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教师自身修养是属于个体品德的范畴,是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品质的产物,其构建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内化和外化的过程。
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教师本身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
因此,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这几个方面来提高自身修养:一、应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同于社会的其他活动,它的显著特点是塑造人、培养人、改造人,即把一个活生生的自然人塑造成为一个社会人,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可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一种特殊教育手段。
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影响学生求知的观念和态度,正所谓“师表,人之模范也”、“博学为师,德高为范”这些名言,都说明了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是具有巨大的教育影响。
1.要贯彻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身为教师要首先提高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要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
可以通过学习他们这些先进模范典型,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不断地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师德认识和师德修养,积极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常以师德榜样鞭策自己、评价自己,自觉遵守和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培训和管理内容之一,制定研修计划,确定研修内容和学时,考核合格计入相应学分,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考核。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新课程与教师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
如艺术,综合实践等。
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均衡科目结构。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
3.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新的教学观。
4.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新的教师观。
5.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新的质量观。
6.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的新的学习观。
7.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新的人才观。
8.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课改让教师有了三个重新认识一是重新认识了学生。
新课堂强调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
那么教师要想真正为学生服务,就必须真正了解学生和认识学生,要想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就必须真正把握学情,因此,在传统课堂上对学生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程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堂的需求。
传统课堂因为强调以教为主,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对学情的把握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因为传统教学做不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但新课堂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
因此,教师要想真正走进新课堂,就必须重新认识学生,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二是重新认识了自我。
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言堂,主宰课堂。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答: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定,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
这里的“学生”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
这里的“发展”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新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
一、注重学生发展
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强调课程整合
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将各个学科割裂开来,缺乏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课程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学科之间应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倡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育应该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四、关注评价改革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采用单一的考试方式,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和发展方向。
它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课程的整合和自主学习,关注评价改革。
这些理念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也在悄悄地变革。
说到新课改,大家可能会想,这究竟是个什么鬼?其实,它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习更有趣、更有效,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得更畅快。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保证让你听完后豁然开朗。
1. 以学生为中心1.1 学生是主角首先,咱们得说说“以学生为中心”。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真的是大刀阔斧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以前,老师就是台上说教的权威,学生们坐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偶尔抬头看看钟,盼着下课铃声响起。
而现在,老师变成了引导者,学生们则成了学习的主角。
想想,谁不想在课堂上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呢?这样的课堂活脱脱就像一场热闹的聚会,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
1.2 激发兴趣再说了,学生们的兴趣可得放在首位。
想象一下,今天的课程是关于古代历史的,如果老师只是干巴巴地讲课,谁还愿意听呢?而如果老师用游戏、角色扮演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保证大家都乐得不行。
这样一来,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真是“乐在其中”啊!2. 促进全面发展2.1 知识与能力并重接下来,咱们聊聊“促进全面发展”。
这可不是光学习书本知识,大家都知道,光有知识没有能力,跟纸上谈兵有什么区别?所以,新课改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实验、实地考察、社会服务等等,帮助学生们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象一下,学生们在野外露营,自己搭帐篷、煮饭,那感觉真是比上课有趣多了!2.2 培养综合素质当然,除了知识和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新课改提倡的就是这样的理念,学生们不再单纯追求分数,而是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比如,参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志愿服务,这些都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样一来,孩子们将来走出校门,能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真是“百炼成钢”!3. 强调实践与创新3.1 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后,咱们来谈谈“强调实践与创新”。
简述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简述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是指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以满足当代教育发展
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加宽松、良性、有效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改革的
三大基本理念包括“发展性、均衡性和多样性”。
首先,新课程改革应注重发展性,即培养学生随着教育发展而实施各
种学习技能以及多半的生活技能。
例如,应通过学习科学技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
发现规律、探索科学。
此外,可以推广一些传统课程,开发与科学技
术学科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各项素质。
其次,新课程改革应注重均衡性,即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科目上取得良
好的成绩,也要在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均衡发展。
均衡性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接受系统的身心教育,追求综合性素质
的提高,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在更宽的视野中建
立对社会的认知。
最后,新课程改革应注重多样性,即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特长,在
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新知识,实现自我价值。
多样性不仅要求学生在
课程学习上取得良好的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参加能激发他们兴趣的
活动,例如运动、音乐、美术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发展性、均衡性和多样性。
它的目的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学生充分发展,提高学习
效率和获得更多新知识,最终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
在关注学生发展方面,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应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同时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研究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动性。
强调教师成长是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重视以学定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要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情绪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研究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研究情绪;研究过程是否愉悦,研究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注意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参与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全员参与研究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
交往状态方面,评价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一聊,咱们教育界最近热议的一个话题——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
这可是关系到咱们未来的大事儿,得好好聊聊。
咱们得说说“学生为本”。
这个理念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咱们得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比如说,咱们不能总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去教课,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而不是被填鸭式的教学给压垮了。
接下来是“能力为重”。
这个理念就是说,咱们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咱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项目或者案例,让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这样,学生们就能更好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有用的人才。
最后是“素质为先”。
这个理念就是说,咱们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比如说,咱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中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样,学生们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对社会做出贡献。
这三个理念结合起来,就是咱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通过这样的改革,咱们希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这些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希望大家能从这次改革中汲取到力量,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
1. 个性化教育,新课改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2. 贯彻素质教育,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素质、身心素质、美育素质和劳动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强调学生参与,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内容更新,新课改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用性,注重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教学方式多样化,新课改倡导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实践性教学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贯彻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简述“新课改”的主要理念。
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新课改是指中国自 2001 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引言新课改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新课改自 2001 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简述新课改的主要理念。
二、新课改的主要理念1. 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首要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
2.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解决问题。
3. 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新课改倡导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类型和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5. 改革评价方式新课改要求改革评价方式,不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综合素质评价、表现性评价、等级评价等,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三、结论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是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改革评价方式等。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牵挂,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课程是经验”,强调体验和参与生成。
每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都有自身的理解,以使课程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堂”。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
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以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体在自然和社会中生活,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育哲学家XXX指出,只有将各种事物联系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新课程突破了学科领域的限制,强调了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并将自然、社会和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为了构建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需要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和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同时,为了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教学应关注人,重视过程,并强调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
知识是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
多元性也很重要,因为差异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为了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需要确立新型的知识观,将知识视为一种探索的行为或创造的过程,并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义,成为学生研究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新课程改革的五大基本理念包括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等方面。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可谓是教育界的“风云变幻”,它的到来就像一阵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新课程改革呢?嘿,别着急,我们慢慢聊。
今天就来聊聊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这些理念是啥。
1. 以学生为中心1.1 教育的真正主角说到以学生为中心,听上去可能有点官方,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角。
就像一部电影,学生就是那位英勇无畏的主角,老师则是帮助他们成长的“配角”。
以前我们的课堂,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感觉像是在参加一场长篇大论的独白剧。
但现在,改革后的课堂,老师的角色变得更像是“导演”,而学生则要积极参与,开口说话,参与讨论。
就像打游戏一样,大家都是主角,没什么人愿意当“观众”。
1.2 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学生的兴趣也是关键。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试想一下,如果课堂上满是死板的公式和枯燥的知识,谁还愿意认真听讲呢?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通过实践、探索和合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说,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感就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也会源源不断,课堂气氛活跃得像过年一样。
2. 关注全面发展2.1 不只关注分数咱们常说“得分为王”,以前考试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
但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重中之重。
想象一下,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毕业后能干什么呢?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健康等各个方面。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考出好成绩,还能懂得生活的道理,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2.2 培养多种能力此外,改革还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就像是给他们一个“练兵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化,注重知识、情意、能力的一体与整合。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就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她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瞧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就是知识的“容器”与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与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使之充满自信,抬头走路;相信每个学生,相信她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关爱每个学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每个学生,帮助其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欣赏每个学生,为她们的每个进步而喝彩。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与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与教材(尤其就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依据,就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与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与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
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
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
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
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
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
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四、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1、教学应关注人。
2、教学应重过程。
3、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教学过程应强调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
A、知识是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B、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生成性”因素往往是判定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
C、多元性。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差异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
”五、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
(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为或创造的过程。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六、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的五大基本理念《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提出:“展望21 世纪将是一个资讯爆炸、科技发达、社会快速变迁、国际关系日益密切的新时代。
因此,跨世纪的九年一贯新课程应该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之健全国民。
”这就是所谓的五大基本理念:一是人本情怀方面,指了解自己,尊重与欣赏他人及不同文化等;二是统整能力方面,指理性与感性、知与行、人文与科技的调和与统一;三是民主素养方面,包括自我表达、独立思考、与人沟通、社会服务、负责守法等;四是乡土与国际意识方面,包括乡土情、爱国心、世界观等;五是终身学习方面,包括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资讯与语言的运用等。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本次课程改革是在世纪之交的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在世界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展开的,这种形势要求新课程必须置于国际视野中进行规划和设计。
首先,组织学术力量,充分研究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德国、韩国、俄罗斯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与课程改革经验,从中吸取值得借鉴的内容与方式。
其次,组织专家有重点地考察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等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研究与评估机构、中小学和幼儿园,寻求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结合点。
第三,借鉴的经验涉及各个方面,如各国普遍强调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试行综合课程,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建立国家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构建共享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学校课程的适应性,等等。
第四,新课程特别重视国际经验的本土化问题,如在培养目标上,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
在课程结构上,表现为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小学设置综合课程,初中拥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套计划,并充分考虑学科研究的基础,在课程标准的叙述上,保留一定的差异。
在课程管理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等等。
(二)课程的继承与创新新课程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每次课改都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50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改革,并由此形成基础教育课程的现行体系。
综观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的课程建设,有四方面比较突出的进展:一是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学科课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动课”、“选修课”等;三是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四是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教育实践的改革。
这些成就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必要基础。
新课程根据社会发展、知识发展与学生发展对课程提出新要求的综合思考,试图在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从两级管理走向三级管理,使得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有一定的课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职责;根据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进一步推动了教材多样化策略,使得真正实现“一标多本”成为可能。
同时,完善教材的审定制度,尝试建立教材的选用制度;提升学校和地方已经形成的素质教育经验,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供有志于课程改革的同仁分享。
(三)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新课程超越了教材改编作为课程改革标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单纯以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阶段性,它把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并通过这种新课程,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所谓合作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开放性。
每一位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促进其发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实现。
同时,每位儿童都有差异,他们的发展取决于有差异的课程,没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异的课程。
由于学校制度的建立与课程分化的传统,导致教师的行为具有“个人专业主义”倾向,而教育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以实现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新课程强调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
专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合作共同体的一分子,应尽可能保证他们之间有合作的机会,并建立合作的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倡导与学生家长的合作,要求家长首先应知道自己的角色,认识到自己也是课程改革或学校教育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学校课程的决策人之一,而不是一个“局外人”;其次应了解新课程倡导家长享有对学校课程的知情权、评价权与建议权,学校或媒体都有义务告诉家长,他们的小孩在学校学些什么,怎样评价,以便家长可以做出决策或提供建议;第三应通过观察或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需要、对学校或学习的态度以及素质报告单来评价学校课程的质量,并与学校或教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采取相应的、适当的教育行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第四应对学校教育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机构,是青少年的专门化的教育场所,学校所承担的是社会责任,而不是个人责任,因此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对于一个小孩而言学校教育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不能把一个家长的愿望强加给学校,要学校承担不该承担的家长责任,设身处地地为学校或教师着想。
所谓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民主性。
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是所有与课程利益有关的人员或部门之间的对话。
由于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儿童的发展是全社会的焦点,因此,把什么样的课程交给儿童,或者说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不能让某个专家或某一群体的人来决定,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对话与协商,特别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上。
就目前而言,学生在学校里学什么,取决于教师教什么,教什么取决于专家编的教材说什么或专家出的考卷考什么。
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教师也不知道为什么教,教师没有机会与专家交流或对话,不了解或不理解教材中的革新要素。
新课程在国家标准制定时就非常强调对话与协商,尽可能创造各种机会,让课程专家与学科专家、专家与教师,专家与社会人士代表分别参与对话,或让他们共同参与对话。
同时,把“课程标准”作为文本,要求专家、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士不断地解读,并与之“对话”。
所谓探究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科学性。
就课程的历史来看,什么样的课程才是适合儿童的课程,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多代人前赴后继、不懈地持续探究;就一门课程来说,从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到课程评价,也需要不断的探究,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就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来说,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对静止的物。