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总的说来,科技选官从录取的数量上来看在唐初的选官制度中还是很低的。统治者出于稳
定政权的需要,必须任用一批贵族官僚和地主出身者。
(二)科举选官成熟:制定成式
经过唐代的奠基,科举制在宋代、元代进入改革和发展时期,明代制定成式后, 科举尽显成熟的魅力,其政治地位也进一步提高,终至鼎盛。
宋代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此外,鉴于唐中期藩镇割据,武人跋扈,北宋建国之初确定了文人治国的方针。 随着科举选官在宋代的完善和选举规模的扩大,国家官僚系统的基本构成已是科 举出身的文官,科举选官的政治地位已经极大提高。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wenku.baidu.com,决定实行科举取士,规定非科举者,勿得为
官”明代科举制达到全盛时期,科举成为选官唯一途径。明代乡试、会试头场 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 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被作为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 制度本身引向绝路。他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 造精神,销蚀了人的个性,僵化了思想,窒息了整个社会,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 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社会发展缓慢、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 从这一 点上来说,科举制是走向没落了。(三)科举选官的盛极而衰
绩是不可磨灭的。
政治影响。科举选官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
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它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经已置于中央政府的 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个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 自秦汉以来中国虽已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一直没有创造出相应的职官选任制度。察举制、 征召、以及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都将选官全力分散到了地方政府,地方长官和豪强
二是武则天时,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
和殿试。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 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
三是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 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011-09-2919:14:08)
一、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的兴衰
隋朝建立伊始,便将运行了700余年之久的察举制承继过来,建立了科举制度。 经历了唐代的勃兴、宋代的改革、明代的极盛,科举到清末走向了衰亡。
(一)科举选官的兴起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
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
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大业年
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但此时
的进士科并没有被有意识地增加什么特别的含义,和秀才、明经等没有根本差别。 真正的进
第一,严格了考试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且在武则天首 创殿试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定制,皇帝直接掌握录取权,进士及第者称为天子门
生”。
第二,简化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王安石任参知政 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士科的重要性是唐以后迅速发展并取代其他科目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表现在:
一是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 由皇
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 等五十多种,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 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第三,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
贯密封,以防止考官舞弊。
第四,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 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 倍增加。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限制了豪门子弟对 科场的控制与垄断,大大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 使科举考试向整 个地主阶级乃至一般平民敞开了大门, 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 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也导致官吏人数激增,出现 冗官'局面。
二、科举选官制度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虽朝代更迭、世事变迁对科举却都极其重视,使得它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1300年之久,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及制度文明进程产生了 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心和政治支柱。
(一)进步意义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它不问家世,不须举荐,主要 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比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吏具有公开、平等和竞争的性质, 因而在历史上也更具有进步性,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进步、 也是最重要的 选拔官员的制度。虽然它也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其功
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详尽备至的规定,简直不厌其详。正是由于严格的规章条例, 清朝通过科举选拔了大批治才。
20世纪初,随着国内形势的巨变,面对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科举的改良似乎 仍无法适应巨变的时世。为了获得新型人才,清政府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20世纪初科举的命运还是走到了万劫不复的边缘,至此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科举制走到了清代,已成为一部
结构精细的制度机器,其整体运作之周延达到相当惊人的地步,但千年之久的历史也暴露了
它最大程度的缺点。到清末,处于内忧外患的清廷最终废除了科举选官。
《钦定科场条例》:清初科举滴水不漏。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制度建设,试 图以此笼络士人,扩大统治基础。作为清代最主要的考试法规,《钦定科场条例》 法式比明代更为严密,可谓无微不至,滴水不漏。《钦定科场条例》对考试过程
定政权的需要,必须任用一批贵族官僚和地主出身者。
(二)科举选官成熟:制定成式
经过唐代的奠基,科举制在宋代、元代进入改革和发展时期,明代制定成式后, 科举尽显成熟的魅力,其政治地位也进一步提高,终至鼎盛。
宋代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此外,鉴于唐中期藩镇割据,武人跋扈,北宋建国之初确定了文人治国的方针。 随着科举选官在宋代的完善和选举规模的扩大,国家官僚系统的基本构成已是科 举出身的文官,科举选官的政治地位已经极大提高。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wenku.baidu.com,决定实行科举取士,规定非科举者,勿得为
官”明代科举制达到全盛时期,科举成为选官唯一途径。明代乡试、会试头场 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 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被作为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 制度本身引向绝路。他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 造精神,销蚀了人的个性,僵化了思想,窒息了整个社会,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 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社会发展缓慢、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 从这一 点上来说,科举制是走向没落了。(三)科举选官的盛极而衰
绩是不可磨灭的。
政治影响。科举选官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
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它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经已置于中央政府的 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个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 自秦汉以来中国虽已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一直没有创造出相应的职官选任制度。察举制、 征召、以及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都将选官全力分散到了地方政府,地方长官和豪强
二是武则天时,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
和殿试。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 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
三是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 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011-09-2919:14:08)
一、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的兴衰
隋朝建立伊始,便将运行了700余年之久的察举制承继过来,建立了科举制度。 经历了唐代的勃兴、宋代的改革、明代的极盛,科举到清末走向了衰亡。
(一)科举选官的兴起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
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
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大业年
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但此时
的进士科并没有被有意识地增加什么特别的含义,和秀才、明经等没有根本差别。 真正的进
第一,严格了考试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且在武则天首 创殿试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定制,皇帝直接掌握录取权,进士及第者称为天子门
生”。
第二,简化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王安石任参知政 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士科的重要性是唐以后迅速发展并取代其他科目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表现在:
一是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 由皇
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 等五十多种,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 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第三,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
贯密封,以防止考官舞弊。
第四,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 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 倍增加。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限制了豪门子弟对 科场的控制与垄断,大大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 使科举考试向整 个地主阶级乃至一般平民敞开了大门, 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 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也导致官吏人数激增,出现 冗官'局面。
二、科举选官制度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虽朝代更迭、世事变迁对科举却都极其重视,使得它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1300年之久,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及制度文明进程产生了 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心和政治支柱。
(一)进步意义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它不问家世,不须举荐,主要 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比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吏具有公开、平等和竞争的性质, 因而在历史上也更具有进步性,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进步、 也是最重要的 选拔官员的制度。虽然它也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其功
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详尽备至的规定,简直不厌其详。正是由于严格的规章条例, 清朝通过科举选拔了大批治才。
20世纪初,随着国内形势的巨变,面对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科举的改良似乎 仍无法适应巨变的时世。为了获得新型人才,清政府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20世纪初科举的命运还是走到了万劫不复的边缘,至此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科举制走到了清代,已成为一部
结构精细的制度机器,其整体运作之周延达到相当惊人的地步,但千年之久的历史也暴露了
它最大程度的缺点。到清末,处于内忧外患的清廷最终废除了科举选官。
《钦定科场条例》:清初科举滴水不漏。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制度建设,试 图以此笼络士人,扩大统治基础。作为清代最主要的考试法规,《钦定科场条例》 法式比明代更为严密,可谓无微不至,滴水不漏。《钦定科场条例》对考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