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现代水文学(新1版)第15章-水文学与城市化
15.1 城市与城市化 15.2 城市水文效应与水环境 15.3 城市水问题及解决措施 15.4 城市水文学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
研究生适用教材: 现代水文学(新1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
15.1 城市与城市化
15.1.1 城市和城市特点
城市是人口集 中、工商业发达、
① ②
③
①
1939.7.10-12
②
1940.11.22-25
③
1941.9.23-25
④
1953.5.12-19
⑤
1959.4.8-11
⑥
1960.6.23-27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超渗降雨后的时间(S)
城市化过程中,相似暴雨对应单位线对比图
15.2 城市水文效应与水环境
15.2.4 城市水环境及生态环境
地面径流
地下径流
地下径流
(a) 城市建设前
(b) 城市建设后
城市建设前后水循环过程变化示意图
15.2 城市水文效应与水环境
15.2.2 城市气候及降水特征
城市对气候的影响作用及机制:
城市热岛效应 (1)
城市阻碍效应
DDi(iaagg2rra)amm
22
D(Diai3ga)rgarm am
33
城市凝结核效应
流过程时间向前提,径流过程线
形状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60
80 时间 (秒)
15.2 城市水文效应与水环境
15.2.3 城市水文效应
(3)城市径流过程变化及雨洪
城市暴雨形成的洪水 具有流量大、洪峰高、
城市化对水循环影响的研究讨论
城市化对水循环影响的研究讨论作者:董玉娥丁超来源:《科技探索》2013年第04期摘要:城市化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改变天然状态下降水、蒸发、产流、汇流、入渗、排泄等城市水循环特性,产生一系列水文效应。
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水循环再生可持续发展1.引言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水环境和水循环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以及地下水超量开采。
同时存在城市街区的扩大导致不可渗透面积增加,下水道改造导致排水系统的变化,降雨时短时间内的排水量增大,使得河川内洪水时洪峰流量增大问题;土地利用面积的增加,水面、绿地等的面积减少,使得水蒸发量减少,市区的气温上升,对城市的气候也会产生影响,同时还伴随着水环境恶化、水文化丧失等一系列问题。
2.城市化的水文效应2.1城市水文循环的特点从水循环路径看,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江河湖泊关系,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赋存环境和补排转化路径。
除天然水循环外,还形成了由“取水-输水-用水-排水-回归”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人工侧支水循环。
它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城市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相应变化,区域水循环也随之而变。
从水循环特性看,城市土地利用,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地貌与植被分布,使城市地表水的产汇流特性和地下水的补给排泄特性发生相应变化。
2.2 城市水循环的短路化城市水循环由区域天然水循环和人工侧支水循环复合而成,后者是对自然界水循环的社会强化。
一般来说,城市不透水的下垫面、河道整治和人工排水管网等工程措施,创造了一个新的径流形成条件,隔绝了地面径流、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换,水循环过程行程缩短、时间加快;城市不透水的下垫面和合流制的排水系统,增加城市水环境中的悬浮固体及污染物,减少下渗和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城市枯水期基流,这就是所谓城市水循环的短路化。
2.3 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城市化影响降水已成共识。
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分析
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分析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城市的扩张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的流动和转化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下垫面条件以及人类活动模式,从而对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导致了大量自然土地被建筑物、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所覆盖。
城市中的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表面迅速增加,这使得降水无法像在自然地面那样渗透到土壤中。
原本可以补充地下水的雨水,现在更多地转化为地表径流,导致径流量增大、流速加快。
在暴雨期间,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容易引发城市内涝,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蒸发和蒸腾过程。
城市中的植被面积大幅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
同时,城市中的人工建筑物和道路等表面吸收和储存热量的能力较强,导致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从而使得蒸发量增加。
但总体来说,由于蒸腾作用的减少,区域内的水分散失总量可能会有所降低。
再者,城市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和强度。
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工厂烟囱等会产生大量的人为热和污染物,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上空的空气对流增强,增加了大气的不稳定性,从而可能导致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而且,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较大,对气流的阻滞作用明显,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
另外,城市化还对地下水的补给和水质产生了影响。
由于不透水表面的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同时,城市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如果未经妥善处理就排放,会污染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
为了减轻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和水体的面积,提高城市的透水性能,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加强污水处理和排放管理等。
增加绿地和水体面积有助于增加蒸腾作用,调节局部气候,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探析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及影响
探析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及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既包括了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包括了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和改变。
本文旨在探析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水资源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没有稳定的水资源供应,城市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水资源为城市提供了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等基本需求。
城市的居民需求大量的生活用水,工业企业需要水来进行生产,农业需要水来进行灌溉。
如果没有充足的水资源供应,城市的居民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将会受限,农业生产也将会遭受损失。
水资源还为城市提供了清洁环境和生态支持。
城市的环境卫生和生态保护需要充足的水资源来支撑,比如清洁饮用水、河道湖泊的生态环境等。
水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水资源还为城市提供了能源和交通运输的支持。
水资源可以用作发电和供热,也可作为交通运输工具。
水文水资源的支撑和保障,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和改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改变。
城市的用水需求急剧增加,导致城市周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需求增加,导致了对周边地区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
这不仅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还会导致湖泊河流的干涸,破坏了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带来了水污染和水环境破坏。
城市的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了周边水资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
城市化过程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
城市中的排水系统也面临严重挑战,雨污分流不明显,城市排水系统滞后。
城市化还会带来水资源的促进和改造。
城市化过程中,水资源的利用和配置将会得到优化和改造,这将会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浅析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浅析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及措施本文笔者着重分析了城市化对水文地质造成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标签:城市化;水文地质;影响;措施1、城市化对水文环境造成的影响城市化的发展,不仅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水文地质环境也造成了显著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问题已经逐渐浮出水面,形势相当严峻。
政府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大城市水文的规划建设力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而城镇化建设和人们的生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1 对降水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吸收大量的人口、建立密集的建筑群、形成密集的道路交通網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城市形成了一层人工化不透水的下垫层,这种地表与自然地表存在许多差异。
在城市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所带来的巨大热量改变了自然界的温度和湿度等气象条件,对城市的水文效应造成了影响甚至是改变。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显示,在相同的条件下,城市市区的降雨量比郊区的降雨量明显增多。
1.2 对河流水系的影响。
第一,城市化对河道的结构造成了影响。
这是因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河道的结构进行了简单化改造。
上文提到的城市不透水下垫层所带来的洪水总量的增加以及径流流速的加快,以及由于疏浚作用导致的河道变宽等都是造成高等级的主河干道发生变化的因素。
除此之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河道淤积同样对低等级的河道造成了影响,使其变得越来越窄甚至是消失不见。
第二,城市化对河网的形态造成了影响。
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出现了逐步人工化的河网形态、逐步减少的非主干河道、逐步减弱的水网分支等使得河网的形态受到了严重影响。
第三,城市化对水质造成了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小型河流被填埋,使得河流的自净功能降低,不透水率提高,导致径流量的增大以及河道污染物的增多,进而导致城市水质受到影响。
1.3 对暴雨洪水的影响。
第一,城市建设过程中侵蚀了一些洪水滩地以及部分天然河道,降低了其自然调蓄洪水的能力;第二,通过人为的筑堤渠化等手段来避免河道变宽,加快了水流速度,减小了河流的沉积物质;第三,人为的集水区河道导致河道的净流速度以及洪峰峰值增大。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研究进展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预也日益增强,这些变化对水文循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当前关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这些影响的具体表现、机制及其潜在后果,以期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介绍了水文循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分别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它们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方面,重点关注了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等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机制和过程;在人类活动方面,则主要分析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等对水文循环的干预及其效应。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的耦合效应,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水文循环的综合影响。
本文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深远且复杂,涵盖了降雨模式、蒸发、径流、水位、水质以及水资源的可利用性等多个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从而可能引发更频繁和更强烈的降水事件,包括暴雨、洪水和飓风等。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降雨可能会减少,导致水资源短缺和荒漠化加剧。
气候变化对蒸发过程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温度的升高,地表和水体的蒸发速率可能会加快,这可能会导致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水位下降,影响供水和水力发电等。
蒸发速率的改变还可能影响云的形成和降水过程,从而对水文循环产生反馈效应。
径流是水文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降雨模式的改变、融雪过程的变化以及冰川退缩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径流的形成和分布。
在许多地区,气候变化已经导致径流量的减少和季节性的变化,这对水资源管理和供水安全构成了挑战。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进展作者:崔佑龙王春禹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5期摘要:文章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出发,归纳总结了关于土地利用对于水文效应产生的影响,依次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不确定性因素三个方面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目前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水文效应;探究视角中图分类号: P285.2+3 文献标识码: A众所周知,由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土地资源与水资源需求越来越紧张。
从这个角度出发,不断总结现阶段土地利用对于水资源影响的理论基础,探析土地利用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后期土地利用变化对于水文效应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困难现阶段,在水资源影响因素中土地利用变化因素的研究中,总会出现很多的困难。
详细来讲,其一,数据资料获取难度大,我们知道,水文数据记录时间都比较短,精度不是很准确,但是在现在以模型方式去研究的背景下,要求使用高精度的数据资料。
其二,土地利用对于水资源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往往涉及到自然,社会与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其三,以传统的试验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去分析土地变化的水文效应,显得以偏概全。
其四,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的尺度不明确,很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上述四个基本问题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的切入点,如何使用以先进的视角去审视,以先进的技术去处理,将关系到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内容上的多样性2.1植被覆盖度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于水资源影响的研究,一开始是从植被覆盖度的角度开始的。
相关学者普遍认为森林类型的变换将对于水文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在影响的界定却存在很多的异议。
比如在其对于径流的影响上,英国学者Robinson认为成熟林可以在抑制洪峰流量上发挥作用;Sikka 等将印度草改造成为蓝桉树林地,却发现枯水流量不断减少,对于洪峰流量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还有新西兰学生的研究得出了造林对于洪峰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对于枯水流量的影响程度。
城市发展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问题
城市发展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问题摘要:首先分析了城市发展引起的水文效应,然后对城市水文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深入剖析了城市发展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问题,最后总结了城市水文水资源的对策,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水文效应;城市化1城市发展引起的水文效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生存发展密不可分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人口密度加大、建筑物增加、各种管道铺设过多,从而造成整个城市水面积增大,雨虹径流的下垫面因此而发生改变。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对水的需求也在增大,而废水和污水总量却在不断提升,这样就对水分循环和水的质量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水文效应,甚至会出现温室效应、水炉效应等.2城市水文及其特征分析城市水文学是为城市建设、居民生活改善等方面提供服务的新兴学科,也是水文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文效应、城市发展对水文过程作用和影响、城市供水、城市防洪、城市水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对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城市水文的主要特征包括综合性和动态性,首先从综合性角度来分析,城市水文研究过程中需要测验手段、站网布设、测验方法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实现城市水文的分析工作。
其次从动态性角度来分析,城市水文过程属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水环境总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在研究城市水文时需要根据时间的变化来分析。
另一方面,在进行城市水文研究时,应该以城市水文气象、城市水资源供求平衡、城市防洪、城市水污染控制等内容为主,然后再具体分析城市防洪的设计标准问题,对城市污水排放和处理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城市供水的合理调度.3城市发展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问题城市发展会给水文水资源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导致出现各种水文效应,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3.1对水文循环系统的影响3.1.1降雨由于城市发展,城市气温会随之上升,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带气温处于最高状态,这样就会向城市周围扩散,导致气温出现递减,而城市与乡村交界处属于气温递减速度最快的区域。
城市化对水循环影响讨论
城市化对水循环影响的研究讨论摘要:城市化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改变天然状态下降水、蒸发、产流、汇流、入渗、排泄等城市水循环特性,产生一系列水文效应。
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水循环再生可持续发展1.引言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水环境和水循环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以及地下水超量开采。
同时存在城市街区的扩大导致不可渗透面积增加,下水道改造导致排水系统的变化,降雨时短时间内的排水量增大,使得河川内洪水时洪峰流量增大问题;土地利用面积的增加,水面、绿地等的面积减少,使得水蒸发量减少,市区的气温上升,对城市的气候也会产生影响,同时还伴随着水环境恶化、水文化丧失等一系列问题。
2.城市化的水文效应2.1城市水文循环的特点从水循环路径看,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江河湖泊关系,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赋存环境和补排转化路径。
除天然水循环外,还形成了由“取水-输水-用水-排水-回归”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人工侧支水循环。
它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城市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相应变化,区域水循环也随之而变。
从水循环特性看,城市土地利用,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地貌与植被分布,使城市地表水的产汇流特性和地下水的补给排泄特性发生相应变化。
2.2 城市水循环的短路化城市水循环由区域天然水循环和人工侧支水循环复合而成,后者是对自然界水循环的社会强化。
一般来说,城市不透水的下垫面、河道整治和人工排水管网等工程措施,创造了一个新的径流形成条件,隔绝了地面径流、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换,水循环过程行程缩短、时间加快;城市不透水的下垫面和合流制的排水系统,增加城市水环境中的悬浮固体及污染物,减少下渗和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城市枯水期基流,这就是所谓城市水循环的短路化。
2.3 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城市化影响降水已成共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建设对降雨径流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树木、农作物、草地等面积逐步减小,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规模、面积不断增大。
浅析株洲城市水文
浅析株洲城市水文摘要: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城市防洪、除涝及水生态问题等越来越突出,发展城市水文刻不容缓。
本文从株洲城市水文的现状分析入手,研究应对株洲城市水文效应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水文;现状;水文效应1 株洲城市水文的现状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地区,湘江下游,总面积11262平方公里。
2016年末常住人口为401.6万人,市区总面积853.4平方千米,根据水文气象监测资料,株洲市区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420.7mm,每年主汛期市区渍水内涝频发,容易发生城市雨洪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株洲市水安全以及城市安全。
目前,株洲市区现有水文站1处,雨量站3处,水位站2处,蒸发站一处,无地下水监测站,市区内湘江有株洲水文站、石峰、霞湾三处水质监测断面。
2 城市化造成的水文效应城市水文效应是指城市化所及地区内,水文过程的变化及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具体来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水资源及城市水环境的影响愈来愈显著。
城市化导致人口密度增大,建筑物增加,道路及下水管网的建设使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大,直接改变了当地的雨洪径流形成的下垫面条件。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对水的需求量增大,废污水相应增多,从而对水的时空分布、水分循环及水的理化性质、水环境等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引起了一系列的水文效应。
3 浅析株洲城市化过程对水文和水资源造成的影响3.1对城区降水蒸发的影响株洲城市化过程中,不断的吸纳人口、不断扩建道路、不断的新建建筑群,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城市气温的明显偏高。
一般来说,城市中心气温最高,逐步向周围乡村递减,郊区递减速度最快。
这种城市热岛效应对水气蒸发、空气对流运动产生了显著影响。
由于目前城市建筑物的迅速增加,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在这一范围内的不透水面积也是迅速增加,地表下渗能力越来越弱。
城市地表下渗能力的减弱直接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地下径流及土壤含水量降低,蒸发量也相应减小。
土地利用_覆盖变化的水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部长办公会研究部署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14全国探矿者年会在厦门召开·开展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周活动的通知 图片新闻更多>>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化石高峰论坛开幕第二届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高峰论坛举行第六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举行中国共产党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大会暨闭幕式 最新更新·上海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2014年第050号·上海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2014年第049号·松滋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结果公示·天津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结果公示·肥城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结果公示·平度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结果公示 热点专题更多>>·国土资源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地管理网上培训课堂·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专栏·国土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题·《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网上培训 视频播报更多>>黑龙江部署两大平原土地管制制度改革 吉林: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开创融资新模式繁体版English 电子邮件维护邮箱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宁夏 新疆 大连 青岛 宁波 厦门 深圳 兵团 其他>>首 页 新 闻本部概况资源概况政务公开办事服务政民互动土地管理土地督察土地市场科技管理地质环境矿产管理矿业权管理在线访谈网上直播视频播报热点专题信 息 化资料集萃机关党建地方频道当前位置:资料集萃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水环境效应研究进展2010-09-19 | 作者: 姜玉英 | 来源: 资源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摘要:随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逐步深入,LUCC的水环境效应研究成为领域内的热点之一。
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讨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对水文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
城市化带来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改变以及水污染等问题,对水文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改变对水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的扩张导致大量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这使得原本用于农田灌溉的水资源被剥夺,农田水资源的供应减少。
同时,城市化还导致了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这种需求与供应的不平衡使得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此外,城市化还改变了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过程。
城市的建设和道路铺设破坏了地表的自然排水系统,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增加了径流的产生。
这种径流的增加使得城市面临洪涝灾害的风险增加。
同时,城市化还导致了水体的污染,大量的废水和污水排放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质的恶化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废水和污水排放对水体造成了污染。
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水体污染不仅对水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了威胁,还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潜在的风险。
另外,城市化还导致了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水生态系统是维持水文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保持水质稳定、调节水量和水温的功能。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湿地的消失、河流的改道和水域的填充等行为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导致了水文环境的不稳定。
三、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对策为了应对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
首先,应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建设水资源调度系统,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推广水资源节约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应加强水环境保护,控制水体污染。
城市化引起的水文效应
维普资讯
第3 4卷 第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
2 0 年 3月 07
黑
龙
江
水
专 学
报
Vo . 4 No 1 13 , .
Ma, 2 0 r ,0 7
Jun l f el gi gHy rui E g er gC lg o ra o i nj n d al n i ei ol e H o a c n n e
Ke r s u b nz t n ;wae e u c ;h d oo i efc y wo d : ra i i ao trrs re o y rlgc f t e
城市 化是 一个 复杂 的空 间形 态 变 化 和社 会 、 经
济发展过程。 目 前全世界城市化水平以 1 a %/ 以上 的速度递 增 , 发展 中国家逐 渐成为 增长 的重 点 , 且 预 计到 2 5 年 , 00 将有 23的世界人 口生活在不同规模 / 的城市 中… 。 目前 我 国正 以世界 罕见 的速度推 行 城
c se rm efl wigap cs Th h n e ft eu p rh d oo i r cs u sd fo t l n s et . ec a g s p e y r lgcp o es,t erlt no r a iaina d h oo o h h eai f b nz t n o u o t eq ai fs ra ewae ,a d t e rlt n o h r a iain a d u b n wae eo re aedsu sd.Th h u l y o u fc tr t n h eai ft eu b nzt n r a trrs u c r ic se o o e
变化环境下城市水文学的发展与挑战 I城市水文效应
城市水文效应
其次,城市水文效应会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产生影响。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 方式和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会导致降雨和径流量的变化,使得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 上的分布变得更加不均匀。
城市水文效应
最后,城市水文效应会对水环境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 用的改变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水体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给人们的生产 和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城市水文效应
城市水文效应
城市水文效应是指城市发展对水文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 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水文效应会导致城市区域内的水资源减少。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 水资源,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同时,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
城市水文效应
面积的增加会降低地下水的补给量,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主要探讨了变化环境下城市水文学的发展与挑战。在变化环境的影 响下,城市水文学面临着数据变化、模型挑战、数据需求和隐私保护等诸多问题。 城市水文效应的研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未来需要通过加强数据收集与分 析、完善和改
结论
进水文模型以及加强城市水文效应的研究与管理等措施,推动城市水文学的 发展,以更好地应对变化环境带来的挑战。
1、气候变化对城市雨洪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暴雨、洪涝等,对城市水文学 的影响尤为显著。气候变化导致城市雨洪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给城市防洪排涝 带来新的挑战。
2、城市化对城市水资源的影响
2、城市化对城市水资源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水环境问题的凸显。城市不透 水面积的增加使得雨水无法有效渗透,造成城市内涝和地下水补给不足等问题。
变化环境对城市水文学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水文效应影响分析及水文环境改善策略研究
城市化进程对水文效应影响分析及水文环境改善策略研究马朝【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规模得到了迅速的扩张。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问题,如城市水资源紧缺、水体污染、洪涝灾害等问题频发。
本文从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水文环境的影响角度出发,针对城市化水文效应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分析城市化过程对水文要素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和治理城市水文环境的建议和策略,为实现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参考。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the scale of the city has been the rapid expans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 improving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people has also brought a series of negative issues, such as the city of water resource shortage, water pollution, flood disaster and other problem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city process influ-ence on the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ity starting,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hydrological effect of c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of city and hydrologic environment in city based anal-ysis process influence on the hydrological element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ity water resources circulation use of reference.【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城市化;水文效应;策略【作者】马朝【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水文水资源勘测局,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规模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城市化和人口集聚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基于SWMM模型的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
74区域治理DETECTION作者简介:蔡辉艺,生于1987年,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
基于SWMM 模型的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蔡辉艺摘要:本文以福州A片区为研究对象,利用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模拟研究其开发建设前后的水文状况,分析开发前后地表不透水率和地表径流量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探索产生城市化水文效应的直接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低影响开发理念,探索有效应对城市化水文效应的技术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地表不透水率增大是城市化水文效应产生的直接原因;因地制宜选择低影响开发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水文效应,降低城市内涝灾害发生频率。
关键词:城市化;水文效应;不透水率;SWMM;低影响开发中图分类号:[TV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5-0074-0001一、前言城市化开发建设所带来的水文效应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务院于2015年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5]75号)要求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即必须对城市化开发建设所产生的水文效应进行有效控制。
本文选取待全面开发建设的福州A 片区(以下简称“A 片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城市化建设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及产生这种水文效应的原因,提出有效应对城市化水文效应的技术措施。
二、研究区域模型构建(一)研究区域概况及概化A 片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11.48km2。
本文采用“开发前”表示A 片区全面开发建设前的状况;“开发后”表示A 片区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全面开发建设后的状况。
整个A 片区可概化为117个雨水子汇水区(面积介于1.7×10-3~1.0 km2之间),100条雨水管道,97个管道节点,2个雨水出水口。
(二)设计暴雨采用A 片区所属的福州市中心城区优化的暴雨公式[1],采用芝加哥雨型对设计暴雨进行时程分配(雨峰系数取0.4)[2],得到重现期20年、降雨历时2小时的设计暴雨过程线。
城市化对水循环影响的研究
城市化对水循环影响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水循环系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水循环作为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是显著的。
由于城市地表大量被水泥、沥青等材料覆盖,雨水很难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
相对而言,大量的降雨会在城市地表形成径流,并迅速流入下水道。
这种现象称为“建设用地的水文响应”。
建设用地的增加导致了城市地表雨水径流量的显著增加,进而引发城市内部的洪涝和水库、河流的水位上升。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城市地表的径流,例如建设雨水花园、增设蓄水设施等。
其次,城市化也对地下水的补给造成了影响。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水被排入下水道,而不是通过渗透到地下返回水文循环中。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地下水的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来说,地下水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
因此,应该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增设人工湿地等方式,提高城市地下水的补给量,保持地下水位的平衡。
另外,城市化还会对水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城市中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增加,导致了废水排放的增加。
许多人工建筑物和道路表面的污垢难以流失,这些污垢中含有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会通过城市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和水库,给地表水带来污染。
为了改善水质,我们需要加强污水处理和治理,减少废水的排放。
此外,还应提倡绿色建设,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城市化也对水循环系统的温度产生了影响。
高密度的建筑和大量的机动车辆增加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得城市的气温显著高于周边农村地区。
高温环境不仅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还会影响水体温度,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改善城市规划和植绿等措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对水循环系统的不良影响。
国内外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综述
8 3 %, 发展 中国家 的城市 人 口也 将 达 到 5 6 %t “ , 但 是关 于城市 化 的定义 , 由于各个学 科对其 理解 不一 , 目前仍
旧没有 完 整统一 的定义 。 一般 来说 , 现代 城市化 的 内涵 是指伴 随着 城市 人 1 5的不断 提高 .城市 的建成 区面 积
( 1 ) 城 市化 带来 的水 资源危机 。 随着 城市 的不断 发
展, 城市 的规模 也 越来 越大 , 城 市人 口迅 速增 加 , 工 业 快速 发展 , 导致 城市需 水量 的急剧 增加 , 尤 其在 我 国北 方缺水 的城 市地 区 , 水 资源 的供需 矛盾更 加 突出 . 引 发
第3 3 卷第5 期
2 0 1 3 年1 0 月
水 文
J O URNAL O F CHI NA HYDROL OG Y
V01 . 3 3 No . 5 Oc t . .2 01 3
国 内外城 市化 水 文效 应 研 究 综述
赵 安 周 , 一 , 朱 秀 芳 , 史培 军 , 潘耀 忠 ,
法、 水文特 征参数 法 和流域 水文模 型 法进 行 了总结 , 最后指 出了 当前城 市化 水文效应研 究 中存在 的 问题
和 不足 , 对未 来的研 究趋势进 行 了展 望 。
关键 字 : 城 市化 ; 水 文效应 : 进展; 方 法
中图分类 号 : T V 2 1 3 . 4
文献标 识码 :A
生 改 变 1
2 城市 化 对 水 文 水 资 源 的影 响
目前 ,城市 化对 流域 的水文水 资源 的影 响主要 表
现 在 以 下 3个 方 面 :
发生 变化 。 一般来 说 , 随着 森林 被砍伐 后会 造成蒸 散量
第六章 城市化对水文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
与周围乡村相比,城市气温明显偏高. 与周围乡村相比,城市气温明显偏高.其特征往往是 城市中心气温最高,而向周围乡村逐步递减, 城市中心气温最高,而向周围乡村逐步递减,在郊区递减 速度较快. 速度较快. 城市气温明显高于周围乡村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 城市气温明显高于周围乡村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 造成城市热岛的原因主要为: 造成城市热岛的原因主要为: (1)人为热源 (2)建筑材料的热容性 (3)建筑结构峡谷形式增加接受辐射的面积 (4)大气污染增强了吸收太阳辐射能力 城市热岛现象会对水汽蒸发,空气对流产生明显影响, 城市热岛现象会对水汽蒸发,空气对流产生明显影响, 从而影响到降雨特性. 从而影响到降雨特性.
第四节
城市化对水文影响的分析
1,统计检验方法 , 一般,城市化对水位和流量资料影响较为明显, 一般,城市化对水位和流量资料影响较为明显,可以采 用水文统计中的t检验和F检验方法对水文样本系列的均值 用水文统计中的t检验和 检验方法对水文样本系列的均值 和方差进行显著性检验. 和方差进行显著性检验. 为了进行显著性检验,水文变量系列被划分为容量为 n1 为了进行显著性检验, 城市化前) 城市化后)两个不重迭的子系列, (城市化前)和 n2(城市化后)两个不重迭的子系列,并分 别计算出它们的均值 m1 和 m2,方差 s12 和 s22 . 首先对方差进行方差比检验或F 检验. 首先对方差进行方差比检验或 F 检验 . 计算检验统计 量 F= s12/s22 s1 > s2 = F=s22/s12 s1 < s2 =
2 2 (n 1)s1 +(n2 1)s2 s2 = 1 n + n2 2 1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收稿日期 : 2010 - 04- 07; 修订日期 : 2010 - 07- 20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40730635) ; 水利部公益项目 ( 200701024 , 20091042) 。 第一作者简介 : 徐光来 ( 1978- ), 男 , 安徽无为人 , 博士生 , 主要研 究方向为水文与水资源。 E m ai: l guanglaixu@ ya hoo. com. cn
[ 26] [ 24 25 ] [ 22] [ 23] [ 21]
应用 L TH IA 模型对西苕溪流域近 30 a 的降雨 - 径流进行
1 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
目前城市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已有较多研究。人口集中、 建筑密集、 地面不透水增加等 特点使城市地区土壤热容量大 , 地温高于郊区 , 温度上升, 与郊区温差增大 , 近地面风速递 减 , 城区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逐渐减少。受城市气候的热岛效应、 凝结核效应以及高层建 筑物阻碍效应影响, 城市 # 雨岛效应 ∃明显
[ 11] [ 9]
分析北京 40 a 气候观测资料得出结果, 北京城区年均
[ 12]
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城区下降幅度比郊区明显 , 并且波动性增强。王喜全等 的影响程度不可过分地高估。
认为城市化
由此可见城市化对降水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和季节差异。其很大程度上受到全球气候背 景的影响, 如季风气候区雨季影响远高于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 降水变化与城市化无明显相 [ 8] 关关系 。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多是基于卫星、 雷达遥感和地面水文、 气象数据的统计分析 ,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和城市化降水效应机理还有待深入探讨 , 如城市上空大云滴凝结核的增 雨作用和小云滴的抑制作用, 以及 # 蒸发悖论 ∃等。
12 期
徐光来等 : 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2173
比削弱 , 不同等级水系发育的自相似性受到破坏, 以及小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于河网发育 的影响使 H orton 率产生改变。尽管如此 , H orton 比率、 分形分维仍然是反映河流数量与长 度发育、 河网分布以及城市化对河网影响的重要定量指标。目前城市化对河网影响的研究 主要问题有 : 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等级划分 ; 大量人工开挖形成的河流是否满足 H orton 率范 围 ; 不同比例尺地形图提取的河网分形结果之间的联系等。
[ 15 ] [ 14]
。可见城
市化对河道结构的影响是复杂的, 在研究河道敏感性和对阈值条件的响应时还要考虑到河 道的自然变化过程以及水利工程影响 , 河道改变与河网改变之间的联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2 2 河网形态 河网形态是河流网络中干流及支流的组合形式, 主要的参数有水面率、 河流长度、 河流 频度、 河流比降、 河网密度、 河网复杂度、 河网自然度、 河网结构稳定度、 河网槽蓄容量与可调 蓄能力、 H orton 率、 河流分维等。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河网密集、 快速城市化地 区。研究表明河网密度、 河流长度和面积、 水面率、 结构稳定度、 河网调蓄能力均呈下降趋 势 。陈云霞等 进一步研究浙东沿海地区, 河网水面率减幅与城镇用地增幅呈正相关 ( R = 0 97)。 H orton 定律是当前对河网形态进行定量描述的重要理论之一, 提出以后不断 被修正并与河流 分形分维理论结合应 用于河网分布 规律研究中。借助天然河流 H orton S trah ler分级体系 , 支流数量 N 、 长度 L 、 流域面积 A 与河底比降 S 存在以下关系: N = RB
第 25 卷 第 12 期 2010年 12 月
自
然
资
源
学
报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V o l 25 N o 12 D ec ., 2010
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徐光来, 许有鹏, 徐宏亮
(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3 )
摘要 : 受人类活动特别是城市化的影响 , 天 然水文过程发生了显 著变化。目 前城市化的 水文效 应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热点问 题和前沿领域。文 章回顾 了国内 外城市 化过程所 引起的 水文 效应研究现状 , 述评了现有研究方法和主要研 究内容 : 城 市化对 降水的 影响具有 地区差 异和 城市化 地区河网结 构趋于 季节差异 , 其影响程度还存在争议 , 城市化 降水效应机理有待研究 ;
[ 1]
。 Shepherd 研究美国西部、 阿拉伯干旱地区降
[ 2]
水发现 , 城市化后比城市化前降水量平均增多 12 %~ 14 % 。降水的增多与城市发展后引起 [ 3] [ 4] 的下垫面变化及其地形的相互作用有关。 M o te 等 、 Rose 等 也认为城市区域能激发或者 增加降水。 Shepherd 等 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 在离城市中心 25 ~ 75 km 下风向、 125 % 的 扇形区域由于城市化作用 , 降水显著增加。国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研究结果得出类似的结
[ 18 ]
。河流
的分维值 ( D ) 即 R B 与 R L 的双对数线性回归的斜率 , 随河流发育而增加。 H orton 定律起源 于天然河网分布的统计规律, 有研究表明 , 人类活动强烈、 河网受到人为干扰的城市化地区 规律不明显
[ 19 ]
。高度城市化地区 , 河网结构趋于简单 , 非主干河道不断减少 , 河网水系分支
[ 16] [ 17]
,
L = L 1RL ,
-1
A = A 1RA ,
-1
S = S 1R S
-1
式中: 为河流级别, 为最大河流级别 , L 1、 A 1、 S 1 分别为第 1级河流平均长度、 平均流域面 积、 平均河底比降 , RB 、 R L、 R A 和 R S 分别称为分支比、 长度比、 面积比和比降比。 H orton 定律 认为天然河网的 RB 、 RL 、 R A 和 R S 在一个很窄的范围 , 不随河流级别的变化而变化
2 城市化对河流水系影响
2 1 河道结构 城市化对河流水系产生了较大影响, 使河道结构趋于简单。城市化对河道结构的影响 因河道的等级、 社会属性不同而异, 一般高等级主干河道因疏浚作用以及不透水面积增加引 起的径流流速、 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加而变宽, 低等级河道则因为淤积以及城市建设 # 与 [ 13] 水争地 ∃而逐渐变窄甚至消失。 Gregory 等 研究英国中南部 M onks 河流域城市化的水文 效应, 河流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 , 主河道宽度增加约 2 2 倍、 深度下降约 0 4 m、 容量增加约 2 2 ~ 2 5 倍。 Vanacker等 基于航片和野外调查研究南厄瓜多尔 De leg 河河流系统 LUCC 的水文地貌响应 , 结果表明一般河道 变窄超过 45 % , 河床深切超过 1 m, 河床沉积粒级 从 13 2 cm 下降到 4 7 cm。国内对太湖流域的研究发现河道淤积严重 , 数量减少
3 城市化对径流的长期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森林、 农田、 湿地等不断转化成居住地、 工业用地或商业用地, 城市地区不透 水面积增加。这种下垫面硬化过程使下渗量、 截留量、 蒸发量、 基流和地下水位减少或降低 , 从 而影响流域产流 ; 另一方面与河流渠化、 防洪堤坝等水利工程措施共同作用使河道结构、 河网 形态改变, 从而影响河道汇流。产汇流的变化使城市化地区降水 - 径流过程不同于天然水系。 3 1 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 土地利用 /覆 被变化 ( LUCC) 的径流过程响应是近年来水文研究的热点, 但是 LUCC 与 [ 20] 径流产生的机理之间的定量化联系仍没有很好地确立 。径流系数与降水量成正比, 而降 雨量存在年际波动。如何在影响径流变化的诸多因素中剔除降雨年际变化因素是研究的重 要内容。一种方法是在较长的尺度范围内利用统计学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序列滑动平均法、 有序聚类分析法、 M ann Kendall检验方法、 主成分分析、 累积滤波器 等。上述统计学分析 方法成功剔除了气候因素影响 , 但缺点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尺度。另一种方法是流域实验的 方法, 该方法产生于上世纪 60& 70 年代 , 包括控制流域法、 单独流域法、 平行流域法和多数 平均流域法 。 G ilbert等 运用实验方法研究不同类型下垫面降水 - 径流的量质变化 , 结果表明沥青、 渗透性混凝土和碎石平均渗透率分别为 0 、 11 2 和 9 0 cm / h , 沥青路面污染 物的浓度变化幅度显著小于其它两种路面。流域实验方法能较精确地模拟不同下垫面条件 下的径流, 缺点是需要较长的时间, 通常在小流域进行, 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甚至得出相反的 结果, 研究结果难以推广。 近年来主要研究方法侧重于水文模型法。即建立降水 - 径流模型 , 将不同时期降水量 代入模型中 , 研究同样降水条件下城市化引起的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使用较多的是 美国土壤保持局 1972年开发的 SCS 方法。方程为: 2 P e = (P - 0 2S ) / (P + 0 8S ), S = 2 540 /CN - 25 4 式中: P e 为径流, P 为降水 , S 为潜在的最大滞留, CN ( curve num ber) 值通过实验的方法确 立 , 不透水面与水体 CN = 100 , 透水面 CN < 100 , CN 值与前期土壤湿润状况、 土壤类型和土 地利用有关。该模型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 。此后建立在 SCS 基础上的模型有 H arbor 于 1994 年开发的 L TH I A 模型 , 美国陆军工程师团开发的 H ES 模型的子模型 HEC HM S 模 型。此外用于定量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影响的模型还有美国环保署 ( EPA ) 1971 年开发的 模拟动态降雨 - 径流的 S WMM 模型 , 以及 Stanfo rd 模型 ( S WM )和以其为基础的 H SPF 模型 等。模型由集总式向半分布式或分布式方向发展 , 水文模型仍然是研究城市化对径流影响 的主要手段。国内许有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