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doc
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
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武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多项国家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跨越、质效提升,位次前移“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
一、综合年末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
户籍人口万人,增加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减少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增加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其中,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净迁移率-‰。
“十二五”时期,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比“十一五”时期低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人均生产总值104132 元,增长%。
表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倍;年均增长%,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和%。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调整为::。
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
图1: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年末市场主体万户,其中,本年新登记万户。
全部市场主体中,企业万户,其中新登记万户;个体工商户万户,其中新登记万户。
企业中,私营企业万户,其中新登记万户。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增长%。
其中,税收收入亿元,增长%;非税收入亿元,增长%。
“十二五”时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
表2:2015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图2:2011-2015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长速度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表3:2015年价格指数(上年=100)%图3: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同比涨跌幅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比上年末下降个百分点。
中部第一城武汉冲刺2万亿元GDP,反超杭州
中部第一城武汉冲刺2万亿元GDP,反超杭州中部第一城武汉冲刺2万亿元GDP武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武汉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被誉为“九省通衢”、“江城”、“车城”和“荆楚大地”。
2022年全国城市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7座城市GDP超过2万亿元——武汉以18866.43亿元GDP,反超杭州、重回全国第八。
根据武汉提出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2023年,武汉有极大希望跨过2万亿元GDP门槛,迈入“2万亿俱乐部”。
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显示,武汉规划“十四五”期间将实施支柱产业壮大计划,以头部企业带动支柱产业发展。
武汉将重点布局“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建造、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绿色环保、文化旅游。
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显示,武汉规划“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和方向,集中力量发展四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发展壮大六大新兴产业,提升其发展能级。
武汉将重点布局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氢能六大新兴产业方向。
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显示,武汉规划“十四五”期间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推进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实验室,打造未来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核心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发、转化和应用。
武汉将重点布局电磁能、量子科技、超级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科学、深地深海深空五大未来产业。
此外,20XX-2019年,武汉GDP同比增速远高于全国GDP同比增速和新一线城市GDP同比增速均值。
其中,武汉2019年GDP同比增速高达7.4%,而全国GDP 同比增速仅为6.0%,新一线城市GDP同比增速均值为6.8%。
最新-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1 精品
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篇一: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演变及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家战略东移的格局尚不明显,武汉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老工业基地“余威”尚存,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仍居于前列。
但由于对外开放力度不大,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与沿海地区拉开差距。
这一时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呈现以下特点:(一)武汉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居第二梯队城市前列,但与第一梯队城市差距很大,而且增长率也居第二梯队城市后列。
(二)武汉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增长率排名均居中,但与排在前几位的城市相比却差距较大。
(三)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与其老工业基地的身分比较相符。
(四)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处于中下游水平。
这个时期,武汉市经济增长较快,但又不及沿海中心城市。
可分别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来分析:1981年~1985年中,武汉的投资增长率远低于其他大多数城市,居第14位,消费增长率也明显低于广州、青岛、西安、上海等城市,位居第7,这是造成武汉这几年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低于另外9个城市、位居第10的主要原因。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工业化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全国实施沿海战略,位于内地的老工业基地武汉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显著拉大。
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呈现为以下特点:(一)在多数城市的经济增长不断加速的情况下,武汉在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反而放慢了,武汉的位次继续下降。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就自身而言虽然是不断增强的,但其增长速度在整个80年代不断下降,其财政能力与排在前几位城市的差距继续扩大,在沿江城市中居于中游,在中西部地区居首位。
(三)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工业化水平与中西部以外的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特别是在5个沿江城市中,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层次是较低的。
2009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2009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长江日报 2010-03-09 版2009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影响,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多措并举,共克时艰,迎难而上,国民经济快速回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继续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56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06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2142.14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2269.42亿元,增长12.5%。
一、二、三产业比重3.2:47.0:49.8,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三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
表1: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4560.62 13.7第一产业149.06 1.6第二产业2142.14 16.0工业1772.14 16.7建筑业370.00 12.3第三产业2269.42 12.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30.66 0.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52.56 12.5批发和零售业405.67 13.4住宿和餐饮业174.57 7.9金融业311.30 18.3房地产业155.93 25.5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005.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0%。
地方财政收入535.54亿元,增长42.1%。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6.07亿元,增长14.0%,其中,税收收入247.95亿元,增长12.5%;非税收入68.12亿元,增长19.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6%,其中,食品类上涨0.5%,非食品类下降1.1%;消费品类下降0.3%,服务项目类下降1.5%。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0%,其中,轻工业品下降2.9%,重工业品下降7.6%;生产资料下降8.0%,生活资料下降1.7%。
武汉市的九省通衢地位与经济发展
武汉市的九省通衢地位与经济发展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九省通衢的角色。
这个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武汉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武汉市作为九省通衢的地位使得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九省通衢意味着武汉市连接了九个省份,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山东和陕西。
这使得武汉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方便了各省之间的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
武汉市拥有三大铁路站和一个国际机场,这些交通设施的发达使得武汉市成为了内陆地区的交通枢纽。
其次,武汉市的九省通衢地位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九省通衢使得武汉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
各省之间的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带来了大量的商机,吸引了许多企业和商家前来投资和经营。
武汉市的经济发展也受益于这些商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流入。
武汉市的经济结构也逐渐从传统的重工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这使得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
此外,武汉市的九省通衢地位也为其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各省之间的人员流动使得武汉市成为了一个文化的交汇点。
不同地区的文化在武汉市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武汉市的文化交流也吸引了许多文化活动和展览的举办,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武汉市也成为了各省之间人才交流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
然而,武汉市的九省通衢地位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是交通压力的增加。
作为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武汉市的交通压力非常大。
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交通拥堵现象十分严重。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武汉市政府不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了更多的高速公路和地铁线路。
其次是人员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人员流动使得武汉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这给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武汉市政府也加大了对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的投入。
总的来说,武汉市的九省通衢地位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武汉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研究
【 关键词 】 武汉 市 经济可持续发展
武汉 , 华 中 第 一大 城 市 , 副省级城市 , 中 国 国家 区 域 中心 城 市 , 中 国历史文化名城 , 原中华 民国诞生地及武 昌起 义的发生地 , 是中 国 近代 历 史文 化 的开 端 及 重 要 发祥 地 之 一 。 武 汉 号 称 九 省 通衢 , 是
一
、
理、 激励 、 保 障机制 , 强化人才 队伍建设, 对人才选拔使用方式进行 改革, 为人 才 提 供 创 新和 创 业 平 台 。 ( 三) 加大科研投入 , 优化创新环境 武 汉 市 要 加 大 科 技 投 入 作 为 应 对 危 机 、 转 型 发 展 的 重 要 手 段, 同 时要 加 快 落 实 鼓励 科 技 创 新 创 业 各类 政策 , 努 力 营 造 创 新 氛 围, 使 创 新 成 为 武 汉 市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主要 驱动 力 。 ( 四) 优化产业结构, 促 进 产 业 结 构 升级 武汉市第三产业的 比重近几年来一直在 5 0 % 左 右 ,第三产业 的 发 展 空 间还 比 较 大 , 武汉市在 发展高新产业 、 低碳产业 , 优 化 产 业 结 构 和 促进 产 业 升 级 的 同时 ,通 过 大 力 发 展 第 三 产 业 来 提 高 第
重要组成部分 , 是指 经济持 续、 健康 、 快速发展 , 本文从城市可持续 发 展 的 指 标 体 系 出发 , 对 武 汉 市作 了相 关 的研 究 , 不仅对武汉市 自 身 的经 济可 持 续 发 展 的现 状 进 行 了描 述 和 评 价 , 同时 对 其 他 类 似 城 市的 经济 可持 续 发 展 问题 在 理 论 和 实践 上 有 一 定 的 究
◆ 王钰
( 云南 民族大学
武汉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措施
武汉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措施本文从武汉市服务业发展特点,武汉市服务业发展问题,武汉市服务业发展目标等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武汉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结合武汉市服务业的特点、发展目标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措施。
标签:服务业特点问题目标措施1 武汉市服务业发展现状1.1 武汉市服务业发展特点1.1.1 武汉市的服务业迅速崛起,从制造中心向服务业城市中心的转变最新统计消息显示武汉市服务业的市值会超过4400亿元。
而现代服务业将达到2640亿元,这一数字是整个服务业的一半以上。
在全国工程设计企业60名中,武汉市有12名,优势明显的产业有金融、会展、物流、文化创意产业。
为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增加城市作用的功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更加美好,这样在2013年武汉市决定实施“武汉市服务业升级措施”,全面推动服务业升级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加快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服务业将成为评判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在2013年武汉市服务业中的融资规模会超过3336亿元,在600个展览中,工程设计行业实现收入8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1720亿元。
这些数据表明,武汉市形成了金融、物流、会展、文化创新、信息和现代商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趋势。
1.1.2 集聚态势日益显现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服务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基础因素,根据数据显示2012年武汉市服务业的发展对中心城市的贡献值超过了百分之七十,而中心城市使武汉市的聚集效应不断提升。
武汉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数量增长迅速,从1989年只包括解放大道、江汉路、中南路在内的商业区发展为4个服务区:建设大道金融区,黄陂汉口大道北商贸物流枢纽区,东湖高新技术区光谷动漫文化产业园区,东西湖保税物流园区的集聚区。
1.1.3 产业类型更加丰富从传统的贸易发展到如今集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商业服务、外包服务等多元化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结构逐步优化。
现代物流、融资、供应链、商业服务、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成长与更新,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面,各种主题公园、游乐场所、大型超市、超大型购物广场等等的发展为武汉市发展服务业提供了载体,不断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武汉前期调研报告
武汉前期调研报告武汉前期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武汉市,简称“鄂”,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长江中游,是中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城市。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武汉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升。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武汉市的发展现状、经济特色和潜力。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和特色,为未来的投资和合作提供参考。
2. 探索武汉市各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市场开拓提供依据。
3. 了解武汉市政府对外投资和合作的政策和支持,为合作伙伴提供政策咨询。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网络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
通过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的交流,全面了解了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调研结果1. 经济发展状况:武汉市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光电产业和钢铁工业等。
与此同时,武汉市的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
这使得武汉市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 产业特色和潜力:武汉市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尤其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等领域。
政府鼓励创新创业,在人才引进、科技研发和政策支持方面提供了很多扶持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创业者前来投资。
3. 政策支持和合作机会:武汉市政府重视对外投资和合作,成立了专门的招商局和合作发展部门,为外来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审批和资金支持等服务。
同时,武汉市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出让等,以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前来投资。
4. 市场竞争和前景展望:武汉市的竞争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和产业链完整。
随着中国内地市场的扩大和国际合作的加深,武汉市将有更多的机会去拓展国内外市场,与全球企业进行更多的合作。
五、建议1. 建议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更多的科技型企业。
2. 建议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合作伙伴。
武汉调研报告
武汉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武汉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座城市。
在此背景下,我们决定对武汉市进行一次深度调研,了解其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调研目的1.了解武汉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探索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为投资和拓展市场提供参考。
2.了解武汉市的城市建设和人文环境,探索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可行方案。
3.了解武汉市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人才引进情况,探索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建议措施。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先根据武汉市的产业结构、人口和城市规划等资料撰写调研问卷,再结合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填写。
四、调研结果1.经济发展方面武汉市的经济总量已进入全国前列,拥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本次调研发现,武汉市的主要优势产业为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这些行业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巨大潜力。
2.城市建设和人文环境方面武汉市的城市建设较为完善,人文环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本次调研发现,交通出行和垃圾处理等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大相关建设投入和政策引导力度。
3.科研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武汉市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优异,在国内具有影响力,但是本地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留存仍存在一定难度。
五、建议1.在优势产业方面,武汉市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品牌合作,提升自身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2.在城市建设方面,武汉市可根据广大市民的实际需求和意见,制定细化的城市规划,并在交通出行和垃圾处理等方面加强相关配套建设。
3.在引才方面,武汉市可以加强与国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更加优质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
六、结语通过本次对武汉市的调研,我们对其经济、城市和科技等各个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武汉市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虽然不少,但是其潜力和未来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希望本次调研结果可以为武汉市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借鉴。
湖北省经济发展情况
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
"一主两副"战略
即以武汉为主中心,襄 阳、宜昌为副中心,发 挥武汉的辐射引领作用 ,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
"一城一都"战略
即发展特色城市和建设 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一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轴两带"战略
即沿江轴线经济带、汉 江轴线经济带和襄十随 汽车产业带,加快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发展优势
湖北省在交通、能源、制造业、 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具有多 重优势,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 系和基础设施。
02
经济发展现状
总体经济情况
经济增长稳定
湖北省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GDP和人均GDP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发展速度较快
湖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名义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安徽省
安徽省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承接产业 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湖北省与周边省份的经济数据比较
01
GDP总量
02
人均GDP
湖北省的GDP总量位居中部地区前列 ,但与沿海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湖北省的人均GDP在周边省份中处于 中游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加强与国 内外其他地区的合作和交流,推动经济开放 和国际化发展。
06
结论
主要观点和结论
湖北省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态势,GDP持续增 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湖北省在国家区域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并积极 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得到 快速发展。
2024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年,武汉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4年武汉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2024年,武汉市的GDP总量达到了8350.17亿元,同比增长了12.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9.75亿元,增长了4.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275.35亿元,增长了11.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875.07亿元,增长了13.5%。
这些数据说明了武汉市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成功。
与此同时,武汉市的财政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达到了565.81亿元,同比增长了21.4%。
二、产业结构2024年,武汉市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先进制造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了696.57亿元,同比增长了26.2%。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935.57亿元,增长了20.1%。
这些数据表明武汉市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固定资产投资2024年,武汉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2125.11亿元,同比增长了26.9%。
其中,工业投资增长了35.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了33.7%。
这些数据显示出武汉市投资活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
四、人均收入五、就业和社会保障2024年,武汉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67.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了9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6%。
六、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2024年,武汉市继续加大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投入。
全市共有普通高中学校263所,大中专院校174所。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了89.7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1%。
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内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的参观人数也有了大幅增加。
七、城市建设2024年,武汉市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武汉概况.doc
武汉城市概况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华中地区唯一的一个副省级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市区内交汇,将市区一分为三,形成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
全市现辖13个城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831万人。
武汉作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以前),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
据考证,位于武汉市北郊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
明清时代,汉口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埠,是当时四大名镇之一。
近代武汉,作为民主革命的发祥地,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武汉风景秀丽,名胜众多。
名闻天下的黄鹤楼,位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江城明珠”东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佛都古刹”归元禅寺,内藏惟妙惟肖五百罗汉。
此外,还有古琴台、晴川阁、楚天台等古迹名胜,令人流连忘返。
综合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特别是1992年被确定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后,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992-1998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6%,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的第六位。
区位和资源武汉地理坐标为北纬30°33"、东经114°19"。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平均无霜期约25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3℃。
武汉地形属残丘性冲击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
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
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
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02平方公里。
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
武汉市场考察报告
4 钟家村商圈
钟家村商圈是汉阳区老的商业中心。钟家村商圈道路架构由两条主 机动车道汉阳大道与鹦鹉大道构成。汉阳大道东西横贯汉阳区,鹦鹉大 道连接汉阳桥,进入武汉内环线,到江汉区的中山公园商圈、江汉路商 圈都很便捷。
目前,钟家村商圈的大型百货商店仅汉阳商场一家,为汉商集团 下属企业,物业老化,经营档次偏低,仍属于传统百货类型。
①分布状况与武汉三镇经贸发展水平相符 武汉三镇中百货公司最集中的是汉口,其次是武昌与汉阳,这与三
镇经贸发展水平相呼应,从办公楼现状看,汉口的甲级写字楼数量较 多,租金水平约在50~80元/平方米/月,武昌目前含建成未交付的甲级 写字楼只有2栋,租金水平约为45~50元/平方米/月,汉阳则没有甲级 写字楼,武汉最高档的购物场所、娱乐场所基本都集中在汉口,高价位 商品房也主要分布在汉口,所以我们在武汉选址基本就考虑汉口的核心 商圈。 ②百货公司都规模较大 武汉的城镇人口就有520万,而且作为省会城市对省内还有巨大的 辐射能力,市场容量十分巨大,从市场走访的情况看各个商圈在各个时 段的人流都很密集,为百货公司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特别是汉口的几个 大型百货公司人流十分集中,有大量的人口作为支撑,是武汉当地百货 公司都维持较大的规模并能较好地生存的重要因素。 ③百货店开始向综合性购物中心转型
武汉市场考察报告
1、 武汉市场环境分析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长江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国十五个副 省级城市之一。武汉市处于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优越的中心位置,地处长 江沿线的中部,与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大中型城市相距 600公里左右,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型城市相距1200公 里左右,是东部与西部的连接点。
目前,江汉路商圈商店类型比较单一,经营业态以服饰专卖店为 主,相关配套的餐饮、娱乐类业态比较缺乏,稍大型的百货商店仅新世 界百货时尚店、中心百货和王府井百货三家。同时,该商圈在消费群体 的定位上比较单一,服饰专卖店以运动休闲类为主,三家百货商店也以 年轻时尚类商品经营为主。
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
[标签:标题]篇一: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家战略东移的格局尚不明显,武汉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老工业基地“余威”尚存,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仍居于前列。
但由于对外开放力度不大,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与沿海地区拉开差距。
这一时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呈现以下特点:(一)武汉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居第二梯队城市前列,但与第一梯队城市差距很大,而且增长率也居第二梯队城市后列。
(二)武汉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增长率排名均居中,但与排在前几位的城市相比却差距较大。
(三)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与其老工业基地的身分比较相符。
(四)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处于中下游水平。
这个时期,武汉市经济增长较快,但又不及沿海中心城市。
可分别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来分析:1981年~1985年中,武汉的投资增长率远低于其他大多数城市,居第14位,消费增长率也明显低于广州、青岛、西安、上海等城市,位居第7,这是造成武汉这几年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低于另外9个城市、位居第10的主要原因。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工业化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全国实施沿海战略,位于内地的老工业基地武汉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显著拉大。
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呈现为以下特点:(一)在多数城市的经济增长不断加速的情况下,武汉在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反而放慢了,武汉的位次继续下降。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就自身而言虽然是不断增强的,但其增长速度在整个80年代不断下降,其财政能力与排在前几位城市的差距继续扩大,在沿江城市中居于中游,在中西部地区居首位。
(三)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工业化水平与中西部以外的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特别是在5个沿江城市中,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层次是较低的。
武汉商业调研报告
商业政策与法规
武汉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商业 政策,鼓励商业创新和企业发 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 政策环境。
武汉市内法律法规完善,保护 商业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企业 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武汉市政府积极推进营商环境 优化,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 高政府服务效率,为企业发展 提供了便利。
03
科技创新驱动商业变革
02
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将为武汉
商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商业模式。
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商业交流合作
03
武汉地处中部地区,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未来区域协同发展
将促进商业交流合作,提升武汉商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挑战与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商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武汉商业需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应对挑战 。
武汉商业调研报告
汇报人: 202X-12-29
目 录
• 引言 • 武汉商业环境概述 • 武汉商业市场分析 • 武汉商业发展前景 • 调研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
01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商业发展迅速 ,竞争激烈。
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武汉商业环 境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竞争状况
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竞争
武汉商业市场吸引了大量外来企业,本地企业 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
新兴业态与传统业态竞争
随着电商和新型零售业态的兴起,传统零售业 态面临挑战。
品牌竞争
品牌之间的竞争激烈,消费者对品牌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消费者行为分析
消费习惯
武汉消费者习惯线上线下结合的消费方式, 注重购物体验和便利性。
武汉市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武汉市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武汉市钢铁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武汉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钢铁产业在推动武汉市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对武汉市钢铁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产能规模扩大:武汉市钢铁产能在过去几年持续扩大,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目前,武汉市拥有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其中包括武汉钢铁集团、宝钢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等。
这些企业的生产线经过升级,已经实现了较高的生产效率。
2. 技术进步:武汉市钢铁产业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钢铁生产企业不断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通过推动绿色环保生产方式的应用,钢铁企业也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3. 产业链完善:武汉市钢铁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逐渐完善。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供应链和产品的销售链均得到了优化。
同时,钢铁产品的加工、配套和使用也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 需求增长: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武汉市钢铁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和汽车等领域,对钢铁产品的需求旺盛。
这为武汉市钢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
二、未来趋势展望1. 转型升级:未来,武汉市钢铁产业将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的钢铁生产模式将逐渐被淘汰。
武汉市的钢铁企业将需要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力度,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和材料,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2. 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在钢铁产业中智能化生产将越来越普及。
武汉市的钢铁企业将利用大数据和传感器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绿色发展:绿色环保是钢铁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钢铁企业将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倡导绿色生产方式,推动清洁能源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武汉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武汉是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中心。
本文通过对武汉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实证调查,探究武汉的经济发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武汉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它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开发区之一。
2015年,武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75.82亿元,比上年增长7.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
武汉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重点行业发展方面,武汉在制造业、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游戏产业、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现代农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取得了重大进展,极大地拉动了武汉的经济发展。
其次,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武汉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武汉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型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武汉将加快城市建设,实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构建“一带一路”,构建“三江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武汉还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把技术改造和创新结合起来,加快建设中国的高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在未来的发展中,武汉将继续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加快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市场机制,支持和发展新兴产业,扩大投资规模,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智慧城市,推动经济发展,推动武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大都市。
综上所述,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在过去几年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实现武汉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心,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技术创新,改善投资环境,打造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大都市。
2022年武汉市房地产业发展分析
2022年武汉市房地产业发展分析2022年,武汉市乐观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武汉市房地产开发呈筑底强势反弹走势。
房地产开发投资由年初接近零增长到年底达到较高的增长水平,房屋新开工规模增幅由负转正,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推动,商品房成交量价齐升。
一、房地产开发总体状况(一)开发投资保持较高增速2022年,武汉市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778.59亿元,比上年增长38.9%。
增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比3月份的全年最低点提高38.4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5.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全年保障性住房投资增长较快,小户型住房开发力度加大,武汉市住宅开发投资498.04亿元,增长20%。
其中经济适用房完成投资59.47亿元,增长20.7%。
90平米以下住房完成投资195.21亿元,增长111.2%。
(二)房屋新开工规模增幅由负转正武汉市房地产开发规模突破4千万方,全年房屋施工面积4487.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1%,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580.99万平方米,增长11.1%。
2022年10月份以前房屋新开工面积始终呈下降趋势,受市场销售转旺带动,年内实现由负转正。
全年新开工建设房屋1651.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1%。
其中住宅新开工1247.61万平方米,增长1.2%。
2022年武汉市商品房竣工945.05平方米,增长8.6%。
住宅竣工824.58万平方米,增长7.3%。
(三)房地产开发资金充裕2022年武汉市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较为充裕,本年房地产开发资金到位1197.72亿元,增长74.1%。
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到位313.29亿元,增长74%;企业自筹资金336.54亿元,增长33.5%;其他资金到位532.69亿元,增长117%。
(四)土地市场成交状况据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供应资料,七个中心城区房地产开发用地成交52宗,同比增长6.1%;成交土地面积549.27公顷(合8239亩),同比增长443.4%;成交金额229.92亿元,同比增长302.0%。
武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多项国家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跨越、质效提升,位次前移“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
一、综合年末常住人口106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6.97万人。
户籍人口829.27万人,增加1.9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7.68万人,减少0.37万人;非农业人口561.59万人,增加2.33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7.04‰,其中,人口出生率12.87‰,人口死亡率5.83‰。
人口净迁移率-1.78‰。
“十二五”时期,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 1.6%,比“十一五”时期低1.1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0905.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9.8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981.5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5564.25亿元,增长9.6%。
人均生产总值104132 元,增长6.8%。
表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44792.37 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0.4%,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6%、11.6%和9.8%。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47.5:49.0调整为3.3:45.7:51.0。
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
图1: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年末市场主体86.49万户,其中,本年新登记12.95万户。
全部市场主体中,企业31.02万户,其中新登记5.69万户;个体工商户55.11万户,其中新登记7.22万户。
企业中,私营企业28.30万户,其中新登记5.56万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演变及发展趋向分析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大武汉战略》课题组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家战略东移的格局尚不明显,武汉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老工业基地“余威”尚存,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仍居于前列。
但由于对外开放力度不大,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与沿海地区拉开差距。
这一时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呈现以下特点:(一)武汉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居第二梯队城市前列,但与第一梯队城市差距很大,而且增长率也居第二梯队城市后列。
(二)武汉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增长率排名均居中,但与排在前几位的城市相比却差距较大。
(三)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与其老工业基地的身分比较相符。
(四)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处于中下游水平。
这个时期,武汉市经济增长较快,但又不及沿海中心城市。
可分别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来分析:1981年~1985年中,武汉的投资增长率远低于其他大多数城市,居第14位,消费增长率也明显低于广州、青岛、西安、上海等城市,位居第7,这是造成武汉这几年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低于另外9个城市、位居第10的主要原因。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工业化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全国实施沿海战略,位于内地的老工业基地武汉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显著拉大。
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呈现为以下特点:(一)在多数城市的经济增长不断加速的情况下,武汉在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反而放慢了,武汉的位次继续下降。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就自身而言虽然是不断增强的,但其增长速度在整个80年代不断下降,其财政能力与排在前几位城市的差距继续扩大,在沿江城市中居于中游,在中西部地区居首位。
(三)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工业化水平与中西部以外的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特别是在5个沿江城市中,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层次是较低的。
(四)80年代后半期与前半期相比,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有所提高。
三、20世纪90年代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武汉在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力度加大。
但由于武汉的开放总体上落后于沿海开放城市的格局已经形成,加上本期国家战略重点继续东移,武汉这一时期的经济实力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
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有以下特点:(一)90年代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其经济总量水平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一改80年代不断下降的趋势,出现了上升的态势,而且与排在前列的城市的差距有所缩小。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应有的提高。
(三)与GDP的大幅度增长相伴随的是,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在这期间武汉市第一产业发展很快,而产业结构提升速度很慢,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四)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是趋于不断减弱的,无论是利用外资的能力,还是进出口,武汉市都没有其他城市发展的快。
(五)武汉的企业有自己一定的优势,企业经济效益处于中等水平,但武汉有实力的重点大型企业严重缺乏。
从1994年~1999年19个副省级城市的投资、消费及出口增长情况看,武汉市的投资增长率居第6位,消费增长率居第3位,均处在较前列。
就武汉市自身而言,本期的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分别比1985年~1988年间提高了9.7个和5.2个百分点,这是导致武汉市本期的经济增长率大大高于上期的重要原因。
比较90年代武汉市的投资增长率、消费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可以看出,武汉市90年代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投资和消费,当然投资的作用更大一些。
20世纪80~90年代武汉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21世纪初期武汉市经济发展趋向分析20多年来,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原因在于一些新兴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武汉,同时,武汉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和工业化水平相对下降,开放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均处于弱势地位。
在沿江城市中(上海除外),武汉的经济总量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但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工业化水平一直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其开放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武汉在中西部城市中的经济总量一直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是下降的。
武汉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工业化水平在整个中西部地区也呈现出相对下降的趋势,开放竞争力与重庆几乎不相上下,而利用外资的能力居于首位。
纵观武汉市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武汉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武汉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布局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善。
武汉市的非农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不仅影响了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使武汉工业化水平日趋下降。
其原因在于武汉的老工业企业转型慢,高新技术产业少。
而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较弱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武汉市对外经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来拉动。
这反映了武汉的产业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武汉的对外贸易对经济没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三是武汉市未能充分把握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而充分吸引外资,外资对武汉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远远小于一些新兴城市。
这反映了武汉的开放环境与其他城市相比缺少优势。
四是武汉缺乏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
武汉有实力的重点大型企业过少,特别是知名大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致使武汉企业缺乏足够的市场力量,竞争力不强。
进入新世纪后,武汉市进一步加大了各项改革的力度并已初见成效。
为了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武汉市做出了多种战略部署。
一是投资的较快增长、旺盛的消费需求和出口状况的不断改善将会有力地拉动武汉市在21世纪初的经济增长。
进入21世纪以后,武汉市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数十个省、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已经上马或初步完工。
如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出口加工区、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阳逻武汉新港、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武汉绕城公路和市内铁路、“武汉外滩”等。
2001年武汉市的基本建设项目77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77个。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大。
继20世纪90年代年均20.33%的消费增长率之后,21世纪的头几年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武汉居民的消费欲望有增无减。
特别是武汉商业业态的不断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武汉居民旺盛的消费欲望转变为现实消费。
为了满足居民不断增强的消费需求,2001年武汉市新建了26个大中型综合超市,新增注册44个商品交易市场。
房地产业产销两旺的格局更是大大带动了武汉消费的增长。
进入新世纪,武汉市继续实施“开放先导”战略,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在对国际市场和本地产品的比较优势做出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同时,深化外贸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形成贸易出口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格局。
这必将增强本地企业的外向度,提高本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增长。
二是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竞争力将在国际化分工中迅速增强,武汉市将成为当之无愧的华中制造业中心。
21世纪初,武汉市的国有企业改革将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完全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市场竞争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由于国际化分工呈现深入我国腹地的趋势,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金融和科技中心的武汉在中西部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且武汉市政府及时提出把武汉发展成为华中地区现代制造业中心的战略规划,这将促进武汉市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各种经济成分的齐头并进。
事实上,武汉市一批产业规模和竞争能力居全国前列、经营国际化的大企业、大集团正在发展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也逐步浮出水面。
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饮料产业、造纸印刷包装产业、电器机械及器材产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正在成为“武汉新工业的旗帜”。
市政府明确提出,通过5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规模化经营的‘武汉制造’品牌产品,塑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企业”。
三是武汉经济圈的发展将使武汉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调动、聚集资源,专业化分工将进一步深化,武汉市将在与周边城市的良性互动中日益强大起来。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武汉经济圈建设,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的实施对于武汉产业结构的提升、资源的供给、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武汉经济实力的增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济圈的意义首先在于,经济圈内不同城市之间分工与协作的深化会促进经济圈整体效率的提高,增强经济圈内企业或城市相对经济圈外的企业或城市的竞争力。
经济圈内的城市通过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梯度发展可以改变原有的产业布局大而全、小而全和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的现象,作为经济圈龙头的武汉市可以通过向周边城市输出传统产业来促进自身现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同时,武汉市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利用资源,增强武汉企业竞争力。
其次,经济圈内的城市可以通过良性循环实现共赢。
武汉市通过加强与周边8市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将有力地促进周边8市的发展。
得到辐射和带动的周边城市又是武汉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服务圈”,它们反过来会促进武汉市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联合互动的良性循环,武汉市的综合实力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必将越来越强大。
摘自《学习与实践》2003年第5期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问题研究报告武汉市人民政府课题组一、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现状:比较优势与劣势(一)经济总量占据全省一半以上,但综合实力还不够强。
2002年,武汉城市经济圈以占全省33%的土地面积(61 347平方公里),集聚了全省50.4%的总人口(3 040.79万人)、59.9%的国内生产总值(2 979.97亿元)、53.1%的地方财政收入(129.24亿元)、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0.3亿元)、61.8%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 358.4亿元),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综合实力较强,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
与沿海地区城市圈相比,武汉城市经济圈经济总量规模差距较大,整体实力还不强。
(二)产业基础较好,但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
武汉城市经济圈农业历史悠久,工业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一些领域的优势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
但与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农业比重过高,工业比重过低,工业对农业带动作用不大。
二是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产业链短。
三是传统产业、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经济结构调整滞后。
(三)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但网络体系尚不健全。
内河运输系统、铁路系统、公路系统以及航空港、信息港网络系统等构成了武汉城市经济圈交通通信走廊,随着全国交通网、信息网的建成和完善,武汉城市经济圈交通通信体系将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