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孟华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孟华【篇一:自动控制原理_孟华_习题答案】t>第二章2.1 试分别写出图2.68中各无源电路的输入ur(t)与输出uc(t)之间的微分方程。
图2.68 习题2.1图解:(a)ur?ucu?r?u?c)?i2,i1?i2?c?i1,c(ur1r2,r1r2rrr2?c?uc?12cu?r?cuurr1?r2r1?r2r1?r2(b)?r?u?c)?i1,c1(uur?u1?1,uc?i1r2?u1, ?i2,i1?i2?c2ur1??c?(r1c1?r1c2?r2c1)u?c?uc?r1r2c1c2u??r?(r1c1?r2c1)u?r?u r r1r2c1c2u(c)uur?uc?i1,c1(ur?u1)?i2,i1?i2?1r1r2,uc?1i1dt?u1, ?c2??c?(rc????r1r2c1c2u12?r2c2?r2c1)uc?uc?r1r2c1c2ur?(r2c2?r2c1)ur?ur2.2 试证明图2.69(a)所示电路与图2.69(b)所示的机械系统具有相同的微分方程。
图2.69(b)中xr(t)为输入,xc(t)为输出,均是位移量。
(a)(b)图2.69 习题2.2图(a)1ur?uc?r?u?c)?i2,i1?i2?i,uc??i1,c1(uidt?ir2,r1c2???c?(r1c1?r1c2?r2c2)u?c?uc?r1r2c1c2u??r?(r1c1?r2c2)u?r?u r r1r2c1c2u(b)?c?x?1)?k2x1,b1(x?r?x?c)?k1(xr?xc)?b2(x?c?x?1), b2(xb1b2bbbbbbb??c?(1?2?2)x?c?xc?12??r?(1?2)x?r?xrxxk1k2k1k2k1k1k2k1k22.3 试分别求出图2.70中各有源电路的输入ur(t)与输出uc(t)之间的微分方程。
(a) (b)(c)图2.70 习题2.3图解:(a)uur?r??c?cur1r2,uc?r???r2cur2ur r1(b)uurr?c,r2cu?c?uc??2ur ??c?cur1r2r1uc??ur1u?c??r2cu?r?ur r2??rdt,r1cur1cr1(c)2.4 某弹簧的力-位移特性曲线如图2.71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黄家英第二版课后答案2.pdf
B2.2 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反变换:
(4)F(s)
(s
s 1)2(s
2)
(4)解:
F(s)
(s
s 1)2 (s
2)
1 (s 1)2
s
2 1
s
2 2
f (t) tet 2et 2e2t
t0
B2.4 在图B2.4所示的电路中电压u1(t)为输入量,试以电压 u2(t)或uC2(t)作为输出量,分别列写该系统的微分方程。
B2.17 解:由梅森公式 :
T
1
n
pkk , 这里n
k 1
4
L1 G2H1,
L2 G4H2 ,
L3 G6H3 ,
L4 G3G4G5H4 ,
L5 G1G 2G 3G4G5G6H5 ,
L6 G7G3G4G5G6H5 ,
L7 G1G8G6H5
L8 G8H1H4,
L9 G7H1G8G6H5 ,
C1R1 )s
1
U c1 (s) U1 (s)
R1R 2C1C2s2
C1R1s 1 (R1C2 R2C2
C1R1 )s
1
R1R2C1C2uc1 (R1C2 R2C2 C1R1 )u c1 uc1 C1R1u 1 u1
B2.8 设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试用拉氏变换法进行求解。
B2.8解:
式中r(t)为输入量,y(t)为输出量,z1(t)、z2(t)和z3(t) 为中间变量,τ、β、K1和K2均为常数。
试求:(a)各系统的传递函数Y(s)/R(s);(b)各系统含
有哪些典型环节?
B2.9(2)解:
G(s)
s2
1 2s 1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7
输出驱动 Z 轴直流伺服马达带动切削刀具连同刀具架跟随触针运动,当刀具位置与触针位置 一致时,两者位置偏差为零,Z 轴伺服马达停止。系统中,刀具是被控对象,刀具位置是被 控量,给定量是由模板确定的触针位置。系统方框图如图解 1-9 所示。最终原料被切割加工 成模板的形状。
图 1-16 仓库大门自动开闭控制系统
1
解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 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 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 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 开闭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解 1-2 所示。
试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的方框图。
图 1-18 导弹发射架方位角控制系统原理图
解 当导弹发射架的方位角与输入轴方位角一致时,系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当摇动手轮使电位器 P1的滑臂转过一个输入角 i 的瞬间,由于输出轴的转角 o i , 于是出现一个误差角 e i o , 该 误 差 角通过 电 位器 P1、 P2 转 换 成 偏 差 电 压 ue
2e2t单位阶跃输入时有rs依题意4e2t27已知系统传递函数3s2且初始条件为c01dt2ct2e2t28求图230所示各有源网络的传递函数根据运算放大器虚地概念可写出cs29某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框图如图231所示已知电位器最大工作角度q3303018011根据运算放大器的特性可分别写出两级放大器的放大系数为3010210飞机俯仰角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232所示试求闭环传递函数q211已知系统方程组如下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1. 介绍。
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自动化领域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涉及到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应用,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档将针对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2. 第一章。
2.1 课后习题1。
答,根据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输出不受到被控对象的影响,而闭环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输出受到被控对象的影响。
闭环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但也更加复杂。
2.2 课后习题2。
答,传递函数是描述控制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其形式为输出变量的拉普拉斯变换除以输入变量的拉普拉斯变换。
传递函数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并进行控制器的设计。
3. 第二章。
3.1 课后习题1。
答,稳定性是控制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系统在受到干扰或参数变化时的表现。
稳定性分析可以通过判据、根轨迹和频域等方法进行,其中判据法是最为直观和简单的方法,通过对系统的特征方程进行判别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3.2 课后习题2。
答,根轨迹是一种描述控制系统特征方程根在复平面上运动规律的方法,它可以直观地反映系统的稳定性、过渡过程和静态误差等性能指标。
通过对根轨迹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合适的控制器来满足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
4. 第三章。
4.1 课后习题1。
答,比例控制器是一种简单的控制器,它的输出与系统的误差成正比。
比例控制器可以改善系统的静态误差性能,但无法消除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和过渡过程中的振荡。
4.2 课后习题2。
答,积分控制器是一种消除系统静态误差的控制器,它的输出与系统的误差积分成正比。
积分控制器可以有效地消除系统的静态误差,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导致系统的过度调节和振荡。
5. 总结。
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的详细解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二版2.第二章习题答案
P
1
n k 1
pk k
P11 P22
G6
1
G1G2G3G4G5 G2G3H2 G3H1
G3G4
H3
2-15(c) 试用梅森公式求下图的传递函数C(s)/R(s).
梅森公式求得的传递函数:
P
ed(1 bg) abcd
1 (af bg ch ehgf ) afch
(3) 代入初始条件,得到输出量的拉氏形式:
d 2c(t) 3 dc(t) 2c(t) 2r(t)
dt 2
dt
s2C(s) sc(0) c(0) 3{sC(s) c(0)} 2C(s) 2R(s)
s2C(s) s 3sC(s) 3 2C(s) 2 s
与前向通路的P1(增益=ed)对应的余子式Δ1?
1 1 bg
与前向通路的P1(增益=abcd)对应的余子式Δ2?
梅森公式求得的传递函数:
2 1
P
1
n k 1
pk k
P11 P22
1 (af
ed(1 bg) abcd bg ch ehgf ) afch
2-6.已知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c(t) 1 e2t et
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和脉冲响应。
第一步:对系统响应进行拉氏变换
C(s) 1 1 1 s2 4s 2 1 s2 4s 2 R(s) s s 2 s 1 (s 1)(s 2) s (s 1)(s 2)
3 1
(s)
1
n k 1
自动控制原理答案 第二版(孟庆明)
+
K1K3
2-2 解:对微分方程做拉氏变换
⎧ X1(s) = K[R(s) − C(s)]
⎪ ⎪
X
2
(
s
)
=
τ
sR
(s)
⎪⎪⎨⎪((Ts s++1)1X) X3(4s()s)==XX1(3s()s+)
X 2 (s) + X5(s
)
⎪C(s) ⎪
=
X 4 (s)
−
N (s)
⎪⎩ X5 (s) = (Ts +1)N (s)
P1 = G1G2G3, Δ1 = 1
P2 = 1, Δ2 = 1
(3)闭环传递函数 C/R 为
后τs
N(s)
X5(s)
Ts+1
R(s)
课 X1(s) K
-
1 X3(s) s +1
1
X4(s) — C(s)
Ts +1
K
+ τs
C(s)
R(s)
=
(s
+ 1)(Ts 1+
+ 1)
(s +1)(Ts +1) =
K +τs
k
Ts2 + (T +1)s + (K +1)
(s +1)(Ts +1)
C(s) N(s) = 0
1-5 解: 系统的输出量:电炉炉温 给定输入量:加热器电压 被控对象:电炉
仓库大门自动控制开(闭)的职能方框图
1
放大元件: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减速器 比较元件:电位计 测量元件:热电偶 职能方框图:
给定 炉温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第二版黄坚)课后习题答案
6+2s2+12s ∴ Y(s)= 2 s(s +5s+6) A1=sY(s)
s=0
1 s
(2-4-2)
求下列微分方程。
d3y(t) d2y(t) dy(t) 初始条件: +4 2 +29 =29, 3 dt dt dt · · y(0)=0 , y(0)=17 , · y(0)=-122 解:
2-5-a 试画题2-1图所示电路的动态结构图,并 求传递函数。 + uc - 解:ui=R1i1+uo ,i2=ic+i1 duc ic=C dt UI(s)=R1I1(s)+UO(s) I2(s)=IC(s)+I1(s) UI(s)-UO(s) 即: =I1(s) R1
s=-3 s=-2
= -1
=2
2 - 1 F(s)= s+3 s+2
f(t)=2e-3t-e-2t
2-3-2 函数的拉氏变换。 s F(s)= (s+1)2(s+2) s d [ s est] st 解:f(t)= e +lim (s+1)2 s=-2 s -1 ds s+2 st st 2 -2t st) =-2e +lim( e + e s -1 s+2 (s+2)2 =-2e-2t-te-t+2e-t =(2-t)e-t-2e-2t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课后习题及解答
uc
= R1RL2C ur
2-3 证明图 2-34 (a) 所示的力学系统和图 2-34 (b) 所示的电路系统是相似系统(即 有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
图 2-34 系统原理图
解
(a) 取A、B两点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如图解2-3(a)所示。对A点有
k2 (x − y) + f 2 (x − y) = f1 ( y − y1 )
9
- 17 -
(3)
X (s) =
1
s(s + 2)3 (s + 3)
(4) X (s) =
s +1
s(s 2 + 2s + 2)
解
(1) x(t) = et−1
(2)
原式
=
2 3
⋅
s
2
3 + 32
x(t) = 2 sin 3t 3
(3)
原式 = −1 + 1 − 3 + 1 + 1 2(s + 2)3 4(s + 2)2 8(s + 2) 24s 3(s + 3)
+
1 C2R2
uc
=
du
2 r
dt 2
+
2 CR
dur dt
+
1 C2R2
ur
(c) 由图解 2-2(c)可写出
Ur (= s) R1 [I1(s) + I2 (s)] + (Ls + R2 )I2 (s) (6)
1 Cs
I1
(s)
=
(Ls
+
R2
)I2
(s)
(7)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动电位器 P2 的滑臂转过一定的角度 o ,直至 o i 时, ui uo ,偏差电压ue 0 ,电动 机停止转动。这时,导弹发射架停留在相应的方位角上。只要 i o ,偏差就会产生调节作
3
用,控制的结果是消除偏差 e ,使输出量 o 严格地跟随输入量 i 的变化而变化。 系统中,导弹发射架是被控对象,发射架方位角 o 是被控量,通过手轮输入的角度 i 是
大,提高发电机的端电压,使发电机 G 的端电压回升,偏差电压减小,但不可能等于零,因
为当偏差电压为 0 时, i f =0,发电机就不能工作。即图(b)所示系统的稳态电压会低于 110
伏。 1-8 图 1-22 为水温控制系统示意图。冷水在热交换器中由通入的蒸汽加热,从而得到一
定温度的热水。冷水流量变化用流量计测量。试绘制系统方块图,并说明为了保持热水温度 为期望值,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系统的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各是什么?
图 1-16 仓库大门自动开闭控制系统
1
解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 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 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 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 开闭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解 1-2 所示。
征炉温的希望值)。系统方框图见图解 1-3。
1-4 图 1-18 是控制导弹发射架方位的电位器式随动系统原理图。图中电位器 P1 、 P2 并 联后跨接到同一电源 E0 的两端,其滑臂分别与输入轴和输出轴相联结,组成方位角的给定元件
黄家英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第二章习题答案
(2)欲使图B2.18(a)系统的输出Y(s)不受扰动D(s)的影响
G 3G 4 G1G 2G 3G 4 H1 G 3G 5 H 2 Y(s) D(s) 1 G 1G 2 H1 G 2G 3 H 2 G1G 5 H 3 G1G 2G 3G 4 H 3 Y(s) D(s) G 3G 4 G1G 2G 3G 4 H1 G 3G 5 H 2 1 G1G 2 H1 G 2G 3 H 2 G1G 5 H 3 G1G 2G 3G 4 H 3
2
6 s
代入初值整理 2s 2 12s 6 Y(s) 3 s 5s 2 6s
部分分式展开 4 5 1 Y(s) s3 s2 s
y(t ) 4e3t 5e2t 1 , t 0
B2.9 已知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微分方程组)为
式中r(t)为输入量,y(t)为输出量,z1(t)、z2(t)和z3(t) 为中间变量,τ 、β 、K1和K2均为常数。 试求:(a)各系统的传递函数Y(s)/R(s);(b)各系统含 有哪些典型环节?
R
E - G1
G1 -
G5
D
Y
G2
H2 H3
G3
G4
H1 G2 R E - G1 G1 G2 G5 D(s) G3 G4 Y
H2
H3
G5 R E - G1
-
1 1 G 1G 2 H 1
G2 G3
H2 H3
G4
Y
G5 G 2G 3
R
E - G1
-
1 1 G 1G 2 H 1
G2 G3 H2 H3
闭环传递函数为 0.5 s 3 + 0.5 s 2 + s + 1 s 3 + 3.5 s 2 - 0.5 s + 1 s 3 + s 2 + 2s + 2 3 2s + 7 s 2 - s + 2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答案第二版_黄坚_课后答案
d2y(t) dt2 +5
dy(t) dt
+6y(t)=6
,初始条件:
y(0)=y·(0)=2 。 A1=1 , A2=5 , A3=-4 ∴ y(t)=1+5e-2t-4e-3t
解:s2Y(s)-sY(0)-Y(′0)+5sY(s)-5Y(0)+6Y(s)=
1 s
∴
Y(s)=
6+2s2+12s s(s2+5s+6)
C(s)=
(s2+4s+2) (s+1)(s+2)
=1+
2 s+2
-
1 s+1
c(t)=δ (t)+2e-2t+e-t
第二章习题课 (2-10)
2式R-1(,s0) 试已- R画知(sG出)系1 -系统统G1的+2的G微G3G动1分G2G-2态G6方+3G结GG程-432GG构组46G图G5的3C并拉(s求)氏G传4变C递(s换) RC((函解ss))R=数:(s1)。+CRG- ((ss3)GX)X[GGX112(7(-1GX2(ssXs())3)s6=(=1--)s(G+GR{=s)=)R81GG((GGsGs(C2))3s236(]GG)G((s-ssG)1CG)4)1[[(XX=G2GXXsC7(3-)2Gs2((1G(5--2()ss(sGs+4G[))s8))(GG-)G1s-C3-15()7-GG(Gs(X+(1ss)GsGG)6)64[3)GG(3G(-3sG2sGG55G)G7)(4X2s(G8GG3GGG)s3(X3])5s7G86(573-)s(GC]s)4})]((8GsGG(s)14)7(C]s-C)(Gs(s)8))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x kx ,简记为
y kx 。
若非线性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如 z f (x, y) ,则在
平衡点处可展成(忽略高次项)
f
f
z xv
|( x0 , y0 )
x y |(x0 , y0 )
y
经过上述线性化后,就把非线性关系变成了线性 关系,从而使问题大大简化。但对于如图(d)所示的 强非线性,只能采用第七章的非线性理论来分析。对于 线性系统,可采用叠加原理来分析系统。
Eb (s) Kbsm (s)
Js2 m(s) Mm fsm(s)
c
(s)
1
i
m
(s)
45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 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 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
26
三、典型元器件的传递函数
1. 电位器
1 2
max
E
Θs
U s
K
U
K E
max
27
2. 电位器电桥
1
2
E
K1p1
K1 p 2
U
Θ 1
s
Θ
K1 p
Θ 2
s
U s
28
3.齿轮
传动比 i N2 N1
G2(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 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
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
41
3. 反馈连接
R(s)
-
C(s) G(s)
H(s)
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 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 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赵四化)章 (2)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图2-3 直流电动机系统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建立输入、 输出量的动态联系。
在他励直流电动机系统中有机械运动及电磁 运动, 二者之间还存在耦合。 根据几种关系建立的输 入、 输出量的动态联系为
机械运动:
J d f M
dt
(2-7)
电磁运动:
u
Ea
La
dIa dt
图中, A点为工作点, y0=f(x0)。 x、 y在 工作点附近做小范围增量变化, 即当x=x0+Δx 时, 有 y=y0+Δy。 则函数y=f(x)在工作点附近可以展开成泰勒 级数:
y
f
(x0 )
f
(x0)x
1 2!
f
(x0 )x2
(2-13)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当Δx很小时, 可以忽略上式的高次项 , 则式(2-13)可以改写为
Ra Ia
(2-8)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机电之间的耦合关系:
Ea=CeΩ
(2-9)
M=CmIa
(2-10)
其中, Ce为电动机电势常数; Cm为电动机力矩常数。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 消去中间变量, 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 消去中间变量Ea、 Ia和M, 得
La CeCm
d 2
dt2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G(s) Uo(s) 1 Ui (s) Ts 1
(2-23)
这一关系可以用图2-6所示的方框图表示, 输入信号经过G(s)动态传递到输出, 故称G(s)为RC电路 的传递函数。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图2-6 RC电路方框图
自控原理习题答案(第2版)
自控原理习题答案(第2版)第1章习题答案1-1 解:自动控制系统: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的总体;被控对象: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备和生产过程;扰动:除给定值之外,引起被控制量变化的各种外界因素;给定值:作用于控制系统输入端,并作为控制依据的物理量;反馈:将输出量直接或间接的送到输入端,并与之相比较,使系统按其差值进行调节,使偏差减小或消除。
1-2 解:开环控制有洗衣机的洗衣过程,闭环控制有抽水马桶的蓄水控制、电冰箱制冷系统等。
1-3 解:1-4 解:a与d相连,b与c相连即可;系统原理框图如下所示:1-5 解:系统原理框图如下所示:1-6 解: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稳定性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准确性反映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要求过渡过程结束后,系统的稳态误差越小越好;快速性是要求系统的响应速度快,过渡过程时间短,超调量小。
1-7 解:该系统的任务是使工作机械(被控对象)的转角θc(被控量)自动跟踪手柄给定角度θr(给定量)的变化。
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检测电位计与给定电位计的电气特性相同,工作机械的转角θc经检测电位计转换成电压uc,手柄给定角度θr经给定电位计转换成给定电压ur,uc与ur接入放大器前端的电桥。
当工作机械转角θc没有跟踪手柄给定角度θr时,uc与ur两者不相等而产生偏差Δu=ur-uc,Δu经过放大器放大,使电动机转动,通过减速器使得负载产生减小偏差的转动。
当检测电位计检测并转换的uc 与ur相等,此时Δu=ur-uc=0,电动机不转,工作机械停在当前位置。
其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
11-8 解:谷物湿度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如下。
该系统的被控量是谷物湿度,给定量是希望的谷物湿度。
谷物加湿后的实时湿度经湿度检测后送到调节器,若与希望的湿度产生偏差,则通过调节器控制给水阀门的开大或关小,以减小两者的偏差。
谷物在入口端的湿度由前馈通道输入到调节器。
这样若入口处谷物湿度较大,则会使得偏差减小,从而减小阀门的开度;若谷物干燥,会增大偏差,从而加大阀门的开度。
自动控制原理_第二版_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习题答案1第2章2-1 (1)t e t ett23sin 3123cos122--+- (2)6 + 3t(3))334(322+++---t t e e t t (4)t t ωωωsin 1132-2-2 (1)2351853tt e e --+-(2)t e 2-(3)t e a b t ae n t nnn t n n ωωζωωζωζωsin cos --++(4)t a Aa t a A e b a A atωωωωωωωsin cos 222222++++⎪⎭⎫ ⎝⎛++- 2-3 (a ))()()(2110f f ms f s X s X i ++=(b )212110)()()(k k s k k f fsk s X s X i ++=2-4 (a ))()()(t u t kx t xm =+ (b ))()()(2121t u t x k k k k t x m =++ 2-5 (a ))()()()()(2212121t u R dt t du C R R t u R R dt t du CR R r r c c +=++ (b ))()()()()()(22121221t u R t u R R dt t du C R R L dt t u d LC R r c c c =++++ 2-6 252312)14(100)()(2+++=s s s s R s C 2523125231210)()(22++++⋅=s s s s s R s E 2-7 t t e e t c 2241)(--+-= 2-8 )1)(2(23)(+++=s s s s G t t e e t h ---=24)(22-9 (a )1)(1)()(32213+++⋅-=s R R C s CR R R s U s U r c (b )13221)()()(R R R s R CR s U s U r c ++-= 2-10 (a )))((1)()(432121G G G G G G s R s C -+++=(b ))(1)1()()(21221H H G G G s R s C -++=(c )331311321332123113211)()(H G H G H G G G G H G G H G G H G G G G s R s C ++++++=2-11 (a )32211)()(G G G G s R s C ++=(b )H G H H G s R s C 111)1()()(+--=(c )121223121)()()(H G G H G G G G s R s C +++=2-12 (a )))((1)1()()(23111232123111134321H G H G H H G G G H G H G H G G G G G G s R s C --++++++=))((1)1(1)()(2311123212311123423H G H G H H G G G H G H G H H G G H G s R s E --++++-+⋅=(b )21212121312)()(G G G G G G G G s R s C ++-++-= 21212131)1(1)()(G G G G G G s R s E ++-+⋅=2-13 (a )12121211)()(H G G G G G G s R s C ++= 121211211)1(1)()(H G G G G H G G s R s E +++⋅=12121231211)1(1)()(H G G G G G G H G G s D s C ++++⋅-=12121231211)1(1)()(H G G G G G G H G G s D s E ++-+⋅= (b )434242143421)()(G G G G G G G G G G G s R s C ++++= 434242111)()(G G G G G G G s R s E ++-=434241)()(G G G G G s D s C ++= 434241)()(G G G G G s D s E ++-=32-14 (a )))((1)(23113343321231134321H G H G H G G H G G G H G H G G G G G G s G -+++-++=(b )3541432326543211)(H G G H G G H G G G G G G G G s G +-+=(c ) 15.1 (d )))((1)1()(ch af ehgf ch gb af gb ed abcd s G +----++=45σ % = 56.2% t p = 1.006 t s = 63-13 0 < K < 0.75 3-14 (1)0(2)1 3-16 (1)∞ ∞6分离点:d = -0.8857(4) 渐近线:σa = -1 ϕa = ± 60︒,180︒与虚轴的交点:K = 3 s = ± j1.414分离点:d = -0.423 根迹图略(5) 渐近线:σa = -2/3 ϕa = ± 60︒,180︒与虚轴的交点:K = 4 s = ± j1.414(6)渐近线:σa = -1.5 ϕa = ± 45︒,± 135︒起始角:ϕ1 = -63.4︒根迹图略 (7)(8)894-9 零度根轨迹。
自动控制原理_胡寿松_第二版_答案全解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习题及参考答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版课后答案2-2 由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不计重力时,可得整理得将上式拉氏变换,并注意到运动由静止开始,即初始条件全部为零,可得于是传递函数为②其上半部弹簧与阻尼器之间,取辅助点A,并设A点位移为x,方向朝下;而在其下半部工。
引出点处取为辅助点B。
则由弹簧力与阻尼力平衡的原则,从A和B两点可以分别列出如下原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x,可得系统微分方程对上式取拉氏变换,并计及初始条件为零,得系统传递函数为③以引出点作为辅助点,根据力的平衡原则,可列出如下原始方程:移项整理得系统微分方程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并注意到运动由静止开始,即则系统传递函数为2-3(b)以k1和f1之间取辅助点A,并设A点位移为x,方向朝下;根据力的平衡原则,可列出如下原始方程:所以2-6解:2-7 解:2-8 解:2-9解:2-10 解:系统的结构图如下: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11 解:(a)(b)(c)(d)(e)(f)2-12 解: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习题及参考答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版课后答案3-1解:3-2 解:3-3 解:3-4 解:3-5 解:3-6 解:3-7 解:3-8 解:3-9 解:列劳斯表如下:系统不稳定3-10 解:(略)3-11 解:系统的特征方程为:化简得;列劳斯表如下:0<k<1.73-12 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特征方程为:列劳斯表如下:所以τ>03-13 解:(1)、(2)(3)3-14 解:(1)(2)(3)3-15 解:(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而(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而(3)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而同时作用下的系统误差为: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习题及参考答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版课后答案4-1 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根轨迹如图所示4-2 解:4-3 解:(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概略的根轨迹如下图所示:(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根轨迹如下图所示4-4 解:(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有三个极点一个零点:(-20,j0)。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答案第二版_黄坚_课后答案
UO R2SRC2+1+R3
UR1I =-
UO RR22+·SS1C1C+R3
=-( R1(RR22SC+1)+ RR31)
R2
R3
=-
1 R1
((R2RSC2 +1)+uRi 3
)
R1
-
∞ +
+
C
uo
∴
C(S)=
UUOI((SS))=-
R2
RSC2+1+R3 R1
R2
R3
ui
=-
R1+R3+R2R3CS R1(R2SC+1)
第四章习题课43根轨迹的渐近线nm7s8212s5728第四章习题课43根轨迹的渐近线nm1415175175系统根轨迹第四章习题课43根轨迹的渐近线nm3110670674s1系统根轨迹第四章习题课43根轨迹的渐近线nm33s737158567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闭环特征方程为323s8k23626262315s342s3152s7系统根轨迹第四章习题课4445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s+1s)+22(s+3)est
+
s=0
s(ss++21)2est s=-3
+
lim
s -1
d[
s(ss++23)est ds
]
=
2 3
+
1 12
e-3t+slim-1[
(-s(2s-24+s3-6)2)est+
(s+2)test s2+3s ]
(2-4-1) 求下列微分方程。
A2=(s+2)Y(s) s=-2 A3=(s+3)Y(s) s=-3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李晓秀(习题参考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李晓秀第 1章习题答案1-3 题系统的控制任务是保持发电机端电压U 不变。
当负载恒定发电机的端电压U 等于设定值U0时,U0 ,电动机不动,电位器滑臂不动,励磁电流 I f恒定;当负载改变,发电机的端电压U 不等于设定值U 0时,U 0,U 经放大器放大后控制电动机转动,电位器滑臂移动动,使得励磁电流I f改变,调整发电机的端电压U ,直到U U 0。
系统框图为:负载U 0U电动机电位器I f U放大器发电机1-4 题(1)在炉温控制系统中,输出量为电炉内温度,设为T c;输入量为给定毫伏信号,设为 u r;扰动输入为电炉的环境温度和自耦调压器输入电压的波动等;被控对象为电炉;控制装置有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可逆电动机、减速器、调压器等。
系统框图为:扰动u r u电压、功率可逆减速器调压器T c 电炉放大电动机u f热电耦( 2)炉温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使炉内温度值保持不变。
当炉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相等时,u r等于u f,即u0 ,可逆电动机电枢电压为0,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滑臂不动,炉温温度不改变。
若实际温度小于给定温度,u u r u f0 ,经放大后控制可逆电动机转动使调压器滑臂上移,使加热器电压增大,调高炉温;若实际温度大于给定温度,u u r u f0 ,经放大后控制可逆电动机转动使调压器滑臂下移,使加热器电压减小,降低炉温。
使得 u f和 u r之间的偏差减小甚至消除,实现了温度的自动控制。
1-5 题(1)在水位控制系统中,输出量为水位高度H ;输入量为给定电压u g;扰动输入为出水量等。
系统原理框图为:出水u g放大器电动机减速器进水阀H 水箱u f浮球( 2)当实际水位高度H为设定高度时,与受浮球控制的电位器滑臂位置对应的u f与给定电压 u g相等,电动机不转动,进水阀门维持不变。
若水位下降,电位器滑臂上移,u f增大,偏差u u g u f 0 ,经放大后控制电动机逆转调大进水阀门,加大进水量使水位升高;若水位升高降,电位器滑臂下移,u f减小,偏差u u g u f0 ,经放大后控制电动机正转调小进水阀门,减小进水量使水位下降,实现了水位的自动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 a (s) s[( Ra Las)( Js b) Kb Km ]
31
四、典型环节
• 一个传递函数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因 子的乘积,每个基本因子就称为典型环 节。常见的形式有:
①比例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K
32
②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③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G(s) 1 s
如上图(a),当输入信号很小时,忽略非线性影 响,近似为放大特性。对图(b)和图(c),当死 区或间隙很小时(相对于输入信号)同样忽略其影 响,也近似为放大特性,如图中虚线所示。
平衡位置附近的小偏差线性化
输入和输出关系具有如下图所示的非线性特性。
15
在平衡点A(x0,y0)处,当系统受到干扰,y 只在A附近变化,则可对A处的输出、输入关系
其中弹簧刚度为K,
阻尼器的阻尼系数为f, 质量块的质量为m。
f
K M y(t)
10
解:分析质量块m受力,有
外力F
弹簧恢复力 Ky(t)
阻尼力 fdy(t) / dt
惯性力 md2 y / dt 2
F(t)
由于m受力平衡,所以
Fi 0
式中:Fi是作用于质量块上 的主动力,约束力以及惯性
f
力。
m-K-f 系统的动态关系,它是一个二阶线性定常
微分方程。
13
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 在实际工程中,构成系统的元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 非线性,如下图所示。
14
返回子目录
于是,建立的动态方程就是非线性微分方程,对其 求解有诸多困难,因此,对非线性问题做线性化处 理确有必要。
对弱非线性关系的线性化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若干基本符号构成。 构成动态结构图的基本符号有四种,即信 号线、传递方框、综合点和引出点。
1. 信号线
表示信号输入、输出的通道。箭头代 表信号传递的方向。
36
2. 方框
G(s) 方框的两侧为输入信号线和输出信号线, 方框内写入该输入、输出之间的传递函数 G(s)。
37
3.综合点
23
设任一系统或元件的微分方程如下:
d nct
d n1c t
dt n an1 dt n1
a1
dct
dt
a0ct
dmr t
dt m
bm1
d
m1r (t dt m1
)
b0rt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
(sn an1sn1 a1s a0 )C(s)
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为该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因为 G(s) C(s)/R(s)
当 r(t) (t) 时,R(s) 1 所以
c(t) L1 C(s) L1 G(s)R(s) L1 G(s)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 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 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要内容
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动态结构图 2-5 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2-6 典型反馈系统传递函数
返回主目录
1
基本要求 1.了解建立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熟悉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及典型函数的拉 氏变换形式。 3.掌握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4.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5.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形式。
d2c(t dt 2
)
dc(t dt
)
c(t
)
r
(t
)
若 r(t) r1(t) 时,方程有解 c1(t) ,而 r(t) r2 (t)时,
方程有解 ,c2 (分t) 别代入上式且将两式相加,则显
然,当
r(t) r1(t) r2时(t),必存在解为
c(t) c1(t) c2 (t) ,这就是可叠加性。
• 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 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 达式。 –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为解析法和实 验法
4
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
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量间的数学表 达式,并经实验验证。
实验法: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
号(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正弦信号 等),根据系统或元件的输出响应,经过数
U s
Us Rs
Rs
综合点亦称加减点,表示几个信号相加、减,叉圈符 号的输出量即为诸信号的代数和,负信号需在信号线 的箭头附近标以负号。
38
4. 引出点
U s U s
表示同一信号传输到几个地方。
39
二、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 1. 串联连接
X(s) G1(s)
Y(s) G2(s)
C(s) G(s)
H(s)
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 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 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
42
三、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
建立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步骤: ①建立控制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列写微分方程 时,注意相邻元件间的负载效应影响。
②对各微分方程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并作 出各元件的方框图。
方框与方框通过信号线相连,前一个方框的输 出作为后一个方框的输入,这种形式的连接称 为串联连接。
40
2. 并联连接
G1(s)
X(s)
- Y(s)
+
G2(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 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
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
41
3. 反馈连接
R(s)
-
函数按泰勒级数展开,由数学关系可知,当x
很小时,可用A处的切线方程代替曲线方程(非
线性),即小偏差线性化。
16
可得
df y dx |x0
x kx ,简记为
y kx 。
若非线性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如 z f (x, y),则在
平衡点处可展成(忽略高次项)
z
f xv
|( x0 , y0 )
将各力代入上等式,则得
K M y(t)
11
d2 y(t) dy(t) m dt2 f dt Ky(t) F (t)
(2 1 4)
式中:y——质量块m的位移(m);
f——阻尼系数(N·s/m);
K ——弹簧刚度(N/m)。
将式(2-4)的微分方程标准化
m K
d2 y(t) dt 2
29
4. 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
Ra La
ia (t)
,
U a (t)
Ub (t)
if
J:电机转动惯量 f:粘性系数
Ua (s) (Ra La s)Ia (s) Ub (s)
Ub (s) Kb(s) Kbs (s)
Ia
(s)
Ua (s) ( Ra
Kb(s)
La s)
(sm bm1sm1 b1s b0 )R(s)
则有
C(s) R(s)
G(s)
sm bm1sm1 sn an1sn1
b1s b0 a1s a0
24
二、关于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
• 传递函数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否则无法用 拉氏变换导出;
f K
dy(t) dt
y(t)
1 K
F (t)
12
令 T m / K ,2 T f / K 即 f / 2 mK
k 1/ K , 则式 (2 4) 可写成
T
2
d2 y(t) dt 2
2
T
dy(t) dt
y(t)
kF (t)
(2 1 5)
T 称为时间常数, 为阻尼比。显然,上式描述了
uc
(t
)
ur
(t
)
(2 1 2)
令 RC T(时间常数),则微分方程为:
T
duc (t) dt
uc (t)
ur
(t)
(2 1 3)
9
• 例2-2 设有一弹簧-质
量-阻尼动力系统如图
所示,当外力F(t)作用
于系统时,系统将产 生运动,试写出外力
F(t)
F(t)与质量块的位移
y(t)之间的动态方程。
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
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20
返回子目录
这里,“初始条件为零”有两方面含义:
一指输入作用是t=0后才加于系统的,因此输入
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 0 时的值为零。
二指输入信号作用于系统之前系统是静止的,
即t= 0 时 ,系统的输出量及各阶导数为零。
许多情况下传递函数是能完全反映系统的动 态性能的 。
• 传递函数完全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参数, 而与输入、输出无关;
• 传递函数只表明一个特定的输入、输出关系, 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来说没有统一的传递 函数(可定义传递函数矩阵,见第九章);
传递函数是关于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它的分子,
分母的阶次满足: n 。m
25
一定的传递函数有一定的零、极点分布图与之 对应。这将在第四章根轨迹中详述。
(1)
30
4. 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
驱动力矩
Tm (s) KmIa (s)
(2)
Tm (s) TL (s) Td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