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崛起的十大陷阱
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
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胡 键摘 要:关于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关系,艾利森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蓝本概括出一个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并以此来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
不过,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说本就自相矛盾,而且学术界对于修昔底德描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客观性都存在怀疑,因而“修昔底德陷阱”根本就是一个历史假说。
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国兴衰史,内部问题才是关键,即便是对外的行为也都是内部矛盾外溢所致。
如果不解决好内部问题,国家无论有多强大都难免走向衰亡,这就是“杜牧陷阱”。
既然如此,大国相处之道,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如果相互之间存在信任“赤字”,就必然导致错误认知,而错误认知则又会进一步加剧信任“赤字”。
把当前中美之间的矛盾归结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差异,并不符合中美关系的事实。
实际上,中美之间的矛盾可以直接归结于相互之间的信任“赤字”,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错误认知。
美国对中国的错误认知源自美国内部,而中国要消除这种信任“赤字”,也需要从加强内部建设入手以提高对外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
关键词:大国成长;修昔底德陷阱;杜牧陷阱;中美关系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2-0003-15DOI:10.13644/31-1112.2021.02.002作者简介:胡 键,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海 200020)近年来,各种各样关于大国崛起的“陷阱”论有不少,“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是炒作比较早的,因为世界上不少国家的确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如拉美国家和一些东南亚国家。
既然有前车之鉴,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一直在努力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甚至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崛起的速度很快,甚至让既有国际体系的主导国美国颇有危机感,美国十分担心中国会挑战其主导地位并取代它。
于是,就有了守成国与崛起国关系的问题,美国学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将此概括为“修昔底德陷阱”①。
中国社会发展的六大“陷阱”与三个定律
第三,保护主义、保守主义和“去全球化”风险上升。
第四,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面临的国内挑战:
第一,全要素生产力显著下降,主要表现就是利润总额和增幅 显著下降。 第二,货币信贷资金运用效率和资金流通速度显著下降。
第三,宏观经济政策边际效果下降。
第四,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信心不足,这可能是我国经济所面
福利社会陷阱
一些拉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应对贫富不均、社会收入差距 拉大的趋势,不顾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的制约,过早地 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福利赶超”,结果导致财政赤字过大、国内 外债台高、就业率下降,进而引发高额通货膨胀、债务危机、金 融危机、经济危机,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照搬发达国家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想在“经济赶超”的同时,
第五,文化精神迷失方向,社会价值观日益单一化、极端化、 情绪化、表象化。
第六,“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发展中国家可能陷入“贫困性增长
陷阱”——你生产越多,出口越多,你的国际相对收入水平可能 越来越低。
第七,从国际政治方面,中国与传统大国可能陷入“崛起和遏制” 的相持阶段。
2、福利社会陷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 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 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
1987年超过 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
积。赤字与出口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并
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就欧盟而言,面临着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 提升和币值要保持稳定的双重挑战。
经济发展的四大陷阱和五大失衡陷阱德尔伯格
经济发展的四大陷阱和五大失衡陷阱德尔伯格1. 四大陷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存在四大陷阱,分别是: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塔西佗陷阱。
1、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由于出现一些不利的因素,而导致该国家无法实现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这些不利的因素主要有:1)经济过度依赖出口。
2)技术进步主要依赖进口。
3)环境污染、大量消耗资源。
4)高度腐败5)社会不平等比如马来西亚,自2011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之后,经济发展就停滞不前,甚至有时出现倒退,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还有很多国家甚至还没达到这一水平,就已经停滞不前了。
2、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一个新兴崛起的国家必定会挑战现有大国,而现有大国也会主动地采取手段应对这种威胁和挑战。
比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前的雅典和斯巴达、20世纪的德国和传统西方强国。
3、金德尔伯格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是由美国教授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提出来的,指的是全球权力转移的过程中,如果新兴大国不能够承担领导责任,则会导致全球公共产品短缺,进而造成全球经济混乱和安全失序。
就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实力最强的国家,但美国由于陷入经济危机,自顾不暇,没能接替英国的领导角色,结果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和世界大战。
4、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指的是古罗马哲学家塔西佗的一种见解,他认为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都不会让人民相信,也就是当一个社会机构失去社会公信力的时候,那么它无论做什么事情或者发表什么言论都不会被人民信任,相反,都会被认为是做坏事、说假话。
五大失衡1、经济增长不能带来充分就业人力成本过高,企业为了提高利润,转而引入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实现自动化生产。
对于企业而言,自动化生产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对于工业化刚有起色的国家来说,这会导致就业市场失衡,不充分就业现象严重。
2、固定投资增长过快,而有效需求不足。
中国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
xx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中等收入陷阱”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很可能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以下四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原因。
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类要素(土地、资源、能源、劳动等)成本不可避免地迅速上升,投入边际报酬不断下降,因此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减少。
比如,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压缩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利润空间,导致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
此外,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时期,这就会出现所谓“超常城市化”,污染加剧、交通拥挤、公共服务欠缺、形成各类贫民窟、大量的犯罪等等。
社会原因。
即经济增长也是“双刃剑”,它本身既是有创造性的一面,又带有摧毁性的一面,还有加剧不平衡的作用。
国内外研究都表明,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政府与社会之间、劳资之间、贫富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累积,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反过来对经济增长造成巨大的阻碍,即“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政治原因。
即我们面临着一个“改革悖论”:改革是一个调整既得利益的过程,是在财富的存量部分做文章。
在改革过程中,最初的推动者由于从一种改革模式中获益,成为既得利益群体,可能会退化为下一步改革的阻碍者,因此改革可能会越改越难,甚至停滞不前。
国际原因。
当我们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西方国家普遍抱有怀疑的态度,不时会出现“中国即将崩溃”的悲观论调。
改革开放20、30年以后,他们突然发现,中国已经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于是又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的声音。
现在,西方国家对我国民主、人权以及民族问题的丑化攻击此起彼伏,国际贸易上对中国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也曾出不穷,经济全球化的风险越来越大。
因此,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世界舆论环境,即“西风压倒东风”的格局,并未随着中国崛起、不断强大而根本改变,相反某些方面还有恶化的趋势。
上述四种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特有的“收入差距陷阱”,“政治民主化陷阱”等等。
中国10大不解之谜令西方恐惧
中国10大不解之谜令西方恐惧很多人都说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是属于中国的,第二个十年也将同样。
西方不少人对此十分忧惧,同时也因为不能全面掌握和理解中国的情况,而产生出「中国恐惧症」、「中国威胁论」等。
第一个谜: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现在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单头马车,独力拉扯着世界经济向前迈进;另一说,则指中国这头经济巨兽,正吞噬着全球的经济增长率、利润和资源等,使其他国家经济萎缩。
事实上,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良多,中国货价廉物美,使许多国家能一边追求经济增长、提升生活质素,同时维持低通胀率。
不过,金融海啸爆发后,全球经济的困境是需求疲乏,而非供应短缺,中国为人垢病的是其「经济失衡」:出口能力愈来愈强,内需却欲振乏力。
因此,中国政府近年开始关注内需问题,若其政策能够收效,中国就名副其实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
第二个谜:中国经济十年内超越美国中国会超美吗?这是很多美国人关心的问题,也是最不值得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以美国现时的经济水平,只需继续维持过去几年的高增长率,就会是无可比拟的成就,GDP的排名已经不值一顾。
因此,美国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要务,都是先处理好国内的深层结构问题,包括财政赤字、教育政策和营商环境等。
第三个谜:中国经济十年内超越日本与「谜二」相似,中国会否超越日本,也是惹人关注的题目。
其实,这只是时间的问题,甚至不算是问题。
最快在今年二月,中国官方公布的最新GDP总额,就会正式超过日本。
若根据非官方的资料,很多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早在几年前已经超日,因为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存在不少灰色地带,是现行的统计方法未有收入的。
所以,再讨论中国超日与否,已经没有意义。
第四个谜:中国是美国的大债主美国财赤不断扩大,中国持续买入美国的国库债券,那麽,中国是美国的大债主吗?无可否认,中国目前是最大的美国国债持有者,但尽管如此,在美国政府的全部赤字和债务当中,欠中国的款项只占整体的7%,由这角度看,可谓「微不足道」。
比较优势陷阱
引入自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我国开展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
我国对外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出口劳动密集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被打破以后,这一贸易格局出现了严重的不适性。
导致了我国某些行业出现贸易条件恶化,以及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传统的贸易格局似乎难逃“比较优势陷阱”的怪圈。
那么,中国在这个陷阱中陷得多深,又有何办法可以退步抽身呢?理论“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和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两种类型。
前者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且由于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后者是指发展中国家虽然开始进行制造业的生产和出El,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实例1.iPhone 4 供应链先来看一个最新的例子举苹果公司推出的新款手机iPhone4为例,《纽约时报》有文章曾从产业链上解剖说:一部售价600美元的iPhone4,材料成本约187.51美元,大部分来自韩国,占到约80美元,其余的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一些公司。
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中国企业主要是进行组装,每台仅有6.54美元的酬劳。
而苹果公司呢?每台iPhone4获利高达360美元。
2.我国纺织品贸易的现状及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品一直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相当比重。
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当代世界经济格局正在由美国一极向美、欧、亚三极方向发展,其中亚洲的中国经济持续的快速增长尤为令人瞩目。
国内一些媒体乐观地将21世纪称为“中国世纪”,而西方一些人士则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威胁,认为中国的生产与消费造成世界能源的短缺、价格的上扬、它国就业机会的丧失、世界粮食紧张、环境恶化……如何看待中国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一、中国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毫无疑问,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逐步提高。
从1979年到2003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人均GDP从181美元提高到1090美元,2003年GDP达到3.4万亿美元;出口从世界第33位上升到第4位,进口从第24位上升到第3位(见表1)。
2004年1-9月中国进出口贸易达到8285亿美元,全年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世界第三大出口国。
此外,年中外汇储备达到4700亿美元。
2002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出口地。
2003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2.2亿吨,位居世界第一位。
由于拥有13亿人口,进入小康水平的中国呈现出巨大的消费能力:世界第一大铁、钢、铜消费国,第一大手机销售市场,第二大个人计算机消费市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第三大汽车销售市场;第五大白金消费国……旺盛的需求吸引跨国公司纷至沓来。
2003年中国成为外资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达到530亿美元。
显然,中国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大国,其经济增长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进口的激增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增长的引擎。
不过,应该看到:中国正在走向富裕,正在成为一个消费大国和某些产品的生产大国,但她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或世界强国。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国出口在世界出口比重不到696。
2004年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发展竞争力指数排名第44位,企业竞争力指数位居第46位;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24位。
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
热点专题胡键I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文/胡键“修昔底德陷阱”:一个历史的假说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说,虽然源于《伯罗 奔尼撒战争史》,但完全是基于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战争的描述而作出的一种解读和概括t艾利森不仅在自 己的著作中概括出一个“修昔底德陷阱”,而且用这个概 念来分析过去500年中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关系。
如果 用“修昔底德陷阱”专指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关系,那么未尝不可,毕竟古希腊时期的两个城邦国家的确W种种原 因陷入了长期的战争。
由于修昔底德详细地记录了这场战 争,因此用“修昔底德陷讲”来概括,出于权威性、传播 性和可接受性等原因,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艾利 森对这个概念的使用并不限于雅典与斯巴达之间,而是用 这个概念分析500年来所有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关系。
这就意味着在他看来,“修昔底德陷阱”是作为一个普遍 现象而存在的,只要存在着“势力增长以及由此引起的始终相信重塑新的战略共识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
其次,是非西方大国群体性崛起的挑战。
非西方世 界的崛起不仅仅是中国的崛起,还有其他非西方大大小小 国家的崛起,世界在百年变局中进入了一个更为多元化和 多极化的时期。
这些正在崛起中的非西方大国,既想重塑 昔日的威严,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又要面临持续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消化已有和新产 生的种族、宗教矛盾的艰巨挑战。
在中美关系逆转的情况 下,它们既想把中美竞争视作拓展自己战略空间的机会,甚至在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上向美国一方偏移.成为美国 阻止中国崛起的伙伴,又难以割舍中国的投资、中国的产 品、中国日趋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 续增长所驱动的全球产业链的拓展。
美国提供的“安全保 障”在不断缩水,中国提供的机遇在不断扩大,屮国与其 他新兴大国之间寻求更多共识的空间应该是逐步加大的。
中国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中国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和对策分析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遭遇瓶颈,因而无法在适当时期升级,而在中等收入水平长期徘徊。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曾一度迅速崛起。
但现在,中国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一、原因1.低端制造业占据主导中国现有的制造业以劳动力密集型、自主知识产权少的低端制造业为主,对于高科技制造业和中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投入和需求较少。
而这些行业是其他中高收入国家的支柱,是中国实现升级的必经之路。
2.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曾经依靠其庞大的人口红利,迅速崛起。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资源无法持续中国在过去曾经依靠资源输出驱动经济增长,如煤炭、钢铁、石油、矿产等。
然而,这些行业的环境问题、人口质量问题和国际市场饱和等因素导致了其持续的不稳定性,资源输出对中国经济的贡献逐渐减弱。
二、对策1.加快技术拓展中国需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高科技制造业和中高端制造业的投入和需求,促进国家经济的升级。
针对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可以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建立吸引高端人才的机制,培养和支持创新型企业等。
2.加大环保投入对于资源输出行业的不稳定性问题,中国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增强环保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应对环保挑战。
这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人才培养在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公共服务体系,以确保劳动力基础的全面改善。
三、总结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中国政府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以促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人才培育,从而实现经济的高端转型和持续发展。
国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的十大门槛
以人均收入而非人均GDP衡量国民的生活水平,因为国民创造的财富,很多没有投入消费,或者被铁公鸡吃掉,或者被浪费。
仅有人均还不够,后文还列出了基尼系数,有限的国民财富,不仅不多,多数财富还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是对中国民众的双重伤害。
穷,还不公平。
中国的人均收入,必须每年增长10&以上,才可以在十年后,增长4倍,略超过全球平均收入。
强调企业家精神,却忽视工匠精神,过度强调资本的价值,却忽视劳动者的价值。
提倡工匠精神,提倡“新愚公”精神,正是对精英主义的矫正和完善。“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平民大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财富的创造者。
未来需要通过改革不合理的分配机制,财富产生机制,稍减资本暴利,稍加劳动所得,让财富惠及更多的人。同时,减少政府所拥有的财富,更多藏富于民。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资本、劳动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美国1929年至1957年的国民经济增长额中,33%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做出的贡献。
虽然当下青年人口萎缩,但因受惠于高校扩招,中国青年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而人力资本素养的普遍提高,有利于中国早日实现产业升级。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将是扭转局势的决定性力量。
2006年至2016年十年间,中国的技术革新速度突飞猛进。十年间,中国人口增幅仅为5%,GDP增幅255%,授予国内的发明专利从2006年的2.5万件,飙升至2016年的30.2万件,增幅超过1100%,连续六年居世界首位。
达成可能性:
研发强度达到3%左右,为全球中上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
现状:2016年,中国25岁以上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为20%,接近全球平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是相比二十年前,则提高了十倍以上,进步惊人。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4%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美智库:中国需跨越四个陷阱
龙源期刊网 美智库:中国需跨越四个陷阱作者:[美]黄彦中向阳/译来源:《公务员文萃》2018年第0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所做报告的主题是中国的民族复兴。
按照报告的构想,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领先的国家。
报告没有强调的一点是,中国成为世界领先国家不太可能一帆风顺。
为实现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中国必须跨越四个陷阱,即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伯格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收入水平到一定程度后止步不前,但又够不上发达经济体标准。
中国政府十分清楚这一挑战,如习近平早在2015年就承诺未来5年中国增长率不得低于6.5%。
他在此次中共十九大没有明确提出增长率,但据估计,中国的人均GDP要超过2万美元,以及2020—2035年期间维持至少5%的年增长率才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因此,GDP增长率今后可能仍是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指标。
与此同时,北京认识到一味强调经济增长的社会代价,正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其他发展目标,包括环保和扶贫。
地方官员察觉到中央政策的矛盾,在落实上或有所保留,导致中国可能沦为像墨西哥、巴西或阿根廷那样的明显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
塔西佗陷阱是一个中国人造的词,但它可能源自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
它指不论政府说什么、做什么,人们都认为是撒谎或坏事。
习近平主席本人曾用这个词强调政府保持公信力的重要性,否则“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为克服塔西佗陷阱,中国政府正努力增加透明度、改变政府—社会关系及更新其合法性基础。
修昔底德陷阱理论认为,一个崛起中的强国必然会挑战守成国家的霸主地位,后者对此的担心会引发竞争态势,最终导致对抗甚至战争。
为此,中国称其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不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不称霸或扩张。
哈佛大学的格雷厄姆·艾利森认为,“除非中国愿意压缩其雄心或华盛顿接受其成为太平洋第二,否则贸易冲突、网络攻击或海上意外随时可能升级为全面战争。
中国希望和平崛起 避免重蹈修昔底德陷阱
环球瞭望007中国希望和平崛起 避免重蹈修昔底德陷阱这些年,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也逐渐高涨起来,很多人的确为国家变得更强大而感到非常自豪,但是也为近代中国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所愤懑,觉得中国雪耻的机会来了,主张中国可以抛弃低姿态外交,认为中国已经到了亮剑的时候了,甚至很多人觉得几年内中美必有一战。
中美真的必有一战吗?中美真的必有一战吗?中国应该亮剑吗?首先,在这里简要谈一谈对中美必有一战这个话题,我的答案是不会,至少短期内不会,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首先,因为中美之间存在着“核恐怖平衡”,正如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激烈冲突,最终却没有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正是因为这个“核恐怖平衡”。
在核武器方面,中国虽然核武器比美国少很多,但却足以与美国形成相互威慑的平衡。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中美之间经济上的深度相互依赖是此前历史上的大国关系中所没有的,近几年中美两国相互投资的规模在迅速增长,中国目前外汇储备约3.1万亿美元,持有约1.1万亿元的美国国债。
中美两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最后,现今时代,跟以往的任何时代都不同,虽然中美两国存在“信任赤字”,但是中美两国决策层还是保持着非常有效的沟通,完全可以将冲突的风险降到最低。
因此中美两国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大的冲突。
中国是否应该主动亮剑?那么,中国是否应该主动亮剑呢?我认为还是不能,至少说现在还没到时候,当下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经济在腾飞,但是国家还有很多方面跟老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现阶段最重要的仍然是国家的现代化,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实现可持续的现代化仍然是最高国家战略。
现今全球局势虽然中美两国在全球博弈中占据相对优势的地位,但是在全球高度协作的今天,任何大国均不可能达到类似历史上那些辉煌的大帝国所达到的那种实力绝对统治的地位。
对于中国来说,贸然亮剑很可能会再一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对于中美博弈的劣势一方的中国更应该暂时收起主动亮剑的想法,更应该考虑的是和平崛起,中国能否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崛起取决于内部的现代化是否可以持续,国家现在大力提倡和平崛起战略,也意味着中国向世界昭示,中国的内部现代化不会对区域和国际和平构成负面影响或者所谓的威胁,更不会成为战争的根源。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规避这五个“发展陷阱”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规避这五个“发展陷阱”曾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社《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这个基本论断,是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人类历史教训、借鉴各国发展经验、审读全球演进趋势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指引和战略部署,是我党现代化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
纵观人类近现代史,虽然经济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但主要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陷入了各式各样的发展陷阱。
有的国家难以跨越发展陷阱,从而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停滞;有的国家貌似跨越了发展陷阱,却将跨越陷阱的代价与成本转嫁给了国内部分群体或其他国家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走出了一条既实现自身跨越发展陷阱又兼顾全球发展包容的道路,必将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新模式,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出新道路。
一、跨越李嘉图陷阱:避免低水平国际分工带来的发展锁定从历史上看,某些后发国家依赖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起飞,却落入了“资源诅咒”,最终未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陷入了“贫困化增长”陷阱;而某些国家虽然利用劳动力等资源廉价的后发优势迅速融入全球分工和推进国内工业化,却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加上其他制度性因素,人均经济总量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阶段水平,从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这两类国家都过于依赖比较优势发展经济,而未能在合适的时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不可避免地落入了所谓的“李嘉图陷阱”。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面参与全球贸易分工体系,利用庞大的人口规模优势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有效释放人口红利,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历时最长的经济高速增长,即将推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涨姿势智库牛人经常提到的10大著名“陷阱”
涨姿势智库⽜⼈经常提到的10⼤著名“陷阱”⽔流湿,⽕就燥。
事有必⾄,理有固然。
⼈类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难以逾越的、或者⽆法违背的⾦科⽟律。
正所谓:⽉盈则亏,⽇盈则昃,春去夏来,寒往暑来。
这是⾃然规律,也是⼈⽣规律。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这是事物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规律。
话说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类发展总是伴随着诸多必然性。
智库⽜⼈在评论政治、外交、历史、社会、经济和管理等⽅⾯问题时,经常提到的10⼤著名“陷阱”,讲的就是哲学⾥的“必然”,历史上的“铁律”,发展中的“定律”,佛学上的“善恶有报”,⽹络上的“No Zuo, No Die”...塔西佗陷阱1﹒塔西佗陷阱普布利乌斯·科尔奈利乌斯·塔西陀(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罗马帝国执政官、历史学家与⽂体家,主要著作有《历史》和《编年史》。
塔西佗离我们很远,即使穿越时空抵达古罗马,也未必得见。
塔西佗离我们很近,那句警⾔流传1900多年,成⾊不减,犹在⽿畔:“⼀个执政者,⼀旦不受欢迎,他做的事不论好坏,都会招致同样的不满。
”“塔西佗陷阱”,正是得名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这句名⾔。
这⼀概念最初来⾃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
塔西佗在评价⼀位罗马皇帝时说:“⼀旦皇帝成了⼈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们对他的厌恶。
”从此,这句话成为衡量政治和社会现象律条:当政府或组织失去公信⼒时,⽆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修昔底德陷阱2﹒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个新崛起的⼤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国,⽽现存⼤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换句话说,当⼀个崛起的⼤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修昔底德陷阱”⼏乎被视为国际关系的历史“铁律”。
修昔底德认为,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和19世纪末德国⼈⾯临的情况⼀样。
经济发展陷阱
第一,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新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创造出来,
经济可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低增长和衰退。
第二,技术赶超策略和后发优势逐渐丧失,原创性科技成果严重
不足,成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主要制约。 第三,收入分配差距个贫富两极分化日益突出,社会公众满意度 和幸福度日益降低。 第四,民主政治诉求日益提高,要求保障人权、公正法制、媒体 自由、公开选举、政治透明的呼声日益高涨,政治生态进入高度 敏感和不稳定时期。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 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
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在希腊发生
而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
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使得出口始终较差,
☞过度城市化造成环境恶化
中国以深化改革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面临的国外挑战:
第一,债务危机、量化宽松、财政悬崖(美、日、欧都面临所 谓财政悬崖)和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
第二,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的风险上升,主要原材料价格将继
续维持稳中有升。
第三,保护主义、保守主义和“去全球化”风险上升。
福利社会陷阱
一些拉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应对贫富不均、社会收入差距 拉大的趋势,不顾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的制约,过早地 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福利赶超”,结果导致财政赤字过大、国内 外债台高、就业率下降,进而引发高额通货膨胀、债务危机、金 融危机、经济危机,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照搬发达国家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想在“经济赶超”的同时,
当前的事态表明,美国费尽心思在中国周边制造事端和紧张局势,
中等收入陷阱课件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二、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案例及其经验 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失败案例及其教训 五、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考验 六、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分析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和含义 世界银行2006年为诊断东亚经济发布了一份《东亚 经济发展报告(2006)》报告,其中提出“中等收入陷 阱”这样一个概念。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 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 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 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 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 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 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 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导致经 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2003年研发 2006年每千
支出占GDP的 人中的研发人
比重
员
0.41%
1.1
2007年劳动 力中大学以上
的比重
29.5%
马来西亚
0.69%
0.42
20.3%
韩国
2.64%
4.8
35%
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差异较大
项目 上世纪80 年代中期 基尼系数
国别
阿根廷 0.45
马来西亚 0.45
韩国
0.36
上世纪90 2007年 10%最高收入
▪ 此外,日本还非常重视社保。在80年代的泡沫经济尚未到来前,日本就 基本完成了福利制度的建设,并积聚了足以抗衡后来出现的更严重、更 长时间的经济衰退的力量。
警惕大国崛起的陷阱
作者: 漆海霞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学习月刊
页码: 36-3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9期
主题词: 大国崛起 两次世界大战 中国崛起 周边国家 拿破仑战争 经济发展 经济问题 金融危机
摘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欧美各国为经济问题焦头烂额之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这边风景独好的欣荣景象。
然而.在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之时。
我们却不断听到周边国家发出的不和谐的声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似有上升趋势。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才能避免踏入崛起的陷阱?为何同样是崛起.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和冷战中的苏联相继失败.拿破仑战争后的英国和二战后的美国相继成功.其中有何规律可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说在这种全球化模式中还有什么GDP质量的追求的话,那就是把草鞋编得更好更精美。全球化是许多国家GDP处于低水平循环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的人财物被吸进了低水平的国际分工陷阱里,国民经济被导向到以他国草鞋市场为目的的经济运行轨道上,导致资源和资本的低水平使用。
第五,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为崛起中的国家掘了一个贫困的陷阱
比较利益学说的初衷是提倡国家间互惠互利的分工,并认为这种国际分工有利于增进相关国家的财富。这本来是一个认为一定的国际分工有利于推动财富增长的理论,一个关于数量和分配的理论。但这个不涉及经济素质的提高、不涉及产业的进步、不涉及国家博弈的理论,却被全球化的推手们打扮成一种发展的理论。比较利益就这样被推到了极端,成为全球化这种“全球信仰”的理论支柱。一个关于数量增长的理论,被包装成一个关于发展道路的理论并获得崇拜。真理迈出的这一小步使她成了谬误。这一小步,成就了“固守落后就是发挥优势”的弥天大谎。这一小步把经济发展偷换成了经济增长。不过这一小步却包含着一个惊天的战略秘密:那些业已发达的国家,希望发展中国家通过全球化陷入没有发展的增长陷阱,一个叫做GDP的数量陷阱。
并认为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改变着这种状况,通过改革达到了充分利用这两个要素的目的。
在该书的作者看来,中国的出路似乎就在于发挥自己的低端产业优势和利用外国资本。这种误读中国发展道路的看法相当流行。
这种建立在比较利益学说基础上的发展战略是一种固守落后的发展战略。经济学家对比较利益学说和绝对成本学说有许多的批评,我们不打算在此重复。我们想着重从发展的角度,从国家博弈的角度,从后起国家崛起的角度来解析这套理论所隐含的发展道路的陷阱。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学说。
第二,这套国际分工体系和学说为崛起中的国家掘下了一个永远落后的低水平陷阱
为什么有的国家在GDP高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低水平扩张的陷阱,大量的GDP都来自于低端产业? 这就是主要原因之一。这套体系就是要通过全球化,通过世界经济秩序的安排而阻断后起国家崛起的道路。永远编草鞋,自甘落后,不谋图发展,是其为发展中国家指出的历史宿命。反映这种国际分工的新自由主义国际经济体系,就是将这种先进和落后的现状固定下来的体制和机构。这套东西,是要让先进的更先进,落后的更落后;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这套体制就是要保障强权的永续;就是要把不平等的事实通过世界经济体系而合理化;就是要使强者和弱者永远处在这个不平等的起跑线上。这里面有一个温柔的陷阱。全球化告诉发展中国家,只要加入了这种国际分工,你和世界作为一个整体都会受益。你加入了这套游戏,你就有了世界范围的草鞋市场,你就可以实施出口导向的战略,用别人的、用全世界的草鞋市场推动你GDP的增长(注意不是经济的现代化),你生产草鞋的产业就会飞速增长,出口也会飞速增长,外汇也会飞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你的技术层次、产业层次越来越低。
这种全球化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设下了十大陷阱:
第一,这套国际分工体系和学说为崛起中的国家掘了一个意志上的陷阱
一个发展中的民族想要崛起必须自己挑战自己,必须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勇气。我们曾提到过,在一个民族的综合实力中,民族意志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是意志上的崛起,一个民族的衰落首先是意志上的衰落。而且经济战争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攻心为上。对于一个后起的国家而言,可怕的不是今天的落后,而是永远的落后;不是承认暂时落后的历史事实,而是屈服于这种落后的意志衰退。落后不可怕,可以赶,可以超。真正可怕的是,明知落后却甘于落后,明知落后却又在国际分工中选择落后。屈从于将这种落后的现实固定下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安排,那才是一个希望崛起的民族的悲哀。我们在前面通过一些国家成功和失败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崛起首要的是意志上的崛起。有些国家的衰退,首先是意志上的衰退。意志上衰退了,强大的国家也会衰落,也会在国家博弈中败下阵来。要打断一个国家崛起进程的成本最低的最佳手段,就是要折服后起国家的意志,让其安于落后、安于现实,不要力图挑战强国的先进地位;就是要让后起国家收起赶超的雄心,收起改天换地的壮志。
在这种新自由主义的体制导向下,经济发展变成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变成了GDP的增长;GDP的增长变成了主要是编草鞋的产业的增长。在这个经济体系里只有数量扩张,只有低水平的循环,没有崛起,没有赶超,没有创新。当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大力提倡科技创新。提倡创新的根本方法是建立一套推动创新的体制。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对创新实行逆向推动的体制。
它对后起国家意味着,通过国际贸易和全球化把含金量高的产业拱手让人,不断为自己制造贫困,不断为对手制造富裕。按时下的流行话讲,由于造机器和编草鞋的技术含量不一样,彼此所处的产业链的位置不一样,生产机器和生产草鞋的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不一样,所以含金量、利润率也不一样。生产机器的1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可能等于编草鞋1 000小时创造的价值。一架大飞机的价值,可能高于上亿双皮鞋的价值。这种利润水平的差异,通过国际贸易而实现,导致财富的转移。
第四,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为崛起中的国家掘了一个数量扩张的陷阱
这套体系和理论对后起国家意味着把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降低为GDP的数量扩张,走上低水平循环的数量扩张道路,放弃经济的现代化,放弃全面崛起的战略。按比较利益原则的全球化,编草鞋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比造机器更能提高GDP。所以,你应当把编草鞋的产业极大地扩张,大量出口,以出口草鞋拉动GDP的增长。落后产业就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吸走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资源配置呈现逆向选择,导致经济的二元化。在这种逆向选择中,尚未形成竞争力的高端产业、尚未大量市场化的新兴技术、短期内尚无经济效益的创新,面临资金匮乏的困境;而编草鞋的产业,资金丰厚。这种逆向选择,严重妨碍了一个国家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进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国家在实现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以后,科技创新的能力反而普遍下降,几十年的全球化,几十年对技术进步的大力提倡,并没有催生出一大批拥有自主产权的新兴产业群体。几十年是一个并不短暂的岁月。
第三,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为崛起中的国家掘了一个产业扁平化的陷阱
这套理论和体系意味着放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经济独立。从提高GDP的角度讲,只要保留编草鞋的产业就行了,就能实现该国GDP的最大化。即使有了或继承了造机器的产业也应当通过国际分工毫不留情地废除掉。从简单的比较利益原则来看,造机器带来的GDP远不如编草鞋、买机器带来的GDP高,一个残缺不全的经济体系也许能带来更高的GDP。这就是许多人提倡的“产业扁平化”的陷阱。
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就是这样一个为后起国家编制了一个让自己产业支离破碎的陷阱。在新自由主义体系以前,许多国家把经济的独立当成是政治独立的必要条件,把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满足人民需要当成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有利于国家崛起的战略目标,有些国家在短期内出现了消费品短缺的现象。但是,一个民族消费上的短期牺牲换来的是该民族经济独立的长远战略利益,是该民族为未来的储蓄,为该民族将来的消费提高打下了产业、物质和技术基础。然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战略使业已建立的经济体系通过国际分工而肢解。以拉美为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1975年,拉美实施的是进口替代战略,目的是要建立自己的经济体系。许多国家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了许多经济和产业体系。但是,从1975年开始实施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造以后,拉美走上了出口导向的战略。希望以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来实现GDP的增长,而且许多出口产业不是建立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在短短的几年中,那些已建立的产业和企业卖掉的卖掉,关掉的关掉,大都凋零。这种发展战略导致经济产生对外的严重依赖性,对国际市场、国际资本、国际资源的严重依赖性。这种经济依赖性,在后来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中让拉美陷入非常被动的地位,导致他们失去了解决自己危机的自主权,而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开出的注定要使危机深化的药方——华盛顿共识。这种对外的依赖性也是拉美在危机以后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困境的原因。
美国有一本书,叫《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Nicholas R. Lardy)。该书暗示中国全球化以前的经济体制的缺陷有两个:
第一,忽视了低端产业(廉价劳动)的比较优势;
第二,没有充人必先夺其志;要折服一个民族,必先折服该民族的意志。比较利益和全球化就是要夺走你的民族骄傲,让你臣服于既存事实,让你满足于编草鞋,安心于编草鞋;满足于买机器,安心于买机器。这套经济理论和体系提倡的就是经济上的偏安思想。经济上的偏安与国土上的偏安,都是意志软弱的表现。这种现象在全球化程度很深的国家里处处可见。那种崇拜别人,崇拜别人的一切,从崇拜别人的技术,到崇拜别人的体制,到崇拜别人的价值体系的风气十分风靡。崇拜本身作为个人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崇拜往往导致自我菲薄,导致在国家产业战略和技术战略上的逆向选择。在国际分工的口号下,自觉主动地从一些关键产业里退出来。从大飞机中退出来,从独立的汽车产业里退出来,从计算机核心技术里退出来,从追求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中退出来,将一大批曾经业已形成的自主的民族产业、民族品牌,要么肢解掉,要么拱手送人,让别人毁灭掉。这些都是自甘落后、害怕自我挑战、害怕竞争的行为。
在这种国际分工里,后起的国家面临一个低水平陷阱,进入了只有增长没有发展的误区,在世界经济体系里处于低端产业链。这个国际经济体系越发达,介入这个体系越深的国家,其经济在世界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中的地位越低。最后沦为别人的草鞋基地,或别的什么装配厂。在这种全球化体系下,建立起来的许多“高科技产业”都带有低技术的实质。因为,这些高科技产业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别人手中。你只是高科技产业链中,低技术的那一环。那么,后起的国家将如何提升自己的技术和产业结构呢?答案只有一个,买!因为按这套理论,造机器不如买机器便宜。但是,从竞争的角度讲,谁愿意培养竞争对手?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在严格的技术封锁下,希望通过开放、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核心技术的进步,只是一种无视国家利益博弈的幻想。
一旦你很深地融合了这种经济体系,你很难实现你的产业升级。因为在你的国家内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与编草鞋有关的利益集团,他们的利益与这种国际经济体系连在了一起。这个编草鞋的利益集团有可能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反对产业转型。这个利益集团会动用一切手段提倡这种低技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