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康定民歌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定民歌探析

赵勇

摘要:康定是情歌的发源地,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传统,灿烂的民族多元文化对康定民歌的产生、发展、类型、风格都具有特殊的影响,它是文艺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对康定民歌现状的分析将有助于对其保护、推广和传承,高校作为文化的主阵地,应当扮演传承民歌的生力军。

关键词:康定民歌渊源种类特点

典型代表保护传承大学使命

一、康定民歌概说

康定,古为羌地,藏语叫达者都,意为三山相峙,两水交汇的地方。在三国时期也称“打箭炉”,唐宋时期属吐蕃辖地,元明两朝设臵宣抚司,清朝始设康定府,以“藏卫通衢”“川藏要冲”著称。1950年前为西康省省会,解放后为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县内生活着藏、汉、回、彝、蒙古、苗、壮、布依、满、瑶、白、土家、侗、傣、黎、纳西等多个民族。一曲《康定情歌》,使得跑马山和溜溜古城康定名扬天下。

追根溯源,康定实则是茶马古道悠久的文化重镇。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随着藏汉多边贸易的不断增长和快速发展,康定成为了茶马互市中民族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带,也是连接川滇藏青的一个重要的多元文化交汇点。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康定民歌。只不过,这时的康定民歌还主要以爱情、劳动、祭祀、拜神等为主。解放后,相继建成了川藏公路南线和北线,从康定出南门经折多山可到除泸定以外的17个县和西藏。而过去出南门、北门进入的康巴小道由于使用率降低而逐渐被废弃了,这样便形成了沿用至今的折多山以西(折西地区——关外)和折多山以东(折东——关内)的分区说法,从民歌的特点来看,折西民歌大多高亢、嘹亮,激情而悠远,而折东民歌却更多抒情、悠扬、柔和、婉转。而无论是折西民歌还是折东民歌,在解放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当家作主的农牧民都成为了康定民歌的创作者,诉说爱情、喜悦、歌唱幸福生活、反映美好时代的民歌出现了,一呼百应的号子、山歌更加雄壮;众人相牵,歌之舞之的“锅庄文化”更加盛行;红色革命歌曲成为新的亮点。

二、康定民歌的种类与特点

由于康定所处的特殊地理位臵和多民族聚居融合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状态,使得康定民歌一开始就具有了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特点。

1.带有舞蹈性的民歌形式:锅庄、弦子、踢踏。

“锅庄”,藏语叫“卓”,为圆圈舞之意,这是包括康定在内的广大藏区最流行的一种民族民间歌舞形式。“卓”的歌词一般以2至4句为一段,每句多是8个小节,通常情况下每首有3段歌词。“卓”,大体上是2至4乐句的分节歌,拍子也基本是四二拍,此外还有比较复杂的四三拍或八六拍等,常见调式为羽调式和商调式。表演“卓”时,先有领舞者领唱起舞,男女老幼随后列队跟进,由慢到快,最后以快速结尾。“锅庄”表演时,必须按照传统的程序进行,一般是首唱欢聚,二唱祈祷,三唱赞颂,四唱逗趣,五唱婚嫁,六颂佛法。而康定木雅锅庄主要是指折多山以西地区,包括道孚县以南、雅江县以东、九龙县以北一带地区。木雅锅庄即指分布于这一带农牧区的一种群众性民间歌舞形式。具有豪迈典雅,古朴端庄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康定民歌中逐渐有了“弦子”的影子,“弦子”,藏语叫做“谐”,即歌舞之意,实际上这是从州内巴塘传过来的民间歌舞形式,“弦子”舞曲,边唱边跳,一般是2至4乐句的分节歌形式,歌词每首4句,每句为6个小节。有的在曲首、曲中或者曲终加有衬词,这类词可以填入不同的曲调;另一类是固定词曲的弦子,歌词一般为6至8个小节一句。“弦子”常用羽调式、徵调式和商调式,拍子以四二拍居多;一般情况下,表演“弦子”时,总有领舞者拉奏弦胡,边奏边歌边舞,其后男女老幼列队相随,“弦子”音乐优美动听,舞姿婆娑,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踢踏”藏语叫“夏卓”,这是近些年不断为青年男女所喜爱的有别于锅庄和弦子的民间歌舞形式,主要从甘孜县、巴塘县等地传过来,其旋律多为宫调式,节拍为四二拍,节奏明快有力,舞步灵活多变,动作幅度较大,舞蹈者常在高潮中加入铿锵有力的吆喝声,使气氛达到。

2.没有舞蹈性的民歌形式:山歌、情歌、劳动歌曲等

“山歌”藏语叫“那耶”或“鲁”,这是一种节奏自由,便于即兴发挥的纯民歌形式。其分布范围极广,无论牧区还是农区,人们都喜欢即兴创作山歌。山歌的歌词多数是8个小节为一句,2至4句为一段的3段体形式,另一类是一段体的短歌为2至3乐句结构的分节歌形式,虽然旋律简单,但一般音域比较宽广,起伏较大有一定演唱难度。

“情歌”无处不在,康定传统情歌融合了汉族歌曲的柔和婉转和藏族歌曲的豪迈奔放。一般采用比兴手法,巧妙设问,智慧作答,其感情饱满寓意深刻,即兴意识强,尤以“溜溜调”为情歌代表。

“劳动歌曲”占据着每一个劳动场面,这类歌曲品种多样,不一而足,有什么样的劳动形式,就有什么样的劳动歌曲,归纳起来,大致有打青稞歌、打墙歌、打土巴歌、打阿呷歌、挤奶歌、耕地歌、除草歌、背柴歌、砍柴歌等。除此以外,康定民歌还有送别歌、转山歌等。

最后一类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可以单唱,也可以配上舞蹈的,这就是酒歌。“酒歌”,藏语叫“羌谐”,是在饮酒时演唱的民歌形式,根据歌唱者或者现场氛围的需要,随时可以加入舞蹈动作,一般曲调抒情优美,流畅悠扬,当然,酒歌一般是表达祝愿、祝福之意。

三、康定民歌代表《溜溜调》

“溜溜调“是蕴育《康定情歌》的母体,没有人能准确说出“溜溜调”产生的时间,但这并不妨碍《康定情歌》成为世界十大情歌之一和入选联合国一百首世界民歌的中国歌曲。有研究者认为“溜溜调”与“拉拉调”“朗朗调”应该是源于一族,只不过时间先后无法考证而已。当然,从“溜溜调”到《康定情歌》,不难发现二者的“血脉”联系,现在普遍的认识是,唱响世界的《康定情歌》源于康定县雅拉乡一个汉族村寨的溜溜调。而“溜溜调”的歌词和韵律与《康定情歌》大同小异,但两者在一些装饰音和演唱效果上有较大不同,前者自由婉转,生活情趣浓郁,后者规整流畅,彰显艺术作品渲染力。

“溜溜调”的特点显著,艺术感染力强,所有“溜溜调”民歌都被“溜溜”量身定做,“溜溜”既起到了衬词的作用,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音乐传递节点,更是一个意味无穷的情感释放点。一个“溜溜”,道出了康定民歌独具的魅力,或小巧或秀丽,或端庄或雅致,或赞颂或幽怨。“溜溜”一词,散发五彩缤纷的意境!“溜溜调”作品既有汉族文化的含蓄内敛,也有少数民族奔放的热情和泼辣的性格,其曲调或清丽婉转,悠扬自如;或高入山巅,嘹亮起伏。

“溜溜调”歌词一般朴实无华,简练直率,巧用比兴手法,既感人以情趣又予人以哲理,自然流淌,真意毕现。

最常见的“溜溜调”一般有4段歌词,每段又由2至4句歌词构成,旋律结构上为2至4个乐句;另外一种是较自由的一段体。调式一般是羽调式和商调式。

2006年,康定县成功将康定“溜溜调”申报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确定62岁的民间艺人毛云刚作为康定“溜溜调”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一举措,为“溜溜调”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条件。如今康定县雅拉乡雅拉沟作为“溜溜调之乡”,很多人都能即兴编创“溜溜调”,见山说山,见水唱水,以“溜溜”为骨架的情歌、山歌、劳动歌曲可以随时脱口而出。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溜溜调”情歌文化引发的寻找《康定情歌》的作者,最终也尘埃落定,寻访和研究工作终于还原了《康定情歌》的真面目。原来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当时的福建惠安籍重庆国立音乐学院学生吴文季在泸县偶然接触到来自西康的战士,于是从他们那里收集到《康定情歌》,后由著名作曲家江定仙精心编配,并由当时的著名歌唱家喻宜萱首次公开演唱。如今誉满全球的《康定情歌》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心灵之歌。

四、结语

康定民歌是康巴藏区不可替代的声乐艺术品种,是见证康定人民勤劳智慧的民间艺术,以“溜溜调”为代表的康定民歌更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包括康定民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我们有理由相信,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以民歌“溜溜调”为基础的弥足珍贵的《康定情歌》,终将会引领更多的民族音乐艺术的朝圣者孜孜不倦地行走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不悔征途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