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多维度解读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论述一、生产力的内涵1. 定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在原始社会,人类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进行狩猎、采集等活动,这些石器工具以及人类运用工具进行生产的能力就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构成。
2.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
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
例如,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科研人员,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从古代的手工工具,如铁犁,到现代的自动化机器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生产工具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4.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过的物体。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重要的劳动对象,而在工业生产中,矿石、棉花等原材料也是劳动对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如新材料的研发使得更多种类的物质可以成为劳动对象。
二、生产力的特征1. 客观性- 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例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是由其现有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劳动者素质等客观因素决定的,不能仅凭主观愿望随意提高。
2. 社会性- 生产力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它是社会生产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关系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关系
一、生产力范畴及其定义
生产力范畴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旨在描述人类在生产和创新过程中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的能力。
生产力涵盖了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的综合运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力范畴中的体现
1.资源开发与保护生产力的发展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但在这
一过程中也需要关注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表现为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
2.技术创新与传承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技术的传承
和创新也需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体现为如何平衡技术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3.劳动力与生态环境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劳动力的使
用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表现为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三、生产力范畴与可持续发展
生产力范畴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平衡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生产力范畴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探讨和理解这种关系对于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实践如何平衡发展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论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生态蕴意及启示
自然 生产 力是 社会 生产 力 前 提 与基 础 。马 克思 还 讲 过: “ 撇开 社会 生产 的不 同发 展程度 不说 , 劳 动生产 率
安 徽广 播 电视大 学学 报 2 0 1 3年 第 4 期
论马克思 自然 生产 力思想生态蕴意及启示
祥
( 惠州 学院 思想政 治 理论课 教 学部 , 广 东 惠州 5 1 6 0 0 7 )
摘 要: 生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类 注意 , 马克思 自然生产 力思想 受到人们 重视 。从 其生态 维度来 看 , 马克 思 自然生产力思想蕴含生态优先原 则 、 人 与 自然辩证统 一 、 自然价值 存在 及多维 性 。为 当前我 国生态 文明建设路径提供实践意义 。 关键词 : 马克思 ; 自然生产力 ; 生态 ; 自然价值 中图分类号 : A8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6 0 2 1 ( 2 0 1 3 ) 0 4 —0 0 0 1 —0 4
党 十八 大用很 长 篇 幅阐述 生态 文 明建设 思想 , 由 此 可见 , 我 国在社 会 经 济 建设 中 , 对 环境 保 护 越 来 越
重 视 。生产力 范 畴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唯 物 主义 史 观 的基
生 不需 要任 何劳 动 的 介 入 。广 义 的 自然 生 产 力 不仅 包 括纯粹 的 自然力 , 还 包括 自然 资源 以及 生产所 需 的 各 种 自然条 件 。马克 思 说 : “自然 力 , 不 止是 瀑 布 , 是
安徽 广 播 电视 大学 学报 2 0 1 3 年 第 4期
生产力的二维理论: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及其互动演化——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与借鉴
生产力的二维理论: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及其互动演化——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与借鉴
程启智
【期刊名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35)001
【摘要】在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中,研究对象虽为生产关系,但也包含丰富内容的生产及其生产力理论.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一维的要素生产力理论,然而马克思的
生产力理论实际是由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构成的二维理论体系.他在《资本论》中就是从这两个维度展开对生产及其生产力进行分析的.这一新的认识不仅恢复了
其原意,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为生产力的内生演变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解释,而且对于发展出一支独立的分支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纯经济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总页数】8页(P15-22)
【作者】程启智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0
【相关文献】
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社会理论的当代解读——兼对马克思社会生产
力发展之决定作用的认识 [J], 许斗斗
2.生态环境生产力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发展 [J], 张永红
3.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 [J], 孙素岚;杨孟著
4.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诠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新思路 [J], 朱钟棣
5.关于生产力经济问题的研究与经济理论的发展——兼论财经院校应加强生产力经济学的教研 [J], 刘占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作者:陈艺文来源:《鄱阳湖学刊》2021年第04期[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在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的起步、2000—2009年的全面展开和2010年至今的深入发展之后,已经成长为一个非常活跃的学科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世界性社会生态转型与环境保护治理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正从以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解读和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潮评介为主的学习阶段,走向一个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新阶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在达到历史性高点的同时,也面临着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层面的发展瓶颈或局限。
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在于:积极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知识地图”,主动关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着力推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阐发、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思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建设性互动,在理论与实践的比较分析中构建面向中国社会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生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学术文献史与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相伴随的,是作为一种普遍性“红绿”环境政治哲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逐渐形成与发展,其核心在于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整体性架构的唯物辩证分析与彻底性批判来解释和应对现代生态环境问题。
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在生态维度上的文本学阐释、时代化拓展和创新性运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构建及其理论话语体系化发展的主要进路。
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立足于自身马克思主义研究传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诠释与阐发、国外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与批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探索与构建三大研究领域取得了不断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马克思对生产力的定义
马克思对生产力的定义马克思是伟大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对生产力的定义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技术水平、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等。
马克思将生产力看作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水平。
他认为,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水平决定了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能力和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水平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增长。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劳动生产率也较低;而在工业社会中,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也大幅提高。
马克思将生产力看作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马克思认为,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工具和设备,如农具、机器设备等。
生产方式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包括劳动分工、协作和协调等。
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进步和改变会对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还将生产力看作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物质财富包括各种生产资料和产品,如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原材料、商品等。
精神财富包括知识、文化、艺术、科学等。
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会不断增加。
马克思对生产力的定义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水平,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以及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马克思发展观视阈下对人类自身生产的新审视
马克思发展观视阈下对人类自身生产的新审视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随着当代精神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自身生产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重新解读人的再生产,由人到物再到人,对构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我们应对物质生产一元论重新审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文化发展,使人能够全面自由地发展。
对人类自身生产的重新审视,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不能教条,而必须实事求是。
关键词:人自身;生产;马克思发展观;重新审视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关于人类自身生产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生产的论述,有助于对人的意义、人的生命、人的发展的理解,是当下人的发展命题中需要重视的理论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了这样的阐述:“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1]79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讲到“生产直接也是消费”(与生产同一的消费,与原来意义上的消费相区别)之后,又讲到“消费直接也是生产”(与原来意义上的生产根本不同)。
“例如,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2]8。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生活资料的个人消费是人维持生存的必须,个人消费是人维持生存与生产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人的一种必须。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概括了两种生产的理论,他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3]2这些论述中,包含了这样的思想:第一,人类自身生产包括两方面———个体生产和类或种族的生产、再生产:第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主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强调生产
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劳动工具、技术和劳动者本身等要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关系会发生变化。
在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生产力水平造成了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还包括对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生产关系
与生产力矛盾等方面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已经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改革来解决这些矛盾。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科技、创新管理方式,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共同富裕。
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多维度辨析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多维度辨析莫小丽摘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阶级”概念是精准理解马克思阶级理论乃至整个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
然而,对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直争论不休,存在着诸多模糊和混乱之处,他们并没有把“阶级是什么”与“什么形成阶级”这两个不同的难题区分开来。
实际上,前者求解阶级的本质规定,后者求解阶级的外部影响因素。
就前者而言,“阶级”的本质规定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处于特定生产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就后者而言,经济、政府、法律、暴力、意识等因素共同形塑“阶级”,阶级是一种结构性存在。
就方法论而言,阶级的本质规定是由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元决定的,而现实具体规定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决定的;既不能把不同层次的阶级规定混为一谈,更不能用具体层面的任何一种阶级规定去排斥甚至取代本质抽象层面的阶级规定。
关键词:剩余劳动;生产关系;政治法律;阶级意识;马克思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9)02-0020-09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作者简介:莫小丽(1985—),女,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与吉登斯的社会哲学比较研究”(18CZX00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之间——评吉登斯的马克思观”(2017M610712)。
①两个阶级模式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经典文本中对社会—人划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以及奴隶和奴隶主、农民和封建主、资本家和工人这样的二分模型。
②“经济决定论”的阶级概念具体内容可参阅:Michele Barrett ,Women ’s Oppression Today:Problems inMarxist Feminist Analysis (London:New Left Books ,1980),p.131./JurgenKuczynski ,The Rise of the WorkingClass ,trans ,C.T.A.Ray (New York:McGrawHill ,1967),p.10./Lange ,PoliticalEconomy ,vol.1,trans.A.H.Walker(NewYork:Macmillan ,1963),p.16./Dahrendorf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an Industrial Society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59),p.137/Mills ,The Marxists (New York:Dell Publishing ,1962),pp.106ff./Giddens ,一、问题的提出自马克思的社会哲学产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阶级”理论展开的诸多学术讨论时断时续地进行着,尤其是对“阶级”概念的讨论始终难有定论,存在着诸多模糊和含混不清之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力和经济的描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力和经济的描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生产力定义为可以增进人类自身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力量和能力。
他强调,生产力的本质不在于产品数量,而在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在现代经济中,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通
过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的积累和分工的深化来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经济的运转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商品交换的
本质是等价交换,即交换双方都能够感觉交换是公平的。
然而,在资
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进行无差别的竞争,
导致产品数量增加,价格下降。
这种竞争形式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必然存在着阶级矛盾,这是
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私人所有制造成的。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
工人只能出售自己的劳动力。
他们之间的价值差异是导致剩余价值产
生的原因,这种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获得利润的重要来源。
同时,这种
价值差异带来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和不公平。
总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经济的描述包含着对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批判和探讨。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
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以及阶级矛盾都是导致经济和社
会危机的深层原因。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与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程。 自身作 为一种 自然力与 自然物质相对立 。 了在对 自 人 为 身生活有用 的形式上 占有 自然物质 ,人就使他 身上 的 自然 力——臂 和腿 , 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 他 身外 的 自然并 改变 自然 时 。也就 同时改变他 自身 的 自然 。 他使 自身的 自然中沉 睡着 的潜力发挥 出来 , 且使 这种力的 并 活动受他 自己控制 ” ( 。脚2’ P 黝马克思在《 0 资本论》 三卷 中指 第
一
无 论是在历 史唯物主义 中 , 还是 在经济学 中 , 生产力 范 畴所反 映的对象 , 都是人和 自然 的关 系, 这种关系的实质 , 就 是 人和 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这是 马克思 生产 力范畴的 本 质特 征的规定性 。【 t 马克思 的生 产力范畴 内涵非常 丰 富, 如物 质生产力 、 精神 生产力 、 社会生产 力 、 自然生产力等
是 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马克思 生产 力范畴的本质 是人
和 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 这种物质变换是否协调直 接关 系到生产力能否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批判 了资 本主义制度 下人和 自然 之间 的物 质变换 的异化 关系导致 的 生产力 不可持续 发展的严重性 , 多维度提 出了实现生产力 可 持续发展的路径。 在资源短缺 、 环境污染 、 资源浪费现象十分
他 自然 因素 的应用 , 靠利用交通和运输工具而达到的时间和 空 间的缩 短 , 以及 其他各种发 明 , 科学 就是靠这些发 明来 驱 使 自然力为 劳动服务” -另一方 面,人 和 自然之间的物 。 4 o ) “
一
、
生 产 力 的 本 质 是 人 和 自然 之 间 的 物 质 变 换
规定 , 而且甚至在 它的单纯 的 自然存 在上 , ……并且作 为生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
第三章“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答案: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的转折是巨大的。
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找到了解开困扰他思想的疙瘩的钥匙。
按照这种新的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对人类的精神、价值以及客观对象的抛弃,它是以人的实践的方式把上述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
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必然要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完成,共产主义是人类主体价值的真正实现,而历史的意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在这一理论维度上,实践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因此,随着实践世界观的诞生,便出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即现实的、实践的人文精神,一门新的科学即关于社会历史的真正的科学。
在世界观维度上的实践的立足点为马克思得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直接打通了道路。
2.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世界观相比,马克思的《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答案:费尔巴哈的哲学主要是用来批判宗教神学的。
在宗教中,神具有独一无二的自明性,费尔巴哈的哲学为了达到批判宗教的目的,用自然界和人代替了神的地位,因此,在费尔巴哈看来,外界事物和人即整个感性世界时独立自存的。
这就等于把现实世界看成了一个凝固的客体。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直观的。
进一步来说,费尔巴哈理论的目的也并没有向他发出实践式思维的呼唤,作为对神性的批判,费尔巴哈只需指出神的观念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可以了。
费尔巴哈除了宗教批判之外,就是忙于建立他的爱的新宗教了,这就更不需要实践式的思维方式了。
马克思发展观视阈下对人类自身生产的新审视
马克思发展观视阈下对人类自身生产的新审视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随着当代精神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自身生产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重新解读人的再生产,由人到物再到人,对构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我们应对物质生产一元论重新审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文化发展,使人能够全面自由地发展。
对人类自身生产的重新审视,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不能教条,而必须实事求是。
关键词:人自身;生产;马克思发展观;重新审视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42-02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关于人类自身生产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生产的论述,有助于对人的意义、人的生命、人的发展的理解,是当下人的发展命题中需要重视的理论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了这样的阐述:“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1]79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讲到“生产直接也是消费”(与生产同一的消费,与原来意义上的消费相区别)之后,又讲到“消费直接也是生产”(与原来意义上的生产根本不同)。
“例如,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2]8。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生活资料的个人消费是人维持生存的必须,个人消费是人维持生存与生产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人的一种必须。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概括了两种生产的理论,他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3]2这些论述中,包含了这样的思想:第一,人类自身生产包括两方面———个体生产和类或种族的生产、再生产:第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主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生产力的定义
生产力的定义-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生产力的定义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出自《资本论》,作者:马克思(空)生产力三要素包含: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
其中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构成生产资料。
人不可能是第一生产力,人首先要生存,然后才有发展;产品是第二,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资料,包括猎物、植物和经过加工的自然资源;最重要的标志是工具,人类诞生就必须使用工具,在温饱安全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附加值——能存活更多人口的方法。
定义抽象概念(性质或属性)的可以是具体事物。
将外延判定为定义,将定义说成“实体概念”要出错,出逻辑错误。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性质和形式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具体表现形式。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5种生产关系。
作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关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它将逐渐成长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它决定着思想的社会关系,即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中国理论界对生产关系包括的内容存在不同看法。
编辑本段基本类型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一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对生产力的理论概念。
生产力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总和,以及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下能够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他认为,社会的生产力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经济繁荣和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将生产力分为两类:有形生产力和无形生产力。
有形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如机器设备、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
而无形生产力则指的是技术、知识、管理等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马克思主张,生产力的发展应当为整个社会的利益服务,并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
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被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所限制,导致生产力的不发达和社会的不平等。
马克思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生产资料变为社会财产,才能真正发展生产力并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一、概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主体性概念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关系到对人的本质理解,也深刻影响着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解读。
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一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实践主体性,二是作为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动力的社会主体性。
这两个维度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主体性的全面理解。
实践主体性强调的是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人不仅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的实践活动,如生产劳动、社会交往等,不仅改变着自然和社会,也塑造着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
这一维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体性则侧重于人在阶级社会中的集体行动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实现,更重要的是作为阶级成员在历史进程中的集体行动。
社会主体性关注的是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如何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变革和解放。
这两个维度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实践主体性是社会主体性的基础,没有个体的实践活动,集体行动和社会变革就无从谈起。
而社会主体性则赋予实践主体性以社会和历史的深度,使个体行动超越个体的局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本论文将围绕这两个维度,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内涵及其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理论和实践中的意义。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也能为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提供理论启示。
主体性概念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在哲学史上,主体性概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作为哲学思考的核心议题之一,贯穿了哲学发展的始终,对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体性概念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深化。
从古希腊哲学家开始,哲学家们就开始探讨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主体性概念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
哲学家们通过主体性概念的探讨,不断深化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理解,从而推动了哲学理论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马克思生产力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人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有着不同的认识。
本文分别从物质资料的生产视角、自然的生产视角、人类自身的视角以及人类精神视角进行多维度讨论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对我们积极应对各种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物质资料的生产;自然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精神的生产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
所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人们在为生存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中,必然要发生两种关系,一是人同自然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力;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重要的条件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还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
从存在论角度看,生产力不仅仅是时间的存在,也是物质的存在,空间的存在。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依靠生产力,而生产力又是由物质因素构成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生产力不是完全由分离的个体表现出来,它表现为由各个单个的人组成的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
因为,各个人是分散的,是彼此对立的个体,这种个体产生的力量有限,只有将这些个体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使生产力达到最佳。
生产力就是把有限的个体力量联系起来,让他们互相促进,相互交往,形成真正强大的力量。
由此可见,生产力可以决定自身发展的速度以及发展方向。
生产力发展史表明,人们创造和使用的生产工具也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力时代,无论是土地、地底、空中还是光线,都被空间纳入生产力与产物中。
二、自然的生产
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自然的力量。
人类的活动与自然息息相关。
人类在处理自己与自然关系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不是谁征服谁,谁奴役谁。
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他们的统一性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
人类实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是基于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处理和解决。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工人劳动的依据,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无法创造。
人们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当作生产原料,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材料。
劳动与自然界各种力量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作用创造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自然生产力影响生产活动,而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自然生产力客观存在于生态自然界。
马克思说:“单纯的自然力如水、风、蒸汽、电、瀑布等”。
自然生产力是不仅仅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还离不开自然生产力。
三、人类自身的生产
人类进行自身的生产离不开劳动者,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直接参加生产实践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马克思认为,以前旧唯物主义是从客体的形式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生产,而没有看到人类本身的感性活动。
更加详细地说,有的理论是神秘的,不能合理得到解决,而只有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清楚明了的合理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受规律影响的,遵循客观规律性,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需求进行社会活动。
生产力概念也可以从人的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如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思考资本主义市民社会问题,从而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因此,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关键就是从人类自身的生产思维方式去理解。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指具体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既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的物质生产
活动,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的社会交往活动,同时又包括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活动。
其中,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与自然交往的结果,也是人与人进行社会活动的结果。
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才能把社会中现实的人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创造人类社会发展中需要的物质资料。
只有人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自然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物质力量。
共同生活方式使人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
四、人类精神的生产
精神生产力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通过调整和控制自然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属于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
生产力中精神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不是后来发展的结果,而是从第一批人的出现时就有的。
精神生产在历史上也起到重大的作用。
他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增加财富收入的一种手段,也是增进了文明进步。
“精神生产的成就越大,物质财富的产量越大,反过来也是一样,物质生产者生产的物资愈多,精神生产就愈加能够获得推进。
”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经过实间的深化以及实践的发展得出来的,在《共产党宣言》以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是一种可以被物化的有益形式,它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不仅可以以精神存在,还可以物化成商品成为实际的存在。
精神生产理论在《剩余价值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资本论》第一卷等著作中有所体现。
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适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特点,他认为精神生产有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有益的形式,虽然精神理论不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它可以利用精神生产理论转化为独立存在的物质生产,这样就可以直接给资本家带来巨大财富。
另一种是相反的形式,是没有独立存在的形式,也不会被物化的,不会被资本家所利用的形式。
马克思提出了精神生产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条件下,货币就成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力。
社会中物质资料就会被商品化,同质化。
只有在物质的生产力,以及精神的生产力都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达到社会关系的形成和解体。
马克思精神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就是文化生产力理论,它展现了马克思精神生产力理论的当代价值,总结概括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文化生产理论与马克思“精神生产力”理论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这种对于文化生产力理论的不断学习,增加了人们对实践的自觉性。
提高了人们对文化生产力理论的认识,同时对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