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 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 达式。 –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为解析法和实 验法
4
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
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量间的数学表 达式,并经实验验证。
实验法: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
号(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正弦信号 等),根据系统或元件的输出响应,经过数
U s
Us Rs
Rs
综合点亦称加减点,表示几个信号相加、减,叉圈符 号的输出量即为诸信号的代数和,负信号需在信号线 的箭头附近标以负号。
38
4. 引出点
U s U s
表示同一信号传输到几个地方。
39
二、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 1. 串联连接
X(s) G1(s)
Y(s) G2(s)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若干基本符号构成。 构成动态结构图的基本符号有四种,即信 号线、传递方框、综合点和引出点。
1. 信号线
表示信号输入、输出的通道。箭头代 表信号传递的方向。
36
2. 方框
G(s) 方框的两侧为输入信号线和输出信号线, 方框内写入该输入、输出之间的传递函数 G(s)。
37
3.综合点
18
若 r(t) ar1(t) 时,a 为实数,则方程解
为 c(t) ac1(t) ,这就是齐次性。
上述结果表明,两个外作用同时加于系统产生 的响应等于各个外作用单独作用于系统产生的响 应之和,而且外作用增加若干倍,系统响应也增
加若干倍,这就是叠加原理。
19
2-3 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的定义:
d2c(t dt 2
)
dc(t dt
)
c(t
)
r
(t
)
若 r(t) r1(t) 时,方程有解 c1(t) ,而 r(t) r2 (t)时,
方程有解 ,c2 (分t) 别代入上式且将两式相加,则显
然,当
r(t) r1(t) r2时(t),必存在解为
c(t) c1(t) c2 (t) ,这就是可叠加性。
7
返回子目录
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 例2-1 列写如图所示RC网络的微分方程。
R
i
ur
C
uc
8
解:由基尔霍夫定律得:
ur
(t
)
Ri(t)
1 C
i(t)dt
uc
(t)
1 C
i(t)dt
(2 11)
式中: i为流经电阻R和电容C的电流,消去中间变 量i,可得:
RC
duc (t) dt
f K
dy(t) dt
y(t)
1 K
F (t)
12
令 T m / K ,2 T f / K 即 f / 2 mK
k 1/ K , 则式 (2 4) 可写成
T
2
d2 y(t) dt 2
2
T
dy(t) dt
y(t)
kF (t)
(2 1 5)
T 称为时间常数, 为阻尼比。显然,上式描述了
26
三、典型元器件的传递函数
1. 电位器
1 2
m
ax
E
Θs
U s
K
U
K E
max
27
2. 电位器电桥
1
2
E
K1 p1
K1 p 2
U
Θ 1
s
Θ K1 p
Θ 2
s
U s
28
3.齿轮
传动比 i N2 N1
N2L
N1m ,L
1
i
m
L
1 i
m
函数按泰勒级数展开,由数学关系可知,当x
很小时,可用A处的切线方程代替曲线方程(非
线性),即小偏差线性化。
16
可得
df y dx |x0
x kx ,简记为
y kx 。
若非线性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如 z f (x, y),则在
平衡点处可展成(忽略高次项)
z
f xv
|( x0 , y0 )
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为该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因为 G(s) C(s)/R(s)
当 r(t) (t) 时,R(s) 1 所以
c(t) L1 C(s) L1 G(s)R(s) L1 G(s)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 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 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
23
设任一系统或元件的微分方程如下:
d nct
d n1c t
dt n an1 dt n1
a1
dct
dt
a0ct
dmr t
dt m
bm1
d
m1r (t dt m1
)
b0rt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
(sn an1sn1 a1s a0 )C(s)
U a (s) s[( Ra Las)( Js b) Kb Km ]
31
四、典型环节
• 一个传递函数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因 子的乘积,每个基本因子就称为典型环 节。常见的形式有:
①比例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K
32
②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③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1 s
G(s) s
④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1
Ts 1
⑤一阶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s 1
式中: ,T 为时间常数。
33
⑥二阶振荡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1
T 2s2 2 Ts 1
式中:T 为时间常数, 为阻尼系数。
⑦二阶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2s2 2 s 1
21
一、传递函数的概念
Ur(s)
G(s)
Uc(s)
G ( s ) U c( s ) U r( s )
22
一、传递函数的概念
例2-4 求RC 网
络的传递函数 ur
R
i C uo
U o (s) 1/ Cs 1 U r (s) R 1/ Cs 1 RCs
Ur (s)
G(s)
U o (s)
其中弹簧刚度为K,
阻尼器的阻尼系数为f, 质量块的质量为m。
f
K M y(t)
10
解:分析质量块m受力,有
外力F
弹簧恢复力 Ky(t)
阻尼力 fdy(t) / dt
惯性力 md2 y / dt 2
F(t)
由于m受力平衡,所以
Fi 0
式中:Fi是作用于质量块上 的主动力,约束力以及惯性
f
力。
x f y
|( x0 , y0 )
y
经过上述线性化后,就把非线性关系变成了线性 关系,从而使问题大大简化。但对于如图(d)所示的 强非线性,只能采用第七章的非线性理论来分析。对于 线性系统,可采用叠加原理来分析系统。
17
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含有两重意义,即可叠加性和均匀性(或 齐次性)。
例2-3: 设线性微分方程式为
m-K-f 系统的动态关系,它是一个二阶线性定常
微分方程。
13
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 在实际工程中,构成系统的元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 非线性,如下图所示。
14
返回子目录
于是,建立的动态方程就是非线性微分方程,对其 求解有诸多困难,因此,对非线性问题做线性化处 理确有必要。
对弱非线性关系的线性化
29
4. 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
Ra La
ia (t)
,
U a (t)
Ub (t)
if
J:电机转动惯量 f:粘性系数
Ua (s) (Ra La s)Ia (s) Ub (s)
Ub (s) Kb(s) Kbs (s)
Ia
(s)
Ua (s) ( Ra
Kb(s)
La s)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要内容
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动态结构图 2-5 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2-6 典型反馈系统传递函数
返回主目录
1
基本要求 1.了解建立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熟悉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及典型函数的拉 氏变换形式。 3.掌握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4.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5.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形式。
2
返回子目录
6.掌握由系统微分方程组建立动态结构图的方 法。 7.掌握用动态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和用 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的方法。 8.掌握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 对参考输入和对干扰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及误 差传递函数的概念。
3
• 分析和设计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首要任 务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uc
(t
)
ur
(t
)
(2 1 2)
令 RC T(时间常数),则微分方程为:
T
duc (t) dt
uc (t)
ur
(t)
(2 1 3)
9
• 例2-2 设有一弹簧-质
量-阻尼动力系统如图
所示,当外力F(t)作用
于系统时,系统将产 生运动,试写出外力
F(t)
F(t)与质量块的位移
y(t)之间的动百度文库方程。
将各力代入上等式,则得
K M y(t)
11
d2 y(t) dy(t) m dt2 f dt Ky(t) F (t)
(2 1 4)
式中:y——质量块m的位移(m);
f——阻尼系数(N·s/m);
K ——弹簧刚度(N/m)。
将式(2-4)的微分方程标准化
m K
d2 y(t) dt 2
如上图(a),当输入信号很小时,忽略非线性影 响,近似为放大特性。对图(b)和图(c),当死 区或间隙很小时(相对于输入信号)同样忽略其影 响,也近似为放大特性,如图中虚线所示。
平衡位置附近的小偏差线性化
输入和输出关系具有如下图所示的非线性特性。
15
在平衡点A(x0,y0)处,当系统受到干扰,y 只在A附近变化,则可对A处的输出、输入关系
• 传递函数完全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参数, 而与输入、输出无关;
• 传递函数只表明一个特定的输入、输出关系, 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来说没有统一的传递 函数(可定义传递函数矩阵,见第九章);
传递函数是关于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它的分子,
分母的阶次满足: n 。m
25
一定的传递函数有一定的零、极点分布图与之 对应。这将在第四章根轨迹中详述。
(1)
30
4. 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
驱动力矩
Tm (s) KmIa (s)
(2)
Tm (s) TL (s) Td (s)
TL (s):负载力矩
(3)
Td (s):干扰力矩
TL (s) Js2 (s) bs (s) (4)
设 Td (s) 0
G(s) (s)
Km
C(s) G(s)
H(s)
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 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 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
42
三、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
建立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步骤: ①建立控制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列写微分方程 时,注意相邻元件间的负载效应影响。
②对各微分方程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并作 出各元件的方框图。
式中: 为时间常数, 为阻尼系数。
此外,还经常遇到一种延迟环节,设延迟时间
为 ,该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G(s) e s
34
2-4 动态结构图
动态结构图是一种数学模型,采 用它将更便于求传递函数,同时 能形象直观地表明输入信号在系 统或元件中的传递过程。
35
返回子目录
一、动态结构图的概念
(sm bm1sm1 b1s b0 )R(s)
则有
C(s) R(s)
G(s)
sm bm1sm1 sn an1sn1
b1s b0 a1s a0
24
二、关于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
• 传递函数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否则无法用 拉氏变换导出;
据处理而辨识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5
总结: 解析方法适用于简单、典型、常 见的系统,而实验方法适用于复杂、非常 见的系统。实际上常常是把这两种方法结 合起来建立数学模型更为有效。
6
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基本步骤: 1. 分析各元件的工作原理,明确输入、输出量 2. 建立输入、输出量的动态联系 3. 消去中间变量 4. 标准化微分方程
方框与方框通过信号线相连,前一个方框的输 出作为后一个方框的输入,这种形式的连接称 为串联连接。
40
2. 并联连接
G1(s)
X(s)
- Y(s)
+
G2(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 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
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
41
3. 反馈连接
R(s)
-
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
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20
返回子目录
这里,“初始条件为零”有两方面含义:
一指输入作用是t=0后才加于系统的,因此输入
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 0 时的值为零。
二指输入信号作用于系统之前系统是静止的,
即t= 0 时 ,系统的输出量及各阶导数为零。
许多情况下传递函数是能完全反映系统的动 态性能的 。
4
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
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量间的数学表 达式,并经实验验证。
实验法: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
号(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正弦信号 等),根据系统或元件的输出响应,经过数
U s
Us Rs
Rs
综合点亦称加减点,表示几个信号相加、减,叉圈符 号的输出量即为诸信号的代数和,负信号需在信号线 的箭头附近标以负号。
38
4. 引出点
U s U s
表示同一信号传输到几个地方。
39
二、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 1. 串联连接
X(s) G1(s)
Y(s) G2(s)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若干基本符号构成。 构成动态结构图的基本符号有四种,即信 号线、传递方框、综合点和引出点。
1. 信号线
表示信号输入、输出的通道。箭头代 表信号传递的方向。
36
2. 方框
G(s) 方框的两侧为输入信号线和输出信号线, 方框内写入该输入、输出之间的传递函数 G(s)。
37
3.综合点
18
若 r(t) ar1(t) 时,a 为实数,则方程解
为 c(t) ac1(t) ,这就是齐次性。
上述结果表明,两个外作用同时加于系统产生 的响应等于各个外作用单独作用于系统产生的响 应之和,而且外作用增加若干倍,系统响应也增
加若干倍,这就是叠加原理。
19
2-3 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的定义:
d2c(t dt 2
)
dc(t dt
)
c(t
)
r
(t
)
若 r(t) r1(t) 时,方程有解 c1(t) ,而 r(t) r2 (t)时,
方程有解 ,c2 (分t) 别代入上式且将两式相加,则显
然,当
r(t) r1(t) r2时(t),必存在解为
c(t) c1(t) c2 (t) ,这就是可叠加性。
7
返回子目录
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 例2-1 列写如图所示RC网络的微分方程。
R
i
ur
C
uc
8
解:由基尔霍夫定律得:
ur
(t
)
Ri(t)
1 C
i(t)dt
uc
(t)
1 C
i(t)dt
(2 11)
式中: i为流经电阻R和电容C的电流,消去中间变 量i,可得:
RC
duc (t) dt
f K
dy(t) dt
y(t)
1 K
F (t)
12
令 T m / K ,2 T f / K 即 f / 2 mK
k 1/ K , 则式 (2 4) 可写成
T
2
d2 y(t) dt 2
2
T
dy(t) dt
y(t)
kF (t)
(2 1 5)
T 称为时间常数, 为阻尼比。显然,上式描述了
26
三、典型元器件的传递函数
1. 电位器
1 2
m
ax
E
Θs
U s
K
U
K E
max
27
2. 电位器电桥
1
2
E
K1 p1
K1 p 2
U
Θ 1
s
Θ K1 p
Θ 2
s
U s
28
3.齿轮
传动比 i N2 N1
N2L
N1m ,L
1
i
m
L
1 i
m
函数按泰勒级数展开,由数学关系可知,当x
很小时,可用A处的切线方程代替曲线方程(非
线性),即小偏差线性化。
16
可得
df y dx |x0
x kx ,简记为
y kx 。
若非线性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如 z f (x, y),则在
平衡点处可展成(忽略高次项)
z
f xv
|( x0 , y0 )
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为该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因为 G(s) C(s)/R(s)
当 r(t) (t) 时,R(s) 1 所以
c(t) L1 C(s) L1 G(s)R(s) L1 G(s)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 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 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
23
设任一系统或元件的微分方程如下:
d nct
d n1c t
dt n an1 dt n1
a1
dct
dt
a0ct
dmr t
dt m
bm1
d
m1r (t dt m1
)
b0rt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
(sn an1sn1 a1s a0 )C(s)
U a (s) s[( Ra Las)( Js b) Kb Km ]
31
四、典型环节
• 一个传递函数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因 子的乘积,每个基本因子就称为典型环 节。常见的形式有:
①比例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K
32
②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③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1 s
G(s) s
④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1
Ts 1
⑤一阶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s 1
式中: ,T 为时间常数。
33
⑥二阶振荡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1
T 2s2 2 Ts 1
式中:T 为时间常数, 为阻尼系数。
⑦二阶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2s2 2 s 1
21
一、传递函数的概念
Ur(s)
G(s)
Uc(s)
G ( s ) U c( s ) U r( s )
22
一、传递函数的概念
例2-4 求RC 网
络的传递函数 ur
R
i C uo
U o (s) 1/ Cs 1 U r (s) R 1/ Cs 1 RCs
Ur (s)
G(s)
U o (s)
其中弹簧刚度为K,
阻尼器的阻尼系数为f, 质量块的质量为m。
f
K M y(t)
10
解:分析质量块m受力,有
外力F
弹簧恢复力 Ky(t)
阻尼力 fdy(t) / dt
惯性力 md2 y / dt 2
F(t)
由于m受力平衡,所以
Fi 0
式中:Fi是作用于质量块上 的主动力,约束力以及惯性
f
力。
x f y
|( x0 , y0 )
y
经过上述线性化后,就把非线性关系变成了线性 关系,从而使问题大大简化。但对于如图(d)所示的 强非线性,只能采用第七章的非线性理论来分析。对于 线性系统,可采用叠加原理来分析系统。
17
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含有两重意义,即可叠加性和均匀性(或 齐次性)。
例2-3: 设线性微分方程式为
m-K-f 系统的动态关系,它是一个二阶线性定常
微分方程。
13
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 在实际工程中,构成系统的元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 非线性,如下图所示。
14
返回子目录
于是,建立的动态方程就是非线性微分方程,对其 求解有诸多困难,因此,对非线性问题做线性化处 理确有必要。
对弱非线性关系的线性化
29
4. 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
Ra La
ia (t)
,
U a (t)
Ub (t)
if
J:电机转动惯量 f:粘性系数
Ua (s) (Ra La s)Ia (s) Ub (s)
Ub (s) Kb(s) Kbs (s)
Ia
(s)
Ua (s) ( Ra
Kb(s)
La s)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要内容
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动态结构图 2-5 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2-6 典型反馈系统传递函数
返回主目录
1
基本要求 1.了解建立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熟悉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及典型函数的拉 氏变换形式。 3.掌握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4.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5.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形式。
2
返回子目录
6.掌握由系统微分方程组建立动态结构图的方 法。 7.掌握用动态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和用 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的方法。 8.掌握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 对参考输入和对干扰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及误 差传递函数的概念。
3
• 分析和设计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首要任 务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uc
(t
)
ur
(t
)
(2 1 2)
令 RC T(时间常数),则微分方程为:
T
duc (t) dt
uc (t)
ur
(t)
(2 1 3)
9
• 例2-2 设有一弹簧-质
量-阻尼动力系统如图
所示,当外力F(t)作用
于系统时,系统将产 生运动,试写出外力
F(t)
F(t)与质量块的位移
y(t)之间的动百度文库方程。
将各力代入上等式,则得
K M y(t)
11
d2 y(t) dy(t) m dt2 f dt Ky(t) F (t)
(2 1 4)
式中:y——质量块m的位移(m);
f——阻尼系数(N·s/m);
K ——弹簧刚度(N/m)。
将式(2-4)的微分方程标准化
m K
d2 y(t) dt 2
如上图(a),当输入信号很小时,忽略非线性影 响,近似为放大特性。对图(b)和图(c),当死 区或间隙很小时(相对于输入信号)同样忽略其影 响,也近似为放大特性,如图中虚线所示。
平衡位置附近的小偏差线性化
输入和输出关系具有如下图所示的非线性特性。
15
在平衡点A(x0,y0)处,当系统受到干扰,y 只在A附近变化,则可对A处的输出、输入关系
• 传递函数完全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参数, 而与输入、输出无关;
• 传递函数只表明一个特定的输入、输出关系, 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来说没有统一的传递 函数(可定义传递函数矩阵,见第九章);
传递函数是关于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它的分子,
分母的阶次满足: n 。m
25
一定的传递函数有一定的零、极点分布图与之 对应。这将在第四章根轨迹中详述。
(1)
30
4. 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
驱动力矩
Tm (s) KmIa (s)
(2)
Tm (s) TL (s) Td (s)
TL (s):负载力矩
(3)
Td (s):干扰力矩
TL (s) Js2 (s) bs (s) (4)
设 Td (s) 0
G(s) (s)
Km
C(s) G(s)
H(s)
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 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 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
42
三、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
建立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步骤: ①建立控制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列写微分方程 时,注意相邻元件间的负载效应影响。
②对各微分方程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并作 出各元件的方框图。
式中: 为时间常数, 为阻尼系数。
此外,还经常遇到一种延迟环节,设延迟时间
为 ,该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G(s) e s
34
2-4 动态结构图
动态结构图是一种数学模型,采 用它将更便于求传递函数,同时 能形象直观地表明输入信号在系 统或元件中的传递过程。
35
返回子目录
一、动态结构图的概念
(sm bm1sm1 b1s b0 )R(s)
则有
C(s) R(s)
G(s)
sm bm1sm1 sn an1sn1
b1s b0 a1s a0
24
二、关于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
• 传递函数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否则无法用 拉氏变换导出;
据处理而辨识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5
总结: 解析方法适用于简单、典型、常 见的系统,而实验方法适用于复杂、非常 见的系统。实际上常常是把这两种方法结 合起来建立数学模型更为有效。
6
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基本步骤: 1. 分析各元件的工作原理,明确输入、输出量 2. 建立输入、输出量的动态联系 3. 消去中间变量 4. 标准化微分方程
方框与方框通过信号线相连,前一个方框的输 出作为后一个方框的输入,这种形式的连接称 为串联连接。
40
2. 并联连接
G1(s)
X(s)
- Y(s)
+
G2(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 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
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
41
3. 反馈连接
R(s)
-
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
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20
返回子目录
这里,“初始条件为零”有两方面含义:
一指输入作用是t=0后才加于系统的,因此输入
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 0 时的值为零。
二指输入信号作用于系统之前系统是静止的,
即t= 0 时 ,系统的输出量及各阶导数为零。
许多情况下传递函数是能完全反映系统的动 态性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