二、解决中学生行为问题的方案1.家庭参与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平台,加强家校沟通和合作,家长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情绪变化,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合理的规范和引导。
2.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学习应对策略,增加他们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评价机制,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
3.培养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学校应加强同伴教育,在班级、社团等活动中鼓励学生间的合作与分享,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同伴关系。
同时,加强师生关系建设,为学生提供正面的榜样和指导。
4.社会共同关注和介入:社会各界对中学生的行为问题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介入。
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力度,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和问题。
解析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解析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引言:中学生行为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他们的行为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1.1 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严厉管教方式逐渐被温和的教育方式所取代,这导致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宽松,缺乏明确的规矩和纪律。
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使得中学生缺乏自律和责任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1.2 家庭关系的疏离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都存在着双职工现象,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另外,离婚率的增加也导致了一些家庭关系的疏离。
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的支持和指导,容易产生行为问题。
1.3 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一些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无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这使得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他们可能会因此感到自卑和失落,从而产生行为问题。
二、学校教育的问题2.1 教育方式的单一目前,许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容易使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表现出行为问题。
2.2 学校环境的压力学校环境的压力也是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之一。
学业竞争激烈、升学压力大、同学关系复杂等因素都会给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行为问题。
2.3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许多学校在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使得中学生无法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三、社会影响的因素3.1 媒体的负面影响现代社会中,媒体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电视、网络等媒体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的暴力、低俗、不良信息,这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了负面影响。
3.2 同伴压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同伴的看法和评价非常重要。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对策
• 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少批评,多提醒,提建议 ,常鼓励。
• 对学懂了而不守纪律的学生,要给特殊政策。 • 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矫正。 • 对学生的表现欲给予适度的满足,使他们的表现欲
望能正常得以释放。
• 对有些特殊的学生采取“消退法”,不予理睬。 实用文档
三、经常性迟到
• 案例
实用文档
• 原因: • 恐惧学校和老师。 • 厌学情绪。 • 家庭中有具体原因,如家长纵容溺爱、包办
过多而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使学生对 • 迟到持满不在乎的态度。而等到家长意识到
问题严重、态度180度大转弯时,就难以纠 正了。
实用文档
• 对策: • 不要孤立地看待迟到现象,就事论事、急于求成,
实用文档
• 4、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后进学生也具有归属感。
• 5、关注学生情绪变化,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倾 听孩子的心声。
• 6、孩子出走之后,第一位的事情是要配合家长寻 找,必要时应该报警。找回来之后,要防止两种倾 向:一是家长暴打、老师批评,二是无原则让步、 从此小心翼翼。正确的办法是暂时搁置,让孩子按 部就班上学读书;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和孩子推 心置腹地谈谈,为什么出走,想逃避什么,想追求 什么,从中反思我们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 做出相应的调整,也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必 要时,应该请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干预。
• 6、教师业务水平欠佳,学生不服。 • 7、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误以为是冒犯“师道
尊严”。 • 8、学生任性,情绪失控,迁怒于教师。 • 9、学生向教师挑衅,特别是对新教师。 • 10、学生为了表现自我。
实用文档
• 对策:
• 1、坚持事实第一,态度第二,不能颠倒过来,不 能搞“态度挂帅”,一把抓住学生的态度不放,即 使有理也得等你承认态度不好以后再说。压服的结 果是为下一次冲突埋下了种子。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1.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可能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家庭暴力、父母不良行为、缺乏关爱和监督、家庭成员间的紧张关系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2.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如果学校管理松散,纪律不严,教师对学生行为缺乏约束力,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另外,欺凌行为和恶劣的同学关系也是一些中学生形成不良品行的原因之一3.同伴影响: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他们的同伴圈子中有不良倾向的朋友,他们很可能受其影响而产生不良品行,比如吸烟、酗酒、旷课、违法等。
4.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在这个时期更加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为了获得认同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可能表现出一些不良品行。
比如,有些中学生为了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而故意制造麻烦或违反规则。
5.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行为也可能产生影响。
媒体中对于暴力、毒品、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渲染和宣传,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都会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负面影响。
1.家庭教育:加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给予孩子关爱和监督,建立良好家庭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他们提供建设性的支持和指导。
2.学校教育: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制度。
学校可以通过严格的纪律规定和制定正面的行为规范来引导中学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援助和引导。
3.同伴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伴的影响力很大。
学校和家庭可以加强对同学关系的培养和引导,鼓励中学生和积极向上的朋友交往,并将理想教育融入同伴关系中,共同传递和维护良好价值观。
4.培养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对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追求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积极评价中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从而减少不良品行的发生。
目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行为分析
目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行为分析一、引言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行为习惯形成的阶段。
然而,目前许多中学生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如迟到早退、学习压力过大以及沉迷网络等。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二、迟到早退的问题行为1. 迟到早退现象的普遍存在许多中学生存在迟到早退的问题行为,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和学习效果。
2. 迟到早退的原因迟到早退行为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个体原因和环境原因。
个体原因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学校或课程缺乏兴趣或动力,也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稳定性不高或父母对学校纪律要求缺乏支持。
环境原因可能是交通条件不理想或学校教学管理的不完善等。
3. 解决迟到早退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迟到早退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学校加强纪律教育,提高学生对迟到早退行为的认识和意识。
- 家庭要重视学校纪律,提高对子女学习的支持和督促,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
- 优化交通条件,提供学生便捷的上学方式,减少迟到早退的原因。
三、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行为1. 中学生学习压力面临的挑战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竞争压力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面临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
2. 学习压力过大的原因学习压力过大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多方面期望,造成了学生过度的学业负担。
此外,社会评价、同学竞争也是造成学习压力的原因之一。
3. 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为了缓解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学校应当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业负担,减少考试频率,提供适当的辅导,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 家长要正确引导子女,不过于注重分数和升学压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加对学生的关爱。
- 学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习与休闲的平衡,寻求帮助和支持。
四、沉迷网络的问题行为1. 沉迷网络的普遍存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陷入了沉迷网络的困惑。
2. 沉迷网络的原因沉迷网络的原因可以是出于寻求刺激、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也可能是因为家庭教育缺失、同伴压力等。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
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差、父母对孩子不关心、父母离异等都会造成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2. 学校因素:学校环境不良、老师对学生不负责等都会引起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不良、同龄人错误观念的影响等都会引起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矫正措施:
1. 家庭教育: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成长,有耐心地和孩子分享生活经验,做好家庭教育。
2. 学校指导: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
3. 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4. 心理辅导: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心理指导,帮助中学生走出困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提供机会:学校和社会应该为中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培养他们的成长潜能。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毕业论文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由于受家庭的不良教育、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等因素,已显现出上升趋势,其表现为外向攻击型、内向退缩型、过错型三种类型,主要特征包涵认识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动机特征、行为特征。
面对中学生已出现的问题行为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行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进行分析,寻找原因,采取多样灵活的教育措施,有效的解决具体对象的具体问题,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问题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表现出的与其年龄阶段不相称的,干扰教育教学活动以及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问题行为既关系到学生品德的培养,也涉及到学生人格的发展,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目的与方法中学生的问题行为随着形势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社会不良现象的污染等因素,显现出上升的趋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引起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出现了什么样的中学生问题行为?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特征是什么?为了明确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一次调查。
找出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同的手段、方式、方法有效地加以矫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目前有关教育学生问题行为的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偏重于外界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内化因素。
我们认为要有效地持久地教育好中学生问题行为,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重点还是学生本体的作用。
如何通过学生本体作用来达到目的?首先得明确引起他们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然后才可着手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003年10月我们对万盛区10所中学运用观察法、调查法(电话调查、访谈、问卷)等方法进行了调查,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问题行为的约占6%。
由于中学生问题行为比例较大,在成因分析中我们发现引起目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中,家庭的不良影响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引起问题的因素,但不是引起问题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引起中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言语、价值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庭缺乏关爱、教育不当、家庭成员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2.同伴影响:中学生在校园内,与同伴相处的时间较长,同伴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同伴之间存在不良行为的模仿和传递,中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品德行为的诱导。
3.学校教育环境:一些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品德教育,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培养了一些中学生的功利思想,忽视了他们的品德发展。
这种环境容易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的品德行为。
4.心理问题:一些中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压力过大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正策略:1.建立正确价值观: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主题班会、课堂教育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理念。
3.培养良好习惯: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按时起床、整理书包、遵守纪律等,通过细致的引导让中学生懂得自律和规矩。
4.开展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压力,从而减少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5.培养社交能力: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有时是因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欠缺和不适应所导致的。
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社交技能课程,向中学生传授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技巧。
6.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措施:学校和家庭要建立一套明确的规则,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进行惩罚和引导,让他们知道不良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后果。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进行矫正。
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品德的全面发展。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群体,他们正处于个性形成阶段,面临着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挑战,因此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这种问题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和指导,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对中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类型和相应的矫正方法进行浅谈。
中学生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逆反行为:逆反行为是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表现为对权威的抗拒和对规则的不遵守。
逆反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不强,自尊心过强,对权威的不信任等原因所致。
2. 学习问题行为:学习问题行为包括逃避学习、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等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兴趣不对等原因导致的。
3. 沉迷游戏: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游戏已成为中学生沉迷的主要问题之一。
沉迷游戏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4. 不良社交行为:中学生在与同学或者老师的交往中,可能表现出对他人的冷漠、攻击性、欺负他人等不良社交行为。
以上只是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年龄、环境、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针对这些问题行为,矫正的方法也需要因材施教。
对于逆反行为的矫正,学校和家长需要一致配合。
学校可以采取进行心理辅导、集体谈话、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威观念,提高对规则的遵守意识。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建立和孩子的沟通渠道,使孩子能够愿意倾听和接受家长的指导。
对于学习问题行为,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针对中学生沉迷游戏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对游戏沉迷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娱乐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的成因及矫正邓文婷 164078摘要:青少年处于一个青春期、半成熟时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滞后发展相互矛盾,自我认知和评价尚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加上自身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分辨意识差,对社会上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问题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校园问题行为映射着学生的自我、家庭和学校。
关键字:问题行为厌学道德失范隔代教育一、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的表现(一)问题性行为的界定问题行为指儿童扰乱他人或障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经常引起麻烦的行为。
目前,心理学界对问题行为有不同的分类。
主要观点有这样两种:一种是将问题行为分为:智力活动问题行为(例如学业困难、逃学、厌学、抄袭等);情感问题行为(如上学恐怖、学科恐怖、考试恐怖、师生关系恐怖等);人格问题行为(如性格孤僻、粗暴,反社会行为,品德不良行为,成瘾行为等);青春期问题行为(如青春期自闭症、青春期逆反心理等);习惯性问题行为。
另一种是将问题行为分为:反约束型问题行为(如上课迟到、早退、喧哗、起哄、考试作弊等);对抗性问题行为(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破坏公私财产等);自抑型问题行为(如对学习失去兴趣而自暴自弃,无休止的自怨自责,长期不能自拔,性格孤僻,拒绝与人交往,失落)。
(二)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主要表现1、厌学行为小学阶段知识内容简单,学生对自我期望值较高,升入初高中后,由于课业加重,部分同学多次或长期遭受到学习生活的失败和学习压力,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弃心理。
部分学生仅凭个人喜好上课,不喜欢老师或听不懂直接放弃,上课各种小动作或看课外书,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甚至一些学生为了转移课程失败的沮丧以过激行为对抗家长与老师。
2、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劳动态度与意识差。
平时在学校里也不愿意打扫卫生,偷工减料、拈轻怕重。
学习中怕吃苦怕动脑,作业抄袭,甚至出现花钱请别人做作业。
出现不平等的等级观念,看不起基层的劳动者、农民,崇拜老板、高官、明星,不少人希望不劳而获。
贪食、偏食、好吃懒做、攀比风严重。
3、心理素质日渐下降,人际交往障碍平时存在自信和自满,遇到一点困难与挫折就退缩、逃避、不负责任;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反面的意见,要么脆弱十足,要么报复心强,甚至使用暴力等。
一部分人不愿意与老师、家长交流,形成较封闭的人际交流空间。
4、法制意识淡薄,道德失范部分学生逃课、逃学,整日到处游荡,沉迷于网络游戏、玄幻言情小说。
携带自制道具和管制刀具,打架斗殴,参与各种赌博活动。
不讲礼貌,言行粗俗,男女交往失度,早恋现象较普遍。
喜欢拉帮结派,恃强欺弱,以破坏性行为表现不满和沮丧,破坏学校公物。
二、中学生校园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学生个体因素青少年处于一个青春期、半成熟时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滞后发展相互矛盾,自我认知和评价尚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加上自身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分辨意识差,对社会上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问题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旦遭受到困扰挫折,容易引发紧张不安或焦虑,于是采取防卫机制,进而可能形成不良适应。
青少年是人生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充满着既对立又统一多种矛盾,是成熟又不成熟、渴望独立自主又不能完全独立、想要有所作为却难有大作为、豪情万丈却意气用事等诸多几乎相反的因素相结合,这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有问题行为的产生。
在校园生活中经常遭受学业失败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同学认可、老师的的关心,导致其成就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经常体验到由挫折引起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这些消极情绪状态进而引发了一些消极行为反应。
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容易采取扰乱课堂纪律、抽烟、违纪等方式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二)家庭教育因素家长自身行为的影响。
许多家长有护短行为,许多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向孩子灌输:在外在校,不准吃亏。
打了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说些好话,拿点钱就行了,这无疑助长了部分孩子的恶习。
而且许多家长不能做出榜样作用,他们中的一些人吃、喝、玩、乐、拉帮结伙,在家连日聚赌,看黄带,信鬼神,占小便宜,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
何况现代家庭离婚率上升,离异家庭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关爱,导致学生心里障碍的出现,这些都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其次,家长教育方法也有影响。
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
平时忙于工作,觉得对不起小孩因而小孩要什么给什么,认为满足他们的要求是对他们的补偿,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从不过问或过问甚少,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
有些家长是专制型的。
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人”等观念,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孩子考试不理想或犯了错误就是粗暴的拳打脚踢,这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叛逆情绪。
隔代教育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村的大部分家长转入工厂或外出打工,在校上学的孩子一般都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是独生子女,加之隔代带养,因而对这些孩子言听计从,一味满足,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也无能力束缚他们的行为。
从而形成他们自傲、任性,缺乏独立性。
(三)学校教育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的德育工作一直存在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德育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等问题,使得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多年来重智育轻德育及教师工作压力的加大使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的自觉性、积极性减弱,对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无暇顾及,造成了管理的空隙和漏洞,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没有注意自身形象和行为,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来自于教师;部分教师不清楚教师的义务和职责,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的成绩的提高抓得很紧,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纵容无视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屡屡发生。
一般说来,民主的态度,会引起学生对教师友好、合作的态度,而专制或权力的态度,可能使学生顺从,也可能使学生对抗。
有的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学生;或是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敏反应,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甚至滥用惩罚。
这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都会给学生造成大量的不良影响,有些学生因此产生逃课、厌学、撒谎等问题行为。
另外,学校过于强调竞赛、等级记分和成绩名次等,可能给面临中考、高考挑战的中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业压力,进而导致他们出现各种的问题行为。
(四)社会环境影响社会不良影响。
由于前几年社会上流行的“知识无用”、“金钱万能”、“游戏人生”等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不可低估的不良影响。
这些不良文化通过影视和形形色色的出版物直接影响着有一定接受能力但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有时学校教育一年挡不住社会一小时的负面冲击的“负效应”。
同时,一些电影、游戏里的暴力场景往往也可能导致不好的影响。
三、中学生校园问题的矫正(一)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问题学生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斥责,一般对他人有戒心和敌意。
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首先使他们接触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
当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和殷切希望时,学生才会“亲其道而信其道”。
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要把握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平心静气地讲道理,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
以公正消除对立情绪,以理解化解对立情绪。
(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学校应坚持全面发展教育观,开展适合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尤其要加大力度引导不良行为表现突出的学生,挖掘其闪光点,培养某种爱好。
鼓励学生参加宿舍管理、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增强其价值感,提高自尊心,树立自信心,从而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促进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心理、生理变化及产生不良习惯的成因、后果,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四)培养集体荣誉感青少年的归属感十分强烈,他们迫切希望为集体所接纳,希望在集体中占有合理的地位,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乐于与同龄伙伴交往。
由于个体强烈的归属感,如果个体一旦偏离群体规范,就会受到群体的惩罚,就会受到心理上难以忍受的群体的疏远和孤立。
这种无所归属,无所依附的失落感,是群体压力对偏离群体规范的个体施加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威胁。
学校、班级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加强群体整合。
此外要优化班级环境,使师生、同学关系和谐,让不良行为学生有集体归属感,接纳他们,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参考文献:[1]孟四清, 陈志科, 李强, 王彦力.中学生问题行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教育科学,2011[2] 周详,曾晖.海南中学生行为问题的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 周路平. 问题行为早期发现量表在初中生中的应用[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9(1).[4] 翟静,李宪伟,刘金同. 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研[5] 高瞻,刘珍妮,林建龙,李慧,李新天,梅文华.珠海城区初中学生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6] 任传波,李晓非,姜季妍,黄劲松. 大连市1200 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7] 张朝.中美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8]刘毅玮,封文波,韩宏莉. 河北省沧州市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9]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0]毕旭军,李永超. 初中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2).[11]袁家璐,梁俊萍,翟静. 父母养育方式与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12]王静,张雨青,梁永亮.三种常用行为评价量表应用于北京中学生的结果比较[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